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pptx_第1页
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pptx_第2页
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pptx_第3页
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pptx_第4页
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简介 照片 冯世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 授、主任中医师。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 大学东直门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 工作,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 著名中医,数十年来一直从事经方的研究 和临床应用,系统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 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 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 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发表了“伤 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冯世 纶教授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及临床,破解 了多个学术困惑,指出经方是有独特理论 体系,不同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脏 腑经络辨证体系。 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冯世纶 纪念胡希恕先生诞辰 一 百 一 十 六 周 年 继承和弘扬 祖国医学 逝 世 三 十 周 年 3 继承和弘扬 祖国医学 纪念胡希恕先生 诞辰一百一十八周年 逝世三十二周年 国策重视发展中医, 六十年回顾 近几年经方热, 然何为经方? 读不懂伤? 读不懂的关键? 突出反映一个问题 前言 为什么讲这一题目? 我国开展中医院校教 育只有短短60年,自身存在不完 善的地方,如传授知识的方式、 教师能力水平、教材的编写等多 个环节出现问题。在课程设置上 ,基础和临床严重脱节。在教材 编写上,教材越编越厚,有用的 内容却越来越少。 前 言 60年的总结、结果 发现问题, 但问题实质在哪里 ? (人民日报记者王君平,2014年8月11日中国中医药 报,把师承教育的精华融入院校教育体系) 王君平把师承教育的 精华融入院校教育体系 写得好,但师承早已 实施,董建华在70年代 人大会提案、研究生教 育亦是师承?师承西医、 内经伤寒论?师承什 么? 关键问题? 再看一社会现象 徐安龙: 朱良春2015第1期中医药药通报报 :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术! 从章太炎的铭言可找到答案: “中医胜于西医者,大抵以 伤寒论独甚!” 60年的大学教育已说明,以一切 理论皆来源于内经为主,大学毕 业、博士学位不能以中医治好病,而 经方却能药到病除,患者自然而然“ 有病找经方”。 从临床实效说明 了经方是经历史循证 的科学的医学体系, 是不同于医经的医学 体系。 近期为何出现经方热? 前 言 为何读不懂伤伤?、60年教育出现现的 问题问题 ,问题问题 何在?关键键是对理论体系的认识 中医事业最大的失误, 是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一支过 硬的临床队伍、一大批能够用中 医方法看好病的医生。改变方法 ? 彭 坚 关于培养中医临床人才之我见 走出误读传统 突出经方教学。 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 公元二零一四年八月十三日盘山西 一、医史正本清源 二、误读传统致不明中医史 三、解除误读传统 四、仲景书有许多独有的概念 五、两大医学体系各具特点 六、正确对待两大医学体系 提 纲 读不懂 伤寒论 中医古今就存在两大医学理论体系 即以伤寒论 为代表的经方医 学理论体系 和以内经为 代表的医经理论 体系。 经方农伊、汤液、仲景医学 医经时方、岐黄、哲学医 章太炎: 一、医史正本清源 上古医巫分家就出 现了经方和医经两大体 系 以药治病体系 以针砭养生体系 医之始,出于巫,古者,巫彭初作医。移精变气 论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己。其后智慧萌动, 知巫事不足任,术始分离,其近于巫者,流而为神仙家 ;远于巫者,流而为医经、经方两家。 中医起源时代有待明确 二谓:上古神农 一曰:春秋战国 神农嚐百 草、神农本草 经伊尹汤液 经传说著作、 诸多考古发现 一、医史正本清源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的土壤之中。春秋战国 成为中医理论体系建构 的重要奠基时期。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说理工具,阴 阳学说,五行学说,气一元论学说等均是我国 古代的朴素的自然哲学思想,中医学借用到自 身的理论体系之中,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变 化。中国文化的土壤孕育了中医学。 只反映了医经, 而不适合经方! 从医巫分家看当 不是春秋! 经方者,本 草石之寒温,量 疾病之浅深,假 药味之滋,因气 感之宜,辨五苦 六辛,致水火之 齐,以通闭解结 ,反之于平。 医经者,原 人血脉、经络、 骨髓、阴阳表里 ,以起百病之本 ,死生之分;而 用度针、石、 汤、火所施,调 百药齐和之所 宜。 汉书艺文志 一、医史正本清源 两大医学体系在汉已明确记载史册 何为经方 ?经方是:治病用 八纲的理论体系 何为医经?医经是 :治病用经络脏腑、五行六 气的理论体系。 理 论 初记载方药为主 神农时代 巫 医经 经方 神农本草经 汤液经法 伤 寒 论 人体实验 v单方方证 用八纲而不用五行 单复方方证 八纲 单复方方证 阴阳家言、 秦汉 五行六气道教、 内 经 时 方 经络脏腑针灸 医经 岐黄哲学医 源 流 流 经方 公元前100005000年 公元前5000年 魏晋何晏、王弼 毉 八纲 运气、玄学 论广汤液 易唐以后 八纲、六经 汤液 农伊 仲景医学 初记载针砭、养生保健、医理 中 医 源 流 简 史 何为经方? 经方是指一个医学理论体系,伤 金中的方,是经方之方药,用其方不用经 方理论不是经方! 一、医史正本清源 经方:中医学名词,古 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张 仲景的伤寒论、金匮 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 ,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 言。 辞海谓: 芍药甘草汤,肾虚加附子、脾虚加人参、心虚加茯苓 之方 看动慢 二、误读传统致不明中医史 读不懂 伤寒论 一切理论皆来源于内经经? 以岐黄代表中医? 误读传统误读传统 是中医史上的最大雾雾霾。陈陈亦人称之为为禁锢锢! 中医起源于神农时代,发展至汉代,史书已明确 记载两大医学体系。但由于误读传统,长期未能认识。 15 西晋王叔和 以内释 伤是雾霾之始。 二、误读传统致不明中医史 于是产生了张仲景据内经经撰写了伤伤寒 论论、伤伤的六经经即是内经经的六经经思维维理 念 读不懂 伤寒论 一切理论皆来源于内经经? 成无己注解,误读传统形成因致 二、误读传统致不明中医史 读不懂伤 寒论 一切理论皆来源于内经经? 高校权威影响60年 二、误读传统致不明中医史 影响之深是多方面的,裘裴然生前不敢公开说? 读不懂 伤寒论 中医的现状,是我们常议的话题,有过多次,我们 深谈结束,他总要关照:慎勿多言,有的话等我死后再 说,否则要被骂死! 现在,大师去世了,“有的话” ,可以公开了。 不少人对一切理论来源于内进进行质质疑 刘岳超2011.11.27 复兴兴中医网载载裘沛然国医大师师往事 二、误读传统致不明中医史 他常说,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 长期以来被捧得过高,尤其被一个作家,解读成上下两集 的“巨著”后,它的地位更“虚胖”,像“圣经”一样,其实 它也就是当年的“诸子”书之一,反映了两千年前,国人对人 体疾病的认识,真知灼见固多,谬误偏见也有,何必对它顶礼 膜拜呢。 比如内经说,天有日月,人有双目,一阴一阳 。荒唐。还说,天有群星,人有列齿,天人对应,星齿感应。 挨得上边吗? 所以,真正的好书,还是伤寒论。 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 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 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代表前辈前仆后继研究成果: 要想读懂伤伤必须须消除误读传统误读传统 即未能认清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六经实质、怎样成书等,因读不懂伤 寒论。 李心机教授回答了这一问题: 千余年来,尊张仲景为医圣,称伤寒论 为圣典,一代一代人前仆后继问道伤寒论, 却未能读懂伤寒论,原因何在? 中医界怪事 三、解除误读传统探明五大问题问题 1、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迥异 在汉代医经和经方都发 展致一定水平,但医经著作流传 广泛,而经方做为方技流传非常 困难, 汤液经为方技 家言,不通行民间。惟 汤液经家授受相承 ,非执业此经者,不能 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 者,无从得睹其书。汉 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 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 寡。 杨绍伊考证: 又加兵燹战乱,王叔 和亦仅见到张仲景论广 汤液部分内容,又惜王 叔和本是医经家,故以 内经释伤寒论,误 认为伤寒论的六经, 即内经的六经,对解 读仲景医学形成了不良影 响,使后世医家走了不少 弯路。 五版教材:伤伤的六经经是 经络经络 ,有其历历史原因。 不过,时至近代经几代人多方考证、临床研究渐渐拨开 其谜雾、探明其实质。前贤有许多研究、论证, 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 王叔和对伤寒论传经,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 ,误也。因仲景并无是言。山田正珍谓:“盖伤寒以 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仲景氏亦不得已而袭用 其旧名,实则非经络之谓也”。 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加以表里寒热 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 六经之名,其源甚古,而其意所指,递有不同,最初 盖指经络本论(伤寒论)六经之名,譬犹人之姓名 ,不可以表示其人之行为品性”。 三、解除误读传统 如章太炎: 又如日喜 多村直 宽在伤 寒论疏义 指出: 陆渊雷指出: 八 纲 俗太阳落山了? 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 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 岳美中更明确指出: 伤寒论六经本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 八纲。 是胡希恕先 生!集众贤研究成果 ,并结合临床研究进 一步明确了六经实质 指出: 三、解除误读传统 以上诸家明确了两个六经根本 不同,但是谁明确了六经实质 ?六经实质41说 2、伤寒论序非仲景所写 后世不少人认为张仲景是据内经撰成了伤寒论,主要依据是伤寒论序 凡稍有知识者,仔细读 伤寒论后,便能发现,伤 序非仲景自序。显而易见者, 该序在成无己仲景全书始称 “伤寒卒病论集”,但是就是这 篇相同的内容,后世却传称为“ 张仲景自序”。 三、解除误读传统 仲景全书 伤寒卒病论集 成无己著 后世版本 张仲景自序 此所谓自序刊出后,随倍受质疑 ,如序中有: “撰用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 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杨绍伊 等考证序是后人所加。 1948年 破绽明显! 注解伤伤寒论论 台湾故宫藏本伤伤寒论论无序 内容相同的序 第一次听胡希恕(66年壅和宫东)讲课称 赞了这一考证: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 、九卷的为文,遂使注 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 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 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 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 辨之尤精,今择要介绍于下,以代 说明。 三、解除误读传统 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 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 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 是建安。天布五行,与省 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 ,节款声响,均属晋音, 试以伤寒例中词句,滴血 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 杨绍伊在其所著伊尹汤液经中 写到: 3、经方的伤寒与内经的伤寒理念迥异 伤寒两字在内经和伤寒论皆多次出现,如仔 细读两书,如再结合临床,就不难发现,两者的理念有根本 不同。 经方的伤寒理念,是 症状反应证名,是在表的 阳证 太阳病,或已发 热、或未发热,必恶 寒、体疼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名为 伤寒。 而内经的伤寒,是病 因病名,即素问热论: 今夫热病 者,皆伤寒之 类也。 三、解除误读传统 内经经之伤伤寒:“伤寒即是热病,热病就是伤寒,没有分别” 。姜春华:上海中医药杂药杂 志1959;(7):11 “伤寒学家大多强调伤寒论所论是广义 伤寒,主要根据是素问热论:今夫 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内经的伤寒本身又有广义和狭义不同。 难经:伤寒有 五,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 有温病 。 由于叔和定名为伤寒论,从而认为仲景书是一部讨 论多种外感热病的专著。由于概念的混淆,认为伤成书 ,因当时发生伤寒病,而促使张仲景挂冠为民,发愤写成 伤?明显远离历史事实和经方发展史。这里概念的混淆, 怎能读懂伤寒论? 三、解除误读传统 广义概念: 狭义伤寒概念 (陈亦人伤寒论释译 ) 4、伤寒论书名不是仲景所起 张仲景在世时没有伤寒论书名,汉书艺文志 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而无伤寒论书名, 后汉书亦无伤寒论记载,是说汉代尚未见伤寒论书 名。一些考证资料更证实,张仲景在世时未曾用伤寒论 名书,如皇甫谧出生时张仲景尚在世,可以说是对张仲景最 知情者,其在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 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 之多验”。称其书为“论广汤液”,中国古代无现代专以标 明书名的符号,只能从字词涵义来分析判定,“论广汤液” 或许即其书名 三、解除误读传统 清姚振宗在汉书 艺文志条理记有汤 液经法三十二卷下云: “按后汉张机仲景取是书 论次为十数卷。” 据杨 绍伊考证“汉世岐黄家言 最盛,汤液经学最微”, 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未 在民间流传,至西晋王叔 和整理部分内容,改名为 伤寒论又称伤寒杂 病论。因此,伤寒论 书名是王叔和所起用。 仲景论广汤液本是经方内容,而王叔和却用医经病名,故造成误读 传统、概念紊乱! 三、解除误读传统 视伤寒论为外感病专著 由来已久,何以会长期沿误 而得不到纠正呢?囿于书 名。 书名起了很大误导作用,陈亦人感叹: 至今仍有不少人还认 为:伤寒论是主治伤 寒、外感病,金匮要略 治内伤杂病。由于误读传统 ,后世出现温病学、伤寒学 ,是沿袭了医经,而远离了 经方医学结果。 5、伤寒论的撰成非因伤寒病 造成误读传统最严重的莫过于伪序! 余宗族素多,向馀二 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 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 二,伤寒伤寒十居其七。 伪证明显可鉴: 其一,伤寒论全书用“伤寒”冠首 者有97条之多,其概念皆是伤寒论第3条 的表阳证,绝不致人死。而序却称死于伤寒 十居其七?显然写序者和写书者不是一人! 其二,伤寒论的成书,不可能起于 一人之手,一人发奋完成。仲景书记载260多 个有效方证,不可能是一个人一生经验所为 ,而是几代、几十代无数经方家的经验所得。它是中医用方 药、方证治病的经验总结,具体来说,是起源于神农时代用 单方治病,渐渐发展为用复方治病,最初理论是八纲(阴阳寒 热虚实表里),长期以方证理论治病的经验总结,时至东汉发 展为六经辨证理论,张仲景传承了这一医学体系。 三、解除误读传统 热病?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的土壤之中。春秋战国 成为中医理论体系建构 的重要奠基时期。中医学 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说理工具,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一元论 学说等均是我国古代的朴素的自 然哲学思想,中医学借用到自身 的理论体系之中,用于说明人体 的生理变化。中国文化的土壤孕 育了中医学。 医经的理论是五行六气、 脏腑经络。经方的理论是六经、八 纲、方证,认为经方不用五行六气、 腑脏腑经络就没有理论了,是不明经 方的理论实质! 经方的主要理论是八纲、六经、方证理论 体系。大道至简 不少人认为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五行六气、脏腑经络,不 用此就没有理论了? 三、解除误读传统 四、仲景书有许多独有的概念 阳、阳气, 是指津液 后世以内经释经方,认为阳气重为阳热重,胡希恕 指出:“瞑眩发生的原因在于阳气重,此处以气血分阴阳, 津液一类亦属阳,故阳气非指热证,而言津液”。 胡希恕先生始终理会读伤寒论,明确指出,仲景书中的 如第245条: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 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 也。 第246条:胃气生热,其阳则绝。陈陈亦人:其阳气就要偏盛。 第46条:阳气重故也。 阳气太重 温疟与内经 概念不同 金匮要略疟 病:“温疟者 ,其脉如平,身 无寒,但热,骨 节烦痛,时呕, 白虎加桂枝汤主 之” 脉促 半表半里 四、仲景书有许多独有的概念 而内经 疟病 谓:“帝曰:先热而后 寒者何也?岐伯曰:此 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 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 时作,名曰温疟。其但 热而不恶寒者,阴气先 绝,阳气独发,则少气 烦冤,手足热而欲呕, 名瘅疟。 伤寒论有的病证名,与内经名同 而概念不同,如温疟: 32万字巨著,讲辨脉、平 脉皆属医经 五、两大医学体系各具特点 历代积累针灸、推拿按摩、养生为主 的经验,间有少量以药治病经验,其主要 理论特点,是以经络脏腑、五行六气兼用 气血津液、八纲等。魏晋南北朝后,亦积 累了以药治病经验而形成时方派。更值得 注意的是加入运气、玄学。 自神农时代即以药物治病为主,开始 是以单味药单方方证,后用复方药复方方 证 。其主要理论是八纲,所谓辨证论治 ,主指方证对应,是证的八纲与药物的八 纲对应。这种以方证治病经验总结,至汉 代发展为六经辨证,其主要理论是八纲、 六经、方证,辨方证时兼顾病因。 医经 经方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以上说明,中医自古存在两大理论体系,由于误读传统影 响了正确认识两大体系;由于误读传统读不懂伤寒论。经 几代人艰苦努力,终于破除误读传统,认清了两大医学体系, 亦就读懂了伤寒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是,怎 样正确对待两大医学体系。 由于误读传统,千余年来,认为一切理论来源于 内经,造成不能正确对待经方,读不懂伤寒论。当明 确了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就较容易地能读懂伤寒论。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出张仲景不是据内经撰写的伤 寒论;伤寒论与内经不是一个理论体系,有人则 谓“割断了与内经的联系?”这是不明确中医有两大医 学体系的具体表现。胡希恕先生经常引用内经中的有关 内容来解释相关伤寒论条文、方证,如引用素问评 热病论有关阴阳交的内容,解释桂枝汤方证的病因病机。 两大医学体系有相同、相通的内容,如八纲理论可以引用。 不同的理论,如六经,两者实质、概念根本不同,当然不能 同论,但两者要认清其实质,都要认真学习,这实际是一种 必要的联系。怎能说切断了联系呢? 第一,首先要正确认识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仲景之学也。” 第二,医经、经方都是中医的瑰宝,我们都要努力学习,继 承和弘扬。这里当然要注意到,两者皆“历受劫难”,即掺入不科学的理论思 想,尤其魏晋南北朝掺入玄学思想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中国医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 ,皆合乎科学,中间历受劫难 ,一 为阴阳家言,掺入五行之说,是为一 劫,次为道教,掺入仙方丹药,又一 劫;又受佛教及积年神鬼迷信影响; 又受理学家玄空推论,深文週内,离 疾病愈远,学说愈空,皆中国医学之 劫难。(章太炎全集(八)p12) 章太炎 何晏、王弼玄学 中医不是科学? 新的劫难用西 医理论替代中医理论 不可小视! 所谓科学解释中 医:消炎相当于清热 解毒、消化系统相当 于脾、阴阳就是矛盾 陆渊雷、朱壶山 、季仲朴等 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中医学研究才能 得到发展。中医学的取类比象思路,多为主观 臆测推理,是否反映了主客观一致,仍须进行 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才能去伪存真而当代 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研究,促进中医现代 化,才能使中医学与现代科学同步发展。几千 年来的中医实践经验中,或许存在有效的药物 和方法,但这些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检验才能 确认。 中医是经验医学,是自然哲学。正如钱学森所 说:“中医不是现代科学,是经验。” 華夏醫藥二0一二年第六期 p426 427 中西医结合50年的回顾与思考李恩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经方与哲学无涉,经方不是哲学医! 初记载方药为主神农时代 巫 医经 经方 神农本草经 汤液经法 伤 寒 论 人体实验 v单方方证 用八纲而不用五行 单复方方证 八纲 单复方方证 阴阳家言、 秦汉 五行六气道教、 内 经 时 方 经络脏腑针灸 医经 岐黄哲学医 源 流 流 经方 公元前100005000年 公元前5000年 魏晋何晏、王弼 毉 八纲 运气、玄学 论广汤液 易唐以后 八纲、六经 汤液 农伊 仲景医学 王冰六篇大 论加入内 经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医伤害深重! 经络脏腑八纲 第三、两大医学体系不能融合: 因体系的不同,有各自特点,两者不能融合,一千 年来以内经释经方伤寒论,造成了误读传统, 已惨痛说明。由两个方面说明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用药的理念不同 认证理念结果不同 如对麻黄、桂枝的应用 如对320条 有人谓:经方的六经、八纲太简单,没理论?经方 不讲病机,方证对应无理论、太小学 进社区启发我提高认识! 2013.6.26经方进社区工程经方应用第一期培训班结业大 会上,讨论一病例很受启发 用药的理念不同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王某 ,男 72岁 ,2013年5月16日初诊: 尿频、尿痛、便秘五年余,五年 前查出前列腺癌,遂行去势治疗睾丸摘除术,多处骨转移,肝脏转移,脾脏转移。自述平素怕冷, 平素喜热饮,怕冷,即使在酷暑时也要比别人多穿一件衣服,食欲差,吃的过饱时会腹胀 ,大便难,需靠番泻叶通便,食欲差,食后腹胀,睡眠差,舌淡 暗苔白微腻,脉浮滑。 辨证脾肾阳虚型淋证,脾肾阳虚型便秘。处方:炙黄芪30g 黑附子15g 肉桂10g 生白术20g白芍20g 茯苓15g 补骨脂10g 女 贞子10g 酒大黄10g当归10g 干姜15g 党参15g炙甘草10g 二诊2013年5月23日:感觉比之前怕冷有所好转,小便次数减少,但仍有疼痛,大便难,仍需靠番泻叶通 便, 问题:如何改善其大便难的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学员彙报学习经验时提问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男,72,前列腺癌,便秘五年,长期用泻叶, 以少量麻黄、杏仁提壶揭盖法? 经方:胸满而喘用麻黄汤;腹满而喘用大承气汤。 时方:喘为肺气不宣,脾虚痰阻,肾不纳气,治则宣肺健 脾补肾,提壶揭盖?用麻黄视为合理。而经方用麻黄有宜忌: 宜于表:伤第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 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表可汗 忌于里:第条:“阳明病腹满而喘,有潮热者 大承气汤主之”。阳明里禁汗 禁麻 一学员回答 受到很大启发 !在应用麻黄 上,经方与时 方有着明显不 同!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经方用麻黄与时方有明显不同 脏腑辨证凡喘以麻宣之天经地义;六经断然不可 第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 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 ,久则谵语”。 以麻黄发汗,津伤大便难,更使腹满而喘。用 麻黄提壶揭盖,脏腑理论似通,但与经方理论相悖 实际在临床无效、加重病情。康恩案 以上是说喘有表里证,还有半表半里证者。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喘有表里,治疗疗不同,胡老 有明确论论述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伤第条:太阳与阳 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 下,宜麻黄汤。 胡希恕注:喘为 麻黄汤证和承气汤证的共有 症,不过大承气汤证为腹满 而喘,今喘而胸满为麻黄汤 证。 胡希恕按:大承气汤证、大柴 胡汤证腹满而喘,里实之极 ,势必上迫胸膈,阻碍呼吸 而作喘,此喘由里实所起, 主症为腹满,以大承气汤攻 其里,腹满消则喘自平;麻 黄汤证为喘而胸满,表实汗 不出,涉及于肺而喘,呼吸 困难,气充胸膛,因而发满 ,此满由喘所起,主症为喘 ,以麻黄汤发其汗,表解则 喘止,而胸满亦自消,症有 主从,治分表里,此于辨证 甚关重要。 总之:由伤可知:喘满为麻黄汤和承气汤 的共有证,但麻黄汤以喘为主而脉多浮;承气汤证 以满为主而脉多沉。说明:喘有表、里不同,治不 能皆宣肺。经方辨证,不但要辨六经,更重要的是 要辨到方证,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用麻黄提壶揭盖 ,脏腑理论能通 经方用腹满而喘,视为禁忌!林昭辉、胡老用大柴 可见两种理论不能相通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一、医史溯源 网传用大黄 认证理念不同,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经方:依据症状反 应为主辨证。 医经:用病因、脏腑 理论为主辨证。 中医的辨证施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 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不是一症一方,一病一方。 主因经方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即以症状反应进行辨证论治, “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 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它的科学性。 深一层理解:经方治病理 论体系,即通过症状反应,于 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 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它优于辨病论治,优于专方专 病论治。 中医胜于西医者,大抵以 伤寒论独盛。 真正的好书,还是伤寒论。 章 太 炎 裘 裴 然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同一例病情,同时有两种认证,一判为虚证, 一判为实证,截然不同,这种情况不是偶发,而是司空见惯 ,为什么?主要是不同理论体系造成:如 对伤伤寒论论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 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汤”。 经方: 阳明里实! 攻下里实。 实 时方: 真阴将竭? 急下存阴。 心肾虚 补 栀子豉汤证 里实热证 用豉苦寒淸热 和胃以除烦 “豆乃肾之谷”黑豆补肾虚而除烦 保心肾有用大黄的吗? 明显显存在着两个医学体系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经方: 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谓之虚烦。 金鉴: 张隐庵: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 回忆胡时节选: 发表于 2012-11-13 15:15复兴中医网 转帖 我的老师 作者单志华 来自英国回忆三个老师 30年回忆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 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 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 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 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 “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 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 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 ,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 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因此拜胡老为师 本案与刘老写序密切相关! 1982年6月2日 49 六、正确对待两大理论体系 此说明胡希恕先生高明,而实际是在说经方理论体系高明,故刘渡舟 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 王 任 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 ,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 ,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 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 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 得力于仲景之学也。”1987年 1994出版刘老序 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晚年叹曰:“我从仲景本 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 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 传人(见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 回答:由提壶揭盖、辨证理念、认证理念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