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单元 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感受长度这个量:(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2)提出新问题: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结果。(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数与单位齐全)(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 (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 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请同学们拿出直尺。(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板书:单位。板书:厘米)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1)在直尺上找: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在生活中找1厘米: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举 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1厘米宽?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1)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线上。(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到3呢?(4)小 结:(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5)再操作:掐在4和7上,这之间是几厘米?掐在5和14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6)小 结:(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7)比划一下10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3、用厘米量。(1)课件展示测量纸条长的方法: 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 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量一量你的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12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五、课堂作业:练习册六、板书设计: 一、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长 度 单 位:厘米 cm1厘米 2厘米 3厘米 7厘米 10厘米 26厘米1cm 2cm 3cm 7cm 10cm 26cm课后反思: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2、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启发思考:长边不止20厘米长,该怎么量?(在20厘米处做记号,再接着量,最后加起来)交流测量的结果。3、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并把结果告诉大家。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问:发现了什么?说 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5、揭 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1、认识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也可表示为1m。课件展示: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0到100,有100厘米,也就是1米。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现在不管它。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看从左手指尖到右边哪里是1米。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1米。学生操作:用1米绳子比一比,课桌面长边有1米长吗?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2)感知几米的长度: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学生操作:点两人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和宽分别是几米。(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1米长,上面有100厘米。启 发 思 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 生 操 作:用20厘米的直尺量一量1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少厘米?小 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并引读:1米100厘米)2、用米量。(1)出示卷尺:这是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2)学生操作: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几条长绳子的长度。(3)小 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一的P8第3、4、5题。3题:用新铅笔在米尺上比出。4题:根据生活认识判断。5题: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靠在黑板前,轮流读出别人的身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厘米适合表示较短的长度;米适合表示较长的长度。五、拓展练习:比较长短,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米 10厘米 40厘米 1厘米 1米35厘米 5厘米 28米六、课外活动: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用直尺和1米绳子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七、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工 具: 米尺 软尺 卷尺标 注:1米、2米、3米、6米、9米 进 率: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m=100cm 100cm=1m课后反思:第3课时 认 识 线 段教学目标: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教学难点:学会画制定长度的线段。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直尺,细铁丝。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4条路,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导 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2、认识线段。(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问: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线段都是直的。线段的两端有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3、找线段。(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交流,说一说、评一评。)(2)P5做一做第1题。(并说出判断的根据。)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1、量线段。(1)提出问题: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怎么量呢?点名说说,教师示范。(2)学生操作:量一量课本P5上线段的长度,并标注在线下。(教师巡查指导)。(3)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直尺不能把线段蒙住。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量折线。 (1)提出问题:小花画了一条这样的线,(黑板上画出折线),怎样测量它的长度? (2)点名回答,或启发回答:这里面有线段吗?可以看成几条? (3)小结量法:分段测量,再加起来。3、画任意线段:直尺放平,铅笔贴着直尺,从任意地方起,画至任意地方止,拿开直尺,标注端点。4、连接指定的两点成线段:转动直尺挨着两点,露出的差不多多,在两点之间画直线。5、P5做一做第2题。6、画指定长度的线段。(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了许多线段,都不知道多长。现在我们学习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2)示范画法:纸上合适的地方画左端点,确定线段起点;直尺平放纸上,左手指稍张按住直尺,右手拿笔,从0刻度线处按下铅笔,笔尖贴着直尺,往右慢慢画,到3刻度线停止。拿开直尺,在线的右边标注端点。(强 调:一定要按住直尺,在画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笔尖贴着直尺,把线画直。)(3)学生练习: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线下标注。同桌互查:量一量同桌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和10厘米。三、巩固练习。1、P6做一做: 1题:先量出那条线段的长度,再在下面画一条。 2题:先把直尺靠上长线段,线段要看得见,让0刻度线与红旗下的黑点对齐,在3厘米刻度线处竖着画个短线,在短线上画花。画树和气球都要从红旗开始量。2、P9第6、7题: 6题:提示学生转动直尺或转动书本,尺线靠近,端点对齐。 看看测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长方形对边相等(一样长),正方形四个边都相等。7题: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两手握书,伸直手臂,看起来右边竖着的长一点;再把书横过来,伸直手臂看看,感觉上面那条长点。四、课堂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怎样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怎样画线段。)五、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课后反思:第4课时 练 习 课教学目标:1、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对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感受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比较长短。教学难点: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判断长度单位。教具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1、 在练习本上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2、 比一比,按从短到长排列: 10米 1米 5厘米 10厘米 1厘米 50厘米 3、 说一说前三节课我们曾经量过物体的长度。食指宽(1)厘米 食指长(3-4)厘米 中指长(5)厘米新铅笔长(20)厘米 一步距离(50)厘米 桌面长边(60)厘米米尺长(1)米 教室门宽(1)米 黑板长(4)米教室长(9)米,宽(6)米 篮球场长(28)米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P7例8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在直尺上比出13厘米)要学生比划出13厘米,想一想,旗杆可能只这么长吗?那肯定是13什么? (3)还可以怎样想?(用熟悉的事物已知的长度来比较,例如:直尺是20厘米,新铅笔长20厘米,米尺1米,身高1米多,教室长9米)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判断;防止题意理解错误,而用直尺在图上测量)四、题型练习:指导完成P9-10第8-11题。 第8题:(1)理解题意:判断单位对不对。(2)提示思考:用熟悉的事物联想每个长度分别有多长。26米(篮球场长边28米);50厘米(课桌面长60厘米);3厘米(食指长3-4厘米)6米(教室宽6米);8米(教室长9米);10厘米(直尺的一半长)(3)然后判断事物长度表述是否正确第9题:(1)理解题意:先估计;再量一量,选择正确的答案画勾。 (2)引导估计,然后学生测量、判断。(大门比1米宽,房门比1米窄)第10题:看图理解题意,再提示思考:说得对不对,要看他们测量、读数、计算对不对。逐一引导判断,并引导说出正确说法。第11题:(1)看图理解题意: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乌龟,提出数学问题) (2)怎样思考?点名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思考。(乌龟爬的是线段,几厘米可以用直尺量出来;)(图上还有蚂蚁的路线,提出数学问题肯定是问什么?)(它爬的路线是折线,可以看成几条线段?怎样测量?怎样计算?)(3)小 结:测量多条线段时要标注长度,防止忘记了。五、单元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知道了什么?或学到了什么? 1、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说一说为什么) 2、知道1厘米和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3、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 4、知道用厘米和米表示事物的长度。(例如)5、比较长度的大小时,单位要化统一才能比,不能用数字直接比。跟元角分一样。六、课堂作业。七、板书设计: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比较判断食指宽1厘米 食指长3-4厘米 中指长5厘米直尺和新铅笔长20厘米 一步距离50厘米 桌面长边60厘米米尺长1米 教室门宽1米 黑板长4米教室长9米,宽6米 篮球场长28米课后反思: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一、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相关应用。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三、单元教学重点: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四、单元教学难点:在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五、单元教学措施: 1、依托小棒的操作理解算理算法。2、以讲解、模仿、自主应用的方式学习竖式笔算,逐步提高熟练程度。3、结合具体情境和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六、课时安排:1、两位数加一位数4课时2、两位数减一位数4课时3、解决问题2课时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整理和复习 1课时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正确列竖式。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P11主题图,故事化情境2、了解图文数学信息:二(1)班是2个老师带着35个学生;二(2)班是2个老师带着32个学生;二(3)班是2个老师带着37个学生;二(4)班是2个老师带着34个学生;二、 提出问题,列式待算。1、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分析问题: 要解决什么问题?知道了什么?怎样解决?(就是把学生数和老师数加起来)2、列式待算:352 三、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用小棒来算:拿出小棒,数出35根摆好。以前我们接着把2根小棒摆在35根的右边,今天起变成摆在35的5根的下边,与5根对齐。数一数,是多少根? 2、引出新知:以前我们用小棒算出或者口算出来后就直接写得数,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写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计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3、引导列竖式笔算:(1)竖式怎么写?拿算术本,写35+2=的横式,然后学着老师的样子写,注意空格。3 5 2 3 5 + 2 3 7像摆小棒的样子:在横式加号下格分两格写35。在十位3 的下面前一格写加号,2没有十位就空着,再在5的下面写2,个位5和个位2对齐。然后在2的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 (2)竖式怎样计算? 先算个位,527,在2下写7。再算十位,上面十位是3,下面十位没有就是0,3加0得3,得数十位处写3。352的得数就是37,37写得与35的数位对齐。(3)最后在横式后写上得数。(强调这步一定不能忘了。)4、交换加数:235 怎么列竖式笔算?(过程略,防直接口算先在横式上写得数)5、在算术本上把以上两式各学写2遍,边写边读。教师逐个巡查。6、再试一试:列竖式计算408 (过程略)四、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题:引导第一式的书写和计算,强调不忘横式最后写得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两式,教师巡查。 2题:引导编题,带单位列横式,然后指导竖式的书写和计算。五、拓展认识:用竖式笔算可以算很复杂的算式,例如:425153 (讲解竖式书写与计算过程)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笔算,也就是列竖式计算。竖式计算作用很大,可以算很复杂的加减法。今后我们做加减法时就要有四步:看横式,写竖式,竖式算得数,横式写得数。七、课堂作业。八、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笔算:列竖式计算3 5 2 3 73 5+ 2 3 7课后反思:第2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 复习,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344 725 342 495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2、引导分析:(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求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就是把两个班人数加起来。)(3)列式待算:3532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用小棒来算3532: (1)摆小棒: 先拿35根小棒摆在桌上,左边3捆右边5根。再在下面对应摆上32根,3捆与3捆对齐,散的5根与散的2根对齐。(2)算小棒:散的加散的,是7;整捆加整捆的,是60。得数是67。2、引导列竖式笔算:(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我们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的摆放写出竖式?(2)竖式怎么算: 先算个位,52得7,在得数区个位对齐写7; 再算十位,33的6,在得数区十位对齐写6; 得数就是67。最后在横式上写得数67。3、再试一题:列竖式计算5740 (引导书写和计算的过程)4、小 结: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四、巩固练习:P13做一做 1题:看小棒写横式,再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算得数。2题:注意书写顺序:看横式,写竖式,算竖式,横式写得数。五、补充练习:P15第1、2题。学生在算术本上抄题,完成笔算,注意空格。(教师示范两例,余自主完成,巡查)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七、课堂作业:练习册八、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3 53 26 7 5 74 09 7十 个 十 个3 5 5 7 3 2 4 0 6 7 9 7教学反思第3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教学难点:掌握进位方法,理解进位点的意义,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344 495 7222 3042 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2、引导分析:(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求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就是把两个班人数加起来。)(3)列式待算:3537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用小棒来算3537: (1)摆小棒: 先拿35根小棒摆在桌上,左边3捆右边5根。再在下面对应摆上37根,3捆与3捆对齐,散的5根与散的7根对齐。(2)算小棒:散的加散的,57得12,捆1捆余2根;整捆加整捆的,3捆加3捆再加进位的1捆,得7捆。得数是72。2、引导列竖式笔算:(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是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的摆放写出竖式?点名试一试,并问为什么这样写。(2)竖式怎么算:先算个位,5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小1写在横线十位下或得数十位处均可);3 5 再算十位,33得6,再加进位过来的1,十位得7。 3 7 得数就是72。7 2 3、比较总结:讨论比较:例3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总 结: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都可以从个位加起。不同点: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4、尝试练习:P14“做一做”。 前2式引导进位的书写和十位相加,末式引导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以及进位。三、巩固练习。1、P15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集体订正,纠正典型错误。2、P14“思考题”。(1)结合实例说明题意:18、27有什么特征?(2)启发思考:有这种特征的数还有那些?照样子写几个。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五、课堂作业。六、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3 5+ 31 7 7 2教学反思:第4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难点:掌握进位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列竖式计算:点4名演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后集体订正。563 5623 5429 4848 2、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笔算方法。二、题型练习。1、P15第3题。 (1)了解文字和表格信息。 (2)根据问题在问号后列出横式,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2、P15第5题。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题的书写和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书写和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指出错在哪,并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3、P16第7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 P16第8题。要求: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然后把得数卸载横式下面,最后比多少。 教室巡视,找出部分同学计算较慢和错误的原因。5、P16第9题。 要 求: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把得数卸载横式后。 教室巡视,找出部分同学计算较慢和错误的原因。6、P16第10题。可利用卡片改成竖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7、P16第11题。 (1)了解图文信息。 (2)引导解决(1)小题: 求什么?怎样列式?列竖式计算,横式后写得数和单位。 (3)引导解决(2)小题: 理解题意:买两样或三样,可以在50元以内或刚好50元,但不超过50元。 有序思考:从飞机开始,按顺序组合,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飞机和汽车、飞机和火箭、飞机和船;汽车和火箭、汽车和船;火箭和船 引导口答:可以买( )和( ),或者( )和( )三、课堂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有的同学能很快口算出来,就不用笔算。口算不出来,就用笔算。有些题目要求列竖式笔算,就必须列竖式笔算。四、课堂作业:教学反思:第5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探索算法,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3、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难点:掌握笔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准备:小棒、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竖式计算: 3623 3650 36282、小明有16张卡片,小红有9张,小明比小红多几张?小红比小明少几张? (课件提示分析)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创设情境: 北京举办了2008年的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金牌第一的好成绩,请看统计表。(课件展示) 2、读统计表,了解数据。 3、提出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课件展示) 4、列式待算:36235、观察算式特点,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三、探求新知。1、教学例1:5622(1)操作小棒,理解算理:摆36根小棒,减去22根,怎么减的?(课件展示)(2)竖式计算。(课件展示)(3)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2、补充教学,P18做一做。 (1)课件引导完成。 (2)小结各式算法。3、在算术本上学习列竖式计算。三、巩固练习:P20第1、2题。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在算术本上抄写横式,笔算。四、课堂小结。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2、个位相减得0写0,十位相减得0不写。课后反思:第6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难点:掌握退位方法,理解退位点的意义,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具准备:小棒、课件2-5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68 104 157 125 178116 128 105 137 1892、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344 4631 3738 453 7828 9990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信息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2、引导分析:(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就是求51比36多多少,用减法。)(3)列式待算:5136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个位减个位的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用小棒来算5136,(知道退位是什么回事。)2、引导列竖式笔算:(1)自主书写竖式,与课件对照。(2)竖式怎么算先算个位:个位1减6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在十位数头上打个点,相当于从十位上借了个10。)用11减6得5。个位写5。再算十位:上面的5被借走1,只剩4。4减3得1。十位写1。3、演示:从十位减起怎么不方便。4、教学例3:观察算式和竖式,引导思考:个位:0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十位:从十位退1后,十位要算几减几? 5、讨论比较:36-23= 51-36= 50-24= 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总 结: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都要从个位减起。不同点: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6、在算术本上学习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三、巩固练习。1、P1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集体订正,纠正典型错误。2、P20第4、7题。(在算术本上抄写横式,列竖式计算)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五、课堂作业:六、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5 1- 3 6 1 5教学反思:第7课时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一)(总第1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分辨退位和不退位,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4534 453 459 4539 9635 966 9690 9658 2、小结笔算法则:(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一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二是要从个位加起;三是如果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一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二是要从个位减起;三是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二、题型练习。 1、P20第3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自主完成,订正。2、P20第5题:引导看懂题意:全部是减法,有退位和不退位,判断差的十位。引导完成前2式,学生自主完成后2式。 3、P21第6题: 主要是把退位和不退位搞混了,引导完成。防止在原竖式上改。 4、P21第8题: 在小鸡竖式上计算,不连线。学生自主完成后集体订正。 5、P21第9题: 引导完成第一式:把卡片和数当做竖式,一次算出加法,再一次算减法。进位在横线上标,退位在被减数上标。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式,集体订正。 6、P21第10题:笔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P22第11题:口算,在横式后写得数,订正后连线8、P22第12题: (1)看图读题,了解题意。(2)根据统计表数据,引导完成第1、2小题。(考核加减法数量关系) (3)学习用搭配的方法,提出多个问题,在练习本上书写并列式计算。例:每两个人可以提三个问题。小明比小强少拍几个?小强比小明多拍几个?小明和小强一共拍多少个?教学反思:第8课时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二)(总第1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分辨退位和不退位,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 题型练习。1、P22第13题。(1)课件展示数列,找出规律:观察数字,越来越大,肯定是加了一个数。加的是几呢?能不能算出来?用32-24就知道加了几。2、P22第14题。(1)引导学生在竖式中找加减互逆关系。(2)独立完成第1式;(3)引导发现第2式的十位有几种不同填法;(4)引导发现第3式的个位有几种不同填法,并影响十位的填法。(5)小结:以后遇到这种题,可以想出多种填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但写下来还是一种答案就可以了。 二、 课堂作业。教学反思:第9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总第1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分析、思考、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2、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285 5020 179 357628 2912 308 62592、竖式计算。5738 5628 60273、课件展示分析过程:(1)16比9多多少?(2)9比16少多少?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情境图,补充信息,学生标注数据: 四排红旗下写班级,其中一班12面。2、能不能用这种比较算出其他班有几面红旗呢?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4之(1)。 (1)读题后引导分析: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用画简图的方法解决? (3)模仿课件画图。 (4)从图上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5)怎样列式?(6)检查一下解答是否正确。(7)引导口答。2、同法教学例4之(2)。3、拓展:你能利用统计图算出四班的小红旗吗?4、简化思考过程: (1)简图法:先画出同样多的(数字大了就不画那么多),再补上多的或删去少的。 (2)题上标注法:不画图,直接在“比”子后的量上标数字,再读题后两小句。四、巩固练习:第24面做一做 1、课件引导理解数量关系,学生画简图辅助理解。 2、引导书写算式和回答。五、课堂小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用这个数加上多的部分;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就用这个数减去少的部分;六、比较:“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七、课堂作业:八、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12315(面)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1248(面)教学反思:第10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练习(总第14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灵活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 复习。1、 口算:P25第4题。2、 列式计算:P25第1题。二、 题型练习。1、 P25第2题:(1)引导画简图分析数量关系;(2)列式计算,验证,口答。2、 P25第3题:(1)看图读文,了解信息以及所处的位置;(2)引导解决(1)题:那些条件是解决这题所需要的?对于这题来说,什么是多余的?(3)列式计算,验证,口答。(4)引导提出问题并解答:还有什么条件没有用?可以提出什么数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板材物流与仓储服务合同
- 2024年新建临电箱式变压器安装协议
- 信息必刷卷03-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乙卷)(解析版)
- 2024年文化传播公司外部人员用工合同
- 新幼儿教师自我鉴定模板5篇
- 2024年度安徽公司氨水供应商评估与选择合同
- 2024年房产代购服务协议
- 2024年工业项目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
- 2024年房地产合作新篇章:分销协议范本
- 2024年网红直播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M3U1 In the school (Period 3 ) 上海牛津版试用版(共15张PPT)
- 档案馆建设标准
- 装配式建筑简答题和论述题题库
- 高边坡支护专家论证方案(附有大量的图件)
- 人流量统计技术应用方案及其他应用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一、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
- 人员定位矿用井口唯一性检测系统
- 电力系统数据标记语言E语言格式规范CIME
- 历史纪年与历史年代的计算方法
- 快递物流运输公司 国际文件样本 形式发票样本
- 管理信息系统题目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