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课程设计》word版.doc_第1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word版.doc_第2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word版.doc_第3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word版.doc_第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矿(井)田地质概况1.1矿(井)田位置及交通1.1.1交通位置一、位置 哈拉沟矿井位于陕西省神木县西北部55km处的乌兰木伦河东侧,属大柳塔镇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00941-1101835,北纬391702-393516,井田范围南界为哈拉沟,以35、47、226号钻孔连线为界,与大柳塔井田相邻;北界以过18号钻孔沿NE60方向引线为界,与石圪台井田相邻。东以七概沟及陕蒙省界为界,与新庙预留区相邻;西以乌兰木伦河为界,与上湾、补连塔井田隔河相望。井田东西长8.4-11km,南北宽8.3-10km,井田面积81.49km2。二、交通 哈拉沟煤矿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镇以北4.5公里,南距神木县城55公里,北距内蒙古鄂尔多斯市98公里,西距内蒙新街镇50公里。包(头)神(木)铁路及包(头)府(谷)公路由煤矿西缘纵贯南北,向北可达包头、呼和浩特,向南至神木北站经神(木)延(安)、西(安)延(安)铁路可达西安,经神(木)朔(州)铁路可达山西乃至全国各地。见交通位置示意图。 图1-1 交通示意图1.1.2地形地貌哈拉沟煤矿位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与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接壤地带,地势总体中东部高,西部低,地形起伏较大,最低点在哈拉沟与乌兰木伦河交汇处海拔1084.10m;最高点在井田北部讨素傲包,海拔1349.6m,相对高差265.5m;一般地面海拔标高为1200-1300m。井田大部分为风沙堆积区,沙丘连绵波状起伏,或为平缓沙地,地表植被稀疏,沟谷两侧基岩断续裸露。区内沟流分属两支水系,以陈家坡、郝家壕、讨素傲包及后圪台一线为分水岭。该分水岭以西为乌兰木伦河水系,有三元沟、沙沟、哈拉沟等;沟流均自东向西汇入乌兰木伦河;以东为饽牛川水系,有七概沟及其次级沟流郝家沟、召圪台沟等;自西北向东南在本井田之南约3km处汇入饽牛川。乌兰木伦河,河谷平坦宽阔,为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发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南巴定沟,在本井田南约35km处的神木县店塔附近与饽牛川汇合后称窟野河。多年平均流量为7.4m3/s,年径流量1.2-3.4亿m3,最大日平均流量为23.86m3/s,年输沙量309-123000万t。该河从本井田西缘由北向南流过,河道宽约1000m。 1.1.3气象及水文情况气象本区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春季风频,秋季凉爽,四季冷热多变,日夜温差悬殊。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降雨集中,全年无霜期较短,10月初上冻,次年3月解冻。主要气象参数如下(据神木气象站):年平均气温 8.4oC极端最高气温 38.9 oC (1966.6.21)极端最低气温 -28.49 oC (1958.1.16) 多年平均降雨量 435.7 mm 日最大降雨量 136.3mm(1959.7.21)枯水年降雨量 108.6 mm (1965)丰水年降雨量 819.1 mm (1967)多年平均蒸发量 1774.1mm多年相对湿度 56平均风速 2.2m/s极端最大风速为 25 m/s最大冻土深度 1.46m 水文情况 哈拉沟矿井位于乌兰木伦河中游东岸,井田地形特征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特点,地面海拔标高1084.1-1349.6m,相对高差265.5m。地貌以风砂堆积沙丘、砂梁,流水风蚀砂丘、砂梁地貌为主,其间发育冲沟、洼地等微地貌单元,中东部有红土出露,是井田地表水的分水岭,向两侧地形逐渐变低,分属于乌兰木伦河与勃牛川水系。井田内及周边发育的常年性河(沟)流有乌兰木伦河、七概沟、哈拉沟、沙沟、三元沟等;地表水体水库共有4座,分别为瓷窑湾水库、郝家壕水库、召圪台水库、王家坡水库。地表水系及水体1991年井田勘探时流量库容统计如下: 各河(沟)流流量统计表(1991年)名称乌兰木伦河 七概沟哈拉沟沙沟饮马泉流量极值(L/S)280-1285021.279-30.60993-2348.15-1918-40流量平均值(L/S)353925.092140.8513.625.75 调查水库统计表(1991年)水库名称水面标高(m)平均水深(m)坝体与补给来源库容(m3)备注瓷窑湾水库1188.5451.75沙土坝、沟流30000郝家壕水库1259.503.00沙土坝、沟流2000召圪台水库1276.603.00沙土坝、Q3S泉水90000王家坡水库1294.502.00沙土坝、Q3S泉水80十几年来,随着矿井建设及井田内煤矿、小窑开采,降水量逐年的减小,国家出台的退耕还林政策使得井田内植被恢复,涵养水分增强,水土流失减小等因素,使得井田水文地质条件有了一定的变化,井田内所有的水库库容减小,甚至干涸;仅库容较大的水库还残留一定的库容。地表水系流量相对都有减小,减小幅度在2335%之间,三元沟饮马泉附近的瓷窑湾煤矿关闭,水文地质条件恢复,泉水流量影响较小,现流量在原流量范围之内。二00四年矿井在02201、02202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勘查时观测的地表水流量如下 名称项目哈拉沟沙沟饮马泉备注实测流量值(L/S)92.5910.4834.36哈拉沟根据供水资料各河(沟)流流量统计表(2004年)1.1.4矿区概况1.矿区开发情况一、矿区现有矿井生产概况 哈拉沟煤矿原为神木县县办煤矿,1986年矿建开始,1990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0万t/年。1995年进行扩建, 生产能力达到60万t/年。开拓了主斜井(现为2号平硐)、副斜井和斜风井,用普通房柱式炮采法,共开采了18个工作面。矿井投入生产的井筒共五条,包括主斜井、1号平硐、2号平硐、立风井和斜风井。各井筒主要参数如下:主斜井 井筒斜长423.20米 倾角 -14 方位601号平硐 井筒斜长163米 倾角 -4.5 方位622号平硐 井筒斜长67米 倾角 -5.5 方位62 斜风井 井筒斜长23米 倾角 -20 方位60二、老窑分布情况在哈拉沟煤矿范围内的煤矿:一、哈拉沟矿(神木):位于矿井西南部,井田面积为17.4217km2,1986年矿建开始,开采2-2煤层,1990年投产,原为原神府公司与神木县合办的中型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万t/年。2000年10月移交神东煤炭分公司管理,并由陕西省资源厅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6100000021633。采用旺格维利房柱式采煤方法,生产规模达300万t/年。现有的哈拉沟煤矿是在该矿基础上改扩建形成的。二、前石畔矿:位于井田西部瓷窑湾火车站附近。原为神府公司与绥德县人民政府合办的企业。井田面积13.91km2;设计生产能力45万t/年。由陕西省资源厅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61000000320298。1986年矿建开始,开采2-2煤层。井田生产方式为斜井-平硐开拓,房柱式炮采,中央抽出式通风,胶带机运输。2003年神东煤炭公司与绥德县政府达成了接收井田的协议,已办理了转让登记手续。目前该矿已经封闭。 三、瓷窑湾煤矿:位于井田西北角,1986年8月矿建开始,开采2-2煤层,本煤矿最初由原华能精煤公司与陕西省佳县人民政府联办,1993年由佳县独办。1998年陕西省地矿局颁发采矿许可证,2004年3月换新证(采矿许可证号6100000430055),生产规模45万吨/年;井田面积10.275km2。平硐开拓,房柱式炮采,中央抽出式通风,胶带机运输。2004年神东煤炭公司与佳县人民政府达成协议,已办理了转让登记手续。目前该矿已经封闭。矿区经济情况本区国民经济状况欠发达,各种设施比较落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土豆、谷子、蔬菜等,粮食可以自给。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以煤炭、电力、化工等企业带动,地方经济较为富裕。1.2矿(井)田地层及地质构造1.2.1地层矿井地面大部分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覆盖,仅在乌兰木伦河东岸及其大的支沟上有基岩出露。据大量钻孔揭露及地质填图资料,井田地层由老至新有: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中统直罗组(J2z),安定组(J2a),第三系及第四系。含煤地层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属湖泊三角洲沉积。在横向岩性变化较大,但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层韵结构。据岩、煤层组合特征、物性特征及古生物组合特征,可分为五个中级旋回岩段,每段含一个煤组自上而下依次为15煤组,煤层位于各段顶部。1.2.2构造本区地层总体呈倾向SW的单斜构造,起伏不大,见宽缓的起伏,倾角一般小于1。在矿井南部有一条小规模正断层,无岩浆岩侵入,整体来讲构造简单。一、褶曲从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明显可见地层产状在不同地段略有差异。大致以断层为界,以东为一近乎水平的“平台”,坡降仅610,局部有低缓“凹盆”或“穹窿”。断层西侧一般倾角小于1,坡降1214。平面表现为呈“S”状展布的箕状,鼻状构造相间出现,但波幅小于10m,翼宽大于750m,一般箕状构造翼宽较大,最大可达2.5公里。以上构造对矿井开拓基本没有影响。二、断层井田几乎没有影响开采的大断层,零星分布一些小断层,对开采没有任何影响。三、其它构造在哈拉沟煤矿井田内无岩浆岩侵入、无岩溶陷落柱的分布。1.3矿体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1.3.1煤层及煤质1. 煤层此次设计是对井田3号煤层的开采设计,3号煤层厚度0.74m3.50m,平均厚度2.34m.自西北向东南呈变薄趋势,厚煤区位于井田西部。含煤系数在平面上变化规律与上述可采煤层总厚度基本相同,含煤系数1.9-10.7,平均6.8;富煤区一般为6.5-9.0,变化趋势自西北向东南减小,自南向北增大。局部变化异常点与可采煤层总厚度变化一致,煤层特征表见下图。段号平 均 段 厚 (m)含 煤 系 数 (%)煤 层 编 号煤层特征数煤层结构可 采 情 况稳 定 程 度极小值-极大值平均值(m)标 准 差变 异 系 数可 采 概 率变 概 比三37.46.230.74-3.500.80 0.340.90 0.38结构单一,个别点含一层矸.全区可采较稳定2.34图1-3-1 3号煤层特征表2. 煤质 煤层呈黑色,条痕褐黑色,弱沥青沥青光泽,断口参差状、阶梯状为主,部分棱角状和贝壳状。煤层有机显微组分含量很高,其平均值变化在97.2-98.4%之间,其中镜质组含量平均值为27.4-58.4%,丝质组34.9-53.4%,镜质组反射率在0.456-0.576之间,属I煤化阶段,即低煤化度烟煤。1.3.2瓦斯赋存状况、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性及地温情况1. 瓦斯哈拉沟井田3号煤层勘探取瓦斯样作测试分析,其煤层瓦斯含量数据见表。 煤层瓦斯含量及成分表煤层号瓦斯成分(%)瓦斯含量(ml/g可燃质)N2CO2CH4重烃N2CO2CH4重烃390.1498.34 1.665.1504.7100.010.0400.02由表可得出,井田内3号煤层瓦斯含量为0.010.06ml/g可燃质,平均0.035ml/g可燃质,煤层自然瓦斯以N2为主,占90.14-98.34%,CO2次之,占1.66-5.15%,CH4少量甚至微弱,占0-4.71%,重烃为零,瓦斯分带属CO2-N2带。2. 煤尘井田内个煤层的煤尘爆炸指数在32.4340.16%之间。根据矿井主采的3号煤层煤尘爆炸性鉴定数据,3号煤层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为70%,火焰长度大于400mm。煤尘有强爆炸危险。3. 地热 本井田属无高温地热危害的地温正常带,地温梯度为2.93100m。4. 煤的自燃倾向性 井田内3号煤均为自燃易自然煤层。1.3.3水文地质(一)新生界松散层孔隙潜水1.第四系河谷冲积层潜水主要分布于井田西部乌兰木伦河沿岸。岩性为砂砾卵石,沙层,各地段相差较大,一般厚4-12m,水位埋深0-1m,水柱高度3.17-3.27m。单位涌水量0.065-0.1832l/s.m,渗透系数1.94-7.29m/d,富水性中等到弱,水质为HCO3-Ca.Na型水,矿化度为0.25-0.31g/l。2.上更新统河、湖积层潜水上更新统河、湖积层潜水含水层即萨拉乌苏组含水层,是井田内最主要的含水层。岩性为黄褐色中细砂、粗砂、含粉砂及粘土透镜体,底部局部含小砾石。其沉积厚度受古地形制约,一般在古河槽中心沉积较厚,而向两侧逐渐变薄。3.上新统三趾马红土隔水层(N2)三趾马红土主要分布于井田中东部。厚0.9-69.04m,平均19.72m。岩性为浅红、棕红色粘土及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大部与基岩直接接触,是井田内良好的隔水层。局部底部含砾石,呈钙质胶结或未胶结,形成局部的透水层。(二)中生界碎屑岩类裂隙承压水1.直罗组裂隙承压水分布广泛,仅局部缺失。岩性为浅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平均厚度32.58m;含水层为中、细粒砂岩及粗砂岩,泥质胶结,平均厚度21.48m。上部泥岩、砂质泥岩风化后易于软化,与第三系红土一起形成隔水层,故直罗组地下水在井田内为承压水;下部岩石完整,裂隙不发育。单位涌水量0.00681 l/sm,渗透系数0.0367m/d,富水性弱到极弱,水质为HCO3-MgCa型水,矿化度为0.17g/l。2.延安组裂隙承压水延安组厚度119.09-227.12m,平均厚度174.93m。含水层为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细粒砂岩。厚度变化大,常呈透镜体状产出,间夹以浅灰色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隔水层,从而组成了复合型互层状含水岩组段。含水层水位标高1121.87-1229.50m,钻孔涌水量0.018-0.349 l/s,单位涌水量0.00108-0.02183 l/s.m,渗透系数0.001321-0.01573m/d,属富水性弱至极弱含水岩组。浅层水质为HCO3-Na型水,矿化度0.247g/l,向深层水质逐渐变差,成为HCO3.Cl-Na或Cl-Na型水,矿化度大于1g/l。1.4矿(井)田勘探类型及勘探程度评价 依据构造形态、断层和褶曲的发育情况以及受岩浆岩影响程度,井田为简单构造;依据煤层厚度、结构及其变化和可采情况,煤层为稳定煤层。第2章 井田开拓2.1矿(井)田境界及储量2.1.1井田境界 神府煤田神木北矿区前石畔井田既现在哈拉沟矿井范围(以下简称哈拉沟矿井)是国家计委在1991年以计建设(1991)262号文件批准由神华集团前身华能精煤公司规划开采的井田,面积85km2。1993年10月20日,原华能精煤公司在华能煤基字(1993)第405号文件关于前石畔、瓷窑湾矿井缩小井田范围的批复中根据矿区总体设计以及原榆林行署共同签定的关于解决前石畔、瓷窑湾煤矿问题座谈纪要明确了哈拉沟矿井除主体矿井外另含三个小矿井,即前石畔矿井(绥德)、瓷窑湾矿井(佳县)、哈拉沟矿井(神木),并确定了各小矿井的范围。1992年,由原华能精煤公司委托陕西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完成勘探(精查),1994年2月18日,陕西省矿产储量委员会通过评审,以陕储审字(1994)004号决议书批准井田储量111005万吨。井田走向长度大约11km,倾向宽度大约9km,井田面积约81.49。井田拐点坐标如下:点 号纬距(X)经距(Y)点 号纬距(X)经距(Y)166428600331280065329700305090025542700382410075438100307270035298600372110085647200298280045089200341760095961000289210055089100308600010617600027710002.1.2资源/储量(1) 矿井地质资源 根据矿井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通过计算得到矿井地质资源量为24604万吨。(2)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河流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地面建筑物、构筑物等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后的资源/储量为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经计算,本井田去除井田境界、铁路、乌兰木伦河等永久保护煤柱后,矿井设计资源/储量为24380万吨。(3)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减去工业场地和主要井巷煤柱的煤量后乘以采区回采率。即: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工业场地和主要井巷煤柱煤量开采损失。采区回采率:根据设计布置,3号煤层采区回采率为90%。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21111万吨。2.1.3 安全煤柱井田边界以外有包神铁路及包府铁路,乌兰木伦河沿井田边缘。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均按I级保护级别维护,通过计算留设以下煤柱:1、 井田境界煤柱宽度取20m;2、 煤层大巷两侧煤柱宽度各留100m;3铁路及乌兰木伦河保护煤柱宽度取100m。(本井田煤层为近水平煤层,围护带下伏各煤层按表土层移动角=45,基岩层移动角75)井田可采储量汇总表单 单位:Mt煤 层矿井工业资源/储量永久煤柱损失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工业场地和主要井巷煤柱开 采损 失设计可采储量井田、火烧边界公路、铁路河流输电线路、地面炸药库、庙宇、铁塔合 计井筒、大巷、工业场地合 计合 计3246.042.242.24243.809.539.5324.38211.112.2矿井工作制度 矿井年工作日为330d。本矿井主要采掘设备均为国产,设备可靠性强、日常维修及维护量较小,因此矿井工作制度采用“四六”制,三班生产,一班准备,日净提升时间16h。设计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按矿区总体规划为3Mt/a,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1资源量本次设计哈拉沟矿井3号煤层面积81.497km2,地质资源量估算为24604万吨,工业资源/储量24380 万吨,扣除各种煤柱和开采损失后,设计可采储量21111万吨,有条件建设3.0Mt/a设计生产能力的大型矿井。按设计规范对矿井服务年限的规定,本矿井井型为3.0Mt/a时,服务年限满足规范要求。但井型再增大后,矿井服务年限则不能满足规范要求。2开采技术条件本井田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煤层赋存条件好,埋藏浅、瓦斯低,煤层平缓。主采的3号煤层均为中厚煤层,适合采用一次采全高综采工艺开采,工作面生产能力较大。3煤质及市场条件好哈拉沟井田煤质优良,具有“三低一高一富”的特点,即: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富油煤。煤类以长焰煤(41)为主,次为不粘煤(31),各煤层煤类单一,是优质的环保型煤和化工原料用煤,目前其深加工的产品在国内、国外市场上供不应求。4煤炭外运销售条件优越包(头)西(安)线,神(木)朔(州)线,包(头)神(木)线,包(头)府(谷)线,与井田相接,外运条件卓越。5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神东矿区被专家称为新世纪的中国“煤都”,依靠科技进步,成功创建了千万吨矿井群、千万吨综采工作面、百人千万吨矿井高产高效新模式,不断实现神东公司高产高效建设的新跨越。同一煤田、相似的开采技术条件,为哈拉沟建设特大型矿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综上所述,设计认为矿区总体规划批复的3.0Mt/a设计生产能力是合适的。2.2.3 矿井服务年限矿井服务年限按下式计算:TZ/(KA)式中:T矿井服务年限,a;Z矿井设计可采储量,Z 211.11Mt;A矿井设计生产能力,A 3.0Mt/a;K储量备用系数,取1.3。T54.67a2.3 井田开拓2.3.1 影响开拓方式的主要因素 1本次设计哈拉沟3号煤层范围走向长约10.0km,倾向宽约9km,面积81.49704km2。地质资源量为246.04Mt,工业资源/储量为243.80Mt,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211.11Mt。储量丰富,地质构造简单,区内无大的断裂及褶皱构造,也无岩浆岩侵入。 23号煤层基本全区可采煤层,煤层厚度为0.743.50m,平均厚度2.34m; 3.3号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分布范围大小均匀。4地面地形简单,合适的工业场地选择范围较多,工业场地和井口位置应首先考虑沿铁路及乌兰木伦河东岸选择。5井田北部小煤矿开采区作为地方煤矿整合区由地方政府及煤炭管理部门实施整合。井田开拓应考虑可阻止小煤窑越界开采本矿资源的开拓方式。2.3.2 井田开拓主要技术原则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Mt/a,充分考虑建井条件。2应用国内外先进设备,提高生产集中化水平,提高工作面单产,简化生产环节。3井下开拓巷道布置应根据煤层赋存情况分煤组联合布置,合理加大盘区尺寸,增加工作面推进长度,减少工作面搬家次数,充分发挥采掘设备的生产能力,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4井下辅助运输应采用被实践证明设备性能较好,能够实现连续运输的无轨胶轮车,以减少辅助运输环节的人员及设备,提高运输效率。5工业场地的选择尽量靠近煤炭储量中心,并考虑铁路运出方向,方便煤炭外运。2.3.3 井田开拓方案的选择2.3.3.1 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方案按照上述井田开拓主要技术原则,通过现场勘察,结合井下条件,设计提出以下两个工业场地方案:方案一:北部场地方案该方案工业场地位于乌兰木伦河北部,瓷窑湾车站东侧以东,铁路与矿区环线公路之间的一块场地上,标高约为+1134.0m,面积10.81。该场地附近煤层埋深约110m。矿井主、副、回风井均位于一个工业场地内。该方案的铁路装车线由瓷窑湾车站接轨,装车点设在瓷窑湾车站北侧。方案二:中部场地方案该方案工业场地分主、副井、回风井工业场地。场地标高+1170m左右,面积约7.624。该场地附近煤层埋深约100m,井田中部离主副井场地东北侧约3km处。该方案的铁路装车线由瓷窑湾车站接轨,装车点设在瓷窑湾车站南部。方案一的优点是生产集中、管理方便,地面土方量小,工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对外运输方便,铁路专用线短,造价较低,井下开拓布置合理。其缺点是场地较为狭窄,地面生产系统布置紧张,现有其他矿井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对矿井现有的优势利用很少,场地偏离储量中心。方案二的优点是地势开阔、地面生产系统布置灵活,主井工业场地接近井田储量中心,井下工程量小,大部分利用了地面设施和井下优势,其缺点是主副井工业场地分开布置,不利于集中管理,铁路专用线造价较高,工业场地地处沙丘地带,工程地质条件稍差。 综合比较,方案二优势更加明显,故设计方案为中部场地方案。(见附图1)2.3.4井筒形式及数目的确定根据本井田的规模和开采技术条件,矿井投产时设三条井筒,即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井。根据井筒开拓位置的不同和回风井形式的差异,提出以下两种方案:方案一:为便于交通运输,三条井筒的井口均布置在铁路东侧,三条井筒平行布置,井筒方位均为240。工业场地标高+1170m左右,三条井筒井底均落于3号煤层,井底标高+1060m左右。主斜井井口标高+1180m,倾角13.6,井筒斜长514m,井筒内装备带式输送机;副斜井井口标高+1170m,倾角7.25,井筒斜长958m,其内采用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回风斜井井口标高+1185m,倾角17,井筒斜长423m。井筒进入3号煤层后,沿同一方位布置一组煤层大巷,在井田中部附近再设一组南北向大巷,两组大巷成“丁”字型布置。每组大巷均有三条,分别为胶带输送机大巷、辅助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方案二:与方案一一样,为便于交通运输,将主、副井筒的井口均布置在铁路东侧,井筒方位角均为270。工业场地标高+1170左右,两条井筒井底均落于3号煤层,井底标高+1060左右。主斜井井口标高+1180,倾角13.6,井筒斜长514m,井筒内装备带式输送机;副斜井井口标高+1170m,倾角7.25,井筒斜长958m,其内采用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回风井采用回风立井,布置于井田中部,在距工业场地东北部3km左右。井筒进入3号煤层后,沿同一方位布置一组煤层大巷,由西南横贯东北,在井田中部附近再设一组南北向大巷,两组大巷成“丁”字型布置。每组大巷均有三条,分别为胶带输送机大巷、辅助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矿井采用两进一回的通风方式(主、副井进风,立井回风)。通过对比,两个方案比较相似,但方案二先期投入少,且方案一在初期生产时,三条大巷压煤量庞大,靠近乌兰木伦河的三角煤过大,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方案二则可以有效的开采这部分煤炭。所以综合比较方案二最为合适。故以方案二作为井田的开拓方案。(见附图2)2.3.5井田内划分及开采顺序 根据本井田煤层倾角02的特点,以井下大巷为边界,将3号煤层划分为3个盘区,分别为31、32、33盘区,31盘区作为首采盘区。井下所有大巷沿煤层布置。序号盘区名称可 采储 量(Mt)服 务年 限(a)主 采煤 层煤 层倾 角()采区尺寸备 注走 向长 度(m)倾 斜长 度(m)面 积(m2)13160.3715.45326.97.44.1630.623270.1818.30327.17.34.0128.533380.5520.653 F上min F下min 满足垂度验算最后计算输送带的安全系数:n=BSt/F1=7.17n9 输送带安全系数满足要。第4章 盘区布置及装备4.1盘区布置4.1.1 盘区划分根据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结合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煤层赋存条件及勘探控制程度、井田开拓布局,本着“工程省、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并综合考虑运输、通风、工作面接替等因素,设计确定矿井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能力时布置一个盘区,31盘区。31盘区位于井田东南部,盘区走向长约7.3km,倾斜宽4km,面积约30km2。盘区内可采3号煤层厚度1.092.78m,可采储量60.37Mt。31盘区地质储量70.37Mt,可采储量60.37Mt,按3.00Mt/a生产能力计算,盘区可服务15.45年。31盘区3号煤层赋存稳定,厚度适中,顶底板中等稳定,根据神东矿区的经验,一个工作面可以达到3.00Mt/a,因此,矿井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能力时,均在31盘区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首采工作面长度300m,煤层厚2.022.78m,平均2.40m,工作面推进长度约3km。 除31盘区外,矿井后期布置32、33盘区。32、33盘区与31盘区以西南至东北走向大巷为界,位于井田西北部,走向长约7.3km,倾斜宽8km,32、33盘区内可采3号煤层厚度0.743.50m,可采储量150.73Mt。32、33盘区地质总储量164.03Mt,可采储量150.73Mt,按3.00Mt/a生产能力计算,盘区可服务38.95年。4.1.2盘区巷道布置盘区巷道布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