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_ 密级_udc _ 编号_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湘楚文化视域中的彭学明散文 学科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教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中文论文题目 湘楚文化视域中的彭学明散文英文论文题目 pengxuemings prose in xiangchu culture 作者姓名: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学院(系、所):文学院指导教师: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中 南 大 学年 月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54摘 要在彭学明的散文中,湘西是一个既现实又虚拟的存在。其作品当中的两性关系、风土人情、小镇古城都是现实场景的再现;但现实生活是一个驳杂的多维度景观,它一方面展示出民间生活的气象万千,另一方面也有民间自身所与生俱来的藏污纳垢,但在选取写作素材时,彭学明抽离了其中藏污纳垢的一面,抽去了其中和自己的文学理想不相吻合的内容,把能够体现自己文化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内容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处理,使其散文风格呈现出一种诗性和唯美的气息。他的散文刻意隐匿了现代场景,描写对象在去除了现代因子之后,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意味。“某种永恒文化理念”就是文学意义上的共有的精神田园,这正是彭学明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他无意于去再现生活中的原生态,也无意于把自己的散文往某种哲学理念的思维上去靠。根本原因就在于彭学明构建的湘西世界本来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里的虚拟并不是说他的散文是完全虚构的童话王国。两性关系是彭学明散文表现的重点,显而易见,彭学明散文中的两性关系和主流文化的差异非常大,这也是湘西风情的特点所在。而实际上在湘西生活过的人并不认为湘西的实际生活是如此情景,现实生活总是充满了艰辛、无奈和痛苦,难道由此就认为文学背离了现实?如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岂不是精神病患者的呓语?真实的生活在经过部分内容的抽离之后,必然变得离奇,这并不是作者对原始文明的偏爱和迷恋。文学的本质就是虚构,本文不再去详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之间的联系。但是彭学明对湘西生活的唯美化处理不是虚构的异域文化,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而构制的情感载体。关键词 彭学明,湘楚文化,散文,湘西abstractin peng xuemings prose, the western is a realistic and virtual existence. gender relations among his works, customs, ancient town are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scene. but in real life is a heterogeneous multi-dimensional landscape, on the one hand it demonstrated spectacular private life,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people born with their own filth. when writing materials in selected, peng xueming pulled out of one side of filth, to be able to reflect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ir own cultural ideals and the art of the contents of the re-processing, which take away the writers and their literature does not correspond to the ideal the content, so since pengxue mings prose takes on a poetic and beautiful atmosphere. his prose is deliberately hiding the modern scene, describing the object after the last addition to the modern factor, with a mean beyond time and space. some eternal cultural ideas is a literary sense of the spirit of the garden there. this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peng xueming prose, he has no intention to reproduce the life of the original ecosystem, and has no intention to go his own prose to the philosophy of thinking up some kind of contact.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peng xueming western world has always built a virtual world, where the virtual is not to say his prose is completely fictional fairy tale kingdom. performance of gender relations is the focus of peng xueming prose, it is obvious, peng xueming prose and mainstream culture, gender relations are very different, and this is where western-style features. in fact lived in the western people do not think that real life is so western scenes, real life is full of hardship, frustration and pain, do not deviate from this literature to that reality? if so, does it mean that tao paradise described by raving mental patients? after living in the real part of the detachment, the inevitable became bizarre, this is not the preference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and obsession.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is fiction, this is no longer true to detail and artistic links between the real life. but peng xueming aesthetic of western life is not a fictional treatment of exotic culture, nor to show his emotions and feelings structure system carrier. key words peng xue ming,xiang chu culture,essays,western parts of hunan硕士毕业论文 目 录导 论111课题来源1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21. 3 研究意义514研究的目的5141研究内容5142研究方法6第一章 彭学明散文的构成元素711彭学明:民族文化的精神推手712彭学明散文的构成元素7121女人:湘西世界精神内涵的具体人格化7122水:湘西世界中的多重象征与意蕴之源12133小镇:永远的“边城”17144湘西民俗:文化命脉与诗性寄托的日常化表达20第二章 源自湘西少数民族世界的精神原点2321现状: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与传播者2322误读: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单一镜像24221土家族:少数民族作家身份的单向拟定24222虚拟的湘西与共有的精神田园25第三章 湘楚文化地图中的彭学明2731与沈从文湘西书写的对比27311相似的湘西元素,不同的审美向度28312隐现的女性崇拜倾向3032与韩少功寻根文学的对比33321巫楚文化下的诗意与湘西文化中的纯美33322悖论:现代性的追寻与对现代文明的疏离35323民俗:从审美到审丑38324理性的底色与激情的感性喧哗4033与叶梦的对比41331益阳巫风与湘西风情41332城乡皆美的叶梦与城乡对抗的彭学明41333女性崇拜与女性视角43第四章 彭学明散文的地位4441彭学明散文在湖湘文学中的地位4442彭学明在当代文坛的独异存在4543彭学明对民族文学的贡献47参考文献48致 谢52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53硕士毕业论文 导论导 论11课题来源在书写湘西的当代作家中,彭学明是比较独特的一位,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其以湘西为主题的一系列散文给中国文坛吹来了一股久违的清新空气。新华文摘、散文选刊、中国文学、散文海外版等权威刊物,先后转载了三十余篇,多种精品选集收入了彭学明散文二十多篇。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文学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理论与创作、写作、书与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电台等数十家报刊电台纷纷撰文,专题报道和评介了彭学明的成长事迹和文学成就,称他为“犹如沈从文再世”、“土家族的小沈从文”、“中国散文的一面旗帜”、“湘西爱情鸟”等。为此,1995年7月28日至8月2日,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散文海外版、芙蓉、九州诗文5家期刊社联合为他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人民日报等14家新闻单位报道了研讨会的消息。散文百家等4家刊物分别将他与冰心、巴金、艾青、臧克家等老一辈著名作家一道列为中国当代散文百家。在被列为国家科研课题的中国当代散文史和中国散文美学等论著中,他被列为卓有成就的著名作家进行专章论述。提及湘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沈从文及其边城,当然还包括边城中的美丽少女翠翠。但是,建国以后,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旧有的民风民俗日趋淡化,社会结构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的风潮覆盖了中国的每一个城市、乡村与山寨,富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面前节节败退,世界趋于同一化和平面化,美国好莱坞拍摄的商业大片在全世界同时上演,在经济发展没有全球同步之前,文化充当了攻城略地的急先锋。于是,举目所望,一马平川,地域文化的逐渐消逝,宣布了人类非物质生存状况的差异化在逐渐消逝,在此情势之下,如何保持自我,找到自己文化的根和存在的支点就成了极其重要的课题。 文学自然旁无责贷,因为文学有审美的力量,有画面的力量,这种画面不同于绘画中的画面,文学的画面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彭学明散文中的画面从整体轮廓到细部肌理,从人物主体到风俗背景,从色彩点染到状态描摹,均生动而富有弹性的张力,当然,这只是文学审美性的一个方面,所以,文学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固定着人们的审美理想。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永远的精神田园,美丽的翠翠,美丽的湘西风情,给无数的读者留下了美丽的回忆,这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单纯之美,逐渐凝聚,沉淀成民族集体回忆的组成部分。新时期以来,接过湘西书写接力棒的是彭学明,湘西是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的杂居地区,彭学明就是土家族,和身上流淌着苗族血液的沈从文一样,他们都深爱着湘西,是湘西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同沈从文所说,自己永远是一个乡下人,言下之意,即使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沈从文在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度过,但是,在心理上,自己的精神之根永远在湘西。彭学明同样如此,彭学明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诗意栖居的世界。作为一个一定影响力的散文作家,彭学明的多篇文章被目前的大学及中学教材所采用,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等文字介绍到国外。其中白河、庄稼地里的老母亲、鼓舞、跳舞的手、阳光等五篇散文分别入选教育部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册、第六册和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材,湘西女人、一墨乌镇、祖先歌舞和庄稼地里的老母亲等七篇散文分别入选多所大学语文教材。散文集我的湘西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散文集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彭学明卷获第七届少数民族骏马奖。但是,对彭学明的研究和他取得的成就相比还不成比例,有待挖掘、完善和纵深。本人阅读了彭学明的绝大部分作品,在研究生期间接触了新的理论观点、思维方法和解读视角,结合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知识积累,归结彭学明散文的构成元素,对彭学明在具体接受中作为少数民族作家的单一镜像进行深入分析,把彭学明放到湘楚文化的视域中进行对比,以更深入的理解彭学明散文的特点、价值和地位。目前关于彭学明散文的研究较少,缺乏深入,没有全面的规整。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以湘楚文化为背景,结合接受理论和原型理论,从彭学明散文的构成元素、接受现状、精神原点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目前对彭学明散文的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1)从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出发,分析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学价值。如包晓玲发表在南方文坛2008年第03期的论彭学明对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文章分析了彭学明作为土家族作家对湘西的歌咏和崇拜,并明确指出“他有着明确的描摹故乡、传播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观愿望和创作动机”。论文结合大量文本较为透彻、全面地分析了彭学明散文在传播湘西少数民族风俗方面的文化符号价值,但是,把这种传播归结为作家主观的刻意为之,多少有些作者的一厢情愿,牵强和生硬在所难免。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上的民族文化精神与现代人文意识的汇融依然强调彭学明的少数民族身份,但是,包晓玲的这篇文章采取了民族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交叉视角,独到而新颖。(2)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向梅林发表于2006年6月第三期理论与创作上的彭学明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从区域文化出发的解读,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对彭学明散文的地域性做了研究,文章从三个层面做了分析:“一、个体生命状态和民族生存状态不期然的暗合;二、荆楚文明、民族文化的奇妙传承和感悟;三、灵气与才气的外在表露。三个方面的概括基本囊括了彭学明散文地域性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具体来讲,湘西的区域文化有许多具体的表现方面,如同本人在论文目录中所总结的,分为女人、水,小镇、风俗,其中苗族学者包晓玲在2000年第四期的文学自由谈上发表了湘西女人的歌者,全面分析了彭学明散文中的女性之美,劳动的美,坚毅的美,少女的天真之美等等。“困苦压不住、劳作磨不掉、活泼泼的生命气息,成为彭学明散文女性美的主要特征。”作者以此为纲,分三个方面对中女性美分别加以分析,“首先,彭学明着力表现的,是在艰辛劳动中的女性美”。“其次,作者浓墨重彩渲染的,是娱乐活动、情爱角逐中的女性美”。“此外,彭学明在散文中常常将女性视为大,自然的精灵,将女性美与自然之美融合在一起”。这是迄今为止,论述关于彭学明笔下女性的概括中最全面的一篇,也是相当精细和到位的。(3)在艺术形式特征方面,这方面的成果有王锦强发表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湘西情节与歌谣文化关于彭学明散文的叙述分析,从细部入手分析了彭学明散文的叙述特点,一般来说,散文的叙述手段并不是解读散文的传统方法,叙述是小说的长项,但这并不意味着叙述在散文的构成元素中无关紧要。尤其是论文的后半部分,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为这方面的研究树立了一个最初的标尺。复沓回环、镜头切割分别借鉴了音乐、诗歌和电影的解读术语,母题原型则运用了小说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表现了作者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如同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所说,“散文是一种严肃而较真的艺术,同时他又厌弃刻板教条的宣谕”,这句话用来分析这篇论文同样恰当。(4)散文的普适性元素。散文的普适性元素首推情感,刘海军发表在2007年第3期宁夏师范学报上的豪情,柔情,温情论彭学明湘西题材散文的情感取向,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彭学明散文,“豪情满怀忆祖先,温情脉脉写乡亲,柔情似水唱爱情。这些不同的情感取向,都无一例外的与故乡的奇山秀水、奇特的民族风情巧妙结合,是他的的湘西民族风情散文具有一种神秘二迷人的魅力”。作者用情感这条红线贯穿彭学明散文,虽不新奇,却在彭学明散文研究中举足轻重。缺憾是显而易见的,对彭学明散文的研究缺乏有学理性的的批评,多是正面的、歌功颂德式的颂歌,浮光掠影且缺乏针对性。其中向凌发表在2006年9月第四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伪诗情的失败彭学明乡土散文解读,作者直言不讳的指出,“矫情的诗化处理彭学明乡土散文构建湘西乡土情景的基本方式,伪诗情破坏了乡土散文特有的叙述氛围审美体验”,尽管这种观点忽视了文学特有的审美规律,但在彭学明散文的研究中非常罕见的听到了反面的声音。这并不是说彭学明的散文的已经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而是从侧面说明彭学明的写作在文学研究领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对彭学明的论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报章随感式的“印象点击”,这方面有吴天忍的更盼精卫鸟读彭学明散文祖先歌舞有感,这篇文章以印象主义批评的方式,重点谈了彭学明散文的情感因素以及画面感,但是在随后的部分,作者说,“现在我要谈谈彭学明的不足,你写的湘西的山,湘西的水,吊脚楼,石板路,父亲,母亲,情感细腻浓郁,触手可及,你的作品风情万种,情趣盎然,吃南瓜粉展示了你对田园牧歌的钟情,跳马、祖先歌舞、感恩祖先这组带有民族文化思考的散文气势雄浑,激情磅礴,但仔细想,这些都不免有旧时风景之感,也就是旧时的湘西,你是否过分沉湎昔日湘西的人文景观了,似乎缺乏对当代的思索,前卫的眼光,就我所读到的篇什,还没有科学工作者,企业家,管理者,思想者”,显而易见,这种评论缺乏起码的艺术感悟力和鉴别力,原因很简单,文学史上的任何作家都只在个别领域有所专长,鲁迅的乡土写的好,茅盾的都市写的好,面面俱到只能是面面平庸,湘西是彭学明的独特胎记,全身都长胎记,会是什么样子?所以,这种对彭学明的研究和评述没有在学理层面上把彭学明研究引向深入。这种类型的论述还有:符耀发表在2007年第六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上的湘西风语者浅谈彭学明散文,涂怀章发表在1993年6月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乡情的美学力量彭学明散文艺术随谈,同期的吉首大学学报还刊载了和穆熙的彭学明散文简论和罗公元的侵染湘西的独特情愫彭学明散文解读,颜家文的含泪的歌吟记青年作家彭学明。类似的批评还有张朝晖的理解作为父亲的湘西彭学明散文漫议,文章中说,彭学明要避免重蹈寻根文学的覆辙,“他的作品除了语言,也因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产生的陌生感,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这不可能是持久的。对真正的作家来说,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地域或民族风格都只是外在的,重要的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中体现出的超越一己坎坷的悲天悯人的胸怀”。这种说法显然经不住推敲,独特的语言不重要,老舍的“京味”怎么评定其价值?地域和民族风格是外在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怎么评判?内在的是灵魂,灵魂通过什么外化出来?所以这种批评看似深刻,其实缺乏论证。还有一种是把彭学明当作湖湘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片论文中捎带的提及,比如钟友循发表在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都道湖湘好,风神最可亲当代湖湘散文掠影就在对数十位湖南散文家的概览中,用两段文字做了粗线条的勾勒。刘中项发表在2002年第二期理论与创作上的奇秀山川美画页,湘西风情大写真近些年湘籍作家湘西题材散文浅论,对描写湘西的数位作家做了一个概述式的巡览。1.3研究意义富于湘西地域特色的彭学明散文被人们广为推崇和喜爱,并有多篇进入我国现行的大学、中学教材,这说明彭学明散文已经初步确立了他的经典化地位。但是,与彭学明创作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对彭学明散文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而且多是一些印象式的“阅读感想”,这种创作和评论之间的不成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彭学明散文应有的美学价值,深入全面的研究能使优秀的文本得到应有的挖掘和重视。把彭学明散文在理论上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把他放置在湘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和研究,那么,彭学明散文的价值和对彭学明散文的认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4研究的目的彭学明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其书写湘西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通过对彭学明散文的重新解读、归纳和整理,希望能够丰富彭学明散文研究的内容。同时,希望通过清理一些误读,提升彭学明散文的价值和审美品格。到目前为之,彭学明散文尚没有较为体系、全面的研究;通过研究生期间学习的理论和知识积累,加之导师的指导,冀望能够完善和拓宽彭学明散文研究的内容。141研究内容本文结合彭学明湘西散文的文本作为主要的解读对象,并放置在湘楚文化的视域中和其他湘楚文化影响下的作家进行对比,分析彭学明散文的构成元素、精神原点、误读现状及成因等,具体内容见提纲。142研究方法(1) 文献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学习,借鉴理论为本文服务;(2) 归纳法:通过细读文本,归纳彭学明散文的特征;(3) 比较法:将彭学明与其他湘楚作家进行对比;(4)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具体作品作为文本,做充分的细读;硕士毕业论文 第一章 彭学明散文的构成元素第一章 彭学明散文的构成元素11彭学明:民族文化的精神推手 彭学明能够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推手和彭学明的生活背景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彭学明出生在湘西保靖,这是一个极其偏僻落后的地方,隶属湖南,与贵州省接壤,被称为中国的盲肠,是一个被现代物质文明遗忘的角落。而当下,整体的历史背景是,社会变革风起云涌,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似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地球从一个圆球变成了平面,而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从立体到平面才不过三百年的时间,三百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不过是一个瞬间。而就在这样一个瞬间,地球从扁到圆,再从圆到扁。这样的翻天覆地对于湘西而言,似乎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也从来就没有地球是圆扁的变迁和思考,外面是在想象中也没有出现过的世界。这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等相似!“无论秦汉,更不知有魏晋”。但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诞生灿烂文化的沃土,中国文化的版图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片并不宽阔的土地上已经产生了沈从文,产生了黄永玉,包括彭学明在内的新一代文化承继者也正在逐步成熟。经济和文化之间呈现如此奇异的反差在世界上也很常见,关于这一点无需赘述。但与此同时,湘西也没有受到现代社会庸俗习气的熏染,彭学明的青少年时代就生活在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却经济落后的西南一隅,他的家庭还是一个穷困的土家族农户,不仅如此,由于父母不和,迫于家族的压力,彭学明甚至连出生都在磕磕绊绊中一路走来,彭学明非但没有被坎坷压垮,反而在苦难的磨砺中愈加坚韧。其心灵在湘西的灵山秀水滋养下日益丰盈。这种传奇的经历使得彭学明对生命、对民族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深刻理解和认识。12彭学明散文的构成元素 121女人:湘西世界精神内涵的具体人格化女性是彭学明写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但是,作为二十世纪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这个主题却不能用任何女性主义的文学理论去解读,甚至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西方西蒙伏波娃在回忆少女时代中讲述了自己生命中的前二十年,她的经历、她的思考、她的叛逆,她不断地发现自己,又不断地寻找知己,最后在一次一次的否定中陷入孤独;因为在寻找中,她发现,那些曾经绚烂之极的登徒子原来是酒囊饭袋,那些曾经一掷千金的贵族单薄得只剩下挥洒金钱时的习惯性优雅,那些侃侃而谈的饱学之士原来只是欺世盗名的貌似深刻,最后,伏波娃的视线停留在萨特这里。但萨特不是伏波娃的专属,于是,伏波娃就在孤独、苦闷、骄傲中盘旋。这是一个西方女性性别意识觉醒的典型个案,但最后,伏波娃仍然没有觉得自己摆脱了“第二性”。湘西女人的精神与任何女性主义的解读无关,这无关乎性别政治,她们是这一方天地的主宰,她们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在箩筐的重压下让自己的快乐情绪填满了所有的山山水水,她们的生活中没有高过云层的钢筋水泥,却在清静的小桥流水中享受天籁之音,诗情画意无需捕捉,一草一木在阳光雨露下呼吸跳舞,湘西的女人朴实、土气,一如山里的一颗石头或山花,没有丝毫人为的雕琢和装饰,不管风怎么吹日怎么晒雨怎么淋活计怎么磨,湘西女人就是水灵灵、绰约约的,洋溢着最为引人心动的生命气息。风刮日晒没有灼伤或者粗糙湘西女人,湘西女人的美和一切外在的损蚀都没有必然联系,她们天生丽质,又在灵山秀水的滋养下更加风姿绰约。湘西女人不去刻意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些形而上的抽象概念留给该思考的人去思考,那些价值系统的重建与解构留给专业的学者们,终极目标的追寻常常在追寻的过程中陷入迷失,湘西女人不管这些,她们关注脚下的土地,关注自己的男人,她们和天地溶为一体。湘西世界的精神内涵很难用一些具体的词语来形容,任何具体明确化的表达都无法取代湘西世界,换言之,任何抽象的词语也无法涵盖湘西世界的丰富性,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是典型的“第二性”,她们要遵守的准则很多,用来约束男人的律条无疑是同样约束女人的,但是还有专门用来约束女人的专用性别伦理,比约束的男人的纲常更加具体,惩罚的措施已经形成了社会约定俗成的自动反应机制。所以在那种文化情景之中,中国女人必须掩藏自己的爱恨。像西厢记中崔莺莺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异数。红楼梦中虽被称为人性解放的生动文本,但大观园中的一个个女性还是在人性与社会苛律的纠绕中挣扎,最终香消玉殒,所以崔莺莺那样千古传颂的逆向倒追在大观园中实属大逆不道。湘西女人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她们在爱情生活中居于主动地位,她们多情爱美,爱情在她们的生活世界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果单纯强调女人的纯净之美,无疑会陷入作家自己的个体想象之中,脱离于湘西世界那片土地,劳动依旧是风俗娱乐之外的主要活动,母亲,提着半桶水如蚁爬行。手酸了。腿麻了。全身的汗水紧贴着肉背流成艰辛的泪了。可母亲依然走着、爬着,甚至挪着,把水从山脚提来,淋在庄稼上。蓝天丽日下,母亲的满头银发,格外夺目。(庄稼地里的老母亲) 她们像一支艰难爬行的驼队,昂着头,驼着腰,挺着腚,一步一步顽强行进。长流不息的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身一身,一阵一阵,结出了白花花的盐茧,晒出了油渍渍的水垢,在女人们的衣服上布展。酉水河呀,你是背沙女儿的坚韧和汗水流成的河!(酉水背沙女) 湘西女人是一种独异的存在,湘西女人通过湘西女人体现其全部的精粹,在开头,彭学明不无自豪,同时以一种优越的语调说,没有丝毫人为的雕琢和装饰,不管风怎么吹日怎么晒雨怎么淋活计怎么磨,湘西女人就是水灵灵的、绰约约的,洋溢着最为引动人心的生命气息。如果你有时看到一个或两个不怎么引动人心的,一打听,保证不是湘西的,那是外地来这里办事的女人和娘子。湘西女人是纯粹的、丑也能美的精灵。彭学明在这里明确指出湘西女人和外面世界中的女人是截然不同的。湘西的女人即使没有“人为的雕琢和装饰”,照样是“水灵灵的、绰约约的”,这是湘西独有的水土风情,在彭学明看来,湘西的水滋养着湘西的女人,她们的生命气息是与生俱来的,她们的水灵无需任何俗脂庸粉的修饰。这是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一个是灵性山水的天然产物,一个是人为修饰下的雕琢之美。不惟如此,两者的区别还在于,湘西女人的性情外显是一种生命的自觉和人性的本能,他们没有受到外在世界中价值理念的侵袭。而传统文化中的女人显然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是中国社会千年文化积淀下产物。虽然他们身上没有了封建社会支配女人的三从四德、伦理纲常,但是二十世纪此起彼伏的改革运动和新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使全世界的各种思潮奇异地混杂在一起,一方面中国女性在这种历史截面的交叉中吸收八面来风,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自身的存在根基。所以彭学明在这篇散文的开头就直接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所在,而且他不是用庸俗的辩证法去说,“各有各的好”之类的话。他说,“如果你有时看到一个或两个不怎么引动人心的,一打听,保证不是湘西的,那是外地来这里办事的女人和娘子。”湘西的女子就是引动人心的,在这段的最后,作家对于湘西女性之美来源的解释是“湘西女人是纯粹的、丑也能美的精灵”。所以,湘西女子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纯粹”,纯粹就成为彭学明心中湘西女人的关键词。他们有生活中的烟熏火燎,有日复一日的劳动重压,彭学明散文中的诗意世界并不排斥现实中无法逃避的艰苦劳动,尤其在湘西这样一个由于没有受到现代化熏染而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同时也必须面对直接简单的劳动。如果把这样的因素剔除掉,毫无疑问,散文中的诗意就会变成虚伪的诗情和矫饰的滥情。即使那些在彭学明看来如同大自然精灵的天使也由于劳动变得更加真实。湘西的女人不但多情而爽朗,而且坚毅如山、柔韧似水。湘西女人不但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还要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这和汉民族男女关系中的“男主外女主内”截然不同,尽管女性也参加劳动、操持家务,但是她们更加倾向于对家庭的照顾和经营。彭学明在描写湘西女性的劳动时,总是为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营造一个景色优美的背景画布:鸟鸣动听,阳光灿烂,市场在清爽的晨风里开始一天的劳作。但这一切都无法消除劳动本身的艰辛与艰难。就这一点上来说,彭学明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或者说,他的诗情画意因为这些真实而更加生动。在庄稼地里的老母亲里,年近七十的老母亲还在阳光的暴晒下为禾苗浇水:母亲,提着半桶水如蚁爬行。手酸了。腿麻了。全身的汗水紧贴着肉背流成艰辛的泪了。可母亲依然走着、爬着,甚至挪着,把水从山脚提来,淋在庄稼上。蓝天丽日下,母亲的满头银发,格外夺目。(庄稼地里的老母亲) 为了全家的生计,有的女性还在在背篓的重压下,从日出的黎明到夕阳西下的黄昏,一日一日重复着即使在男性看来都是非常繁重的劳动,她们像一支艰难爬行的驼队,昂着头,驼着腰,挺着腚,一步一步顽强行进。长流不息的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身一身,一阵一阵,结出了白花花的盐茧,晒出了油渍渍的水垢,在女人们的衣服上布展。酉水河呀,你是背沙女儿的坚韧和汗水流成的河!(酉水背沙女)但真正体现湘西女性精神特质的是她们在习俗活动和情爱嬉戏中显示出来的活泼天性,她们妩媚多情,天生丽质。由于湘西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区,湘西女性和其它少数民族女性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在汉族的传统社会架构中男性处于主宰地位,包括在男女关系中,男性也处于主动地位,女性必须是欲说还羞的,要欲抱琵琶半遮面,要含苞欲放,这就决定了女性在男女关系当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被选择,被接纳。红颜祸水也好,神圣母性也罢,女性的这些标签的不是自己获得的,而是一直处于被定义的状态之中。湘西的女性不同,她们经常是情爱活动的主动者,没有繁文缛节,没有条条框框,她们在自娱自乐的歌舞中尽情释放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天性与爱情并行不悖,大朵大朵的少女,正坐在一片草地。她们是一个个散着油香的汉字,等待诗人前来。是一尾尾跳荡琴弦上的音符,等待乐手前来。是一支支色彩斑斓的水彩,等待画家前来。她们做了心爱的鞋,她们等待着一双心爱的脚。这踩惯了大山和瓦泥的脚,今天交上了好运,手舞足蹈地冲上去,踩响一路爱情。身背爱情的女子,早就转身跑了,只留下一片青草和笑声。(踩花鞋) 可以看得出来,她们的爱情是浪漫而无拘无束的,他们的情绪自由奔放,没有伪饰,没有造作,在真诚和热情中充分体现出生命的活力。当然这种认识,源于彭学明对生命价值特有的个体认知。由于湘西独特的地理和生存条件,在作家的意识里,生命的价值不是经天纬地的丰功伟绩,它在敞亮的生命空间里自由挥洒生命的激情。所以,当看到男女之间这种没有功利,没有契约,没有杂质的庞大的爱情呼喊喧哗,彭学明就马上把这种场面和自己生命中蕴藏的土家族传统衔接起来。而且女性的生存方式完全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它不是被规定,按照社会既定逻辑指定的轨道行进。彭学明对湘西女人有一个独特的认识:“柔起来比谁都柔,野起来比谁都野”。这是湘西女人截然相反的两个侧面,一方面柔情似水,一方面泼辣外放。 在湘西女人和整后生这两篇散文中都涉及到一个情景描述,就是一帮小媳妇们整后生,湘西女人是这样描述的,“说着说着蜂拥上去,团团抱住男人又扯又撕。提男人的耳朵,拧男人的脸蛋,剐男人的衣裤,然后四脚朝天抬了,往红衣女人身上撞油打油,直到男女双双拱手告饶才肯罢休。那么好罢,接个吻,做做师范动作!那各怀鬼胎的男人女人就半推半就地各做一个师范动作。”本来男女之间相互戏耍的场面在各个民族当中都非常普遍,但一般都是男性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对羞怯的女性主动发起攻势,有言语挑逗,有动作撩拨,总之男女之间荡漾着欢快的气息,不过这都要有先决条件,那就是男女之间有着相互认可的情感关系,并且相互嬉戏要有严格的地方界定,如果对恋人之外的人有言语和动作上的挑逗,毫无疑问要受到对方的抵制和社会氛围的排斥。地点的选择就更加无需多言了。而在湘西这片土地上则完全不是这样,泼辣的小媳妇将他们喜欢的后生衣裤扒掉,“看看亲乖乖是傻蛋蛋还是傻馍馍”,整治、戏耍他们,不涉及到伦理意义上的是非,它只是一种风俗。这种行为没有特定的目的,只要她们高兴,整治之后开心而得意。湘西的男女关系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情绪外显,在我们看来,那些海枯石烂的誓言是爱情永恒的象征和佐证。而从本质上说,这其实是一份没有纸张的契约,潜台词是,双方共同约定,彼此爱着对方,并以誓言作为契约的内容,以此约束对方的情感,如有违背,就用恶毒的诅咒作为因果报应的必然结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的爱情是有条件的,因而在我们的文明之中,爱情总是凄美有余,轻快不足。热恋时海誓山盟,一旦遇到外在条件碰撞,纯洁被杂质击穿,情爱被欲望摧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定义的经典爱情经常是沉重太多,愉悦太少,爱情和悲剧不经意间成为不同生却同死的结拜兄弟。在湘西,男女关系的表现就脱离了所有的外在条件,以一种与大自然共生的纯真展示给我们,那些情人,常常在河边或者林地的一块岩板上等着,守望这些即将翻山越岭而来的爱情。脚下的水,水底的鱼,都想女人曾经的手掌抚摸着他的心,当女人的铃响摇近时,情人站起来,对着她们打一声响亮的吆喝,“喔喔”!靓丽的湘西女人就都竖起了耳朵,亮了眼睛,笑着一起相应“喔喔”!如是男人又“喔”,女人又“喔”,整个河谷一片“喔”声。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言巧语,湘西的男人跟女人就这样面对我们宣传爱情。这是彭学明在湘西男女爱情中选取的一个常见场景,男人一声吆喝,女人就以相同的吆喝作为回应,海誓山盟毕竟功利了些,花言巧语也虚假了一些,只要 “喔”声过去,就必然有回应。这是一曲天地之间优美的爱情牧歌。122水:湘西世界中的多重象征与意蕴之源从远古至今,水与人之间就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升发出多种象征意义。中国的先哲经常在论述问题时用水作为意象对抽象的问题进行说明,老子在论“道”时,说“上德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第八章。人的最高境界是水一样的境界。孔子同样如此,只是他的论说更有伦理色彩,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第六。可以看出,在支撑中国文化的儒道两家思想支流中,儒家看重其道德性情,道家则看重其本性中与“大道”精神相契合的共通点:“无为而无不为”,它唤起的是一种超越世俗层面的羽化。不但是玄妙的宇宙之道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常用水作为承载的介质,许多的兵书战册也离不开水,孙子兵法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之说。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水演化为一个非常原始性的意象,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在形容柔性之美时通常要用到“温柔似水”,在形容力量之大时通常要用到“汹涌澎湃”等等;而水的这些多种状态下的多个侧面,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辨证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把中国文学带入自觉时代的魏晋时期,水脱离了作为理念载体的痕迹,其自身感性的形式之美被充分发掘,人的才情俊雅经常以水作为其象征,毕竟魏晋是一个审美的时代;至于这个时期大盛的玄学、禅理更是继承了先秦时期以水作为介质的基本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水与人之间经常彼此融合,先秦时期以水说理,水中窥人。魏晋以后山水被人格化,是所谓的人化山水。湘楚地区河流湖泊纵横交错,三湘四水、洞庭长江,或者浩淼无穷,或者一望无际,在水资源如此集中的地区,人的情感必然在水的滋润下极大地丰富着文化想象,文学作品必然灵气四溢,光彩云泽,这是湘楚文化所独有的水性魅力。而湘西的山清水秀更是冠绝湘楚,这里的人居住以水为邻,出行以水为路,所以在所有的湘西人意识当中,自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水就和生命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从这里走出去的湘西籍作家沈从文更是如此,“从汤汤河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 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面扩大的。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于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沈从文后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北方的大城市中度过,但是沈从文在谈及自己的时总是以“乡下人”自居,绝对不是简单的自我解嘲,因为在沈从文的意识里,北方的风总是太硬,水总是太少,他总是怀念家乡的一切,尤其是无处不在的水,所以,沈从文的“乡下”多多少少反映了他对对湘西山水的依恋。那么反过来说,沈从文对故乡的依恋也说明他在情感上对水的认同;彭学明同样如此。在湘风楚雨中沐浴成长的彭学明和沈从文一样,后来北上燕地,所以能够充分感受到湘西文化在生命中的分量。在他的散文中到处浸润着水的气息。从白河到猛洞河,再到沱江,或者是流淌不息,或者明丽如画,或者温柔如女,总之无论以那种形式存在,水都是作为故乡的象征而存在的,作者的浓郁乡情随着悠悠的河水一同漂到散文的世界里。所以作为彭学明散文中的基本构成元素,其基本的含义之一就在其故乡情感的寄托。和水相连的一切都会使作者想起家乡的流风余韵,“ 那晃动在河心的江南水乡最为常见的乌篷船不由使人想起摇篮摇窝,想起母亲嘴边流给孩子们的那首歌。”(白河),彭学明几乎的所有散文都带上了水的痕迹。在散文写作当中,将故乡的山水作为情感的寄托在现代散文当中十分常见,这并非巧合。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题文章灯光桨影里的秦淮河里的秦淮河,郁达夫笔下的富春江等等。这些散文尽管都带有将故乡山水作为情感寄托的共同情感体验,但是他们的散文在共同的形式之下有个性色彩的个人感悟,他们同属一类却各有千秋。不止现代文学,早在诗经中,“水“就作为愉悦情感的象征性表达,齐风中有“汉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在楚辞中,屈原描述得最多情的人物就是湘君和湘夫人,而他们都是湘水之神。宋玉塑造的巫山神女更是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源流性人物,历代文人以此为题材反复咏吟。李煜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愁寄托成为千古绝唱,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水流无限似侬愁”,比之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略有逊色,前者借流水托哀愁,言有尽而意无穷,后者直接以水为喻,显得比较直白,但是他们都具有情感表达的普遍性意义。而且彭学明散文中的构成因素并不是壁垒分明的不同板块,女人和水经常彼此衬托性地存在于几乎每一篇散文当中。痴情的湘西女子立于水边,倒影斜铺在水面之上,堪称中国当代文学中最美好的画面之一。“女人站在河的岸头,痴痴地等啊,珠圆玉润的梦里,夜夜浮起强悍的情郎。”(冬天)女人、河岸、梦的意象连缀构成了诗一般的画卷,也是画卷中的一首诗。 “女人,一支含羞的歌子,于烟雨蒙蒙中顶笠而来,眸光粼粼,笑靥蜜蜜,滚动着玲珑剔透的荷珠。采歌的男人撑一篙坚韧的爱情,划船而上。”(画春光)有水才有女人的甜情蜜意,在这里,水和女人成为湘西世界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一篇名为“流水”的散文中“,作者无意识中就把水再次和女人联系在一起。他说流水“本身就是女人柔弱无骨的精灵,摇摆的风姿,绰约秀丽,牵动两岸民俗,两岸风情”(流水) 。在彭学明散文的所有构成因素中,流水是串起其它三个主要构成元素的红线,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培训
- 冬季装维作业安全培训
- 2024中国黄金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招聘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班组长综合管理技能培训大纲
-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西南情韵欣赏☆瑶族舞曲教案
- 2024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区域总部(北方建投)管理岗位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5.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 程序员培训感悟:从迷茫到豁然开朗
- 成人消防安全培训
- 窗帘布艺培训
- 第一、二单元综合检测卷-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附答案)
- JSBXC1-850时间继电器
- 煤矿节电降耗管理措施
- 《英语委婉语与忌语》PPT课件.ppt
- 地域文化教学大纲(修订本)
- 通用航空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参考
- 中国书法演变史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 井下电缆着火应急演练预案
- APP开发合作协议通用版
- 小学数学 五进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