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章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探技巧 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章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探技巧 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章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探技巧 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章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探技巧 新人教版_第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章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探技巧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束城镇深入贯彻全市扫黑除恶会议精神,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本训练共16题,共88分,训练时间88分钟一、 (原创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抓住从薄暮到深夜的特征,描绘了一幅“山间初夜图”:夕阳西下、群壑蒙烟、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欲归、烟鸟栖定。B“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细致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激动心情,很有韵味。C“孤琴候萝径”写诗人独抱古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长满藤萝的小径,痴痴期盼友人丁大的到来,期待知音之象栩栩如生。D诗人运用视觉、感觉、听觉、味觉等写景,笔意在若有若无间挥洒自如,点染空灵,将暮后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E从表面上看,前六句只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才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人一开始就在写候友,只是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答: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樵人欲归”分析不当,“归欲尽”的意思是差不多走尽了。B“激动心情”分析不当。“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表现了将要见到友人的惬意。D诗中没有运用“味觉”来写景。2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心态?(6分)答:抒发了对丁大归宿的期盼之意和对丁大的挂念与信任之情。抒情主人公不心焦,不抱怨,表现出异常平静的心态。解析诗题中的“待丁大不至”限定了诗作的感情范围,前三联的环境描写,酝酿了感情基础,“孤琴候萝径”集中展现了诗人的感情所向。二、 (原创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11分)菩萨蛮陈克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注】 甃:读“zhu”,井。簸钱:掷钱为戏以赌输赢。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上阕写帘内之人眼中的庭院景象,写景由远而近,由动到静。由院墙上绿草杂生、院内青苔满地可以看出,庭院中人的活动很少。B“中庭日淡芭蕉卷”一句写正午时分,阳光淡淡地投上蕉叶,一个“卷”字,形象地描绘了蕉叶静静卷心、悄悄生长的自然姿态。C“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两句选取了“蝴蝶”和“烘帘”这两个特写镜头进行描写,通过庭院幽静自然的环境烘托人物心情。D下阕写珠帘不卷,玉钩空悬,双双燕子呢喃,听来是那样低软柔和;杨花在井垣四周,随风飘转飞舞,看起来是那样令人心潮起伏。E“几处”二字下得精巧,令人依稀闻得簸钱为戏的声音,笑语嬉闹都在隐约之间,这些景物描写给人以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印象。答: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由动到静”分析不当。上阕先写青苔院、芭蕉,后写蝴蝶、烘帘,应为由静到动。D“令人心潮起伏”分析不当。词人写杨花在井垣四周飘扬旋转,优游自在,给人以闲适之感。E“虚无缥缈”分析不当。簸钱为戏已是人们的常见事物,“几声”便传达出簸钱为戏的场景,词中的描写给人的印象是似有若无,不可捉摸。4这首词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最后一句中的“轻”字有何妙处?(6分)答:这首词融情于景。通篇写景,但人物的内心活动妙合于景物描绘之中。(3分)最后一句中一个“轻”字活画出主人公似睡非睡、若梦非梦的情态和安静闲适的生活情趣。(3分)解析这首词的大意是: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庭院中日色淡淡,芭蕉叶儿打着卷儿自我陶醉。蝴蝶在台阶上翩翩起舞,帷帘在微风里自在飘垂。白玉的帘钩上一双燕儿低语呢喃,井垣的四周杨花柳絮飘旋飞转。几处传出簸钱为戏的嬉闹声,绿帘里正做着淡淡的春梦。本题需要用景语来解读情语。三、 (原创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11分) 秋晚登城北门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 城北门:成都城北门。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了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B颔联抓住“一点烽”和“两行雁”这两个物象抚今追昔,在远观与俯视中想到岁月空逝,大宋兴复无期,不觉愁绪滚滚,涌上心头。C“杜陵秋”明指长安,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它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浸透着对关中失地和人民的关切与怀念之情。D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不禁考问,谁是兴国的英雄?谁是扭转乾坤的豪杰?E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深沉的悲观失望之情。答: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B“俯视”分析不当,“两行雁”是空中的物象,应为仰视。C“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分析不当,应为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E“深沉的悲观失望之情”分析不当,应为大势已去的无比感慨。6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答:因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条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解析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首联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深秋时节,西风卷地而来,登上城楼,满目萧条,悲秋之情油然而生。颔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颈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想到亡国之愁。尾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此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6分,答对一个要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四、 (原创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11分)鹧鸪天春暮黄 昇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前两句描写迟迟春日,白昼方长,午梦初醒,斜阳西照。“沉水香销”,即炉香燃烧正旺盛,纷乱的烟丝渐渐变浓。B“戏临小草书团扇”描写闺中佳人正在临摹字帖,戏学草书,这种悠闲举动,反映了女主人公特有的身份与心迹。C“自拣残花插净瓶”一句描写女主人公拣取快要凋谢的花朵插入洁净的花瓶,折射出红颜将老、芳华流逝的悲凉。D上片描写女主人公春昼午梦初醒的愉快之状;下片扣紧“斜阳恰照”的特定景物写景抒情,意脉相承,中心突出。E本词在思想境界上传达出符合人物身份的情感,反映出那个时代中被禁锢的女性的思想追求和她们的失落与寂寞。答: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炉香燃烧正旺盛,纷乱的烟丝渐渐变浓”分析不当,“销”古同“消”,消散、消失的意思。应为炉香将要燃完,纷乱的烟丝渐渐稀淡。C“悲凉”偏重,应为“惋叹”。D“午梦初醒的愉快之状”分析不当,应为午梦初醒的无聊之状。8上片中的“恰”字有何妙处?“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两句词给人们以怎样的启迪?(6分)答:“恰”字使斜阳的动感、可爱跃然纸上,令人叫绝。(3分)启迪:虽然流年变换,景物无常,但是只要有观景之心,则时时处处都为景,不要因为老念着逝去的春景而误了满庭初夏的“槐云”。(3分)解析这首词上片写这位女主人公春昼梦初醒的无聊之状。“恰”用来修饰“照”,从修饰效果方面,可以透视出该词的妙处。下片接承意脉,进一步写景抒情,从时间上看,再次点染春日黄昏、清和景物。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伤春心事无人领会,惜花情绪可想而知。她的心灵之窗悄悄地打开,又轻轻地闭上。只怨春归,却不说流年暗中偷换,槐阴覆地,又临初夏,自然令人联想到调整心理季节的话题。五、 (原创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11分)柳梢青春感南宋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注】 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此词写于此时。银花:元宵节的花灯。愁城:南宋京师临安,与下文“辇下”义同。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铁马蒙毡”一句,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氛围凄凉阴森可怖,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极不相合。B“银花洒泪”一句写得极为动情,它将客观景象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具有人的形象和感情,渲染了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C“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写故都临安元宵佳节鼓吹弹唱的情景,身为忠于南宋故国的遗民,根本听不懂这些外族歌声。D“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在词中既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明上阕所写的都是自己在故都的亲见亲闻。E词人隐居家乡,心系故国,通过对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的今昔对比,流露出对统治者的强烈愤激,爱国之情跃然纸上。答: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C“根本听不懂这些外族歌声”理解不当。原文中的意思是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D“都是自己对故都的亲见亲闻”分析不当,由“想故国”三字可以看出,上阕所写都是词人的想象。E“今昔对比”分析不当,应为想象。10“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则是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的典故表明守节不移的志向。(2分)解析由注释可知,“辇下风光”即南宋京师临安的风光,自然令人联想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借指自己当前的岁月,自然令人联想到徒有报国之志而无以报国的遗憾。由注释可知,“海上”典出汉苏武牧羊北海,蕴含着守节之志。把这三个意象组合起来,就可以得到本题的答案。六、 (原创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11分)南定楼遇急雨陆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 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1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诗人在益州的行踪,以及沿江东下“度泸游”的情景,为下文写景抒情限定了时间范围。B颔联描绘了一幅“江山风雨图”:江上、山间风雨相挟,风声萧萧,雨幕森森,百川千流,奔腾呼啸,冲进楼中。C颔联中的“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山洪奔涌的景象,“乱”字写出诗人心乱如麻的感受,真可谓传神之笔。D颈联描写诗人眼前所见,耳中所闻,在正面传达出其地亲切可人之意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归乡心情。E本诗写景变化极快,忽写行役之苦,忽写江山之胜,忽写风雨之狂,忽写土俗之陋,忽写归心之切,忽写登览之愁。答: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时间范围”分析不妥,应为“空间范围”。C“心乱如麻的感受”分析不当,应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D“正面传达出其地亲切可人之意”分析不当,应为隐有其地不可久留之意。12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6分)答: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之苦。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语朱离”,难免思乡。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解析这首诗首联交代了作者在四川的行踪以及沿江东下情景,颔联写其登楼所见。南定楼在泸州州治,对江负山。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而在这风横雨狂之时,随着萧萧风声,透过森森雨幕,但见重岩叠嶂,百川千流,奔腾呼啸,竞赴眼底。因其风劲雨骤,更觉山重水复;而山洪奔涌,又衬出风紧雨急。一个“争”字,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时的景象,可谓传神。“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这两句在表现手法上从瞬息即变的景物之中,抓取了最能体现情景的形象来渲染。写景如此,始可称工。颈联继续写诗人眼前所见,耳中所闻。宋朝时,边地风化礼教未开,其语言外人难解。“人语朱离逢峒獠”,隐有其地不可久留之意。再写“棹歌欸乃下吴舟”,同时描述行旅,饱含着作者不少的乡情。这两句诗,分开看,都只是客观的描写,而放在一起,则形成对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归乡心情。陆游久居蜀地,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是汉中形胜,还是成都繁华,都使他依恋难舍。一旦离去,往事便分明在目,惜别之情顿起,正所谓惯住天涯,归心倦懒,便是此意。但诗人十载为客,如今归去,思乡之情,终不能免。但留也难安,去也难安,两种情思,一般缱绻。诗人登高望远,仰对着茫茫云天,欲向谁语?而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他心无所主,怎不生愁?结句所写“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正是这种迷茫之情。整首诗所写景象变化极快,忽写行役之苦,忽写江山之胜,忽写风雨之狂,忽写土俗之陋,忽写归心之切,忽写登览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将十年宦旅、千里蜀中,概况在一联之中,如骏马奔腾,读之如闻迅足踏地之声。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答出两个要点给4分,答出三个要点给6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七、 (原创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春晚泊船江村崔橹 芳草青青古渡头,渔家住处暂维舟。残花半树悄无语,细雨满天风似愁。家信不来春又晚,客程难尽水空流。自怜爱失心期约,看取花时更远游。13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写自然环境,古老的渡口草色青青,奠定了一种凄美的基调,接着描写抒情主人公暂时把船缆拴系在打渔人家的住处。B“残花”指被风雨打去一半的花,“细雨满天”描写了雨的形状和范围。颔联运用拟人手法,抓住典型景物进一步烘托气氛。C颈联写虽然今年春色比往年来得晚些,但家信仍未到来,游子旅程漫漫,只见江水白白流过,表现了对心爱之人的理解心情。D尾联进入心理描写,抒情主人公在春光明媚、繁花灿烂之时再次远游他乡,与心爱之人又错过了约会的佳期,感到十分可怜。E这首诗的标题既交代了时间,又交代了地点,同时,还交代了人物和事件,通过对春晚泊船江村的所见所感来抒发思想感情。答: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B“半花指被风雨打去一半的花”分析不当,应为树上的花落去后只剩一半的花。C“春又晚”指春日将尽,而不是“春色比往年来得晚些”。D“怜”是可惜的意思,而不是可怜的意思。14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产生这一思想感情的原因是什么?(6分)答:这首诗抒发了游子远离家乡的深沉愁思。(3分)“残花”“细雨”撩人愁思,“家信不来”愁思萦怀,“客程难尽”愁思难了。(3分)八、 (改编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11分)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注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 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风压轻云贴水飞”写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诗人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狂风猛吹大地,薄云贴水迅飞,一派春意盎然的佳景。B“乍晴池馆燕争泥”写天气初晴,池馆内软语呢喃的新燕正在衔泥筑巢,池馆内外,满目生机勃勃的景象,显示了作品的动态美。C“沈郎多病不胜衣”借用沈约之典,讽刺沈约平时身体多病,腰围减少,瘦损不堪,在此阳和气清的时节是享受不到大好春光的。D下片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通过鹧鸪的啼声,寄托出词人对美好的追求,此时此刻,词人只觉得无知的落花才是深知自己的至友。E本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以乐景写哀情;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境界高妙,格外耐人寻味。答: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狂风猛吹大地”分析不当,应为和风吹拂着大地。C“讽刺沈约平时身体多病,腰围减少,瘦损不堪,在此阳和气清的时节是享受不到大好春光的”分析不当,这里是借沈约的典故来写自己在此大好春光里,由于身体多病,更加弱不禁风。D“对美好的追求”分析不妥,应为对故乡的思念。16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6分)答: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2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落花”含有悲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