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项目修改稿_第1页
风险项目修改稿_第2页
风险项目修改稿_第3页
风险项目修改稿_第4页
风险项目修改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风险评价与管理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人: 史培军 博士,教 授 综合灾害研究黄崇福 博士,教 授 风险评价模型刘连友 博士,教 授 风险分析顾 卫 博士,教 授 风险控制陈 晋 博士,副教授 风险应急监测项目联系人: 陈 晋联系方式 :58808179(o)M)项目建议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2004 年 11 月 24 日1风险评价与管理项目建议书1 研究意义与重要性国家安危、民族存亡,一直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在人类只能听天由命的时代,一切只能顺其自然。在人类社会结构比较简单的时候,只要有一定抗御风险的能力,凭正确的管理经验和强力的临机处置,足可使国泰民安、民族生生不息。在人口急剧增长、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全球一体化快速发展、各种资源日趋紧缺、具有潜在危险的高科技成果大量出现的今天,常规的管理经验和临机处置的模式正在日益失去其原有的功效。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尽快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采取防患于未然的风险控制模式,则国家之灭亡、民族之衰败在所难免。如果说公共安全的有效措施在于解决眼前的、内部的、影响有限的风险问题,那么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在于解决未来的、全局的、各种影响的风险问题,与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关系更为密切。本项目旨在全面跟踪国内外重要的风险因素,应用和发展最新的风险分析理论,充分利用遥感信息、地面观测信息、社会属性数据,构建天、地、人一体化的柔性风险系统分析和演示平台,并嵌入管理系统计算机仿真模块,对应急预案进行可视化仿真,以脱机或在线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本项目的创新之处是演示平台的风险因素跟踪能力以及对复杂性系统和不完备信息的处理能力,并提供可靠的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管理对策,而且能自动编制应急预案和现场演习指南。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我国政府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为国泰民安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 国内外研究进展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目前已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受到国内外强烈关注,这一关注在广泛程度上涵盖了科技的、自然的、社会的层面,在力度上体现了解决风险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不仅导致社会不稳,并为极端分子用来制造仇恨、暴力和恐怖主义提供了条件,国际社会承受着由贫困因素带来的愈来愈严重的风险;由温室效应等导至的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将使农业生产条件遭到严重破坏,给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难,而且可能使已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新的传染病不断涌现,人类将不得不承受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因素带来的致命风险;国际能源价格的飙升和供应链的脆弱,将给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致命打击,我们不得不承受能源短缺因素带来的巨大风险;高新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带来灾难。核技术和生物技术是两种最典型的双属性高新技术。人类不可避免地要承受高新技术有害因素带来的有限或无限的风险;全球化过程在充分发挥各国优势的同时也更加凸显发展中国家的弱2势地位,国际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给弱不禁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承受能一体化因素潜在的灾难性风险;对今天高度依赖外部世界的人类社会来说,不可避免的重大自然灾害可能不仅仅是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还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于被极端分子利用造成社会解体,我们不得不时时面对自然灾害因素带来的严重风险。2.1 国外研究进展至今为止,国外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1970 年前是风险技术阶段;1970 年至 2001 年是风险科学探索阶段;2001 年至今是全球急剧提升政府和国际组织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能力阶段。风险技术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人们主要研究重大工程项目的可靠性和相关风险问题;风险科学探索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1970 年美国庆祝第一个地球日并设立环境保护署,美国政府开始大力资助科学家们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决策。第三阶段的重要标志是“9.11”事件使各国政府和主要国际组织提高了对贫困和国际恐怖主义的认识。1990 年国际发展委员会确定了消除全球贫困的目标“千年发展目标” 。这一目标要求在 1990 年至 2015 年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即 6 亿左右;并要求各国在教育、性别平等、医疗卫生以及扭转饥饿和环境恶化等方面取得较大改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球在消除贫困方面巳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现在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人处在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状态之下。世界银行2004 年全球经济展望中估计,世界上还有 11 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 1美元,27 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 2 美元。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贫困还是暴力犯罪、社会动乱、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恐怖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并日益走向现代化和科技化,恐怖组织已形成国际化趋势,构成了对国际社会安全的严重挑战。特别是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国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这一事件不仅给纽约地区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害,而且使业已下滑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同时还波及到全球各地经济、甚至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十分负面的影响。 “9.11”事件、以及“莫斯科人质事件”、阿富汗发生的中国工程人员遭袭事件等表明,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和平、经济发展、人的生命乃至人类文明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恐怖袭击风险的威胁。新世纪伊始,美国和加拿大发现的疯牛病,不仅直接威胁到两国与牛相关的经济以及从业者,造成一定的社会动荡,而且还引发了美、加两国的关系危机。而去年的“非典”及今年年初的“禽流感”更是再一次敲响了警钟,由于认识的不确定性,新出现的传染病将成为 21 世纪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地病毒可能重见天日,对这些可能重见天日的病毒,美国纽约州锡拉丘兹大学斯塔摩尔教授指出:“尽管还不能确定有多少痛毒会重返现代社会,也不能确定它们中有多少合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但确定无疑的是这一切将会发生。 ”上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表报告,指出有六大传染病正威胁全人类, “全世界每小时有 1500 人死于传染性疾病,其中大多数是儿童和具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事实。据估计到下世纪中叶,累积的变暖效应将使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开始前的“自然背景温度”提高31.54.5。虽然区域气候对全球温室气体积累的响应还不甚明确,但从古气候记录和其它证据可知,地表平均温度哪怕时很小的异常变化,也足以对地方气候产生严重的影响。国际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原油等重要能源的价格将仍保持上涨的趋势,使生产和生活成本逐步提高。以英国为例,随着能源生产能力的增长,原本有限的化石资源日趋枯竭,最终势必依赖进口。天然气在年前后进入发电行业,由于环境影响小、成本低发展迅速,目前天然气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预计在未来数年内,将达到,届时英国将从天然气输出国变为进口国。能源供应市场由国内延伸到国外,供应链拉长变数增加,调控能力减弱,安全问题突出。在国内能源市场,保障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激励机制促进能源投资有效增长、保持能源工业与经济的可持续同步发展,避免电力极度短缺、能源恐慌情况的发生。针对美国资源条件和国际能源供应环境,布什政府在新能源政策中提高了煤炭的地位 。为了提高煤炭消费比重,布什政府计划在未来 10 年中拨出 20 亿美元巨款,用于煤炭燃烧净化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煤炭的污染问题一旦解决,其必将成为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新宠。核技术在和平利用给人类带来电力等重大利益的同时,也使用人类笼罩在核战争和核污染的阴影之下。现代生物技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一种高技术,在提高医药、食品、化学、农业等领域生产能力的同时,也使用人类笼罩在生物武器的阴影,而且,生物技术潜在的可能污染也会日益暴露出来,如高传染性病毒类微生物引起的污染。仅就高新技术本身而言,其技术性能的不确定性、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技术流失的可能性,也使其较传统技术的风险高许多。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知识的共享程度与传播速度,而计算机病毒的肆意又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又提出了信息安全的问题。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特征,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它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表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想偏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就必然以某种方式参与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可见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风险和挑战。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与 WTO 公平竞争原则,使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作用不断削弱, 而技术与绿色壁垒正以超常力量阻挡弱势国家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处于强权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制定了众多技术标准、论证制度、市场准入规则、卫生检验、检疫制度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环保标准等, 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与环保要求, 增加进口难度, 以达到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据有关资料, 自 80 年代以来 , 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利用国际标准已达 80 %以上, 日本有 25 种质量与标准论证体系, 欧共体内部已有 9 种统一论证体系。由于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较高的技术水平制定的,而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很难达到,因而实质上构成了一道绿色和技术屏障。据统计,因为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志至少影响了我国 40 亿美元的出口;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金融全球化。绝大多数国家从中受益,也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和国际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金融风险也大为增加。90 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其中尤以 1997 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最,尽管各国金融危机的具体原因和特征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各国的危机都与金4融全球化进程中风险的增大相关。目前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已得到长足发展,美国、日本、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绘制了地震区划图。美国和日本又先后完成了全国洪涝灾害风险图的编制。1999 年德国波茨坦地理学研究中心绘制出了首张世界地震风险分布图。在风险科学探索阶段,国外学术和工程界除了继续发展和完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技术外,更加关心风险的本质、风险的定义和风险的社会属性,力图发展出更具独立性的风险科学体系。在这一阶段,人们对风险的研究已从技术层次上升到找寻风险规律的科学层次,进而对环境、社会安全等复杂多变的问题用系统分析和不确定性等理论进行研究。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学科交叉,系统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风险的不确定性得到更全面的解释。目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积极地发展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技术外1,国际上风险研究的对象更趋复杂而贴近实际。人类健康、社会安全、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等均被发达国家的风险学家们纳入风险研究的领域23。1983 年美国科学院公布了风险评价的四段法4: 危险辨认、暴露评估、剂量-反应评估、风险描述。同年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年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 ,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从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的实施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制订全国性风险管理标准,指导和推动风险管理的发展。美国的管理技术公司 1996 年开始风险管理网络服务,几乎受理任何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业务,从法律咨询到公司发展、安全计划等,服务十分周到。国际风险学会的国际刊物 Risk Analysis 更注重风险的社会性。2003 年,由有影响国家的政府官员、科学家和其它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风险与管理理事会(IRGC) ,更多地显示这些国家对国际风险事务的主动介入。IRGC 的成立,将风险管理从民间学术交流和企业自发推动的层次上升到政府行为层次,标志着政府将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际上,风险评价研究的主要热点在技术合成和不确定性理论方面,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热点在部门协调和风险意识的提高方面。前者主要由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后者主要由社会科学家和各种管理人员进行。当前,国际上风险评价的主要难点是如何在不完备信息条件下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度,风险管理的主要难点是如何以较低的风险管理成本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益。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和不确定性理论的日趋成熟,为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产生质的飞跃创造了条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国际风险学界空前活跃。在风险评价方面,人们不仅在更一般性的意义上研究风险判断和危险判断之间的相关性5,研究“机会”转移到“危险”的机理6,研究风险事件发生几率的组合7,而且更加深入地研究各种风险值模型8-10,计算复杂性系统中各种风险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在风险管理方面,人们不仅已认识到人类已经进入“风险社会”11,研究将公众的风险观点引入到政策实施中来,理解和接纳公众的风险意识作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12 ,而且还研究风险意识也与性别、种族、政治观点、从属关系、情感以及信任程度等的关系13。国际上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和一般意义下的管理范畴,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结构中。之所以说目前风险科学仍不成熟,重大问题之一是尚没有合适的理论和方法对风险评价的可靠性进行检验,5目前的概率统计方法过于理想化,在不完备信息条件下难以发挥作用。即使是在科学界范围内,科学家们关于风险的争论也是此起彼伏。1992 年发生在伦敦的那场关于风险的激烈辩论14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这次辩论中,自然科学家们试图寻找量化、度量、具体化、计算、科学化、明确风险的途径,他们认为风险可以而且应该被精确和准确的量化,而社会学家们则将风险当作有机的文化结构,认为对风险的测量、理解和管理行为同时也改变了风险本身。2.2 国内研究进展截止 2003 年底,我国仍有近 3000 万人没有解决温饱,收入水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居民有 2000 多万人。这些人口大多集中在中、西部的 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又多以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为主。其共同特征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态失调、自然条件差、生产手段落后、粮食产量低、生活能源短缺、收入来源单一、就业机会少、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等。其中典型的极贫困代表区域有两片,一片是“三西” (甘肃中部的河西、定西和宁夏南部西海固)黄土高原干旱区,面积 38 万平方公里。这里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低,严重干旱缺水;另一片是位于滇、桂、黔喀斯特 (KARST) 地貌区,面积约 45 万平方公里,由于多年的过度开垦、樵采,植被破坏十分严重,岩石裸露,降水很快就流失和蒸发,无法涵养水份。两片地区贫困的生态环境根源有:一是人口过多,大大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二是水资源极端缺乏,水利设施不足,干旱严重,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民饮水困难。中国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东突厥斯坦“ 恐怖势力严重危害中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阿富汗发生的中国工程人员遭袭事件等表明,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和平、经济发展、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恐怖袭击风险的威胁,防范和控制国际恐怖风险任重道远。2003 年非典疫情使中国社会产生了恐慌,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但已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重要的原因不是非典本身,而是管理层对非典给社会带来巨大风险的认识不足。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问题是对中国科学界和决策界的严峻挑战。 (1)若无降雨量的增加作为补偿,增温将导致主要粮食作物将减产。温度每增加 1,玉米平均产量会减少 3;小麦也将由于水分条件恶化而减产;晚稻则由于生长期缩短而严重减产;(2)温室气体增温在全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将会显著缩小热带与极地之间的温差,从而影响全球天气系统的热动力机制,改变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格局。这种天气动力的变化将改变我国的生态和生产条件,而且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出现时间、延时和分布都会变化。由蒸发、风蚀、干旱的加强和台风频率的加大,使农业总产量至少损失 5;某些森林物种将严重丧失,部分森林将变为稀树草原;(3)即使是中等程度的海平面上升也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难。大片耕地和养殖场将被淹没,而这正是中国人口最密集、土地最有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工厂城镇最富集的地区,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也最严重。珠江三角洲有 3500km2 将被淹没,长江三角洲等较发达地区的大部分也将面临洪涝灾害。 (4)全球变暖将使中国的温度带北移,其直接作用对作物生长是有利的。例如,边缘热带的橡胶、咖啡等作物再也不6会遭受现在偶有出现的冷害;在中、北亚热带,目前的一年两熟制可望变为三熟制;在暖温带,升温不仅会增加作物产量,也将有利于水果生产。但是全球变暖的间接作用(诸如病虫害增加)却对作物生长有害,更重要的是未来降水的不确定性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综上,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带来的风险加上中国农业本身的脆弱性将使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这正好发生在中国人口和生活水平都将明显上升之时。扩大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进一步受限,资源利用的余地更小,未来食品自给的保证程度将更无把握,农业系统更趋脆弱,使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更显严重。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1980 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 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 3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我国的能源需求与供给必然产生缺口。中国的能源储量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需求之间已经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而且这个缺口将越来越大。仅在石油需求上,我国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到 2020 年前后,我国的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 3 亿吨,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有专家测算出我国国内能源的缺口量:在 21 世纪初期将超过 1 亿吨标准煤,2030 年约为 2.5 亿吨标准煤,到 2050 年约为 4.6 亿吨标准煤。这种估计的准确性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暂不考虑,但我国的能源缺口在逐年增大,进口依存度将逐步扩大(2003 年已达到 46%)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未来我国能源供应风险的最主要来源。能源安全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源的供给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认识我国能源供应风险的基本问题,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这是关系到能否全面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从规避危及能源安全的风险出发,就我国能源安全中的若干突出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已刻不容缓。我国的高新技术以引进为主,潜在风险更大。不排除发达国家在中国大里生产污染极重的高新技术产品,这对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环境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虽然关税壁垒作用不断削弱, 但技术与绿色壁垒正以超常力量阻挡我国进入国际市场。据统计,因为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志至少影响了我国 40 亿美元的出口;1996 年我国出口到欧盟某国的一批机械产品因包装材料不符合欧盟的检验标准,导致我国 70 亿美元的出口受阻;我国出口日本的大米,日方规定的检验项目多达 56 个,家禽的卫生标准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 500 多倍。过份依赖出口的经济在这些壁垒面增加了风险。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对世界的开放,国际金融发生动荡,我国将承受比过去更大的影响。虽然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各类风险的预防管理工作,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如消防法 、 安全生产法 、 防震减灾法 、 防洪法 、 核事故应急条例 、 传染病防治法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民众和政府的风意识,政府和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还是学术界的研究深度,均有相当大的差距。明显的表现是民众私有财产投保率很低;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在任期间拚命上项目而不管资源和环境是否承受得了;我国煤矿重大事故频繁发生。这种情况映射到学术界,就是我国的风险研究缺少强烈的社会需求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因此,我国的风险研究总体以介绍和应用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由于风险系统的个性明显,尤其是中西方社会系统差异较大,西方国家成功的风险分析理论和管理经验不一定适于中国。为回避这一问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7国学术界对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自然系统,很少考虑社会系统。尽管如此,我国学者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在某些领域仍有长足发展。自然灾害、生产安全、金融是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领域。为提高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水平,我国学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魏一鸣等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以洪水危险性分析、承灾体易损性分析和洪水灾害灾情评估为核心内容的洪水灾害风险分析的系统理论15。任鲁川指出风险分析可归结为风险辨识、风险估算、风险评价三个环节16。周成虎等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洪灾风险区划指标模型,得出辽河流域洪灾风险综合区划17。刘德辅等针对天津、上海、青岛等城市进行了洪水、风暴潮、巨浪等环境因素的计算,并进行了灾害经济损失的风险分析18。刘希林提出了“风险度=危险度 易损度”的评价模式,并对四川凉山州的区泥石流风险度进行了评价19。李硕等将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应用于西藏那曲地区雪灾区域危险度的评判20。高俊峰等根据水文学和计算水力学的方法计算出苏南地区洪涝危险区21。王石立等根据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的特点,得到冬小麦各发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的干旱风险度22。李新运等论述了重大工程项目的灾害风险识别方法,给出了工程灾害风险评价的项具体指标23。对自然灾害而言,当前的难题是在数据不完备的情况下,如何估计其风险水平24。针对风险系统的复杂性和数据资料的不完备性特点,作者建立了以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基本原理为核心、以信息扩散理论和方法为工具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基本理论25,拓展了认识自然灾害不确定性的视野,并在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减灾决策等方面得到应用。为提高生产安全工作中决策科学化的水平,吴宗之等26采用险评价方法,对系统发生事故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评价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目前,大亚湾核电站已将风险分析的理念应用到工业安全管理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法27。该核电站还研究开发了电厂在线风险管理系统28。我国航天系统领域,也引入了广泛使用的概率风险评估方法方法,并将改进后的方法运用于我国某一型号运载火箭的重要子系统的安全分析29。我国乌鲁木齐管道煤气工程安全评价应用了风险评价方法30。陈国明认为31海洋平台的载荷评估在安全分析中占有十分重的地位,在剩余服役期中的设计荷载应基于等可靠度原则、等风险原则加以选取。虽然中国的金融系统由于以国家资源为强用力的后盾以往对风险问题忌莫讳深,但近年来已开展了不少工作。侯念东32研究了银行贷款违约风险。余中坚33提出了对保险业改变管理机制,转变经营理念的风险防范策略。杨秋芳34对保险公司用再保险的技术转移风险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赵迎琳等35研究了保险创新产品的开发风险、监管法则和会计制度变更风险、市场行为和现金流不匹配风险等。娄华君正在对 2050 年我国食物安全问题和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的研究,周宗放正在对我国个人和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研究,相信不远的将来就会有重要结果。为了加速风险学科在中国早日形成,交流中日双方在风险研究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日本风险分析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于 1998 年 11 月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中日风险评估和管理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日双方,以及美、俄、韩等国的近 100 名专家,就亚洲风险透视、风险评价、风险和保险、风险管理对策、灾害风险分析、污染和化学风险管理、8粮食和资源风险、风险模型和信息系统、区域风险分析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学术交流。目前,该论坛已发展成了亚洲风险会议。2004 年 12 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 ,标志着我国风险学界有了正式的学术组织,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3 研究内容本项目分对策和技术两个部分。对策部分将全面跟踪和研究贫困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因素、能源短缺因素、高新技术有害因素、全球一体化因素、自然灾害因素给我国带来何种程度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技术部分将研制由遥感信息、地面观测信息、社会属性数据支持的,天、地、人一体化的,柔性风险系统分析和演示平台,并嵌入风险管理系统可视化计算机仿真模块,根据风险等级和风险承载对象的性质,对风险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可视化仿真研究。对策部分的研究3.1 风险管理对策研究研究贫困、恐怖等因素对中国社会不稳定的影响程度,对由其带来的严重风险问题提出减缓风险程度的策略;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将给中国粮食安全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量化粮食短缺的风险程度,提出降低或消除此风险的对策;研究我国经济和国际石油供应的关系,推算国际石油短缺程度给我国带来的风险程度,提出规避风险的对策;研究高新技术对中国生态和生活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出政策性建议;对我国在全球化过程的弱势地位进行量化分析,锁定风险源,提出避免灾难性风险的对策;从政策层次上,研究目前我国对自然灾害风险实行条块分割管理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3.1.1 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制降低社会动乱风险的功能3.1.2 研究我国能源供应风险的基本问题3.1.3 研究高新技术对中国生态和生活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3.1.4 研究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承担的风险3.1.5 研究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的管理对策93.2 研究风险管理社会化的问题3.2.1 成立中国风险管理协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考试注册专业委员会、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学术标准专业委员会、国际交流专业委员会。考试注册专业委员会的职责(1)负责风险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的有关技术工作,包括制定考试大纲、编写相应教材和复习资料、考题设计、评卷等工作;(2)协助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师的注册等工作;(3)制定风险评估师的专业守则。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的职责(1)统筹注册国家级风险评估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使注册风险评估师的专业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保持较高的执业水准;(2)负责对有关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指导、教学水平的评估工作,以使其毕业生达到学会要求的风险评估师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国际交流委员会的职责负责与国外相应学会组织、学术机构的联系交流和相互承认等工作。标准专业委员会的职责(1) 制定、修改风险评估行业标准、规范及其推广应用;(2)组织与风险评估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3.3 研究风险管理立法工作必须加强风险管理立法工作,形成一套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将把我国的风险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法律的强有力支撑与严格的规范。目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减灾有关的法案,但是还根本没有一部风险管理基本法这样的基本大法,而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则往往拥有风险管理基本大法与一系列单专业性法案构成的风险管理法律体系。建立风险管理法律体系,有助于明确风险管理中的各项权责,可以使管理者在风险管理中依法行政,使人民群众在风险事件中依法知情,使受害人在风险应急中依法获救,使媒体在风险应急报道依法报道,确保风险管理的综合性、计划性、制度化和对策的法制法与规范化。建立风险管理的行政机制,在各级政府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将风险政策纳入各级政府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把风险管理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抓。风险管理能力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降低每一个10组织和每个人的风险水平,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的有效水平就是一个政府执政水平的表现之一,而政府风险政策的有效性检验是国家和社区面临的风险是否在下降。因此,我们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的行政体系,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务员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增加应对风险的主动性。完善的风险管理行政机制,将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又一体现。3.4 研究风险管理行政体制建设我国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风险应急管理的媒体即时报道体系。尽管国内的各大媒体对国际上的重大风险应急事件有所报道,例如对“9.11”恐怖袭击时间的报道,但是对国内的风险应急事件的报道仍缺乏时效性与翔实性。相比之下,日本媒体在灾害发生后 2 分钟即开始实时的立体式全方位的报道。一方面对灾区、灾情、灾民进行全面报道,另一方面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相关科学知识的讲解。日本民众在重大风险事件面前表现出的镇定与其媒体的报道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在政策法规的规范下,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及时而且适当的媒体报道,充分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大力传播风险应急救援与自救的科学知识,全方位地展示各级政府在风险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力量,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风险应急管理工作的信心,降低公众在风险应急事件中的心理与精神压力,使风险应急管理深入人心。技术部分的研究3.5 信息集成理论和方法研究目前我国已建成有大量可供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使用的数据库,但规范不一,精度参差不齐,且散落各处,大多只能供研究使用,难以发挥实际效能。本项目将研究有效使用这些数据库的信息集成理论和方法,并研究新的遥感信息、地面观测信息和社会属性数据在集成系统中与旧有数据的协调、融合问题。3.5.1 风险源数据在时间、空间、强度等方面的规范化理论和方法研究现有风险源数据的特点,总结出风险源数据在时间、空间、强度等方面的一般性规律,形成检测风险源数据是否可靠、可用的方法。建成案例分析区有关自然灾害风险源的数据库,并分析出该数据库的完备度、可靠度等品质。3.5.2 环境信息提取理论和方法研究现有的遥感信息和地面观测信息对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作用,总结出必需的环境信息种类,研究提取这些环境信息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作业规范和环境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建成案例分析区有关自然灾害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分析,给信息的适用范围和精度等品质指标。113.5.3 社会属性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研究包括承灾体物理参数在内的现有社会属性数据的特点,总结出处理严重风险事件必需的社会属性数据种类,研究获取和处理这些数据的规范方法,形成社会属性数据库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建成案例分析区有关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数据库,并研究其质量指标。3.5.4 信息集成和管理的研究研究为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服务的风险源数据、环境信息、社会属性数据 的集成理论和管理方法,形成规范的信息系统生成、评价和管理体系。建成案例分析区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集成系统,并给出该系统的综合质量指标。3.5.5 综合平台的研究研究信息集成系统与风险评估模型、计算机仿真模型和可视化系统的合成理论和方法,形成规范的综合平台生成体系,并给出综合平台能力评价标准。建成案例分析区有关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综合平台,给出其能力指标。3.5.6 建立全国统一的风险应急响应系统风险应急系统是指包含风险征兆识别-风险信息通讯-风险综合评价-风险信息传达- 风险的多部门实时或准实时响应的组织体系。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上条块分割,责、权、利混乱,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风险应急系统,已建立的各种应付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生产安全应急系统也相互平行运转,信息沟通和协调行动处于较低级水平, 难于应付各种综合风险的决策和管理。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工作, 力图在以下方面有所进展:( 1)风险征兆的快速识别技术;(2)风险信息的多点高速保密通讯技术;(3)风险综合评价、决策模型技术;(3)多部门实时或准实时协调响应技术;(4)基于 GPS、GIS 技术的风险对策资源的空间最优化布局和调配技术。以上述技术为基础构建全国统一的风险应急响应系统。3.6 风险评估模型研究3.6.1风险评估模型库研究研究国内外各种常用风险评估模型的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模型组成一个模型库,为相应的风险评价提供服务。重点构建案例分析区有关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库。库中的每一个模型都配有详细说明,指明适用范围和支持其工作的信息集成系统的最低要求,提示评估结果的可靠度与信息集成系统质量的关系。123.6.2不完备信息条件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研究信息集成系统只能提供不完备信息时的风险评估理论,发展现有的相关理论和模型,进一步提高风险评估的精度,形成可供实用的模型体系。重点发展信息扩散理论和技术,提高不完备样本条件下系统识别模型的精度,改善模糊概率计算模型的品质。同时,积极研究不完备空间信息的特性,探讨在部分空间对象已知的条件下对未知的局部空间进行推理识别,在提高风险评估精度的同时,提高风险评估的时效。3.6.3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主要研究内容是:分析传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局限性,以洪水、地震等灾种为例,探讨不完备样本条件下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研制不完备信息条件下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软件。3.6.4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主要研究内容是:建立健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探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以某种慢性病或恶性病为案例,验证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可靠性。3.6.5工业风险评估模型主要研究内容是:分析现有工业风险评估模型的局限性,建立工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探讨新形势下的工业风险评估模型,开发研制工业风险评估软件。3.7 加强自然灾害风险、脆弱性和恢复力三方面研究3.7.1 自然灾害风险区划问题研究“风险值估不准”这一现有风险区划图的特点,建立风险估不准条件下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开展自然灾害软风险区划图理论与方法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理论体系,解决现有风险区划图工商界投资决策时很少使用的问题。3.7.2 开展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建立脆弱性评估及影响因子实时提取的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时评估脆弱性指数并识别当前影响脆弱性的关键因子。脆弱性指数可以帮助减灾部门作横向和纵向对比,从而做出及时的政策调整;而关键因子的识别可以帮助减灾部门找到下一步投入的重心,这可以降低减灾投入的盲目性,从而达到节省资金和提高减灾效率的目的。脆弱性受当时经济、文化、社会体系、环境等多方面状态和各状态组合方式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针对以上各领域13建立独立的数据库。建库的工作量极大,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完成的可能,而且,如果要做实时评估,基础数据库也必要实时更新维护,这也需要后期资金的投入。3.7.3 开展区域恢复力研究研究如何调配和组合现有资源进行损失自我修复的问题。如果我们能解决即使是部分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提高地方政府灾后重建的能力和效率,从而可以大大减轻中央政府的经济负担。可能的途径和脆弱性研究类似,即建立恢复力评估及影响因子实时提取的数据库系统。当然,恢复力可以和脆弱性共用同样的数据库,所以它的问题更多的在于如何有效评估,因为脆弱性还有一系列现有的评估方法可以借鉴,而恢复力的评估至少在自然灾害方面是个空白。所以,在恢复力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3.8 风险转移研究3.8.1保险保险是风险转移的最重要的方式。西方的保险公司被视为是风险分散的平台。随着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随着众多保险公司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人们的保险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的保险市场为世界所看好。但是,这个市场现在毕竟还只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怎样把这个潜在的最大的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研究适合中国保险业的一套经营体系和创新体系;针对人们的保险需求,研究开发出适合投保人需要的保险产品;研究如何规范保险业的经营,引导保险业进入更高层次的竞争。3.8.2政府救助现代政府的最本质的功能是“危机中的解救之星” 。作为政府,什么时候应该承担风险,什么时候应该将风险分散到民众中去,这是一个明智政府应该考虑的。因此在我国目前进入了“风险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新型政府救助体系的基本内涵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认为。新型政府救助体系的建立关键要理清以下几个问题:政府救助对象的标准、救助内容、救助方式等。3.8.3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风险转移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风险的表现形式的日益复杂,涉及范围的日益扩大,政府对新近凸现的风险救助,无论在体制、方式还是能力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建立非政府行为主体的救助体系是必然趋势。社会救助指的是各种民间组织和咨询机构、私人机构及社会个人等各种活动主体采用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社会救助。新形势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关键要理清以下几个问题:社会救助的主体、救助内容、救助方式、救助法制化等。14预期成果:预期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4 篇以上,其中国际检索 2篇。提供一套应急管理系统预案,完成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项目综合报告一份。3.9 应急管理系统研究3.9.1信息采集、处理与集成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风险信息采集、处理与集成系统,实现风险信息资源共享。包括观测系统、专业网站、数据库、模式系统等基础设施,以及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开发与应用和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交流中心。3.9.2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是应对灾害等重大事故的紧急行动方案。要保证及时、有效地采取救灾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就必须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科学的应急预案编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编制预案的原则;预案编制和实施的有关危机情况与背景;应急预案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即制定和实施预案的组织和个人;各种应急措施、管理方法、控制手段和技术;应急预案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3.9.3应急预案模拟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应急预案仿真系统,开展应急预案模型研究。应急预案模拟通过微型计算机来工作,能够显示诸多灾害或事故应急管理的相关情况。根据事故类型和发生状况,确定采取应急的措施和方案。进行不同类型灾害或事故应急预案模拟,目的是为了训练操作者,检验程序的正确性并提高应急水平。同时也可以检验应急预案的可靠性。4 已有工作基础北京师范大学从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乘国际减灾十年计划(1989-1999)实施之际,于 1989 年成立“中国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室” ,五年后与“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 合作成为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实验室,2000 年正式成为教育部第一批重点实验室。与此同时,于 1989 年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合作成立了“农村灾害保险技术研究中心” ,于 1999 年同瑞士再保险公司合作成立了“灾害风险与保险技术研究中心” ,1998 年经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推荐,民政部批准设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与专业委员会主任工作均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承担,2000 年经中国自然灾害防御协会推荐、民政部批准设立中国自然灾害防御协会灾害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与专业委员会主任也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承担。在已有机构的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组建了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将灾害风险评价作为研究所的主要任务,并正在着手建立灾害应急评价与应急响应的综合信息平台。与此同时,通过教育部与民政部协商,正在组建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院,将其设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由北师大资源学院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具体执行。15目前研究所已与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与日本国立地球与防灾研究所、国立环境研究所,美国克拉克大学灾害研究中心,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灾害研究部等单位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国内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水利部减灾中心、建设部中国建筑设计院、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林业局荒漠化防治办公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力学研究所、农业部中国农科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密切合作关系。为了加强研究所得学术交流,协助中国自然灾害防御协会承办“ 自然灾害学报 ”学术刊物。目前研究所正在执行的各类科研项目共有 10 多项,其中中法合作、中奥合作、中日合作项目以洪水灾害综合研究为主,中瑞合作以巨灾风险管理为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则以自然灾害形成机理、风险评价模型、自然灾害区域规律研究为主。5 主要参考文献1 D. Ruan, J. Kacprzyk, M. Fedrizzi, Soft Computing for Risk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 Applications i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Finance, Heidelberg: Physica-Verlag, 2001.2 R. Kolluru, S. Bartell, R. Pitblado, S. Stricoff,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Handbook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afety Professionals, New York: McGraw-Hill, 1996.3 R. Zimmerman, Historical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n risk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Risk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Asian Perspectiv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a-Japan Conference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Beijing, November 23-26, 1998). Beij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481-4874 K.S. Shrader-Frechette, Risk and Rationality: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for Populist Reform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5 W. Brun, Cognitive components in risk perception:natural versus manmade risk,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992, 2(5):117-132.6 M. Douglas, Risk as forensic resource, Daedalus, 1990, 119 (4):1-16.7 P.B. Sayers, B.P. Gouldby, J.D. Simm, I. Meadowcroft, J. Hall, Risk, Performance and Uncertainty in Flood a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