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 理论, 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j]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8-8/13/f836c01f-196f-42e9-a75e-0f7f079fe458/f836c01f-196f-42e9-a75e-0f7f079fe4581.gif)
![“三才” 理论, 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j]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8-8/13/f836c01f-196f-42e9-a75e-0f7f079fe458/f836c01f-196f-42e9-a75e-0f7f079fe4582.gif)
![“三才” 理论, 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j]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8-8/13/f836c01f-196f-42e9-a75e-0f7f079fe458/f836c01f-196f-42e9-a75e-0f7f079fe4583.gif)
![“三才” 理论, 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j]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8-8/13/f836c01f-196f-42e9-a75e-0f7f079fe458/f836c01f-196f-42e9-a75e-0f7f079fe4584.gif)
![“三才” 理论, 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j]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8-8/13/f836c01f-196f-42e9-a75e-0f7f079fe458/f836c01f-196f-42e9-a75e-0f7f079fe4585.gif)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才”理论: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 王利华 天、地、人,古时合称“三才”。关于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即 是所谓“三才”理论。它萌芽于夏商以前,形成于周秦之际,至两汉时期乃成 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理论是基于古代农业实践而产生的,吕氏春 秋审时篇云:“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亦谓:“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 之。”“三才”理论并不专属于某个特定的派别,而是诸家学说的最大“公约 数”,或者说被普遍采用的思想框架。它由农业生产出发,不断向其他领域推 演,古代社会建设思想亦以“三才”为纲领。 自先秦开始,古代思想家就将天、地、人视为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并将 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多种理论建构的基本框架。古人论述治国安邦之道,往往 是从天、地、人说起。例如管子在谈论如何执政制民、富国强兵时,频繁 地将天、地、人并提,不断强调天时、地财(地利)和人力的重要性。它认为: “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要求统治者“审天时,物地生, 以辑民力”;执政施治要“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1。荀 子提出了“天地人相参”的思想,它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是之谓能参。”社会建设、经济发展须得“天时”、“地利”、“人和”而不 失:从社会来说,“农夫朴力而寡能,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 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风俗美”;从统治者来说,“人主”要立威仪、 行赏罚,才能“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实 现财货丰足,天下安定2。这些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如淮南 子主术训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 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民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 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邱陵阪险 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 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经法更明确地 把天、地、人相参称为“王天下之道”和治国者之“前道”,其大(六)分 云:“王天下之道,有天焉,有人焉,又(有)地焉。参(三)者参用之。” 又云:“治国者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3。随着历史的 发展,后代关于社会建设治理的思想理论不断丰富、完善,但始终都没有脱离 “三才”这个基本架构。 综观中国历史,“三才”理论并不是一些空洞无物的抽象概念,而是有着 具体实际的社会内容;亦不只是停留于思想家们的高谈阔论,而是在一定程度 上指导了古代政治实践,对传统社会建设治理产生了实际的影响。以下就天、 地、人三者分别稍做申论。 在中国古代,“天”的内涵很复杂,抽象玄妙,难以定义。古人并不尊奉 某个至高无上的“造物主”,但极其尊崇“天道”,基本观念是“天道之行”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顺之则万物遂长、百姓丰足、社会安定,国祚永昌;逆 之则必遭“天谴”。荀子天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基于这一观念,古人认为:君主必须顺应天 道才能取得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才能安抚万民,实现天下太平。 “天道之行”最重要的表现是四时代序,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是为“天时” 。“天时”与农事最直接相关,故又称“农时”,其于稼穑成败和年收丰歉关 系至为紧切,直接关乎黎民百姓的生计,故亦称“民时”。“天时”不仅决定 着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节律,而且深刻地着社会中的人和事,因此人们必须根据 “天时”来安排各种事务。这一点对于农业社会至关重要。 古代思想家不断强调“奉天时”,易传乾卦文言云:“先天而天 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奉天时”首先要知天时,明“四时之序”。管 子四时认为:“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古代国家高度重视编订和颁布 历法,把它作为宣示王朝正统的重要礼典,“正朔所在”即是“天命所归”; “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则是国家的重要政务。 古代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副“天道之行”,遵“四时之序”。顺时 而动,不夫时宜,乃是“圣王之制”。荀子王制说:“君者,善群者也。 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 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鱔孕别之时,网罟毒药 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 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 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董仲舒春 秋繁露四时之副详细论述了“副天之所行以为政”的思想,称:“天之道, 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 所以成岁也。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故以庆副暖而当春,以赏副暑而当夏, 以罚副清而当秋,以刑副寒而当冬,庆赏罚刑,异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 德也。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如合符,故曰:王者配天,谓其 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 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庆赏罚刑,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当其处不可不发,若暖暑清寒,当其时不可不出也;庆赏罚刑各有正处,如春 夏秋冬各有时也;四政者不可以相干也,犹四时不可相干也;四政者不可以易 处也,犹四时不可易处也。故庆赏罚刑有不行于其正处者,春秋讥也”。古人 根据“四时之序”,将一年的各种要务按月编排成月令,著于礼典,谨守 奉行,战国秦汉时代最为重视,在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所谓“月令图式” 。 农业是古代国计民生的根本,又是季节性最强的一种经济活动,因此“奉 天时”落实在国家在社会经济管理中,除“敬授民时”指导农事外,更重要的 是“使民以时”不妨农事。在儒家那里,“使民以时”、“不违农时”、“不 夺民时”、“无失其时”、“勿夺其时”等等,被称为“圣王之制”。为了 “不违农时”、“不夺民时”,国家尽量避免在农时征役和“行役逾时”。 但“天道之行”亦有异数。自古以来,各种异常的自然变化一直对人类社 会造成巨大影响。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水、旱、蝗、风、霜、雪、河 溢、地震,自然灾难无年不有,古代统称“天灾”。古人认为:“天灾”是人 们尤其是统治者违逆“天道”所致,是上天对人的惩罚,亦即“天谴”,必须 通过修正和改善自身的行为来应对。由于“天谴说”的影响,每当遇到严重自 然灾难,时雨不至、禾稼枯槁,或阴霾连旬、淫雨成潦,皇帝便有遣宫女、赦 囚徒、避殿、减膳、撤悬、斋戒、祈祷之举,“以答天谴”。在今天看来, 这些行为是形近于巫的虚伪作派,然而在当时却具有一定的实际政治意义。 诚如晁错所说:“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自然灾害,上古 圣王亦所难免,关键是能否积极地应对。自先秦以来,人们提出了许多关于防 灾救荒的思想主张,从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到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 书荒政,不断发展充实,徐氏“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的思想, 可谓集其大成。国家为应对“天谴”所采取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包括重视积贮、 预先防备,组织抗灾和灾后赈济等等,统称“荒政”,它是古代政治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不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说,古代防灾救荒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 都仍然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灾害,总体 上是消极地承受,显得十分孱弱无力,未能形成完善有力的预防和应对机制, 严重的天灾常常引起剧烈的社会动乱,甚至导致国家政权土崩瓦解,历史教训 十分深刻。 “地”在古代观念中亦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包括不同类型的土地及其 所承载的各种自然资源。管子水地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 菀也。”大地载育万物,是庶物之所聚,林材之所藏,财富之所出,更是发展 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民以立命,国以为基。古人关于“地”的基本理念是 “尽地利”,理想目标是“地无遗利”。“地利”是基于古代主要生计体 系农业而形成的观念,有时亦称“地力”,充分发掘土地的生产潜力可以 增加产量,故李悝“作尽地力之教”。当然,“地利”不仅仅指农业收益,还 包括其他的物品出产,所以有时又称“地财”或“地材”。欲尽“地利”,就 必须积极垦辟土地,并通过兴修水利等措施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 率。此外,还要积极开发山林川泽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生物和矿产资源。 如何“尽地利”?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地利”的合理开发与公平享有,既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因此“地利”的开发和管理,是古代社会建设治理的基本问题之一。从理论上 说,大地上的一切资源都是自然所赐,凡庶生民都享有均平占有和利用的权利。 然而,“均平”自古以来始终只是虚幻的理想,围绕自然资源的占有、利用而 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乃是古代社会的常态,或则聚讼公堂,或则群起械斗, 其尤甚者乃至引发全局性的战争动荡,导致天下鼎革。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 政治家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始终未能根本解决这些矛盾。事实上,缓和在 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土地占有中的利益冲突,在古今社会建设治理中都是最 艰巨的任务。 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了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土地,自周代的井田 制,到战国秦汉的授田制,再到中古时代的占田制和均田制,古代国家一直试 图通过鼓励垦辟土地,调控土地分配占有,使百姓著于乡土、务其本业,“匹 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于麻枲”4。然而由于人口不断孳繁,人地 关系渐趋紧张,自西汉以来,围绕土地占有和利用所产生的利益冲突,一直是 社会矛盾的主要焦点,严重困扰着古代政治家,历朝历代议者纷纭聚讼,主张 层出不穷,土地制度亦可谓变化繁复,但国家的政策性努力从未彻底解决实际 问题,“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历史景象一再重复出现。宋代以 后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意味着对土地分配和占有实行国家统一调控、管理 的努力最终被放弃。围绕土地占有所产生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常常是通过周期 性爆发的剧烈政治动荡造成人口大量流徙、死亡才得以暂时缓解,王朝政权的 盛衰兴替与人地矛盾的轻重弛张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伴随”关系。与之 紧密相关的是,尽管古代国家很早就将水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政 务,并且不论就社会组织化的程度,还是就国家权力介入的强度而言,都明显 地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然而,围绕水源利用、水权分割而产生的多 层次社会矛盾冲突,在历史上一直非常尖锐,至今仍然有增无减,非常值得深 思和警觉! 作为“地利”重要组成部分的山林川泽资源,在古代曾被置于非常重要的 地位。管子一书曾有过不少讨论,它指出:山泽不禁火与禁火,关系到草 木能否植成,进而影响到国之贫富5;山林、菹泽、草莱是“薪蒸之所出,牺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牲之所起”,若人君不能谨守,则“不可以立为天下王”6。古代国家与私家 之间,不同家族、阶层以及地方利益集团之间,围绕山林川泽资源的封占与分 享、利用与保护,一直存在诸多矛盾,甚至引发激烈冲突春秋、战国时代 列国和大小贵族之间的彼此攘夺,汉代朝廷与诸王、豪强在山泽之利上利益冲 突,南北朝时代的山泽封锢法令的禁弛,北宋以后长江中下游湖田之利的“请 射”争斗,以及明清山区垦殖的禁放和“土客之争”,都曾造成政局扰攘 和社会骚乱。 围绕地利之争所产生的种种矛盾,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本来,在自 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上古形成过一些合理的礼俗和制度。当时国家除设置 “虞衡”、“载师”之类专门职官负责山林川泽事务外,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 性法令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时禁发”。对于何时入山林川泽从事樵采猎 捕,曾有过相当严格的礼法规定。但是,随着人口不断孳繁,生存压力不断增 强,后代朝廷对自然资源的管理逐渐松弛,明清以来尤甚。由于国家管理失控, 产权制度模糊,盲目、无序、粗放甚至野蛮的山林川泽开发,造成了森林锐减, 水土流失,河湖淤塞,自然灾害不断加剧,并且祸延当代,历史教训极为深刻! “三才”理论关于“人”,有时说“人力”,有时论“人和”,因语境变 化而异。在古代社会建设理论框架中,“人力”与“人和”始终受到高度关注。 “顺天时”、“尽地利”需要靠“人力”,汉书食货志引晁错之语云: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人力”既指个人之力,更指群体 之力,而发挥群体之力的关键在于“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所谓“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早已是妇孺皆知的名言;荀子王制具体论 证了“人和”的重要性,认为:“和”能增强人的力量,所谓“和则一,一则 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关 键在于人有义、有分而能群;“人和”则诸事可成,所谓“中得人和而百事不 废”;荀子还认识到:社会和谐是财货之源、经济之本,所以荀子富国 说:“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货之源也”。 关于“人力”,古代思想家议论最多的是如何“节用”。有关“节用民力” 、“使民以节”的言论,古代文献典籍中在在有之。管子主张国家要“量 民力”,用民之力和取民之财要有节制,它警告说:“轻用众,使民劳,则民 力竭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下怨上,令不行,而救敌之勿谋已,不可得 也”;又说:“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 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 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 国虽大必危”7。也就是说,国家不恤民力,征取无度,必须导致上下失和, 引发社会动乱。后代历史充分证明了管子的先见之明:一些王朝在建立之 初,由于推行轻徭赋役、与民休息的政策,“宽省民力”,“使民以时”,经 济生产得到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秩序由乱而治;反之,统治者 违逆天道,施政急暴,征役无度,滥用民力,都导致天下嚣然,人心鼎沸,强 盛如嬴秦、富庶如杨隋者,亦难逃短祚覆亡的命运。 “人和”即社会和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气压维护装置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科技学院《日语新闻听力》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英语短篇小说佳作欣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成型技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某建筑劳务分包合同
- 索鞍安装施工方案
- 2025绿化工程供料合同范本
- 2025年“1+N”全景式假期成长实践作业设计模板
- 2025至2030年中国铁艺货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大班音乐《水果百变秀》课件
- 妇幼保健院医疗保健服务转介工作制度和流程
-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考试题库1100题【含答案】
- 监察机关执法工作规定学习测试
- 超细干粉灭火系统施工质量记录表格
- 产品鉴定试验大纲
- 2022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PPT
- (高清版)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JGJ144-2019
- 民办教师人员花名册
- 电解作业汇编
- 国家开放大学《管理英语4》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