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美国华文学校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_第1页
[学术论文]美国华文学校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_第2页
[学术论文]美国华文学校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_第3页
[学术论文]美国华文学校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_第4页
[学术论文]美国华文学校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论文 美国华文学校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一 个常常被忽略却非常重要的跨文化机构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国的华人自发兴办的华文学校。与孔子学 院相比,华文学校历史更悠久,服务对象更广泛,与当地的其他教育机构融合的更紧密,是海外华 人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利场所。本文以美国华文学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例透视海外华人在提高中国 文化软实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华文学校,文化软实力,华人华侨,跨文化理解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对以 往有关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文献研究表明:我国学者主要以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生根发芽为支点, 研究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特点、管理模式以及在中国文化传播中起的作用。孔子学院作为中外合 作办学的一个重要官方教育机构,目的是向全世界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但 是一个常常被忽略却非常重要的跨文化机构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国的华人自发兴办的华文学校。与孔 子学院相比,华文学校历史更悠久,服务对象更广泛,与当地的其他教育机构融合的更紧密,是海 外华人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利场所。从历史渊源来看, 海外华文学校已有 300 多年历史, 地域布各 大洲。目前全世界共有华文学校 5000 多所, 华文教师 2 万多名(丘进,2010)。 文化是每个海外华人,不管其国籍是否改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他们力图融入到当地 的文化习俗中去,另一方面他们及其子女又愿意在当地的主流强势文化中保持中国文化的传统。在 这种文化调适的过程中,海外华人华侨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外的桥梁角色。以 往对华文学校的研究大多关注在华文学校如何促进华人后代的母语保持,忽略了华文学校在提高中 国国家软实力、促进华人文化对侨居国当地文化的渗透方面所起的作用。本文以美国华文学校的发 展历史与现状为例透视海外华人在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美国华文学校的发展历程 美国华文学校的发展与华人移民历史及华人社区在美国的发展戚戚相关。美国华文学校最早可 以追溯到 19 世纪 80 年代排华和种族隔离时期,第一所华文学校成立于 1884 旧金山的唐人街 (Wang Xueying, 1995),20 世纪初,美国几个较大的唐人街,如旧金山、纽约、芝加哥等,均设 有较正规的华文学校。与其他少数族裔(如爱尔兰、日本、犹太)一样,当时华人后代被排挤在公立 学校之外,也无法进入主流的就业市场。他们的教育、成长和就业仅限于华人社区中,即唐人街。 华人学校成为华人后代接受教育的唯一渠道,学校里主要教授中文和基本的生存技能。二战后到 60 年代,伴随着民权运动和种族隔离的废除,华人后代进入公立学校与白人和其他族裔孩子一同受教 育,学习英语,接受美国主流文化,期望将来走出唐人街,实现向美国社会的上层流动。这一时期 美国华人渴望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迫于同化的压力大多放弃了华文教育,华文学校一度衰落。在 “熔炉论”和“美国化”的浪潮中,美国教育者和华人自身都质疑华文教育的必要性和中文的实用 价值。70 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移民政策的宽松,从亚洲来的华人新移民大量涌入,繁荣了唐人街的 华人商铺,扩展了华人社区的范围。并且在本国受过良好教育的新移民坚信母语的价值和中国文化 的重要性,认为向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华人传递母语是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学者移民和 专业技术移民以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社会资本促成了华文学校在美国各地纷纷设立,不仅局限于唐人 街社区,也遍布于大学城、郊区和城市周围的卫星城,成为华人社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担当着海外华人文化延续的重任。 据美国中文学校联合会统计,1995 年美国共有各类华文学校 634 所,82,675 名学生, 5,540 名教师。近 10 年来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多的华文学校在美国各大 华人聚居区涌起,反映了美国华人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视和需求。2005 年就读人数估算在 10, 000 人左右。2006 年,据美国中文学校联合会统计,中国大陆华人在美国举办的华文学校共 300 所,计 60,000 名学生 。这些华文学校主要是由华人移民和在海外工作、学习的华侨家长自 发创办的非盈利组织,目的是为华人后代儿童(涵盖 K-12 年级的儿童,5-17 岁),在侨居国创造华 文的语言环境,使他们保持汉语和中国文化。 二、美国华文学校的基本模式与发展困境 绝大多数美国的华文学校都是周末学校,周六或周日上课,每周课时 3-4 小时。在组织模式上 采取的是非盈利组织的形式,实行董事会制度,教师和校长多由家长和华人社区的志愿者构成,学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 校各项事务由董事会成员商议决定。从课程教学来看,目前美国的华文学校主要以教中文语言为主, 辅以书法、舞蹈、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语言教学各校没有统一的教材,有些学校教简体字和 拼音(中国大陆模式 ),有些学校教繁体字和注音符号(台湾、香港模式) 。 纵观美国的华文学校,既可以看到其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也不难发现其面临的种种困境: 1. 大多数美国华文学校成立时间都不长,规模小,且流动性很大。这与华文学校很大程度上依 赖志愿服务的家长有关,华文学校是社区的产物,是家长自发组织、自愿成立的机构,办学经费多 来源于学费和捐款。如果华人家长随工作变迁换到其他城市,其组织倡导的华文学校常常因缺乏人 力、经费、场地和工作热情而出现危机。 2. 华文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华文学校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美国华文学校遍地开花,却不能形成气 候,原因在于华文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调,这反映了华人社区内部源于地域、方言、职业、 宗教信仰、阶层等各方面的分歧,难以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不同群体的华人移民对孩子学中 文的期望不同,如原籍广东的家长希望中文学校里学粤语,孩子在教普通话的中文学校里难以适应。 华文学校在美国圈成的一个个教育园地是相对封闭的, 难以催生与居住地教育体系对接的自觉性和 自动力。 3. 华文学校中本土化教材缺乏, 师资不足、水平不高, 学校管理和教学水平差强人意。大多 美国中文学校用的是外来的教材,有的是大陆各华文学院或语言文化大学专家编写的简体字教材, 有的是台湾赠送的繁体字教材,也有的是大陆普通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这些教材,即使是专门面向 海外学生的,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教材的内容也明显缺乏针对性,难度大,在实际使用中效果并 不如意。周末中文学校里来自港澳台和大陆的移民构成教师队伍的主体, 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 但对于汉语教学, 他们同样缺乏专业背景, 尤其是教学技能欠缺(丘进,2010)。 4. 授课时间很少,每周大多只授课 3-4 小时。美国华文学校并没有被纳入到本国的教育体制, 成为公立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绝大多数华文学校都是周末学校,家长牺牲了周末的休息时间送孩 子上中文学校,孩子因为牺牲了周末玩耍的时间而对学中文产生抵触心理,久而久之不少家长和孩 子都放弃上中文学校。同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语言、文字、文学、天文、地理、风俗、 文化各个层次,仅仅依靠中文学校的 3-4 小时只能学到皮毛。 5. 学生的语言背景和起点差异很大,分班困难。有些学生中文讲得很流利,已经掌握了基本的 读写,有些学生则来自讲方言的家庭,普通话听不懂,上课困难。有些学生年龄偏大,由于之前没 学过中文,在中文学校只能和低年级同学一起上课,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组织教学。 三、美国华文学校发展的新趋势: 海外华文学校的兴衰既与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息息相关, 更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和参与程度有关。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发展主流,经济的高速增长 与综合国力的增强, 提升了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华文在全球的地位, 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使美国 一度陷入低谷的华文学校重现生机, 并迅速发展壮大。当前美国华文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 遇,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 美国华人社区支持中文教育热情更高。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带动了文化 交流。华侨华人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日益凸显桥梁的作用。海外华人移民对自己的民族、对中华文化 充满骄傲,这更坚定了他们在居住国保持中文的信心和决心。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后代也对中文 产生浓厚的兴趣, 认为掌握了汉语和中华文化能在日益迅捷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先机。华人父 母们满腔热情地送子女去读中文学校,除了让其学习中文,还抱有送子女上名校的动机,中文学校 或其他华裔辅助性教育组织才能更有效地促使孩子达到这一期望(李嘉郁,2004)。 2. 美国华文学校数量急剧增长,其教育功能也不断扩展。作为华人社区的一个重要教育机构, 华文学校把众多的华人家庭团结起来,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社区资本,对于新移民在美国社会的 扎根、适应、发展都大有益处。华人家长每周把孩子送到周末学校学习中文,形成稳固的社会关系 网络,有助于他们彼此分享信息和资源,加深对美国主流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同时营造中文的语言 环境,使华人儿童结识更多的华人朋友,促进民族身份认同,防止他们在白人为主体的学校里陷入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 边缘化的现象(Wang Shuhan, 2007)。近年来在一些成熟的华人社区里,如旧金山的华文学校还起 到课外托管班的作用,公立学校放学后有些家长不能及时地接孩子回家,华文学校里的教师和社区 志愿者会辅导孩子写作业,组织孩子开展体育活动和各种竞赛,寒暑假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外活动多与民族文化有关。传统的中文学校以学中文和灌输中国文化为重点, 而当今的中文学校则尽可能与公立学校的课程设置链接,更能迎合正规教育系统有关升级和升大学 方面的要求,这就为更多华人接受。现代中文学校组织也呈多样性,从教师、经费的来源、课程安 排上,都从主流文化教育机构借鉴经验,实施更弹性的教学,也考虑到学习,补习与休闲等其他方 面的平衡,尽量加强道德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一方面,孩子们在中文学校这样一个文化环境里 被其他华裔的人和所包围,有意无意地感受到一种要在感情上和行为上像华人的外部压力;另一面, 教师在课堂上强调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尊重权威、努力工作和守纪律等念和行为标准。”在中国 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文学校以合唱、舞蹈和体育等形式参与社区的庆祝活动。 参与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启发孩子的中华民族传统,增强他们的族群认同意识,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 在公共活动所中与父母和其他华裔成年人密切合作的机会(范宏伟,刘晓民, 2007)。 3. 美国主流社会日益关注和理解华文学校。美国不同时期的不同政府对于华文学校的态度是不 同的, 20 世纪之前的种族隔离局面下美国政府任其自生自灭, 两战期间伴随着美国化运动和“唯 一英语”运动,语言多样性被认为对社会的统一有害,一些州明令禁止学校里使用英语以外的语言 进行教学,华文学校也被认为是民族分裂的祸水。近年来 随着和平与发展、民族宽容、多元文化等 观念在美国社会的倡导,反对种族歧视、奉行多元文化、追求民主政治是时代的主流, 也是社会发 展的趋势,形式各异的华文教育和汉语教学在美国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华文学校在美国获 得更大的发展空间(Wang Shuhan,2007)。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与美中关系的升温, 中国日益成为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反恐等领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推动华文学校的力量, 不 再局限于华人社会和社区,来自美国主流社会的呼声更劲。美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呼吁:语言多样性 是美国社会的一项重要社会资源,有助于提高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这种观点纠正了 20 世纪上半 期把移民语言看作是美国社会问题的偏见。当前美国的中小学增设汉语课程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汉 语也被列入学生升入大学的外语考试语种之一,有些大学甚至将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列入学位课程 (Wang Shuhan, 2007)。 4. 美国华文学校的教育对象日趋多元化。席卷全球的“汉语热”使华文学校的教育对象出现了一个 新特征:越来越多的非华人家庭积极、志愿参与,目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和华人后代儿童一起学习汉 语,了解中国文化。华文学校的教学目标不再单一地以华人华侨子女为对象进行民族语言教学,而 是面向华人社区内外所有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家庭, 一方面教会学生掌握汉语听、说、读、写、 译的技能, 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 另一方面是通过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与世界文 化的交流, 促进华人所在国与祖籍国的友好往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子弟和被领养中国儿童成 为华文教育的对象, 华文学校逐渐成为向当地美国人介绍中国文化的一个便利窗口,华文教育与对 外汉语教学必然出现更多的交叉和融合, 这是华文学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这部分华文教育的新对 象, 也将成为华文学校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重要突破口(陈真,2007)。 5. 美国华文学校的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化。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华文学校的教育资 源。全球信息与知识网络的形成, 改变了华文教育传统方式和华文学校外部环境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解决华文教育资源过于分散, 师资不足且水平参差不齐, 中文教材不足且针对性不强等问 题。传统的语言教学主要依赖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但是当今信息社会 中文互联网、中文搜寻网站、华文报刊、全球中文频道的大量涌现, 将华文资讯、娱乐、教育融入 为一体, 使中文的教学更加广泛而便捷。本课题组调研中发现,不少美国华文学校都从中国购买动 画片和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片、古诗配乐等光盘供学生上课观看,通过视频的方式不仅学会了说中 文,而且近距离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6. 美国华文学校的管理更加规范,更有组织性,影响力也更大。目前美国华文学校已经从各地 零散的教育机构发展成若干校际组织,并向地区性组织乃至全国性组织发展。1994 年,为使全美中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 文学校在发展华文教育、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整合功能,美国中文学校联合会在华盛顿注册 成立,是一个非盈利、非政治、非宗教团体,把全国各地的中文学校联合起来。该联合会计划通过 提升现有中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准,逐渐完善现有华文学校体系,早日实现与北美的教育系统接 轨。目前该联合会在美国各地区拥有 14 个分会,代表各中文学校的利益,筹划、举办与中文教学 有关的活动,为各成员学校和机构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美国中文学校联合会的主要活动有:举 办中文作文竞赛,举办青年夏令营,中文教学研讨会等,进一步推动中文学校未来的发展,扩大其 影响,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使中文学校的定位更清楚,教学更系统。 四、总结:海外华文学校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了软实 力的概念,认为国际社会综合国力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经济发展、军事装备、科技进步、领土和 地域扩张等所构成的硬实力(hard power)竞争发展到由文化感染力、价值观感召力、道德影响力、 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外交说服力,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等所构成的软实力(soft power)竞争 (Nye, 1990)。约瑟夫。奈指出国家软实力即能够影响他国意愿和行为的无形精神力,文化、政治价 值观念、外交政策构成软实力的三大源泉,而文化软实力居核心要素。党的十七大把提高文化软实 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和深刻阐述,体现出执政党对当代国际社会竞争态势的敏锐洞 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谋远虑。在侨务工作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国务院侨办 主任李海峰总结到:当前侨务工作的一个重点是支持和服务海外华人华侨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 秀文化,使居住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陈弈平教授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软实力的资源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和作用:(l) 文化,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及节庆习俗等;(2)价值观,包括以“和谐”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观及 华商经营理念等;(3)教育与科技创新,包括对家教的重视,创新能力与科技人才等;(4) 国家制度与 发展模式,包括中国国家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及华商经营模式等;(5)中国的侨务政策和侨务工作(陈 奕平, 2010)。 无论软实力的定义和内涵如何演变,华侨华人本身就代表着中国形象和民族文化,他们来自中 国社会,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同时又积极地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份子。因而华 侨华人在传播中国语言文化过程中的桥梁角色应该予以充分重视,广泛存在于华人社区中的重要教 育机构-华文学校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陈弈平:华侨华人与中国国家软实力:作用、机制与政策思路,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0 年第 2 期。 陈真: 国际化背景下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 与研究版) ,2007 年第 2 期。 范宏伟,刘晓民:中国软实力的培育:当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状况, 南洋问题研究, 2007 第 4 期。 李嘉郁: 论华文教育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 第 1 期。 丘进:海外华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比较,教育研究,2010 年第 6 期。 Nye, J.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1990 (80)。 Wang, Xueying. (Ed。). A view from withi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heritage community languag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enter, 1996. Wang, Shuhan. Building Societal Capital: Chinese in the US. Language Policy, 2007 (6)。 Chinese Language Schools in the U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New Trends Zhang, Donghui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 (School of Edu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100872) Abstract: With its rising economic power in the world, Ch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