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教育”的理念体系1_第1页
“上善教育”的理念体系1_第2页
“上善教育”的理念体系1_第3页
“上善教育”的理念体系1_第4页
“上善教育”的理念体系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上善教育”的理念体系 (一)核心理念上善若水 以水为载体,开展“ 水品”学校文化建设,为学校指引了一条未来发展 之路。为此,我们确立 “上善若水”作为“ 上善教育” 的核心理念。 (“水品”, 即水德。) “上善若水” 是老子对 水的品质的高度概括,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 水的品性一样。上,最。 “善”取义于教育,包含善良、美好、善于、擅 长等 含义,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和善良的行为。 “上善若水”,追求的是如水一样的美好品质。 “上善若水”,要求学校教育追求如水之“ 上善” ,像水的品性一样,泽 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要求教师形成如水的师德师能,博学善教,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用真诚的爱善待每个学生,尊重、关爱、相信、发展每个学生; 要求学生“崇善好学 ”,善于修德、善于求知、善于健体、善于尚美、善于合 作、善于实 践,思 维像水那样深沉,交友像水那样相亲,言语像水那样真 诚, 办事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学校鉴于与珠江流域、江水之间的密切关系,根据地域特色和水的属 性,提炼出 “水之八德” 进一步拓展延伸“ 水品” 的内涵,使之成为学校“上善 教育” 特色文化的重要链接。要求全校师生具有水润育万物的奉献之德, 奔流不息灵活变通的进取之德,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柔韧之德,水准持平 的公平之德,源头活水的创新之德,虚怀若谷大道无为的谦虚之德,海纳 百川的包容之德,流水不腐的清廉之德。这对师生的为人处世具有非常重 要的启迪作用。 核心理念是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哲学思想, 是一切办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是学校文化的灵魂。确立“ 上善若水”的核心 理念,不仅 契合学校地域文化特征及学校特点,也是为了在今后的校园中 营造“ 水品文化 ”,弘 扬 “上善精神”,追求“上善境界”,从而树立起鲜明的 学校战略个性,最终建成“ 上善”之校。 (二)办学理念系统 1 校徽设计(另案) 2、校训:向善 向上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 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 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 教风、学风 、校 风的集中表现,体 现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向善、向上 ”是对“ 上善若水”大义的挖掘与提炼。取义于教育,善,指 一切美好的事物和善良的行为; 上,指要求高、质量高,攀登高峰。向,志 的趋向,指努力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 向善,让人拥有如水的善念、如水的德行、如水的胸怀心地善良, 有仁爱心、正 义心、 责 任心。 向上,让人能够如水般自强、如水般坚韧、如水般灵动志存高远, 有活力,有执行力、意志力、 创造力。 向善是对美好德行的追求,向上则是进一步对卓越品质的追求。 、校风:谦 和 协进 谦和。 水性谦和水不与物争,行为谦而有内涵。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 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 种平常心态,不张扬,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 安静。 谦和即谦逊平和,是一种一心向善、心如止水的境界。出自晋书 良 吏传 邓攸 :“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 谦,不 骄不躁, 谦谦有礼。和,含有和 蔼、和气、和善之意。谦和体现在学校中,是 谦虚, 是和谐,是师生关系和美和洽。谦和, 师生要做到虚怀若谷,又要和他人 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协进。 水的凝聚力极强,容汇百川,聚力强势,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 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 抽刀断水水更流” 之慨叹。因其 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遇洞则穿,遇隙则渗,遇阻则绕,勇 往直前, “千条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东流”。 水的这种凝聚力量、奔腾不 息的品性延伸到教育,可谓“协进”。 协进,即同心协力,共同进步。 师生要顾全大局,相互关爱,和谐相处, 团结协作;要坚定信念,追求卓越,开拓进取。 4、教风:至爱 博识 至爱,到达爱的境界。水最有爱心,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 回报。水是生命之源,孕育万物,滋养生灵,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 禾壮,从不挑三拣四,从不彰显自己。 爱,放之教育,是 师德的核心, 夏丐 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 塘,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教师要用自己的爱 心浇灌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 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将爱心、耐心、关心注入到学生心田。 博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 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水的博大,启示教师要 “博识”。 博识,指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作为教师,应广泛学习,博采众长, 厚积薄发,具 备大学问。 至爱、博识, 要求教师德才兼备,既有人格魅力,又有学识魅力。 5、学风:善思 灵动 水善于变化、灵活。它因时而变,夜 结露珠,晨 飘雾霭,夏为雨,冬 为 雪。它因势 而变,舒 缓为 溪,陡峭 为瀑,深而 为潭,浩瀚为海。它因器而 变, 遇圆则圆,逢方则方,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 故有无限生机。放之教育,学生也要如水般,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 偏执,善思、灵动。 善思。孔子在论语中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强调学习要经过思考, 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善思,即善于思考、乐 于思考、主动探究。 灵动,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灵活变通,思维 活跃,勇于 创新。 二、走在第二代课改的路上,仰望第三代课改的星空。基于以上三个 背景的思考,洛城小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富有自己学校特色的理念“三 环”动感课堂。 “三环”动感课堂是尊重人性的 课堂,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 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精神生活, 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 求。面对充 满灵性的孩子,构建灵动的课堂,让孩子真正动起来,成为我 们共同的追求和使命。 “三环”动感课堂就是对新课改理念“内化” 或“校本化” 的一个产物。它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不同特点 更加有针对性、创新地实施新课改。 构建“三环”动感课堂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认为:“教室里的学习就是与对象世界的相遇和对 话,是通过 教师与伙伴的相遇与对话,是通过与自身的相遇与对话来实现 的。 ”这 里所说的“对象世界 ”就是指自己、他人、事物。可 见人的认知过程就 是与己、与人、与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最后与他们建立新关系的过程,从而 完成了一次自身的重塑。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做出以下的课堂设计: (1)相遇。 学习的第一步是相遇,学习是与物相遇、与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的 旅程。相遇是真正学习的前提,是产生好奇心与探究冲动的过程。学生依 据研学案,在自学中与原有生活储备、与新的知识、与教材、与自己相遇。 “三环”动感课堂”主张,学习就是一种体验。自学是学生从已知世界出发, 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的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 种挑战。自学就是一种相遇。 “无限放大自学”,是第三代课改“三大标志” 之 一(李炳亭),也是“ 三环”动感课堂” 的特色之一。 “三环”动感课堂信赖学生, 鼓励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在自我体验中发现与探究。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2)对话。 学习的第二步是对话,学习是通过与物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 话展开的从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探索的旅程。对话是深度学习的关键。通 过对话,交流、展示“相遇”中自学的成果,进行知识的整合、内化、迁移和 运用,对感悟 进行锤炼提升。 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我们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多 样的思想碰撞,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原本就 是合作性的,原来就是基于与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 。课堂应该 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小组合作不应仅仅是学生团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它更 应是一种人际交往的修炼,具有社会性。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表达,学会倾 听,学会尊重。小组学 习作为一种“学习共同体 ”,其黏合剂是团队文化、合 作精神、集体观念。可见,真正的小 组合作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生活方式。 倾听他人的声音是学习的出发点,越会倾听的学生越善于学习。因而,小 组协同学习的另一层意义,在于相互促进思考,不局限在“ 相互说”,而在 于“ 相互学”。生生之 间 “相互学”,师生之间也在 “相互学”。可见, “三环”动 感课堂又是师生精神相遇与心灵交流的圣地,教师不仅仅承载着传输知 识的任务,更要营造民主、宽松、和 谐、高效的 课堂环境,要蹲下身来与学 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开 发学生的思维与学能,使其动手、动口、 动心、 动脑,通过评价等方式促进 学生全面、健康、主动 的成长,在 发展学生的同 时也发展自己。 对话是深度学习的关键。 “三环”动感课堂通过自我对话、生生对话、师 生对话等, 进行灵动的交流、展示、 评价,在 课堂中融入生活,强调生活内 容和方式,关注生命状态和质量,让课堂更和谐、平等、活力。 “三环”动感课 堂中的“对话 ”是学生自由表达和展示自己的一种方式,它充满了令人激动 的人文关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生命的自然成熟和理智的丰满,从 而获得全方位生命意义的提升。 (3)重构。 学习的第三步是重构。与物对话获得重构与创造的可能;与他人对话 利于达到“知 识的超市,生命的狂 欢”的可能;与自己对话能通过重构自我, 形成新的比较、判断、决策的思维过程,最 终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新认识。 “三环”动感课堂通过对预设 的学习目标进行回 归性的检测与拓展,并进一 步总结和反思,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升华和重构。 “相遇、对话、重构” 是 “三环”动感课堂的基本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 过程中, “三环” 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灵动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时时处 处,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相关环节的安排。不同的课型、 不同的学科在此基础上,可做灵动的变式,做加法或减法。三个环节中都 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生命个体,突出“弱势 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 侧重“ 兵教兵 ”、“兵练兵 ”、“兵强兵”。 “三环”动感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为基础, 以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导动、多元互 动 等为教学策略,让课堂充满 节奏感,充 满动感。教学过程中,教 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维要 灵活,学生的学习要灵活、灵巧、灵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气的目的;要 自动、他动 、互 动、群 动 ,要动静结合,从而达到 师生身心俱动,以学活教、 心随课动、 课随心动、舞动生命的美好境界。在动中恢复孩子的本真,张 扬孩子的个性;在动中,彰显生命活力,促进生命个体的成长;在动中体验 帮扶、关爱 的温馨,享受智慧集成的愉悦,感悟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动态 生成,从而归还教育的本真。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