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灾害脆弱性研究.docx_第1页
农户灾害脆弱性研究.docx_第2页
农户灾害脆弱性研究.docx_第3页
农户灾害脆弱性研究.docx_第4页
农户灾害脆弱性研究.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户灾害脆弱性研究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脆弱性概念及研究发展历程,由最初的定性研究到后来的定量分析,直至现在的综合分析,在层次分析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诊断灾害脆弱性,通过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期为减灾部门有针对性的推行减灾政策提供更加贴合实际的决策依据。 下载 关键词 灾害 脆弱性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自然灾害是指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发生异常现象,给人类的生存产生一定影响甚至造成威胁,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动,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的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明显增多。农民处于我国居民收入的底层,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其后果更为严重,因此开展脆弱性诊断,了解农户灾害脆弱性状况,为降低农户脆弱性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脆弱性定义 脆弱性一词源于拉丁文vulnerare,属社会学范畴,现在已被广泛应用在生态学、灾害学、经济学、工程管理、气候变化、持续发展等各学科领域,他与敏感性、易损性、不稳定性词语相近,但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意义又存在差别。 在生态环境学研究中,脆弱性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受到外界干扰后,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状态转变后,较难恢复到初始水平。脆弱性一般隐含三层含义:它是一种不可弥补的损失;受外界条件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损失发生后会导致多样性及稳定性下降,甚至诱发一系列不良反应。 而在灾害学文献研究中,将脆弱性界定为人类社会在收到面临灾害时抵御、忍受、减轻及从灾害中恢复的能力,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人这一行为主体。Cannon认为,与贫穷这一表达现状的词语不同,脆弱性更加注重前瞻性及预测性。可将脆弱性看作是安全的对立面,脆弱性越强意味着安全度降低,反之亦然。总结而言,脆弱性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特定承载体在其孕灾环境区域内对自然灾害表现出的受损特质,是区域孕灾环境与行为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自然灾害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纳入到地理学家的研究,灾害的最初研究仅限于较为表面性的致灾因子(如洪水、风暴等)的研究,这一阶段盛行的致灾因子论,将灾害与致灾因子联系在一起,主要研究灾害事件(洪水、风暴、地震、干旱等)的过程和机理,分布规律。 开始人类行为的初步探索,美国地理学家Gilbert FWhite在1945年提出调整适应观点,认为人类对灾害的认知及调整性,对成灾与否起着重要作用,首次将人们对防灾减灾的视线从客观存在扩展到人类主观能动作用上。上世纪70年代末,White等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为之后的的脆弱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时期,由于工程技术及自然科学在灾害学中的影响根深蒂固,而社会学的研究时间较短,人类对灾害的研究更加重视致灾因子及工程减灾,相对忽视非工程减灾。 自然灾害与人类行为共同作用阶段,到8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防灾减灾研究的开展,人类社会自身存在的经济脆弱性越来越受重视。Kenneth Hewitt及其同事对致灾因子论进行猛烈抨击,对灾害形成的本质提出质疑。1981年Pelanda认为灾害是致灾因子导致社会经济脆弱性的实现,是人们经历的各种自然灾害其应对能力。Blaikie等在出版的At Risk一书中构建了灾害形成模型:灾害=致灾因子+脆弱性(即D=H+V),他强调脆弱性是灾害形成根源,致灾因子是灾害形成的必要条件。此外,Keith Smith 以及William J. Petak和Arther A. Atkisson在他们所住著作中对灾害脆弱性及减灾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脆弱性是灾害形成的根源,致灾因子是导致灾害形成的条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对灾害脆弱性的研究也随之加深一步,进入到综合分析阶段,Kenneth Hewitt的深入研究发现灾害脆弱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其物质生活条件、研究对象所在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气候环境及社会因素等,在对脆弱性进行研究时,要考虑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发挥政策、管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作用,以调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降低脆弱性,提升生活水平。 目前国外对灾害脆弱性的定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开始不断向定量研究过渡,代表人物有Simelton , Luers, Calvo等,他们构建了相应的脆弱性指标,而Alcamo et al.2008年将脆弱性指标运用到旱灾脆弱性评价模型中,Polsky et al.在2007年提出了脆弱性评价八步法,进行开展脆弱性定量研究。 国内灾害脆弱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借鉴国际研究成果及结合我国的具体状况,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基础、研究方式,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史培军、商彦蕊、苏筠等。 史培军多年进行灾害研究,提出灾害是由致灾因子(降雨量状况)、孕灾环境(如土地利用状况)及承灾体(农作物及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共同作用的结果。商彦蕊对各种影响旱灾脆弱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旱灾脆弱性的13种影响因素,认为旱灾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包括致灾因子、承灾体的物质生活条件、气候条件及各种社会因素,将同一等级的各种影响因素分别赋予相应权重,评定出了农业旱灾的脆弱性。苏筠等在对湖南省鼎城区进行脆弱诊断时,也是综合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定量诊断。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对脆弱性研究上做了大量研究,如今对灾害脆弱性的定量研究是现在的热点亦是难点。经过对脆弱性研究文献的研读,目前开展脆弱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大致有:数理统计法、特尔斐法(亦称专家咨询法)、熵值法、神经网络评价法、层次分析评价法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可信度较高的脆弱性诊断方法是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开展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构建比较矩阵、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提高了指标权重的准确度及可信度,使主观性的依据表达条理化、科学化。 三、灾害脆弱性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灾害脆弱性作为我们研究的目标层,其准则层由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生产因素、环境气候因素、人口特质因素所组成,而影响准则层中各因素的是响应的指标层因素,其构成图如下: (二)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 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专家T?L?Saaty提出了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AHP),它主要用于解决多目标的决策分析。AHP是根据问题的性质目标将其分解为若干层次,形成一个阶梯状的、有序层次结构模型。在每一层次内部根据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通常采用九级标度法进行专家打分,即将两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比较确定是在哪一级,再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同层次内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由于专家打分时,较难掌握分数的具体值,所以可分两个阶段构造判断矩阵:首先采用三标度法(0, 1, 2)进行打分,这种比较方式容易做出判断且较为简捷,构造比较矩阵;然后通过计算将比较矩阵转化为判断矩阵(采用极差法),之后进行一致性检验,证明它满足要求(朱茵等,2005)。 AHP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1、根据研究对象,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清晰表达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用三标度法对同一层因子进行两两比较,据此构建比较矩阵An=(aij)n?n。 其中, (i,j=1,2,3.,n),它为下面的判断矩阵做准备,矩阵中数值大小表示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大小。 3、采用极差法将比较矩阵转化为判断矩阵,Cn=(cij)n?n,其中cij=cb(rirj)/R,Cb是一个常量,在实践中通常取Cb=9,极差R=rmaxrmin,rmax为r1,r2,. rn中的最大值,同样rmin其中的最小值。 4、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将其归一化,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 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排序结果的可信程度,验证公式为:CR=CI/RI,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所对应阶数的值为固定值,如下表1所示;CI=( maxn),而。如果CR0.1,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判断矩阵重新调整,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1 1-9阶判断矩阵的RI值 (表格中的数值为标准数值,无需计算,可直接参照) 满足一致性时,所得到的wi值为所对应的基准测各指标的权重,同样,指标层中各因素的权重也可类似求得。最后,各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比重=各影响因素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准则层各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可得到权重W(w1 , w2,w3 ,.,wn )。 (三)构造模糊评判矩阵。 根据调查、访谈、咨询等方式获取所选取的n个指标在各区的具体数值构造模糊评判矩阵R,由于各指标间存在着单位及量纲的差异,要对原始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相对统一的量纲,才能方便的计算影响因素对脆弱性的作用。我们一般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 影响因素与灾害脆弱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影响因素与灾害脆弱性存在负相关关系 其中,ri(min)是指ri这个影响因素中的最小值,ri(max)为这个影响因素中的最大值。 经过上述处理得到的矩阵R为模糊判断矩阵的标准化形式,可用于灾害脆弱性的计算。 (四)灾害脆弱性诊断。 灾害脆弱性Vj =W?R=(w1,w2,w3,.,wn) n表示有n个影响因素,j表示脆弱性诊断有vj个地区,所得到 的便为各个地区的脆弱度。 四、研究展望 目前,灾害脆弱性诊断的方法形式多样,尚未形成一套权威性的判断方式,我们主要讲述的仅为其中一种层次分析法基础上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考虑了四个层次的14种指标对脆弱性诊断形成的影响。 由于考虑到可行性原因,我们在进行指标选取时,主要考虑到了该指标的作用及指标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因此,有些指标在理论上可能对评价有影响的因子,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而未被纳入到考核体系。进行灾害脆弱性研究,以期为减灾部门有针对性的推行减灾政策提供更加贴合实际的决策依据,这是我们进行灾害研究的主要目的。 经济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分析研究过程时,会试图用一种经济学规律或数学模型对其进行较好的解释,但没有哪种经济学规律能够完美的解释某种经济学的现象,我们只能选择最大契合的模型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随着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有新的研究方式得到认可,能够更好地解释同类经济现象,得到普遍认可及应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农户水灾感知与生产行为调适研究以长江中游平原为例(10YJCZH105)和教育部新教师基金项目 (编号:20070504050) (作者:李文博,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灾害经济方面研究;罗小锋,博士,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灾害经济) 参考文献: 商彦蕊.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进展-脆弱性研究1.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6月 潘护林. 系统响应气候变化脆弱性定量评价国内研究综述,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9月 汪朝辉,王克林等. 湖南省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和减灾对策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11月 刘兰芳,刘盛和等. 湖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分析与定量评价,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11月 赵艳霞,何磊等. 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生态学杂志,2007,26(5) 朱茵,孟志勇等.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10月 陈添超,康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