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他国化”的典型个案-林译哈葛德小说的近代中国化_第1页
文学“他国化”的典型个案-林译哈葛德小说的近代中国化_第2页
文学“他国化”的典型个案-林译哈葛德小说的近代中国化_第3页
文学“他国化”的典型个案-林译哈葛德小说的近代中国化_第4页
文学“他国化”的典型个案-林译哈葛德小说的近代中国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文学“他国化” 的典型个案:林译哈葛 德小说的近代中国化 摘 要:翻译家林纾立足于中华 文化与诗学传统,对流播到近代中国社 会中的哈葛德小说进行创造性译介,通 过儒家伦理的凸显、佛道思想对基督教 义的置换、审美精神的本土观照进行文 化精神的中国化建构,以及雅俗语言的 运用、传统古典文学叙事艺术的承继、 文化意象的本土化重构完成文学规范的 中国化改造,使哈氏小说发生了深层次 的文学变异,成功实现中国化,生成了 具有文学与中国文化特质的经典。林译 哈葛德小说的近代中国化是文学“他国 化”的典型个案,对当下我国外国文学 的引进,文学与文化资源的繁荣乃至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化软实力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42108.htm 关键词:中国化; 文学“他国化” ;文化精神;文学规范;启示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5)05-0079-07 亨利莱特哈葛德(Henry Rider Haggard,1886-1925)是英国维多 利亚时代深受西方读者欢迎的通俗小说 家,其小说多以爱情、冒险与神怪为题 材,作品蕴含新奇曲折的情节、浪漫感 人的爱情、怪异诡丽的异域情调,充满 理想主义者的精神诉求,突破了同一时 期英国小说殖民主义思想的束缚,成为 在史蒂文森之前新浪漫主义小说新气象 书写的开创者。晚清哈葛德小说在近代 进入中国文化与文学场域,在民初掀起 译介高潮,其中林纾的贡献重大。他在 王寿昌、魏易、陈家麟、曾宗巩、李中 和等口译者的帮助下先后翻译了 23 本 (不含未出版 2 本)哈氏经典小说,拥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有大批读者,在近代中国翻译史上占有 一席之地。他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与诗学传统,通过创造性的译介,对哈 葛德小说在文化精神与文学规范方面进 行本土化改造,实现了小说思想与文学 话语形式的“ 重建” 与“转化”,生成了具 有本土经验特质的近代中国文学经典。 本文以林译哈氏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 展现哈氏小说近代中国化的生成机制, 揭示出文学“ 他国化” 的一个经典范例, 以此获得当下我国外国文学的引进、文 学与文化资源繁荣,以及文化软实力构 建的启示价值。 一、 文学“ 他国化” 视野里的翻 译文学 文学他国化是曹顺庆教授提出的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重要内容, 是一国 的文学在异质文化流播中与接受国民族 的文化与文学发生碰撞,发生深层次的 变异,文学本身所蕴含的输出国的文化 规则与话语方式会被接受国改造和同化, 成为其文学或文化的一部分1149。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国文学传播到外国,放送国的文学必然 要与接受国的文化传统与文学规范发生 碰撞,并经历接受者的选择、改造、变 形、重构、甚至误读直至最后成为接受 国文学的一部分。总而言之,文学他国 化是文学在跨文化/跨文明的语境下的变 异现象,再现文学在他者文明流播中的 解构与重构、演变及生成与他国文化生 态相协调和适应的新的文学形态。文学 他国化后的文学才能被他者文化大众所 接受,成为其主流或民族文学的一部分。 文学“他国化 ”打破了比较文学研究长期 以来的“求同 ”,提出文学在跨文化交流 语境传播中的异的方面的研究。对比较 文学的学科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完 善。文学他国化的实现途径是学术规则 的改变,指的是建立在特定文化传统、 文学理论、话语思维方式基础之上的基 本规范,其中文化传统是根基,决定着 文学改造后的文化意义生成,文化规则、 文学理论和话语思维方式2122。他国 化中一国的文学演变与生成符合接受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文化精神与文学规范的话语意义,才能 被他国读者大众所接受,才能融入他国 的主流文学。到底是异国文学被接受国 所化还是化接受国文学,最重要的是接 受国文化主体性是否得以继承,接受国 的文化传统和文学规范得以被坚守,也 就是接受国的学术规则影响、消化和改 造了传入的文学,最终使之成为具有接 受国特质的文学与文化,这也就是异国 文学在接受国 的“ 本土化 ”374。 翻译文学是文学交流史上一种特 殊文学、文化交流现象,是译者的再创 造的文学形态。原作者和译介者在文化 规则、话语言说方式、审美精神与意识 形态方面往往差异巨大,因此,一国的 文学在进入另一国的译介中必然遭遇学 术规则壁垒,各种变异不可避免。因此, 翻译文学与原作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和 译入语的国别文学或民族主流文学关系 又怎样?厘清这些问题对于翻译文学在 文学与文化交流中的角色的定位与翻译 文学价值的定位意义重大。从文学他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化的角度来看,翻译文学不是完全的外 国文学4112 。正如沃尔特.本雅明所认 为的那样:翻译不可能等于原著,原著 在翻译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翻译已成了 自成一体的文学形式,译者的工作就如 同诗人的工作的一个独立的部分578- 80。这里的译者不仅仅是在进行语言的 转换,而是要处理原著中的外来文化与 文学规范与译入语本土传统融合,需要 对原著进行译入语的文化规则与文学规 范进行本土化改造,直至迎合读者的期 待,进而使得一国的文学在异国文化与 文学土壤中得到新生。因此,翻译文学 的实质是一国文学在他国创造性译介中 发生深层次变异,演变与生成具有他国 文化与文学特质的新文学形态,是文学 “他国化”的结晶。 二、林译哈氏小说文化精神的中 国化建构 近代中国是中西文学、文化交流 的繁荣时期。承载着英国维多利亚文化 的哈葛德小说引起文人的广泛关注,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起了译介的热潮,经过近代传媒传播与 读者的广为接受,成为当时的中国文学 经典。哈葛德也因此与柯南.道尔、凡尔 纳、大仲马成为近代中国最受欢迎的通 俗小说家。然而哈葛德在当时的英国只 是个二流小说家,为什么其作品能够成 为近代中国的文学经典?笔者认为,最 根本的原因在于林纾所译的哈氏小说经 过了近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建构后契合了 近代中国主流文化语境,迎合读者大众 的审美价值取向。林译哈氏小说文化精 神呈现为儒家道德伦理的凸显、佛道思 想对基督教义的置换,审美精神的本土 化观照。 (一) 儒家道德伦理的凸显 文学他国化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 一国文学在跨文化接受国传播中被接受 国的文化传统所同化,充满接受国社会 文化气息。儒家道德伦理是中华传统文 化的内核。作为中华传统伦理的坚定捍 卫者,林纾在译介中对哈氏小说伦理精 神进行中国化重构,林译哈氏小说伦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道德精神被重构为“ 忠” 、 “义”、 “孝” 、 “礼”。 哈氏小说原著中有多处描写女子甘愿牺 牲自我幸福,而成全别人。这在西方文 化中是一种宝贵的人道主义,但林纾笔 下是“忠义”之举。 迦茵小传 中的迦 茵深爱着贵族子弟亨利,但为了能让亨 利能够重振破败的家业,劝他娶富家女 子爱玛,并力促富商来文杰成全这门亲 事。林纾借小说人物来文杰之口大加赞 赏迦茵:“来文杰闻言,肃然起敬曰: 此语出之忠义之肠,老夫佩女郎盛德”6 62。而亨利母亲在听了迦茵牺牲个人幸 福主动放弃亨利时,林纾用词为“此女 乃高义干云”694。 “忠义之肠”、 “高义干 云”显示林纾把迦茵的精神境界提高到 何等的高度。再如迦茵得知洛克射杀亨 利时准备代亨利而死,原著在叙述她路 上复杂的心理矛盾和思想冲突,但林删 除了相关细节,只简短写道:“天下赴 义之事,安有退可成者? ”6153 林纾 的译文将迦茵改造成一个义无反顾、大 义凛然、从容赴义的女子形象。与“忠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义”与密不可分的 “孝”是林译哈葛德小 说所凸显的伦理精神。 “孝 ”是中国传统 伦理秩序的核心,百行孝为先,林纾在 译介中大力称颂孝行。 蒙特祖马的女 儿 (Montezumas Daughter )原著充 满殖民主义色彩,林纾将小说译为英 孝子火山报仇录 ,借小说中主要人物 为母报仇一事将小说的思想阐释为孝道, 盛赞小说中人物替母报仇的不可撼动之 决心即“孝子复仇,百死无惮,其志可 哀,其事可传,其行尤可用为子弟之鉴。 ”7而林纾对于哈氏小说中的有违“孝” 不伦言行进行谴责,同时添加必要的 “孝行”。 橡湖仙影中腓力( Philip) 为得到财产,眼看着父亲死去,而不给 他救命的药水。对此林纾激愤不已,在 同一段译文的三处作评语:“此人真宜 寸斩”863 痛骂人物不孝行为。 三千 年艳尸记中利武(Leo)告诫儿子若 遵照他的遗嘱去探索,就不会没有财产。 译文“设尔欲遵吾遗嘱而行,则亦孝行 中之一事,勿疑可也。 ”926 显然添加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了孝行,把儿子谨遵父命看成是“孝” 。 “礼”是封建礼教,女性而要上下有别, 尊卑有序,个人的情感要合乎礼仪。再 如, 玑司刺虎记这样描写贝色的 感情:“尽管贝色仍有少女的矜持,但 她没有刻意去隐藏自己的喜好。实际上, 她的感情太强烈了以致无法隐藏”10 100。但林纾却改写为:“贝色虽慈,幸 不越乎礼防。实意属诸约翰,又不泄其 情窦。 ”1162 含蓄温婉是儒家传统的礼, 即便女子钟情于男子,也不不能主动表 达自己的情感,情要在礼的规范之内。 林纾以儒家的传统伦理改造了哈氏小说 的文化思想,符合当时中国主流伦理价 值标准,适应当时文化壤与文化气候。 (二) 佛道思想对基督教义的置换 基督教义影响和决定了西方民族 的特有的文化心理、思维与认知模式。 哈氏小说关于生命、死亡以及罪恶意识 的阐释不可避免有基督宗教文化色彩, 对于近代中国的阅读受众来说是陌生的, 当然也会遭到排斥。而在近代中国,深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受奉佛道思想熏陶的大众所信奉的生命 观与罪恶观不同于基督教义的原罪与赎 罪。林译哈氏小说用佛道精神改写小说 中的苦难、善恶、赎罪观念,有效地消 解了基督教义。 橡湖仙影中安琪拉 和阿瑟在谈到死亡时,安琪拉认为死亡 只是一种变化,能够使人更接近真实的 存在,死亡是一种命运安排,是一种超 越,是走向极乐世界。对此,林纾做了 这样的翻译“ 妹有何惧?人安得死?死 特变形耳。且妹匪特无惧,谓既死尚足 完我真吾。天下可惧,正在死之片晌, 舍此义何惧者?纵此世界中原有行乐之 地,然贪嗔痴喜向人作梗,其境地实多 于乐趣。譬如妹氏,明知此半晌之间即 为临命,然亦然无复顾虑。但极力发 此死幕,其中七情六欲都销,宁非一夷 平坦荡之世界?”856 原文安其拉所认 为的存在是指上帝,上帝所在的天堂是 极乐世界,接近上帝 就是追求一种美好的终极的快乐。 而林纾的生命观是“ 我真吾 ”是道家“生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命本真”思想。根据 庄子 .齐物论对 于“吾”与“我”的阐释, “吾” 是生命的本真, 而“我”是生命外在存在,是有形的,不 确定的,原文基督教的生命的存在转换 成了生命的本真。 “贪嚷痴喜 ”、 “七情六 欲”是佛教中所指的世俗的享乐,基督 思想中超越世俗的追求被解读为扫除心 中的欲望杂念,四大皆空。 西方宗教思想中的罪恶观是原罪 以及赎罪。人生下来就有“原罪” ,因为 人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他们偷吃“禁 果”被上帝惩罚,同时人在世俗世界中 因欲望而犯罪。因此,人要向上帝忏悔, 自我悔悟得到灵魂拯救。在中国,佛教 中的因果报应融合本土传统而形成报应 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 是人们基本的善恶观。 林译以善恶报应思想同化基督罪恶观。 如玑司刺虎记中约翰与贝色已订立 婚约,但又钟情于玑司,约翰要向贝色 承认自己的过错,玑司不同意,说“既 然他们犯下了罪恶,就要承受一切赎罪。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1089“前生造孽,至此始受孽报。 ”11 73 以因果报应代替了犯罪与赎罪,并添 加阐述前世与今生的联系:今世的报应 是因为前世造的孽,显然符合本土读者 的宗教思想体认。 可以说,林纾用富有中国本土文 化色彩的佛道思想有效化解了哈葛德小 说中的基督教罪恶与救赎思想,符合近 代中国的文化规则、接受群体的精神价 值和宗教认知。 (三)审美精神的本土化观照 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历史传统 造就其特定的审美精神。中西方的文化 审美标准和审美心理千差万别。作为秉 持中国传统美学观的知识分子,林纾积 极迎合近代中国大众的审美旨趣、审美 心理与审美理想,将西方文学中富有生 机的文化元素与审美价值与中国传统美 学精神进行对照,适时地进行“以中化 西”的审美思想重铸,译文审美精神体 现本土化内蕴,与近代中国读者文化审 美实现良性互动。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林译爱情小说的经典作品是迦 茵小传 、 洪罕女郎传和红礁画桨 录 ,要表达的母题都是青年男女的浪 漫情感纠葛,爱情给人以巨大精神动力 和对爱情忠贞不渝。此类小说与中国传 统英雄与佳人小说艺术精神与审美旨趣 具有广泛的趋同性。 迦茵小传的受 欢迎程度要远超过其原著。原因就在于 小说所表达的亨利与迦茵浪漫主义爱情。 亨利是英国海军士兵,忠于国家可称得 上英雄,迦茵在林纾的译文中是端庄贤 淑的女子。迦茵即使不是名门闺秀,但 知书达理,仪表端庄,有操守,符合儒 家伦理道德的审美标准。虽然小说中有 未婚先孕有违中国传统伦理,但最后为 救亨利而牺牲,也可谓是对于亨利忠贞, 中和了迦茵未婚先孕的一面,显示出的 中和之美的美学观。 洪罕女郎传中 男女青年也是轰轰烈烈的相爱,两人生 活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与挫折,尽管如此, 两人不离不弃,男青年外获得一笔财富, 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一波三折,结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的团圆是中国大多数读者的心理期待, 是和谐之美的体现。 红礁画桨录女 主人公爱上一位有妇之夫,但她没有破 坏一个家庭,男主人也没有做有违伦常 之举,最后女主人为了男主人的名节而 牺牲深深感染近代中国读者大众。 如果说林译言情小说是在中西方 审美文化之间进行求同化异,那么冒险 和神鬼小说则是更多对异质文化因素进 行解构和阐释,唤起民众内心的压抑的 审美欲求,关照了中国传统审美精神。 哈葛德最受欢迎的冒险与神怪小说多以 他在非洲的生活经历为背景讲述人物深 入一个奇幻的、野蛮的与原始的异域世 界,在探索未知世界中跨越神秘的雪峰, 决战非洲野蛮部落,战胜妖魔与巫术, 最后凭借现代文明与智慧,战胜邪恶, 走出困境,获得财富,充满殖民冒险色 彩,塑造出无畏与战无不胜的殖民者形 象。但林纾的译介将这种审美文化精神 化为一种中国化的英雄尚武精神,将神 秘与浪漫美学化为认识世界的探索与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拓精神。林纾认为这类小说“跨千寻之 峰,踏万年之雪,冒众矢之丛,犯数百 年妖鳄之吻,临百仞之渊,九死一生, 一无所悔。 ”1245-46 故他认为“语近 齐谐 ,然亦足以新人之耳目。 ”12 97。经过林纾的翻译与阐释,这一类小 说激发国人反抗侵略和振兴中华。这也 是他翻译哈氏小说的一个动因,正如他 所说“行将择取壮侠之传,足以振吾国 民尚武精神者,更译之问世!”13如林 纾译所罗门王的宝藏较之于原著更 多描写英国人如何以超人的胆魄战胜野 蛮的土著人,用战争的血腥写英国人的 勇敢。而三千年艳史记中的科尔族 女王所治理下王国展示的是一个非常的 奇特的古老文明,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在林纾的审美重构下更能调动人们的对 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满足了生活在封闭 状态下的国民的审美期待,唤醒他们认 识世界、探索与开拓世界的欲求,促成 了译本与读者的审美情感共振,而那个 时代的发展特色和社会变革也继续急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这样的共振14133 。 三、 林译哈氏小说文学规范的 中国化改造 林译哈氏小说译本中国化,不仅 在于小说文化精神的中国本土化改造, 也在于其文学规范被中国传统诗学所化, 产生了符合当时读者认知思维模式和行 为方式的文学话语,具体表现为:雅洁 与通俗并置的语言风格、传统文学叙事 模式的套用、文化意象的本土化重构, 顺应了中国传统诗学的规范。 (一)雅洁与通俗并置的语言 哈葛得小说原著在维多利亚时期 并不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文笔 并不高,语言表达夹杂古英语而显晦涩。 而林纾深厚的文言功底使得哈葛德小说 译本既雅洁又通俗的语言风格。钱钟书 对此感受颇深。 “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 读林纾的译文, 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 文。理由很简单: 林纾的中文文笔比 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 ”15102。 雅洁是说林纾的语言有简洁与雅致,这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8 是其译文最显著特征,也是传承桐城派 文学规范的体现。哈葛德小说 Dawn 被 林纾译为橡湖仙影 。 “仙 ”是小说美丽 的安其拉, “橡湖 ”是她的居住处周 围有橡树,下临长湖。可见书名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充满诗意,小说意境 呈现一幅画,画中有佳人和美景,有简 约古雅之效。同样, 迦茵小传第七 章一段描写亨利与爱玛在海边散步时的 氛围:“鸟儿在每一丛灌木上唱歌, 大 多数的树都披上了新绿。芩树今年早些 时候绽开了黑色的花朵, 路边沙滩上 的欧洲蕨长出了卷曲的叶子。李子花已 落在小路上, 如同篱笆下的小雪, 尖 刺的山楂树正四处开花” 。 哈葛德的描写呈现出英国乡村和 谐怡人的风光。林纾用“ 百鸟和鸣,万 绿上下”638 简洁概括了这种美景,不 仅符合中国古典文学写景的传统,使异 域风光中式化, 有典雅之风,迎合了传统文人的 阅读情致,而通俗的语言也能合乎普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9 大众的审美品旨趣。而语言的通俗化往 往通过大众化的、口语化的甚至是庸俗 化的用词加以展现。描写年轻女子用 “小宝贝”1120,写恨用砒霜作比“恨我 有同砒霜”1119,阻止女子用媚术勾引 男子用“以慧剑斩彼情魔 ”1626 男女手 拉手恩爱则被译为“ 把臂同行,作鸳鸯 之双栖双宿” 1688 。 “小宝贝”、 “砒霜”是大众 化的用词, “情魔 ”、 “鸳鸯”、 “双栖双宿” 是 言情白话小说的常用语。 三千年艳史 记中女王阿尔沙以面纱裹脸,不以面 容示人,谁看到其容貌就会悲惨死去, 林纾译为“设吾以色身示汝,汝亦将昏 惘而死”9101。 “色身” 指女子美和香艳 的肉体,写女王的媚,但男子又不可亲 近就像是僵死的尸体,是“艳尸” ,充满 “俗”和“艳”。雅洁与通俗的并置赋予林 纾的译文语言既符合文言传统又有白话 特征,满足雅俗共赏的阅读情致。 (二) 传统古典文学叙事艺术 的承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0 哈葛德原著小说打破叙事上的连 贯性,倒叙、插叙、预叙用在小说的多 个地方,叙事视角主要是限知视角,主 要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注重故事背 景的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林纾用中 国文学传统叙事将外国小说的文学话语 消解而建构起中国传统小说的文学话语 意义。一是林纾继承中国史传叙事手段, 在译作评论前加上“ 外史氏曰 ”。在叙事 时指出第一人称叙述者与作者的区别, 用“某某曰”代替首次出现的叙述者,避 免读者把译作中的“ 余” 理解为作家。如 在斐洲烟水愁城录中,戈德具有小 说叙述者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角色,译文 开篇即是“戈德门曰 ”,后都用 “余”。小 说讲述戈德门一群人的冒险经历,戈德 门在小说结尾去世,小说人物亨利成为 叙述者,最后一页亨利之兄的注解,解 释戈德门手稿如何传入英国。作者这样 安排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这也是中国 古典史传小说的第一人称惯用手法,在 结尾处点明故事的来源,以向读者保证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1 内容的可靠性。二是植入白话小说叙事 模式。林纾在文中时常添加一些叙述插 入语、叙述者发表议论以引导读者抓住 故事情节内容或对读者进行道德劝诫, 惩恶扬善。 红碟画桨录第十五章,林纾 插入叙述者的话“ 读吾书者当知乔勿利 之精神虽未经吾加倍行写,然以理度, 正与女同,不尔者,亦不能结后此无穷 之公案。 ”1688“读吾书者须知”给理解 情节内容以提示,营造与叙述者的对话, 使读者身临故事情境。叙述者有意说自 己不清楚故事的发展是白话小说常用叙 事手段,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三是以情 节为中心,注重情节的简洁、连贯与趣 味。 玑司刺虎记第二十四章,哈葛 德通过一大段有关死亡的恐怖议论。但 林纾删除了这一细节,译者认为原文中 的玑司与约翰的对话已显示出死亡的可 怕,因此心理描写的评论完全多余,删 除后译文情节简练。而为了确保情节的 连贯,林纾经常删除穿插的议论性文字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2 或添加必要批注和调整情节顺序,力求 叙事进程不被打断。小说的第二十七章, 林纾加了批注:“ 前此慕洛已久归,所 以未至擒取贝色者,以方与英人战,且 新在官部詈民事,故迟迟始擒贝色”11 19。显然,批注解释了小说的人物的行 为与事件的因果联系,理清了故事情节 发展脉络。此外,为了增强故事情节趣 味性,林纾对原文的故事情节顺序调整。 也是在这本小说的第十三章,慕洛贝色 求婚失败,怀恨在心,试图侵犯贝色, 藏在树林中的土人模仿慕洛已去世的母 亲的声音做鬼语,致使慕洛落荒而逃。 哈葛德的叙说平淡无奇,一开始就写出 土著人在森林里隐藏破坏幕洛的阴谋。 林纾先道出这一事件,给读者以鬼魂的 假象,把土人出现在故事结尾才交代, 悬念迭起,故事情节神秘感得以显现, 趣味性明显好于原著。 参考 H. Rider Haggard. Joan Haste.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1895.p60。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3 (三) 文化意象的本土化重构 套语、典故、文化人物称谓等组 成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文学他国化, 必须在文学传 入国/民族的文学规范内对外来文 学中文化意象进行解构,重构成文学传 入国的文学话语。在译介实践中,林纾 采用了归化的策略将这些文化符号进行 了本土化解读,首先,林纾化用中国古 典通俗小说的套语改写哈氏小说中人物 外貌与性格,人物形象中国化。 橡湖 仙影中腓力认为马利亚很有魅力。林 纾的译文是:“ 觉女之软步温香,令人 心醉”825。 “软步” 形容女子步伐轻盈, “温香”是女子的肌肤细腻芳香,是资质 好的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与西厢记 第一本第二折中有“ 软玉温香 ”一词描写 女子的美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同样写 女子的美貌,恋爱中的腼腆含羞少女, 林纾用“桃花颊上旋生春晕”861,英国 维多利亚美人已成为中国古代美女。在 女子性格上,林纾消解人物个性,进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4 庸俗化描写。林译红确画浆录这样 描写比亚德利斯:“ 若以晚亚德利斯为 人论之,情丝Y 处能为百种之娇柔, 盛怒发时几于千人都废。 ”1628“娇柔” 与“盛怒”是贤淑女子与泼妇的形象,这 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典型的女子形象,但 她那种尊贵气质、深藏不露等人格魅力 已被化解得一干二净。其次,林纾对典 故俗语进行加注、替换、删除或补充, 化陌生为熟悉。在译红确画浆录中, 林纾这样评价比亚德利斯:“然晚亚德 利斯性实高抗,终不能屈以卑屑之事。 ” 1628 而在原文中,哈葛德要表达的意 思是“她可能会犯错,也可能很固执, 或两者兼有,但绝非狼琐之辈。也许她 会触犯“十诫 ”中其他戒律,但决不会作 假证陷害他人”17。 “十诫”或摩西十 诫指圣父耶和华刻在西奈山石碑上的 十条戒律,成为西方重要文化意象,林 纾有意漏译,缺省圣经思想。此外,林 纾改用中国的人物称谓评价小说中的外 国历史人物。 红碟画桨录提到历史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5 上为了为信仰、爱情和民族大义而自我 牺牲的女子,如 Judith, Jephthas daughter, Charlotte Corda. Judith 为一 犹太少妇,当敌军破城时,她色诱和杀 死敌军统帅。耶弗的女儿(Jephthas daughter) ,是圣经.士师记中作为人 祭的牺牲品。Charlotte Corday 则是历史 上刺杀马拉的法国贵族妇女。这些历史 人物都被林纾用“ 烈女” 、 “忠臣烈士”置换。 倘若无法替换就直接删除典故, 玑司 刺虎记中玑司听了妹妹讲述自己爱恋 的男人是妹妹的意中人时的反应:“她 的脸僵住了,面无表情,如同埃及斯芬 克斯像”1062 删除“斯芬克斯像”典故, 改写译文为“ 闻言如触电气 ”1139。原 文中的震惊、伤心、沉重的心情只有 “吃惊”, 虽然文化信息消失,但读者 能更好理解小说内容。最后,以中国的 文化称谓作为参照与比附。哈葛德异域 冒险小说涉及到神秘王国,人物复杂的 称谓反映出不同的身份关系。女王或国 王称自己为“ 朕” ,林纾讨厌的女性人物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6 的自称为“贱妾 ”。 “神父”被“道士” 所替代, 女王的护卫称为“ 中郎将”,女王与国王 的护卫士兵被称为“ 羽林军 ”其他如“夜 度娘”,面首、纪纲、媒人、东床、幕 僚、府僚、中涓、门客、清客等等都是 中国古代人物称谓,却时常在译文中出 现。 总而言之,林译哈氏小说 在语言运用、叙事艺术与文化意象的重 构方面进行了中国文学规范的改造,目 的是为了顺应本土传统诗学,演变与生 成富有近代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学话语言 说方式与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学元素植 入到哈氏小说中,推动林译哈氏小说中 国化的完成。 四、林译哈葛德小说近代中国化 的启示意义 哈葛德小说在晚清民初传播中经 过林纾的译介,其文化精神与文学规范, 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这一过程既离不 开林纾这位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又与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主流文学传统 紧密相关。哈葛德小说的中国化集中体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7 现于林纾译本在文化精神与文学规范方 面的近代中国本土化的改造、转换、变 形与建构,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与文学资 源的一部分,对于近代中国的文学与文 化现代性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可 以说,哈氏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风 靡一时的经典就在于其文化精神与文学 规范完成了中国化旅行。林译哈氏小说 的中国化不仅是文学他国化的经典案例, 对于当下中国文学“ 走出去 ”战略下外国 文学的引进、吸收与利用,繁荣中国文 学资源及构建文化软实升具有重要的启 示价值。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 文艺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当前我国文艺 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国文学“走出去” 是 建立在强盛的文学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