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报批稿)design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on urban street2001年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报批稿)design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on urban street主编单位: 同 济 大 学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2001年上海前 言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沪建建(97)第0413号文通知的要求,由同济大学、市公安交通巡逻警察总队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节点”,其规划、设计与管理得如何,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网的通畅与安全。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新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改善现有的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已成为上海道路交通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规程就是在此背景下立项编制的。编制组广泛参考了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吸收借鉴了国内外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的先进技术。本着“规划为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等原则,充分结合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特点,对新建、改建及综合治理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中的各项内容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旨在确保今后具体工作中的规范性、科学性。规程内容包括:1.总则 2.术语符号 3.一般规定 4.平面交叉口规划 5.平面交叉口设计 6.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 7.交通信号配时设计及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j、附录k。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至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道交系,邮编:200092,以供修编时改正。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编单位: 同济大学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参编单位: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杨佩昆 滕生强 杨晓光 陈炳生 张 雁 参加起草人:孙明正 王 茜 陈奇苏 郁朝鸣 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 二oo一年四月前 言21 总 则42 术语、符号52.1 交叉口部分术语52.2 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62.3 符号73 一般规定114 平面交叉口规划135 平面交叉口设计175.1一般规定175.2平面设计175.3进出口道设计175.4地面公交停靠站的设置195.5 公共交通专用道在交叉口进出口道处的处理215.6行人过街横道235.7 非机动车交通处理255.8 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的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匝道的处理256 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276.1一般规定276.2交通信号灯的设置276.3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及交通岛的设置276.4平面交叉口标线与标示设计287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307.1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内容与程序307.2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时段划分317.3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设计交通量317.4交通信号相位设定327.5信号周期时长337.6信号配时及绿信比337.7最短绿灯时间347.8 服务水平评估347.9信号配时图34附录a 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汇总表35附录b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与饱和流量36附录c 饱和流率(附起动损失时间)现场观测方法44附录d 延误及交叉口服务水平46附录e 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渠化与配时设计算例49附录f 交叉口上行人横道通行能力61附录g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65附录h 饱和流量校正系数表66附录j 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67附录k 延误及服务水平估算表681 总 则1.0.1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特制订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城市新建与改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和原有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治理设计;公路平面交叉口可参考本规程执行。 1. 新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必须按照本规程的规定执行;2. 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应符合本规程规定的基本要求; 3. 改善原有平面交叉口、进行综合治理设计,受具体条件限制,个别标准达不到本规程规定时,经技术经济分析,可作合理调整。1.0.3平面交叉口应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相交道路性质、类别等进行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流量和流向的交通需求、交通环境、交通组织、用地面积与投资数额等技术、经济因素。1.0.4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应贯彻“公交优先”的方针,改善公共汽(电)车的站点设置,方便乘客换乘,并减少其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1.0.5 平面交叉口应妥善考虑无障碍设计,以方便残疾人及行动不便者过街。1.0.6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 交叉口部分术语2.1.1交叉口设计范围及各部分名称(图2.1.1)图2.1.1 交叉口设计范围及各部分的名称2.1.2高峰小时周期平均到达交通量早高峰小时或晚高峰小时内,所有周期到达车辆数的平均值。2.1.3渠化设计 以消除交叉口各向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使交通流顺畅和安全为目的,运用标线、标志和实体设施对交通流按流向作分流和导向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车道功能划分、导向标线和导向岛等。2.1.4支路 本规程将支路区分为i,ii()级,i级表示交通性支路,ii()级表示商业性和生活性支路。2.1.5交通岛 为渠化、分隔交通流和提供行人过街驻足而设置在路面上的各种岛状设施。一般用混凝土围砌成高出路面的构筑物,也可用标线在路面上画出岛状空间。按其功能可区分为:导向岛、分隔岛和安全岛等。2.1.6公交车辆到站频率 单位时间内公共汽(电)车到达所考察停靠站的平均车辆数,是确定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和线路容量的参数,一般可选用公交高峰时段(15分钟)的到站频率进行设计。2.1.7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出口道 流入交叉口的车道为进口道、流出交叉口的车道为出口道(图2.1.1)。2.1.8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非机动车左转车辆,由进口道流入交叉口后,在靠近对向进口道人行横道及右侧相邻道路非机动车进口道前方适当位置等候,待相邻进口道非机动车获得通行权时再通过交叉口的通行方式,适用于(包括人行道空间在内的)交叉口范围较大,或左转交通量适中条件下采用,有利于提高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和通畅性。2.2 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2.2.1信号周期:交通信号灯各灯色显示的一个完整过程。2.2.2信号周期时长:信号完成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以秒为单位。2.2.3信号相位:交通信号轮流给各方向的车辆或行人分配通行权的信号显示。2.2.4绿灯间隔时间:上一信号相位绿灯结束到下一信号相位绿灯启亮之间的时间间隔,以秒为单位。2.2.5信号损失时间:未能供车辆通行使用的时间,以秒为单位。2.2.6红、绿灯时长:红、绿灯启亮持续的时间。2.2.7有效绿灯时长:在给定相位中,获得通行权的车辆能够有效通行的时间。2.2.8绿信比:有效绿灯时长与周期时长之比。2.2.9有效红灯时长:有效禁止车辆通行的持续时间。2.2.10流量比:信号配时设计交通量与实际饱和流率之比。2.2.11总流量比:组成周期的全部信号相位的各个最大流量比之和。2.3 符号a黄灯时长(s)b自行车交通量(v/h)b行人过街长度(m)bl前后行人间距(m)bl绿初左转自行车数(v/cyc)bt直行自行车每周期平均交通量(v/cyc)bts红灯期到达停在停车线前排队的直行自行车交通量(v/cyc)btd绿灯期到达接在排队自行车后直接驶出停车线的直行自行车交通量(v/cyc)c信号周期时长(s)co最佳周期时长(s)cap通行能力(pcu/h)capi第i条进口车道的通行能力(pcu/h)capl左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caplr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capr右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capt直行车道通行能力captl直左合用车道通行能力captlr直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captr直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d每车平均信控延误(spcu)da进口道a的平均信控延误di进口道a中第i车道的平均信控延误di交叉口每车的平均信控延误d1均匀延误d2随机到达附加延误d3初始排队附加延误ds饱和延误du不饱和延误e单个交叉口控制类型校正系数fa绿灯期车流达到率延误校正系数fb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fl左转校正系数fg坡度及大车校正系数flr左右合流校正系数fp行人影响校正系数fpb行人或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fr街角转弯半径校正系数fs短车道相邻车道校正系数ftl直左合流校正系数ftr直右合流校正系数fw车道宽度校正系数fx专用车道短车道校正系数g道路纵坡ge每信号周期的总有效绿灯时间(s)gej第j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间(s)gj第j相位的实际显示绿灯时间(s)gmin最短绿灯时间(s)gp过街行人消耗绿灯时间(s)hv重车率ht车头时距(s)i进口道的各条车道i绿灯间隔时间(s)j一个周期内的信号相位数k一个周期内的绿灯间隔数kl合用车道中的左转系数kr合用车道中的右转系数l行人损失时间(s)la行人与右转车间最小安全距离(m)lb公交车辆长度(m)ld进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ld1“鱼肚”形标线前段长度ld2“鱼肚”形标线后段长度ld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lj 第j相位的起动损失时间ls进口道展宽段长度(m)lv换算车辆长度(m)l2 “过渡区”标线两渐变段端点a、b间距l交通信号总损失时间(s)la进口道长度(m)lb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m)lp行人过街道长度(m)lpcu排队中一辆小轿车的平均占位长度(m)lq进口道实际可供待行排队长度(m)lr要求排队长度(m)ls起动损失时间(s)m周期内到达行人均值n高峰小时每一信号周期的左/右转车的平均排队车数(pcu/cyc)n公交停靠站同时停靠公交车数p绿灯时间到达车辆占整周到达量之比pf右转绿灯期间中过街行人干扰右转车降低率(phf)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高峰小时系数qa进口道a高峰15分钟的交通流率qd计算交通量(pcu/h)qd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设计交通量(pcu/h)qi进口道a中第i车道的小时交通量换算为其中高峰15分钟的交通流率(pcu/15min)ql合用车道中左转交通量qpm对向干扰后人行过街道通行能力(人mh)qpp一条人行过街道实际通行能力(人mh)qpt一条人行过街道理论通行能力(人mh)qr合用车道中右转交通量qt合用车道中直行交通量ql合用车道中的左转当量qto对向直行交通量(pcu/h)qto对向直行车流量(pcu/h)qt合用车道中的直行当量q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qb延误分析期初始积余车辆数(辆)qbr通过人行过街道的右转自行车交通量q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q15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高峰小时中最高15分钟的流率(pcu/15min)qr通过人行过街道的右转车交通量r街角缘右转弯半径(m)r横向车辆红灯时间(s)rp车流成队率sbi第i条进口车道的基本饱和流量(pcu/h)sbl左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sbr右转专用车道有右转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sbt直行车道基本饱和流量sd设计饱和流量(pcu/h)sf经各类校正后的估算饱和流量si第i条进口车道的饱和流量(pcu/h)sl左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lr左右合用车道饱和流量sl左转专用车道无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r右转专用车道有右转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r右转专用车道无右转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s停车视距(m) st直行车道饱和流量stl直左合用车道饱和流量str直右合用车道饱和流量sts红灯期到达排队自行车绿初驶出停车线的饱和流量std绿灯期到达直接驶出停车线自行车的饱和流量s2周期内到达行人的方差t延误分析时段的持续时长(h)t制动反应时间(s)tb二辆右转自行车同时驶过人行街道的时间(s)tr一辆右转车占用一条人行带的时间(s)ts车辆制动时间(s)tt直行自行车绿初驶出停车线所占用的时间(s)tu在延误分析期中积余车辆的持续时间(h)ua车辆在进口道上的行驶车速(ms)ub接在红灯排队车队后连续驶出停车线自行车的车速(kmh)v路段计算行车速度(km/h)v进口道计算行车速度(km/h)vp行人过街步速(m/s)vp行人受对向干扰时的步速vr右转车通过人行过街时的车速(m/s)w车道宽度(m)wb自行车道宽度(m)w展宽车道横向偏移量(m)x饱和度y流量比yj第j相位的流量比y组成周期的全部信号相位的各个最大流量比y值之和z停车线到冲突点距离(m)车辆干扰行人折减系数1右转机动车折减系数2右转自行车折减系数行人不均到达折减系数b自行车左转率对向行人干扰折减系数使用专用车道的车辆比率对向直行车道数的影响系数i 第i条进口车道所属信号相位的绿信比j 第j相位的绿信比潮湿系数粗糙系数3 一般规定3.0.1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的范围是指构成该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及其进口道、出口道,包括进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所共同围成的区域(见图2.1.1)。3.0.2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车型取大型车与小型车两种车型,两种设计车型尺寸见表3.0.2。表3.0.2 设计车型尺寸表车 型尺寸(m)长(m)宽(m)大型车122.5小型车51.83.0.3平面交叉口计算车速应视车流行驶方向而定,直行车在进口道部分的计算车速一般宜取路段车速的0.7倍,左右转车辆的计算车速宜取路段车速的0.5倍。3.0.4平面交叉口设计交通量视具体规划和设计项目而定,当确定进口道车道数及划分车道功能时,应考虑高峰小时周期平均到达量;设计信号配时应考虑高峰小时内高峰15分钟的到达量等;新建道路交叉口,在没有实测交通量的情况下,可采用规划上的预测交通量。3.0.5 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须使进口道通行能力与其上游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并注意与相邻交叉口之间的协调。3.0.6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及渠化设计: 1. 各进口道部分的车道数一般应多于相应道路路段的车道数;2. 应根据其流入交通的流量、流向及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进口道车道数、划分车道功能,并作渠化设计。(强制)3.0.7 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应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3.0.8 平面交叉口几何设计必须与交通信号控制及交通标志、标线等管理设施设计同步进行。3.0.9平面交叉口应按远景20年交通需求一次性规划,并根据该交叉口所处地理位置、动拆迁情况以及该交叉口属新建、改建还是治理等条件,一次实施规划或分步实施规划。新建、改建道路交叉口,在无动拆迁情况时,应一次实施规划;有动拆迁时,设计年限取10年;治理交叉口设计年限取5年。3.0.10新建平面交叉口的规划不得出现超过四个进口道的多路交叉口、畸形交叉口;斜交交叉口的交角不得小于45度;级支路以下的道路不应与城市主干路相交。(强制)3.0.11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在分析现状交通问题的基础上,按远景交通需求做出改建方案,并尽可能把畸形交叉口改为正规交叉口。3.0.12治理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在原交叉口的平面布局和现状交通流量的基础上,调整交叉口的渠化设计、信号灯的配时和相位以及其它交通设施,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3.0.13新建、改建交叉口渠化与配时设计,宜根据预测通车时的交通需求先作一试行方案,试用一阶段作定期“跟踪”观察后,再调整设计,确定最终方案。3.0.14平面交叉口范围内的平面与竖向线形应尽量平缓, 满足车辆安全、通畅行驶的要求;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3.0.15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考虑行人的通行,并符合残疾人、儿童、老人等交通弱者的通行要求。3.0.1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交叉口,应妥善处理这两类不同性质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3.0.17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可按图3.0.17的规定进行,基本程序分为:收集资料、判断分析问题的准备工作阶段;规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3.0.18新建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基本参数包括:道路等级、红线宽度、车道数等,可按附录a表a1要求的内容进行调查。3.0.19改建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基本参数包括与现有交叉口以及改建相关的几何参数,可按附录a表a2要求的内容进行调查。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所需的基础交通资料交通量、交通事故等按附录a表a2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4 平面交叉口规划4.0.1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按相交道路类别可分为: 1. 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主主交叉口; 2. 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主次交叉口; 3. 主干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 简称为主支交叉口和主支()交叉口; 4. 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 简称为次次交叉口; 5. 次干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次支交叉口和次支()交叉口; 6. 支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 简称为支支交叉口、支支()交叉口、支()支()交叉口; 7. 与快速道路衔接的上述各类平面交叉口。4.0.2平面交叉口的应用类型可分为: a型交叉口展宽及信号控制交叉口; b型设有让路标志或停车标志的优先控制交叉口; c型不设控制交叉口; d型环行交叉口; e型干路中心隔离带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 f型交叉口不展宽及信号灯交叉口。4.0.3规划平面交叉口的应用类型,主要根据城市道路网规划的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表4.0.3)。表4.0.3 规划平面交叉口应用类型相交道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级()级主干路aaa、ee次干路aaa、b、e支路级a 、b、db、c、d、f()级b、c、d、f注:1、 应避免()级支路与主干路相交,确实无法避免时可按e型交叉口规划。2、 丁字交叉口不应设置环形交叉口。4.0.4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规划红线应做成圆曲线或切角斜线、并须满足视距三角形要求。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出道路平面标高1.2m的视线障碍物。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见图4.0.4-1及图4.0.4-2。(强制)4.0.5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路缘石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路缘石最小转弯半径见表4.0.5。4.0.6 当平面交叉口为非机动车专用路交叉口时,路缘石转弯半径可取510 m。4.0.7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应根据4.0.3规定的交叉口类别,确定规划设置展宽段,当规划阶段无法确定时,表4.0.3中各类相交道路的交叉口有展宽要求的,应按展宽要求规划设置展宽段;当进口道设置公交车站时,应设置展宽段。图4.0.4-1 正十字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 图4.0.4-2 畸形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注:图中ss停车视距表4.0.5 路缘石转弯半径右转弯计算车速(km/h)30252015无非机动车道路缘石推荐转弯半径(m)35-4025-3015-2010-15有非机动车道路缘石推荐转弯半径(m)30-3520-2510-155-104.0.8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的长度和宽度:须根据表4.0.8确定平面交叉口规划红线宽度和长度。(强制)表4.0.8 新建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和长度 相交道路交叉口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m)进口道规划红线长度(m)展宽段长度(m)展宽渐变段长度(m)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主交叉口1015801203050主次交叉口51051070100507020402040主支交叉口35355070304015301530次次交叉口51050701530次支交叉口35354060304015301530支支交叉口3520401530注:1. 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或超过两交叉口的距离时,应将本路段作一体化展宽;2. 跨河桥梁两侧亦应作相应展宽,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按道路类别参照执行4.0.9平面交叉口出口道规划红线应增宽3m,增宽长度视道路等级取6080m,渐变段为3050m,干路取上限,支路取下限。当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和超过两交叉口的距离时,应将本路段作一体化展宽。(强制)4.0.10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规划红线长度和街区地块出人口距交叉口的距离,应从交叉口转角缘石曲线的端点起向上、下游计算(图4.0.10)。图4.0.10 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规划红线长度4.0.11平面交叉口应根据下列要求规划人行天桥或地道: 1. 快速道路的过街设施必须修建为人行天桥或地道;2. 城市主干路及次干路(进口道单向3车道以上,且无中央分隔带道路)的行人过街设施,视行人过街交通及其相交的汽车交通流饱和度而定,当行人过街交通及其相交的汽车交通流饱和度,人均待行区面积和待行时间同时满足表4.0.11.2的条件时,应考虑规划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表4.0.11.2 城市主次干路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的基本条件道路性质行人过街交通平均饱和度机动车交通平均饱和度人均待行区面积待行时间主干路0.850.7行人待行区人均空间6.0m图5.6.1-3 形交叉口的行人横道设置示意图5.6.1-4 高架路下的行人横道设置示意5.6.2行人过街横道及与之衔接的人行道或交通岛交接处应做成坡道,且不得有任何阻碍行人行走的障碍物。5.6.3行人过街横道进出口两侧沿路缘石30120m的距离内,宜设行人护栏,或采用具有分隔作用的灌木带等设施,将行人与车辆在空间上分离;干路取上限,支路取下限,次干路取中间值。5.6.4行人穿越城市主次干路的流量较大而又不宜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的交叉口,在机动车流大于表4.0.11.2所列平均饱和度的情况下,可设行人过街专用相位,相位时长应根据过街行人所需过街时间而定。5.7 非机动车交通处理5.7.1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的流量较大且用地条件许可时,宜采用两次过街的方式处理;左转非机动车待行区的设计,应在面积上满足非机动车停车的需要,位置上应安全,符合自行车行驶轨迹的要求,且不应影响其它各类交通流的通行。 5.7.2左转非机动车的流量较小时,可利用行人过街横道两次过街;行人过街横道须相应增加必要的宽度。5.7.3在右转非机动车流量较大,且交叉口用地条件许可时,应给右转非机动车交通流划出专用通行区或通行车道,以绿化岛、交通岛或隔离墩等与其它非机动车的行驶空间加以区分,见图5.7.3;非机动车右转专用道入口离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 视红灯期间直行及左转非机动车排队等候长度而定。 图5.7.3 非机动车专用道示意图5.8 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的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匝道的处理5.8.1规划、设计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时,其匝道出入口宜远离附近干道的平面交叉口。5.8.2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的出口匝道,对附近的干道平面交叉口交通运行有影响者,宜按以下要求布设:1. 出口匝道的位置宜按出匝道车辆左、右转交通量的大小布置;左转交通量大时,宜布置在靠近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左转车道与直行车道之间的位置上;反之,则宜布置在靠近右转车道与直行车道之间的位置上;2. 出口匝道近地面段宜分成两条车道以上,按车辆出匝道后左、右转及直行交通量的大小划分出口段的车道功能;3. 出口匝道的出口段离下游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渐变段起点宜大于80m;这段距离不足80m且使匝道车流与干道车流换车道交织有困难时,可在交叉口进口道部分分别设置地面进口道展宽和匝道延伸部分的展宽,并设置干路左转车道、直行车道和右转车道与匝道延伸部分的左转车道、直行车道和右转车道,但对此类进口道的信号相位必须采用双向左转专用相位;出口匝道左转交通量较大,对下游交叉口通车影响较大且干道中央高架道路墩位中央带较宽时,可对匝道或交叉口进口道采取禁止左转、在交叉口下游做远引左转的管理措施;在墩位中央带侧必须有一条左转车道,左转车转弯的入口宜在对向进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的范围以外,同时在交叉口进口道上游及出口匝道上须设有禁止左转标志及分车道悬挂的指路标志(图5.8.2)。图5.8.2 利用墩位中央带做远引左转的布设5.8.3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的入口匝道靠近干道的平面交叉口时,匝道的布设宜符合以下要求:1口匝道的位置宜按进入匝道车辆来自上游交叉口左、右转交通量的大小布置:来自左转的交通量大时,宜布置在靠近左转车来向与直行车来向之间的位置上;反之,则宜布置在右转车来向与直行车来向之间的位置上;2入口匝道的入口段宜布置在交叉口出口道展宽渐变段的下游,且最小距离不宜小于80m。6 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6.1一般规定6.1.1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及有关附属设施,包括:交通控制信号灯、交通岛、标志、标线、隔离设施及绿化。6.1.2交通管理及附属设施,必须与交叉口同步设计;新建交叉口应按本规程规定设计,改建及治理交叉口则应据此作改善设计。6.1.3交叉口绿化设计不得影响交通安全与通畅;交叉口范围内以及机非隔离带、中央分隔带的绿化不得影响视距三角形;绿化布置不得影响行人过街;行道树的树干及枝叶不得侵入道路界限,不得遮挡驾驶员对交通信号灯与交通标志的视线。(强制)6.1.4附属设施的布置不得有损于改善交通流的安全性与通行效率。6.2交通信号灯的设置6.2.1交通信号灯应按公安部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规范(gb14886-94)规定设置。6.2.2有转弯专用车道且用多相位信号控制的干道上,按各流向车道分别设置车道信号灯。6.2.3信号灯的设置,应包括机动车信号灯、行人信号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TR 61364:1999 FR-D Nomenclature for hydroelectric powerplant machinery
- 【正版授权】 IEC 61340-4-11:2025 EN-FR Electrostatics – Part 4-11: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Testing of electrostatic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IBC
- 2025年护士年度个人方案
- 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
- 我的教育故事
- 2025年餐厅工作方案
- 清新风毕业论文答辩模板
- 酒场白酒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感恩父亲节活动方案父爱以宽厚的胸膛为我们挡风遮雨演讲稿
- 机械助理工程师下半年工作方案演讲稿2025年
-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 原发性高血压护理措施
- 路面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人工智能基础(Python实现)-课件 第8章 生成式大模型应用
- 语义演变与认知机制-深度研究
- 2024年安徽宁马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课件
- 纪检监察审查调查业务培训
- 网络安全题库及答案(1000题)
- JT-T-1045-2016道路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规范
- 酒驾案件办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