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书学的设置历史及意义.doc_第1页
北宋书学的设置历史及意义.doc_第2页
北宋书学的设置历史及意义.doc_第3页
北宋书学的设置历史及意义.doc_第4页
北宋书学的设置历史及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宋书学的设置历史及意义内容摘要:书学是我国古代专门进行字学与书法教育的属于学校性质的国立专门教育机构。北宋书学设置的历史曲折,却在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书学在北宋设置的时间、情况和历史影响划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研究:一、初设期北宋初期、中期;二、改革发展期宋徽宗朝;三、衰亡期北宋灭亡时。关键词:北宋;书学;设置;历史;意义我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书法教育,自隋代至北宋设置了专门进行字学与书法教育的属于学校性质的国立专门教育机构书学,隶属国子监。书学至北宋发展最为成熟,古代相关文献对此的记载较为详细。由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和文化,以及统治者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变化,书学历了数次废兴,在北宋末年达到空前繁荣后以失败告终,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北宋书学作为古代最进步的官方书法学校,可以作为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史乃至美术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历史和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发掘。对此本文依据书学在北宋设置的时间、情况和历史影响划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研究:一、初设期北宋初期、中期;二、改革发展期宋徽宗朝;三、衰亡期北宋灭亡时。一、北宋书学设置的历史(一)初设期(北宋初期、中期)的书学设置书学在北宋最早的设置时间,有具体文献可考证的是宋太宗朝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北宋建国后23年。(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宗记载:太平兴国八年,有孙景璠者,本杭州水军。篆千字文为五十余体以献。上善之,诏取去黥文,隶御书院。宰相宋琪请授以官秩。上曰:“爵禄非所惜也,顾此人面痕尚在,岂称冠带乎?”琪固言之,乃授国子书学博士。1宋仁宗朝也设置了书学,周越、杨楠仲先后知书学。(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九仁宗记载:景祐三年(1036年),冬十月乙巳朔,国子博士周越为膳部员外郎,知国子监书学。越上所纂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名日书苑,凡二十九卷,特除之。2(宋)朱长文墨池编续书断下能品周越记载:周越字子发,仕历三门发运判官,以司勋员外郎知国子监书学,迁主客郎中以卒。3此外,仁宗皇祐至嘉祐年间,杨南仲知书学,以国子监书学的身份篆定石经,其在位时间则达十余年,历代无有逾之者。4(二)改革发展期(宋徽宗朝)的书学设置宋仁宗设置书学后并没有得以一直延续,后不明原因被废除。宋徽宗是一位痴迷书画艺术的皇帝,立志发展书画艺术教育事业,于是重新设置书学,并多次对书学进行改革。崇宁三年(1104年)六月壬子,都省(尚书省)向宋徽宗提出奏请,重新设置书学:窃以书之用于世久矣,先王为之立学以教之,设官以达之,置吏以谕之。盖一道路,谨家法,以同天下之习。世衰道微,官失学废,人自为古,习尚非一,体画各异,殆非所谓书同文之意。今四方承平,未能如古,盖未有校试劝赏之法焉。今欲仿先王置学设官之制,考选简拔,使人人自奋,有在今日。所有图画之技,朝廷所以图绘神像,与书一体,今附书学为之教试约束。谨令书画学敕令格式一部,冠以崇宁国子监为名,并乞赐施行。5宋徽宗批准了奏请,书学得以重新设置,后任命米芾为书画学博士。书学刚设置了两年,被徽宗废除,仅五天后又被徽宗恢复设置,设博士1人,学员名额为30人。6并规定了学员的学业、课程和考试标准:书学生,习篆、隶(指楷书)、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愿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考书之等,以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二不枯,肥二不浊,各得一体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齐可观为下。其三舍补试升降略同算学法,惟推恩降一等。自初置及并罢年数,悉同算学。7由此可见,宋徽宗设置的书学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改革发展。其一,课程设置全面,兼顾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文化课”与“专业课”;其二,重视书法的艺术性教育,由对学生指定的学习字体和师法对象看,如果说隋唐书学的书法教育是基于科举制度的实用性要求的话,宋徽宗书学则加重书法艺术性的培养;其三,制定了明确的考试制度,对学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考试标准,根据学员书法艺术水平分为三个等级,以 “气清韵古”为最高等级。学员的考试成绩与仕途挂钩,依据考试等级推恩升降。大观元年(1107年),宋徽宗对书学和画学进行了修整。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三十五四学记载:大观元年正月申午,大司城兼侍读学士制局编修官薛昂言:“修整书、画学毕工,额各三十人,分为两斋。”从之。8大观四年(1110年)三月,宋徽宗将书学并入翰林院书艺局。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十九徽宗大观四年三月庚子记载:三月庚子,诏:六艺皆圣人者作,乃者增学舍,置师弟子,而入流命官,靡有区别。其令医学生并入太医局,算学生入太史局,书学生入翰林书艺局,画学生入翰林图画局。罢学官及人吏等。9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再次改制书学,设置提举措置书艺所,并任命杜从古、徐兢、米友仁并为措置管勾官,学员名额为500人。对学生学习的字体和师法对象也提出要求:大篆学钟鼎文,小篆学李斯,隶书学钟繇、蔡邕,楷书学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草书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逐月会试。宋徽宗并表示愿亲自教授学生书法。10(三)书学的衰亡公元1127年,历史上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书学随之衰亡。关于书学衰亡的原因,本文认为有以下两点。其一,政治动荡,国家衰败。北宋重文轻武,始终处于少数民族侵略的外患之中。尤其宋徽宗是一位昏庸的皇帝,即便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对书法教育极为重视,但政治上的昏庸致使国家衰败,北宋书学没能在足够稳定的时局中发展。其二,后期教师水平不高,学生过多,泛滥,这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没有培养出杰出的艺术人才。“当年米芾为博士仅教三十人,尚且没交出什么人才,现在教师都是三流水平,又淹没在五百学徒中,那么效果可想而知。”11二、北宋书学在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史上的意义北宋书学历经曲折,数次废兴,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北宋书学的评价,历来研究者褒贬不一。著名宋代书法史研究专家曹宝麟先生认为书学在北宋末年名存实忘,只不过是虚假繁荣的点缀。12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加深教授也认为北宋书学是失败的,但对其进步之处给予客观评价。13然而,作为中国古代最进步的官方书法学校,体现了统治者对书法教育的高度重视,无疑是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具有重要意义。其一,继往开来,延续了中国古代官方书法教育的历史。五代历经战乱,书学空置。宋统一天下后,统治者对文化教育高度重视,宋代的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书法教育被统治者重新重视,尤其是宋徽宗痴迷书画艺术,立志仿效前代,设置学校并设置相应的官吏制度,通过考核选拔培养书画人才。因此书学再度兴起,中国古代官方书法教育的历史得以延续。其二,改革了前代书学体制,较前代书学具有重大发展和进步。1、发展了书学的职能,在重视书法艺术性教育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书学是进行字学和书法艺术教育的学校,隋唐书学重视字学教育,“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字书亦兼习”。 14而宋代书学自仁宗朝周越知书学后便开始重视书法艺术的教育,加大了书法艺术教育在书学教育中所占的艺术比重。周越以书法著名而非字学,却被任命为书学博士,这在以前的书学博士中是没有的,这足可以说明这一点。以后的书学博士米芾、米友仁等皆以书画著名而非字学。宋徽宗朝的书学更明显的重视对学生书法艺术的教育培养,把过去作为兼习的“选修课”书法设置为“必修课”,明确了书学生需要学习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并指定了师法对象和法帖,同时设置了考试制度,考试标准为书学生的书法艺术水平。北宋书学在重视书法艺术性教育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这是前代官方书法教育无可比拟的,后来的明清两代科举制诞生的“馆阁体”书法教育更不可相提并论。2、完善了课程制度。宋代书学的课程设置是历代书学中最完善的,既有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论语、孟子等文化课程,又有书法艺术专业课程。在文化课程中,同样分“必修”和“选修”。3、提高了校长的“行政待遇”。书学博士由前代的从九品下升为正八品。唐代“国子监博士五人,正五品上;太学博士六人,正六品上;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15宋代国子博士为正八品。16 其三,在培养书法人才和普及书法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仁宗时书学博士周越便是一位著名的书法教育家。“宋四家”之黄庭坚、米芾、蔡襄少年时皆受到过周越的启蒙教育。黄庭坚曾说:“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17。 米芾也曾说到自己年少时学周越。(清)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嘉佑五年庚子”引米氏手帖云:“余年十岁写碑版,学周越。”18(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说:“君谟(蔡襄)少年时,乃师周越。”19 在北宋后期,尽管书学没有培养出突出的人才,但招生数量之多突破以往,对普及书法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结语综上,我们得知书学在北宋的发展经历了初设期北宋初期及中期、改革发展期宋徽宗朝、衰亡期北宋灭亡时三个时期。期间数次兴废,多次改革,尽管最终由于政权更迭及书学本身等各种原因衰亡,退出历史舞台,但在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史乃至美术教育史上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北宋书学延续了前代书学的设置,使中国古代官方书法教育史得以发展。北宋书学较前代书学取得了重大进步,改革了书学制度,完善了书学课程,尤其在重视书法艺术性教育方面做出了中国古代官方书法教育史上无可比拟的特殊贡献。 注释: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60页。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九仁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808页。3 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351页。4 王力春 ,北宋初中期国子监书学人物考,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31卷。5(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808页。6 同上,第867页。7(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三书学,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657页。8(宋)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289页。9(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7页。10 同上,第1470页。11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2页。12 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