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十三课《阿房宫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_第1页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十三课《阿房宫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_第2页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十三课《阿房宫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_第3页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十三课《阿房宫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_第4页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十三课《阿房宫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问答活动。阿房宫赋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重点2理清层次概括要点重点3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4探究写作特色【重点详解】重点1:积累重要实词【要点解读】“常见实词”,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向】积累重要实词【例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六王毕,四海一 (2)盘盘焉,囷囷焉 (3)不霁何虹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情况。(1)六王毕,四海一 (2)北构而西折 (3)廊腰缦回 (4)族秦者秦也(5)蜂房水涡 (6)未云何龙 (7)不霁何虹 (8)辇来于秦 (9)朝歌夜弦 (10)鼎铛玉石 (11)金块珠砾 (12)楚人一炬 【答案】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2)盘盘焉,囷囷焉 ( 相当于“然” 的样子)(3)不霁何虹 (雨过天晴)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纷乱的样子 古代女子环形的髻)(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量词,一把)(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假使 ,爱护)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情况。(1)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2)北、西 名状 向北 向西(3)腰,名状,像人腰 (4)族,名作动词,灭族,杀死一族的人(5)蜂房,水涡, 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6)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7)虹 名动,出现彩虹。 (8)辇,名作状语,乘坐辇车(9)歌、弦,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 (10)鼎、玉,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11)金、珠,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12)炬,名动,放火。【名师点睛】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对点练习】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 A六王毕(完了) 蜀山兀(光秃秃) 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直走咸阳(趋向)廊腰缦回(萦绕)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雷霆乍惊(突然)而望幸焉(宠幸)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缦立远视(长久)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重点2:理清层次概括要点【要点解读】分清结构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结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概括内容要点可以逐层概括层次大意,也可以是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考向】理清层次概括要点【例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案】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解析】这是一道梳理文章层次结构和文意概括的题目,要在读文的基础上划分层次,然后进行分类概括。【名师点睛】划分文章的层次可以按时间、地点、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描述内容的不同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要点”是高考必考考点,一般都着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对点练习】阅读下面一段关于阿房宫的史料,回答文后问题。(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三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官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段文字与课文对阿房宫的描写内容上有何不同?两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重点3: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点解读】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的主观倾向,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批判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作者借助文章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阅读者自己的观点态度。【考向】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例题】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答案】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名师点睛】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综合分析、比较鉴别。【对点练习】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重点4:探究写作特色【要点解读】杜牧阿房宫赋是开文赋先声的作品。赋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得很鲜明。文章通过华美的辞采对阿房宫的建筑和宫中的奢靡生活都进行了详尽地铺叙和渲染,文末言志,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并委婉地讽喻唐敬宗,希望他不要让“后人而复哀后人”。【考向】探究写作特色【例题】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对阿房宫进行描写并逐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答案】(1)第一段“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只用十二个字就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阿房宫的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2)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靡。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秦人对珍宝毫不爱惜,到处丢弃。(3)第三段中运用大段排比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在辛勤劳作。老百姓的怒气已经积压在心中了,只是不敢说罢了。(4)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特色,解答时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或侧重于哪一方面;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2)修辞手法,一般考虑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同时要答出对应的该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语言特点,包括长句、短句、骈散、语言风格等。【对点练习】1对阿房宫赋的理解、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骈文讲求句式的工整对仗,以整齐工妙为美;散文则讲求语句流畅、平易,以错综变化为美。文中一方面大量运用四字句,而且大都排偶。比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另一方面,于整齐中又讲求变化,在一连数句排偶之后,紧跟着一句散文化的句子。比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对于阿房宫里的建筑、人物、珍宝、秦朝的覆灭等,用墨如泼,洋洋洒洒,淋漓尽致。非繁笔不足以具体揭露秦始皇的荒淫奢靡。有的地方又用简笔,以精练著称,够得上惜墨如金。如“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C“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四句,仅用14个字便尽述秦朝覆灭的历史过程,生动地表现了农民革命运动兴起之速和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声威。“可怜焦土”四字正好与上文铺叙描写形成鲜明对比。 D阿房宫赋虽然声调悦耳,形象醒目,不折不扣是一篇抒情的美言语,但其末段从“灭六国者”起,却由感性转入理性,逻辑的气势势如破竹,间有论史论政之慨。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突 兀(w ) 水涡(w) 不霁(j)何虹 妃嫔媵(yng)嫱 B矗(zh)立 辇(nin)车 雷霆乍(zh)惊 鼎铛(dng)玉石 C逦迤(yl) 锱铢(z) 架梁之椽(chun) 直栏横槛(kn) D参差(cnc) 仓庾(y) 金块珠砾(l) 盘盘囷囷(jn)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复压 缦立 勾心斗角 高低幂迷 B不暇 鉴借 春光溶溶 明星荧荧 C纷奢 锱铢 杳无音信 直栏横槛 D帛褛 骄固 雷霆乍惊 尽态极言 3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隔离天日 B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可怜焦土 D秦人不暇自哀 则足以拒秦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 A族秦者秦也 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 D鼎铛玉石 骊山北构而西折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骊山作杜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太常寺奉礼郎李贺歌诗集序杜牧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吾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尝恨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牧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谓 贺才绝出于前。”让居数日,牧深惟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牧因不敢复辞,勉为贺叙,终甚惭。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堕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注顺风之船,冲锋陷阵之马。远古烧土为棺,是为瓦棺;铸篆文于古鼎,是为篆鼎。荒废的国都,颓败的宫殿,杂乱的草木,清冷的坟墓。呿(q):张口;掷:跳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尝恨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恨:遗憾B明日就公谢谢:道谢C良为已失去良:确实D子厚于我厚:交情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B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若属皆且为所虏C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既自以心为形役D牧因不敢复辞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B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C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D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子固若是,是当慢我。(4分)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4分)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4分)7(2016届山东滕州一中高三12月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燕将录【唐】杜牧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赵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于赵,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注】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中黄门:此处指宦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 引:引来 B今若师未叩赵 叩:攻打C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 与:帮助 D信如子断矣,何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