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浅析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浅析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浅析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浅析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学 院:东语学院年 级:2009级专 业:日语语言文学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1年 3月1 日摘 要日本茶道,即日本茶人所尊崇的茶汤道礼仪的略称,是极其富有文化内涵以及审美特征的饮茶艺术。文章从介绍日本茶道的传入与发展入手,简要阐述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而对日本茶道所具有的和敬清寂、禅茶一味、文化礼仪、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论述日本茶道作为礼仪及艺术所能反映出的文化与审美特性,以及茶与禅、与花、与和歌等等有所关联的文化内涵。关键词日本;茶道;外在表现;文化内涵abstractjapanese tea ceremony, japanese tea that is respected by the abbreviation tea road manners, is extremely rich in cultur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 art. articles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japanese tea ceremony to start the introduction,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of the japanese tea ceremony cultural forms, and thus has the japanese tea ceremony and qing ji king, zen tea blindly, cultural etiquett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which discusses the japanese tea ceremony as a ritual and art can reflect the cultural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ea and zen, and flowers, and song, and s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key wordsjapan; tea; external performance; culture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前 言1一、日本茶道文化的传入与发展1(一)茶的传入1(二)日本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2二、日本茶道的外在表现形式4(一)茶会4(二)茶室4(三)行茶会的时间4(四)茶道礼法5(五)茶具5三、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6(一)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6(二)日本茶道的禅茶一味8(三)日本茶道的文化礼仪9(四)日本茶道的审美意识10结 论11参考文献12致 谢13浅析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前 言古语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日本茶道虽源于中国茶文化,但它并非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翻版。日本茶道集固本之食道、长智之书画道、积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乐道为一体,是日本独特的生活文化。自古以来,日本茶道人口分属的社会阶层就很广泛,既有皇室贵族政客大贾,更不乏地位低微的普通民众。众多的日本茶道修习者,或将茶道视为其不为无益事且度有生闲暇的娱乐手段,或将茶道视为创造交友之缘的工具,或将茶道视为修行得道的指月之指。总之,日本茶道一直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从茶道的角度研究日本文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日本茶道文化的传入与发展古代的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在很长时期内都处于高势位,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非常大。1但日本是个十分善于学习与吸收的民族,日本的茶道虽源于中国,但并不只是单纯的接收。日本茶道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一)茶的传入日本的茶文化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中国茶叶约在唐代时,便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到日本列岛,茶叶的传入日本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品才真正传入日本社会。据记载,日本的饮茶风尚是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的奈良时代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688-763)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767-822)带人日本,并很快流行于日本上层社会的。日吉社神道秘密記载有:“传教大师人唐之时,将来茶子,云云。传教,桓武天皇延历廿三年(804),随遣唐使渡唐,延历廿四年归朝。归而传天台之法,献经论佛像。”传教大师是最澄的谥号,近江滋贺人。建设草堂于比睿山,后称延历寺。日本平安时代初期八四年,与空海一同入唐。最澄归国后创始了天台宗。弘仁六年(815)四月,于梵释寺进奉煎茶于嵯峨天皇。同年六月,近江、丹波、播磨等地方也都相继种了茶叶。醍醐天皇延喜二年(902)朝舰行幸仁和寺时,曾经使奉御茶两盏。后白川法皇于安元二年(1176)的五十御贺时,也曾经有过献茶的记录。日本民间的茶会是从镰仓时代末期开始的。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到中国留学之后,将茶树茶籽带回日本栽培,从此茶才开始在日本种植并为社会接受,也因此荣西被尊为茶叶栽培的开山鼻祖。公元1211年,荣西禅师写下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喫茶養生記。他在序中说: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均贵重之,我朝日本曾酷爱矣,古今奇特之仙药也2建保二年(1214)二月廿四日,荣西禅师向幕府将军献上了被称之为良药的抹茶。由于他的提倡,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得到发扬光大,对日本的饮茶之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这本书把茶作为一种良药来看待,主要叙述了茶的医药作用。很多日本民众便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饮茶活动也以寺院为中心,逐渐向民间普及。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日本的茶文化也自此渐渐萌芽。荣西以及他的喫茶養生記成为日本茶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3(二)日本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十二世纪,日本的贵族开始丧失支配政治的权力,以“国”为单位的军事贵族崛起,新兴的武士集团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到十三世纪,新兴的武士阶级凭借雄厚的财力经常举办以品尝各地茶叶来赌博的斗茶会。他们极尽奢华以用来炫耀财富并扩大交际。这中间出现了一位叫足利义满(1358-1408)的将军,他是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也是室町幕府最盛期的缔造者,他酷爱喝茶并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他用男女老少都能观赏的艺术品替代豪华的进口货,来作为斗茶时的奖品。他的提炼为日本茶文化向宗教性质的書院茶过渡准备了条件。書院茶的创立者是室盯时代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1436-1490)。1397年,足利义政在自己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一个开间小的有固定墙壁的房间,名为同仁斋。后来这种建筑逐渐多起来,并被人们称为书院式建筑,在这里举行茶会的茶会称为書院茶,这之前的日本茶会大部分都在较大的空间里举行的,而书院茶将茶室的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使茶事在稳定的、较小的室内空间举行,且书院茶把站立式的禅院茶礼,改变成纯日本式的跪坐茶礼,茶室里的摆设也根据日本人的审美观进行设计。自此,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于是,到室町时代末期,茶道的诞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随着书院茶的发展,茶更快地普及到民间,饮茶也早已不再是贵族的嗜好,由一般百姓举行的茶会变得越来越广泛。其中最著名的是奈良淋汗茶,琳汗是洗澡的意思。以草庵建筑为茶室的淋汗茶是奈良淋汗茶的代表,人们称之为草庵茶。他的指导者是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也是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人。他很小就进奈良称名寺做了和尚,后由于怠慢寺役而被赶出称名寺。后与一休宗纯(1394-1481)相识,并得一休真迹。在以后的茶事中,珠光把一休真迹挂在最重要最显眼的位置,以表明草案茶的宗旨是茶与禅相通。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把“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佛偈溶入茶中,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4并将禅法融进佛法并融入饮茶之中,提出了“佛法存于茶汤”的说法,开创了茶禅一味的思想。从此,艺术与宗教哲学与喝茶这一日常活动联系起来并得到发展。 武野紹鷗是继珠光之后出现的一位杰出大茶人。他在村田珠光的基础上,对茶道进行了很大的改进,把当时流行的和歌理论融入茶道,并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融入茶道,使日本茶道的民族化进一步加深了。到了十六世纪中期,茶道在日本迅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京都、大阪等地,每天都举行各种茶会,几乎成为全民参与的局面。茶道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室町政权解体,各武士集团之间为了争夺权力激烈的争斗,群雄争斗以下犯上之风四起,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展。而融艺术、娱乐、饮食为一体的茶道便更是倍受举目。千利休(1522-1592)便是这一时期的茶人,他是武野紹鷗的弟子,本名为千宗易,在一次丰臣秀吉的聚乐第举办茶会后获得秀吉的赐名:千利休。在日本历史中,千利休是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人。他把日本茶道的内容做了一定的改进,把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并将室内的装饰以最简化的程度呈现出来。在当时,茶会之后一般是要设酒席的,千利休坚决地去掉了酒宴,茶事完毕,客人应该立即离去,主人不必挽留或远送。他使茶道的娱乐性从此完全消失,茶道也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茶道精神世界更简洁的表露出来。千利休还将原本唐式的茶具做了大胆的改革,从唐风式转向了带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岛国式,表现出自然本身的自然美。从此日本中世茶道界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也被千利休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日本茶道也开始慢慢成熟和发展,并成为普通民众都能欣赏与享受的事物。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远州流派、数内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从以上内容纵观日本茶道历史,我们看出日本茶道虽源于中国,但是却融入了自己的特点与内容,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升。二、日本茶道的外在表现形式 茶道,作为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有其繁琐、复杂的外在表现形式。它除特别注重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外,尤其刻意追求繁杂的外在表现形式。它通过特定的场景、自然景观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使人置身其中,在行茶道的操作过程中,得到一种来自自然和文化艺术的享受,达到主客之间的心灵之交流,陶冶人们的情操,升华人们的情感。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茶会有茶会才能行茶道。茶会的举办有三个条件。一般认为,一是聚会;二是重视茶道妙味之悟知;三是遵守茶道之规矩。茶会可分为淡茶相待的茶会和正式行做的茶会。淡茶茶会一般称为茶事,无太多的复杂程序。正式茶会就比较讲究,且程序复杂。正式茶会又可分为初座和后座等。正式茶会要求浓茶、淡茶连续品饮。在浓茶和淡茶之间还要小吃一点怀石。在日本,比较讲究的茶会结束之后,还要将茶介的的情况记录下来,俗称会記。会記又分为两种:一是记找由自己亲自主办的茶会的称为自会記;二是记载应邀到别人家参加茶会的情况的称为他会記。在日本茶道史上最有名的会记有松屋会記、天王寺屋会記、今井宗久茶汤日記書拔和宗湛日記。(二)茶室茶室即行茶道、茶会之场所。举办茶会的房间称茶室,也称本席、茶席或席。茶室内设壁龛、地炉。地炉的位置决定室内席子的铺放方式。标准的室内面积一般为铺设四张半榻榻米大小。较大的茶室可设6张或8张榻榻米。通常是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边称为顺手席。客人坐在操作人右手一边称为逆手席。客人经茶室特有的小出口进人茶室。传说这种小出日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淀川小舟卜的窗户设计的。(三)行茶会的时间茶会因时间、季节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例如,有一年四季皆可举行的户道。一般分为朝茶(上午7时举行)、饭后茶(上午9时举行)、消昼茶(又称正午茶,于正午12时举行)以及夜话茶(下午6时举行)。从季节来看,有口切,即新茶茶会,是在旧历10月前后打开装当年新茶的茶罐时举办的茶会。初釜即折春茶会,年初第一次点茶时举办的茶会。节分釜,立春之日举办的节气气氛十分浓郁的茶会。初风炉,立夏前后举办的茶会,是一种初夏季节感很强的茶会。名残,即晚秋时用旧茶举办的茶会。除此之外,还有根据环境变化而举办的茶会,如雪見、月見、花見等等。(四)茶道礼法茶道礼法是使茶会获得成功的关键,正是茶道礼法,才使得品茶这一俗常的生理需求变成了茶道。茶道礼法分为三种:炭礼法、浓茶礼法、淡茶礼法。炭礼法,即为烧沏茶水的地炉或者茶炉准备炭的程序。无论是初座还是后座都分别设有初炭礼法和后炭礼法。它包括准备烧炭工具、打扫地炉、调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浓茶礼法、淡茶礼法则是主入,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况下,主人先将少许呈粉末状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后加点水,用特制的竹刷把茶末搅成糊状,再加水至碗的3/4即可。喝时用右手章起茶碗,放到左手掌上,再把茶碗从对面向身前转,轻品、慢饮后奉还主人。饮共,可分为“轮饮”和“单饮”,即客人轮流品一碗茶,或客人单饮一碗茶。此礼法,不仅仅是只是饮茶,其根本意义在于欣赏以茶碗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装饰、茶院子以及主客之间的心灵的交流。(五)茶具在日本人看来,茶道用具在茶道中能体现出一种美学价值、一种哲学价值。合理地搭配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用具,其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艺术。茶道用具并不单纯是人们随意使用的物,而是已经被使用者、鉴赏者人格化了的具有完美的和谐性质的艺术品。茶道用具可分为四类:(1)第一类:接待用器具,包活挂轴、烟具、茶碗等。(2)第二类:茶席用器具,包括茶室装饰用具如挂物(有墨迹、绘画、古笔、徘句书法等)、花瓶(有金属、陶瓷、竹木之分);调整火候用具如锅、风炉(各种季节分别使用不同的风炉)、香盒和灰器、炭笼等;点前用具,如茶棚、水瓶、茶碗、茶叶罐、茶器(茶几、茶凳)、茶勺、建水(倒洗茶碗水的水盒)等等。(3)第三类:茶室院内用器具,包括草履、圆形坐凳、手提水捅、樱沱剪刀、女用香水等。(4)四、洗茶器具,包括木钟铜锣、水壶、茶巾盆、茶芜、共巾,柄勺等等。名目繁多的茶道用具是多种多样的,有大小之分,也有和物(日本)与唐物(中国)、高丽物(朝鲜)之区别。器具使用均根据主人的文化修养、情趣、爱好来决定,器具的使用不仅仅是器具的简单组合,而是物与人、物与空间、物与时间相互间复杂的联系及不断组合的富有新意的美的表现。5三、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一)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日本茶道主张以和敬清寂的心境来饮茶,以便修养精神,并要去研究社交及礼仪等等。像几乎所有的日本古典文艺一样,茶道也是从中国传去日本,而后被日本化的饮茶艺术。和敬清寂的理念,是日本茶道的信条,可以说是茶道四谛6。1.和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茶室里点的香气味一定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内的和美之源,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总是轻柔的,诱人冥想。风从茶室外老松树的叶缝中吹过,与炉子上茶釜的煮水声音相附和,这和谐的环境之美与参与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时代,虽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里各个阶层的人都是无差别的。在这里一切世俗的贵贱都随风而去,平民与贵族促膝而谈。这同时也是禅的精神。从禅的角度来看,人与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禅宗吸收了“和”的概念,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如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2.敬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小入口钻进来。如果有武士佩刀,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曾说:“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妒忌能手、蔑视新手,最最违道。须请教于上者、提携下者。”这里的“自高自大”和“固执己见”,用禅的话说就是“自我主心”与“我执”,这是禅宗力主排弃的完全意识化的自我和执着的自我。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杂念和欲望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而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点示出茶道与禅宗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识。73.清清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茶道经典南方録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4.寂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磐”、“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作“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磐、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二)日本茶道的禅茶一味日本茶道的最为基础的根源及其终极的目的,就是修行佛法得道。而且这种佛法就是禅。自觉是茶道的目的。茶道的主体是无相之自觉。茶道的首要目的,就是育人。此前茶道革命是由珠光、紹鷗和千利休来完成的。是他们使茶道成为宗教性的伦理性的人格形成,当然也是一种文化形成。茶道文化的形成就是以无相之自我为原点的文化创造上的一般典型.所谓茶道文化,就是以吃茶为契机,也就是以服用抹茶为契机,所创造的综合性的文化体系或文化形态。茶道作为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文化体系,不仅包含了艺术、道德、哲学,而且还包含了宗教。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茶道吸收了一切,从而创造了一个文化体系。作为建筑的茶室,作为庭园的露地,作为工艺品的茶道用具及美术品等,可以说都是艺术。而茶道的礼节则具有道德性的意味,并且具有动作的美感,人的身体动作也有一种艺术性的美感。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在山上宗二記里阐述说:“因茶汤出自禅宗,故专行僧之行,珠光、招鸥皆禅宗也。”又云:“茶汤风体,皆禅也。” 南方録中也记载千利休的说法:“小茶室之茶汤,第一以佛法修行得道之事也。”“休居士之茶味,颇非古来茶人之见解,除禅法之真味无他事。”这些都可以证明茶道与佛教的深刻联系。具体事例就有,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就是通过一休禅师而领会彻悟禅宗的。武野紹鷗则参拜于大林禅师,千利休也参拜于笑岭及古溪禅师。因此,可以说,自古以来的茶人都是通过对禅的修行来达到修行茶道的目的。因为茶人认为,禅是人本来的存在姿态,或心性,或自性,并加以尊重和薄崇。茶道的第一要义就是禅.茶道原来是由佛教派生出来的,所以,茶道以佛道为其根本。而具体的则是佛教中的禅宗。原来佛教的有些供佛用的器具(佛具)成为了茶道方面的茶具,而且在茶道茶室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壁龛里所摆设的挂轴,也是佛教寺院供奉安置佛像或佛画所转变而来的。所以,茶道作为一种礼仪来招待客人时,一定要在这种具有宗教意味的、比较神圣的场所茶室里举行,而这种茶道又是要让客人观赏茶器,品尝点心,吸饮抹茶,以真诚的心情来招待客人,达到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也就是说,实际上,茶道追求的是人格形成的心灵安慰与精神纯洁。所以说,佛道影响茶道,茶道影响人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日本人的房间里,原来的壁龛里是供奉佛画的,后来开始转变为悬挂山水花鸟画,在开始倡导茶道以后,人们便又开始在供奉着佛画或山水花鸟画的茶室壁龛里供奉上已经开悟的禅宗和尚的墨宝,来表达禅茶一味的最高境界。那么,作为茶人对客人最好的招待就莫过于这种有着悟道意味的茶室氛围了。当然,这里包括对神、佛、人、我的真诚与崇敬。8(三)日本茶道的文化礼仪日本茶道以礼为行为准则。茶道的基础乃是礼的执行。礼记有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若无理,何以别于禽兽乎。故圣人作礼,使人有礼以别于禽兽。”茶道乃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日本茶道中的礼节方面,关于日式茶道步法也是来源于中国的古典礼记。礼记有云:“上东阶以右足为先,上西阶以左足为先。”这种正确的理论界定了不能够违背天子中央座位的一种步法.正因为中国人认为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后来被运用于佛教法式。日本也在佛教仪式里沿用了这种作法,在寺院举行仪式时,要求人们先迈靠近柱子一边的脚,这样就不会有违居于正中央的神位。因此,茶道也不可能有违这种礼法的,因为茶道的宗旨或目的就是要宣扬和教诲东方的正确的礼法。上田秋成清風瑣言:“茶属于文雅养性之道”。按照自己的身份而游乐,不应该不讲究礼节。譬如,茶道的茶事或茶会过程中,就要讲究前礼、后礼、总礼等。也就是说,如果被邀请参加茶事,那么首先要向邀请方的主人以信件方式通知或承诺是否出席,同时对主人能够邀请自己表示感谢,这就是前礼;等到茶事结束后的第二天,还要去对前一天得到主人邀请做出答谢,这就是后礼;而总礼则是茶事结束时的一种礼节。茶道讲究诚信、谨慎、仁义、礼法、修身、知足、求善心、劝天道、净心情、辨是非、应时节、思盛衰、分轻重、厚朋友、顺天理.这些都是茶道的本意。所谓茶道,并非只是喝茶而享乐,而是应该以茶道所教海的道德性的日常教训来修养身心,并以这种善心济度人世。可以说,茶道就是道学。既然是道学,就应该是劝诱人们走作为人日常所应该走的道路。这也是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随着文化的进步,人逐步地脱离了野蛮。古来圣人出世,为人立道,又有贤人引导,领导人们走人所应该走的道路。而学习这种道,就是道学。从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不可以一时一刻而脱离人道。人们通过茶道学会礼仪,保守道德,使人格逐步升华。茶道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日本茶道起于珠光,中兴于紹鷗,大成于利休。利休以前,的确是干涉政治与外交的。所以大有文以载道的气势。直至明治时代,仍有人认为,茶人不仅仅是隐者与风流人物,而且应该是活跃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各种社会领域的人。茶汤自足利时代起,历时数百年,兴盛不衰;至织田信长时代,也只是流行追求趣味的茶汤;只有到了千利休时代,才真正使茶汤转变和升华为茶道。茶道在以茶待客的基础上,还要以花飨客,即以该季节的花草树木来招待客人。正是为了招待客人,才把插花放置于壁龛里的。而壁龛原本是供奉神佛的地方,这与鲜花是神灵附着物这一日本原始的思想是相吻合的。从茶道的观点来看,宇宙里的万事万物等等一切都无不是茶。茶道可以通于宗教,也可以缓和人心。在足利时代,日本贵族方面的书院茶道曾经使用中国的天目碗与青瓷碗,却丝毫也看不到朝鲜的高丽茶碗;但是到了信畏时代,日本茶道的茶碗也开始使用起朝鲜茶碗。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珠光青瓷茶碗,这就是朝鲜烧制的。茶人武野紹鷗的时代产生了空寂茶,因此中国的天目与青瓷逐渐失去了往昔显赫的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钝重素朴的朝鲜茶碗。因为,贵族化的天目、青瓷与草庵的空寂茶是极其不协调的。(四)日本茶道的审美意识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中有一种“佗”之美。日语中的“佗”为古语,最早出现在八世纪的万叶集中9。它表达的是一种清静、枯寂之美。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后来慢慢演变成一个表达隐逸者生活感觉的词。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蕴含了中世纪草庵文学和隐逸居士的“物哀”审美情趣及武士社会中所反映出来的“无常观”情趣等。现在的“佗”美意识主要表现在日本的茶道、花道、艺能和徘句诗歌领域。茶道中的“佗”美被人们称之为“诧茶”,翻译过来就是“知美茶”或取义的“枯寂茶”,表达饮茶中的一种难以念及的落寞情感。寂庵宗泽和尚在禅茶録中讲道:“茶禅的真谛是佗,即满足于不足的一种精神境界”。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博氏在日本人的心理中指出:“诧茶道的目的是在于领会无常观的基础上,为人生中的不幸而作的思想准备”。千利休的师傅武野紹鷗在说明佗美时,曾用过新古今和歌集中的藤原定家的一首诗:放眼望去,不见花儿,不见红叶,惟见茅舍,隐于秋暮。”弓在这首诗中花儿和红叶指的的是高级的物品,人们用心欣赏后进入空无一物的“茅舍”,以达到心中无一物的境地,这种审美意识就是诧。千利休曾引用了新古今和歌集藤原家隆乡的诗来解释佗美。诗中说:盼花儿盛开的人们,心情何必那么焦急,山村雪缝露出的嫩草,昭示万紫千红来到。意思是说,你不能总是想着外面世界的花什么时候开,其实心中早己盛开红花绿叶,需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它的美。千利休和武野紹鷗的“佗”之美是有区别的。绍欧是更在于近乎空无的境界,在乎幽玄的美,而千利休更注重实际的境界中,在乎自然之美。日本茶道的佗美更接近于千利休的自然之美,意思是只要你用心发现,生活当中自然当中时时刻刻都有美,这种美是朴素的真实的。这种美的自然观,也使日本茶道的“佗”美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日本茶道中还蕴含着另一种审美意识:不均衡的美。他们通过茶道中的不均衡来暗示现实的不平等,日本人的美意识中青睐不均衡,他们喜欢奇数多于偶数,这也是禅的本质的一种体现。美的根本主旨是“朴素”,即不平衡,朴素,孤高,自然,幽玄,脱俗,静寂之美。10除此之外,日本的茶道中可以发现四种主要的美一一自然美、缺陷美、协调美及瞬间美。所谓自然美,指的是崇自然的美,如茶室的外形与农家的草庵一样,有土、砂、木、竹、麦等组成外表不加任何修饰,茶庭里留有树木、花草、石头等。缺陷美,即不要求十分完美,以缺陷为美的思想为中心。如:不喜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