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_第1页
地大-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_第2页
地大-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_第3页
地大-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_第4页
地大-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位各位硕硕士研究生:士研究生: 为为做好学位做好学位论论文文选题选题及开及开题报题报告工作,在填写后面的告工作,在填写后面的 研究生学位研究生学位论论文开文开题报题报告登告登记记表表 前,前,请认请认真真阅读阅读下文下文 关于研究生学位关于研究生学位论论文文选题选题及开及开题报题报告的告的规规定定 。登。登记记表表仅仅作作为为开开题报题报告告 的格式,所留的空格不的格式,所留的空格不够时请够时请自行加自行加页页。 。 根据根据 中中华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暂行行实实行行办办法法 中中“研究生学位研究生学位论论文开文开题题、答、答辩辩一般一般应应公开公开举举 行,保密行,保密专业专业除外除外”的要求,我院研制了的要求,我院研制了“研究生学位研究生学位论论文开文开题题、答、答辩辩网上公告系网上公告系统统”, ,现现已上网运已上网运 行。行。 请请全体研究生注意在全体研究生注意在张贴张贴开开题题、答、答辩辩布告的同布告的同时时,使用此系,使用此系统统。从。从 2005 年年 1 月月 1 日起开日起开题题、 、 答答辩辩的研究生都的研究生都须须在网上公告,否在网上公告,否则则开开题题及答及答辩辩无效。无效。 在完成表格中的在完成表格中的论证论证内容、内容、导师签导师签署意署意见见、通、通过评议组专过评议组专家家评议评议、教研室以及院系、教研室以及院系签签署署 意意见见后,后,请请将将 登登记记表表 用用 A4 纸纸打印打印 1 份,份,硕硕士生士生请请提交提交给给所在院系研究生秘所在院系研究生秘书书。 。 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规定 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学位论文是研究生 尤其是博士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表现,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 标志之一,而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又是完成学位论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为了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开题报告是十分必要 的。 一、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学位论文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求导师、导师组及研究生本人要十分重视选 题工作。研究生应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题。 要求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内容、范围要适宜。目标明确,在理论上和应用上要有 相当重要的意义。选题既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又 是本学科发展需要的理论或应用研究,要在理论上和应用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尽可 能与科研任务挂钩,使硕士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既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 量,促进成果转化,又能解决经费来源。对自选题应采取慎重态度,个别自选题必须 在看准方向、目标明确并已具备一定物质条件下才能考虑。 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查新 开题报告是对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等的论证,是提高学位论文质 量和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重要环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导师组和研究 生本人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循本规定有关要求,否 则,将不允许研究生进入论文阶段。 (一) 开题报告的准备工作: 1开题前,研究生必须做较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并写出详细的调研报告。 2研究生必须写出开题报告的书面论证材料和学位论文的工作计划。 3凡需进行论文开题的研究生,应从研究生院网页上下载并填写研究生学位论 文开题报告登记表 。 (二)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1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2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附主要参考文献); 3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 和研究条件); 5选题的创新点(选题的前沿性、急需性、学科交叉性、应用性等); 6选题研究及论文工作计划; 7预期研究成果。 (三) 对开题报告的查新工作: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完成后,要求送交学校“教育 部科技查新工作站”(设在校图书馆)进行查新,并获得查新结果。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 告完成后,鼓励进行查新工作。 (四) 开题网上公告:凡拟开题的研究生,必须提前 1 周在研究生院网页上按规定 的格式进行公告。 三、对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管理 1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由学位办负责管理,各院(所、部)具体组织实施。 2各院(所、部)或教研室应组成开题报告评议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评议。 博士生开题报告评议组不少于 5 人,硕士生不少于 3 人,设组长 1 人,导师不能担任 组长。评议组的职责是:按照有关规定对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认真的评议,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对开题报告提出具体评议意见,并给出通过或暂不通过或重新做开题报告的 结论。 3凡未通过开题报告,需重新做开题报告的研究生,应根据评议组意见,进行认 真调研、充分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再次做开题报告,直至通过。 4若未通过开题报告而自行进入学位论文阶段的,研究生院学位办将不接收其学 位申请。 5已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的研究生,因某种原因更改选题,则需重新开题;若只是 在原选题基础上拓宽或缩小研究范围,则须向学位办提出书面报告备案。 6研究生开题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但最晚必须在学位论文答辩前 6 个月完成开 题工作。 7开题报告工作结束后,硕士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1 份)提交各院 (所、部)研究生秘书。 选自研究生管理工作手册(2005 年 8 月第四次修订版)) 学号:学号: 12008126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登登 记记 表表 学科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论文题目:华北克拉通南缘沙沟银铅锌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研究生姓名: 李 占 轲 (硕士) 导师姓名: 李 建 威 (教授) 所在院系: 资源学院 开题日期: 2010 年 01 月 研究生院研究生院 二二 OO 八年制八年制 填 表 说 明 一、填表前,请认真阅读学校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规 定 。表中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 二、封面中“学科专业”请硕士生严格按规定的二级学科、专业名称填写。 三、填写表中第一页“简表”时:对于“选题类型、选题来源、经费来源”三 项内容,请把各自所选字母填入项目后面的空格中。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的主要标志: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属于后者;区分科学研究(基础 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主要标志: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加科学技术知识, 后者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应用(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 。 “摘要”的填写请 严格按所留空格逐格填写。 四、表中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所列项目是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须逐 项、逐条进行详细论证、填写,所留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页码按顺序编。 五、表中第五页中各意见栏须由有关人员亲笔填写,不得打印。开题报告 评议小组组成要求:博士生至少 5 人,硕士生至少 3 人,每组设组长 1 人,且 研究生本人的导师不能担任组长。 六、表格完成后,请用 A4 纸装订成册 1 份,硕士生交所在院系研究生秘 书。 一、简表 论文题目华北克拉通南缘沙沟银铅锌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选题类型. 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C. 开发研究 D. 其他A 选题来源. 国家级项目 . 省部级项目 . 横向项目 .自选项目A 经费来源. 课题 . 资助 . 自筹A 研究生姓名李占轲性别男学号120081260 导师姓名李建威性别男职称教授 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和室内矿相 学研究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 和 电子探针等手段研究金属元 素在矿床中的产出方式和赋存 状态,利用显微测温、激光拉 曼光谱和激光剥蚀电感藕合等 离子质谱等技术研究成矿流体 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结合对 成矿过程中矿石矿物、脉石矿 物进行的硫、碳、氧等同位素 分析,反演成矿热液的组成、 性质和演化历史,探讨沙沟银 铅锌矿床的成矿机制。 摘 要 、 主题词1. 主题词数量三到五个;. 主题词之间空一格(英文用分隔) 中文沙沟矿床矿化特征成矿机制 研 究 内 容 和 意 义 英文Shagou Deposit /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 deposition mechanism 注: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标志: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属于后者; 区分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主要标志:前者主要是为了 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后者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应用(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 。 -1- 二、选题依据 1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选题来源:选题来源:本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克拉通破坏的岩 浆与成矿响应:以小秦岭熊耳山成矿带为例。 选题目的:选题目的: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的沙沟矿床,是一典型的热液脉型银铅锌矿 床,严格受 NE(NNE)向断裂带控制1-3。拟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及室内岩相学和矿相学观察 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和电子探针(EPMA)技术对矿石内硫化物及银 矿物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原位成分分析,确定矿石矿物的沉淀顺序以及银元素在矿石内的赋 存状态;利用(红外)显微冷热台、激光拉曼(LRM)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 MS)技术对与矿化有关的矿石矿物(菱铁矿、闪锌矿)和脉石矿物(石英、方解石)内的流体包裹 体分别进行显微测温和相态成分研究,揭示成矿流体在不同时期的温度、盐度及成分组成等 性质。通过以上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两个方面的研究,结合碳、氢、氧等稳定同位素数据分 析,反演该矿床成矿流体的运移历史,探讨沙沟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机制。 选题意义:选题意义:硫化物和银矿物矿相学、微观形貌学及成分分析等研究,将揭示成矿元素的 赋存状态,对于矿石选冶以及矿床评价有重要意义;相关矿物内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将重塑成 矿流体的运移演化过程,建立金属元素的沉淀机制,对于了解热液脉型银铅锌矿床的矿床成 因有重要作用。沙沟矿床是熊耳山多金属矿集区内最典型的银铅锌矿床之一,对该矿床的详 细解剖将有助于认识区域内同类型矿床的成矿作用,并对区域上 Mo(W)-Cu-Pb-Zn-Ag-Au 成 矿系列和矿床模型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2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熊耳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北以洛宁山前断裂为界,南与马超营断裂带相接,中 部发育近NE向隆起的变质核杂岩构造4, 5,具有典型的克拉通边缘特征6。熊耳山地区在 古元古代之前为独立发展的地体,古元古代末期(1850 150Ma)同小秦岭、崤山及外方山三 个地体拼合为华熊联合地体7。之后该地区成为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稳定存在。进入早中 生代,华熊地体因位于克拉通的边缘而卷入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之中,成为秦岭造山带 后陆冲断褶皱带的重要构造单元8。 区内有大量金属矿床的产出,主要为金矿、银铅锌矿及钼矿。其中金矿主要分布于熊耳 山的中部及东部地区,包括热液脉型(康山、上宫、红庄、青岗坪、公峪、潭头和瑶沟等)及 隐爆角砾岩型(祁雨沟);银铅锌矿主要集中在熊耳山西部,为构造蚀变岩型银多金属矿床(沙 沟、铁炉坪、蒿坪沟等);钼矿床类型比较多样,斑岩型(雷门沟)、碳酸岩脉型(黄水庵) 及 石英脉型(寨凹)均有发育,分别位于本区的东西两端。除了寨凹钼矿的年龄为中元古代早期 (1718亿年)9 、黄水庵钼矿的年龄为晚三叠世(206.3212.8Ma)10,其他金属矿床的成矿 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11-14,稍晚于燕山期花岗岩的形成年龄。 沙沟银铅锌矿床位于熊耳山变质核杂岩的西段,同铁炉坪、蒿坪沟矿床一起构成了华北 克拉通南缘重要的银铅锌矿田。矿区露的地层主要为新太古界太华群草沟组、石板沟组的黑 云(角闪) 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黑云(角闪) 斜长片麻岩及中元古界熊耳群的流纹斑岩、安 山玢岩、火山角砾岩等15。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包括边部的拆离断层带以及中部的断裂 破碎带。其中断裂破碎带在区内极其发育,特别是NE(NNE)向断裂常呈成群成带出现,控制 着几乎所有银铅锌矿体的产出。区内出露的岩浆岩相对较少,除了矿田内靠近蒿坪沟矿区的 蒿坪沟斑岩体及附近的辉绿岩脉外16,在沙沟矿区东北部有一花岗斑岩体出露。而位于沙 沟矿区南部2 km处的寨凹,为本区推测隐伏岩基的中心,可能对周边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有着 控矿作用17, 18。郑榕芬19和高建京20在对沙沟矿床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分别研究 了银的富集规律和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毛景文12通过对近矿蚀变岩中绢(铬)云母的40Ar- 39Ar定年获得该矿床的成矿时代,并讨论了矿床形成的区域动力学背景。 对贵金属元素(如Au, Ag等)在矿床中的赋存状态研究,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贵金属 元素往往同相关硫化物伴生,探明其赋存特征,不仅对矿质运移及沉淀机制的建立提供有力 的证据支持,而且有利于矿山生产企业设计合理的选冶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银元素的赋存 状态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可见银的形式赋存在独立银矿物内,二是以不可见银的形式赋存在 常见的贱金属硫化物内21。对于不可见银,其赋存方式主要有三种:晶格银、吸附银、次 显微包体银。 通常认为方铅矿内部含有一定量的晶格银22, 23,这一认识基于矿石中银的独立矿物 往往与方铅矿关系密切。理论上来说,2个Ag+通过置换Pb2+的方式进入方铅矿的晶格内,必 将形成失稳的结构。实验也表明,Ag占据Pb的晶格而形成方铅矿中Ag2S固溶体,在自然条 件下是极少量的24。而如果溶液中同时存在大量的Sb3+(或者Bi3+, As3+等)时,Ag+可通过与 这些离子共同置换Pb2+的方式,较易进入方铅矿晶格25, 26。当这个置换普遍存在时(例如: Ag+ Sb3+= 2Pb2+),将破坏方铅矿的晶格结构而形成新的银矿物。新的矿物将以不可见的次 显微包体形式赋存在方铅矿内,或者在局部富集成为可见的银矿物。 吸附方式也是导致银等贵金属元素的富集一种重要方式。当硫化物在溶液中沉淀时,细 小的颗粒因具有较大的表面能,可能会吸附流体中的贵金属元素而将其捕获。实验表明在中 低温条件下,无论是天然硫化物矿物,还是低温合成的硫化物,都对溶液中的Ag离子及纳 米粒级Ag单质均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不同硫化物的吸附作用强度受温度、Ph值等参数的 影响27, 28。Scaini et al. 29, 30对Ag离子与方铅矿在室温下的化学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通 过硫化和还原两个阶段的反应,Ag离子可被还原为Ag单质并被捕获于方铅矿内部,并能够 稳定的结合在一起。 近几年来,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电子顺磁共振(EPR)等技术用于对硫化 物中不可见银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的热液银铅锌矿 床中,次显微包体银可能为不可见银在硫化物中最主要的赋存状态,不同实验方法对矿石样 品中Ag元素的研究佐证了这一认识31, 32。Costagliola et al.31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研 究原生矿石方铅矿内Ag元素的赋存状态,首次发现了方铅矿中独立的Ag0,它呈纳米粒不均 匀的分布于方铅矿内部。其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中Ag离子的被吸附以及与方铅矿的同沉淀, 在成矿过程中是很少见,它需要十分苛刻的物理化学条件。 成矿流体沉淀机制的研究对于认识众多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历来是矿床学研究 的重点。Barnes33最早提出了导致金属从流体中沉淀的三种原因:冷却,络合物配位体浓 度的降低,As2-增加。这些沉淀机制,对热液矿床的形成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在热液流体中,成矿元素主要是呈易溶络合物形式迁移的。各种成矿机制对成矿热液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降低含金属元素的络合物溶解度,使金属元素从络合物中脱离出来而沉淀。 在自然界众多的络合物中,氯络合物和硫氢络合物是对成矿物质的运移以及沉淀影响最 重要的两种络合物形式33。大量的实验证明,金属离子(如Ag+, Pb+, Zn+)在高温高氧逸度偏 酸性条件下易于形成氯络合物运移34-36,而在中温高硫逸度偏碱性的环境下易于形成硫氢 络合物运移37-40。当然,不同金属络合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灵敏度不同,其稳定存在及运 移受到物化条件的影响。当温度、逸度、压力、Ph等变化超出了络合物的稳定范围,金属离 子就转移到另一络合物内或者直接沉淀。 温度的降低往往能够影响络合物的溶解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导致金属沉淀的重要原因。 在高温向低温的转变过程中,达到饱和的金属离子会从对温度反应灵敏的氯络合物中脱离出 来进入其他络合物或者直接沉淀。而对于低盐度溶液中具有优势的硫化物络合物,温度的变 化对溶解度影响较小21, 39, 41, 42。例如,Spycher et al.等对沸腾作用的计算机模拟表明, 冷却仅产生黄铁矿和石英的沉淀,而不导致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的沉淀,某些酸因温度 的降低而分解从而使部分金属的络合物在流体中更趋于稳定可能是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43。 单纯的压力减小对矿质的沉淀影响可能不大,而当压力的突然减小而造成成矿流体的沸 腾时,往往能够造成金属矿物沉淀44。沸腾致使成矿流体中气体组分的挥发,将会引发流 体中金属浓度增大以及pH值的升高,从而导致金属离子的沉淀。沸腾作用往往发生于较小 的空间内,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形成的矿化具有品味高、强度大但范围小、规模小的特点。 因此,沸腾作用是斑岩铜-钼矿床、热液脉型矿床及浅成热液型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而对 大型至特大型矿床的作用往往比较有限45。 不同性质的流体发生混合,能够破坏含矿热液的化学平衡,从而使金属元素因饱和而沉 淀形成矿床。流体的混合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促成矿质从热液中沉淀:稀释作用、增 加氧逸度和pH值、还原作用、液态不混溶作用46。混合作用在热液矿床特别是大型-超大 型矿床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aynes et al.47对奥林匹克坝超大型Cu-U-Au矿床的研 究表明,热的岩浆水或深部循环的热大气降水与冷的大气降水产生混合作用从而引起矿石的 沉淀。 大量对成矿过程形成的流体包裹体原位分析(LA-ICPMS,质子探针,激光拉曼)的研 究,使得对成矿元素的运移及沉淀机制有了新的认识。Audetat et al.48通过 LA-ICPMS 原 位测定了一个热液锡矿床中巨大石英晶体 27 个生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成份(分别代表了成 矿前,成矿过程和成矿以后不同阶段的流体成份),不同阶段的溶液浓度可相差 1000 倍以 上,结合包裹体温压条件的测定还揭示了岩浆流体的几次脉动,而晚期大气水和岩浆水的混 合最终导致了矿质沉淀。Ulrich et al.49通过测定两个世界级别铜-金斑岩铜矿中石英脉中的 高盐度流体包裹体(代表了刚分异的初时流体成份)中 Cu, Au 含量也发现,它们的 Cu/Au 比例分别与各自矿床矿石中的 Cu/Au 比例一致,表明矿床中成矿元素的比例是由来自岩浆 中出融的热液流体成份控制的。Heinrich et al.50, 51认为在岩浆向成矿热液演化的过程中, Au, Cu, B 等元素可能以 HS-络合物的形式进入气相中运移,而当大量硫化物沉淀后,Au 能 够被传送的更远最后转移至低温热液矿床。 然而,由于成矿过程的复杂性,部分微观证据的不可见性,当下的研究方法及分析精度, 仍不能解决一些困扰研究者多年的问题。例如以现有的检测技术,贵金属次纳米级的赋存状 态还未涉足,对类质同象置换的研究有所局限;众多浅成低温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十分微 小的,尚未达到现有的LA-ICP-MS分析技术的粒度要求。有理由相信,随着分析技术的进一 步发展,分析精度的进一步提高,矿床学中更多的关键问题将会被更好的解决。 本栏填写不下,可加续页。 -2- 三、选题研究方案 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 本选题以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西段的沙沟银铅锌矿床为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及 系统的实验工作,研究银等金属元素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以及成矿流体的性质及演化历史。 在此基础上,研究金属元素的运移和沉淀过程,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机制。 研究内容: (1)矿化特征:通过野外勘查和镜下观察,研究矿石及蚀变矿物特征,明确矿物的生 成顺序及世代,划分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2)赋存状态:利用 SEM 和 EPMA 等技术手段,查明矿石矿物的种类及形貌特征, 研究金属元素在矿石中的产出方式及赋存状态。 (3)成矿流体的组成和性质:通过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组合变化以及同种矿物在不同 阶段的成分变化,研究成矿热液化学成分的演化;通过显微测温术、激光拉曼光谱和 LA- ICP-MS 技术对与矿化有关矿物的单个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揭示成矿热液温度、盐度、化 学组成等性质的变化。 (4)同位素组成:研究不同矿化阶段的硫化物 S 同位素组成,方铅矿内的 Pb 同位素 组成,以及碳酸盐类矿物的 C, O 同位素组成。 (5)成矿机制:结合以上研究工作,反演该矿床中金属元素的运移和沉淀过程,探讨 矿床的成矿机制。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金属元素特别是银在该矿床中的产出方式及赋存状态。 (2)成矿流体在不同矿化阶段的物化条件和演化历史。 (3)金属元素的运移方式及沉淀过程即矿床的成矿机制。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已有的研究工作基 础和研究条件)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本选题将在野外观察和光学显微镜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测试手段 (SEM、EPMA、LRM、显微测温等)进行详细研究。 1、收集并阅读热液脉型银铅锌矿床的研究资料。 2、野外进行详细的地质研究,查明矿床、矿体的野外产状、分布等,进行岩石学、矿 物学观察,精细的采取样品。 3、对所采样品进行磨制光薄片、薄片,进行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观察,弄清矿物组 成、共生关系、生成期次等。 4、利用 SEM 和 EPMA 等技术手段,研究矿石矿物的形貌构成及组成成分,查明金属 元素的赋存状态。 5、利用冷热台对与矿化有关的流体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学实验,研究成矿流体的物理 性质。 6、利用 LRM 和 LA-ICP-MS 技术对单个流体包裹体进行半定量-定量成分研究。 7、与矿化有关矿物的 S, Pb, C, O 等同位素的分析工作。 可行性分析: 1、 本人已完成了沙沟银铅锌矿床的野外地质观察和系统的样品采集,以及薄片、光薄 片、测温片的初步观察,并开展了部分实验工作。 2、 位于本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了完备的实验设施,可以完成对样品的 SEM、EPMA、LRM、LA-ICP-MS 及显微测温等实验分析。 本栏填写不下,可加续页。 -3- 本选题的创新点 1、银元素的赋存状态研究一直是国际上的热点,对不可见银的赋存方式尚未形成统一 的认识。沙沟银铅锌矿床内含有丰富的银矿物,其赋存状态多样,为论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 对象。本选题利用 SEM 和 EPMA 技术分别从形貌和成分两方面,对典型矿床银元素赋存状 态进行研究,有助于这一科学问题的解决。 2、本矿床在成矿过程中发育了大量的透明矿物,分属于不同成矿阶段(成矿前、成矿 期和成矿后均有) 。对这些矿物内部的流体包裹体,利用显微测温、LRM 和 LA-ICP-MS 技 术联合对不同阶段发育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还原其所代表的成矿流体的温度、 盐度、成分等性质,有利于全面揭示成矿流体的物化条件演化历史。 3、结合成矿物质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流体的演化两方面的研究,探讨这一典型热液脉型 矿床的成矿机制。 选题研究及论文工作计划 2009.05-2009.06 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国内外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 2009.07-2009.09 岩石学、矿相学观察 2009.10-2010.02 各类实验分析 2009.11-2010.02 论文撰写和发表 2010.03-2010.05 论文编写、修改与答辩 预期研究成果 (1)沙沟银铅锌矿床金属沉淀机制的建立 (2)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 1 篇学术论文 (3)提交硕士论文一份 6附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支风岐, 刘灵恩 and 索勇, 河南省熊耳山西段沙沟西银铅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矿 产与地质, 2004(01). 2.郑榕芬, 毛景文 and 高建京, 河南熊耳山沙沟银铅锌矿床中硫化物和银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 其意义. 矿床地质, 2006(06). 3.毛景文, et al., 豫西熊耳山地区沙沟银铅锌矿床成矿的 40Ar- 39Ar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矿 床地质, 2006. 25(004): p. 359-368. 4.高光明, 彭恩生 and 郭宇杰, 河南熊耳山北坡西段的变质核杂岩和拆离断层.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3(05). 5.王志光 and 张录星, 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研究及找矿进展. 岩土工程界, 1999(06). 6.赵振华, 涂光炽 and 等, 中国超大型矿床. 2005, 北京: 科学出版社. 631. 7.刘红樱, et al., 华熊联合地体的证据. 高校地质学报, 1999(04). 8.张国伟, et al.,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中国科学D辑, 1996(03). 9.李厚民, et al., 豫西熊耳山寨凹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矿床地质, 2009(02). 10.黄典豪, et al., 东秦岭钼矿带内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及成矿 构造背景. 地质学报, 2009. 83(12): p. 19681984. 11.李永峰, et al., 豫西雷门沟斑岩钼矿SHRIMP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地 质论评, 2006(01). 12.毛景文, et al., 豫西熊耳山地区沙沟银铅锌矿床成矿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矿 床地质, 2006(04). 13.毛景文, et al., 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岩石学报, 2005(01). 14.王义天, 毛景文 and 卢欣祥, 嵩县祁雨沟金矿成矿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地质 论评, 2001(05). 15.支风岐, 刘灵恩 and 索勇, 河南省熊耳山西段沙沟西银铅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矿 产与地质, 2004(01). 16.贡二辰, 河南省洛宁县蒿坪沟银金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分析. 地质与勘探, 2008(01). 17.刘灵恩, 胡国民 and 支凤歧, 豫西寨凹隐伏岩体对周边银多金属矿的控矿作用. 矿产与地质, 2004(01). 18.王学贞, et al., 豫西寨凹地区地质物化探综合找矿效果. 地质找矿论丛, 2005(02). 19.郑榕芬, 河南省熊耳山沙沟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及银的富集规律研究. 2006, 中国 地质大学(北京). 20.高建京, 豫西沙沟脉状Ag-Pb-Zn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研究. 200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21.Nishiyama, T. and Y. Kusakabe, Silver content in some common ore minerals. Kozan Chishitsu = Mining Geology, 1986. 36(6): p. 425-437. 22.Gasparrini, C. and G.R. Lowell, Silver-bearing inclusions in“argentiferous”galena from the Silvermine district in South-Eastern Missouri. Canadian Mineralogist, 1985. 23: p. 99-102. 23.Lueth, V.W., et al., Systematic variation in galena solid-solution compositions at Santa Eulalia, Chihuahua, Mexico. Economic Geology, 2000. 95(8): p. 1673. 24.Van Hook, H.J., The ternary system Ag 2 S-Bi 2 S 3-PbS. Economic Geology, 1960. 55(4): p. 759. 25.Foord, E.E. and D.R. Shawe, The Pb-Bi-Ag-Cu-(Hg) chemistry of galena and some associated sulfosalts; a review and some new data from Colorado, California and Pennsylvania. Canadian Mineralogist, 1989. 27(3): p. 363. 26.Foord, E.E., D.R. Shawe and N.M. Conklin, Coexisting galena, PbSss and sulfosalts: Evidence for multiple episodes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Round Mountain and Manhattan gold districts, Nevada. Canadian Mineralogist, 1988. 26: p. 355376. 27.朱笑青, et al., 银和金的选择吸附实验研究及意义. 矿床地质, 2005(04). 28.吴大清, 彭金莲 and 陈国玺, 硫化物矿物对银的表面吸附作用及其成矿意义. 地球化学, 1996(04). 29.沈守文, 矿物英文名称的含意解析. 矿物学报, 1996(01). 30.Scaini, M.J., G.M. Bancroft and S.W. Knipe, An XPS, AES, and SEM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of gold and silver chloride species with PbS and FeS2: Comparison to natural sample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7. 61(6): p. 1223-1231. 31.Costagliola, P., et al., Chemical speciation of Ag in galena by EPR spectroscopy. American Mineralogist, 2003. 88(8-9): p. 1345. 32.Sharp, T.G. and P.R. Buseck, The distribution of Ag and Sb in galena: inclusions versus solid solution. American Mineralogist, 1993. 78(1-2): p. 85-95. 33.Barnes, H.L., Solubilities of ore minerals. 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1979. 2: p. 404460. 34.Ruaya, J.R. and T.M. Seward, The stability of chlorozinc (II) complexes in hydrothermal solutions up to 350 C.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86. 50: p. 651-661. 35.Seward, T.M., The formation of lead (II) chloride complexes to 300 C: A spectrophotometric study. Geochim. Cosmochim. Acta, 1984. 48(1): p. 121-134. 36.Seward, T.M., The stability of chloride complexes of silver in hydrothermal solutions up to 350 C.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76. 40: p. 1329-1341. 37.Stefnsson, A. and T.M. Seward,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stability and stoichiometry of sulphide complexes of silver(I) in hydrothermal solutions to 400.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03. 67(7): p. 1395-1413. 38.Hayashi, K., A. Sugaki and A. Kitakaze, Solubility of sphalerite in aqueous sulfide solutions at temperatures between 25 and 240.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0. 54(3): p. 715-725. 39.Gammons, C.H. and H.L. Barnes, The solubility of Ag 2 S in near-neutral aqueous sulfide solutions at 25 to 300 C.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89. 53: p. 279-290. 40.Giordano, T.H. and H.L. Barnes, Ore solution chemistry VI; PbS solubility in bisulfide solutions to 300 degrees C. Economic Geology, 1979. 74(7): p. 1637. 41.Shenberger, D.M. and H.L. Barnes, Solubility of gold in aqueous sulfide solutions from 150 to 350 degree C. Name: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89. 42.Bourcier, W.L. and H.L. Barnes, Ore solution chemistry; VII, Stabilities of chloride and bisulfide complexes of zinc to 350 degrees C. Economic Geology, 1987. 82(7): p. 1839. 43.Spycher, N.F. and M.H. Reed, Evolution of a broadlands-type epithermal ore fluid along alternative P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