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笔记四 不食马肝_第1页
秦汉史笔记四 不食马肝_第2页
秦汉史笔记四 不食马肝_第3页
秦汉史笔记四 不食马肝_第4页
秦汉史笔记四 不食马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汉史笔记四秦汉史笔记四 不食马肝:非儒非法的“黄老”之道 从从“儒道互补儒道互补”到到“法道互补法道互补”:汉初黄老之术:汉初黄老之术 一、秦的灭亡,到西汉初年的黄老之治,到武帝之治,统治手段及控制思想的变化一、秦的灭亡,到西汉初年的黄老之治,到武帝之治,统治手段及控制思想的变化。 孔子老子时:儒家把周制理想化,积极地“兴灭继绝”。道家则否定进取之心,消极地守 护“小国寡民”。针对图强争霸一统万方的“雄心壮志”,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这时儒道都是维护周制的。儒家把周制理想化,积极“兴灭继绝” 恢复周制,道家否定进取,消极无为守护周制“小国寡民” 。目的相同,维护周制。 到庄周时:战国,庄周孟子时代,道儒开始分离。“无为”背后的周式小国寡民理念已不再 持守, “顺其自然”日益变为顺从现实、不讲是非的犬儒主义。道儒分离庄子中就有很多 骂儒家的话,孟子没有骂道家的话,但是骂一种人“乡愿” ,现在有人说乡愿有很浓的道家 色彩,不讲是非,极度的犬儒主义。 “无为”背后周式的小国寡民理念已不在持守,顺其自 然日益变为顺从现实、不讲是非的犬儒主义。秦汉之际,道家以犬儒主义顺从专制主义。 现实政治意义。道家到了战国时代,尤其是战国晚期,本身变得与儒家区别越来越明显, 而与法家越来越近。 老庄皆楚人。道家在楚地尤其流行。而在楚国末年“亲齐(抗秦) ”、 “亲秦”两派的斗争 有着明显的儒道对立背景,从楚国晚期政治斗争来看,而在楚国末年“亲齐(抗秦) ”、 “亲秦” 两派的斗争有着明显的儒道对立背景。 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儒家积极恢复周制,道家“顺其自然” 顺从秦制(最初的法道互补) 以屈原为代表的抗秦派儒家成为失势者。 (郭店楚墓墓主很可能就属此派) “顺其自然”的道家在楚国掌权后苟且偷安而顺从暴秦,出现了最初的“法道互补”(最早的 犬儒主义顺从专制主义)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灭秦起义的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皆楚人,楚文化因而一度极有 影响。而在楚地原有道儒两家中,道家本来势大,而且更适应“汉承秦制”的需要。 郭店楚简六德篇 二、西汉在统治思想上,执行法道互补二、西汉在统治思想上,执行法道互补 入秦后, “秦制”已是现实,而“除桀诛纣”恢复“三代仁政”成为新理想。 此时道家消解理想的犬儒主义已成为秦制的维护因素,并在秦亡后法家名声不佳之时一度 成为“汉承秦制”的主要思想资源。 灭秦起义,由楚人发动的,楚文化在汉初也很有影响。为什么没有导致儒的得势,而导致了黄老得势? 很重要的一点,不仅是汉初要与民休憩,轻徭薄赋,道家兴盛是与统治者的选择是分不开的,道家在原有 楚地势力就比较大;其二,道家更适应“汉承秦制”的需要,项羽采用的是全面封建制,刘邦打败项羽后, 汉初仍带有很浓的分封制色彩,诸侯形式,这个过程后来逐渐在改变,到汉武帝时期,重建诸臣分起力, 到西汉晚期才把中央集权恢复到秦的水平,这就是汉承秦制。当时讲法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法家被天下 人厌弃。法家不行,在儒道两家中,道家更适应“汉承秦制”的需要。这就是黄老在汉初兴盛的原因。入 秦后,秦制已是现实,而“除桀诛纣”恢复“三代仁政”成为新理想。 作为作为“思想润滑油思想润滑油”的道术的道术 司马谈称道家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以指老则未尽然老子还是有追求的,以 指庄则甚准确庄周把一切都相对化了。在秦始皇以后,法家名声不佳的时候,黄老道家成为 了汉承秦制的维护,而不是仅仅是轻徭薄赋。庄周时候的道家比老子时候的道家更适合于犬儒主义,更带 有乡愿的色彩。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对道家的评价: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指的是要顺从现实。老老子子 的无为其实是有理想的,而此时的道家是顺从现实的虚无主义。一切都相对化了。的无为其实是有理想的,而此时的道家是顺从现实的虚无主义。一切都相对化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众人 皆悲,唯独庄子“鼓盆而歌” 。庄子的内篇、外篇。庄子齐物论 ,庄子的一篇文章,意思是一切道理对 于人来说都是“齐”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理论有哲学、物理学和心理学三重意义。把相对主义发 挥到极致,相对主义简单而言就是不讲是非,讲无为。强者对弱者的无为是宽容,弱者对强者的无为,就 是沦于苟且。权利对权力无为,意味着奴役,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庄周的苟且不自承无奈,而 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真伪不分、有无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不分。 齐物论中说, “物无非彼,物无非 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难得糊涂。不予较真。 以后的制度都是汉承秦制,规则是这个规则,但是讲的语言完全是另外一套,讲的是儒家的语言,语言和 行为之间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样的话不别扭吗?有了庄周的境界,就不别扭了。 “马亦鹿也,鹿亦马也, 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 ” “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 俗见,是为真人 、 至人也。 ” (庄子)按照这种逻辑,儒家即法家,法家即儒家。顺其自然, “不遣 是非,以与世 ” 庄子道家把矛盾化解为虚无的表现:庄周梦蝶,蝶梦庄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难得 糊涂,玩世不恭。后来的一些大儒,都认为道家的这种态度是对法家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在上者指 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明代王夫之:“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 单就“无为”而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 沦于苟且。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 后世思想史上有人(如谭嗣同等)从前一种意义论无为。但西汉的主流则是从后一种意义 上实践“无为”。 问题在于:道家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问题在于:道家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贵柔”学说,这就把无为等同于苟且了。学说,这就把无为等同于苟且了。 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 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 以逞其能也。 ” 亦即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 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1 真所谓:达则称王称霸,穷则奴颜婢膝。 这样的“无为”还不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物无非彼,物无 非是。非是。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亦彼是亦彼 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恶乎然? 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 2 “圆融通透圆融通透”的道术使的道术使“儒表法里儒表法里”成为自然成为自然 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而庄子曰:马亦 鹿也,鹿亦马也, 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 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 “至人”也。 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 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就这样,道家提倡“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 “不谴是非,以与世 俗处。 ”3把 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之中。 “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 后来这就成了中国的源远流长,所谓的大智慧。民间读物中,如增广贤文:“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鲁迅:聪明人与傻子。这样一种犬儒主义、逍遥之道和那种圆润通透的行事方式,大行于世,与儒家的 道德说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种犬儒主义、逍遥之道和那种圆润通透的行事方式,大行于世,与儒家 的道德说教形成鲜明的对比。专制主义和犬儒主义的互补,应该是一个专制社会能够持续很长时间的一个 很重要的条件。世界上的专制主义在他建立的时候很可能是需要激情的,要强调道德,在一个原教旨主义 的狂热弥漫社会的时候,这时讲逍遥那是对专制的消解。历史表明,原教旨主义的专制都是比较短命的, 打天下需要狂热,坐天下时那就需要冷漠了,越是专制越需要一些道家色彩,儒家很难与他合作(从道不 从君) 。 有了这种游戏人生的心态,人们就可以在“儒表”与“法里”的巨大反差之间表现得漫不 经 心,以无所谓、何必较真的姿态适应那种说的一套做的另一套的生存方式。 在其他文化中这样大的人格分裂或双重人格恐怕要造成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甚或造成 因幻灭而自杀的社会病。但在中国有了老庄的这种犬儒哲学作为“儒表”与 “法里”之间的润 滑剂,人们就会心安理得。 因此尽管儒学是一种强调入世、有为的学说,有“内圣外王”的强烈要求,但在正常情 况下,面对有霸道而无王道的现实。汉以后的历代儒者也都接受了“内圣外霸”的状态。这 种就制度与典籍而言是“儒表法里”,就理念与行为而言是 “内圣外霸”,就总体文化而言是 儒法道三者互补的情况构成了过去两千年间、 至少是在近代西学传入前的常态。 用明儒王夫之的话说:“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一般地讲,中国历史上有权者自己 真正相信的是“法、术、势”,而要别人相信仁义道德。 但人们并不是傻子,那些成仁取义殉道存德的理想主义者如东林、海瑞之类人的下场 有目共睹,那个通过文字游戏挑选聪明人而对道德并无分辨力的科举制度之奥妙也人所共 知,那些“操守虽清”却奴性不足,只想为万世开太平而不懂得趋 炎附势的书呆子不仅多灾 多难,有时还被公开批判为只知“洁己沽誉”而受惩戒。 1 不仅精英层熟谙“难得糊涂”,大众更长期从俗文学中接受“奸臣害忠良”的教育,得到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的启蒙,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 年深日久,国人越来 越聪明(鲁迅在“聪明人与傻子”的著名杂文中解释的那种 聪明) , “糊涂”者越来越少;同时 又越来越糊涂(老子“绝圣弃智”那种意义上的糊涂) ,价值理性越来越萎缩。老庄的“逍遥” 之道、犬儒主义和所谓“圆融通透”的行为方式大行于世。同儒家的道德说教形成了鲜明对 比。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 在经济上“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在价值观念上便出现“一管就假,一放就恶” 的怪圈。 2专制王朝常以剥夺臣民自由而厉行法禁来维护“纲常名教”,以“罢黜百家”来 “独尊儒 术”。但“罢黜百家”只能导致假话泛滥,厉行法禁只能培养法吏人格,而法吏人格在价值观 上只能导致犬儒化。 法禁一旦松弛,人们便由申韩而老庄、 “逍遥”地大纵其欲,从而出现礼崩乐坏、 纲常扫 地的局面,犬儒哲学转化为痞子行为。早就“看透了一切”的聪明人从 “存天理灭人欲”的高 调一变而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转眼间事耳。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在罢黜百家后,到东汉时形成了虚伪道德泛滥的第一 个高 峰,矫情造作,沽名钓誉的表演盛行于世。有守墓数十年的“至孝”却在墓 庐中纳妾生子的, 有受征召十余次而不就、以博清高之名,而私下走“权门请托”、 “以位命贤”之路的,不一而 足。当时流行的民谣有“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之讥。然 而到汉季大乱、礼崩乐坏, “至 孝”、 “有道”之风即一变而为“逍遥”至极、寡廉鲜耻的“魏晋 风度”,士大夫侈谈老庄,竞效犬儒,以痞相尚;社会风气腐败到了变态的程度。裸体交际、 乱伦性交见怪不怪。在经济凋敝、谷帛为市、市场机制严重萎缩的背景下这一时 期却连 续出现鲁褒、成公绥等多人竞作钱神论的怪现象,称钱“为世神宝, 亲爱如兄”, “钱之 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 杀”;“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 乎”。乃至“死生无命,富贵在钱”, “天有所 短,钱有所长”。3 过去曾有人称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形成的货币拜物教”。其实这个时期正是我国 经济史 上最典型的自给自足时代,哪有什么“商品经济发展”可言,它不过是 “儒表”之下的法家强 权哲学与道家犬儒哲学轮流称大、社会价值“一管就假, 一放就恶”的表现罢了。人们以申 韩之术待下,以老庄之道待上,以申韩之权求 治,以庄周之滑处乱。在上者指鹿为马,在 下者难得糊涂。 当代的当代的“法道互补法道互补”传统:传统:“马表法里马表法里” 毛泽东早年鄙视儒家,中学为文宋襄公论 ,以后也多次痛诋“蠢猪式的仁义”。 同时他崇信法家,曾作商鞅徙木立信论:“叹吾国国民之愚也”, “叹执政者之煞费苦 心也”, “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 ” “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 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 沸,战事正殷,举国 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 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尚军功以树国威, 孥贫怠 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若令彼东 西 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 ” 其痛骂“愚民”、崇拜“执政者”,主张“尚军功”、 “孥贫怠”的倾向溢于言表。 诋儒扬秦之风行于当时,毛的老师柳潜也是这 种“新文化”中人, 他极誉此文“才气过 人,前途不可限量”, “目光如炬,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 吾不知其所至。力能 扛鼎,积理宏富。 ”“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是有功于社会文 字。 ”可见当时法家思想之泛滥。 毛晚年犹好韩非,文革时曾有全民读韩非子之举。 乡愿 犬儒 “党内大道” 周恩来早年崇信过道教,曾在学生时代的文章中声 称:“何道也?曰:常道也。 ”“尊生 死之轨,后天地之经;不戕其生,不变其本;则死无所见,焉用其生,知其人死,又安知 其生。是生有常道也。 ” (1916 年南开校风报 ) 。道家之教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他后日的 政治生活, “凡事能在忍字上下功夫, 内涵不露,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无为而治,制敌 于机先,化敌于无形。 ” 周秉德回忆周恩来自曰:“我可以犯政治错误,但决不会犯组织错误”。 “党内大儒”:周恩来还是彭德怀? 儒家希望主动的恢复周制,而道家主张人们应该不要去急于功利心破坏周制,认为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原来的状态就很好。老子道家否定进取之心,消极的 守护“小国寡民”。儒家把周制理想化,积极“兴灭继绝”。到战国,庄周孟子时代,道儒开始分离。庄子中就有很多骂儒家的话,孟子没有骂道家的话, 但是骂一种人“乡愿”,现在有人说乡愿有很浓的道家色彩,不讲是非,极度的犬儒主义,道家的态度。这时道和儒的关系开始疏远。恢复周制是一种需要有 强烈的作为才能实现的,而无所作为、顺其自然实际上越来越多地变成了顺从秦制而不是周制,“无为”背后周式的小国寡民理念已不在持守,顺其自然日益 变为顺从现实、不讲是非的犬儒主义。秦汉之际,道家以犬儒主义顺从专制主义。现实政治意义。道家到了战国时代,尤其是战国晚期,本身变得与儒家区别 越来越明显,而与法家越来越近。 在孔子时代,老子与法家的区别是很大的,到庄周时代,区别就小了。道法之间差异比儒法之间,甚至比儒道之间差异小。焚书坑儒,儒法之间的冲突。而道 家很少与法家冲突。道家是楚文化的特产。老庄都是楚国人,汉代秦其实就是楚代秦,秦统一六国之间,遭遇最大抵抗就是楚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 记项羽本纪,推翻秦朝的人,几乎都是楚国人。到了西汉,西汉文化带有很浓的楚文化特点。萧何、陈平、刘邦,都是楚国人。除了楚文化的地域特征, 是黄老思想在中原占有很大的优势,在西汉初年具有一定的优势,早在战国晚期楚地的思想社会演变中,道家就扮演了一个与法家妥协的角色。战国时期,儒 家文化当时对楚国的影响也很深,楚简,表明儒家在楚地流传甚广。楚国后期政治分析中,一些学者认为,楚国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秦国的兼并,在这个问 题上,楚国内部有很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后面有思想背景,在政治上有亲齐派和亲秦派,这就是儒道对立的背景,以屈原为代表的抗秦派儒家,爱国,执抵抗 立场,在这场斗争中是失势的一方,亲秦的,用道家解释,以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持一种苟且偷安、顺从暴秦的姿态,这种姿态就是最早的犬儒主义对专制 主义的一种顺从,是一种最早的法道互补。郭店楚简,就是主张抗战的,反感秦的一派。灭秦起义,由楚人发动的,楚文化在汉初也很有影响。为什么没有导 致儒的得势,而导致了黄老得势?很重要的一点,不仅是汉初要与民休憩,轻徭薄赋,道家兴盛是与统治者的选择是分不开的,道家在原有楚地势力就比较大; 其二,道家更适应“汉承秦制”的需要,项羽采用的是全面封建制,刘邦打败项羽后,汉初仍带有很浓的分封制色彩,诸侯形式,这个过程后来逐渐在改变, 到汉武帝时期,重建诸臣分起力,到西汉晚期才把中央集权恢复到秦的水平,这就是汉承秦制。当时讲法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法家被天下人厌弃。法家不行, 在儒道两家中,道家更适应“汉承秦制”的需要。这就是黄老在汉初兴盛的原因。入秦后,秦制已是现实,而“除桀诛纣”恢复“三代仁政”成为新理想。 在秦始皇以后,法家名声不佳的时候,黄老道家成为了汉承秦制的维护,而不是仅仅是轻徭薄赋。庄周时候的道家比老子时候的道家更适合于犬儒主义,更带 有乡愿的色彩。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对道家的评价: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指的是要顺从现实。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有理想的,而此时的道家是顺从现实的 虚无主义。一切都相对化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众人皆悲,唯独庄子“鼓盆而歌” 。庄子的内篇、外篇。庄子齐物论 ,庄子的一篇文章,意思是一切道理对 于人来说都是“齐”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理论有哲学、物理学和心理学三重意义。把相对主义发挥到极致,相对主义简单而言就是不讲是非,讲无为。 强者对弱者的无为是宽容,弱者对强者的无为,就是沦于苟且。权利对权力无为,意味着奴役,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庄周的苟且不自承无奈,而是 把它奉为崇高境界。真伪不分、有无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不分。 齐物论中说,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难得糊涂。不予较真。以后的制度都是汉承秦制,规则是这个规则,但是讲的语言完全是另外一套,讲的是儒家的语言,语言和行为 之间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样的话不别扭吗?有了庄周的境界,就不别扭了。 “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 马者,尤大儒也。 ” “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 、 至人也。 ” (庄子)按照这种逻辑,儒家即法家,法家即儒家。顺其自然, “不遣是非, 以与世 ” 庄子道家把矛盾化解为虚无的表现:庄周梦蝶,蝶梦庄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难得糊涂,玩世不恭。后来的一些大儒,都认为道家的这种态度 是对法家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明代王夫之:“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 后来这就成了中国的源远流长,所谓的大智慧。民间读物中,如增广贤文:“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鲁迅:聪明人与傻子。这样一种犬儒主义、逍遥之 道和那种圆润通透的行事方式,大行于世,与儒家的道德说教形成鲜明的对比。 王夫之:“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专制主义和犬儒主义的互补,是一个专制社会能够持续很长时间的一个条件。专制主义建立的时候,是需要激情的。 在一个原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