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_第1页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_第2页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_第3页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_第4页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构抗震分析 李爱群 第三部分 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的 时程分析法 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 ,即E.P.分析方 法着眼于弹塑性,可以分为三类: (1)数值分析方法:可以是单质点体系和多质点体 系,适用面广,效果最好。 (2)E.P.反应谱法: 作E.P.谱; 由E.P.谱和E谱间的规律找出(推算)E.P.谱 ; E.P.谱的多质点应用(目前遇到困难)。 (3)等效线性化法: 原系统E.P.系统 (阻尼e和频率e) 等效系统Ee系统(等效阻尼e和等效频率e) A2=min 为算子,研究算子与什么等效 ; ;求e、e。 时程分析法(又称直接动力分析、步步积分法、数值分析 法、动态设计法) 特点:直接输入地震波,直接处理运动方程 主要涉及内容: K:kij值取决于计算模型(第三章)(难点);K随时 间变化,即恢复力模型(第四章)(在弹性范围内K值不变, 因而问题简单)。 的合理选择(第六章) 数值分析(第五章):收敛性、稳定性、快速计算准确。 C:阻尼矩阵,阻尼问题仍需研究。 时程分析法的功能: (1)全面考虑了强震三要素(幅值、频谱和持时),也自 然考虑了地震动丰富的长周期分量对高层建筑的不利影响。而反 应谱法采用的设计反应谱只反映了地震的强度和平均频谱特性。 (2)采用结构弹塑性全过程恢复力曲线来表征结构的力学 性质,从而比较确切地给出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而反应谱法 是基于弹性假设。 (3)能给出结构中各构件和杆件出塑性铰的时刻和顺序, 从而可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同时对于非等强结构,能找出结构 的薄弱环节,并能计算出柔弱楼层的塑性变形集中效应。而反应 谱法只能分析最大地震反应。 一、结构动力分析的 力学模型和刚度矩阵 1 多质点体系运动 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结构的模型化 连系体离散化(质量集中法),将无限自由度转化为多自由 度 。 二、建立质点(体系)运动方程 动平衡法:将假象的惯性力 (即绝对加速度)施 加于节点上,视体系处于假想的平衡状态,列出平衡方程,从而 获得动平衡方程即体系振动方程。 其中,M一般为集中质量矩阵。对于一致质量矩阵(从分 布质量出发建立起来的矩阵,非对角线元素有很多非零项),在 房屋动力分析中很少采用,已用于水坝动力分析。 三、运动微分方程的剖析 1方程适用于各种力学模型层间模型、杆系模型(考 虑空间和扭转)。 2x为质点在自由度方向上的位移(广义),包括侧移和 扭转。 3M为对角阵(即认为惯性力非耦连),在不考虑各质 点惯性力的耦连作用时,M为对角阵,其缺点是计算特征向量 的精度较差。 4C为结构的阻尼矩阵。结构的阻尼特性反应了体系在振动 过程中的能量耗散特性。 材料的内摩擦内阻尼(粘滞阻尼理论()和复阻尼 理论); 构件节点摩擦几乎未研究; 基础、地基土振动通过相互作用(几乎为考虑); 阻力(空气动力阻尼); 外阻尼阻尼器。 阻尼矩阵C 一般采用瑞雷阻尼形式,即质量矩阵与刚度矩阵的线性组 合,其表达式为 C=M+K 其中,常数和可有结构体系第i、j振型的阻尼比i、j和自 振圆频率i、j反算求得: , 通常i和j分别取1和3,考虑到建筑结构阻尼比一般较小,计 算时各振型可采用相同的阻尼比值,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取 阻尼比为0.05,对于钢结构阻尼比为0.02。 =ij;=0.1(i+j),计算时在自振圆频率i、j求出以 后,可先求,再求。 C=M C= K C= C(粘滞阻尼) + C(非粘滞阻尼) 5刚度矩阵KE.P.分析的关键问题之一 列运动方程的过程就是形成刚度矩阵的过程 静:列平衡方程,求解K=P; 动:列假想的动平衡方程,求解 K与x的维数相同,排列顺序对应。xn侧移对应Knn 侧移刚阵。 对框架,将K3n3n缩聚成Knn。 弹性K,K的形成和kij的值决定于结构的数学模型(剪切 型、弯剪型),且不随时间变化。 弹塑性K,K的形式和kij的值决定于结构的数学模型,且 随时间变化(用恢复力模型描述,追踪恢复力模型)。 2结构动力分析的 力学模型及特点 选取动力模型的原则:精度要求(决定于K侧)和费用。 动力模型分为两类: (1)层间模型:以楼层作为基本单元。分为层间剪切模型 、层间弯曲模型和层间弯剪(剪弯)模型。 (2)杆系模型:以杆(梁、柱)作为基本单元。分为一般 杆系模型和带刚域杆系模型(如开口剪力墙)。 一、层间模型(或称串联多自由度体系) 特点:(1)未知位移少(n层为n阶); (2)可发现薄弱层,用于检验罕遇地震下结构薄弱层位置以 及层间变形,校核层间极限承载力,以控制薄弱楼层位移,防止 倒塌。 (3)无法了解各杆件进入塑性阶段的次序。 水平位移由两部分组成:(1)楼层水平错动;(2)结构 的总体弯曲(对应于柱受压或受拉)。 以(1)为主,为层间剪切型;以(2)为主,为层间弯曲 型。若(1)、(2)都不能忽略,则为层间弯剪模型(弯曲变形 所占比重大)或层间剪弯模型(剪切变形所占比重大)。 (一)、层间剪切模型 1 变形特征:层间位移下大上小。 2假定:(1)只有水平错动;(2)第i层的层间剪力只与 该层的层间位移有关。因此K为三对角阵。 Qi=kii=ki(xi-xi-1) 由于各层仅水平错动,其层间刚度仅取决于该层中各竖向构 件的GA和EI;横向构件的弯曲变形和竖向构件的轴向变形均忽 略不计。 3适用情况:(1)不太高的框架(H/B4);(2)低矮 墙;(3)较高框架的近似计算;(4)强梁型框架(梁的线刚度 与柱的线刚度之比大于5)。 (二)、层间弯曲模型(不计剪切变形) 1变形特征:层间位移上大下小。 2楼层有转动,导致K为满阵。 3适用情况:烟囱、电视塔、桅杆结构、高桥墩等。 (三)、层间弯剪(或剪弯)模型 1变形特征:层间位移中间大、上下小。 2K一般为满阵。对于青山博之(日)SB模型(在剪的基 础上把kii控制在一定范围内),K为三对角阵。 3适用情况:(1)高层框架;(2)强柱弱梁型;(3)框 剪体系、框筒体系(不能忽略楼层处弯曲转角和柱轴向变形时 ,需采用层间弯剪模型)。 二、杆系模型质量集中于节点处 特点:(1)可了解杆件进入塑性的先后次序;(2)费用大 、工作量大。 关键:弹性阶段的单元刚度矩阵与弹塑性阶段的单元刚度矩 阵表达式统一(要求能自动转换)。 三、杆系层间模型 概念:(1)动力分析用层模型,得到侧力;(2)将侧力施 加在杆件上(静力分析)。 孙业杨等,高层建筑杆系层间模型的弹塑性动态分析, 同济大学学报,1980,No.1 该模型在总结了层间模型和杆系模型的优缺点基础上,按照 “静按杆系、动按层间、分别判断、合并运动”的原则进行动态分 析。具体做法是:首先按杆系形成每片抗侧力刚度矩阵,利用楼 板在平面内刚度无限大的假定,形成整个结构的抗侧力刚度矩阵 ,这时,以质量集中于楼板处的层间模型来求解动力方程,得到 每一时刻的总体位移,再回到杆系模型,解出各位移、内力,从 而判断杆件所处的弹塑性状态,这样往返计算,直至算完输入地 震波为止。 3 层间剪切模型的 刚度矩阵 1K侧形式为三对角矩阵 2弹性分析时的层间剪切刚度计算 (1)简单杆件(墙) i (2)框架结构(三种方法) (a)近似计算:D值法 (b)模型试验 (c)静力弹塑性分析(逐级加载):全过程分析(仍是静力 分析) 3弹塑性分析时程刚度计算见后 4层间弯曲型(或剪弯型 )结构的K侧形成方法 方法一: 思路:先计算柔度矩阵,可得K侧=-1 1先形成单刚,后形成总刚 2每层施加集中力,求其他各层位移ij 3得到柔度矩阵 4K侧=-1 朱镜清指出对于这种方法,该体系的柔度矩阵在数据组成 规律上类似于Hilbert矩阵,一般矩阵达到7、8阶时,通过普通的 求逆方法来形成刚度阵会导致失败,他推荐方法二。 方法二: 用三弯矩方程直接求k i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试刊,第2期,朱镜清、张其 浩:“高柔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1)概念:k ij为j点发生单位沉陷,i支座的反力 2)方法: Pi=1时各点Mj-三弯矩方程 求i点挠度i i=1时各点, 用 求支座反力,形成k ij 方法三:缩聚法 1)写 2)写总刚阵(用刚度集成法) 3)将总刚度矩阵缩聚 得到 因此, 方法四:考虑重力影响的结构总侧移刚度矩阵的建 立(武藤清公式,见结构物动力设计武藤清等) 1杆端力与位移的关系 2消去节点转角 a) i点平衡条件 b) i杆平衡条件 c) 用Qi、Ri表示i 即 注:它与层间剪切模型的Qi=kii=ki(xi-xi-1)相对应 3写运动方程 即 常规表达为 则 ,为满阵。 5结构等效层间刚度确定 三种常用方法: (1)模型试验(2)静力分析(逐级加载)(3) 近似法 方法之一:结构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P269 第一步:对结构进行静力分析,得到y、 第二步:计算等效杆Y、,其中EIi、GAi待定。 同理: 由 求 方法之二:武藤清结构物动力设计P64 这两部分之和u可由动力方程确定 由静力定EIuM,然后uQ=u-uMGA 1柱轴向变形满足平衡假定 2柱轴向变形不满足平衡假定(见图) 二、反复荷载下结构的 恢复力模型 用静力(伪静力试验)下反复荷载的力和位移关 系代替动力下的恢复力和位移关系。目前伪动力试验 的资料很少。 地震下结构变形的特点:(1)为一个循环往复 的过程,但循环次数有限;(2)变形速度不高;(3 )变形量值较大。因此结构地震破坏接近于低周疲劳 破坏。 1若干名词 1恢复力特性曲线(Restoring Curve) 恢复力:结构或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恢复力特性:表示结构或构件的外力与变形的关系 。 M(曲率)曲线;M(转角)曲线;Pf( 位移)曲线 了解结构刚度了解强度了解延性(变形能力 )了解耗能能力(常指积累耗能) 2滞回环(Hysteresis) 3骨架曲线(Envelop;Skeleton):与单调加载曲 线相类似 4恢复力模型:概括了结构或构件的刚度、承载 力、延性和吸能等多方面的力学特性,恢复力模型将 恢复力特性曲线简化,要求能描写结构或构件的特性 ,且便于计算。 杆件滞回曲线:对实际结构测定恢复力特性非常 困难,通常测定杆件(梁、柱、墙体、节点、层间框 架单元)的恢复力曲线作为分析结构的依据。 将滞回曲线用两项骨架曲线(二线型或三线型) 和滞回规律来描述。(见图) 钢筋混凝土杆件的滞回曲线 (a)弯曲杆;(b)剪切杆 5骨架曲线的特征参数 对于双线型:弹性刚度k0;层间屈服剪力Qy; 刚度折减系数 对于三线型:弹性刚度k0;层间开裂剪力Qcr; 层间屈服剪力Qy;开裂点折线刚度k1;屈服点 折线刚度k2; 6刚度退化 后面的滞回环比先前的滞回环更倒向横轴 2 RC构件恢复力特性 曲线的主要特点 加载初期呈直线; 开裂前:加载刚度基本不变;卸载时残余变形很小 。 开裂后:刚度明显降低。 屈服后:(1)强度略有增加;(2)刚度退化,卸 载位移越大,退化越严重;(3)再次加载时刚度退 化严重(用指向曾经到达过的最大位移点来描述,试 验表明略有超前现象);(4)小滞回环(地震波造 成的)对以后的大滞回环影响不大。 3 几种常用的恢复力 模型(分段线性化) 一、双线型模型 1不退化的双线型(BL),又称硬化双线型模型 2Nielson模型(退化的双线型模型DBL) :较适用于简化计算和焊接钢结构计算。 3退化的Clough模型(理想弹塑性双线型模型):理想双线 型,卸载时刚度无退化 (见图) 二、三线型模型 1武藤清模型(刚度退化的三线型) 2D-TRI模型:在屈服前增加一开裂点。 三、四线型模型 四、倒塌模型(见图) P-效应:附加水平力,与恢复力反向 P-效应可通过单元刚度矩阵考虑,也可通过倒塌 模型考虑。 五、其他模型 4恢复力计算模型中 的特征参数的确定 恢复力计算模型中的特征参数的确定即确定骨架曲线上开裂 点、屈服点等特征点的坐标。 开裂点:开裂荷载Fcr(或Mcr)和弹性刚度K0 屈服点:Fy(或My)和屈服点割线刚度降低系数y 1R.C.构件 (1)梁柱等构件的开裂弯矩 为考虑截面形状、截面高度和e0影响的塑性系数,1.02.0 ftk为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W0为换算截面弹性抵抗矩 当为受弯构件,e0,则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