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环境 2007, 16(3): 920-925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60092) ;云南省院省校合作项目(2006yx12) ;云南省人才培引项目(2005py01-14) 作者简介:杜娟(1976),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工作。tel: +86-871-5894145;email: *通讯作者,email: 收稿日期:2006-12-31 云南粳稻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杜 娟 1, 曾亚文1, 2*, 杨树明1,普晓英1, 杨 涛1,周国华1,崔 虹1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2. 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23; 摘要:磷高效水稻培育是提高土壤潜在磷利用效率的一种途径,通过对云南粳稻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可以明确耐低磷特性主基因的存在、对数及遗传效应的大小,为磷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通过云南主栽粳稻品种 合系 35(oryza sativa)与耐低磷极强早旱谷(oryza sativa)配制 p1、p2、f1、f2或 f3世代,在云南省农科院进行低磷胁 迫试验,对耐低磷鉴定和主基因加多基因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早旱谷的分蘖和株穗产量基因受两对主效基因+多基因 相互配合遗传控制的,两对主基因间存在上位性效应,两主基因间效应差异较大。分蘖力 f2主基因遗传率为 58.82%72.13%,f3主基因遗传率为 45.88%57.96%;株穗产量 f2主基因遗传率 60.94%83.08 %,f3主基因遗传率为 62.20%75.80%。因此育种中应当充分重视主基因的利用,利用主基因应以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对后代耐低磷 性状的选择宜从 f2代开始,杂交的后期世代也要注意耐性的选择。 关键词:耐低磷特性;分蘖力;株穗产量;主基因加多基因模型;遗传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3-0920-06 水稻磷高效特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1。 国内外水稻磷高效研究在 qtl 基因定位克隆等方 面进展显著,磷高效基因 pup1 被定位于第 12 染 色体上的 s14025 和 s13126 标记 3cm 间,其主效 基因与 rg9 连锁1。克隆了 osptf1 基因能显著 增强水稻耐低磷胁迫能力2。但目前对植物的耐低 磷能力评价还缺乏统一的指标3,特别是对杂交后 代群体的耐低磷能力缺乏直观、简便、高效的评 价方法.。许多数量性状研究发现,控制数量性状 的多个基因在效应上可以是不等的,效应大的表 现为主基因,效应微小的表现为多基因,表现为 主基因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式。盖钧镒、王建 康及章元明等将混合分布理论与数量遗传学有机 结合起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分析主基因与多基 因的存在与效应的方法4。该方法目前已成功用于 水稻的抗病性5,大豆的抗虫性6,和棉花纤维7 等性状分析,所分析性状均存在主基因。而水稻 耐低磷特性主基因加多基因的的遗传分析 尚未有 人研究。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生态多样 性中心和优异种质富集地区 8-10,严重缺磷酸性 红壤驯化出众多的肥高效、高铁稻米品种11,拥 有丰富的耐低磷种质资源。548 份云南地方稻核心 种质经低磷鉴定12,挖掘出早旱谷(oryza sativa)耐低磷特性极强,而云南主栽粳稻品种合 系 35(oryza sativa)耐低磷特性较弱,本研究选 用合系 35早旱谷 p1、f1、p2和 f2或 f3联合世代 进行主基因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目的是明确耐 低磷特性主基因的存在和对数及遗传效应的大小, 摸清水稻耐低磷的遗传特性以便更好地利用耐低 磷资源具有积极意义,并为磷高效育种提供理论 依据。 我国土壤尤其南方酸性红壤,强烈的化学固 定作用使其中的磷极易被转化为植物难以吸收利 用的无效磷。在有效磷缺乏的情况下,水稻根系 对无效磷的活化能力直接影响其生物产量13。水 稻生物学产量中成熟籽粒质量作为一个植株整体 评价的指标,可以作为理想的耐低磷性状评价的 指标。分蘖力是水稻重要的栽培特性,分蘖芽在 低磷胁迫条件下受到抑制,相对分蘖力作为水稻 耐低磷协迫参数已精细定位并克隆了磷高效基因2, 分蘖力和籽粒质量集成了整个植株生长发育耐低 磷的过程,是综合权衡耐低磷的指数,选取这两个 耐低磷指标性状进行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合系 35 与早旱谷杂交,自交得 f2群体。2004 年在昆明省农科院试验田(183.5 水泥池,海拔 1916 m)种植1、2和1、2群体,2005 种 植1、2和1、2、f3群体。以昆明阿子营 20 多年未施化肥的酸性红壤 20 cm 表层土为土培介 质,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测定: 有 效磷和总磷含量分别为 6.26 mgkg-1和 1050 mgkg-1,水解氮和总氮含量分别为 146.99 和 1820 杜 娟等:云南粳稻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921 mgkg-1,有效钾和总钾含量分别为 207.15 和 1232 mgkg-1,ph 值为 5.49。两种处理种植群体进行耐 低磷鉴定(有效磷含量 6.26 mgkg-1,有效磷达 40 mgkg-1) ,不再施用其他化肥,常规管理。株行 距为 10 cm15 cm, 2 次重复。考察分蘖、株穗产 量等性状。 548 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 2003 年 2 月 25 日于 昆明播种,4 月 1 日移栽,每盆 4.0 kg 土壤栽 3 苗, 每个材料栽 2 盆,设两种处理(有效磷含量 6.26 mgkg-1,有效磷达 40 mgkg-1 ),2 次重复。苗期 调查最高茎蘖数(为了消除不同品种间自身的基 因型差异,采用相对值)采用公式 t=t0/tp100 计 算相对分蘖(t),t0代表不施磷水稻分蘖,tp 代表 施磷的水稻分蘖。将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洗 净风干后称量,获得地上干物质量、地下干物质 量和总干物质量,计算质相对性状指数的平均值、 标准差(sd)及变异系数(cv%),用 spss 的 lsd 法检验差异显著性。 1.1 数据分析 根据植物数量性状混合模型主基因+多基因联 合分析方法,对合系 35 与早旱谷的 p1、p2和 f1、f2、f3的群体农艺性状利用 turboc+语言编 写 iecm 算法 mg2.exe 程序联合分析。通过极大 似然法和 iecm 算法对混合分布中的有关成份分 布参数做出估计,然后通过遗传模型的 aic 值以 选最优模型,并且进行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在选择遗传模型时,综合考虑极大对数似然函数 值、aic 值和适合性检验,并估计主基因和多基 因效应值、方差、遗传率等遗传参数。主基因遗 传率:h2g=2mg/2p,多基因遗传率:h2pg=2pg/2p。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心种质相对耐低磷性状在品种间的遗传变异 方差分析表明,核心种质相对耐低磷性状均 达到 1%极显著水平。表 1 列出了 548 份云南地方 稻核心种质的相对性状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 数和变异幅度。 (1)相对有效穗、地上干物质量、 地下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分蘖力、株穗产量 的平均值为 67.31、75.62、67.48、71.88、23.55、66.42,相对 结实率、株高平均值为 86.82、85.11。耐低磷相对 性状在品种间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为 (12.64119.83) 。比较而言,相对分蘖力对低磷 反应最灵敏,其变异系数(119.81)比其他的变异 系数(12.6445.82)大,相对分蘖力可作为耐低 磷筛选首选指标,以上分析说明耐低磷相对性状 在品种间存在丰富的变异,从核心种质中筛选适 合于磷高效育种的特异种质,对这些性状进行遗 传改良是可能的。 2.2 p1、p2、f1、f2或 f3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 多基因联合遗传分析 2.2.1 亲本及其 f1、f2和 f3的表现 合系 35早旱谷亲本及 f1及 f2群体间的分蘖 和株穗产量列于表 2。由表 2 可知,在有效磷含量 6.26 mgkg-1有效磷和有效磷 40 mgkg-1环境下, 合系 35 的分蘖为 1.44(0.55)、3.63(0.63),株穗 产量为 3.42(0.75) g、11.77(2.01) g;早旱谷的分 蘖为 4.3(0.97)、7.14(1.62),株穗产量为 11.01(1.76) g、15.35(3 70) g;早旱谷的耐低磷特 性明显强于合系 35。杂交组合 f1的分蘖和株穗产 量介于两亲本之间或偏向高值亲本,6.26 mgkg-1 有效磷株穗产量为 19.9(3.85) g 超亲优势明显。 由图 1、2 可知植株世代 f2、f3群体分蘖和株穗产 量其分布呈偏态分布均呈现明显的分离,说明在 2中即可进行性状选择, 通过杂交进行磷高效的 高世代育种行之有效。方差分析表明差异均显著, 可以进行遗传分析。 2.2.2 遗传模型 用植物数量性状混合模型主基因+多基因联合 分析法对合系35早旱谷f2群体、亲本和f1同质群 体的分析结果,得 1 对主基因(a),2 对主基因(b), 表 1 核心种质相对耐低磷性状在品种间的遗传变异 table 1 varieties in relative traits of tolerance to low-p average among core collection for rice landrace 性状平均标准差变异系数min-max 相对有效穗67.3123.8235.3933.33-100 相对地上干物质量75.6224.8232.8219.23-100 相对地下干物质量67.4833.2149.2116.12-100 相对总干物质量71.8823.7032.979.34-100 相对分蘖力23.5528.22119.830-100 相对株穗产量66.4217.7326.6914.29-100 相对结实率86.8219.0621.957.93-100 相对株高85.1110.7612.6433.20-100 表 2 亲本及群体的分蘖及株穗产量统计(平均值标准差) table 2 statistic of tiller and grain yield per panicle to p tolerance of populations and parents(meansd) 6.26 mgkg-1有效磷40 mgkg-1有效磷 农艺性状 合系 35早旱谷f1f2f3合系 35早旱谷f1f2f3 分蘖力1.440.554.30.972.00.61.610.821.490883.630.637.141.627.01.834.61.973.651.21 株穗产量3.420.7511.011.769.80.575.702.84.291.61511.772.0115.353.7019.93.855.952.036.030.65 922 生态环境 第 16 卷第 3 期(2007 年 5 月) 多基因(c),1 对主基因+多基因(d),2 对主基因+多 基因(e)等 5 类 24 个遗传模型的aic 值(见表3、4)。 由表 3 知用 iecm 算法估计分蘖力的各遗传 模型 aic 值:在 6.26 mgkg-1有效磷时 2 个模型的 aic 值较小,为 c-0(多基因),e-1(2 对加-显-上位 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分别为 328.141、327.968。在 40 mgkg-1有效磷时 d-0(多 基因),e-1(2 对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 因),aic 值分别为 493.144、495.478。对 2 组合 4 模型进行适合性测验结果表明,确定组合 i、ii 的最适合最优的遗传模型均为 e-1(2 对加-显-上位 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同样,由表 4 知,经 适合性测验,株穗产量在 6.26 mgkg-1有效磷时群 体最优遗传模型为 e-2(2 对加-显+加-显性多基因), 40 mgkg-1有效磷时群体最优遗传模型为 e-1(2 对 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 2.2.3 遗传参数的估计 f2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0123456789 株数 有效磷6.26mg/kg 有效磷40mg/kg f3 0 50 100 150 200 250 12345678910 株数 有效磷6.26mg/kg 有效磷40mg/kg 图 1 群体 f2、f3分蘖力分布图 fig. 1 tiller distribution of f3 and f3 populations f2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2.557.51012.51517.52022.52527.53032.5 克(g) 株数 有效磷6.26mg/kg 有效磷40mg/kg f3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1234567891011克(g) 株数 有效磷6.26mg/kg 有效磷40mg/kg 图 2 群体 f2、f3株穗产量分布图 fig. 2 grain yield per panicl distribution of f3 and f3 populations 表 3 用 iecm 算法估计分蘖力的各遗传模型的 aic 值 table 3 aic values of tiller 有效磷 6.26 mgkg-1 有效磷 40 mgkg-1 模型aic 值模型aic 值模型aic 值模型aic 值 a-1357.321d-0331.423a-1514.570d-0493.144 a-2372.119d-1344.845a-2519.710d-1507.917 a-3383.068d-2342.845a-3525.095d-2521.330 a-4358.948d-3342.845a-4517.024d-3521.445 b-1332.481d-4342.845b-1513.798d-4505.916 b-2354.805e-0332.588b-2513.182e-0500.897 b-3366.615e-1327.968b-3519.538e-1495.478 b-4364.615e-2340.845b-4517.558e-2503.917 b-5380.993e-3336.845b-5522.705e-3515.329 b-6378.993e-4334.845b-6520.705e-4513.413 c-0328.141e-5340.213c-0510.228e-5545.399 c-1340.844e-6334.845c-1519.443e-6513.446 杜 娟等:云南粳稻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923 由表 5 可知:控制分蘖力表达的两对主基因: 在有效磷含量 6.26 mgkg-1,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 (da)效应为 0.512,大大高于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 (db)效应(0.03),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只相当 于第一对的 5.8%,均为正效主基因;基因间互作 效应明显,加性加性效应(i)为 0.810,显性显性 效应(l)为 1.144,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第二 对主基因的显性互作效应(jab)为-0.498,第一对主 基因的显性效应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互作效应(jba)为 -0.497;分蘖力 f2主基因遗传率为 58.82%,多基 因遗传率为 17.99%;f3主基因遗传率为 45.88%, 多基因遗传率为 30.93%;环境对分蘖力基因的影 响较大,占 23.19%。有效磷含量 40 mgkg-1,第 一对主基因的加性(da)效应为 0.647,大大高于第 二对主基因的加性(db)效应(-0.142),第二对主基因 的加性效应值只相当于第一对的 21.9%;互作效应 明显,加性加性效应(i)为 1.772,显性显性效应 (l)为 1.972,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第二对主 基因的显性互作效应(jab)为 0.720,第一对主基因 的显性效应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互作效应(jba)为 0.647。f2主基因遗传率为 72.13%,多基因遗传率 11.60%;f3主基因遗传率为 57.96%,多基因遗 传率为 25.77%;环境遗传率为 16.27%。 由表 6 可知:控制株穗产量表达的两对主基 因:在有效磷含量 6.26 mgkg-1,第一对主基因的 加性(da)效应为 1.202,高于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 (db)效应(-0.037),只相当于第一对主基因的的 3.0%。 互作效应明显,加性加性效应(i)为 2.304,显性 显性效应(l)为 1.76,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第 二对主基因的显性互作效应(jab)为 0.739,第一对 主基因的显性效应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互作效应 (jba)为 0.0373。两对主基因控制的株穗产量是不相 等的。株穗产量 f2基因的主基因遗传率为 60.94%,f2多基因遗传率为 23.82%;f3主基因遗 传率为 62.20%,多基因遗传率为 22.56%;环境遗 传率 15.24%。有效磷含量 40 mgkg-1,控制株穗 产量表达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da)效应为 6.602, 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db)效应(4.328),均为正效; 加性加性效应(i)为 4.327,显性显性效应(l)为 3.565,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第二对主基因的 显性互作效应(jab)为-1.605,第一对主基因的显性 效应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互作效应(jba)为- 2.172。f2主基因遗传率为 83.08%,f2多基因遗传 率为 8.42%,f3主基因遗传率为 75.80%,多基因 遗传率为 15.70%;环境遗传率 8.5%。 3 讨论 施磷增产显著却导致多样性丧失、磷源枯竭、 环境污染、人类维营养危机、农业成本增加等系 列问题14-16。近年来在国际上掀起了以低投入、 表 4 用 iecm 算法估计株穗产量的各遗传模型的 aic 值 table 4 aic values of grain yield per panicle 有效磷 6.26 mgkg-1 有效磷 40 mgkg-1 模型aic 值模型aic 值模型aic 值模型aic 值 a-1 616.424927 d-0 619.296936 a-1 780.809326 d-0755.614624 a-2 618.629883 d-1 613.916016 a-2 780.025208 d-1771.086487 a-3 628.633911 d-2 619.556519 a-3 781.761841 d-2781.873352 a-4 621.918091 d-3 619.569885 a-4 781.360596 d-3781.867676 b-1 618.106995 d-4 611.914978 b-1 766.981628 d-4769.086426 b-2 615.810425 e-0 616.636108 b-2 779.816650 e-0747.475647 b-3 617.497131 e-1 610.640442 b-3 779.926758 e-1741.277222 b-4 615.500610 e-2 609.917053 b-4 777.922913 e-2767.108032 b-5 624.752625 e-3 613.389893 b-5 780.421204 e-3775.874634 b-6 622.752502 e-4 611.477356 b-6 778.420898 e-4773.874573 c-0 613.363586 e-5 617.421753 c-0 758.115906 e-5 776. 761841 c-1 617.566711 e-6 611.570618 c-1 779.865479 e-6 773. 389894 表 5 分蘖力的遗传参数估计值 table 5 the estimates of genetic parameters of tiller under low p 有效磷 6.26 mgkg-1 有效磷 40 mgkg-1 一阶参数估计值一阶参数估计值二阶参数估计值一阶参数估计值一阶参数估计值二阶参数估计值 m12.409jab-0.49820.656m15.298jab0.72023.862 m20.952jba-0.4972mg0.400m23.359jba0.6472mg2.786 m31.360l1.144h2mg(f2)58.82m31.789l1.972 h2mg(f2 ) 72.13 m42.170ha-0.811h2pg(f2)17.99m46.565ha-3.066h2pg(f2)11.60 da0.512hb-0.807h2mg(f3)45.88da0.647hb-1.699 h2mg(f3 ) 57.96 db0.03i0.810h2pg(f3)30.93db-0.142i1.772h2pg(f3)25.77 注: 2: 表型方差; 2mg:主基因方差; 2pg:多基因方差; 2e:环境方差; h2mg:主基因遗传率; h2pg: 多基因遗传率 表 6 株穗产量的遗传参数估计值 table 6 the estimates of genetic parameters of grain yield per panicle under low temperature 6.26 mgkg-1有效磷40 mgkg-1有效磷 一阶参数估计值一阶参数估计值二阶参数估计值一阶参数估计值一阶参数估计值二阶参数估计值 m16.737jab0.73927.767m11.577jab-1.605235.41 m212.747jba0.03732mg4.733m25.686jba-2.1722mg29.42 m32.077l1.76 h2mg(f2 ) 60.94m318.102l3.565 h2mg(f2 ) 83.08 m47.932ha-1.602h2pg(f2)23.82m412.84ha-4.297h2pg(f2)8.42 da1.202hb-1.602 h2mg(f3 ) 62.20da6.602hb-1.606 h2mg(f3 ) 75.80 db-0.037i2.304h2pg(f3)22.56db4.328i4.327h2pg(f3)15.70 924 生态环境 第 16 卷第 3 期(2007 年 5 月) 将化肥使用保持较低的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和生 态环境安全为中心的可持续农业运动,提倡推广 以尽量低的化肥投入,尽量小的对环境的破坏与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增产作用相结合为主要 目的的“施肥制度”。但若单纯地靠拒绝使用化肥来 控制其影响是不现实的。磷高效水稻兼具自然增 产较高和人为施肥后(少施肥)高产高效的双重 优势,是提高土壤潜在磷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 境的有效途径。磷高效育种目标是在不施或少施 磷的条件下获得与施磷相差不大的高产高效品种。 利用遗传育种手段培育磷高效水稻亦有成功报道。 wissuwa17(2001)将现代品种 nipponbare 与传 统品种 kasalath(耐低磷)杂交鉴定到一个 qtl,回交将此 qtl 转移至 nipponbare,改良系 磷吸收增加了 170%,籽粒产量增加 250%。yi k2 克隆 osptf1耐低磷基因经转化验证转基因稻株的 分蘖力、穗重、植株磷含量明显增强。早旱谷是 从云南核心种质中挖掘的耐低磷极强的粳稻地方 品种,而云南主栽粳稻品种合系 35 耐低磷特性较 弱,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合系 35 早旱谷 p1、f1、p2和 f2、f3联合世代分析表明: 早旱谷的分蘖和株穗产量基因均受两对主基因遗 传控制的,两对主基因间存在上位性效应,两对 主基因间效应差异较大。控制分蘖力和株穗产量 表达是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蘖力 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 58.82%72.13%、f3主基 因遗传率为 45.88%57.96%;株穗产量 f2主基因 遗传率 60.94%83.08%,f3主基因遗传率为 62.20%75.80%。株穗产量和分蘖力是水稻磷高效 育种改良的主要目标,f2和 f3世代 2 个性状的两 对主基因遗传率均较大,亲本材料主基因的存在 可为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和群体改良中的选择方 法提供依据,该组合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进行 磷高效水稻的选育应用是可行的。 国内外学者对耐低磷遗传机制研究报道甚少。 majumder18认为控制低磷胁迫下对磷吸收的基因 具有加显性和上位性作用,以显性效应占优势。 chaubey(1994)19对 7 个水稻亲本(4 磷高效、 1 磷中效、2 磷低效)进行双列杂交表明耐性基因 型具超隐性作用,中效及敏感基因型亲本具有显 性作用,水稻的耐低磷基因受加性与显性基因共 同控制。前人研究均未明确报道耐低磷主基因的 对数。而本实验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分蘖力、株穗产量均由主基因 控制,且首次发现主基因对数为 2 对。生产性状 主基因的识别和利用,对提高遗传进展的速度具 有相当大的潜力,因此育种中应当充分重视主基 因的利用,对后代低磷特性的选择应从2代开始。 两种环境引起分蘖力 f2主基因遗传率变幅为 58.82%72.13%;株穗产量变幅为 60.94%83.08%,表明耐低磷特性主要受基因加性 效应影响较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较小。因此育 种亲本选配时,最好选择基因加性效应大或一般 配合力高的亲本配制杂交组合为好,可得高水平 的耐低磷特性。本实验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及显性 互作效应为负值,f2主基因遗传率高于 f3主基因 遗传率,说明1代表现出的近似完全显性或超显 性现象是由主基因的显性及显性的互作效应提供 的。但由于显性及显性的互作效应还不能在生产 中得到利用,随着世代的升高,基因的纯合,这 种作用将逐渐消失,使得耐低磷抗性到较高的世 代仍有一定程度的分离,因此本组合杂交的后期 世代也要注意耐性的选择,育种应用中仍以加性 效应为主。另外,在两种磷含量的土壤环境中, 株穗产量最适合遗传模型并不一致,说明耐低磷 性状的遗传非常复杂,受环境影响较大,即使同 样的亲本,得到结果不一致,此结论还需继续深 入研究。 我们下一步计划利用群体通过 qtl 基因定位 方法找到同耐低磷基因紧密连锁的 qtl 主效基因, 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来提高育种效果。 并且将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法结果与其 标记结果对照,以验证主效基因的遗传率 大小和对数。 4 结论 (1)云南稻种核心种质耐低磷相对性状在品 种间存在丰富的变异,核心种质中筛选适合于磷 高效育种的特异种质,进行遗传改良是可能的。 (2)早旱谷的分蘖和株穗产量基因受两对主 效基因+多基因相互配合遗传控制的,两对主基因 间存在上位性效应,两主基因间效应差异较大。 因此育种中应当充分重视主基因的利用,利用主 基因应以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对后代 耐低磷性状的选择宜从 f2代开始,杂交的后期世 代也要注意耐性的选择。 (3)分蘖力 f2主基因遗传率为 58.82%72.13%,f3主基因遗传率为 45.88%57.96%; 株穗产量 f2主基因遗传率 60.94%83.08 %,f3主 基因遗传率为 62.20%75.80%。株穗产量和分蘖 力是水稻磷高效育种改良的主要目标,两个性状 的 f2和 f3世代两对主基因遗传率均较大,亲本材 料主基因的存在可为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和群体 杜 娟等:云南粳稻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925 改良中的选择方法提供依据,进行磷高效水稻的 育种改良该组合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致谢:主基因-多基因分析软件由南京农业大学章 元明教授提供,作者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wissuwa m, wegner j, ae n, et al. substitution mapping of pup1: a major qtl increasing phosphorus uptake of rice from a phosphorus-deficient soilj. theor appl genet, 2002, 105: 890-897. 2yi k, wu z c, zhou j, et al. osptf1, a novel transcription factor involved in tolerance to phosphate starvation in ricej. plant physiology preview, 2005, 138: 2087-2096. 3严小龙, 张福锁. 植物营养遗传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47-153. yan xiaolong, zhang fusuo. plant nutrition genetics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997: 147-153. 4盖钧镒, 章元明, 王建康.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m.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2003. gai junyi, zhang yuanming, wang jiankang. genetic system of quantitative traits in plant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5王建设, 王建康, 朱立宏, 等. 水稻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白 叶枯病抗性的基因效应分析j. 遗传学报, 2000, 27(1): 34-38. wang jianshe, wang jiankang, zhu lihong, et al. major polygene effect analysis of resi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xanthomonas campestrispv.oryzae)in ricej. acta genetica sinica, 2001, 27(1): 34-38. 6詹秋文, 盖钧镒, 章元明, 等. 大豆对斜纹夜蛾幼虫抗性遗传的发 展表达过程j. 遗传学报, 2001, 28(10): 956-963. zhan qiuwen, gai junyi, zhang yuanming, et al. development and expression process of inheretance of resistance to cotton worm (prodenia litura) in soybeanj. acta genetica sinica, 2001, 28(10): 956-963. 7袁有禄, 张天真, 郭旺珍, 等. 棉花高品质纤维性状的主基因与多 基因遗传分析j. 遗传学报, 29(9): 827-834, 2002. yuan youlu, zhang tianzhen, guo wangzhen, et al. major polygene effect analysis of super quality fiber properties in upland cotton(g. hirsutum l.) j. acta genetica sinica, 2002, 29(9): 827- 834. 8曾亚文, 李自超, 申时全, 等. 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 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3): 169-174. zeng yawen, li zichao, shen shiquan, et al. diversity and good germplasm of indigenous rice varieties in yunnan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2001, 15(3): 169-174. 9zeng y w, wang j j, yang z y, et al. the divers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rop genetic resources in lancang river valleyj.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01, 48(3): 297-306. 10 曾亚文, 李绅崇, 普晓英, 等. 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性及 其地理生态差异j. 生态环境, 2006, 15(2): 345-349. zeng yawen, li shichong, pu xiaoying, et al. eco-geographic difference and cold tolerance at seeding stage of core collection for rice in yunnanj. ecology and environgment, 2006, 15(2): 345-349. 11 曾亚文, 申时全, 汪禄祥, 等. 云南稻种矿质元素含量与形态及品 质性状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2): 127-131. zeng yawen, shen shiquan, wang xianglu,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ological and quality traits and mineral element content in yunnan ricej.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2005, 19(2): 127- 131. 12 杜娟,曾亚文,张云孙,等.云南稻核心种质耐低磷性状与籼粳亚种间 的关系j. 生态环境, 2007, 16(3): 135-139. du juan, zeng yawen, zhang yunsun, et al. relation between ability of tolerance to low phosphorus and indica-japonica of core collection of rice landraces in yunnan provincej. ecology and environgment, 2007, 16(3): 135-139. 13 刘文菊, 张西科, 尹君, 等.磷胁迫对水稻基因型根系形态及吸收铁 锰铜锌的影响j. 生态环境, 2003, 12(1): 49-51. liu wenju, zhang xike, yin jun, et al.effect of p stress on morphology of rice roots and uptake of fe, mn, cu, zn by four rice genotypesj. ecology and environgment, 2003, 12(1): 49-51. 14 tilman d. the greening of the green revolutionj. nature,1998, 396: 211-212. 15 abelson p h. a potential phosphate crisisj. science, 1999, 283: 2015-2021. 16 黄国勤, 王兴祥, 钱海燕, 等.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 响及对策j. 生态环境, 2004, 13(4): 656-660. huang guoqin, wang xingxiang, qian haiyan, et al. negative impact of inorganic fertilizes application on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ecology and environgment, 2004, 13(4): 656-660. 17 wissuwa m, wegner j, yano m, et al. genotypic variation for tolerance to phosphorus deficiency in rice and the potential for its exploitation in rice improvementj. plant breeding, 2001, 120: 43-48. 18 majumder n d, borthakur d n, borthakur d n, et al. genetic effect on uptake of selected nutrient in some ricej.plant and soil.1990,123: 117-120. 19 chaubey c n, senadhira n d, gregorio g b, et al. genetic analysis of tolerance for phosphorus deficiency in ricej. theor appl genet, 1994, 89: 313-317. genetic analysis of tolerance to low phosphorus using major gene plus poly-gene model in yunnan japonica rice du juan1, zeng yawen1, 2, yang shuming1, pu xiaoying1, yang tao1, zhou guohua1, cui hong1 1. biotechnology and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650205, china; 2.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key laboratory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223, china abstract: genetic breeding of high-phosphorous in crop is an efficient way to utilize potential phosphorous in soil. genetic analysis of tolerance to low phosphorus of using major gene plus poly-gene model in yunnan japonica rice were identified for existence and number of major gene, which can speed up rice breeding of high-phosphorous . in the low-p tolerance experiment, p1,p2, f1, f2 and f3 5 populations hybrided from parents(hexi35 and zaohangu)were planted under low phosphorous of soil (6.26 mgkg-1) and high level (40 mgkg-1) in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its low-p tolerance genetic were analyzed about gene 926 生态环境 第 16 卷第 3 期(2007 年 5 月) effect using major gene plus poly-gene mixed model.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genes of low-p tolerance of tiller and grain yield per panicle was controlled by two major gene and poly-gene,there were epistasis effects and obvious differences in genetic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major genes.f2 heritability of major gene of tiller was from 80.64% to 85.55%,and f3 heritability from 45.88% to 57.96%;f2 heritability of major gene of grain yield per panicle was from 60.94% to 83.08 %,and f3 heritability from 62.20% to 75.80%.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utilizing major gene and additive effects of the first major gene during whi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04月河南省开封市事业单位联考招聘565名笔试历年专业考点(难、易错点)附带答案详解
- 托儿所服务的智能穿戴设备考核试卷
- 煤炭市场绿色发展路径探索考核试卷
- 知识产权在全球数字鸿沟中的影响与应对考核试卷
- 石膏在油井钻探泥浆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植物蛋白饮料的天然色素应用研究考核试卷
- 电子竞技广告考核试卷
- 烟草种植技术与效率优化考核试卷
- 管道工程行业政策规划、支持与发展趋势预测考核试卷
- 如何做好班组员工培训
- 燃气工程专业中级职称理论考试题库-建设工程专业中级职称理论考试题库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PPT课件
- 铁路建设项目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办法(铁总建设〔2018〕124号)
- 诱导公式练习题-(中职)
- 2016年浦东新区公办小学招生地段
- 鸽巢问题(例1、例2)[1]
- 01戴明十四条
- 完整版佛教葬礼仪式
- 【课件】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课件-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1》
- 锅炉除氧器过程控制课程设计
- 统计法培训课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