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ppt_第1页
针灸疗法.ppt_第2页
针灸疗法.ppt_第3页
针灸疗法.ppt_第4页
针灸疗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针针灸疗疗法 运用刺法和灸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起到疏通经 络、行气活血、协调脏 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 、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法 古称“砭刺”,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的手法或 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 灸法 古代“灸焫”,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 . p 针针刺方法 l针刺方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 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 的操作方法 p 主要包括 l毫针刺法、电针 法、头法和其它针法(包括腕踝针、 三棱针法、耳针、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穴位注射法 等) p 体位的选择 l选择选择 体位的重要性 若体位选择 不当,则会取穴不准,操作不便, 不能持久留针,甚至容易出现晕针 、弯针、断 针等异常情况 l临临床常用的体位 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 位、侧伏坐位 仰卧位 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 仰卧位舒适自然,全身放松,不易疲劳,易于持久 ,为临 床最佳体位 对初次针刺,精神紧张 、体虚病重者尤为适宜 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 侧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颜面、 颈前、上胸部以及肩 部的腧穴 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 、后 头、项背、肩部 的腧穴 侧侧伏坐位 适用于侧头 、面颊、 颈侧 、耳部的腧穴 p 定穴与揣穴 l腧穴的定位,称“定穴”。定穴主要根据“骨度分寸”、“自然标志 ”等方法确定穴位 l医生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 ,称“揣穴” p 消毒 l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具以外,其他的针具都必须严 格消毒 l包括针具器械、医者手、患者施术部位及治疗室用具的消毒 二指持针针法:用拇指、食指末节 指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 三指持针针法:用拇指、食指、中指末 节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 中指在外,三指协同,以保持较长针 具的端直坚挺状态 p 直刺 p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 p 浅刺与深刺均可,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p 斜刺 p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 腧穴 p 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 p 平刺 p 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 p 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弹法刮法 p 针针刺得气 l古代文献称“气至”,现在多称“针感” l得气的指征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主要为酸、麻、胀、重,还有 凉、热、触电感、抽动、蚁行感、不自主地肢体活动等 医者手下的感觉:针刺得气后,针下可由未得气时的轻松 虚滑慢慢转变为 沉紧;或感到肌肉跳跃、抽动 p 针针刺得气 l得气的意义 得气是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取 穴准确及疾病预后、针治效应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 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l得气的方法分为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 l影响得气的因素 l气至病所和行气法 u复式补泻手法 烧烧山火 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九六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 补法组成,操作顺序由浅入深地分层进入,三进一退, 以针下产生热感为疗效标准 透天凉 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九六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 泻法组成,操作顺序由深而浅地分层退出,一进三退, 以针下产生凉感为疗效标准 烧火山 透天凉 留针与出针 留针法 主要有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临床应视患者体质 、病情、腧穴位置等不同而分别使用 出针法 应根据证候虚实、患者体质、针刺深浅和腧穴特点等具 体情况正确施行,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而引起出血、血 肿、针刺后遗感等不良后果 p头头皮针针 又称头针 ,即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头部 经络 腧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 p头皮针是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 准线作为刺激部 位,其刺激部位的确定是以头上分区,区上定经, 经上选穴的原则制定的,针刺采用穴位透刺的方法 p 额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中 发际 内,自发际 上5分处即 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主治:神昏、嗜睡、失眠、 健忘等神志病,及头痛、鼻 塞、目赤、咽痛等头、鼻、 舌、眼、咽喉病等 p 额旁1线 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在 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 自发际 上5分处即眉冲穴向 下刺1寸 主治:咳嗽、胸痛、心悸怔 忡、胸痹心痛、感冒、气喘 等肺、心等上焦疾病 p 额旁2线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额 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 自发际 上5分处即头临 泣穴 向下1寸 主治:胃痛、痞满、腹胀、 泄泻、胁痛等脾、胃、肝、 胆等中焦病 p 额旁3线 部位:位于额旁2线的外侧 ,直对眼外角,自发际 上5 分处即头维 穴内侧0.75寸向 下刺1寸 主治:遗精、阳痿、癃闭、 尿频、遗尿等膀胱等下焦疾 病 p 顶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头顶 部, 位于前后正中线上,自百会 穴至前顶穴 主治:瘫痪 、麻木、疼痛等 腰腿足病证,及脱肛、阴挺 、遗尿、尿频,眩晕、头痛 等症 p 顶颞前斜线 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 颞部,自前神聪穴至悬厘穴的 连线。该线贯 穿督脉、足太阳 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主治: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 可将该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 下肢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 痪;下2/5治疗面瘫、运动性失 语、流涎等症 p 顶颞后斜线 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 ,位于顶颞前斜线后1.5寸,自百会 穴至曲鬓穴的连线。该线贯 穿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主治:疼痛、麻木、瘙痒等感觉功 能障碍的疾患。可将该线分五等份 ,上1/5治疗下肢感觉异常;中2/5 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 部感觉异常等症 p 顶旁1线 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 于头顶 部,顶中线外侧1.5 寸处,自通天穴至络却穴的 连线 主治:下肢瘫痪 、麻木、疼 痛等腰腿足病证。临床常与 顶中线、顶颞 前、后斜线上 1/5配合应用 p 顶旁2线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 顶部,顶旁1线外侧0.75寸 。自正营穴至承灵穴的连线 主治:上肢瘫痪 、麻木、疼 痛肩臂手病证。临床常与顶 中线、顶颞 前、后斜线中 2/5配合应用 p 颞前线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 在头颞 部,自颔厌 穴至 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 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 腔病等 p 颞后线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 在头颞 部,自率谷至曲 鬓穴的连线 。 主治:偏头痛、眩晕、 耳聋、耳鸣等 p 枕上正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头枕 部,在枕外粗隆上方正 中的垂直线,自强间至 脑户 穴的连线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 p 枕上旁线 部位:属足太阳经,在 头枕部,与枕上正中线 平行,与之相距0.5寸的 直线 主治:同枕上正中线 p 枕下旁线 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头枕部,在枕外粗 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垂 直线,即玉枕穴至天柱 穴的连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 平衡障碍,后头痛 u 进针法 u 针刺手法 快速捻转手法 抽添手法 u 留针与出针 头针 的留针和出针,基本上与毫针刺法是一致的 头针 常采用长时间动 留针法 出针时 ,要及时按压针 孔,以免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头针 皮疗法的主要适应证 精神疾病 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状态 疼痛和感觉异常 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 1. 囟门和骨缝尚未闭合的婴儿及孕妇不宜用头针 治疗 2. 头颅 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 和创伤处 不宜针刺 3. 头皮进针时 要迅速,注意避开发囊、瘢痕。行针时 要注 意针下感觉,有阻力感或局部疼痛时,要及时调 整针 刺方向与深度,要保证针 体刺入帽状腱膜下 4. 留针时 不要碰撞针柄,以免发生弯针和疼痛。如局部有 疼痛、瘙痒、沉重感,而无法忍受时,可将针向外提 使异常感消失 腕踝针法 三棱针法 耳针法 皮肤针法 皮内针法 穴位注射法 腕踝针法 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 行皮下针刺以治 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将人体体表划分为“纵横六区、上下两段” 三棱针法 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或挤 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 ,以防治 疾病的方法 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刺络法或刺血 法,又称放血疗法 此法具有醒脑开窍,泻热消肿,祛瘀止痛等作用 耳针法 用短毫针或艾灸及药物敷贴等方法,通过对 耳廓 穴位的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皮肤针法 一种多针浅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皮部)的治疗方法 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 腑经络 功能, 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皮内针法 又称埋针法 麦粒型 图钉图钉 型 穴位注射法 又称水针 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 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 代为针 具刺入穴位,是在 针刺腧穴治应用较多 针针刺过过程中病人发发生的晕晕厥现现象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 ,或疲劳、饥饿 、大汗、大泻、 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 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 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 ,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 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轻者仰卧片刻,给饮 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 ,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 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预防 对于晕针应 注重预防 针针下涩涩滞,捻转转、提插、出针针均感困难难而病人感觉剧觉剧 痛的现现 象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 ,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 ;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 缠绕针 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 ,有时也可出现滞 针 现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 、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 ,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 ,可稍延长留针时 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 柄,或在附近再 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肌肉的紧张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 的肌纤维 回释 预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 注意行针的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 针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现象 原因 医者进针 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 硬的组织 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 移动体位,或因针 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 或刺入留针时 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 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 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 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 起出 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预预防 医者进针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 免进针过 速、过猛 选择 适当体位,在留针过 程中,嘱患者不要 随意变更体位,注意保护针 刺部位,针柄不 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指针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 剥蚀,进针 前失于检 查 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 强力提插、捻转,肌 肉猛烈收缩 留针时 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 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现现象 行针时 或出针后发现针 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 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处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 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 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 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 垂直向下挤压针 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 针取出 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 ,应在X线下定位,手 术取出 预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认 真仔细地检查针 具 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 在行针或留针时 ,应嘱患者不要随意变更体位 针针刺部位出现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肿痛 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 ,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现象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 疼痛,继则 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造成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 可自行消退 若局部肿胀 疼痛较剧 ,青紫面积大且影响到功能活动时 , 可先作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 揉按,以促使局 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预防 仔细检查针 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 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 孔 . 灸法 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上烧灼、熏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体表经络 的传导 , 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用的材料 以艾绒为 主 灸法的作用 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 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 直接灸 间间接灸 温和灸雀啄灸 回旋灸 温针针灸 温灸筒 温灸盒 灯火灸 天灸 天灸 白芥子灸 蒜泥灸等 适应证 经脉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 、寒疝、腹痛等 风寒表证、寒性胃痛、腹痛、呕吐、泄泻等 阳气虚脱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脱证 脾肾阳虚的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等 气虚下陷的内脏下垂、遗尿、脱肛、阴挺、崩漏日久不愈等 外科痈疮疖肿 初起、疮疡 久溃不敛、阴性疮疡 、瘰疬等 禁忌证 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直接灸 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睾丸、阴部、乳头不宜施灸 关节活动处 不能瘢痕灸 另外,若脉象数疾者,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均禁灸 高热、抽搐或极度衰弱、形瘦骨弱者,不宜灸 施灸体位和施灸顺序 施灸前,要选用卧位和坐位,使体位平正舒适,便于准确定穴 ,有利于艾炷安放和施灸 施灸的顺序要“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在特殊情况下,亦可酌情灵活运用,不可拘泥 注意事项 在施灸或温针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及衣 物的烧损 灸疗过 程中,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反应,及时调 整灸火与皮肤间 的距离,掌握灸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过,引起灸伤 灸后若出现局部水疱,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疱 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水疱的底部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龙 胆紫药水 注意事项 对于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 ,要注 意休息,严防感染。若有继发 感染,应及时对 症处理 施术的诊室,应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尘过浓 , 污染空气,伤害人体 .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 用燃火、抽气等方法造成 罐负压,使之吸着于施 术部位,通过负压 、温 热等作用治疗疾病的方 法 竹罐 陶瓷罐 玻璃罐 新型罐具 挤压排气罐 抽气罐 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的空气,使之产生 负压,罐吸附在拔罐的部位地方法,常用为 火吸法、水吸法以及抽气吸法 火吸法 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 水吸法 利用沸水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 ,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此法一 般选用竹罐 抽气吸法 闪火法投火法 起罐时要一手拿住罐体,另一手将罐口边缘 的皮肤轻轻按下,空气进入罐内后,火罐自然脱 落。抽气罐则使空气进入后,罐即脱落。水罐起罐 时应防止药液漏出,应将拔罐部位调整为侧面后 再起罐。注意起罐时切、忌用力猛拔,损伤皮肤 拔罐的适应证 1.神经系统疾病功能障碍 2.心肺系统功能障碍 3.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4.免疫系统功能障碍 5.痛症 拔罐的禁忌证 1.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3.急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 4.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 及不合作者 5.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皮肤肿瘤(肿块 )部、皮 肤糜烂部 拔罐的禁忌证 6.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部及静脉曲张部 7.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乳房部、前后阴部 8.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 9.精神紧张 、疲劳、饮酒后,以及过饥 、过饱 、烦渴时 拔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拔罐数量宜少, 罐间距离应适中,过远 影响疗效,过近易痛易落 注意询问 患者的感觉,观察其局部和全身反应。若患者感觉 吸拔部明显疼痛或烧灼、麻木,多为吸拔力过大;若患者毫 无感觉,多为吸拔力不足,均应起罐重拔 拔罐期间,如患者出现头晕 、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 出冷汗、胸闷心慌至晕厥、脉细弱等晕罐征象,应及时起罐 ,并参照晕针处 理 . 针灸处方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针灸处方的 组成理论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腧穴功能的总结 是针灸处方的形成基础,如何选穴 配伍组方,是关系到针灸康复疗效、贯穿于针灸理 论与临床治疗的核心环节 。随着针灸学理论的发展 和学术水平的提升,针灸处方的应用已日益广泛 针灸配穴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 适当的腧穴和刺灸、补泻方法组合而成的,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步 骤 腧穴的选取是否恰当,处方的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针灸配穴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交叉交会和腧穴的分布、功能及特异性,结 合疾病涉及的脏腑、病情的标本缓急进行严密组合,做到有法有 方、配穴精炼、酌情加减、灵活多变 p “病在上者取之下” p “病在左者取之右 p 病在右者取之左” p “病在胸腹者取四肢” p “病在局部者取阿是穴” p 补虚泻实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p 补虚主要包括“虚则补 之”、“陷下则灸之”,通过针 刺 手法的补法、穴位的选择 和配伍、温灸法的温补阳气、升 提举陷作用等实现 p 泻实主要包括“盛则泻之”、“宛陈则 除之”,通过针 刺 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 和配伍、三棱针法的点刺放血、 活血化瘀作用等实现 p 若本经自病,虚实表现不甚明显,则“不盛不虚,以经取 之”,按本经循经取穴,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p 热性病症治疗用“清”法,“热则 疾之”,浅 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轻快,针用泻法,或 不留针,或配合“透天凉”手法 p 寒性病症治疗用“温”法,“寒则留之”,深 刺而久留针,或配合“烧山火”手法,或加用 艾灸温针等 p 治病求本就是抓住疾病的本质,采取 针对 性的治疗方法 p 根据疾病的标本缓急等情况,分别采 用“急则治标”、“缓则 治本”、“标本同 治”等方法 三因制宜就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即根据患者所处的时辰季节、地理环境和 个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p 穴位是针灸处方的第 一组成要素,针灸处 方要以经络理论为指 导,根据病证、腧穴 的特性加以选穴 在病变局部或距离较近的范 围选穴,因腧穴有局部治疗 作用,可以治疗所在部位的 局部病症和邻近部位的病症 鼻病取迎香 口喎取颊车 、地仓 胃痛取中脘 在指选取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经络 上、距离病位较远 部位 的腧穴,体现了“经络 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 律 例如:胃脘痛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取与胃相 表里的脾经络 穴公孙,必要时还 可取与胃有关的心包经腧 穴内关等 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 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这些都是远部选穴的具 体运用 也称对证选 穴、辨证选 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病因 病机、特殊症状而辨证选 取穴位。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 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如发热 、失眠、多梦、自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