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最终稿)_第1页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最终稿)_第2页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最终稿)_第3页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最终稿)_第4页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最终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讨 论 稿) 兴和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二 0 一 0 年十二月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1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基础 .1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重点和发展目标 .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7 第三节 战略重点 8 第四节 发展目标 .9 第三章 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1 第一节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积极推进对外贸易 11 第二节 统筹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2 第三节 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2 第四章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4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14 第二节 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 16 第三节 发展壮大服务业 .18 第五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 .20 第一节 加强交通运输通道建设 .20 第二节 保障水资源供给 .20 第三节 加快能源建设和通信网络建设 .21 第六章 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1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21 第二节 致力环境改善与治理 .22 第三节 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利用工作 .22 第四节 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23 第七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23 2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23 第二节 提高居民收入 23 第三节 促进稳定脱贫 .24 第四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4 第五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25 第六节 创新社会建设和管理方式 .25 第七节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26 第八章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7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7 第二节 推动科技跨越发展 .27 第三节 建设文化大县 .28 第四节 健全卫生服务网络 28 第五节 发展体育事业 .29 第九章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9 第十章 “十二五”时期的重大项目及建设时序 30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 年 -2015 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 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 县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县全力缩 小差距,实现 富民强县,推进“实力、活力、魅力、和谐”兴和战略目标 的加速推进期。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 于继续保持兴和县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上 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政府以 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兴和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抢抓机遇, 应对挑战,扎实推进实力、活力、魅力、和谐兴和建设,全 县各项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城乡面貌 发生较大变化,开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为“ 十二五” 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末,全 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9 亿元,年均递增 17.7%, 是“ 十五”末的 2.3 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 8.35 亿元,年均递增 5.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 17.6 亿元,年均 递增 27.2%;第三产业增 加值完成 13 亿元,年均递增 18.6%。财政总 收入完成 1.3 亿元,年递 减 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95.5 亿元,是十五时期 2.8 倍,年均递 增 8.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 15.8 亿元,年均递增 24.8%, 是“ 十五”期末 3 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 达到 13300 元和 3070 元,年均分别递增 13.6%和 4.6%。节能减排任 务均控制在了指标范围内。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始终把调整 优化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三次产业比重由“ 十 2 五”末的 37:30:32 调整为 21.4:45.2:33.4。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 代农业的切入点和抗旱保增收的根本措施,不断加大建设推广力度。 马铃薯喷灌圈从零起步,累计建成 180 套 9 万亩。保护地蔬菜面积由 100 亩增加到 10380 亩。推广膜下滴灌 2.67 万亩。力促畜牧养殖业由 粗放经营逐步向集约经营转变,建成 5000 头以上奶牛牧场园区 3 个, 万只肉羊养殖场 5 个,千口养猪场 14 个,5000 只以上鸡场 9 个,能 繁基础奶牛和基础母羊存栏分别稳定在 2.13 万头和 66.5 万只,生猪 存栏达 9.5 万口。工业经济取得了新突破,风机制造、化工、碳素、石 墨、冶金、风电、农畜产 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全县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由 2005 年的 7 家增加到 21 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 13.4 亿元,增长 4.4 倍。全 县 5 年累计引进项目 102 个,引进资金 78.2 亿 元,其中工业项目 32 个,总投资 23.14 亿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 院投资的风机制造、山东海化集团投资电石化工一期项目建成投产。 全县碳素总产能由 6 万吨提高到 10 万吨,内蒙日新集团投资的石墨 资源整合和深加工高新产业园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大唐万源新能源有 限公司一期投资 5 亿元的 49.5 兆瓦风电场并网发电,中节能投资有 限公司一期 49.5 兆瓦风电项目已正式核准,土建前期工作开始。中钢 集团、三美国际矿业等联合投资百万吨的硅锰、硅铬特种合金项目, 新加坡朝日化学公司投资锡焊助焊剂等项目也在积极推进。充分发挥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和县内大型运输车辆较多的优势,抓住我县周边 煤炭市场整顿外迁的机遇,在加强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整合运输资源、 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运输效益上取得新进展。规划了占地 15 平方公里 的庙梁煤炭物流园区,并引进北方通和、内蒙古恒利达集团、鄂尔多 斯瑞德集团等十几家大的物流公司进行开发建设。由恒利达集团投 资 2 亿元、占地 493 亩的恒兴达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 围绕建设京西草原风情第一景目标,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大力发 展旅游业,苏木山森林公园、涝利海草原、佑安寺恢复重建、衙门号水 库四大旅游景点开发建设项目均确定了投资业主,开发建设各项工作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 有序推进。金融信贷工作不断加强,争取到银行市政建设贷款 1.87 亿 元。全县组建小额贷款 3 家、担保公司 3 家,筹建村镇银行 1 家。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切实加大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城乡 面貌焕然一新。累计完成城镇建设投资 23.8 亿元,县城建 成区面积由 6 平方公里扩展到 11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由 7 平方 公里扩展到 22 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不足 6 万人提高到目前的 8.5 万人,城镇 化率由 32.9%提高到 39.3%。加大以供水、供热、道路为主 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新区水源地建设、供热设施改造以 及南北环路、景观大道、兴和大道拓宽改造和移民西路等工程建设。 累计新增市政道路 60 公里,新增道路面积达 100 万平方米,是原有 城区道路面积总和的 4 倍。完成了双河综合治理、黄花梁生态公园、 兴永公司植物园等市政景区建设工程。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城中村” 改 造,五年累计完成危旧房改造 8 万平方米。完成了会展中心、体育场 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新世纪广场改造等公共基础工程。兴和国 际酒店、光 辉农贸市场和温州商业中心建成运营。建设明兴豪庭、现 代阳光城、和谐家园、碧海嘉园、将 军花园等商品房 80 万平方米,完 成廉租房等保障性住宅 3.94 万平方米。目前城区楼体建筑面积达到 180 万平方米,比“ 十五” 末增加 140 万平方米。 切实加强生态、水利、道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 年完 成生态治理面积 61.6 万亩;实施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中 低产田改造等涉农项目,累计投资 8000 多万元。全县新增有效灌溉 面积 17.26 万亩,累计达到 26 万亩。累计筹资 1.9 亿元,建成三级通 乡油路 135 公里,四级通村砂石路 705 公里,共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 867 公里,全 县公路总里程达到 1166 公里。公路网密度由 2005 年的 30.8 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 33.1 公里/百平方公里。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和谐社会建设 成效显著。 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投入累计 4 达 9.8 亿元,切实解决了供热、供水、交通以及住房、就业、扶贫、医 保、社保等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五年累计输 出劳务 21 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4.21 万人,城镇新增就 业人数 7841 人,解决了 821 户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城镇登记失 业率控制在了 4.0%以内。养老保险扩面新增 2806 人,解决了转制破 产企业职工 2626 人、特殊群体社保达 5100 人的老有所养问题,全县 参保人数累计达到 15185 人, 。城乡低保覆盖分别达到 7252 人和 29226 人,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 16 万 人,实现了常住人口的全覆盖,累计补偿医疗费 5620 多万元。2008 年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累计报销医疗费 720 多万元。科技、 教育、文化、卫生、 计生等社会事 业得到长足发展,信访维稳工作进一 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 总之,“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十 一五” 规划时 期处于实 施赶超战略、力争跨越 发展的大背景, 对发展 的条件和发展中的困难估计不足,确定的目标值偏高,随着近年来落 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加强,淘汰落 后产能和节能减排任务重大,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发生了转变,特别是 这五年间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下行及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 影响,完成“ 十一五”规 划目标有一定差距。 专 栏 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05 年实际 2010 年预计 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7.23 39 17.7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5625.4 12157 16.7 其中:一产增加值 亿元 6.39 8.35 5.5 二产增加值 亿元 5.29 17.64 27.2 三产增加值 亿元 5.54 13.01 18.6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8 1.3 -5.9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6 24 8.1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 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5.2 15.8 24.8 6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3 4.0 7 总人口 万人 313 32.08 8 城镇化率 % 32.9 39.3 1.28 个 百 分 点 9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元 2456 3070 4.6 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7045 13300 13.6 11 森林覆盖率 % 13.7 21 1.48 个百分点 12 林草盖度 % 31 48.5 3.5 个百分点 13 单位 GDP 能耗 吨标煤/ 万元 1.6909 1.3978 -3.7 14 二氧化硫排放量 吨 1530 2249 15 化学需氧量 吨 760 715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们已经 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县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 变, 发展中 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经济基础 薄弱,产业层 次不高,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农牧业粗放经营问题没有 根本解决,抗灾避灾能力仍然较弱,推进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 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任务十分繁重,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工业化刚 刚起步,产业层次偏低,质量效益低下;第三产业发展仍显缓慢,潜在 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发展的条件 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 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依然很多。 在未来的五年中,我县的发展中也会赶上诸多历史机遇和有利条 件。 从外部环境看,国家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为我县的优势产业发展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和京津冀晋地区产业投资向中 西部转移进程的加快,京津冀晋经济的一体化格局形成,为我县依托 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在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 6 件;我县已列入自治区规划的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 区,重点打造的集宁丰镇大同张家口兴和经济圈,我市的察 哈尔、兴和、丰镇等三个工业园区跻身自治区重点扶持的工业园区行 列,这些都有利于我县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发挥优势,抢得先机;西 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必将使国家、自治区加大统筹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的力度,着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规划指导、项目 安排、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和保障民生等 方面对欠发达地区予以扶持,我县将会得到更多的中央和自治区项目、 资金支持,为我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从内部条件看,随着集张铁路的建成以及京呼高铁、兴(和)商 (都)铁路、京新(G7)高速、准(格尔)兴(和)重 载高速公路、张(皋)商 (都)公路等交通干线的建设和旧 110 国道的提级改造,将进一步拉近 我县与京津冀晋和呼包鄂的距离,更加凸显我县的区位交通优势,为 我县率先参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县农 业、工业、第三产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城 镇 、农村基础设施有了长足 进步,土地 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具 备了承接 产业转移的先决条件, 是我县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三力一和 谐” 兴和建设目标日益深 入人心,全县各级各界干事创业的激情不断高涨,为下一步加快发展 增添了不竭动力;各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奠定了较为坚 实的基础。 总之,“十二五”时期是兴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是我县实现经济崛起,全面缩小差距的重要转折时期,既面临难得的 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增强机 遇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 种矛盾,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 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 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重点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 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 形势新变化,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和谐”兴和为目标,坚持走富民强县、富民 优先之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着力建设 绿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重县、现代物流强县、生态旅游名县。全力打 造“ 六大产业 基地” ,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和民生改善,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构 建“ 呼包鄂”经济圈与“京津冀晋”经济圈交流融合的重要平台,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原则。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发展全 过程和各领域,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推 进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 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统筹发展原则。坚持“ 五个统筹”,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 可持续性, 实现城乡、区域、 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又好又快发展。 跨越发展原则。立足欠发达的基本县情,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 理念,努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致力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效 益,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实 现经济崛起目标。 集聚发展原则。调整优化人口布局,实施收缩、转移、稳定战略, 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提高城镇化水平。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 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协作发展原则。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 8 源、能源、土地等优势, 加强与“ 呼包鄂”经济圈、“京津冀晋” 经济圈的 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 创新, 积极创造参与经济合作和 竞争新优势。 和谐发展原则。坚持富民与强县并重,把发展的成果真正落实到 富民、惠民上,强化公共服务,努力改善民生。要牢牢把握“ 发展为了 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这一理念,在加快物 质文明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兴和。 第三节 战略重点 立足我县比较优势,适应国内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顺应自然和经 济规律, “十二五”期 间我县在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区域的空间定位是: 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京津冀晋” 和“呼包鄂” 两 大经济圈产业转移和产业协作配套的重要平台。产业布局规划定位是: 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打造“ 六大产业基地” 。 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为重点, 培育壮大有机蔬菜、马铃薯、杂粮生产基地,肉羊、生猪、奶牛高效养 殖业基地, 积极引进肉、奶、菜、薯、杂粮龙头 加工企业,推 进农牧业 产业化进程。 机械制造和新型化工基地。大力推动以风机制造、汽车挂车、节 水灌溉机械及配套零部件为主的项目建设;促进电石 PVC、锡焊材料 等化工产业升级。 石墨碳素新材料基地。发挥我县传统产业的独特优势,做大做强 石墨、碳素产业。 积极扶持石墨碳素新材料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建 设中国石墨碳素城。 煤炭物流基地。依托我县区位优势,借助便捷的公路、铁路运输, 全面打造华北地区重要的煤炭物流枢纽。 草原生态旅游基地。加快苏木山、涝利海、友谊水库、佑安寺为主 要景点的旅游和休闲度假区开发建设进程,发展特色旅游;探索开发 沟域经济和以马铃薯喷灌滴灌区、设施蔬菜种植区和风力发电为主的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9 现代农牧业和清洁能源旅游观光区,发展乡村旅游。构建北京二小时 经济圈特色旅游基地。 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风电产业,510 年总装机容量达 2500 兆瓦风电场的目标,构筑全市重要的碳汇基地。 专 栏 2:沟域经济 “沟域经济” 是近几年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所 谓 “沟 域 经 济 ”就 是 利 用 林 下 复 合 生 态 系 统 ,集 生 态 治 理 、新 农 村 建 设 、种 植 养 殖 业 、民 俗 旅 游 业 、观 光 农 业 发 展 为 一 体 的 山 区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新 模 式 。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 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 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 娱乐等为内容,通过 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 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以点 带面、多点成 线、产业互动,形成聚集规模。我县城 关镇及南部地区 3 个乡镇近 1/4 以上土地面积处于山区,一直是我县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 “软肋”。探索发展沟域经济对促进生态保护和农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缩小差距、富民强县的要求, “十二五 ”发展总体目标是: 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市平 均水平,综 合经济实力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基本实现翻 番目标。 经济快速崛起。到 2015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80 亿元,年均增 长 15.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3.5 万元,年均增 长 15%;财政总收入达 到 5.5 亿元,年均增长 33%;到“十二五” 期末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85 亿元,年均增长 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达到 30.5 亿元,年均 增长 14%。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到 2015 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 15:50:35。 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工业占 GDP 的比重达 到 50%。 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集张铁路、京呼高铁、兴(和)商(都)铁路、 京新高速、张(皋)商(都)公路建成通车,旧 110 国道提级改造完成。 10 继续实施乡村道路建设项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健全。保障水资 源供给,推进节水型水利项目建设。加快电网通道建设,实施城乡电 网改造工程。畅通信息网络,提高信息网络覆盖率。 城镇功能大幅度提升。中心城区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素集聚和 经 济 辐 射 功 能 明 显 增 强 ,城 乡 一 体 化 进 程 加 快 ,城 镇 化 水 平 达 到 45.5%以 上 , 中 心 城 区 人 口 达 到 12 万 人 。城 市 供 水 、供 气 、供 热 基 本 覆 盖 。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继续落实国家的生态建设项目,推动生态环 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林草盖度稳固提高,分别提高到 27.4%和 54.5%以上。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单位 GDP 能耗、单位 GDP 二氧化 硫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要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年平均大于 280 天。 社会事业均衡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才等 公共服务得到较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 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各类 教育协调发展;有效开发利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文化大县建 设迈出新步伐;实现人人享有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劳动力素质明显提 高,人才事业发展加快。 民生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达到 23000 元以上,年均增长 12%以上; 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达到 6100 元以上,年均增 长 15%以上。初步建立起覆盖城 乡的社 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0%以内。群众物 质文化生活明 显改善。 对外开放水平有新提高。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开展多层次、 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与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招商 引资总额五年累计突破百亿元。 专 栏 3:“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 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年 预计 十一五年 均增长% 2015 年 规划 十二五年 均增长% 指标属 性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1 1 总人口 万人 32.08 33 其中:常住人口 万人 22.09 0.4 22.5 0.4 2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9 17.7 80 15.5 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12157 16.7 35500 15 其中:一产增加值 亿元 8.35 5.5 12 7 二产增加值 亿元 17.64 27.2 40 18 三产增加值 亿元 13.01 18.6 28 17 4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3 -5.9 5.5 33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4 8.1 48 15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5.8 24.8 30.5 14 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0 4.0 8 城镇化率 % 39.3 1.28 个 百 分 点 45.5 1.24 个 百 分 点 9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元 3070 4.6 6100 15 10 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元 13300 13.6 23000 12 11 森林覆盖率 % 21 1.48 个 百 分 点 27.4 1 个 百 分 点 12 林草盖度 % 48.5 3.5个 百 分 点 54.5 1.2 个 百 分 点 13 单位 GDP 能耗 吨标煤 /万元 1.3978 -3.7 1.2893 -1.6 14 二氧化硫排放量 吨 2249 5000 15 化学需氧量 吨 715 1600 第三章 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推进对外贸易 立足我县实际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需始终坚持三大动 力以投资为主,进一步加强投资创业环境建设,有效改善基础设施环 境、政务服 务环境和商务配套环境,使兴和县成为项目、资金、技术、 人才流入“洼地 ”。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保持适度的投资规 模,投资增 长年均达到 20%以上。加强与京津冀晋、呼包鄂、 长三角、 珠三角等地的联系,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集中力量引进和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能够增加就业的项目。紧 紧抓住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强银企合作,确立企业和社会投资主体地 位,引导社会 资金投入到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中来。抓住京蒙对 口帮扶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契机,以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服务北京为方 12 向,强化经济、 资源、 资 金、技术、干部、人才等方面的交流,提升互利 合作水平。以国家扩大内需为导向,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为基础, 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 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发展新型 业态,拓展服务消费,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 水平。实施“ 走出去”战略,鼓励和引导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拓展农 畜产品和碳素、石墨、机电、新型化工 产品出口, 扩大对外贸易。 第二节 统筹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区域开发格局, 引导人口和经济等要素合理均衡分布,促进不同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总体部署,以城关镇为主、沿交通主 干道的重点开发区域,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增强承载人口和产 业转移的能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限制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开发生 态产品,发挥 生态和农牧业生产主体功能,保障农民稳定增收;鼓励 和疏导苏木山森林公园核心区为主的禁止开发区域内人口有序转移, 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 专 栏 4:主体功能区 国家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划分为重点、限制、禁止三类;按开发内容划分为城市化地 区(提供工业和服务产品)、农业 地区(提供农畜产品)、生 态 地区(提供生态产品);按层级划 分为国家和省两级。 重点开发区是指可以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地区。我 县 城关镇列为自治区重点开发 区重点镇。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以保障生态产品和农畜产品供给为主、不应该或不适宜大规模高强 度工业化城镇化的地区,包括生 态功能区和农牧业功能区。我县初城关镇以外其它乡镇的农 牧业区及生态保护区属自治区级限制性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重点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是保护自然文化遗 产、珍稀动物基因,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区域。我县苏木山森林公园核心区列为禁止开发 区之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第三节 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继续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抓手,坚持 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立足长远发展,提升宜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3 居品质,优化投资环境。切实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力度,进一步 拓展城镇空间,扩大城镇容量,提升城镇品位,促进人口集聚、市场活 跃和产业兴旺。 突出发展中心城区 加快发展城关镇中心城区建设。按照科学规 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以“ 两区、两园”为重点,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 架,有序扩 展城市规模。继续完善城市路网、供热、供电、供气、 给排 水、污水垃圾 处理、城区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房地产 开发建设力度,借助前后河水景开发和黄花梁生态公园,打造一批高 档次、高质 量住宅小区,提升城市品位。 实施好以廉租房、棚户区改造 项目为主的安居工程,推动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到 2015 年全县城 镇规划面积控制范围达到 248 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区控制用地面积 55 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13. 8 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达 15 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 12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45.5%。城镇人均 道路面积达到 26.7 平方米,城镇人均绿化面积达到 16 平方米。把城 关镇打造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文明宜居的自治区重点城镇。 专栏 5:“两区、两园”城市布局 两区指新城区和旧城区,两园指兴旺角工业园区和庙 梁煤炭物流园区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积极实施村镇体系规划,全面推进赛乌素 镇、大库联乡 、团结乡 、张皋镇四个重点小城 镇建设,加大小城镇基础 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基本形成符合各镇功能定位的主导产业格 局。打造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生态小镇和特色小镇。 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 工、生态移民、失地 农 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 权益。促进进 城人员住有所居,创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稳步推进全县 10 个社会主义 新农村试点, 辐射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 展农村教育、文化、卫 生等社会事业,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14 着力培育“一村一品 ”产业项 目, 强化村容村貌治理、环境整治和基础 设施建设。 第四章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我县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既要注重解决产业结构,更要重视 调整产业内部结构。要大力发展壮大现代农牧业、全面提升优化工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一、 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形成更加符合我县比较优势、更加符合 市场需求、更具竞争力的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我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无污染的生态环 境、充裕的有机肥料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提供了 条件,发展 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的潜力巨大。针对我县农牧业发展 的现实条件,我们要继续按照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要求,坚持以 市场农牧业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农牧业结构,保护农牧业生产环境, 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在“ 特色”、 “绿色”、 “有机” 上做文章,提高农牧业 综合竞争力,保障农牧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主要农畜产品的 有机率逐年提高。继续培育壮大马铃薯、蔬菜、小杂粮、生猪、乳业、 肉羊六大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种养区域布局,着力发展块状农牧业, 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富有资源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 农牧业产业带、产业链和产业群,建成面向京津高端市场的绿色农畜 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基地。 种植业 到“ 十二五” 期末,种植 业形成北薯、中菜、南杂粮的区 域化种植格局。粮食总产达到 3 亿斤。围绕全市打造“ 薯都”的目标, 在赛乌素镇、大库联乡、团结乡建设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基地,将我县 建成为马铃薯种薯、加工专用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以马铃 薯膜下滴灌和喷灌为主的抗旱节水增效技术,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要 稳定在 50 万亩,总产量达到 16 亿斤。围绕建设服务京津市场的重要 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充分利用季节差和无污染、无公害以及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5 “北兴”有机品牌,突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在团结乡、大库联乡、城 关镇、鄂尔栋镇建设蔬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到 10 万亩,总产量达 到 8 亿斤,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5 万亩。在店子镇、张皋镇、城 关镇建设杂粮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到 15 万亩,占全县杂粮播种面 积的 75%,产量达到 0.6 亿斤。大力发展节水型 农业,到十二五末,全 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15 万亩。加强农机信息体系建设,推广农业机 械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耕作水平。全县机耕面积达到 90 万 亩,机播面积达到 82 万亩,机收面积达到 40 万亩。 养殖业 要借助自治区实施的百万肉牛、百万奶牛和千万肉羊高 产创建工程,推进我县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步伐,建设面向京 津市场的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实施良种繁育建设,全县生猪改 良率达到 90%以上,肉牛、奶牛改良率达到 90%,肉羊改良率达 95% 以上。畜产 品产出率比“ 十一五”末提高 5%。大力加强畜牧业规模化 标准化建设, “十二五”期 间,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场 20 个、养鸡场 10 个、肉羊养殖场 20 个、肉牛养殖场 10 个、奶牛牧场园区 5 个, “十二五” 末全县各类畜禽养殖大户达到 10000 余户。规模化养殖程度达到 70%以 上。 建设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围绕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及农 畜产品加工环节资源共享,建设 35 个大型循环农牧业经济示范园 区。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进一批国 内外大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 造,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畜产品市 场建设,加快形成以周边城市销售市场为龙头、农村产地批发市场为 基础的农产品贸易体系。完善鲜活农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政策,积 极发展农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围绕马 铃薯、蔬菜生产,大力发展仓储业,引 进建设 一批大型仓储企业,推进 反季节上市,提高综合经营效益。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16 鼓励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各类能人带头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社,逐 步引导各类合作社通过整合、重组等组建联合社或联合会。支持合作 社创办农畜产品仓储、流通、加工企业,增 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 力。 第二节 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努力改造提升 资源型产业、 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高技术项目,引导发展中小型战略 性新兴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机械制造、清洁能源、化工、碳素、石墨、 膨润土、冶金、农畜产 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努力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 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和质量不断提高,使工业真正成为全县经 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扩大就业的主要载体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以 工业的突破性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十二五” 期末,全 部工业增加值达到 35 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十一五” 期 末的 12.8 亿元增加到 32 亿元;“十二五” 期间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 均新增 6 亿元左右,累计新增 30 亿元以上。 机械制造业 以内蒙古航天万源风电设备制造公司兆瓦级风机 整机研发与组装以及配套叶片和其它零部件生产为切入点,积极引进 和配套建设相关的机械制造类生产项目,逐步将风电产业园建成全市 乃至全区机械制造业重要的生产基地。依托物流运输优势,发展重型 挂车生产项目。以中西部地区发展旱作农业节水灌溉为契机,发展旱 作农业膜下滴灌及喷灌设备制造项目。 “十二五 ”期间要建成 2MW 风 机、变频器及其他配套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形成年 均生产风机 700 台(套),变频器 1000 台,重型挂车年生产 5000 辆的 能力,节水灌 溉设备 5000 台套的能力。 清洁能源产业 用好国家相关鼓励政策,充分利用我 县风能、光 能资源,积 极引进资金、技术,大力 发展风电 、光伏产业。“ 十二五”期 间,在现有航天万源 49.5 兆瓦风电场项目投入运行的基础上,积极完 成大唐万源、大唐新能源、中节能、中国 华电 、国电龙源、中国风电、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7 浙江华仪、北京京蒲富丽达、中广核等风电项目建设,“ 十二五”末年 力争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500 兆瓦,上网电量达到 33 亿千瓦时。 专 栏 6:兴和县大西坡风电场 按照 2006 年度乌兰察布市风电场总体规划,兴和县风电场总 体冠名为“兴和县大西 坡风电场”,全 县根据入驻风电 企业和可开发区域把大西坡风场从北向南细划为 1-11#风场, 现可开发区域面积约为 1368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1380 米,年均风速 3.6 米/秒,等效满负荷 风时 2200-2400 小时/年。到 2020 年规划建设装机容量 2500 兆瓦,远景开发目标 3500 兆瓦。 化工产业 积极支持海化公司 PVC 项目建 设,延长产业链,实 施石灰窑项目和废气余热利用项目,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循环生产,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 PVC 项目建成投产, 并以此为依托,发展相关下游产品。积极支持中钢三美公司兴建硅锰 系、铬铁系合金及电石生产项目建设,力争产能达到 100 万吨,实现 增加值 25 亿元。 石墨碳素产业 加快打造全国知名的“石墨碳素城”步伐。推进内 蒙瑞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 29 亿元的石墨资源整合和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项目,开发锂离子正、负极材料、石墨乳、柔性石墨等石墨深加 工系列产品,逐步建成产学研为一体的石墨类高新材料生产基地,并 通过国际联合和协作,进而打造世界石墨高新产业园。到“ 十二五”期 末,石墨年开采产量达到 6 万吨,形成新材料产业园年生产各类精深 加工产品 6 万吨,锂离子电池 5000 万安时,各向同性石墨 1 万吨的 产能,实现增加值 10 亿元。抓住国家扶持鼓励碳素高端材料研发生产 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我县碳素产业成熟和产品、市场、技术优势,通 过不断引进资金技术和自主研发,使碳素产业实现飞跃。积极扶持兴 永碳素公司等企业利用最新技术成果,做大做强石墨电极、高纯石墨 碳块、石墨阳 级、石墨复合材料以及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高纯石墨 等适销对路产品。 “十二五” 末,碳素制品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20 万吨, 高端产品占比增加,实现工业增加值 17 亿元。 18 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 抓住全国消费结构升级、食品安全意识 增强的机遇,立足我县的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依托乳业、肉羊、有机 蔬菜等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打造绿色、特色、有机品 牌,把兴和 县建设成有相当规模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 不断提高兴旺角工业园区这一自治区 级工业园区的建设水平,通过加大投资和招商引资,进一步完善园区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争使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产业集聚和 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产 业配套生产基地;培育和扶持新型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到 “十二 五” 期末,工业园区的工业增加值达到 30 亿 元以上。 第三节 发展壮大服务业 商贸物流业 立足我县区位交通优势,坚持把商贸物流业作为 “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发 展新的增长极,以建 设现代物流园区为先导, 以推进煤炭物流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加快庙梁煤炭物 流园区、恒兴达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庙梁煤炭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必 保在 2011 年 7 月完成,实现企业入园运营,当年煤炭吞吐量达到 500 万吨,到“十二五”末,实现年煤炭吞吐量 5000 万吨以上,成为内蒙古 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煤炭集散和转运中心。同时要以恒兴达物流园区 建设为平台, 积极支持鼓励物流公司、运输大户组建物流行业协会, 整合全县运输资源,为运输车辆提供信息服务、货物配送、行业管理、 保险理赔等一体式综合性服务,切实提高运输业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 能力,做强 做大全县运输产业。逐步把我县建设成连接“ 京津冀晋”和 “呼包鄂”两大经济圈之 间的重要物流枢纽, 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快速发 展。 专 栏 7:重点物流园区 兴和县庙梁煤炭物流园区 是一个集煤炭存储、加工、混配等综合性的集散基地。位于 兴和县城关镇新区西偏南方向 16 公里处,南靠集 张铁路庙 梁货运站,距 兴丰公路 1 公里,北 靠准兴运煤重载高速公路,距准 兴重载高速和丹拉高速互通 约 3 公里,距 110 国道 3 公里。 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9 此外,在建的 G7 高速公路从园区西南侧穿过,G7 和准兴互通距园区约 12 公里,即将建设 的兴商铁路兴和站紧靠园区西侧,和集 张铁路接轨并在园区建 设专线。 总用地规模控制在 30 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 14.5 平方公里,园区建 设总投资 4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6 亿元。其 中。预计年实现产值可达 250 亿元。将打造成 为华北最大的煤炭集散基地。 恒兴达物流园区 位于内蒙古兴和县城关镇,110 国道南,兴隆公路东,京藏高速出口 处,占地面积 439 亩,功能定位是,为兴旺角工业区提供物流配送服务。 现代化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 占地 300 亩,总投资 8 亿元,建设冷藏、物流配送、批发 展示、食品加工等四大基础设 施,功能定位是,为周边大中城市提供农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 服务。 兴和县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园区 位于兴和县城关镇 110 国道 5 号梁处,占地 1500 亩,项 目建设有货仓、交易中心和交易大 厅、增 值加工车间、办公及生活配套附属设施、集装箱堆 场、停车场、加油站等。园区建成后,是集运 输、 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配送、信息服 务、生活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运输物流 产业园区。 旅游业 要 继 续 围 绕 打 造 京 西 草 原 风 情 第 一 景 的 目 标 ,按 照 “依 托 资 源 、注 重 项 目 、突 出 特 色 、锤 炼 精 品 ”的 思 路 ,积 极 探 索 旅 游 合 作 新 途 径 ,加 强 县 内 旅 游 资 源 的 有 效 整 合 和 深 度 开 发 。通 过 多 方 招 商 ,着 力 加 大 苏 木 山 、涝 利 海 、友 谊 水 库 、佑 安 寺 四 大 景 点 建 设 力 度 ,完 善 配 套 设 施 ,强 化 特 色 旅 游 宣 传 ,培 育 旅 游 相 关 产 业 , 使 我 县 旅 游 产 业 在 “十 二 五 ”期 间 取 得 突 破 性 进 展 。重 点 打 造 苏 木 山 森 林 生 态 旅 游 、涝 利 海 草 原 风 情 旅 游 、友 谊 水 库 休 闲 度 假 、佑 安 寺 宗 教 文 化 旅 游 四 大 特 色 旅 游 精 品 工 程 。探索开发以沟域经济和 以马铃薯喷灌滴灌区、设施蔬菜种植区的现代农业和风力发电为主的 清洁能源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金融保险邮政服务业 切实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 减少存贷差,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的保障水平。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培 育多层次金融要素市场。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中小企业贷款担 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组建步伐,引导民间资本、吸纳社 会资金投入经济建设。加强我县银行业的金融监管及服务,化解风险, 促进银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