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ocx_第1页
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ocx_第2页
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ocx_第3页
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摘 要:演结构调整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必然选择,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应该协调发展。文章借助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12013年的中国30个地区间的数据为样本测算出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勉强协调阶段,省份之间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高于中、西地区。东部地区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优化人口结构,中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西部地区要精准定位、协调发展。 下载 关键词:演人口结构;产业结构; 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26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9-0054-07 结构调整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必然选择,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应该协调发展。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其结构状况不仅是产业结构重要的要素禀赋,而且通过劳动力构成、素质和需求结构等层面影响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空间结构产生作用(周海生、战?堇?,2013)。曾经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性别失衡和人口空间分布失衡等问题出现,这显示了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剧烈变化并将继续变化着。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工作重点从扩大需求侧转向扩大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提高供给水平与质量,长期推动需求量增加,这要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提高供给效率。本文将以耦合协调度作为切入点,探索我国近10年来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协调变化趋势,并探寻其原因。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大量学者围绕人口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富有见地的成果。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主要是从人口城乡结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等方面展开的。人口城乡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城市化发展带动了劳动力空间移动,为产业结构变迁输送劳动力(Singelnann,1978;Messina,2004);另外,城市化也创造了需求,改变就业格局,这些都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孙久文、彭薇,2009)。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劳动者年龄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任栋、李新运,2014),其中人口老龄化影响最为突出。人口老龄化通过劳动力供求和需求结构这两个方面对相关产业部门产生影响(Volz,2008);另外,人口老龄化会加速相关老年产业的发展(Annabi,2009)。人口教育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促进技术吸收和引进(Acemoglu,2003;Ciccone and Papaioannou,2006)并且会诱使技术创新(Romer,1990),最终会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发展的前提,决定了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程度和效果(靳卫东,2010)。产业结构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对人口城乡结构和产业结构对人口教育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对人口城乡结构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主导产业由工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这种产业结构的演变带来人口的空间移动,最终带动城市化的发展(Davis and Henderson,2003);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水平的上升是城市化率提高的保证(陈立泰、刘艺,2013)。产业结构对人口教育结构的影响。经济的增长,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迁,需要高素质和知识水平的人才,因此产业结构的演变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K.G.Manton,2008)。人力资本需求结构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李晓嘉、刘鹏,2006),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广度、深度、效率和效益(张其春,2006)。 以上文献,有助于我们认识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然而研究两个系统之间内在关系的文章仅有零星的几篇(周海生、战?堇?,2013;梁树广,2015),主要研究两者之间机理关系,没有基于定量分析。本文以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为切入点,基于20012013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来研究探讨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耦合协调关系。 三、实证分析 以中国大陆30个地区(西藏因数据不全,未纳入考察样本)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按照上述步骤,首先测算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指数,再一步计算出耦合协调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人口结构综合指数和产业结构综合指数大致相当,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两者之间差距最大。中部地区的人口结构综合指数整体高于产业结构综合指数,表明中部未来发展具有广大潜力。 从表4来看,除北京和上海之外,其他地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普遍不高。从均值(0.5925)来看,20012013年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为了更形象把握各省市协调度变化趋势。基于表3数据,运用ARCGIS10.2软件从2001年、2007年、2013年3个时间节点绘制协调度变化趋势地图(见图1图3),再给出20012013年平均协调度地图(见图4)。 从图1图4来看,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间耦合协调度总体趋好,但存在着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遥遥领先中部和西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这表明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程度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为了更进一步研究全国层面协调度与东中西地区差异与变化特征,绘制图5。 从图5可以看出,从20012013年这段时期内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这表明中国的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匹配中,其效果是越来越好。东中西3个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的发展轨迹基本类似,都是逐年上升。从平均增速来看,西部地区增速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增速。 四、结论与建议 以20012013年中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数据标准化指标赋权建立综合水平指数耦合度模型协调度模型,最后得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结论如下: 第一,从地区角度来看,除北京和上海外,中国其他地区之间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在轻微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这4个区间内。从纵向来看,耦合协调度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不同的特征,导致了耦合协调度的地区差异性。 第二,从时间趋势上来看,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耦合协调度的整体水平虽不高,但是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正在处于不断匹配过程中,匹配的情况越来越趋好。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西部地区要精准定位、协调发展。从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综合指数,两者协调指数来看,都低于东中部地区。这说明西部地区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素质低,而且两者又不协调。这主要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处于经济发展“外围”地位,导致人口外流,参与东中部地区,产业处于低端,被锁定产业价值链低端。在对西部地区经济扶植时,要精准定位,按照地域特点、发展对应产业;按照产业结构特征,提升人口素质。 第二,中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部地区人口结构素质高于产业结构素质特征,中部地区的首要任务是加大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在“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战略要求,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三,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优化人口结构。东部地区人口结构素质与产业结构素质都高于其他地区,但协调度增速却低于中西部地区增速,特别在2011年以后有明显下降。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受到更大冲击,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如单方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会导致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之间不协调。这需要东部地区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时要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参考文献 周海生,战?堇?.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与协调思路以南京市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2):107-110. Singelnann J. The Spect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n Seventy Industriliaed Countries,1920-1970 Messina J. Institutions and Service Employment Panel Study for OECD Countries 孙久文,彭薇.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J.江淮论坛,2009(6): 28-35. 任栋,李新运.劳动力年龄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人口与经济,2014(5):95-103. Volz,U.B. Aging Labor Supply and Consumption-sectoral Effects of Demographic Change in Germany on Global Economic Analysis,Helsinki,Finland,2008. Annabi,N.,M., Fougre,S.Harn Ageing: A General Equilibrium Assessment or Canadaatterns of Skill Premia9 Ciccone,Antonio, Elias PapaioanZ.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623, 2006. Romer,Paul M. Endogenous Technical Change 靳卫东.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 经济评论,2010(6):137-142. Davis J C,Henderson J V. 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陈立泰,刘艺.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3(8):61-66. K.G.Manmic Development in Brazil,Russia,India and China 李晓嘉,刘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59-63. 张其春,郗永勤.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06(8):16-18,52. 梁树广.供需双重视角下人口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机理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7):133-138. 陈斌.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及其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0):53-57. 朱江丽,李子联.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75-82. 王鹏,高妍伶俐. 居民消费支出视角下区域政策、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3(6):42-47. 刘铠豪,刘渝琳.破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来自人口结构变化的解释J.经济科学,2014(3):5-21. 骆永民,樊丽明.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增收效应的空间特征J.管理世界,2014(9):58-76.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31. 杨宇.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赋权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