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宁市常宁市“塔山山岚塔山山岚”茶茶 技技 术术 规规 程程 常 宁 市 农 业 局 湖 南 省 茶 叶 研 究 所 2 目目 录录 第一部分 有机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1 第一节 茶园规划.1 一、园地选择 1 二、茶园基础建设 2 三、茶园开垦 5 四、茶树品种与种植 7 五、茶园生态建设 .10 第二节 土壤管理10 一、耕作 .10 二、间作 .11 三、覆盖 .11 四、pH 值.11 五、灌溉 .11 第三节 肥培管理12 一、肥料种类 .12 二、施肥原则 .12 三、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 .12 四、禁止使用的物质 .12 五、施肥方法 .13 3 六、绿肥种植 .14 第四节 病虫草的综合治理.15 一、农业防治 .15 二、物理防治 .16 三、生物防治 .16 第五节 冻害预防及冻后恢复.17 一、冻害预防 .17 二、冻后恢复 .18 第六节 茶树修剪.18 第七节 茶园改造21 一、茶树改造 .21 第二部分 “塔山山岚”茶加工技术规程 23 第一节 茶叶采摘23 一、采摘标准 .23 二、采摘形式 .23 三、采摘方法 .24 四、采摘技术 .25 五、采摘档案 .25 第二节 加工厂房25 一、外部环境 .25 二、厂区环境 .27 4 第三节 “塔山山岚”茶加工工艺32 一、绿茶加工工艺流程 .32 二、红茶加工工艺流程 .38 第四节 “塔山山岚”茶质量标准及监管43 一、标识、包装、运输与贮存 .43 二、质量管理及跟踪 .44 第三部分 茶苗繁殖技术规程 .45 一、母本园管理45 二、扦插苗圃的准备46 三、苗圃管理47 1 “塔山山岚”茶的生产均执行有机茶生产技术标准,从茶园建设、 土壤和肥培管理、病虫草害防治、茶树修剪、茶园改造、茶叶采摘和加 工、产品质量标准和监管及茶苗繁殖等方面的技术操作予以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有机茶园建设技术规程有机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第一节第一节 茶园规划茶园规划 一、园地选择一、园地选择 园地选择要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和增进茶园及其周围环境的生物 多样性,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排灌、 机械作业和田间日常作业,促进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光照 一般选择日照短,树木成荫,云雾弥漫,漫射光多的山区建立茶园。 2、地形 选择海拔 400-800 米(条件特别适宜种茶的可适当降低海拔) ,自 然坡度 25以下的丘陵和山地;15-25山坡,应修筑梯形茶园,15以 下坡度水平种植。海拔 800 米以上的阴坡,低凹谷地,不宜种茶。山坡 以南向和西南向为宜。 3、土壤 2 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不积水,腐殖质含量高,养分 丰富的酸性地(地面上有映山红,杉木,毛竹,油茶,马尾松等植物的 土壤为微酸性土) ,都可以种茶。拟建茶园土地至少近 3 年没有用过化肥, 农药和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4、生态环境 茶园周围有较丰富的森林植被覆盖,空气清新,水源充足洁净,气 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良好。 5、交通条件 要便于茶园管理和机械作业。 6、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的分隔 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生产区域要有明显的边界和隔离带,可以山头 和自然植被作为天然屏障,也可以是人工营造树林和农作物。有机茶园 产地应远离污染源,与交通干线的距离应在 1000M 以上。 二、茶园基础建设二、茶园基础建设 1、区块划分 茶园划分为区、片、块, “区”的分界线以防护林、主沟、干道为界, “片”可依独立自然地形或支道为界,片内再划分为若干“块” 。依面积 大小和自然地形划分,尽可能划成长方形或近长方形,以 10 亩左右为一 3 块,长不超过 50m 为宜。 2、道路建设 (1)主干道 90 亩以上的茶园要设立主干道,路面宽 46m,连接场,厂(各作 业区,队)及公路。 (2)支道 连接主道和地头道,宽不小于 2.5m,支道也往往是茶园划分区片的 分界线。 (3)操作道 作为茶园划块的界限,与主干道或支道相连,宽 1.5m-2m,间距 30-40m。 (4)环园道 作为茶园与周围农田,山林以及其它种植的分界线,路面宽为 2m。 3、水系设施 (1)蓄排水沟 茶园四周设置排水沟,深 80-100cm,宽 50-100cm。园内每相隔 40-50m 设置横水沟(坡地沿等高线设置),深 60-70cm,宽 50-60cm。 在多片茶园之间,道路两旁设置纵水沟,深 70-80cm,宽 60-70cm。 4 横水沟与纵水沟相接,纵水沟与隔离沟相通,隔离沟连接园外水渠,山 塘。纵水沟内每距 20-40m 设置沉沙坑。梯地茶园在每级梯地内则开沟 与主沟相连,宽 30-40 公分,深 30 公分。 (2)蓄水池 每 22.5-30 亩茶园设置一个容量为 5-10m3的蓄水池,并与茶园内 水沟相连。 4、植被和营林 (1)茶园四周不植茶的山顶,山坡和受侵蚀沟旁应保留原有植被, 并因地制宜广植林木。主,支道旁栽行道树,树种应与茶园无桔抗作用 或共生寄生的病虫害。一般采用杉树,枇杷,银杏等。应充分利用茶园 梯坎和人行道,适当栽种一些遮荫树。但不能种在茶行里,树冠应高出 地面 2.5m 以上。 (2)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带,宽 0.6m 深 1m。 (3)在主要寒风垂直方向营造防风林,每隔 200m 设置一条主防护 林,选枝大常绿林为防护林树种。 (4)茶园周围不适宜种茶区域,种植美化环境的树木。 5 图 1-1 鳌头村标准园规划设计图 道 2.5m 河 支道 2.5m 主道 4m 主 道 4 M 宽 主 道 4 M 宽 主 道 4 M 宽 30m 50m 三、茶园开垦三、茶园开垦 1、园地清理 在开垦之前,先要进行地面清理,对园地内的柴草、树木、乱石等 分别酌情处理。柴草应先刈割并挖除柴根和繁茂的多年生草根;乱石可 以填于低处,但应深埋于土层 1m 之下。平地及缓坡地如不甚平整,局 6 部有高墩或低坑,应适当改造,但要注意不能将高墩之表土全部搬走, 须采用打垄开垦法,并注意不要打乱土层。 2、开垦注意事项 坡度 10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 10以上的,建筑等高梯级 园地。茶园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地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 法和施工技术进行深耕,其深度应在 60cm 以上,改良土壤结构,提高 土壤肥力。熟地和生荒地应采取不同的开垦技术,生荒坡地分初垦和复 垦两次,具体操作见表 1-1。 表表 1-11-1 园地开垦技术园地开垦技术 土地类型土地类型地形地形开垦类别开垦类别时间时间开垦技术开垦技术 初垦夏秋季全面深耕深度 60cm 以上。 平地 复垦初垦后一个月 清除土中异物,复垦深度 30cm,破碎土 块,平整土地。 初垦夏秋季 5-10缓坡地沿等高线横向开垦,按大 弯随势、小弯取直的原则,深耕深度 60cm 以上; 10以上坡地沿等高线横向开垦,深耕 深度 60cm 以上。梯层登高,环山水平, 大弯随势,小弯取直,心土筑埂,表土 向沟,外高内低,梯面宽 2.1m 以上,梯 高小于 1.5m。梯壁斜度 60-80。 生荒地生荒地 山地 复垦初垦后一个月 清除土中异物,复垦深度 30cm,破碎土 块,平整土地。 熟地熟地 先挖除原作物,清除根系,深翻 60cm 以 上,暴晒 30 个太阳日,并消毒。 3、开垦技术 园地开垦可选择“沟状”或“畦状”种植带。山地茶园采用“沟状” 7 种植法,有利于蓄水保持水土,种植沟规格宽 50-60cm、深为 30- 40cm 左右;平地、山谷地或荒芜水田改作茶园,采用“畦状”种植法, 有利于排水,以种植沟轴线为中心,整理成宽 80cm,深 10cm 的种植 畦面。 四、茶树品种与种植四、茶树品种与种植 1、品种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茶类,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有 较强的抗性。 2、种苗质量应符合 GB 11767 中规定的 1,2 级标准。 3、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种子和苗木。 4、采用双行双株方式种植,缓坡地茶园等高种植。1025的陡坡 地,建立窄幅梯田茶园,宽不小于 2.1 米,梯田外高内低。具体操作是 从山顶向下逐层开垦。 (1)先“清基” ,沿着等高线铲成平宽 40cm 的基础,将基上的表 土向下或向上堆放。 (2)将心土挖放基上,逐层夯结实,将梯田挖宽至 1m 后(注意保 留表土) ,沿着梯田内侧开挖茶沟,深宽为 50cm60cm。 (3)将表土及有机肥全部回填沟中。 (4)将梯田开挖到 1.62.0m 宽,全部心土向梯外堆放筑梯坎, 8 形成外高内低的梯面。同时,在梯面内侧开挖一条深水沟,起到蓄水保 土作用。梯田开垦结束后,梯田土壤经一段时间熟化后即可种植茶树。 种植前施足有机底肥,深度为 30cm-40cm。 5、茶苗出圃的最低标准 苗木高度不低于 20cm;直径不小于 0.3cm;根系发根正常;叶片 完全成熟,主茎大部分木质化;无病虫危害。起苗前先浇透畦面,茶苗 带泥出圃,减少对根的损伤,出圃后及时运输定植。 6、定植方法 (1)施足底肥 种植前开沟施底肥,沟深 60 厘米,宽 50-60 厘米,一次性施入农 家有机肥、厩肥、秸秆、绿肥、土杂肥等 4 吨/亩,菜籽饼等大于 166kg/亩,茶树专用复合肥或磷钾肥 50-60kg/亩。边开沟边施肥,肥 土拌匀,随后覆土至离沟沿 10-15 厘米。 (2)种植规格与密度 双行双株,行距 1.5 米,株距 33-35 厘米,等边三角形栽植法,每亩 栽植 5000-5500 株。 (3)栽植时间 一般在每年的春节过后,雨季到来之前种植(当气温稳定在 15时 9 均可定植,选择空气湿度大和土壤含水量高的时期移栽茶苗最适合) 。 (4)栽植技术 移栽时一手扶直茶苗,一手把土填入沟中,覆土时把须根覆盖好, 再用手把茶苗往上提,再覆土压实。覆土后茶苗入土部分以超过根茎部 2-5 厘米为宜,随即浇足定根水(每穴浇水 2-3kg) 。及时定型修剪,修 剪高度一般为茶苗离地 15 厘米处。 7、及时补兜 定植一年后,应于秋末冬初或第二年早春进行补蔸,补蔸采用同龄 茶苗或高度相当的低龄茶苗,每蔸补苗 2 株并浇足安蔸水。 图图 1-21-2:双行双株栽培模式示意图(:双行双株栽培模式示意图(5000-55005000-5500 株株/ /亩)亩) 10 五、茶园生态建设五、茶园生态建设 1、茶园四周和茶园内要按要求搞好植被和营林。 2、对坡度过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或还草。 3、重视生产基地病虫草害天敌等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增进生物 多样性。 4、每隔 30 亩-45 亩茶园设立一个地头积肥坑。并提倡建立绿肥种 植区。尽可能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 5、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土壤培肥计划,病、虫、草害防治计划和 生态改善计划等。 11 6、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包括生产过程中肥料、农药的使用和 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第二节第二节 土壤管理土壤管理 一、耕作一、耕作 1 1、浅耕、浅耕 一般 10-15cm,时间每茶季结束后,结合追肥,保证表土疏松,无 杂草。 2 2、深耕、深耕 时间在 9 月至 10 月下旬前,与施用基肥相结合,丛间、行间要深, 约 20-30cm,丛下要浅,为 10-15cm,宽度以 40cm 左右为宜,不要 太靠近茶树根颈部。 二、间作二、间作 幼龄茶园前 2 年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在行间中央间作 1-2 行“茶肥 1 号”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但间作的绿肥或作物必须按有机农业 生产方式栽培。 三、覆盖三、覆盖 覆盖一般选择铺草。用作覆盖的作物很多,如山草、稻草、绿肥等, 最好以山草为主,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山草处理:暴晒、堆腐(与 EM 菌液等堆腐,一层山草喷洒一层菌液) 、石灰水消毒(喷洒 5%的石 12 灰水堆放一段时间) 。铺草厚度 5-8cm,生草 2000-3000kg/亩,干草 500-800kg/亩;茶园铺草全年都可,7-9 月容易产生干旱,在旱季之前 的 6 月下旬做好行间覆盖。高山地区 10 月中旬前覆盖,以免茶树遭受冻 害。 四、四、pH 值值 土壤 pH 值低于 4.5 的茶园施用白云石粉等矿物质,而高于 6.0 的茶 园可使用硫磺粉调节土壤 pH 值至 4.5-6.0 的适宜范围。 五、灌溉五、灌溉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 第三节第三节 肥培管理肥培管理 一、肥料种类一、肥料种类 有机肥,指无公害化处理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 肥及有机茶专用肥。 二、施肥原则二、施肥原则 重施有机肥;重施基肥;营养平衡 13 三、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三、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 土壤培肥过程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有机农业体系生产的农家 肥、茶树修剪枝叶允许使用;非有机农业体系生产的饼肥(包括菜籽饼、 豆籽饼、棉籽饼、芝麻饼、花生饼等) 未经化学方法加工的允许使用; 非有机农业体系生产的茶树修剪枝叶、绿肥、作物枯杆和农家肥(包括堆 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粪尿等) 限制使用;非有机农业体系生产 , 充分腐熟的人粪尿只能用于浇施茶树根部,不能用作叶面肥。 四、禁止使用的物质四、禁止使用的物质 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城市垃圾、污泥和其他物 质等。 五、施肥方法五、施肥方法 (1)茶树种植前,底肥的深度要求在 60cm,每亩用菜籽饼 300kg,每亩用有机肥、绿肥、秸秆 4-4.5 吨。 (2)基肥一般每亩施农家肥 1000kg-2000kg,或用有机肥 200kg-400kg,必要时配施一定数量的矿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于当 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 30cm 以上。要求在 9 月上旬到 10 月下旬 间施入。 14 (3)追肥每年分别于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5 月上旬,7 月中、下旬 施用,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采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在根际浇施; 或每亩每次施商品有机肥 100kg 左右,在茶叶开采前 3040 天开沟施 入,沟深 10cm 左右,施后覆土。 (4)叶面肥根据茶树生长情况合理使用,但使用的叶面肥必须在农 业部登记并获得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叶面肥料在茶叶采摘前 10 天停止 使用。 表表 1-21-2 幼龄茶园每亩施纯氮量幼龄茶园每亩施纯氮量 树龄双行条植 kg单行条植 kg 1-23-52-3 3-45-83-6 5-68-126-9 氮:磷:钾年用量按 3:1:1 或 3:1:1.5 六、绿肥种植六、绿肥种植 “茶肥 1 号”绿肥为系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近期选育的茶树专用绿肥。 1、播种时间 茶肥 1 号系夏季绿肥,播种时间以 4 月中上旬为佳。 2、播种方式 15 以条播为主,行距 0.6-0.8 米;先开 8-10 厘米深的浅沟,以磷(过 磷酸钙 15-25 kg/亩或复合肥)为主或施用有机肥(菜籽饼 20-30 kg/ 亩)做基肥,再盖 2 厘米厚土,然后在土层上进行播种,最后种子上盖 薄薄一层土。 3、播种密度:750-1000 克/亩。 4、病虫草防治 播种后,当茶肥苗达 5-10 厘米(4 月底至 5 月上旬)控制田间杂 草。 7、8 月份注意斜纹夜蛾发生,大爆发的 9 月份,利用杀虫灯诱杀 成虫,人工摘除卵块和带集中幼虫的叶片。 注意事项:注意避开倒春寒播种,宜在下雨前播种。茶肥基地选用 穴播或条播,不宜撒播。推荐人工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生长 弱势的茶肥基地可通过下雨时追施少量尿素(2-4 公斤/亩) ,以达到促进 绿肥茶苗生长,从而控制杂草。 5、割青时期 及时割青(全年可割青 3-4 次)幼龄茶园间种茶肥 1 号,以不影响 茶树生长为前提,4 月中旬播种,7 月中旬离地 20 厘米割青 1 次,8 月中 旬离地 30 厘米割青,10 月底结合茶园基肥施用进行割青深埋。茶肥基 16 地最佳割青时间为茶肥 1 号盛花期,离地 20 厘米割青。 第四节第四节 病虫草的综合治理病虫草的综合治理 一、农业防治一、农业防治 1、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 2、分批多次采茶,采除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瘦蜻、茶白星病等危害 芽叶的病虫,抑制其种群发展。 3、通过修剪,剪除分布在茶丛中上部的病虫。 4、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 甲类害虫的数量。 5、将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防治叶病和在表土中越 冬的害虫。 二、物理防治二、物理防治 1、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卷叶蛾类、茶丽纹 象甲等害虫的危害。 2、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诱杀或糖醋诱杀。 17 3、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推行茶园铺草覆盖可以抑制杂草 生长,同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良土壤结构,增进土壤肥力。 三、生物防治三、生物防治 1、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 蜘蛛、捕食蜻、蛙类、蜘蝎和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 伤害。 2、允许有条件地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 动物源农药。 农药使用准则 1、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蜻剂、除草剂和 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源农药宜在病虫害大量发生时使用。矿物源农药应严格控制 在非采茶季节使用。 3、从国外或外地引种时,必须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 的危险性病虫草随种子或苗木带入。 18 第五节第五节 冻害预防及冻后恢复冻害预防及冻后恢复 一、冻害预防一、冻害预防 1、引种抗冻品种。 2、夏季的修剪留叶技术,秋茶及时打顶采摘并采尽秋末幼嫩枝梢, 留足当年成熟叶片。 3、国庆前及时施足基肥。 4、越冬期保持土壤 0-20cm 土层中 15%以上的土壤含水率。 5、铺草。 6、清除茶蓬积雪。 7、在越冬前和越冬期喷射抑蒸保温剂。 二、冻后恢复二、冻后恢复 1、增施早春肥。时间 2 月下旬-3 月上旬,成龄茶园施尿素 25- 30kg/亩,或普通复合肥 50kg/亩或高浓度含硫复合肥 30kg/亩;幼龄 茶园是成龄茶园的 1/4 或 1/3。 2、修剪。冻害轻微的茶树,春茶前可不轻修剪,把修剪改在春茶 后的 5 月中旬;冻害严重的茶树,在气温回升后,适当推迟对受冻害枝 19 条进行修剪。 3、严重冻害茶园幼龄茶树一般需要重新补栽茶苗,成龄茶树应当进 行台刈,彻底更新树冠。 另外,对排水不良出现滞水的茶园地块,应尽快抓住晴天清理排水 沟,加强茶园排水,使地下水位高度降低至耕作层以下。对滑坡的茶园 要加强护坡管理。 第六节第六节 茶树修剪茶树修剪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 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树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 20 cm 左 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枝清除 出园,病虫枝待寄生蜂等天敌逸出后再行销毁。 20 表 1-3 茶树修剪技术 修剪类型修剪类型对象对象时间时间操作操作图示及说明图示及说明 第一次:树高 25cm 用枝剪,只剪离地面 15- 20cm 的主茎,侧枝(一 级分枝)不剪,当年切 勿打顶采摘。 第二次:在第一次 修剪半年或一年后, 当树高达 45cm 左右 用枝剪剪去离地面 25- 30cm 以上的一级分枝, 即提高 10cm。从留下的 分枝上发出的分枝(二 级分枝)不剪。秋末, 对离地面超过 45cm 的嫩 梢,可适当打顶 定型修剪定型修剪 幼龄茶 树和台 刈后茶 树的部 分主枝 和高位 侧枝 第三次定型修剪 采用篱剪(或平型修剪 机) ,在距地面 40-45cm 处施剪,剪成水平树冠。 轻修剪轻修剪 每年进行一次,修 剪时期一般在秋茶 停采后的 10 月中下 旬11 月上中旬或 次年春茶萌发前的 2 月中、下旬至 3 月初进行,对于封 园较晚的茶园和有 冻害的山地茶园, 则宜选择在春茶前 进行, ,且宜早不宜迟 用篱剪或平(弧)形轻修 剪机,将树冠剪成(平) 弧形;机采茶园必须使 用与采茶机相匹配的修 剪机修剪,以形成适合 机采的采摘面。 修剪深度一般在原 有剪口上提高 35 厘米, 修剪宜轻不宜重,否则 会推迟春茶开采期,造 成春茶减产。 深修剪深修剪 深修剪 每隔 35 年 进行一 次。 5 月下旬 形成“鸡爪枝”的 树冠 一般要剪去叶层的一半, 约 10-15cm,机采茶园 一般要剪去 15-20cm。 21 重修剪重修剪 在 5 月 上旬前 未老先衰的茶树和 一些树冠虽然衰老 但骨干枝仍然较强 壮的茶树 离地 40-45cm 处剪去较 为合适。若采用机器修 剪,应掌握在离地 30cm 左右进行 重修剪后的茶园管理:重修剪后,全面 进行清园、中耕、全面喷药。在重修剪 前的秋、冬季应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 主) ,剪后要立即施肥。剪后当年不采 茶,秋末可适当打顶;第二年春芽萌发 前在剪口上提高 10-15cm 轻修剪,春、 夏茶留 1-2 叶采,秋茶留鱼叶采。下年 度同样如此。此后可按采摘茶园管理 台刈台刈 最佳时 间在立 春前后 严重衰老的茶树 一般以离地 5cm 砍去地 上部为宜。剪口力求平 滑,并略呈倾斜 应在深翻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进行(即台 刈前施足基肥)。 茶树台刈后,从根颈部抽发的新枝能 重新形成树冠,因此,台刈后的茶树, 必须加强肥培管理,当年一律留养,翌 年立春前和秋茶后,参照幼龄茶树的定 型修剪技术分别进行一次定型修剪。结 合打顶采摘技术,开头二、三年,在养 好茶蓬的基础上进行打顶采摘,待茶园 基本封行方可投入正常采摘。 第七节第七节 茶园改造茶园改造 一、茶树改造一、茶树改造 1 1、树冠更新、树冠更新 表 1-4 茶园树冠更新技术 措措 施施对对 象象 重修剪重修剪 茶树树龄不大,由于肥培、采摘不合理,导致茶树 矮小、分枝稀疏、树冠枝梢参差不齐,但多数主枝 有一定活力 台刈台刈 严重衰老的茶树,枝干皮层灰白分枝稀少,并有回 枯现象,有的布满地衣、苔藓,有的病虫害严重, 树冠留叶不多,枝条丧失育芽能力。 22 抽刈抽刈 适于根颈部有较多新枝出现的茶树,粗老枝一层、 新枝一层构成的茶树 2、根系更新 主要措施是深耕。一般在枝干更新前,也有在枝干更新的当年或后 一年的秋末冬初,茶树处于休眠期进行,深耕位置距主根 20cm 外,深 度 40-50cm。 3、土壤改良 保土 修建排蓄水系统,加强水土保持,用草铺园。 深耕施肥 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单行梯级茶园在茶行内作业。 4、园相改造 合理设置茶园道路和灌溉系统,沿沟、路种植防护林或行道树,建 立最佳的茶树生态环境和采摘环境。对于稀疏零乱、缺株较多的茶园, 重新在行间移栽良种茶苗,在新茶树未投产之前,老茶树继续采摘,待 新茶树养成后,将老茶树挖除。 5、换种改植 对树龄老产量低的老茶园,提倡换种改植,主要是清除残根,土壤 深翻、增施有机肥料和土壤消毒。 23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塔山山岚塔山山岚”茶茶加工技术规程加工技术规程 第一节第一节 茶叶采摘茶叶采摘 一、采摘标准一、采摘标准 1、嫩采 由新梢上采下细嫩的芽头或一芽一叶,芽头制作特级银针、一芽一 叶制作毛尖茶等名优茶。 2、中采 由新梢上采下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一芽四叶及对夹叶。曲毫以采 摘一芽二叶为主,普通绿茶采摘一芽二、三叶或同等嫩度的对夹叶。 3、注意事项 不采虫伤叶、紫色叶;不带鱼叶、不带蒂;雨水叶和重露水的芽叶, 要及时在萎凋槽上吹干。 二、采摘形式二、采摘形式 分手工采摘和机械采摘。 1、手工采摘 要求严格遵守手工采摘的手势进行提采,即用大拇指与食指夹住茶 24 芽叶摘下,不宜以大拇指甲切下。 2、机械采摘 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提倡机采。机采条件:树 高 70-90cm,行间 20-30cm,树冠弧形或平形。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 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机采的栽培措施:留蓄 秋梢。80cm,2-3 年留一季秋梢不采,叶层增厚 82.7%,留叶量增加 42.5%,防止茶树早衰。选用良种。增施肥料。重视修剪。每年 春茶前一次轻修剪,机采 3-5 年后要进行一次深修剪。 三、采摘方法三、采摘方法 1、幼龄茶树采摘 当茶树经过第二次定型修剪后,树高达 40 厘米以上,就可以开始打 顶采摘,一般是在新梢长到 56 片叶子时,采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由 于以培养树冠为主,一般只采高枝,不采低枝;只采面枝,不采侧枝。 2、成龄茶树采摘 (1)树成龄初期,树冠采摘面基本形成,宜实行“采养并重”的原 则,春茶留二叶采摘,夏茶留一叶采摘,秋茶留鱼叶采摘。 (2)茶树进入旺采时期,树势定型高度一般在 60 厘米以上,树冠 幅度约 100 厘米以上,已形成分枝茂密的采摘面,就以采摘为主,春茶、 25 夏茶大部分实行标准采摘,秋茶视茶树生长情况轻采、少采,养树为主。 (3)更新后茶树采摘:通过台刈或重修剪改造更新的茶树,头两年 应合理留养,春茶、夏茶打顶采摘,采一叶或二叶,秋茶采一叶。第 3 年采养结合,可按幼龄茶树采摘方法进行。 四、采摘技术四、采摘技术 采摘工具:通风透气的蔑篓、竹篮,不得使用布袋、塑料筐(盆) 、 蛇皮袋盛装。 技术要求:用食指和拇指轻捏芽头提采,不能用指甲掐断、使芽头 有损伤。 五、采摘档案五、采摘档案 建立采摘档案,记录户主名称、地块、采摘日期、采摘面积、采摘 数量等内容。 26 第二节第二节 加工厂房加工厂房 一、外部环境一、外部环境 1、周边环境 有机茶加工厂应选择在地势相对高而干燥,交通方便,离茶园不太 远的地方。 要求:离开垃圾处理场,各类医院 200m 以外; 离开经常性喷洒农药的作业区 100m 以外; 离开交通主干道 20m 以外; 离开各种排放“三废”和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 500m 以外; 远离各类开采的矿山以及产生粉尘的采矿场; 离开居民生活区,避免生活垃圾、家禽和各种人为因素的污 染。 有机茶加工厂应考虑便于客户采购和参观,便于成品茶的运输发货, 员工上下班,通讯联络等,有便捷可靠的能源,另外必须获得规划、土 地建设等政府部门的批准,以免在加工选址后或建造时面临被停止、搬 迁的局面。严禁把加工厂建在通讯电缆的地面上和自然保护区等国家有 关法令、法规所规定的禁区内。 2、水源 27 有机茶加工厂用水必须达到 GB57491985生活用水卫生标准 , 使用的水源为山泉水或井水,须采取铺设管道和过滤或消毒处理。 3、大气 大气环境应符合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 准要求。 二、厂区环境二、厂区环境 1、周边环境 厂区环境建设应与厂房建设结合考虑。加工区应与办公区、生活区 隔离,各区要有明显的标识,包括各种诸如“禁止吸烟” 、 “禁止无关人 员进入”等警示牌,并按消防条例规定设立相应的消防设施。一些规模 较小的有机茶加工厂,加工区和经营活动等都在同一幢楼中,则须按楼 层进行分区,禁止将加工区和生活区安排在同一楼层中。 2、相关设施 有机茶加工厂应设厂区围墙,使整个加工厂相对封闭,以便于管理 和提高安全性。厂区道路应合理设置,路面必须硬化,保证人员、物质、 鲜叶和产品的顺畅流动。厂区内应设绿化区或绿化带美化环境,降低噪 音;要有相应的排水、排污系统,保证雨天不积水,无蚊蝇滋生。应有 与加工产品、数量相适应的原料、加工和包装车间。车间地面路面必须 28 硬化应平整、光洁、易于冲洗,墙壁无污垢,有除尘措施。加工厂应有 更衣室、盥洗室、工休室,应配有相应的消毒、通风、照明、防蝇、防 鼠、防蟑螂、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应配备足够数量的 洗手、干手设备、消毒杀菌液、更衣设施和专用衣、鞋。 3、加工厂区 加工区由贮青间、加工间、内外包装间等组成;成品区由包装物资 仓库、半成品、成品仓库、检验室等组成。 加工区设人流、原料、成品、燃料进出通道,原料由贮青间进入, 成品区应严格区分人流、物流通道;成品车间设包装物资入口、成品出 口和人员口。 加工间和内包装车间前设置更衣室。 贮青间、加工间、 成品区相连时通道门宽不小于 100cm。 成品仓库宜使用冷藏库贮存茶 叶,保存温度 38左右。 图 2-1 茶叶加工厂布局示意图 29 加工车间 :地面应铺设浅色地砖或磨砂水泥地,上部墙面应涂刷浅 色无毒涂料,做到坚固、平整、光洁; 加工车间应安装有良好的排湿、排气、通风条件; 加工车间出口及与外相连的排水、通风处装安装有防鼠、防蝇、防 虫等设施; 加工设备的各种炉火门不得直接开向车间,燃料及残渣应设有专门 存放处,锅炉另设锅炉间; 燃油设备的油箱、燃气设备的钢瓶和锅炉等易燃易爆设施与加工车 间至少留有 3m 的安全距离; 贮青间:应为水泥地面,做到坚固、平整、光洁,便于清洁和清洗; 墙面应涂刷浅色无毒涂料。安装足够能力的排湿、排气、通风设备。安 装纱门、纱窗或其他防蚊蝇设施; 内包装车间和成品仓库: 应保持干燥,地面铺设地板或地砖,并有 防潮、防霉、防蝇、防虫和防鼠设施。包装车间配置台面洁净的工作台; 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原材料、半成品和成 品不得混放。茶叶成品采用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材料包装后,送入具有 密闭、防潮和避光的低温保鲜库贮存,有机茶与常规茶分开; 加工厂的电源线、通讯线及其他管线,应按电力设备和通讯电缆及 30 相关要求同一布线,不得随意乱拉、乱接,以免造成安全隐患;提倡在 厂区内设立照明灯,方便夜间工作和生活; 4、加工厂 建设有机茶加工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 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要求。 5、审评室 宜坐南朝北,北向开窗,使用面积不得小于 10m; 墙壁和内部设施的色调选择中性色; 墙壁-乳白色或接近白色; 天花板-白色或接近白色;地面-浅灰色或较深灰色; 无异气味,周围无污染气体排放; 室内光线应柔和、明亮,无阳光直射、无杂色反射光。利用室外自 然光时,前方应无遮挡物、玻璃墙及涂有鲜艳色彩的反射物。开窗面积 大,使用无色透明玻璃,并保持洁净; 当室内自然光线不足时,应有可调控的人造光源进行辅助照明。可 在干、湿看台上方悬挂一纽标准昼光灯管,应使光线均匀、柔和、无投 影。也可使用箱型台式人造昼光标准光源观察箱,箱顶部悬挂标准昼光 灯管(二管或四管) ,箱内涂以灰黑色或浅灰色。灯管色温宜为 5000 K- 31 6000 K,使用人造光源时应防自然光线干扰; 室内应配备温度计、湿度计,空调机、去湿及通风装置,使室内温 度、湿度得以控制。评茶时,室内温度宜保持在 1527。室内相对 湿度不高于 70%; 应配备干评台、湿评台、评茶专用杯碗、评茶盘、分样盘、天平、 计时器、等基本设施,应配备水池、毛巾,方便审评人员评茶前的清洗 及审评后杯碗等器具的洗涤; 6、加工设备 有机茶加工应采用专用设备。允许使用无异味、无毒的竹、木等天 然材料以及不锈钢、食品级塑料制成的器具和工具,不宜使用铅及铅锑 合金、铅青铜及铝合金材料制造的、直接接触茶叶的零部件; 加工设备的炉灶、供热设备应布置在生产车间墙外。燃料宜用电、 天然气、柴(重)油等,少用或不用木材; 加工设备的油箱、供气钢瓶以及锅炉等设施与加工车间应留安全距 离; 高噪声设备应安装在车间外或采取降低噪声的措施,车间内噪声不 得超过 80dB; 使用前,新加工设备必须清除表面的防锈油,旧设备进行机械除锈。 32 每个茶季开始和结束,应对加工设备进行清洁和保养; 7、加工人员 上岗前应经过有机茶知识培训,了解有机茶的生产、加工要求; 每年度均应进行健康检查,持健康证上岗; 加工人员进入加工场所应换鞋、穿戴工作衣、帽,并保持工作服的 清洁。包装、精制车间工作人员需戴口罩上岗; 不得在加工和包装场所用餐和进食; 第三节第三节 “塔山山岚塔山山岚”茶加工工艺茶加工工艺 一、绿茶加工工艺流程一、绿茶加工工艺流程 根据常宁市绿茶现阶段加工工艺基础上,为提升茶叶加工水平,特 制定了两种工艺。 工艺(适宜以单芽、1 芽 1 叶初展等嫩度较高的鲜叶为原料的绿 茶的加工。) 摊青杀青清风、摊凉揉捻初干摊凉做形提毫摊凉 足干。 工艺(适宜于以 1 芽 1 叶至 1 芽 2、3 叶鲜叶为原料的绿茶加工) 33 摊青杀青清风、摊凉初揉解块初烘摊凉复揉复烘 做形摊凉足干。 1、绿茶工艺技术要求 1.1 摊青 1.1.1 鲜叶进厂后,立即摊放于摊青槽或竹垫、篾盘中;摊放厚度, 摊青槽 35 厘米、竹垫和篾盘 23 厘米,露水叶、雨水叶应薄摊;摊 放时间视天气情况而定,春茶通常 612 小时(摊青槽鼓风摊青一般 36 小时),以鲜叶发出清香或令人舒服的花香、含水量 7072%左右 为摊青适度。露水叶、雨水叶摊放时间适当延长; 1.1.2 不同品种的鲜叶,晴天叶与雨水叶,上、下午采的鲜叶应分开 摊放; 1.1.3 鲜叶摊放过程中要求适当轻翻,一般每 23 小时轻翻一次。 1.1.4 鲜叶原料不符合标准的,先用分级机分级后再分开摊青; 1.1.5 有较长低温或大雾等湿度大的天气情况的,应建立专门的贮青 间,使用空调、电热风器和除湿器等设备。 1.2 杀青 1.2.1 杀青要求:含水量 62%左右,叶色暗绿,叶缘略卷缩,叶质 柔软,手捏成团,并有弹性,嫩茎折而不断,透发香气,无红梗红叶, 34 无焦边,爆点。 1.2.2 杀青方式 手工杀青:一般采用直径为 55 厘米左右的铁锅进行手工杀青。杀青 前应先清洁锅面,然后将锅温升至 200以上(白天:锅底泛白;晚上: 锅底泛红)。取 0.50.75 公斤鲜叶投入锅中,双手抓茶翻炒,先闷后抖, 当茶叶均匀受热后,改为抖炒,边闷边抖,待芽叶柔软,失去光泽,并 发出清香,立即出锅。时间 3 分钟左右,锅温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则。 机械杀青:通常采用 40 型、50 型或 60 型滚筒杀青机杀青。温度为 筒内离投叶端(口)20cm 处内壁温度 230左右,或离投叶端(口)20cm 处筒内空气温度 130左右,或离出口端 20cm 处空气温度 90以上。 杀青时间 1 分 30 秒左右。要求投叶均匀、适量,火温稳定。 1.3 清风 采用手工杀青,将出锅的杀青叶立即均匀散置于竹垫或篾盘中,用 电风扇直接吹风,使水蒸气及时散发,叶温迅速降低;机械杀青,在无 冷却装置的杀青机出口端安置电风扇,从一侧对杀青叶吹风,同时及时 将杀青叶均匀散置于竹垫或篾盘中摊凉至室温,摊凉后应及时揉捻,不 宜久置。 1.4 揉捻 35 1.4.1 揉捻方式 手工揉捻:双手抓茶在蔑盘内旋转揉捻(卷曲形)或向前推揉(直条形), 来轻去重,反复揉捻,揉捻用力采取轻-重-轻的方式,时间 12 分钟。 机械揉捻:根据鲜叶嫩度及鲜叶量的多少,选用 35 型、40 型等中 小型揉捻机,装叶量以自然装满揉筒为宜,轻揉。单芽揉捻时间 35 分 钟;1 芽 1 叶初展揉捻 58 分钟;1 芽 1 叶至 1 芽 2 叶初展揉捻 810 分钟;1 芽 2 叶揉捻 1012 分钟。揉捻加压应掌握轻、重、轻的原则。 1.4.2 揉捻程度 以揉捻叶基本成条(成条率 80%左右),茶汁不外溢或少量茶汁溢出 沾附叶表面,无短碎茶条和碎末为揉捻适度。揉捻适度的茶叶,应及时 解块,进入下道工序,不宜久置。 1.5 初干(初烘) 采用 5 斗烘焙机或平台烘焙机、微型自动(连续)烘干机进行,温度 110130。当达到初干温度要求后开始投叶,投叶要求均匀,采用微 型自动(连续)烘干机投叶厚度一般 12 厘米,5 斗或平台烘焙机一般 23 厘米,并配合手工及时翻叶。当手握茶坯不粘手,略有刺手感,茶 叶含水量 45%左右为适度。初干(初烘)时间一般 58 分钟。 采用电炒锅初干,锅温要求在 90左右,翻炒茶坯手势基本与手工 36 杀青相同,但动作要轻、慢,当茶坯达到初干要求时,出锅摊凉。 1.6 摊凉 将初干后的茶叶及时均匀薄摊于竹垫、篾盘或其他专用摊凉设备(器 具)中,厚度一般 12 厘米,时间 2030 分钟。 1.7 做形(造形) 手工做形:通常采用电炒锅、5 斗或平台烘焙机,温度 6070。 投入茶坯,翻炒,当茶坯含水量在 30%左右,茶条打在锅中或烘焙机抖 内或平台上有轻微响声时,开始做形。加工卷曲型毛尖绿茶,双手抓茶, 向同一方向顺时针搓揉;加工直条形毛尖绿茶,右手抓茶,左手平摊, 向前方理直。要求先轻后重,边紧边抖散茶条,待茶条达八成干、白毫 隐现时转入下道工序。时间一般 5 分钟左右。 机械做形(理条):加工直条形毛尖茶可采用理条机做形,温度控制 6070,时间 810 分钟,达到条索紧、直时下机。 1.8 提毫 电炒锅温度控制在 7080,5 斗或平台烘焙机温度控制在 90100,双手抓茶,采取一定的掌力,直条形茶向前方理直理齐, 卷曲形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使茶与茶之间相互摩擦,茶从手指间落下, 时间 30 秒左右,待白毫大量显露时将茶坯扫出摊凉。 37 1.9 摊凉 方法同 1.6,厚度不超过 3cm,时间 30 分钟左右,使茶坯冷却及内 部水分分布均匀。 1.10 足干 采用焙笼或五斗烘干机、平台烘干机、微型自动烘干机及提香机足 干。 采用焙笼足干,烘焙温度控制在 60左右,烘焙用的木炭应先燃烧 完全,无异味、烟味,茶与焙笼之间应衬白棉布,摊叶厚度 2 厘米左右, 中途轻翻 23 次。采用五斗烘干机、平台烘干机、微型自动烘干机足干, 一般分两次干燥,温度控制在 7090,其中第 1 次干燥比第 2 次温度 稍高,中间摊凉 2025 分钟,摊叶要求均匀,厚度 2 厘米左右。当用 手捏茶条成粉末、含水量在 6%以下时下烘(下机) ,摊凉后再密封贮藏。 利用提香机足干,按设备说明要求进行。 2、绿茶工艺技术要求 2.1 摊青 同 1.1 2.2 杀青 38 同 1.2 2.3 清风 同 1.3 2.4 初揉 方法同 1.4 机械揉捻。揉捻一般选用 40 型、45 型或 55 型揉捻机。 一般 1 芽 1 叶至 1 芽 2 叶初展揉捻 1520 分钟,1 芽 2 叶 2030 分 钟。揉捻叶成条率 70%以上为适度。 2.5 初干(初烘) 同 1.5,烘至茶坯不粘手,略有刺手感,茶叶含水量 40%左右为适 度。时间一般 5-10 分钟。 2.6 摊凉 同 1.6 2.7 做形 使用双锅曲毫炒干机做形,曲毫机采用大幅档位炒制,时间在 30 分 钟左右,待炒制的茶叶达到工艺要求的形状和干度时,即可起锅。 2.8 足干 同 1.10。 39 二、红茶加工工艺流程二、红茶加工工艺流程 工艺:萎凋揉捻发酵初干摊凉做形、提毫摊凉足 干。适用于单芽、1 芽 1 叶初展等嫩度较高的鲜叶为原料的红茶加工。 工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适用于 1 芽 1 叶至 1 芽 2 叶鲜 叶为原料的红茶加工。 3、红茶工艺技术要求 3.1 萎凋 3.1.1 萎凋方式 3.1.1.1 室内自然萎凋。将鲜叶薄摊于萎凋室内的萎凋帘上,厚度 2 厘米左右,中途翻 2-3 次,避免损伤芽叶。春茶萎凋时间一般控制在 18 小时以内。 3.1.1.2 室内控温萎凋。如遇低温阴雨、空气潮湿天气,可在萎凋室 内采取安装使用空调、除湿机等增温除湿措施。空调温度 2832, 萎凋时间一般控制在 812 小时。 3.1.1.3 萎凋槽萎凋 摊叶 将鲜叶摊于萎凋槽内,厚度为 35 厘米,“嫩叶薄摊、老叶厚摊”; 雨水叶及露水叶薄摊。摊叶时要抖散摊平呈蓬松状态,保持厚薄一致。 40 鼓风 采取间断鼓风,一般鼓风 1 小时停止 0.51 小时,风量大小根据叶 层厚薄和叶质柔软程度适当调节。春茶鼓风气流温度控制在 35左右, 最高不超过 38,槽体前后温度均匀一致,采用“先高后低”,前期不 超过 38,随萎凋进展,温度逐渐降低。下叶前 1015 分钟停止鼓热 风,改为鼓冷风。雨水叶和露水叶应先鼓冷风,吹干叶表水分后再加温。 翻抖 鼓风停止时进行翻抖,使鲜叶上下层翻透抖松,翻抖动作要轻,以 免损伤芽叶。 时间。萎凋时间一般控制在 816 小时。 3.1.2 萎凋程度 叶面失去光泽,叶色暗绿;叶形萎缩,叶质柔软,折梗不断,紧握 成团,松手可缓慢松散;青草气减退,有清香;含水率为 5862%时为 适度。 3.2 揉捻 选用 35 型、40 型、45 型等中小型揉捻机,装叶量以自然装满揉筒 为宜。揉捻时间 7090 分钟。揉捻加压应掌握轻、重、轻的原则。不 41 加压揉 1015 分钟,轻压 2030 分钟,中压揉捻 2535 分钟,最后 松压揉 10 分钟左右。加压和松压要逐渐加重或减轻。 以揉捻叶紧卷成条,成条率达 80%以上,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茶 条表面,并发出浓烈的青草气味,局部揉捻叶乏红为揉捻适度。 3.3 发酵 将揉捻叶摊放于干净的发酵车、发酵框或篾盘内,进入发酵室发酵。 摊叶时叶层厚度要均匀,不要紧压,以保持通气良好。 发酵室温度控制在 25为宜,最高不超过 28;发酵叶叶温控制 先高后低,前期 30左右,后期 25左右。室内相对湿度保持 90%以 上,必要时采取喷雾或洒水等增湿措施,并保持室内新鲜空气流通,以 满足发酵过程需要的氧气,注意避免日光直射。春茶发酵时间一般 68 小时,(无增温措施,发酵时间延长,一般控制不超过 18 小时),夏秋 季,发酵时间一般 35 小时。 发酵程度:至发酵叶色泽介于红橙与橙红之间,红中带橙黄,叶脉 及汁液泛红;青草气消失,发出花果香时为适度。实际生产中,发酵程 度宜稍轻。 3.4 初干 采用微型连续烘干机或烘焙机进行。初干温度控制在 110130, 42 摊叶厚度 2 厘米左右,时间 58 分钟,烘至七、八成干,茶坯含水量 40%左右,条索收紧,有刺手感,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适度,及时摊 凉。 3.5 摊凉 将初干后的茶叶及时均匀薄摊于竹垫、篾盘或其他专用摊凉设备(器 具)中,厚度一般 23 厘米,时间 4560 分钟。 3.6 做形 手工做形通常采用电炒锅、5 斗或平台烘培机,温度 6070,时 间 5 分钟左右。采用理条机理条,温度 60左右,时间 810 分钟。 3.7 提毫 手工提毫通常采用电炒锅、5 斗或平台烘培机,电炒锅温度控制在 7080,5 斗或平台烘培机温度控制在 90100;双手抓茶,使茶 与茶间相互摩擦,待金毫充分显露时出锅摊凉。 3.8 足干 采用微型连续烘干机或烘焙机等进行。足干温度 8090,摊叶厚 度 35 厘米,时间 2025 分钟,以烘坯含水量不超过 6%为适度,梗 折即断,用手指捏茶条即成粉末,出烘摊凉至室温,按质归堆包装好后 贮藏。 43 4、红茶工艺技术要求 4.1 萎凋 同 3.1. 4.2 揉捻 选用 40 型、45 型、55 型等中小型揉捻机,装叶量以自然装满 揉筒为宜。揉捻时间 90 分钟。揉捻加压应掌握轻、重、轻的原则。不加 压揉 1015 分钟,轻压 2530 分钟,中压揉捻 3040 分钟,最后松 压揉 10 分钟左右。加压和松压要逐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课《草原人家》教学设计1
-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4单元《斑鸠调》教学设计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案设计
- 高企研发费用培训
- 2024北京通达资产管理集团公司社会化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 2024兵器装备集团春季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七年级生物下册 4.13.2《预防传染病》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 202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河南高职单招职测模拟题库及答案解析(共100道试题)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 双减作业分层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分层作业设计案例13《猫》含答案
- 机动车登记翻译(适用于出国资料)
- 感染性休克指导课件
- 监控系统维护合同正式版
- 行政管理工作流程优化方案
- 外研社小学一年级下册英语期中试卷
- 鼓式制动器毕业设计
- 神华准能“一步酸溶法”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焙烧炉的选型研究
-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数据流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