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比较第二单元比较探究探究 诗词八首(诗词八首(4 4 课时)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 2.反复朗读并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3.自读中初步感知诗词八首及课后拓展诗歌(53 页)的异同。 【相关课程标准】 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诵读 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由此可 见,古诗文阅读教学需要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 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所以,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 2.结合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反复诵读,品析诗歌语言的精妙。 4.学会从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 5.巧妙背诵并准确默写诗词。 【评价任务】 1.通过自主借助注释疏通诗意,质疑问难,小组互助教师点拨来检测诗歌内容的理解情况。 2.通过是否善于查阅资料联系背景,来检测对诗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情况。 3.通过小组讨论赏析重要词句,来检测对诗歌语言的妙处品味。 4.通过朗读讨论比较几首诗歌内容、情感和写法的异同,来检测同中求异的能力。 5.通过小组互背互默,教师了解学情再分层落实,来检测学生的背默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江南春绝句 游园不值 一、情境导入 时值三月,虽然春寒料峭,但春的气息已经弥漫大地,大家感受到了吗?在朱自清先生眼中,江南 的春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和煦,细雨连绵,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春还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 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发向前。在林斤澜先生笔下,北国的春风有着粗犷豪迈、猛烈迅疾、 强劲有力的别样美,能够扫尽残冬,唤醒万物。 这节课我们通过诗歌的学习,品味一下诗人眼中心中的 春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解读江南春绝句 (一)知诗人 (课上检查预习) 杜牧:(803 年805 年)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 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 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 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多有进步政治主张 和感伤时世之作。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 他的七绝 凝炼、自然,很多名篇如山行 泊秦淮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 甫相提,称为“小杜” ,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 设计意图: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 从而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歌。 (二)解诗题 教师点拨:题目往往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看题目,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或情感。自学时要善于 围绕题目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阅读诗歌内容。要准确理解诗歌主题,还要从诗人的生平经历中发现 与理解此诗有关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要善于发现分析课本注释中隐含的背景。 1介绍相关写作背景。杜牧是晚唐诗人,曾有很多的进步政治主张和感时伤世之作。唐末年战乱 频繁,统治者萎靡行乐。 学生活动:借阅相关图书资料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课前小组交流,筛选后 课上介绍。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既为理解古 诗的内容及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做好准备,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比 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更有利于记忆。 2诗题质疑,感知全诗。 江南的春天是怎样的?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一对一小组互相补充围绕题目提问。带着问题朗读。 设计意图:有疑而问,引发学习下文的兴趣。 (三)明诗意 1反复朗读,读通诗歌。 指导朗读:一般平声字读轻而长,仄声字读短而重。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按意义划分七言诗“二、 二、三”式或“二、二、一、二”式或“二、二、一、二”式;读出理解,以声传情。 学生活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指名读时,其他学生听读并指正读错的字音或停顿有误的 句子。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以读促悟。 2结合注释,感知诗意。 诗人描写的江南春景图,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先独立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标记疑难词句。再小组交流疑难,最后教师点拨疑难词 句。围绕题目产生的问题,勾画出景物,整体感知景物特点。 点拨明确: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酒旗风:酒幌子随风招展。烟雨:蒙蒙细雨,若烟若雾。 小结:前两句绘出明媚的江南风光,后两句绘出细雨迷蒙的楼台景色。 设计意图: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 “自助、互动”训练,让全班同学 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引导”的作用。 (四)悟诗情 1.吟读想象。 根据诗人的描绘你能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吗?并用语言描绘前两句。 学生活动:发挥想象,具体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尽量不做简单的翻译,而要传达出诗 歌丰富的意境。自由试译全诗,然后小组代表译文,最后再齐读结束。 点拨示例: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参考译文: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相映,水边的村落,靠山的城镇,都有酒旗迎 风飘动。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领悟的能力。 2.探究诗歌。 明朝学者杨慎认为“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千里”应改为“十里”才听得见“莺啼” ,看得见 “绿映红”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由代表展示看法。 点拨明确:“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的春色,而不是实指某一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不必拘泥 于五官现实所感,可以将眼前实景和想象之景糅合在一起。诗歌创作,通常运用联想、想象、夸张手法。 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 ,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 ,强调“南朝”有特别的意思吗? 学生活动:结合注释中隐含的背景“崇信佛教”来理解。 点拨明确:作者在欣赏江南春景的同时,联想到那么多的寺庙是南朝统治者劳民伤财所建,如今都 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浮起一点历史感慨。而晚唐的统治者此时在国家 命运飘摇之际又何尝不在醉生梦死?不免怀古讽今。景中寓情。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联系背景解读诗歌的方法,以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3、领悟诗情。 总结一下,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春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活动:概括诗歌表达的中心思想感情。 “内容+感情” 。毛遂自荐展示结论。 讨论明确:这首诗高度概括,勾勒了江南的风物,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和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 表达了对江南春景的赞美和神往。暗含怀古讽今的意味。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五)背诗文 学生活动:当堂背诵并准确默写。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 三、合作探究游园不值 (一)知诗人 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 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有的资料说他流落江湖, 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 (二) 解诗题 “不值”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游园不值”? (三)明诗意 1反复朗读,读通诗歌。 学生活动:自由读-齐读。 点拨明确: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结合注释,感知诗意。 学生活动:先独立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标记疑难词句。再教师点拨疑难词句。 点拨明确:怜:爱惜。在此不是“可怜”的意思。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人为什么“游园不值”?诗中说原因了吗? 讨论明确:“应”字说明是诗人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有意不让进园子,是猜测的。 “应” ,这里当 “大概” 、 “可能”讲。 设计意图:解读诗歌题目或阐发质疑题目入手,带动了整首诗歌的学习。借助诗句本身发问,力求 抓住文本,找到解读诗歌的突破口。 2.你能从诗句中读出诗人“游园不值”的心情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当“小扣柴扉久不开”时,扫兴。当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欣喜。 3.“春色满园关不住” ,是诗人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而喜悦吗? 讨论明确:从“小扣柴扉久不开”推断“满园春色”是诗人的想象。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实际看到 的。 4、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请描述一下。 示例 1: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迎春花,粉色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 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装扮的充满生机。 示例 2:阳春三月,沐浴着春光,和煦的春风徐徐吹过脸颊,婀娜多姿的柳条舒展着身姿,与姹紫嫣 红的百花翩翩起舞。 教师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创作虚实结合的写法。理解想象的作用,想象的诗句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5.这满园的春色,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了肯定会吟出怎样优美的诗章?若是被诗人贺知章看到呢? 杜甫看到呢?还有谁写春的诗句可以对应? 讨论明确: 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 设计意图:拓展写春的其他诗,丰富文化积累。 6、叶绍翁的这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其实并不完全是他自己的,脱胎于谁的呢?可是只有他的诗才 被广为传颂,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看课后练习三。 讨论明确:写出了一种哲理,给人们以启发:一切新生的美好的向上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正如满园春色一样,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深入理解主旨。 (五)(五) 背诗文 学生活动:当堂背诵并准确默写。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 明媚的江南风光 江南春绝句 赞美、神往 迷离的雨中楼台 暗含怀古讽今 怜苍苔 久不开 扫兴 美好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 游园不值 满园春色(想象) 喜悦 是关不住、封锁不住的 一枝红杏(看见) 第二课时 玉楼春 春夜喜雨 一、合作探究玉楼春 合作说明:两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自助、互动”中完成“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 -悟诗情”四个学习步骤。前三个步骤由代表直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只扼要点拨。第四个步骤教师 根据问题的难易情况,边提问边要求学生或个人展示或小组讨论后由代表展示,教师只在当解疑时释疑。 学生活动同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 (课上检查预习)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词人,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守天圣 二年(1024)与其兄宋庠同举进士,时人并称“二宋” 。初任复州军事推官。召试,授直史馆。历官龙图阁 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工部尚书时称“红杏尚书” ,曾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 。 (二) 解诗题 玉楼春:词牌名。 教师点拨:词有词牌,即曲调。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有词牌名。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 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 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 、 “中调” 、 “长调”之分。据清代毛 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 , 240字。 (三) 明诗意 1反复朗读,读通诗歌。 学生活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指名读时,其他学生听读并指正读错的字音或停顿有误的 句子。 点拨明确: 榖 h 棹 zho 娱 y 为 wi:为了。 2结合注释,感知诗意。 学生活动:先独立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记疑难词句。再小组交流疑难,最后教师点拨。 点拨明确: 縠皱波纹迎客棹:春风吹来,水面上皱起波纹,就像是欢迎客船的到来。縠皱,有皱纹的纱,这 里比喻细细的水波纹。棹,船桨,代指船。 绿杨烟外晓寒轻:杨柳如烟,拂晓时分,还有轻微的寒意。晓:早上,拂晓。 闹:热闹,浓盛。 浮生长恨欢娱少:常常悔恨人生欢乐的时光太少。浮生,指虚浮无定的人生。 肯爱千金轻一笑:怎么舍不得金钱财富而轻视欢乐的生活?肯爱,怎肯吝啬。轻,轻视。 为君持酒劝斜阳:在夕阳中手持美酒劝说你。持,拿着。斜阳,傍晚的太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人生苦短,欢乐即逝,让我们暂且在花丛中留住那西斜的太阳吧。且,暂且。 晚照,落日的余辉。 (四) 悟诗情 1诗人开头便说“东城渐觉风光好” ,东城风光好在哪里?诗人将这里的景写得好不好?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由代表展示看法。 点拨明确:“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便是近 处的“縠皱波纹迎客棹” ,那微风中如同棉纱褶皱一样的春水湖面,仿佛是在向游人招手表示欢迎致意。 接着诗人把视线由近处的湖面转向远处的 “绿杨烟外”和“红杏枝头” , “绿杨翠柳,茂密如烟,只有拂 晓时分,还有轻微的寒意,红杏枝头早已是蜂喧蝶舞,春意盎然,十分热闹” 。一个“迎”字,把水波 纹当作人去写,富有情态和灵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 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写出杏花争鲜 斗艳之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其实人的视听感觉,是可以打通的,即通感。此句在视觉里获 得听觉的感受。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甚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从而感 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特点。注重语言的锤炼。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2.诗人为什么发出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的感慨呢? 教师点拨:词人当时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机会有心思从春天里寻求人生的乐趣,所以说 “浮生长恨欢娱少” 。于是,就有了宁弃“千金”而不愿错过从春光中获取短暂“一笑”的快乐。 3.“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活动:毛遂自荐回答。 点拨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珍视、对时间的珍惜及对生活的热爱。 4一首诗词中,往往先写景或叙事,再抒情或议论。总结一下这首词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学生活动:毛遂自荐展示结论。 讨论明确:上阕主要写初春时节绚丽的景色。下阕主要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全词借景抒情。 (五)背诗文 学生活动:自由试译全诗,然后小组代表译文,最后再齐读背诵结束。 参考译文:东城外面的景色,越来越美了,春风吹来,湖面上皱起棉纱一样的波浪,就像是欢迎客 船的到来。绿杨翠柳,茂密如烟,只有拂晓时分,还有轻微的寒意,红杏枝头早已是蜂喧蝶舞,春意盎 然,十分热闹。 常常悔恨人的一生欢乐的时光太少,何不花重金换取欢乐的生活呢。端起斟满的酒杯, 当着夕阳,喝一杯吧,希望那西斜的太阳能够在美丽的花丛中多停留一会儿!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 二、合作探究春夜喜雨 (一)知诗人 (课上检查预习)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因为曾经做 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 ,曾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 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他对 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的热爱,被称为 “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史诗” 。他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 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公元 761 年春天在成都草堂时所作。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 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部的浣花溪畔, 建成了一座草堂。这样,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所。他在这里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当地朴实的农民 你来我往,生活变得平和而宁静。 (二)解诗题 春夜的雨为什么令诗人欣喜? 学生活动:围绕题目提问。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三) 明诗意 1反复朗读,读通诗歌。 学生活动:自由读-小组内齐读。组内互相指正读错的字音或停顿有误的句子。 点拨明确: 当 dng 潜 qin 结合诗意探究“重”应读 重 zhng(花朵饱含雨水故曰“重” 。 这里指沉甸甸。 ) 2结合注释,感知诗意。 学生活动:先独立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标记疑难词句。再小组交流疑难,最后教师点拨疑难词句。 点拨明确: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田间的道路被乌云笼罩得一片漆黑。俱:都。红 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晓:清晨,天刚亮。前三联写的是实景,尾联“晓看”的景象应是 诗人情不自禁想象的,因为整个锦官城雨后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是诗人视线范围内不能及的,就如杜 牧的江南春绝句中描绘的景象也是调动了想象, “千里” “多少楼台”之景目不能及。没有想象便没 有诗歌,这是诗歌突出的一个特点。 (四) 悟诗情 1春夜的雨为什么令诗人欣喜?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评价? 讨论明确:这场雨“知时节” ,可以“润物” 。雨之所以“好” ,好就好在一是善解人意“当春乃发生” ,二是“细无声”的和风细雨能“润物” 。也有伴随着冷风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 。 2诗人是从哪种角度来写春雨的? 讨论明确:颔联是从听觉的角度,颈联是从视觉的角度。颔联春雨“潜入夜” ,只为“润物” ,不求 人知,显然是诗人倾耳细听出来的。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 ,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颈联“云俱黑” “火独明”分明是看见的。 3杜甫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表达了他不锤炼出好的惊人的句子到死都不罢休的决心,可见其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 春夜喜雨 是如何体现出他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的呢? 点拨明确:遣词上:“知时节”用拟人手法写出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 然而至,催发植物生长;“潜”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默默奉献的特点。造 句上:颔联和颈联运用对偶手法使得句式工整。这些得益于杜甫讲究炼字、炼句、炼意,还注重观察生 活。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特点。注重语言的锤炼。 4一场小雨为什么会引来诗人如此的欣喜?作为一位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你能体会到他内心还有 着怎样的情怀? 点拨明确: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场春雨,自然让他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有着对民生的关怀之心。 5总结主题:这首诗描写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因雨下得及时给百姓带来丰收 的希望而喜悦的心情。从写作背景上看,也反映了历经战乱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 望安宁的情怀。 (五)背诗文 学生活动:背诵并准确默写。小组落实检查。 (六)拓诗文 学生活动:摘抄积累杜甫的其他诗句。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 三、达标检测 学生活动:完成助学 36 页 8-11 题。 板书设计: 应时而生 “知” (拟人) 润物有功 “潜” 、 “细” (听觉) 润泽万物带来丰收 春夜喜雨 雨意浓厚 “俱黑” 、 “独明” (视觉) 的希望而喜悦 满城春色 “湿” 、 “重” (想象) 第三课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钱塘湖春行 一、比较探究三首诗 (一) 知诗人 (教师投示幻灯片) 韩愈, (公元768公元824年) ,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中唐古文革新运动的主将,苏轼评价他“文起 八代之衰” ,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昌黎先生集 。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 ,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 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 学生活动:课前查阅并筛选,课上介绍。 (二)解诗题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在早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诗。 呈,恭敬地送给。 2.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春行,春天散步。 教师点拨: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 玩。 学生活动:自己先看注释理解,再一对一小组讨论题目的意思,最后个别作答。 (三)明诗意 学生活动 1:自由读三首诗,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小组赛读或齐读三首诗,读清节奏。 教师点拨 1:按“二、二、三”式朗读。 学生活动 2:结合注释,自由疏通文意,并标记疑难词句。 质疑疑难词句,小组交流解疑。 小组代表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点拨2: 钱塘湖春行:“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 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 早春景象。“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四)悟诗情 1.两首诗中各选取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在选择景物上有什么异同? 讨论明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雨和春草。 钱塘湖春行:山、水、云、莺、燕、花、 草、绿杨。 相同:写的都是初春的景色。如钱塘湖春行中“早” “新” , “几处”而不是“处处”, “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 不同: 2.请找出两首诗中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分析一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绝胜。 “绝胜”二字表明在对比中衬托出初春草色似有若 无、要绿不绿之间的一种美,远看是绿的,近看却还是枯黄的。这是在碧绿之外的另一种美。 “近却无” 这本该是一种失望,但是诗人竟是一种欣喜。诗人发现了别人未曾发现的,写别人不曾写的。所以, “草 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赞美了早春独特的美。钱塘湖春行:最爱。 “最爱湖东” 说明其他处的景物也爱。一个“爱”字,一个“不足”点明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无比喜悦、热爱之情。 3.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炼句, “炼字”就是锤炼语言。唐代诗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韩愈的好朋友贾岛写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他的“推敲”的故事最有名。鉴赏诗词时,只 有领略了古人炼字的精妙之处,才能理解诗词美学的真谛。请从三首诗中选出你喜欢的诗句,简要赏析 哪些字词用得生动、传神? 讨论明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润如酥”运用比喻,贴切地写出春雨的轻柔细润、细滑 润泽的特点。钱塘湖春行:“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 生机。 设计意图:赏析三首诗词语言的精妙之处。揣摩炼字是揣摩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背诗文 学生活动:背诵并准确默写。当堂或小组落实检查。 (六)拓诗文 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但诗歌语言凝练耐人想象,诗人只是点明是在“绿杨阴里”。那白 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其美丽的景色吧! 学生活动:当堂口头表达,或课下完成。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想象当时的意境,能更好的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巩固练习 学生活动:完成助学 35 页学习测评 1-7。 板书设计: 春雨 润如酥 (比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对早春的喜爱 春草 遥有近无烟柳 (对比) 写作视角独特 山、水、云 钱塘湖春行 早莺、新燕 由西向东、由远及近 乱花、浅草 对西湖早春的喜爱 绿杨、白沙堤最爱 第四课时 初春 一、诗题导入 我们欣赏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对春的描绘生动而细致。又朗诵了唐宋诗人写春的诗词,对春 的描绘凝练而隽永。这节课,我们将在现代诗初春中感受现当代诗人是如何描写春景,又是如何借 助春景来抒发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的呢? 二、比较探究 (一)知诗人 (教师投示幻灯片) 王宜振:(1946 ) ,山东省东平县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诗诗人。近 30 年来,他为广大少年儿童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作,其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并被收入多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和语文阅读教材。他是 继柯岩、金波等诗人之后中国当代儿童诗的第三座艺术高峰,被儿童文学评论界誉为“西北的笛王”和 “儿童诗的重镇” 。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 ,儿童诗集秋风娃娃 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等。 学生活动:课前查阅并筛选,课上介绍。 (二)明诗意 学生活动 1:自由读两首诗,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小组赛读或齐读两首诗,读出理解,以声传情。 点拨明确:徜徉 chng yng 学生活动 2:自己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字内容,并标记疑难词句。 质疑疑难词句,小组交流解疑。 点拨明确: (三)悟诗情 1.诗中选取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讨论明确:初春选取了初春时节的“毛毛雨、小树新芽、拱出泥土的新叶、蝌蚪、风筝” 。 2.虽然选取的都是春天的自然景物,但读起来的味道一样吗?为什么? 预见回答:初春的内容好懂,显得阳光快乐。 点拨明确:初春 “浅显易懂” 。 初春 “活泼调皮” 。要善于结合注释中的背景理解。 4.总结一下诗的主题。 初春:通过描写初春特有的景物,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 5.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没有想象便没有诗歌。请找出诗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并体会其妙 处。 学生活动:先自己勾画,再毛遂自荐展示结论。 点拨明确:初春:“新芽像鸟嘴” “新叶像眼睛” “蝌蚪像美人的雀斑”等比喻句调动了联想; “石子变成蝴蝶” “字变成蜜蜂” “春天在小路上徜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