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_第1页
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_第2页
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_第3页
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_第4页
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次浪潮 删减版 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而这五次蓝色产业浪潮均从青岛发端,进而推广至全 国。 第一次:海带养殖 青岛海水养殖产业在 50 年代起步, 1957 年,青岛市安排崂山金山、爱国、胜利 3 个渔业社在沙子口和峰山东附近海区试验筏 式养殖海带 240 台。 1958 年又安排 11 个渔、农业社进行放养海带试验,由国营养殖场提供海带苗种和技术指 导。 1958 年开始,在全国建立了 130 个试点,仅用了 5 年时间,海带养殖从山东迅速向河北、 江苏、浙江等省推广开来。 第二次:对虾养殖 1958 年,初步摸索出对虾育苗的规律 1960 年 5 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内人工条件下,培育出第一批虾仔,并总结出一套对 虾人工育苗方法。 1979 年,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获得成功,并突破了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性技术。 1983 年,在驻青海洋科研机构指导下,青岛市对虾放流增殖试验获得成功。 1984 年起,青岛开始实行对虾放流增殖,沿海出现“养虾热” ,一个冬春新建养虾池 4.2 万 亩,超过前几年的总和。 至 1987 年,青岛郊区 42 处对虾养殖池面积达 10.74 万亩, 第三次:海湾扇贝养殖 1982 年到 1983 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后 3 次引进美国海湾扇贝,突波关键技术,建立 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 1985 年,山东省海湾扇贝养殖面积 400 亩,平均亩产 2 吨 1995 年,全国扇贝养殖产量达 91.6 万吨,其中山东 74.3 万吨,海湾扇贝占 1/3,以海湾扇 贝为代表的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由此产生。 第四次:鱼类养殖 1992 年,黄海水产研究所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 1999 年,黄海水产研究所终于突破大菱鲆育苗技术,成功培育了 100 万尾育苗, 1996 年,青岛市下达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计划,从外地、国外引进推广了半滑舌鳎、条斑 星碟、美国黑石斑等名优新品种 第五次:海珍品养殖 上世纪 70 年代,由于对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捕捞强度过大,致使资源趋于枯竭。 90 年代以来,突出发展高科技、高效益和优质品种的海水养殖产业 2008 年,我国海参养殖总产量达到 9 万吨,总产值超过 200 亿元。 完整版 五六十年代养海带,70 年代养对虾,80 年代养海湾扇贝,近些年来养鱼类和海参、鲍鱼等 海珍品,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而这五次蓝色产业浪潮均从青岛发端,进而 推广至全国。 第一次:海带养殖 青岛海水养殖产业在 50 年代起步,由于受技术限制,开始只能养殖石花菜。为增加养 殖品种,山东水产养殖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驻青单位研制海带 全人工筏式养殖、海带夏苗培育法、海带自然光育苗获得成功。 1957 年,青岛市安排崂山金山、爱国、胜利 3 个渔业社在沙子口和峰山东附近海区试 验筏式养殖海带 240 台。1958 年又安排 11 个渔、农业社进行放养海带试验,由国营养殖 场提供海带苗种和技术指导。各国营农场、各渔业社充分利用水面,广泛开展海带养殖。 1958 年,四方、崂山及山东水产养殖场海带养殖面积共 3216 亩,海带鲜品产量达到 1.24 万吨。 吸取青岛经验,水产部大抓海带养殖的推广。从 1958 年开始,在全国建立了 130 个试 点,仅用了 5 年时间,海带养殖从山东迅速向河北、江苏、浙江等省推广开来。我国海带 干品年产量最高达 300 万吨以上,扭转了海带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第二次:对虾养殖 新中国成立后,沿海各地和各科研机构一直在探索和试验对虾养殖技术。 1958 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市水产局、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 洋研究所联合在胶南竹岔岛进行中国对虾人工孵化试验,在青岛水族馆内进行亲虾越冬试 验,初步摸索出对虾育苗的规律。1960 年 5 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内人工条件下,培 育出第一批虾仔,并总结出一套对虾人工育苗方法。1979 年,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获得成功,并突破了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性技术。 1983 年,在驻青海洋科研机构指导下,青岛市对虾放流增殖试验获得成功。1984 年 起,青岛开始实行对虾放流增殖,沿海出现“养虾热” ,一个冬春新建养虾池 4.2 万亩,超 过前几年的总和。至 1987 年,青岛郊区 42 处对虾养殖池面积达 10.74 万亩,掀起了我国 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 90 年代初,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经过数年研究试验,一举攻破美国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 及育苗工艺研究重大难题。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生产,使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迅速成为世界第 一,年产量约占全球养殖量的 30%。 第三次:海湾扇贝养殖 1982 年到 1983 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后 3 次引进美国海湾扇贝,科研人员突破了 苗种培育、养成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1985 年,山东省 海湾扇贝养殖面积 400 亩,平均亩产 2 吨。此后,大连、舟山、连云港、秦皇岛、厦门等 地也进行生产性试验,取得良好效果。1995 年,全国扇贝养殖产量达 91.6 万吨,其中山东 74.3 万吨,海湾扇贝占 1/3,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由此产生。 青岛海水养殖业由以海带为主渐次转向以对虾、扇贝为主,海水养殖产业多样化发展, 产量占水产品总量比率快速增加。至 1992 年,青岛海产品养殖捕捞产量比例变为 53: 47,实现了养大于捕的历史性转变。 第四次:鱼类养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仅有粗放的鲻鱼和梭鱼,产量低,规模小。 1992 年,黄海水产研究所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其育苗技术难度大, 专利技术十分昂贵。国家科委、农业部和山东省科委十分重视这一引进项目,连续多年资 助该项研究。经过 8 年的艰苦探索, 1999 年,黄海水产研究所终于突破大菱鲆育苗技术, 成功培育了 100 万尾育苗,开创了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产业,年产量达 5 万多吨,年总产值 逾 40 亿元,海水养殖第四次产业浪潮汹涌而至。 1996 年,青岛市下达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计划,从外地、国外引进推广了半滑舌鳎、 条斑星碟、美国黑石斑等名优新品种,使昔日 “贵族”鱼类变成百姓餐桌的普通菜肴。 第五次:海珍品养殖 上世纪 70 年代,由于对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捕捞强度过大,致使资源趋于枯竭。为此, 驻青海洋科研单位对海参、鲍鱼养殖技术进行了多次试验和研究,在刺参、鲍鱼人工育苗 和养殖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海珍品养殖产业发展。 90 年代以来,青岛提出“以养兴渔” 、 “科教兴渔” ,突出发展高科技、高效益和优质 品种的海水养殖产业,由此掀起了海珍品养殖的第五次产业浪潮。2008 年,我国海参养殖 总产量达到 9 万吨,总产值超过 200 亿元。其中,主产区山东产量达 6 万吨。由于鲍鱼养 殖技术的全面突破,中国人工养殖鲍鱼年产量保持在数千吨,产值过 30 亿元,占世界领域 半壁江山。 我国目前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我国的海水养殖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 50 年来发展很快。在海水养殖历史上, 最 早被 利用的场地是潮间带, 主要进行贝类、对虾以及海水鱼类的池塘养殖。我国浅海养殖 主要是在水深 15 m 以内的浅海水域进行。近几年, 水深 50 m 以内的水域也开始加以利用。 养殖的方式主要包括各种筏式养殖、底播增殖和网箱养殖等。近 40 多年来, 我国海水养殖 的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主要养殖品种有: 海带、紫菜、裙带菜、麒麟菜、江篱、石花菜、 贻贝、牡蛎、缢蛏、文蛤、花蛤、泥蚶、毛蚶、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梭鱼、 鲻鱼、罗非鱼、真鲷、黑鲷、石斑鱼、红鱼、牙鲆、大菱鲆、大黄鱼、居缘青蟹、梭子蟹、 海参、扇贝、鲍鱼等 50 余个品种。 1.1 藻类养殖 我国的藻类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养殖的品种主要为海带、紫菜、江蓠、石花菜、 裙带 菜和马尾藻等。海带养殖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大连市, 当时只有少量养殖, 到 了 50 年代有了大的发展, 全国组织了大量的科技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先后完成了海带南移 技 术、海带施肥技术、夏苗培育技术、海带切梢增植法、海带遗传育种、海带病烂防治技 术等的研究与应用, 建立了完整的科学养殖体系 ; 到 1998 年, 海带养殖面积达 2. 37104 hm 2,养殖产量达 79. 30104 t。紫菜养殖面积为 1. 80104 hm2, 产量 3. 64104 t, 连续 几十年位居世界第一。 1. 2 贝类养殖 我国的贝类养殖大部分是利用潮间带进行滩涂养殖。1998 年我国的贝类养殖面积达 65. 80hm 2、总产量 700. 25 t, 占当年海水养殖面积的 46. 7 %。海水养殖产量的 66. 3 %。由 此看出, 贝类养殖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产量还是养殖面积都增长了 20% , 成为海水养殖的主 体成分。贝类养殖品种主要是牡蛎、缢蛏、紫贻贝、蚶、文蛤、杂色蛤、扇贝等。由于贝 类的营养价值较高, 经济效益好 , 近十几年来发展较快。养殖种类已从 80 年代的几种增加 到现在的 20 余种 , 其中以扇贝发展最快。 1. 3 虾、蟹类养殖 我国的虾蟹类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 沿海自南向北皆可进行虾蟹类的养殖。在黄、 渤 海区养殖的主要种类有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东海区除养中国对虾外, 还养 殖长 毛对虾等。南海区多养殖墨吉对虾、斑节对虾、近缘对虾、刀额新对虾等。但是, 大 规模的 人工养殖还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的对虾养殖在 70 年代进入人工配养阶段, 80 年代 对虾人工育苗取得重大突破, 养殖面积逐年增加, 90 年代初达到最高峰。 1. 4 鱼类养殖 我国的鱼类养殖有悠久的历史, 但大规模的养殖是从 90 年代才开始的。养殖的主 要 品种有 : 梭鱼、罗非鱼、鲈鱼、牙鲆、石斑鱼、真鲷、黑鲷、美国红鱼、英国大鲆、河 豚、黑君等。养殖的方式有池塘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等。到 1999 年, 海水鱼 类养殖已达 33. 9104 t。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虽然相差很远,却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我国海水养殖目前发展状况 1.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捕捞业与养殖业的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978 年捕捞业与养殖业的产量比重为 74:26。2008 年的 36:64。养殖业内部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在以往的养殖生产中, 现在海水养殖的鱼、虾、蟹、贝、藻等名特优新品种产量占海水养殖产量的比重,由 1978 年的不足 1增至 40以上。 2.养殖区域不断扩大, 养殖方式多样化 养殖方式更趋多样合理,不同养殖方式渐次出现,海水养殖在各地积极发展潮上带的围塘 养殖、工厂化养殖,潮间带的播苗养殖,浅海实行筏式养殖、网箱养殖,海底进行播苗增 养殖,实行立体开发。外海养殖得到拓展。海产品淡养技术得到发展。 3.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技术水平和综合开发能力增强 对虾、鲍鱼、扇贝、海带、大黄鱼、青蟹、梭子蟹、牙鲆等品种的育苗和养殖技术的完善、 推广,使养殖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混养、轮养、套养、间养技术普遍应用于 海水养殖业河蟹、罗氏沼虾、刀额新对虾、南美白对虾等海水生淡水长(或可长)优良品 种增养殖技术的突破,推动了内陆水产养殖业向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獐子岛:公司的销售平台和配送中心从生产基地转移到位于大连陆地上的金贝广场,鲜活 虾夷扇贝等产品采捕后,通过活水运输船运到金贝广场净化蓄养,并通过金贝广场实施鲜 活产品对全国一级经销商和市场配送,各一级经销商再批发给他们各自所属的次级经销商, 最终销售到酒楼、饭店、宾馆、家庭等终端客户。 2012 年全国渔业统计情况综述(2012 年渔业统计年鉴) 一、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和增加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 15005.01 亿元,实现增加值 6881.67 亿元; 其中渔业产值 7883.97 亿元,实现增加值 4420.76 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 3526.71 亿 元,实现增加值 1248.10 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 3594.34 亿元,实现增加值 1212.81 亿元。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 1488.45 亿元,实现增加值 807.78 亿元;海水养殖产值 1931.36 亿元,实现增加值 1141.37 亿元;淡水捕捞产值 319.03 亿元,实现增加值 190.92 亿元;淡水养殖产值 3719.67 亿元,实现增加值 2055.67 亿元;水产苗种产值 425.44 亿元, 实现增加值 225.01 亿元(渔业产值、增加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 。 二、渔民人均纯收入 据对全国 1 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抽样调查,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 10011.65 元, 比上年增加 1048.84 元、增长 11.70%。 三、水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 全国水产品总产量 5603.21 万吨,比上年增长 4.28%。其中,养殖产量 4023.26 万吨, 占总产量的 71.80%,同比增长 5.08%;捕捞产量 1579.95 万吨,占总产量的 28.20%,同比 增长 2.32%。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 41.59 千克,比上年增加 1.52 千克、增长 3.79%。 在国内渔业生产中,鱼类产量 3304.07 万吨,甲壳类产量 570.69 万吨,贝类产量 1266.65 万吨,藻类产量 163.65 万吨,头足类产量 69.53 万吨,其它类产量 113.86 万吨。 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产量 2908.05 万吨,占总产量的 51.90%,同比增长 3.95%;淡水 产品产量 2695.16 万吨,占总产量的 48.10%,同比增长 4.65%。 海水养殖海水养殖产量 1551.33 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 53.35%,比上年增加 69.03 万吨、增长 4.66%。其中,鱼类产量 96.42 万吨,比上年增加 15.60 万吨、增长 19.31%;甲 壳类产量 112.72 万吨,比上年增加 6.61 万吨、增长 6.23%;贝类产量 1154.36 万吨,比上 年增加 46.13 万吨、增长 4.16%;藻类产量 160.18 万吨,比上年增加 6.04 万吨、增长 3.92%。 海水养殖鱼类中,鲈鱼产量最高,为 12.30 万吨;鲆鱼产量位居第二,为 11.16 万吨;大 黄鱼产量位居第三,为 8.02 万吨。 淡水养殖淡水养殖产量 2471.93 万吨,占淡水产品产量的 91.72%,比上年增加 125.40 万吨、增长 5.34%。其中,鱼类产量 2185.41 万吨,比上年增加 121.23 万吨、增长 5.87%;甲壳类产量 216.44 万吨,比上年增加 2.64 万吨、增长 1.23%;贝类产量 25.22 万 吨,比上年增加 0.12 万吨、增长 0.48%。淡水养殖鱼类产量中,草鱼最高,产量 444.22 万 吨;鲢鱼位居第二,产量 371.39 万吨;鲤鱼位居第三,产量 271.82 万吨。甲壳类产量中, 虾类产量 151.52 万吨,其中,南美白对虾和青虾养殖产量分别为 66.00 万吨和 23.02 万吨; 蟹类(专指河蟹)产量 64.92 万吨,同比增长 9.43%。贝类产量中,河蚌产量 9.08 万吨。 其他类产量中,鳖产量 28.59 万吨,比上年增加 2.02 万吨、增长 7.58%;珍珠产量 0.23 万 吨,同比降低 25.84%。 海洋捕捞海洋捕捞(不含远洋)产量 1241.94 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 42.71%,比上 年增加 38.34 万吨、增长 3.19%。其中,鱼类产量 863.99 万吨,比上年增加 38.49 万吨、 增长 4.66%;甲壳类产量 209.13 万吨,比上年增加 4.80 万吨、增长 2.35%;贝类产量 58.41 万吨,比上年减少 3.80 万吨、降低 6.11%;藻类产量 2.74 万吨,比上年增加 0.27 万 吨、增长 11.07%;头足类产量 69.53 万吨,比上年增加 3.69 万吨、增长 5.61%。海洋捕捞 鱼类产量中,带鱼产量最高,为 111.82 万吨,占鱼类产量的 12.94%;其次为鳀鱼,产量 76.66 万吨,占鱼类产量的 8.87%。 淡水捕捞淡水捕捞产量 223.23 万吨,占淡水产品产量的 8.28%,比上年减少 5.71 万吨、 降低 2.49%。其中鱼类产量 158.25 万吨,比上年减少 3.22 万吨、降低 1.99%;甲壳类产量 32.40 万吨,比上年减少 1.93 万吨、降低 5.63%;贝类产量 28.66 万吨,比上年减少 0.04 万吨、降低 0.14%;藻类 44 吨,比上年增加 18 吨、增长 69.23%。 远洋渔业远洋渔业产量 114.78 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 3.95%,比上年增加 3.15 万吨、 增长 2.82%。 四、水产养殖面积 全国水产养殖面积 7834.95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189.73 千公顷、增长 2.48%。其中, 海水养殖面积 2106.38 千公顷,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 26.88%,比上年增加 25.50 千公顷、 增长 1.23%;淡水养殖面积 5728.57 千公顷,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 73.12%,比上年增加 164.23 千公顷、增长 2.95%。 海水养殖面积鱼类养殖面积为 73.90 千公顷,比上年减少 4.6 千公顷、降低 5.87%;甲 壳类养殖面积 307.37 千公顷,比上年减少 3.41 千公顷、降低 1.10%;贝类养殖面积 1409.11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101.10 千公顷、增长 7.73%;藻类养殖面积 119.23 千公顷, 比上年减少 0.97 千公顷、降低 0.81%。 淡水养殖面积池塘养殖面积 2449.91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72.91 千公顷、增长 3.07%; 水库养殖面积 1851.88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56.30 千公顷、增长 3.14%;湖泊养殖面积 1023.01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15.91 千公顷、增长 1.58%;河沟养殖面积 272.68 千公顷,比 上年增加 8.56 千公顷、增长 3.24%;其他养殖面积 131.09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10.55 千公 顷、增长 8.76%;稻田养成鱼面积 1207.91 千公顷,比上年减少 118.20 千公顷、降低 8.91%。 池塘、湖泊、水库、河沟和其他养殖方式面积分别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 42.76%、17.86%、32.33%、4.76%、2.29% 。 五、渔船拥有量 年末渔船总数 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