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roe和ansys的变流器柜体结构分析.docx_第1页
基于proe和ansys的变流器柜体结构分析.docx_第2页
基于proe和ansys的变流器柜体结构分析.docx_第3页
基于proe和ansys的变流器柜体结构分析.docx_第4页
基于proe和ansys的变流器柜体结构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 引言 高速、重载是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列车速度的提高、轴重的增加,以及恶劣的运行工况对机车车辆各主要承载部件(轮对、构架、车体等)和安装设备(变流器、电气屏柜等)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进行变流器柜体结构设计时,常常要求结构紧凑、质量轻,结构强度与寿命的评估就变得愈来愈复杂,愈来愈重要。要进行结构强度与寿命评估,经常需要参照有关的理论、方法、行业上的规范及材料的数据,而这些理论、方法、资料大多是经过大量实验、工程实务归纳出来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有限元技术的发展,有限元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密切结合,形成了现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的整体构架。 当前CAD/CAE软件开发的趋势是专业化分工程度越来越高。ProE和ANSYS分别作为CAD和CAE领域的典型代表。ProE的机械设计模块是一个高效的三维机械设计工具。ANSYS具有强大的网格划分、加载求解和后处理功能以及良好的开放性。ANSYS的几何建模功能相对较弱,如果利用ANSYS提供的建模方法建立变流器柜体的装配模型,将是一个极其烦琐的过程,常常占据整个分析过程的70%以上,这使得分析人员不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的分析和优化上,大大浪费了分析人员的时间,也不能很好地利用设计人员已有的模型。虽然ProE与ANSYS分别都有相应模块向对方领域渗透,允许用户在购买足够模块的基础上实现相应操作,但是对于需要使用CAD/CAE集成系统的工程人员来说,单一的ProE或者ANSYS很难迅速优质地完成任务,较好的解决方案是充分利用ProE的三维建模功能,将模型数据导人ANSYS进行分析计算。本文将结合某变流器的静强度计算分析和模态分析,对处理复杂模型的有限元分析进行阐述。模块,添加完载荷和约束,选择ANSYS求解器,运行网格划分,即可输出.ans文件,读人ANSYS后可得到包含了单元、节点、材料、载荷、约束等信息的有限元模型。1 ProE模型导入ANSYS的方法1.1 利用IGES中间标准格式转换 IGES(Initial Graphics Exchange Specification,初始化图形交换规范)格式文件由一系列产品的几何、绘图、结构和其他信息组成,可以处理CAD/CAM系统中的大部分信息,亦受到绝大多数CAD/CAM系统的支持。这种格式文件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而且通用性比较强,可以和大多数CAD和CAE软件兼容。但由于ANSYS内置的转换过滤程序允许输人部分模型参数,ANSYS有时把不能识别的特征省略掉,当ProE中建立的模型特征过多或结构过于复杂时,使用IGES文件格式输人到ANSYS后很可能产生模型断裂、丢失实体等情况,会直接影响模型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在模型导入成功后,也会出现因ANSYS无法对模型的一些特征进行网格划分的现象,使后续工作难以进行下去。1.2 使用ANSYS-ProE接口转换 ANSYS在默认的状态下是不能直接对ProE中的.prt(或,asm)文件进行直接转换的。但是ANSYS软件安装选项中包含与ProE软件的接口模块“Connection for Pro/Engineer。此模块不仅能将ProE模型数据直接转换给ANSYS,同时也提供了以执行部件为基础的参数优化设计功能。该功能允许从建立以部件为基础的参数化ProE模型开始,用ANSYS程序对其进行优化,并以一个优化的模型结束,而且仍是以部件为基础的参数化模型。转换成功后,在ANSYS中对实体模型划分网格、施加载荷与边界条件,然后求解计算。1.3 使用ANSYS Workbench Environment ANSYS Workbench Environment(AWE)是ANSYS公司新近开发的新一代前后处理环境。几乎所有的CAD软件都可以应用AWE,从而直接将模型转化为ANSYS模型。AWE与多种CAD软件具有双向相关性,还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实体建模方法,协助用户进行几何模型的建立。目前主要用于实体模型的分析,不能对单元进行控制和操作,所以不能建立杆单元、弹簧单元或质点单元等。AWE仍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1.4 ProE选择ANSYS作求解器输出转换文件 ProE软件包中包含了可用于有限元分析的Pro/MECHANICA模块(以下简写为Prom),启动有限元分析2 有限元模型2.1 简化模型 变流器柜体多由钣金件、方钢组焊而成,变流器模块、控制箱、电力电容器、电抗器等由螺栓连接在柜体的安装板上。图1是某变流器结构示意图,装有两个重130kg的变流器模块、一个重20kg的控制箱和一个重20kg的电力电容器。 图1 变流器结构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of converter 柜体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和正确的重要问题。根据其结构特点及受力状态,应按空间问题解决。变流器柜体的设备布置大多呈非对称性,分析时应取整个柜体为研究对象,这样才能较好地反映柜体受力的实际情况。任何构件或零部件都是三维的,但是当某一个方向或某两个方向的尺寸小于其他方向的尺寸时,就可以简化为板壳或杆,这种简化称为降维。变流器柜体结构较大,如果分析其应力状态,必须同时考虑到不同坐标轴上的三维空间应力、应变分量和位移分量。这样分析和计算的工作量巨大,在现有的计算机条件下(高性能计算中心、工作站除外),往往很难计算出结果。对于复杂的柜体而言,采用板梁结合的力学模型较采用实体模型计算结果分析更为理想和简单。但必须注意:降维的前提是计算后的结果必须满足工程要求。虽然ProE构建的是实体模型,可以在Prom中运行“中间曲面”(Mid-PlaneSurface)功能,但这一步骤不在组件文件里,而是在各零件文件中。对于圆角曲度、凸缘等特定类型的特征,将无法创建中间曲面,此时需要删除那些部位或对该部分的特征作适当的修正。利用ANSYS自底向上建立壳单元模型常常需要数天时间,而利用Prom抽取“中间曲面”的方法只需数10 min,大大提高了效率。抽取中间曲面后,有必要了解薄壳和厚壳单元选择的一般规律:(1)薄壳(例如ANSYS中的SHELL63单元)不包括剪切变形,需要考虑剪切变形时应使用厚壳单元(例如SHELL43单元),Prom的有限元模型导人ANSYS后,即自动选取了该单元。(2)厚壳的另一个特征是应力沿厚度不是线性变化的。 零件中的倒角、小孔等特征和组件中的某些不影响柜体结构强度的零件(如扎线杆、安装支座等)可以删除,进一步简化模型。2.2 焊缝和螺栓连接的处理 尽管焊接、铆接和螺栓连接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泛,看起来结构简单,然而要想利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分析,仍然需要做大量的简化假设。下面简要介绍处理焊接和螺栓连接的常用方法。 (1)耦合和约束方程是有限元中建立节点自由度之间特殊关系的技术。利用这些技术能进行单元做不到的自由度联接。藕合技术迫使两个或多个自由度取得相同但未知的值,藕合自由度集包含一个主自由度和一个或多个其他自由度。约束方程迫使两个或多个自由度之间取得线性的关系。对焊接处进行藕合约束处理,建立起不同自由度间的特殊联系,即在钢板焊接重复节点处形成共同约束,迫使多个自由度取得相同值,将这些自由度藕合在一起来模拟焊接情况。在ANSYS中运用该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计算结果。 (2)考虑到手工电弧焊的特点:可以获得紧固、致密的焊缝,焊接接头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实现与母材等强度。因此简化模型为整体式,也就是采用统一的单元属性。这样处理会人为提高连接刚度,对整体应力的分析有一定影响。 (3)在各种机械结构中,螺栓连接是一种简单而普遍的连接形式。研究螺栓连接的历史悠久,一个世纪以来,各科研机构均对其进行过深人细致的研究,多采用两种常用的方法:理论解析法和有限元法。由于理论解析法要对结构进行简化,忽略了结构中许多非线性因素影响,如螺栓连接结构的螺栓预紧作用和被连接法兰面之间的接触等非线性行为均不能模拟,分析的结果误差大。ANSYS具有非线性接触行为模拟能力,轴、螺栓、螺母均采用实体单元,并利用Pretention 179单元模拟螺栓的预紧作用。 (4)轴、螺栓采用梁或杆单元。梁单元具有拉伸、压缩、扭转和弯曲能力,每个节点有6个自由度。杆单元为单向拉压单元,每个节点有3个位移自由度。(5)ProM利用了Charles Mischke的研究结果,假设螺栓作用时的影响为一锥形区域(图2),可根据计算。该方法只能在基本模式中使用。 图2 螺栓作用时的锥形影响区域 Fig.2 Conical section of joint under pressure2.3 p方法与H方法 有限元法作为一种求解偏微分方程非常有效的数值近似计算方法,与其他任何近似数值方法一样都存在算法可靠性和有效性问题。有限元分析结果的误差可能来自分析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一个主要的误差来源是模型的离散化,有限元网格划分的质量对分析结果的精度有着重大影响。在进行有限元分析时,通常根据经验、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甚至是直觉进行网格划分,然后凭直观简单地判断近似结果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需对应力梯度变化大的区域重新进行网格设计,或者是在不知道误差分布的情况下盲目细化网格,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大大增加了计算的工作量,计算效率和可靠性都较低。考虑到经典的H方法(每个单元使用低阶次的插值多项式,不改变各单元形函数的阶次,通过逐步加密有限元网格剖分来使结果向正确解逼近)存在的网格质量问题,P方法(保持有限元的网格剖分固定不变,通过逐步增加各单元形函数的阶次来改善结果精度)应运而生,最初该方法只是作为一种纯理论的方法提出,并没有得到多大的重视,但随着人们对该方法的逐步认识,P方法也得到了一些发展和完善。Prom有两种模式:基本模式(Native Mode)和有限元模式(FEM Mode),基本模式即采用了P方法进行求解,有限元模式则只能为ANSYS和MSC.NASTRAN分别输出采用H方法的有限元模型.ans文件和.nas文件。 P方法一般都采用升阶谱单元,在一定的网格密度下,按照给定的P-水平求解,然后逐步增大P-水平,对该网格再次求解。每次进行这种迭代后,把其结果与一组收敛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的收敛判据中包括模型某一点或某些点的位移、转角、应力、应变以及总体应变能。p-水平越高,则有限元解越接近真实解。与H方法相比,P方法划分的网格数目要明显少很多,这正是P方法的优点,但随着P-水平的提高,单元形函数阶次的升高,求解过程将需要使用更多的计算机存储空间。在Prom的基本模式下,软件常常出现异常;无法对变流器柜体这样较大的计算模型划分网格,这是P方法的内在不足引起的。改为ProM的有限元模式划分H方法的网格时,能顺利地完成网格的参数控制、划分和质量检查。这也体现了ProM的求解能力弱于ANSYS,而建模功能强于ANSYS。2.4 载荷和约束的处理 变流器柜体所承受的载荷包括自重、集中载荷、均布载荷。柜体的自重计算是通过定义模型的材料密度和重力加速度实现的。在处理安装部件(如变流器模块、电力电子电容器、控制箱、传感器等)所表现出来的载荷形式时,常常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是因为这些部件一方面通过螺栓连接在安装板上,另一方面这些部件搁置在支撑的横梁上,属于复杂的接触分析问题。工程上常常采用将安装部件以质量单元的形式布置在对应的重心位置,通过一定的弹簧单元连接至安装位置。这种方法人为造成了局部的应力集中,对于几公斤的传感器和20kg的电力电子电容器而言,问题不大,但对于130kg的变流器模块或更大质量的组合单元,局部最大应力值会超出材料许用应力的数倍,会得出错误的分析结论。在分析时简化为同等质量和重心位置相同的实体模型,其计算结果更为合理。 变流器柜体常常吊装于车体底部或安装于车体内部,与转向架和车体的受力情况不同,TB/T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TB/T2541一1995内燃、电力机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方法给出了垂直静载、垂直动载、启动牵引、运行牵引、纵向压缩、纵向拉伸、整车起吊、组合冲击等工况。TB/T3058-2002铁路应用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采用近代的随机振动试验代替传统的正弦振动试验,更准确地模拟机车车辆设备振动的环境条件,从而使试验结果更真实地反映机车车辆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综合考虑了这些标准,在强度分析时认为变流器除考虑自身质量(即垂直载荷1g,1g=9.81 m/s2外,改变纵向载荷(5g和-5g,负号表示与正方向相反)、横向载荷(3g和-3g)和垂向载荷(3g和-3g ),用于考虑启动牵引、紧急制动、纵向冲击、横向冲击和垂向冲击的极限工况。模态分析用于确定设计结构或机器部件的振动特性,即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它们是承受动态载荷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也是其他动力学分析问题的起点,例如瞬态动力学分析、谐响应分析等。ANSYS提供了7种模态提取方法,它们分别是子空间法、分块Lanczos法、Power Dynamics法、缩减法、非对称法、阻尼法和QR阻尼法,后两种方法允许在结构中存在阻尼。分块Lanczos法特征值求解器是默认求解器,和子空间法一样精确,速度更快,但要求比子空间法内存多50%。在进行变流器柜体模态分析时,时常出现模型规模太大,需改变模态提取方法的情况。3 变流器柜体强度和刚度的评定 图1示出的变流器柜体材质采用不锈钢1Cr18Ni9Ti,其屈服强度和强度极限分别为 变流器采用吊装车底的安装方式,吊耳与车体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表1给出了不同载荷情况的计算结果。 由图3(a)和图4(a)可看出,最大应力出现在吊耳处,这是因为载荷集中体现在吊耳上。图3(b)和图4(b)是位移变形情况,最大位移出现在隔板和上下底板。最大应力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最大位移量在允许范围内,说明该变流器柜休的静强度满足要求。图3 纵向5g、垂向1g的计算载荷Fig.3 Longitudinal load:5g;vertical load: 1g图4 横向3g、垂向1g的计算载荷Fig.4 Lateral load: 3g; vertical load: 1g 图5一图8分别是第1阶至第4阶振动频率对应的振型,第1阶振动频率时电容器箱体盖板的变形最大,第2-4阶振动频率时顶板的变形最大。该变流器的第1阶振动频率为67.24 Hz,大于设计要求的30 Hz,说明该变流器柜体刚度足够,可避免安装器件以及柜体的共振现象。图5 第1阶振动频率(67.24 Hz)对应的振型Fig.5 The mode of variation at first-order natural frequency (67.24 Hz)图6 第2阶振动频率(77.55 Hz)对应的振型Fig.6 The mode of variation at second-order natural frequency (77.55 Hz)图7 第3阶振动频率(81.15 Hz)对应的振型Fig.7 The mode of variation at third-order natural frequency (81.15 Hz)图8 第4阶振动频率(86.04 Hz)对应的振型Fig.8 The mode of variation at forth-order natural frequency (86.04 Hz)4 结论 变流器柜体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和正确的重要问题。需要对变流器柜体的钣金件抽取中间曲面,简化计算模型,对焊缝和螺栓连接进行合理设置,从而能够准确表达结构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变形。基于ProE的实体建模、有限元模型建立和ANSYS的计算求解,可以方便、有效地计算变流器柜体之类复杂的装配模型。通过静强度和振动模态计算分析,说明该变流器柜体结构设计合理,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因此,在变流器等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利用基于ProE和ANSYS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可以为产品设计、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大大缩短设计周期,提高产品可靠性。 附件: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规范一、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材料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一)题目;(二)目录;(三)论文主体(包括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致谢;参考文献等);(四)附录。具体分述如下: (一)题目题目应力求简短、精确、有概括性,直接反映毕业论文(设计)的中心内容和学科特点。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如确有必要,可用副标题作补充。(二)目录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按其结构顺序编写目录,要求层次分明,体现文章展开的步骤和作者思路。目录格式是论文的结构层次,反映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所用格式应全文统一,每一层次下的正文必须另起一行。目录独立成页,以章、节、小节来编排。(三) 论文主体1、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以精炼的文字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观点、方法、成果和结论进行高度概括,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自成一篇短文,具有报导作用。中文摘要一般以200-300个字为宜。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主题的词或词组,一般35个。其中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英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加任何标点。2、正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1)引言引言也称前言、导论、导言、绪言、绪论等。它的作用是向读者初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论文的主要观点;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回顾;写作资料的来源、性质及其运用情况,论文的规划和简要内容;研究中的新发现;课题的意义等。(2)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是作者学术理论水平和创造性工作的综合体现,是作者运用掌握的材料与方法进行论证、得出结论的部分,其任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不同论文研究的课题性质、研究方法的不同,理论型、实验型和描述型论文的正文格式和写法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即:主题明确:全文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离题;论证充分:有观点、有思路、有材料、有说服力;结论清楚:研究导出的结论不含糊、易理解;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流畅、条理清晰。(3)结论结论是论文要点的回顾和提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是全篇论文的精髓。结论中应对本篇论文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存在什么问题给出明确的回答。撰写结论时,要注意精炼准确、总结提高、前后呼应。3、致谢(无必要时可省略)以精练的文字,对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直接给予指导、帮助的人员表示谢意,言辞恳切,实事求是。4、参考文献毕业论文(设计)须在论文的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以公开发表过的、作者真正阅读过的、与论文密切相关的或直接引用的为限,未发表过的论文、试验报告、内部资料等不宜列入。参考文献的列写必须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的先后顺序依次列写。参考文献的列写格式,详见“毕业论文(设计)的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四)附录(无附录时可省略)凡不宜收入正文中的、又有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如:大号的设计图纸;篇幅较大的计算机程序(但以研究软件程序为主的毕业论文题目,其程序可作为正文的一部分);过长的公式推演过程。其它内容如译文及原文、专题调研报告、文献综述等可另行装订成册。二、毕业论文(设计)的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一)书写规范1、 引用有关政策、方针性内容务必正确无误,不得泄漏国家和单位机密。2、使用普通语体文写作,体例统一,文句通顺,无语法错误,简化字符合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符号的上下角标和数码要写清楚且位置准确。3、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规定的计量单位和符号,单位用正体,符号用斜体。4、使用外文缩写代替一术语时,首次出现的,应用括号注明其含义,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5、国内工厂、机关、单位的名称等应使用全名,如不得把“大学”简写成“衡阳师院”或“衡师院”。6、公式应另起一行并居中书写,一行写不完的长公式,最好在等号处或在运算符号处转行。公式编号用圆括号括起,示于公式所在行的行末右端。公式编序可以全文统一,依前后次序编排,也可以分章节编排,但二者不能混用。文中公式、表格、图的编排应统一。7、文中引用某一公式时,应写成:“由式(5)可知”。8、文中表格可以全文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独立排序,表序必须连续。文中引用表格时,“表”在前,序号在后,如:“见表8”。 表格格式可采用三线表,表格的名称和编号应居中,并位于表格上方,表序在前,表名在后,其中空一格,表名末不加标点符号。如: 9、文中插图都应有名称和序号,可以全文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独立排序,图序必须连续。文中引用插图时,“图”在前,序号在后,如:“见图12”。图的名称和编号应居中并写于图的下方,图序在前,图名在后,其中空一格,末尾不加标点。如: 插图应用Word文档绘制,或用CAD绘制后插入,不得用铅笔、钢笔、圆珠笔等绘制(特殊情况除外)。10、“正文”中如对某一术语或情况需加解释而又不宜写入正文时,应在此“术语”或“情况”后引入注释符号,置于右上角,有多个注释时,应依次编号,如:、。11、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参考文献采用宋体5号字。正文引用参考文献依次编序,其序号用方括号括起上标注出。如“效率可提高25%2”,表示此结果援引自文献2。各类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1983.4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b. 期刊文章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6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c.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作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d.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9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f. 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0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g. 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12 万锦堃.中国大学党报论文文献(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h. 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作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徐超.氧化锌的制备、改性及其光催化研究 学位论文硕士 2010:22-23贺敏强 表面分子印迹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博士论文2012张邦文, 谢长生, 胡军辉, 王辉虎, 桂阳海. 金属纳米粒子在聚合物中的磁致排列实验及分子动力学模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 26(11): 2131-2134注:A-论文集中的文章;J期刊;C论文集;M书;N报刊;D学位论文;S标准;P专利;EB/OL电子文档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按序列在文末参考文献前。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学加圆圈标注(如、)。(二)毕业论文(设计)打印要求1、毕业论文(设计)应按规定格式用激光打印机单面打印,纸张大小一律使用国际标准A4型复印纸。2、页面设置:版心为297210mm;上下页边距均为3cm,左页边距为2.5cm,右页边距为2cm,装订边0.5cm;页码居中;其余设置采取系统默认设置。 3、论文题目:使用三号黑体字,加粗,居中放置。4、系、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小四号宋体字,加粗),依次排印在论文题目下(上空二行,居中)。系 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5、摘要(上空二行,缩进2个汉字字符)中文摘要采用宋体五号字,英文摘要采用五号“Time New Roman”字型;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2磅。摘要(宋体,五号字,加粗)(宋体五号字)6、关键词中文关键词采用宋体五号字,英文关键词采用五号“Time New Roman”字型;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2磅。关键词(宋体,五号字,加粗);(宋体五号字)7、目录每章题目用黑体字,每节题目用宋体字,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用“”相连,如下所示:目 录(黑体四号字)(自然空二行)1. (1)(黑体小四号字)1.1 (2) (宋体五号字) 1.1.1 (6) (宋体五号字) 2. (40) (黑体小四号字) 8、正文字体要求每章题目左顶边、黑体四号字;每节题目左顶边、黑体小四号字;每小节题目左顶边、黑体小四号字。正文文字用宋体小四号汉字和小四号“Times New Roman”英文字体,每自然段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符。9、行间距要求正文行距设置:设固定值22磅。每章题目与每节题目之间的行距设置:段前1行、段后1 行。 每节题目与小节题目之间的行距设置:段后0.5 行。10、正文章节序号编制章,编写为:1. ,2., 3.,。节,编写为:1.1、1.2,2.1、2.2。小节,编写为:1.1.1, 1.1.2。小节以下层次,先以括号为序,如(1),(2);再以圈圈为序,如, 。正文字体、行间距要求及章节序号编制如下所示:1 (黑体四号字,段前1行、段后1行)1.1 (黑体小四号字,段后0.5行)- - - - - - - -(内容省略)- - - - - - (宋体小四号字,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符) 1.2 (黑体小四号字,段前0.5行、段后0.5行)- - - - - - - - -(内容省略)- - - - - - - - - - - - - - - - - -1.2.1 (黑体小四号字) - - - - - - - - -(内容省略)- - - - - - - - - - - - - - - - - -1.2.2 - - - - - - - - -(内容省略)- - - - - - - - - - - - - - - - - - 22.1 - - - - - - - - -(内容省略) - - - - - - - - - - - - - - - - -2.2 - - - - - - - - -(内容省略)- - - - - - - - - - - - - - - - -11、毕业论文(设计)打印顺序依次为:论文题目 系、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 摘要 关键词 目录 正文 文后注(可省项)参考文献 英文题目、系、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三、毕业论文(设计)文本装订规范1、毕业论文(设计)文本按如下次序装订成册:封面 (格式见附件1,可从大学网页下载);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格式见附件2,可从大学网页下载);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格式见附件3,可从大学网页下载);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格式见附件4,可从大学网页下载);毕业论文(设计)(包括毕业论文(设计)打印要求中第11项的所有内容);附录(无附录时可省略);封底。2、 附件另行装订毕业论文(设计)材料较多,且不宜收入正文中的有关材料,如译文及原文、专题调研报告或开题报告、过长的公式推演过程、非软件设计题目中篇幅较大的计算机程序等,可按如下次序装订成册:封面 ;目录;调研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及原文(译文在前,原文在后);公式推演过程、计算机程序等;封底。3、某些特殊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文本、图纸等较多时,应按要求整理完毕后装入专用资料袋或专用资料盒,做到资料齐全、工整美观。 四、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填写说明(一)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是指导教师根据已经确定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下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文件,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依据。任务书由指导教师负责填写,经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审查后下达给学生。(二) 任务书必须针对每个学生下达,不能多人共用,若是几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必须是每人各有专题,各有侧重。选题要恰当,任务要明确,难度要适中,份量要合理,使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和研究内容。(三) 任务书一经下达,不得随意改动。(四)填写基本要求:1、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或任务、目标):(1)工程设计类课题:明确设计具体任务,设计原始条件及主要技术指标;设计的具体要求、该学生的侧重点、应完成的工作量(如开题报告、设计说明书、图纸、译文及计算机应用要求等)等内容应填写具体、明确。(2)软件开发类课题:明确软件开发的具体任务,一般应包括弄清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建立仿真模型,编写计算机程序,上机调试与结果分析等具体内容,应完成的工作量要求(如开题报告、论文、译文、程序以及程序使用说明等)要填写具体、明确。(3)实验研究或科研类课题:明确课题的来源,具体任务目标,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该学生的研究重点,研究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计算机应用及工作量要求(如论文、开题报告、译文等)应填写具体、明确。(4)文科类毕业论文:明确课题的任务、方向、研究范围和目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并整理分析,了解相关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要求完成的工作量(论文文献评述、译文等)。2、 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安排: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进度。 3、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在确定了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和明确了基本要求后,指导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和相关信息,指导学生收集主要参考资料和文献。4、教研室意见一栏,各系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指导小组组长签名等。五、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填写说明(一)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由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质量、答辩情况及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意见综合评定。(二)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主要看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工作质量,同时考虑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含设计思想、知识运用、工作能力、创造精神、工作作风等),全面衡量,实事求是。最终成绩的优秀与良好率之和应控制在50%以内,优秀率控制在10%以内。(三)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必须认真而全面考核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完成情况、知识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外语水平、文本质量和工作态度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写出评语(评语应在200字以上,用钢笔填写),并给出建议成绩。(四)论文评阅人评语论文评阅人着重审阅论文文本,考查其工作思路、理论观点、知识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外语能力及毕业论文(设计)文本、图纸的规范性等,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写出评语(评语应在200字以上,用钢笔填写),并给出建议成绩。(五)答辩小组和答辩委员会评语答辩小组和答辩委员会着重审查论文质量,考查学生答辩时的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及回答提问的情况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写出评语,并由答辩委员会根据指导教师、评阅人评阅意见及答辩小组意见确定学生最终成绩。六、毕业论文(设计)相关附件材料一览表附件1: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封面附件2: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附件3;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附件4: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一)、(二)、(三)附件5;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附件封面附件6:大学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压缩文稿格式附件7:大学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登记表附件8: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性评分标准附件9:大学外聘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申报表附件10: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表附件11: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表附件12: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报告附件13: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参考选题一览表附件1: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所 在 系: 专 业: 学 号: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附件2: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 号专 业班 级指导教师职 称起止时间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或任务、目标):二、论文进度安排:三、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教研室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系审核意见: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附件3: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 号专 业班 级指导教师职 称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二、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提纲:四、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五、主要参考资料:六、指导教师意见:签名: 年 月 日 开 题 报 告 会 纪 要时间地点与会人员姓 名职务(职称)姓 名职务(职称)姓 名职务(职称)会议记录摘要:会议主持人:记 录 人:年 月 日教研室(或开题报告评审小组)意见: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系工作小组意见: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附件4: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一)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评语:建议成绩: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二)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评阅人评语:建议成绩:评阅人签名: 年 月 日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三)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答辩时间地点答辩小组成员姓名职务(职称)姓名职务(职称)答辩小组评语: 建议成绩: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系答辩委员会意见:评定成绩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附件5: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附 件题 目: 所 在 系: 专 业: 学 号: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附件6: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压缩文稿格式毕业论文(设计)题目(3号黑体,居中)专业学生: 指导教师:(小4号宋体,居中)摘 要: (小5号宋体)关键词:; (小5号宋体)Abstract: (5号,字体为Times New Nomen)Key words:(5号,字体为Times New Nomen)正文:5号宋体,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2磅。1级标题:4号宋体加粗居中2级标题:小4号宋体加粗左顶格3级标题:5号宋体加粗左顶格参考文献:小5号宋体注:1、向学院推荐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采用本压缩文稿格式;2、压缩文稿字数控制在30004000之间。附件7:大学本科毕业生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登记表系部(签章)_专业_年级_ 年月 日序号学号学生姓名毕 业 论 文 (设 计) 题 目指导教师情况备注姓名职称学位所在单位附件8:项 目 优 秀中 等不 及 格选题与开题设计选题思想明确,选题新颖,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开题设计思路清晰选题尚可,有基本的开题设计思路选题不当,不适合作毕业论文(设计)文献查阅熟悉文献查阅方法,了解所做题目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全部阅读完教师指定的核心文献基本熟悉文献查阅方法,对所做题目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了解不够,阅读完大部分教师指定的核心文献不熟悉文献查阅方法,对所做题目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基本不了解,教师指定的核心文献大部分未阅读实验或实地考察实验过程及原始数据记录完整,结果清楚可靠。实地考察目的明确,方案可行,考察过程记录完整,结果清楚对实验过程及原始数据作了主要的记录,结果较清楚可靠。有实地考察目的和方案,记录了主要的考察过程内容,结果较明朗实验过程及原始数据基本上未作记录,结果来历不明。没有实地考察目的、方案及考察过程内容记录,结果依据不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