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增长极视角下江苏沿江发展研究摘 要作为第六大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速发展,充分展示了它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江苏沿江8市(苏南的苏、锡、常、宁、镇5市和苏中的通、扬、泰3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大致分别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半壁江山”。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完善江苏沿江八市的总体规划,有步骤、有规划的推进江苏沿江八市的经济发展和港口建设,对于加快江苏省的发展,以及带动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都大有裨益。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增长极理论的介绍包括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和运用情况,增长极理论的理论内涵和运用条件,制定增长极的意义与注意事项。二、分析了对江苏省沿江地区制定增长极的背景和必要性背景分析论述了江苏省总体经济状况,港口能力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政策支持。必要性的分析主要针对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沿江港口发展条件的不平衡性展开。三、运用增长极理论选定增长极该部分采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并选定具有潜在区位优势的港口,分析其作为增长极的发展条件。四、太仓做为增长极的效应预测最后对太仓作为增长极的正、负效应进行预测,并探讨了如何避免其作为增长极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关键词 江苏沿江地区 增长极 发展不平衡性 abstractas one of the biggest six city belt in the world, the yangtze deltas rapid development, fully displays its important function in china. jiangsus eight cities along yangtze (namely suzhou, wuxi, changzhou and nanjing of south jiangsu, nantong, yangzhou and taizhou of middle jiangsu), with almost half of the area and population of yangtze river, occupy important position on the yangtze delta.its positive for jiangsus development, for the yangtze deltas development and for the rapid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whole country to improve the whole planning of jiangsus eight cities and promote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rt consruction step by step.this dissertation has made some research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1.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poles of growth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its theoretic meaning and applying conditions, as well as its significance.2. background analysis of establishing poles of growth and its necessity of making poles of growth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gross economic condition of jiangsu, the supporting or por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support.the second half analyzes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growth within south jiangsu, middle jiangsu and north jiangsu, as well as the imbalances of ten ports develpment along yangtze river.3. establishing of poles of growthit discusses the ports with growing potential and analyzes the growth advantages of the pole.4. the effect forecasting of taicang as growth poles the last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forecasts the good effects and bad effects of making taicang as poles of growth and discusses how to avoid the bad effects. zheng zhuang (industry economics) directed by professor yu siqinkeywords regions along yangtze river, growth poles,imbalance of developmentii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指导教师评阅书指导教师评价:一、撰写(设计)过程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建议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指导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年 月 日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价:一、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建议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评阅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年 月 日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一、答辩过程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评定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年 月 日教学系意见:系主任: (签名)年 月 日目 录前 言1一、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1二、研究现状3第一章 增长极的作用机制与运用分析6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运用情况简介6第二节 增长极的理论内涵与运用条件8第三节 制定增长极的意义与注意事项11第二章 制定增长极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14第一节 江苏沿江港口制定增长极的背景分析14第二节 制定增长极的必要性分析24第三章 增长极的选定与发展条件分析39第一节 如何确定江苏沿江港口的增长极39第二节 太仓作为增长极的优势分析41第四章 增长极的效应预测61第一节 增长极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61第二节 如何避免增长极理论的负效应63结论与建议68致谢70参考文献71前 言一、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本文旨在运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对江苏省沿江港口的发展现状和布局进行研究。借鉴此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对江苏省沿江港口的发展布局和规划起到初步的参考作用,并对江苏省政府的“江苏海运发展战略规划”课题的研究略尽微薄的贡献。1.理论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本文在选题上,参考了导师余思勤教授参与研究的江苏省政府“江苏海运发展战略规划”的课题。注重研究如何选定江苏沿江港口增长极。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江苏省沿江港口展开研究,结合江苏省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分析江苏省沿江各港口自身条件、发展现状以及各沿江港口的腹地经济情况、区位情况,利用各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包括对诸多定性指标进行量化,证明江苏省各港口发展和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采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并选定具有潜在区位优势的港口,分析其作为增长极的发展条件。最后对其作为增长极的效应进行预测。并探讨了如何避免其作为增长极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从增强港口竞争力和推进沿江开发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有效加快江苏沿江港口的开发和整合。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揭示港口布局及跨越发展的理论框架,国内区域经济理论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尚不多见,江苏省毗邻上海、浙江宁波、山东青岛等港口城市,竞争十分激烈,在发展上还有一定被动。本文借用区域经济理论,揭示江苏省集装箱港口优化布局、跨越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主张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具有区位优势的港口,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港口的发展,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在发展后期,使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这是个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的研究工作。运用空间结构理论来对江苏省各主要沿江港口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并重点运用“增长极理论”的指导思想选定增长极,对海运及关联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主张区域经济合作,主张政府发挥调控作用,以及江苏省各个港口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加快自身发展。2.现实意义交通与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我国沿海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不仅构成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两个辐射扇面的战略枢纽点,而且成为世界上世纪中期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首次提出“大城市带”概念时,就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伦敦城市群共同列为“世界六大城市带”。“第六大城市带”,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外向型经济最活跃、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就经济指标而言,江苏省全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初步核算,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5数据整理编写。200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5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2500美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江苏省经济属于沿江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增势强劲。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5数据整理编写。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70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3。其中,出口总额875.6亿美元,增长48.1;进口总额832.5亿美元,增长52.7。出口商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66.3和41.0。江苏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量的增加,腹地货物量的增加对海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要求,如何规划江苏省海运发展战略蓝图,对于江苏省自身海运业发展、全省经济发展,乃至周边各省市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长江航运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其中一个有待改进之处就是港口布局。港口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要节点,但目前长江沿线尚未形成以主要港口为中心、地区重要港口为补充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港口布局。港口功能单一,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航运效率的提高。长江沿岸港口的功能布局还亟待优化与完善。长江沿岸港口主要港口有12个,除了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外,其余九个港口南京港、镇江港、扬州港、泰州港、江阴港、张家港、常熟港、太仓港、南通港都在江苏省境内。其中南京港是我国第一大内河港口。港口布局、规模、结构的整合,以及江苏港面对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的竞争压力,如何发挥本港自身优势,调整自己的定位,错位发展,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二、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关于江苏省港口布局与发展的文献大部分是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比较多运用的是swot分析法,从江苏省港口发展的区位优势、劣势、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机遇和威胁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宏观上对江苏省港口发展给出指导建议。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江苏省港口整合与发展的文章比较少数。本文先就目前国内研究的比较多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江苏省港口发展的区位优势、集疏运优势目前大部分研究都集中注意到江苏省在长江航线地理位置上的区位优势和自身的集疏运优势。就江苏省来说,江苏位于长江航线这条“内河航线的大动脉”上,沿江东接上海,西连长江中上游诸省,既有长江这一黄金水道为依托,又有苏北广大平原为腹地,可谓是长江的江苏地区长江水量约9700 多亿立方米,主航道长400 多公里,拥有负10米以下深水岸线260 多公里,其中可用来建造深水港口泊位的优良岸线近100 公里。“金三角”。这一地区既有东西向的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宁通高速、312 国道相连接,又有南北向的宁连、宁淮、宁徐、宁盐高速公路和横跨长江两岸的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江阴长江大桥,以及润扬大桥和苏通大桥、南京三桥相贯通,还有穿越江苏腹地700 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加上四通八达的公路、水路网,人流、物流、信息流交相汇合。京杭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货运量仅次于长江,居于内河运输的第二位。京杭运河苏南段贯穿江苏产业经济最为发达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4 市,沟通长江和太湖水系,与沪宁高速公路、312 国道共同构成了水、陆、铁综合交通体系和立体化交通新格局, 促进了沿江沿河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由苏州、无锡、常州、嘉兴和湖州等五个地级城市组成的“环太湖城市圈”具有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潜在优势。但是,纵观大部分文献,均比较少分析江苏省集疏运发展是否具有合理性及缺少一个既定的指导方针。2.港口发展存在的制约条件对于江苏省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比较共性的看法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为港口的结构存在问题:港口功能结构趋于单一化;港口的投资主体和资本多元化未形成格局;港口产业经营结构不合理,存在产权模糊,管理滞后和盲目竞争等诸多问题。二是港口建设缺乏长期战略眼光,并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港口集装箱码头存在超负荷的运作状态,而港口综合通过能力都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四是苏北地区集疏运条件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是,本文认为除了这些比较共性的问题以外,江苏港口最大的问题是布局结构不合理。从沿海港口看,江苏沿海资源丰富,但未得到充分开发。千里海岸线上目前只有一个像样的连云港,江苏沿海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与山东、浙江等邻省的最大差距也在这里。从沿江港口看,长江两岸港口比较密集,功能缺乏合理分工。3.江苏港口发展战略定位对于江苏省港口发展战略定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积极推行江苏港口江海联动的战略江海联动的战略重点可以概括为四大融合:一是港口的融合。二是物流的融合。三是产业的跨江融合。四是港航企业的融合。四大融合,以及分层次,分步骤按“四沿”轴线建设三大港口群:沿海三个港口群:北部连云港港口群、中部大丰港港口群、南部南通港吕四港港口群。沿海三个港口群;沿江三个港口群:宁镇扬港口群、张家港江阴靖江港口群、太仓常熟港口群。沿江三个港口群;京杭运河港口群:徐州邳州港口群、淮阴港口群、无锡港口群。京杭运河港口群。在构建上述港口群时,对已建成的港口主要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对拟建的港口,则在具体规划中设计好未来集团化的模式,让其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江苏港口群体化建设,不仅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还有利于江海河港口联运,大、中、小港口结合,功能更趋完善,有利于提高港口竞争能力。(2) 港口整合关于港口整合的研究,主张进行立体整合就是将港口横向整合、纵向整合以及港城整合同步进行,各地各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立体整合。它包括了港口横向整合:横向整合指港口间的整合。即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功能布局实现港口之间的功能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港口的横向整合和港口纵向整合:是指港口自身结构性调整和岸线资源整合。对于江苏沿江港口而言,港口自身存在码头布局和岸线利用不合理、港口与后方产业园区不配套、港口未形成连片开发等问题。港口的纵向整合。(3) 港口布局港口布局上的普遍观点,认为长江的港口可以南京、张家港、南通三个港口为中心,建立港口群。然而本文从增长极理论的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观点。通过运用中心地确定法、腹地分析法、分析区位优势和重大项目研究选定太仓为新的增长极,作为新的增长中心。锻造次级增长极,层层推进发展。调整港口布局必须要搞好规划,目前长江岸线资源有限,而深水岸线更加宝贵,为此沿江各港在区域性港口联合的基础上,按照整体规划要求来建码头,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大中小相结合、专业配套。同时,要切实解决好长江下游货主码头发展过快、码头利用率低、港口布局明显不合理的状况。第一章 增长极的作用机制与运用分析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运用情况简介一、增长极理论的历史渊源增长极理论属于结构主义区域发展观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倒u型统计模型。结构主义的区域发展观。结构主义经济学家从现有资源稀缺性的角度提出了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区域,以此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增长极理论(poles of growth)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于50年代初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s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 hischman,1958)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增长极理论源自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发展极(poles of development)概念。20世纪60年代,布代维尔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从抽象的经济意义推广到内容更为广泛的区域范畴。他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但是,增长极理论有一个缺陷,即该理论忽视了对其他地区发展的不利影响的缺陷。后来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瑞典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缪尔达尔于1957年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理论,从而弥补了增长极的这一不足之处。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认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比缪尔达尔又更加深入了一层。赫希曼在代表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倡导把非均衡战略看作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他明确指出:经济发展不会在各处同时出现,一旦它在某一点出现,强大的经济增长力将在这最初的出发点周围形成空间的集中。之后,增长极理论还通过其他的经济理论模型进一步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jg williamson,1965)以罗斯托的增长阶段理论为基础而提出区域经济增长的倒u型统计模型。理查德森(hw richardson,1976)则提出增长极的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增加及影响在时间序列上动态变化的理论假设。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相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在一个或几个区域实力中心首先得到发展,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前提条件。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增长动力来自核心企业善于发挥聚集经济的优势和动态增长气氛。二、增长极理论的运用情况从上诉结构主义区域发展理论的发展轨迹看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了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重要起因。增长极作为最早期的结构主义理论,尽管有其不足之处,但是迄今为止,相比地理学中的许多相关理论,如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学说等,还没有那一种比得上增长极论运用的广泛。 引自陆玉麒所著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一书。它既能在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非洲),又在发达国家(如西欧);既能在市场体制型国家,又在计划体制型国家(如波兰)得到飞快的传播,并用于指导地区经济布局。在区域开发实践中,英国英格兰东北部和苏格兰中部增长区的规划、非洲农村增长中心的实践等等都是增长极理论的思想在实践中成功应用的典范。根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引自陆玉麒刊于经济地理杂志中的长江口整治与江苏沿江地区经济发展一文。理论界还提出:21世纪中国将形成沿海、沿(长)江、沿(黄)河的“”型增长轴经济格局。不论是增长带,还是增长轴,都是增长极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其增长原理是相同的:发展涉及到极化,增长须有增长极。也许今天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50年代初佩鲁创立原始理论的形式不尽相同,新的内容已被注入,但是作为一门经济科学的增长极理论,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中的作用和价值是必须肯定的。近年来,对增长极理论的应用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正日益成熟,增长极战略已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中小城市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的决策,实际也是增长极理论的运用。最明显、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现在,浦东已成为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增长极”,在浦东的带动下,整个长江流域也将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带”。众所周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个“东部快,西部其次,中部落后”的态势。鉴于这种不平衡性,我国为了加快东部发展,将优势资源集中到东部地区,发挥集聚优势,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利用东部带动中部,多层次发展。在西部开发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这一理论。如今,我国又提出加快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同样是利用资源优势资源集聚效应,来推动地区发展。第二节 增长极的理论内涵与运用条件一、增长极的理论内涵所谓“增长极”中的“极”是由物理中的磁场运动而得来。高度工业化的背景下,社会生产集聚是在经济发展冲动的地点首先实现的。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于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聚集的地区常常是中心城市,借喻磁场内部运动在磁极为最强这一规律,称经济发展的这种区域“极化”为“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佩鲁于1950年刊在经济学季刊中的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一文中阐述。“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从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这是佩鲁所表述的最基本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原理。作为增长极发展及作用基础的产业被称为“关键产业”,它的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有很强的增长推动力并且与其他产业有广泛的关联。当关键产业开始增长时,该企业(或部门)所在区域的其他产业也开始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步渗透,最终波及整个地区。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应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由此促进自身和推动其它部门、地区的经济增长。引自李仁贵所著区域经济发展重的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一书。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先导产业增长;产业综合体与增长;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此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增长极在两个方向作用于周围地区。一是极化过程,即增长极以其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优越条件将周围区域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潜力吸引过来,如矿产资源、原材料、劳动力、投资、地方工业或企业;二是扩散过程,即增长极对周围地区投资及其他经济技术支援,形成附属企业或子公司,为周围地区初级产品提供市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增长极理论者的政策建议是,如果一个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缺少增长极,那就应该创造增长极。在增长极发展演化的中后期,以扩散作用为主,在中后期阶段,给予多于吸取,区域发展水平趋于均衡。总得来说,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结构理论,首次提出“经济空间”概念。这种经济空间非同于一般的地理空间,它体现的是“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它是建立在对产业部门和企业进行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并强调了先导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而增长一般通过四个方面发挥作用: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形成“凝聚经济效果”。佩鲁还指出,增长极效应是一种多种效应的复合体,如上游下游效应、集聚效应和互利效应等等。增长极理论指导经济增长学和经济发展学研究从平面思维转向立体思维。增长极理论对于研究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地域较大的发达国家,它们的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空间上的不平衡发展,有些地区较早地发展起来,有些地区较晚地发展起来,可以说不平衡发展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增长极理论就是通过对特定地理中心的刺激,促进其极化效应,以推动不发达地区通过不平衡平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经济整体进步的理论体系。二、增长极理论的运用条件1.运用增长极战略必须要有一定区域条件必须以发达的城市经济作为依托,包括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较为成熟的技术力量、较为广阔的市场以及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而这些条件往往是不发达地区所欠缺的。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必须注意运用增长极理论的正确条件,不能随意植入,也不能在政策上偏激。欧美国家有过这样的教训:由于在欧洲应用增长极仅仅注重有较强的前后向联系的推进型企业的选择,而在美国却偏好于对能够吸引投资的城市区位的选择,二者都未能获得成功。相反, 引自阎小培所著地理区域城市永无止境的探索一书。在加拿大由于应用条件对头,不但使蒙特利尔成为一个“增长极”,而且在它的影响下,又产生了魁北克市等“增长中心”。2.运用增长极必须反对无重点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能否自觉地、正确地应用增长极理论,其经济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增长极理论能使我们懂得经济增长的机理,以便于利用不平衡发展规律,把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到最能发挥效率的地方,依赖增长极取得区域的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效益。如果我们实行无重点的全面发展,那将既破坏工业增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得不到综合效应,又会力不从心,适得其反。3.运用增长极必须加强创新意识为了促进增长极的形成,应致力于发展推进型企业和以推进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综合体或者具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关联度较强的主导产业。推进型企业或主导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因此,创新是空间极化发展的推动力,应鼓励和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活动不仅使单个企业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还通过创新效应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从技术看,增长极内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使其产出增长率、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落后地区同类企业,从而引起周围和其他企业的学习和效仿;从社会结构方面看,通过创新使现有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组织结构更容易朝着变革方向转变,使之适应创新结果,并成为下一次创新活动的基础;从社会心理方面看,创新强化了社会群体的进取意识,同时推动了周边地区劳动力为改变他们自己进入增长中心的比较劣势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第三节 制定增长极的意义与注意事项一、增长极的集聚效益增长极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优先发展某些特定地区的目的是,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集中使用,有利于集聚经济效益出现。集聚与集中能够带来生产要素的节约,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集聚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1.区位经济这是由于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例如:商业活动集中于特定区域,能够减少顾客因了解信息、进行比较、实施组合购买以及交通费用等方面支付的交易费用,有利于增大对周围地区顾客的吸引。又如,某一专业化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更为活跃,形成良性循环。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规范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增加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如:熟练劳动力蓄水池的出现,能源消耗,运输设施等分摊成本的节约,信息系统的快捷,生产服务、医疗、教育、治安等服务获得的便利等等。这些收益既是上期集聚经济的果实,又是下期集聚经济的诱导物。二、客观认识增长极1.增长极理论的优点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区域经济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第一,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新古典经济学者信奉均衡说,认为空间经济要素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即使短期内出现偏离,长期内也会回到均衡位置。佩鲁则主张非对称的支配关系,认为经济一旦偏离初始均衡,就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除非有外在的反方向力量推动才会回到均衡位置。这一点非常符合地区差异存在的现实。第二,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第三,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例如,佩鲁认为现代市场充满垄断和不完善,无法自行实现对推进型企业的理性选择和环境管理问题,因此,提出政府应对某些推进型企业进行补贴和规划。 2.增长极理论的缺陷与负效应增长极理论也有其明显的缺陷。如前文所述,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作用,增长极的出现对周围地区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极化效应。即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不发达地区越来越落后,经济不平衡状态越来越突出,甚至形成一个国家内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局面。二是扩散效应。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然而若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甚至形成独立于周边地区的“飞地”。增长极的负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长极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资本筹集困难。增长极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投资利润以及需求日益扩大的市场,这些因素吸引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经济落后地区的储蓄转化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而外围地区由于落后的经济基础和投资收益率低,资本外流,致使资本积累逐渐减少,资本日趋短缺和枯竭,任何现代化的产业都难于起步。第二,增长极的经济发展使外围地区人才缺乏,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增长极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个人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这些优势吸引着落后的外围地区的劳动者和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各种途径纷纷流向那里,结果在增强增长极发展能力的同时,却对外围地区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第三,增长极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贸易状况恶化。由于地域邻近,增长极与外围地区势必发生区域贸易活动,前者以输出工业品、资本品为主,并从后者输入初级产品;而后者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输出为主。初级产品的价格低而不稳,且缺乏需求弹性,因而竞争形势和交易条件有利于前者而不利于后者。总之,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往往是以牺牲外围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的。应该指出的是,增长极理论具有快速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优点,但也有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负效应。以增长极理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不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应注意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克服极化效应带来的负影响。因此在制定增长极战略时,应在区位选择、主导产业选择、经济活动方式等方面强化增长中心的扩散效应,使增长中心在获得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带动其他落后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第二章 制定增长极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第一节 江苏沿江港口制定增长极的背景分析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江苏沿江港口制定增长极的背景:一是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潜力;二是经济发展呼唤港口支撑和科学推进;三是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港口建设。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对海运业的发展存在其不可忽视的经济支持作用。它既有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前列的良好成绩,又有全国最富县市等的强大经济动力。 一、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潜力表2-1:2004年江苏省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的比较经济指标比例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11.4%第三产业占全国1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国10291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7.7%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4.8%出口总额占全国14.8%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19.8%粮食产量占全国6.0%钢产量占全国8.1%发电量占全国7.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10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1060元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5数据编写。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江苏经济也在不断飞跃。就gdp一项可以看出江苏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自1995年以来就以每年超过10的年增长速度在飞速发展着。从表2-1:2004年江苏省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在经济总量上看,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一大省,其各项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情况均排名全国前列。此外,江苏省近年来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各项经济指标与往年相比,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下表2-2:历年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中可以看出各个经济指标在1953年到2004年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表2-2:历年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单位:百分比)经济指标1953-1978年平均增长1979-2004年平均增长地区生产总值5.212.4第一产业2.54.9第二产业12.314.1工业12.414.2第三产业3.914.5货物运输量9.0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16.2出口总额22.8财政收入8.814.8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整理。1.地区生产总值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5数据整理编写。江苏省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12.35亿元,比2003年增长14.9,增幅创近九年之最。仅看地区生产总值一项,可以从下图2-1:江苏省地区各年地区生产总值,下表2-3: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的增长速度,看出近年来江苏省经济的发展速度。图2-1:江苏省地区各年地区生产总值表2-3: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的增长速度(%)年份197819801985198919901995199720002001200220032004增长24.74.817.32.5515.41210.610.211.613.614.9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5数据编写。以下运用时间序列的曲线估计,来预测未来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以及验证江苏省经济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边大学《城市设计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成都经开区实验高级中学2025届高考模拟调研卷数学试题(一)含解析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实验中学2025年中考抽测语文试题样题(A卷)试卷含解析
- 武夷学院《细胞生物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25届高三期末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丹阳市2025年校初三4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多媒体制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泰州学院《外科学各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闽南理工学院《隧道工程(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音乐节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4西部县域经济百强研究
- 2025-2030年中国IPTV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调研分析报告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培训
- 医美诊所院感知识培训课件
- 河北省气象部门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上海市家庭居室装饰装修施工合同书
-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基础(第2版) -电子教案
- 新能源汽车租赁市场发展方案
- 货架回收合同范例
-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