论贫困大学生经济与心理的相关性研究.docx_第1页
论贫困大学生经济与心理的相关性研究.docx_第2页
论贫困大学生经济与心理的相关性研究.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贫困大学生经济与心理的相关性研究摘要: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伴随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出现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对贫困大学生群体而言,由于物质上的匮乏,导致他们背负了更多的压力,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继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常此以往,将影响他们自身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经济和心理两方面入手,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困扰,树立学习和生活信心。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经济匮乏 心理贫困 一、贫困大学生经济与心理现状 1.经济匮乏 众所周知,高校教育费一直居高不下。与其相对的是近年来的金融危机,二者使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呈增长趋势。教育部的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2300多万人,贫困大学生比例高达26,有600多万人。如今,这个比例已经飙升到30%。这意味着每三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贫困生。而这些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有一些是因为家庭发生变故而失去经济收入。许多农村学生的家庭收入主要是农作物,而农作物带来的收入仅够解决他们家庭的温饱。要是遇到洪水或干旱等自然灾害,家里的收入接近为零。对这些家庭而言,一年近万元的学杂费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为了上学,有些学生的家里早已高筑债台。 2.心理贫困 心理上的贫困主要是因为经济上的贫富差距造成的。我国心理教育远落后于文化教育,对心理素质的培养远远不够,这使得他们出现一些心理偏差,甚至扭曲。 贫困生为学费担忧,为衣食担忧,为每一次寝室和班级活动担忧。经济上的困难、物质上的不足和生活水平的偏低,使其与其他同学相比有一种直接的差距。经济因素对个人各方面发展的约束,使得一些贫困生在同学中处于落后位置或边缘地带。由于心理上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和驾驭自我的能力,加上以往失败所产生的挫折感,使其自卑、自我轻视、自我否定。常此以往,他们会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以至于与整个班级脱节,产生封闭、防御、回避的倾向,并因此承受折磨,给自己内心深处设置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二、经济与心理的双解困 1.经济解困 为了解轻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我们首先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解决其经济问题。 (1)积极落实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当前资助高校贫困生的一种主要途径,社会反响强烈,但此项工作运作不够理想,推进困难。为此,教育部、银行、高校应密切配合,设立相关机制来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如建立和完善我国诚信制度,降低国家助学贷款的成本;设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增加政府制度投资,改善国家助学贷款信誉环境。 (2)全面推行“绿色通道”、奖、减、免制度。自从教育部提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的口号后,许多高校都开通了“绿色通道”,让家庭困难的学生优先入学,入学后再核实学生的基本情况,据此对学生实行“减、免、补、奖”等措施,为他们提供了求学的基本条件。当然,还可以深挖校内潜力,动员教职工和家庭经济较为富裕的学生成立爱心基金会等,从而帮助贫困生。 (3)壮大助学金和奖学金。高等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仅仅依赖政府是不能够彻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各高校必须多方面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强与用人单位、科技转化合作单位以及毕业校友的联系,争取让他们在学校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以壮大助困基金。 思想汇报 (4)加强其他辅助模式。勤工助学作为缓解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已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公认。现在,各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远远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学校应增加一些技术性含量较高的岗位,争取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知识型、技术型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在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也增加收入。学校还可以采用单位资助模式,即用人单位资助大学生读完本科甚至研究生课程,作为回报被资助对象毕业后到资助单位工作。然而,这种模式的建立,需要长期实践,需要双方的诚信,特别是被资助对象。 2.心理解困 相对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 (1)培养健康的精神状态。我们应当使贫困生充分意识到经济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却可以拥有不同的选择。应当加强逆境成才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贫困,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锐意进取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加强责任教育,让他们胸怀感恩,回报社会。 (2)帮助贫困生学会接受自我。我们可以设立贫困生咨询机构(如心理咨询中心),开设热线电话,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测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解决或解答贫困生的心理疑难问题,帮助他们稳定情绪,积极面对生活,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把精力放到积极 、有意义的追求中去。 开题报告 t (3)就业意识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消除其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培养其主动、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使其抛弃虚荣浮躁思想,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敬业观;帮助他们科学地选择职业,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和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业四个关系;培养他们应有的道德观,教育他们既不能因贫失志,也不能因贫失信。 三、结束语 解决贫困生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成败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国家、社会和学校要齐心协力,为贫困生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柱,充分保证他们完成学业所必须的经济基础,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徐 涛: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