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情感种种.ppt_第1页
古代诗词情感种种.ppt_第2页
古代诗词情感种种.ppt_第3页
古代诗词情感种种.ppt_第4页
古代诗词情感种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诗歌的思想 感情 念天地之悠悠 即事感怀诗鉴赏 即事抒怀诗 v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抒发心中的感慨.例如 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 这些诗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尤其 值得我们注意. v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 典故,切忌主观臆测,不得义蕴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高考鉴赏材料)起句“ 暗飞声“,蕴含着诗人夜间猝然闻笛的感受.乍听之时,诗 人尚来不及辨明曲调,这笛声就抓住了他的心,使他情不 自禁地听下去,终于听出是一支充满离愁别绪的折杨 柳.这“愁杀行客儿“的乐曲,拨动诗人的乡思,他进而想 到:这偌大的洛城,该有多少游子!从而引起“何人不起故 园情“的喟叹.有些学生不懂“折柳“代表了送别的场景,就 答不出“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也就说不清“ 故园情“与“折柳“之间的情感联系 有些诗先要弄清事由,否则,读起来是一头雾水.如柳 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这首诗 是柳宗元到柳州上任后,登楼抒感寄赠远方同道而 作.唐代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后,王叔文,王坯被贬斥 而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郡的司马. 这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时过十年,柳宗元,刘 禹锡,韩泰,纬伟,陈谏等五名幸存者被召进京,但随 即又分别被贬为柳州,连州,漳州,汀州,封州刺史.我 们弄清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下笔才会准确无误.比 如此诗颔联“惊风乱 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看似 写登楼所见,实际是写诗人自身的遭遇.“惊风“密雨 “暗喻仕途多坎坷,也指风刀雨剑的政治环境,而“芙 蓉“和“薜荔“,则暗喻诗人及难友们. 古人往往将“芙蓉“,“薜荔“看作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屈原离骚中就有“集芙蓉以为裳“,“贯薜荔之 落蕊“的句子.诗人和难友们正如这风雨中的芙蓉, 薜荔一样临变不惊,不为外力所屈,不为外物所污, 这两句诗暗寓着诗人坚贞的品格,也是对他自身不 平的感慨和忧虑.再看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 曲似九回肠,这两句实中有虚.实写远处景物:岭树 重重遮挡,虽穷目力之所及,也无法看到远在四州 的难友;而“九回肠“,则暗说那九曲回环的江水,好 像自己的百结愁肠一样.此两句,作者借景抒发了 谪居荒蛮之地备感压抑的情怀. 读即事抒怀诗,要着重把握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领略其感怀的艺术技巧.请看司空曙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 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首句写渔翁钓鱼归来,懒得系 船,而让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的关键,统 起以下三句.第二句说明“不系船“的原因.船停在江 村,时已深夜,月亮下去了,人也疲倦了,该睡觉了,因 此连船也懒得系.三,四句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 上文意思翻进一层.月落夜深,风平浪静,即使偶然起 风,船随水去,顶多也只能漂到满是芦苇的浅水边,有 什么关系呢 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 小事,表现了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主人公悠闲 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 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仔细体察物关情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 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 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 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 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 咏物诗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达到一种“不即不离“的 美学境界.既追求物的贴切逼真,又能写出物的 特点,神韵,品格. 如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 动月黄昏“一联,写梅花,既形似,又神似.“疏影“ 一词,勾勒出梅花枝干疏朗不繁的特点,“横斜“ 一词,“描绘出它优雅超脱的姿态,“浮动“写出它 的缕缕幽香,诗人将梅花置于清澈的池水上,朦 胧的月色中,安谧的环境里,水月花相互映衬,将 梅花那种风情秀骨,高标逸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 的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 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 生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细加体会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 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 为表予心.“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前两联点明因蝉 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 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 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尾联“高洁 “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 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 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 除正面描写外,也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白居易夜 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 竹声.“首句从人的感觉写夜雪,一个“冷“字,写雪大, 写空气中的严寒.一个“讶“字,于“寒“之外写出夜雪 无声无息的又一特点.次句,夜深却见窗户明,从视觉 角度写雪下得很大,积得很深.后两句从听觉角度写 不时传来的“折竹声“,表现雪势的有增无减.全诗运 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写人,却处处写雪,诗境平易 自然,浑成熨贴,却又韵味悠长. 煮酒把盏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 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 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 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 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山水诗 v一切景语皆情语.读山水诗,要体味诗中情景交 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李白的望天门山,流露出一种新鲜喜悦的情致,焕发 着一股豪迈奔放的朝气,或者说是一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而王维的鸟鸣涧,折射出来的是诗人那种闲适恬淡 的心境.一般的山水诗,“情“仅仅是因山水而触发的感情, 诗人的自我形象并不在“情“与“山水“之中,鉴赏时切忌牵 强附会,拔高主旨.而有些山水诗,却能从山水中读出诗人 鲜明的形象来.请看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运用了衬托的手 法.前两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大雪中茫茫天地的沉寂,创造 辽阔空寂的大背景,为后两句“孤舟“和“独钓“的主体形象 作了很好的画面陪衬.在这大雪弥漫的瑟瑟寒江之上,一 位披蓑戴笠的渔翁,不畏严寒,无视一切而孤舟独钓,表现 出一种超然物外,清高自傲的性格.孤翁的形象,曲折反映 出作者自己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读山水诗,要注意其表现技巧,这往往是山水诗设题所在,其 常见表现技巧有:寓情于景,用词精妙,拟人,比喻,联想,夸张, 衬托以及动与静,声与静,明与暗的对立统一等等.如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诗中,一“断“一“ 开“,以山衬水,极写江水锐不可当的气势;再一“回“字,写东 逝的江水,因两山夹峙而受阻,至此回旋激荡的壮观场面,也 烘托出天门山的险峻.再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是静与响的 对照:黄昏的山林,看不到一个人影,显得这般寂寥,这般空阔 .偶尔听到几句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 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是明与暗的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 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一道光线,一 块青苔,是画面的一个亮点,深深的密林是画面上的一片阴 影.一线光更突出了树林的一片深邃.诗中万籁俱寂的空山, 转瞬即逝的夕照,孤寒清空的气氛,融入了王维这位参禅悟 道的居士的一种凝神虚静的哲思 古今多少兴亡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 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 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 读好注解。 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 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 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 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 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 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 面烘托等。 咏史怀古诗鉴赏要点 咏史诗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 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我们 学过的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 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有的咏史诗,只是对 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 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 画外音而已.如我们熟悉的李清照夏日绝句 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便是如此,鉴赏后 类诗时,我们不可穿凿附会.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 再次要评析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 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两句,写的是南京城内乌衣巷的一些景色,却留下了一段 空白,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当年乌衣巷,朱雀桥繁盛热闹 的景象不见了,只剩下桥边的野花荒草,巷口的夕阳残照. 诗人以野草,夕阳这些物象来象征人世沧海桑田的巨大变 化,人们从中可领悟到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无非是历史 上一瞬的现象. 台 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 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 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 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 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 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 绪无限感伤。 课堂示例 下面我们来读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明妃即王昭君,了解王昭君北嫁匈奴这 一史实.知道荆门是王昭君的故乡,“紫台“指汉宫,“画图“出 自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如幸.宫 人皆赂画工,昭君不与,乃恶图之.后匈奴求美人为阏氏,以昭 君行.及见,貌第一.帝按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没有语言方 面障碍后,我们再看首联,起笔以动写静,一个“赴“字突出了 三峡山势,雄奇生动,犹若巨龙奔驰.一个“尚“字,表明还有昭 君生长的村在,而昭君却早已不在了.首联以高山大川的雄 伟气象,来衬托昭君生长地的气势非凡.颔联,颈联写昭君一 生的悲剧.她生前诀别汉宫,离乡背井,远赴漠北,死后只留得 青冢一座在暮色中南向而望.“一“,“独“二字及画图省识句, 极写昭君身世的凄凉,心中的怨恨.“连“,“向“二字及月夜魂 归句,亦把昭君远嫁异邦的愁情和虽死不忘故土的深情,表 现得真切感人.尾联用千载只能作胡语的琵琶曲调,点明全 诗“怨恨“的主题.此怨此恨,既是“恨帝始不见遇“之怨,也是 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心系故土却终生不能归的绵绵之恨.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 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 (3)风格雄壮豪迈。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 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 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 定是大有帮助的。 第二 、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有的写建功立 业的渴望,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 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 的不满,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 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 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 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 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 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这类诗歌的内容异彩纷呈:有建 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 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 离恨,如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塞外 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如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有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 的讽刺,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报 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尽管边塞诗内容各异,但大都体现着 爱国主义精神,分析时要注意语言的分寸,不要顾此失彼, 或以偏概全 读边塞诗,还应对诗歌创作的时代有所了解.盛唐时期,边塞 诗大都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 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 且偷安,这类诗歌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以陈陶陇西行为例:“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 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思想内容有 显著特征:既以昂扬的爱国热忱,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家卫 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又毫不讳言战争的另一面, 以沉痛的心情表现了战争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 诗的前两句写战事的惨烈,将士奋勇.“誓扫“句从士气以 见战争的性质,“五千“句从牺牲之大来表现战争的壮烈和 将士义无反顾的奋斗精神.后两句宕开一笔:远方戍人已 成为无定河边的尸骨,家乡的妻子却不知,梦见的仍然是 音容栩栩的良人,仍然朝思暮想,守着,盼着他回来团聚的 这一天,而他却永远也不能重回她的身边.这两句通过现 实与梦境的对比,将悲剧意味表现得浓烈深长.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 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课堂示例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 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一、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的季节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苍茫而 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 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 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 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 (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虚实结合,写出了他 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课堂示例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的鉴赏 哲理诗 v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这类诗 有两种情况: v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v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 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 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v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 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 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 才华初露.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 诵、称引。 这类诗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 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 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诗, 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 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 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 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哲理诗鉴赏要点 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 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 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 ,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 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 ,理解诗的哲理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鹊楼 ) 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 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 课堂示例 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 “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 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 理,理中含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 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锄禾 ) 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 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 :人类社会 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 课堂示例 第三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 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 ,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我们应在生动形 象、理趣盎然的艺术趣味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 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最后一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结合全诗谈谈你 的理解。 这两句是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众多的山 峰,都会显得矮小。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气魄、远大的志向 、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 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至今仍阐明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 现了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课堂示例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 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 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 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又如王安石元日“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 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 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句诗,揭示 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 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 ,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 龄闺怨 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 山长水阔; 久戍边关; 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 逢年过节 。 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妙喻传情:乡愁。 思乡怀人诗鉴赏要点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 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注 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杜陵:在长安城 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 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 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 的思念。 课堂示例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 “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 么? 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 切。 “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 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 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 首诗的诗眼。 课堂示例 欢聚离散皆是缘 送别诗的鉴赏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 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 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 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 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 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 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 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 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 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 写的较多。 送别诗的鉴赏要点 送别诗的特征 季季节节节节时间时间时间时间地点地点景物景物 送送别别别别 秋季秋季 或春季 或春季 清晨清晨 或傍晚或傍晚 路口、路口、 驿站、驿站、 码头等码头等 杨柳、杨柳、 酒等酒等 古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 饮酒饯别 唱歌送别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 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 :“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 的深长思念。 课堂示例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 2、 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 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 么的令人哀伤啊! 课堂示例 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诗的鉴赏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 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 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 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闺怨诗的鉴赏要点 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女子在漠漠春寒中 走上自己的小阁楼,无边的晓阴浓厚似秋天。走进房 间,看见“淡烟流水”图也很幽深。 梦象自由自在 漂浮的花絮,愁就像无边的丝丝细雨。夜已经很深了 ,月亮挂在窗帘上,她还没有睡觉。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 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