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生理、心理要素.ppt_第1页
美感生理、心理要素.ppt_第2页
美感生理、心理要素.ppt_第3页
美感生理、心理要素.ppt_第4页
美感生理、心理要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感(一) 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 美感的本质 美感的特征 美感的差异性 (一)美感的生理要素 v1、美感的生理表现: v人类表情有其生物学的根源,所以诸如喜怒 哀乐等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人在外貌表现上 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v2、美感的生理发生 vA、感觉系统:视听两种感受器被称为审美感 官,其审美功能表现在:声、色、形是客观 世界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因素,视听系统感 知这些因素的能力,是它们作为审美感官的 基础功能;视听及其结合,具备对客体世界 较高的整合能力,使主体可以把握到完整的 世界总体,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保障。 vB、人脑结构:大脑皮层最为重要 嵇康 之一 v美感的心理因素 v审美感受是各种心理因素复杂交错的动力综 合,它们相互诱发、相互渗透、相互推动。 v1、知觉与表象 v2、想象与联想 v3、通感 v4、审美情感 v5、审美理解 1、知觉与表象 感觉 知觉 表象 人的感官对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包括对颜色、形状、重量等方面的直观的感受。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高于感觉, 是对外部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的、完整的反映。 指的是保存在记忆中的外在事物的形象。 v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几乎总是同时进行 ,通称为感知。 vA、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 vB、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 vC、审美感知注重形式表情性. 知觉 表象 异 同 1、对外部事物整体风貌的综合感觉 1、对头脑中各种知觉印象的概括 3、直接途径 3、间接途径 2、形象鲜明直接 2、形象持久 反映外在事物的直接性和形象性 4、可塑性和变异性 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概括 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概 括 2、想象与联想 想象 联想 分化、重组、运动 表象 新表象 一种事物 另一种事物 第三种事物 (创造性的想象)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长信怨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怨歌行 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唐寅 秋风执扇图轴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有六一居士等别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笔墨富于变化,含蓄有思致, 并自题一首绝句: “秋来纨扇合当收,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逐炎凉。” 联想 接近联想 类似联想 对比联想 两个事物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经验上相接近, 由一个事物的知觉和回忆,会引起对另一个 事物的联想,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两种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类似,由一种 事物的知觉和回忆而引起对另一种事物的联想。 由一种事物的知觉引起和它的特点相反 或相对的事物的联想。 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审美想象 它在我们欣赏艺术美,尤其是文学艺术时作 用很大。 它是美感活动,尤其是艺术家创造活动中最 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是充满情感,以情感为动力的;虽然不直 接表示概念,但受理性支配。 陆游沈园二绝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销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v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 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 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 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仅在他 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 今的就有9300多首,所以他自 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诗 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 。 陆游生活在祖国分裂的年代 , v陆游在青年时与表妹唐琬结为 夫妻,彼此情深意重,却由于 父母之命,被迫分离,绍兴二 十一年(公元1151年)春天, 他们在沈园偶然重逢 。陆游回 忆往事,感慨万分,即兴在沈 园园壁题写钗头凤词一阕 。相传,唐琬看了这首词后非 常伤感,回家后也和词一首, 不久便忧郁去世了。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园亭二绝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水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春 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暴风雨 革命 记得绿罗裙 处处怜芳草。 得意失意 年老 年轻 冷清 热闹 凉爽 炎热 3、通感 通感:又称联觉,指美感活动中视觉、 听觉和其他的各种感觉,如触觉、嗅觉 、味觉可以相互沟通。它是美的对象所 引起的一种感觉能够和其他感觉相联系 ,从而产生感觉的转移、转化和渗透的 一种心理现象。 艺术中的通感现象 1、通感是艺术家的一种本领 2、通感是对欣赏者的一种要求 红杏枝头春意闹 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促织声尖尖似针” 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 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 发 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 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 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审美情感 v情绪和心境是情感的表现形态,美感是情感活动。 vA、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带有较多的冲 动性;心境是人的情绪之弥漫,持续的状态和趋向 ,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情绪。 vB、情绪和心境,能够影响人的行动表现,使人对 客观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染上某种情绪和心境特有 的情感色彩。 vC、审美主体的情绪和心境直接影响审美感受和美 感的倾向。 5、审美理解 vA、审美理解:是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 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价值整 体把握和领会。 vB、三个层次:确立非实用的独立于现实生活的“审 美虚静”状态;理解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题材 、典故、技法等;对形式中的深层意味的直观把握 。 vC、两个特性: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即超感性而 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概念;模糊多 义,意味无穷,即具有意无穷性,不能用任何确定 性的概念表达和穷尽。 知觉 想象 通感 情感 理解 联想 表象 美感 感觉 四、美感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 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 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五、美感的特征 我们把美感的社会性作为美感的本质,但 是美感还具有鲜明的自身特性。 康德“审美四契机”: v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 v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v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而合目的性 v第四,“模态”特征,无概念而有有必然性 鲁迅在评价普列汉诺夫的审美观时 提出:“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最 初是从功利的观点的,到后来才移 到审美的观点去。在一切人类所以 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 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 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功用 由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感的 能力而被认识。享乐着美的时候, 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 学的分析而被发现,所以美的享乐 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 的愉乐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 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1、美感的直觉性 vA、美感直觉性的两层涵义: v形象直观性,身心直接面对审美对象 v瞬间生成性,审美不必借助抽象的思考、逻 辑的推演,无须深思熟虑,就能获得审美享 受 vB、美感直观性的双重原因: v审美客体具有形象的特征,使感觉器官可以 直接感知 v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可以导致一种对 美的“条件反射” v一旦接触到审美对象,主体可以立即调动经 验“内存”,产生审美判断,美感自然表现为直 觉了。 v美感的社会功利性 在美感的个人无功利中,潜伏着社会功利性 ,即美感能够满足社会生活的一些需求。 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提到,原始民族用 虎的皮、爪、牙齿或野牛的皮和角来装饰自己,并不 是出于美感,而是把它们作为灵巧和力量的标志。非 洲许多部落的妇女手脚戴着铁环,因为铁环是富裕的 象征,戴铁环是美的。 胜雪寒梅 空谷幽兰 东 篱 秋 菊 东篱秋菊 亭亭翠竹 2、美感的愉悦性 vA、美感中必然带有生理官能上的快感,美感 是以感官愉悦为基础的 vB、美感愉悦是情理交融的,情中寓理的愉悦 ,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状态 vC、美感不是单一的快感,人禀七情:喜怒 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体现 刘鄂在老残 游记中描写 听王小玉说书 的美妙:“五脏 六腑,像熨斗 熨过,无一处 不服贴,三万 六千个毛孔, 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 不畅快。” 济南大明湖 美感与快感 v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 人性空间里的愉悦 v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 客体的形式和境界 v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 对对象的观照呵护 v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 具有社会性共享性 v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 自我实现人性提升 v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 是弥散性积淀性的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