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8/32491b23-ec00-4a51-9c4d-2103ad8974de/32491b23-ec00-4a51-9c4d-2103ad8974de1.gif)
![[哲学]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8/32491b23-ec00-4a51-9c4d-2103ad8974de/32491b23-ec00-4a51-9c4d-2103ad8974de2.gif)
![[哲学]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8/32491b23-ec00-4a51-9c4d-2103ad8974de/32491b23-ec00-4a51-9c4d-2103ad8974de3.gif)
![[哲学]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8/32491b23-ec00-4a51-9c4d-2103ad8974de/32491b23-ec00-4a51-9c4d-2103ad8974de4.gif)
![[哲学]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8/32491b23-ec00-4a51-9c4d-2103ad8974de/32491b23-ec00-4a51-9c4d-2103ad8974de5.gif)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摘要】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与理论归纳类文章。文章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旅游社会学在国外的开展状况;综合评述了主要的思想流派、理论观点、学术著作以及代表人物,具体包括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演进观、新迪尔凯姆学说、冲突批评理论、功能学派、韦伯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7种理论流派。文章的第二部分尝试性地建构了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旅游活动主体类型、旅游系统与发展花式、主客交往、旅游吸引系统特征、旅游影响与社会文化变迁及现代化,以及旅游现象的两重性等旅游社会学研究对象的6大基本属性与范畴。文章对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和视角也作了简要的讨论。【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1)06001611一、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状况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是对旅游社会文化现象主体(即“旅游者”)在现代及后现代社会中的独特“性质”和“类型”的研究,并从把“旅游者”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和个体的认识中而缘起的。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学思潮中出现了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interactionism:以社会意义的传播交流和个体的社会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现象学(phenome-nology:以主观世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建构为主要研究内容)、民族方法学派(ethnome-thodologistperspective:以个体释义社会现象的准则为主要研究内容)、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以人类需求与个体性格以及社会文化系统的层次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等等不同的理论学说;并开始了对旅游作为群体和个体社会活动现象的理论解释和研究(DannandCohen,1991);产生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旅游作为社会文化变迁力量的研究以及旅游者个体自身的社会化过程研究等等内容。从上述观点出发,旅游社会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对旅游作为一股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力量,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不应该把旅游社会文化现象孤立地加以研究,而应该把它融入“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众多因素中作情景化的(contextualized审视”(Cohen,1979a)。在这种情景化的研究领域中,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曾经一度较长时期地伴随和交织于移民社会学(Sociologyofmigration)休闲社会学(sociologyofleisure),以及旅行中社会交往层面“熟悉”与“陌生”这对二元极化的连续统一体中加以进行和开展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社会学对旅游的研究在新兴的旅游学研究领域中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和繁荣;出现过许多有影响的思想流派、理论观点、学术著作和代表人物。Boorstin(1964)从旅游者群体行为和全球旅游系统的关系出发,把“旅游者”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描述成“易哄易骗的傻瓜(superficialnitwitseasytopleaseaswellastocheat)”,认为在旅游系统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和机构化(in-stitutionalization)过程中,旅游实现了群体间的文化同化、行为同化和语言同化。1976年,DeanMacCannell出版了他那本广为引用同时也广为批评的旅游社会学力作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TheTourist:ANewTheoryoftheLeisureClass)。MacCannell从全新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学特质及其社会表现形态,系统地提出了旅游吸引物的结构差异、社会功能、旅游空间、舞台真实(stagedauthenticity)、文化标记,以及实现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功能的符号象征等等观点。在该书的思想内容和理论框架中,MacCannell把“旅游者”描述成附属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旅游吸引系统之下,对吸引系统的符号象征意义进行“解码”、并追求早已失去的生活真实意义的现代圣徒(modernpilgrimsseekingauthenticity)。20世纪70年代活跃于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论坛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是VictorTurner和LouisTurner。1973年,VictorTurner发表了题为“远处的中心:圣徒的目标(TheCenterOutThere:ThePilgrimsGoal)”一文,详细地提出了“中心(Cen-ter)”、“旅途历程(pilgrimage)”、“远处的中心(Center-outthere)”、“边缘和其他(PeripheryandOther)”等一系列旅游社会学概念;深入描述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关联性;认为旅游社会的人口流变(和传统社会的人口流动相比)遵循着一种反结构的阈限流向规律(antistructuralruleofliminalflow),即旅游者离开日常生活的“价值中心”,到“远处的中心”去无拘无束地体验生活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1975年,LouisTurner和JohnAsh在金色部落:国际旅游与休闲边缘(TheGoldenHordes:In-ternationalTourismandtheLeisurePeriphery)一书中,发展了对这类观点的论述。Turner的这种观点和NelsonGraburn(1977)的“神圣旅途(thesacredjourney)”理论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此处不予赘言。在一篇评述性文章“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定性传统”中,Cohen(1988)曾把上述Boorstin,MacCannell和Turner的这三种理论体系,作为20世纪后半叶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独具特色的思想流派加以评述。在西方的旅游社会学研究中,对“观光现象的起源及其演变”的认识也值得在此特别一提。JudithAdler(1989)在“观光的起源”一文中系统地考察了旅游者认识世界的经验过程,认为游客的旅游认识经历了从前期以听说为主的阶段(audiostage),向后期以视觉为主的阶段(visualstage,即观光阶段),再向后现代旅游认识经历的通感阶段(postmoderntourismofallsenses)的过渡。1990年,Urry的一本重要著作游客的眼睛:当代社会的休闲与旅行(TheTouristCaze:LeisureandTravelinContemp-orarySocieties)问世,从社会学和认识论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游客“视觉器官”的使用以及旅游景观视觉效果的设计、塑造和呈现。Cohen1999:10)更是具体地把现代旅游的通感认识细化为“视,听,嗅,味,声,触”等多个方面。在求真求乐等旅游动机驱使下的后现代旅游中,由于旅游经历的虚假和异化,“通感器官”的使用以及全方位地感受旅游经历和旅游环境,成为现代旅游经历研究的重点。到20世纪末,纷繁杂呈的旅游社会学研究在国外出现了7种理论思想和学说流派。1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演进观(Developmental/EvolutionaryPerspective)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发展演进现是社会科学研究者按照一系列两极化的变量统一体,通过对不同时代的旅游现象及其发展形式的比较和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的一种旅游现象发展演进的思想。在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中,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的思想。(1)从“观光起源”和人类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在观光和旅游现象中的作用等角度,借助史学的方法和观点,分析研究从文艺复兴到批判现实主义时代一度盛行的“宫廷贵族大学游(thearistocraticgrandtour)”向现当代“大众旅游(masstourism)”转换发展的一种旅游社会发展学说。对旅游社会现象的这种理论认识,是欧洲和英伦三岛的有关学者早期开展旅游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情形。在方法论上,它体现为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和融合,旨在解决旅游社会现象的起源和发展演变等本质问题。(2)当文化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概念逐步向产业化和机构化的概念转变,即“旅行家(traveler)”向“旅游者(tourist)”以及“旅行(travel)”向“旅游(tourism”过渡和转变的时候,针对旅游行为中“原有纯朴的丧失”、产业化带来的“旅游现象的异化”以及“旅游发展目标和动机的蜕变等等现象,旅游社会学演进观的研究中,出现了一股“怀古和感伤”的思想。以Boorstin(1964)为代表的旅游社会学家曾感叹道:“现在的情形已经远不如过去(Thewaywewerewasfarbetterthanthewayweare)。(3)旅游发展演进观中的另一种思想(Hiller1976,Lanfant1980)则从产业化过程、演进规模以及机构化程度高低等方面入手,分析描述旅游发展的地方化(localiz-ation)、区域化(regionalization)、全国化(nationalization)以及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等等发展演变的规模与层次问题。(4)结合旅游地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一种发展演进观,在比较对照线性发展范式(linearmodelofdevelopment)的基础上,提出了周期循环演进模型,认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周期弧线与旅游地或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有很大的吻合之处。(5)在探讨旅游经历发展演变的文献中,把旅游经历与现代消费文化中的其他消费经历加以比较并阐释两者间的相似性,也是旅游社会学研究中一种流行的发展演变观点。这类研究认为,无论是旅游经历中的“逃避主义(escapism)”还是“求真、求知、求乐”的行为动机,都是一种可购买的消费经历。这种可购买性(purchasability)随即演变为一种旅游经历的“商品化假设卜(commoditizationhypothesis)”。作为旅游发展的延伸,“商品化概念”甚至包括了“好客感受”、“文化经历”以及“商业化了的性服务”等等经历。(6)从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出发,Jafari(2001)提出了“关于对旅游现象理论认识的4个发展平台”的观点,即20世纪60年代的倡议发展平台(AdvocacyPlatform)、70年代的谨慎发展平台(CautionaryPlatform)、80年代的调整发展平台(AdaptancyPlatform)以及90年代以来的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平台(Knowledgebas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Platform)。这一思想也是旅游社会学研究中广为援引的一种发展演变观(Swain,etal1998)。2新迪尔凯姆学说(NeoDurkheimianPerspective)法国社会学家爱米尔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18581917)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很具代表性的一位思想家。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中,有3个重要的观点,即反常态(Anomie)、神圣(Sacred)以及集中表现(CollectiveRepresentation),被运用来解释复杂的旅游社会现象,并在现当代的旅游社会学研究中形成了所谓的“新迪尔凯姆学说(NeoDurkheimianPerspective)”。迪尔凯姆把社会的无序、社会准则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失范”称为“反常态”。他认为,对反常的约束和纠正,关键在于社会的内在准则,而不是盲目的外在力量;而内在准则的根本则是源于“神圣”;“集中表现”是贯穿于其中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类观点运用到旅游社会学研究之后,成了解释旅游现象、研究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一种重要理论依据和理论来源(Dann,1977)。(1)反常态(Anomie)。反常态是指社会生活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脱节之后,给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带来的精神颓废、行为失常、缺乏生活目标,甚至道德败坏等等异常状态。在旅游现象中,反常行为与客源地社会的“无意义”和社会异化现象有关(如“外出旅游”较之与“在家留守”、“休闲玩耍”较之与“工作责任”、“神圣”较之与“世俗”、“同性恋”较之与“异性恋”、“一妻制”较之与“多妻制或变相多妻制”等等;谁是主流?孰为正统?)。因此,要全面了解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如个人精神颓废、道德沦丧、赌博、嫖娼、旅游犯罪等,就必须对旅游者旅游前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的考察。旅游作为一种暂时性的休闲活动,使人们摆脱日复一日、机械乏味的固定生活模式,“逃离”传统主流社会的义务约束以及责任重负,使旅游者投入到一种全新的文化环境中(NashandSmith,1991)。“新迪尔凯姆学说”中的这种旅游社会学理论认为,要释义旅游者的动机和行为,应该辨析现代旅游中的“逃避者”和“反叛者”这两种社会角色。现代旅游中,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旅游者和接待地居民关系的演变,很恰当地解释了这两种角色的行为和动机。反常行为既与旅游者内心深处的某种向往有关,也与其生活工作所处的环境有关,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体现。“新迪尔凯姆学说”中的反常态观点,主要从旅游动机、旅游行为和旅游影响等方面人手,解释旅游者作为社会群体和个体在离开生活工作常住地到旅游地以后的行为表现。在常住地原有的道貌岸然、循规蹈矩、彬彬有礼等理性的伪装,被嫖娼、赌博、犯罪等放荡不拘的行为所取代。旅游者“摆脱常住地的理性束缚并在无人相识的旅游环境中放纵内心追求”的这种动机和行为,在“顾客至上、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的经营理念中,表现出很大的荒诞性和破坏性。(2)神圣(Sacred)。如果说“反常态”是旅游者对世俗生活的消极反应,那么“神圣”就是对旅游现象中“神秘色彩”、“戏剧般的崇高(Sublimity)”和“社会意义”等内涵的积极态势。在剖析旅游现象时,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把人的生活过程分为“神圣”和“世俗”两部分,认为“世俗世界”以单调和乏味为特征,表现为“机械的分工”和“刻板的严守准则”;而“神圣世界”则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animation)”的全新景象。“神圣”是对“反常”的约束,是社会秩序的力量来源。“神圣”表现为一系列的“社会仪式”,而旅游是社会个体生活中的一种“仪式(ritual)”。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中,把“旅游视为一种仪式”的观点,为系统解释旅游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找到了一条可以摸索的线索。在“新迪尔凯姆学说”中,“神圣”的观点表现为三种重要的理论解说。首先,MacCannell(1973,1976)把“旅游”描述成“现代社会个体追求真实的象征(emblematicofmodemindividualswhoseekauthenticity)”。旅游的“神圣”在于到异文化的世界中追求“彼时彼地”的真实。在MacCannell的理论体系中,现代社会被象征化为“一系列各具差异的旅游景观符号”。“观光”是旅游者“走向景观并在其中寻找现代生活连续性”的一种仪式过程。其次,Graburn(1977)从时间的角度,在“神圣”和“世俗”的二分中,把旅游看成是“神圣游程(sacredjourney)”或“现代的朝圣历程(aformofmodempilgrimage)”。他认为,和世俗的生活和工作相比,旅游是人类生活中的“一段神圣时光”,它的“不同凡响”与人类的生、死、嫁、娶、宗教仪式、成人仪式等时光一样,具有神圣性和仪式性。第三,Turner(1973)从空间的角度,发展了他的“中心”理论,提出“旅游仪式过程(ritualprocessoftou-rism)”的概念。Turner认为,旅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离开常住地进入旅游状态、超越情绪阈限融入旅游环境、返回常住地重新投入日常生活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角色转变过程的强弱,旅游者经历了“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的起伏过程。“神圣历程”的观点,把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引向对个体人性本质的考察,即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求新求异审美需求的考察。(3)集中表现(CollectiveRepresentation)。“新迪尔凯姆学说”在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集中表现”,有景观系统的集中表现和游人聚集的集中表现等两个方面的含义。在对景观吸引系统的解说中,MacCannell(1976)认为,景观系统的差异和集中表现是“泛旅游时代(pantourismera)”社会差异的一种形式、在日益趋同的旅游经历中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克服了因空间地域差异以及个性差异而造成的隔阂。景区景点在游览的神圣化过程中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景观符号系统(touristsightmarkersys-tem)”,进而形成供旅游者“聚集”的中心(acentertourists)。MacCannell对旅游景观的符号学释义,把游客聚集的“旅游中心”平行于居民生活聚集的“商业中心”、“都市中心”、“购物中心”等等空间群聚形式来加以展开论述。他的景观符号系统涉及寺庙、雕像、历史人物、古建筑、文化遗址以及“泛迪斯尼化(McDisneyization)和博物馆化(museumization)”的人造景观系统。这种景观系统“集中表现”的符号学释义,是旅游社会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思路和途径。“新迪尔凯姆学说”是从多学科角度解释旅游现象的一种有益尝试,并重点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揭示了旅游作为一项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的本质。3冲突批评理论(ConflictCriticalPerspective)冲突批评理论是旅游社会学对现代旅游中两极化发展趋势的批判性审视。这些两极化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产业与人的潜在紧张关系,即高度常规化或非人格化的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期望或旅游经历质量的矛盾冲突。现代旅游中的这对矛盾成为社会学批判的焦点。(2)“好客现象(hospitality)”的非商业交换性本质与“商业化了的好客工业(commercializedhospitalityasanindustry)”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机构化(institutionalized)了的旅游产业发展中,主人与客人的社会关系已完全演化为一种经济交换和利益驱动关系。(3)从深层结构更加宏观地审视国家间或区域间的旅游发展状况时,冲突批评理论的焦点表现为旅游发展中的依赖性(dependency),即旅游发展系统中,目的地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对客源国(以发达国家为主)的依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及旅游发展的日益机构化和国际化,世界旅游发展格局中的这种发展范式问题越来越引起理论界的重视。Turner和Ash(1975)提出过“中心对边缘的控制理论(dominationbythecenterovertheperiphery)”,即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化旅游输出系统对以发展中国家为边缘的旅游接待系统的控制。在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中,这种依赖性的矛盾冲突曾进一步发展为“旅游帝国主义(tourismasaformofimperial-ism”和“旅游新殖民主义(tourismasNeo-colonism)”的观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这种“冲突批评理论”是对“旅游增进民族了解”、“旅游带来世界和平”、“旅游走向世界大同”等等理想化观点的挑战。4功能学派(FunctionalistPerspective)功能学派从系统运作的角度,把旅游现象视为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一个社会大系统,并重点着眼于各个子系统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及其对促进旅游大系统运作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也表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例如,在对需求和动机的心理学研究中,Pearce(1988)以主题公园游客游览经历为研究背景,提出了旅游生涯阶梯模型(TravelCareerLa-dder),阐述了游客的身心放松需求(relaxationneeds)、追求刺激需求(stimulationneeds)、社会交往需求(relationshiPneeds)、自尊与发展需求(self-esteemanddevelopmentneeds)、成就需求(fulfillmentneeds)等等,是对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在旅游动机和需求解说方面的建设性发展。此外,功能学派的另一主题是期望与满意的关系研究,包含旅游者个体的主观意向以及旅游各子系统间的功能和运作等两方面的内容。功能学派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旅游现象的运行功能进行市场营销的分析。它揭示了旅游系统的运作规律,但在剖析旅游结构的深层驱动因素方面,其理论解说能力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5韦伯主义学说(WeberianPerspective)韦伯主义的旅游社会学思想认为,对旅游意义和旅游动机的全面理解来源于对旅游现象内核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解释目的地选择行为和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关键。Lundberg(1980)和Pearce(1982)长期致力于旅游动机方面的理论研究,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感叹:旅游动机问题尚无法从科学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得到解决。Dann(1981)对旅游动机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困惑作了两点解释。其一,社会研究方法中的各种调研手段均未能准确收集关于旅游动机方面的真实数据;其二,被试对象(即旅游者本人)也无法确切回答“自己为什么外出旅游”这一关乎旅游目的和动机的问题。韦伯主义学说中,与旅游行为相关联的思想还包括“新教徒的自由和逃避伦理(pro-testantethicoffreedomandescapism)”。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伦理的对立面,属于休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在应用于旅游现象的研究中,生活、工作与休闲的伦理,对旅游现象中的诸多对立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解释。6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Formalism,PhenomenologyandEthnometh-odology)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在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共性,表现为对个体在社会中追求生活内在意义的强调。例如,早期的社会学家GeorgSimmel(1950a)从社会现象学的角度提出的“陌生人或他人(StrangerorOther)”的概念,在这类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延伸。Cohen1972)提出的“熟悉与陌生(FamiliarityandStrangeness)”的概念,是旅游社会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二元极化同一体思想。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给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视角。Simmel(1950a)对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行为的“人口数量决定因素(determ-inationbynumbers)”研究已被应用到对个体旅游和群体旅游差异的分析中。另外,Simmel(1950b)对“玩耍作为一种社会形式(playasasocialform)”的研究及其关于都市生活、异化、职业和旅游的关系研究等等观点,都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引入到对旅游社会现象的解释中。在现象学理论方面,Cohen(1979b)开展了“旅游经历现象学”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5种不同的旅游经历类型(详见下文)。相比之下,民族方法学派在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中更为侧重微观的层面,讨论个体和群体旅游原型(touristicstereo-type)等问题。7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Interactionism)符号互动主义通过对“主格我(I)”和“宾格我(me)”之间孪生关系的审视,来解释社会个体的个性演变和发展。“宾格我(me)”是指其他社会成员对个体内在化的期望、态度和行为等的接受和认同。“主格我(I)”则是指社会个体自身的一种自律准则,通过这一准则,社会个体接受(或者否认)其他社会成员对自己的期望、态度和行为等的认同。为了了解其他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认同状况,符号互动主义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经历一系列“角色调整(rolenegotiation)”阶段。符号互动主义的这种认识,在对旅游过程中主客交往关系的解释方面,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旅游地居民如何看待和认同旅游者?反之,旅游者又如何看待和认同旅游地居民?这些是旅游中认识主客交往关系的重要理论问题。在这方面,旅游社会学研究对美国印第安保留地居民和游客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详见下文)。符号互动主义在对旅游经历质量不确定性的研究中,深入解析了旅游参与者角色转变的现象,如返噗归真的儿童稚气角色、愿望实现的成就者角色、脱离现实的逃避者角色等。在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中,这种角色转变的理念大都通过产业化了的语言符号系统得以实现,如旅游宣传小册子、旅游广告、导游词等。弗罗依德(Freud)“自我(ego,即个体控制)”和“超自我(superego,即社会控制)”等观点,也被符号互动主义研究者引入到对旅游角色的分析中。例如,Mayo和Jarvis(1981)在对旅游动机中的幻想因素(thefantasycomponentofmotivation)的一项研究中,探讨了旅游者的动机状态和“儿童(Child)”、“父母(parent)”以及“成年人(adult)”等社会角色的个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符号互动主义的一个最新发展动态是旅游符号学的研究,这是建立在法国的结构主义和俄国的形式主义等理论基础之上而开展起来的旅游社会学研究,旨在探讨旅游景观符号和旅游语言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功能以及旅游主体(即旅游者)对“所指意义(signified)”解码之间的关系。在近半个世纪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实践中,上述各种流派和思想都试图建立自己一整套完整的理论解说体系。因此,前文所综述的各种观点和学说,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交叉和重叠的特点。针对这一研究现状,Dann和Cohen(1991:158)认为,“旅游社会学在理论体系上还缺乏完整性。作为一门学科,旅游社会学目前还仅仅是处在一种初期阶段。”面对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的这种错综复杂的现状,同时考虑到我国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基本近乎空缺”的开展实际(张进福,肖洪根,2000),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整理并尝试性地建构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文章拟从旅游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属性与范畴、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分类和归纳其理论体系建构的思想内容和研究视角。二、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建构1普遍性与特殊性:对旅游活动主体的类型学研究(TypologicalStudies)对旅游主体(即旅游者)的概念化研究(conceptualizatio)始终是旅游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经济学和社会现象学两种理论认识。与产业经济学的观点相比,社会现象学对旅游主体的理论认识更加强调旅游作为“综合社会文化现象”的特点。1981年的AIEST定义(“由人们向非永久居住地或非工作地旅行并在此处远留所引起的相互关系和现象的总和”)以及JafarJafari(1977)的定义(“旅游是离开常住地的游人、满足游人需要的产业,以及游人、产业和旅游地三者间的社会交换给旅游地带来综合影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了更深刻、更长远、同时也更综合全面地看待旅游社会现象的特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对主体角色的类型学研究是社会现象学对旅游主体理论认识的核心内容。这类认识截然不同于出入境统计和旅游产业结构的定义性观点。旅游社会学的角色类型(typologyofroles)研究,把旅游者看成是现代社会(或者后现代社会)中,在性质、类型和属性上独具特色的一种“流动性”社会群体和个体。这一角色“既相似又不同于”休闲群体和个体的流动性角色,同时也“既相似又不同于”移民群体和个体魄流动性兔色。旅游社会学认为、旅游者角色在类型上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属性。旅游主体形态的普遍性研究是从旅游活动中内在需求、动机以及行为的求同特点出发而开展的主体类型和属性研究。在对旅游主体形态普遍性的归纳中,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基督教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几种类型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例如,Boorstin(1964)把在动机和行为上具有共质性特点的“旅游者”社会群体定性为“易哄易骗的傻瓜”;MacCannell(1976)以6070年代美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后现代青年游客”为原型,把“旅游者”社会群体的普遍性描述成“追求生活真实意义的现代圣徒”;Turner(1973,1975)研究的旅游者群体行为和动机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旅游社会中群体的反结构阈限流动规律,认为旅游者是离开日常生活的价值中心,到远处的中心去体验生活价值和存在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Grabum(1977)看到的旅游者社会群体形象的普遍性则表现在“把神圣旅途作为一种宗教或社会仪式”上,认为“旅游是宗教的功能替代品(functionalsubstituteforreligion),旅游者是体验神圣历程,到旅游中心或圣地去朝圣的圣徒”;Crompton(1979)和Dann(1977,1981)从旅游过程中休闲和工作的关系出发,解释旅游者社会群体的普遍性,建立了两种相互对应的旅游角色形态,即休闲关联的旅游角色(leisurebasedtravelroles)和工作关联的旅游角色(workbasedtravelroles);Pearce(1982)利用多层面分析尺度(multidimensionalscaling)对旅游者群体的普遍性行为进行归纳和分类,产生了旅游者社会群体的5大类型群聚(cluster),共14种旅游关联角色(travelrelatedroles),具体包括:(1)环境旅游群聚(EnvironmentalTravelCluster),如人类学家、保护主义者(conservationist)、探险家(explorer):(2)高密度接触旅游群聚(HighContactTravelCluster),如旅行家(traveler)、海外留学生、海外新闻记者;(3)追求精神满足的旅游群聚(SpiritualTravelCluster),如嬉皮上(hippie)、宗教圣徒、传教士;(4)追求快乐的旅游群聚(PleasureFirstTravelCluster),如乘喷气式飞机的观光游客(jetsetter)、旅游者(tourist)、度假游客(holidnymaker);(5)开发性旅游群聚(ExploitativeTravelCluster),如商务游客(businessman)、乘喷气式飞机的观光游客(jetsetter)等。在旅游群体角色类型的形态学研究基础上,Pearce(1988)归纳了旅游行为和动机的普遍性,发展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提出了旅游生涯阶梯模型(TravelLadder)。Dann(1989)从人类返璞归真的本性和旅游者的逆向角色转换出发,提出“旅游者的童稚角色(touristaschild)”概念,用以解释旅游者社会群体类型的普遍性。相对而言,旅游主体形态的特殊性研究则是按不同的层面,从动机的个体差异以及行为的求异特点出发而开展的主体类型和属性研究。在形态特殊性和个体差异的研究方面,Cohen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Cohen(1972,1979a)基于Weber的“熟悉与陌生二元统一体(thecontinuumoffamiliarityandstrangeness)”,从交往层面(theinteractionaldimension)和认知规范层面(cognitivenormativedimension),探讨旅游者角色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的特殊性。在交往层面,按陌生人与当地人交往的程度和方式,旅游者个体角色的差异与特殊性可分为4种类型,即有组织的大众旅游者(organizedmasstourist)、个体大众旅游者(individualmasstourist)、探险者(explorer)以及流浪者(drifter)。在认知规范层面,按陌生人对旅游地的认识状况及其与旅游地发生关联的方式,Cohen又把旅游者个体经历的差异和特殊性分为5种旅游模式,即娱乐型旅游模式(recreationaltou-rism)、消遣性旅游模式(diversionarytourism)、经验型旅游模式(experientialtourism)、试验型旅游模式(experimentaltourism)以及存在型旅游模式(existent-ialtourism)。Cohen的这种认知规范形态,是按旅游者“精神寄托中心(spiritualcenter)”的空间位置移动以及旅游者生活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大小多寡,由低到高而发展演变的。在实际的旅游现象和情形中,社会交往形态和认知规范形态有很大的关联性。除了单纯的理论探讨之外,旅游社会学中个体差异和形态特殊性的研究还体现在众多的经验(或案例)研究文献中。Yiannakis和Gibson(1992)等学者就旅游者个体差异和形态特殊性问题,以美国Connecticut州的居民、Connecticut大学的学生以及希腊等国的旅游者为样本,进行了长时间(19861995)的经验调查。Yiannakis和Gibson(1992)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心的泪水作文500字左右四年级
- 南昌融创乐园旅行作文500
- 2025-2030中国金融租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模式与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研究报告
- 2025年现场总线仪表通讯模板项目建议书
- 2025-2030中国金属元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酒店纺织品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通道闸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迷你台式饮水机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咨询报告
- 2025-2030中国运动蝇钓鱼竿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软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ICU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鱼骨图
- 日本履历书模板
- 银行账户借用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2-2023年棉花行业洞察报告PPT
- 《工程质进度-质量管理》培训课件
- 精神科症状学演示课件
- 2.抗美援朝课件(共25张PPT)
- 运动特质自信量表
- 《CSS样式表的使用》教学设计
- 养老护理员考试多选题含答案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