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发展规划_第1页
阜阳市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发展规划_第2页
阜阳市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发展规划_第3页
阜阳市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发展规划_第4页
阜阳市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发展规划【字体:大 中 小】【浏览次数: 166 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包括界首、太和、三区、阜阳经济开发区及颍上中北部,人口 570 万,经济总量占全市 70%以上,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轴和重点区域,在实现阜阳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为促进该区域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全市“ 十一五” 目标的实现,根据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一、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概况(一)区域概况及基础条件1、自然条件。颍河为淮河最大支流,在我市自西北至东南依次流经界首市、太和县、阜城三区、开发区和颍上县,全长 206.8 公里,流域面积 4112 平方公里。该区域地处淮北平原腹地,黄淮海平原南端,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2、农副产品资源丰富。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红芋为主,兼有玉米、水稻、高梁等。同时盛产各类中药材,有全国著名的桔梗、板兰根生产基地。畜牧业较为发达,猪、牛、羊等规模养殖发展较快。3、煤炭资源丰富。阜阳市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颍河北侧,保有储量 80 多亿吨。谢桥煤矿技改工程已于 2006 年竣工投产,产能已达到 600 万吨/年;刘庄煤矿设计生产规模 800 万吨 /年,一期工程已于 2006 年 10 月投产,生产能力已达 300 万吨/年;口孜东煤矿正在抓紧建设,老庙煤矿、罗园煤矿等正在开展勘查工作。4、人口和劳动力资源。2007 年末,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区域人口570 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60%,人口密度为 977 人/ 平方公里,是全省的两倍多,每年有富余劳动力近 200 万。(二)经济现状综合经济实力较强。2007 年,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实现总产值340.4 亿元,占全市的 73.6%;财政总收入 35.74 亿元,占全市的88.9%,固定资产投资 136.2 亿元,占全市的 84%。工业发展较快。2007 年,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5.7 亿元,占全市的 90%,其中重化工业的比重达到 65%。支柱行业及骨干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07 年以煤电工业、化学工业、再生金属循环利用业为主的重化工业占主导地位,重化工业增速达到 33.7%。同时,骨干企业发展迅速,2007 年,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28 多家,谢桥煤矿、华润电厂、阜阳烟厂、昊源化工、华鑫铅业、阜阳供电公司等 6 家企业产值突破 10 亿元,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园区建设生机勃勃。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地区现有各类园区 15 家,规划面积 66.5 平方公里,累计开发面积 32.3 平方公里,投产工业企业 400 多家。2007 年共实现产值 162 亿元,实现增加值 40.6 亿元,利税 14.1 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 61.5%,53%和 55%。各园区已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1、交通发达,区位优越。阜阳地处淮北平原,位于黄淮海经济区,北临环渤海经济圈,南望珠三角,东依长三角,有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和条件。目前,区内交通优势十分明显,现有南洛(界阜蚌)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即将建成的阜六高速(济广高速)纵贯南北,阜合高速即将全线贯通,阜蔡高速即将开工。阜阳境内有大京九、阜淮、阜徐、漯阜铁路,即将开工建设的有阜六铁路、漯阜铁路临泉支线、京九铁路北京至潢川段电气化改造、阜阳编组站由三级四场改造为三级七场工程等项目。阜阳已被铁道部确定为全国十大铁路交通枢纽之一。阜阳境内河道纵横,有淮河、颍河、泉河、茨淮新河等重要河流,可通江达海,水运条件十分优越。阜阳 4C 级机场早已建成,现已复航。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可把各类工业产品方便快捷地输送到全国各地。2、能源供应充足。2007 年,该区域原煤产量 1000 万吨,“十一五”末可达到 3000 万吨,电力装机容量 133.4 万千瓦。远期可达到 370万千瓦。电力、煤炭供应充足。3、邮电通讯。光缆、程控、微波、移动电话等多种通信手段完备,全市以阜阳为中心的快捷信息传输网络已经形成,并可与全省、全国对接。4、城市功能不断提高。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进度加快,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可以与该区域工业化快速发展形成配套。二、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既拥有有利的政策环境,又要面对宏观调控的制约。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将在政策、资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将在煤炭、电力、重化工、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以及循环经济等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皖发200615 号)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的决定(阜发20077 号),将对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提高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将对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建设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2、既拥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又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发达的交通网络,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能源供应以及相对较低的商务成本,使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区域拥有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诸多优势和条件。同时,中西部地区竞相发展,纷纷加快工业化进程,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争抢将更加激烈,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3、既拥有迫切的发展愿望,又面临机制体制环境的制约。“十一五”时期是阜阳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奋力崛起是关键,各地也倍感加快发展的责任之重,压力之大。因此,各地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步伐加快,成为促进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思想观念落后,体制机制不活,发展环境不优始终是制约阜阳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加大改革力度,改善发展环境是建设和发展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必须面对的问题。4、既拥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又要面对资金、环境和节能的压力。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的经济增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带内工业基础日益雄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发展空间大,发展形势好。同时,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带内经济整体水平落后,经济实力薄弱,发展资金匮乏;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下一步重点发展的煤电、煤化工、医药、再生金属回收利用等产业也是国家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的重点,其环境治理成本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压力较大。三、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奋力崛起为目标,实施工业强带、东向发展、项目带动、创新推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以大基地、大项目为重点,以加速重化工业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途径,以“6611”工程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产业规模快速有效扩张,促进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跨越式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用低成本、低消耗、高产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生产、重污染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提高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水平和规模,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配套产业完善,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强化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载体功能,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吸引产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3、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水平,逐步完善创新机制,深化企业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大型骨干企业的战略联合和重组,着力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4、坚持优先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托资源、能源、劳动力、交通等优势,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和龙头骨干企业的集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业,加快重化工业进程。同时,大力推动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循环经济等产业的规模扩张,努力提高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的工业化水平。5、坚持以“6611”工程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6611” 工程中六个工业支柱作为推动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完善和提升“6611” 工程,既要从现有产业出发,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其加快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更要注重从跨越式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谋划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和支撑作用。6、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紧抓招商引资不放松。着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发展的主抓手,抢抓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资本外溢的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以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大突破,推进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的跨越式大发展。四、发展目标(一)“十一五 ”末目标经过四年努力,把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建设成为“廊、带、块” 相结合,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密集区,打造阜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力支撑。1、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 2010 年,增长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90 亿元,年均增长 16%,占全市总量的 80%,财政收入 53 亿元,年均增长 17%,占全市的 8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3%以上。2、工业主导型地位进一步确立,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到 2010年,增长带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140 亿元,占全市的8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 末降低 20%,污染物排放减少10%。3、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经济外向度显著提升。民间资本和区外资金大量引入,成为该增长带地区投资、消费、出口、生产的主体。到 2010 年,年实际利用区外资金达到 170 亿元,年均增长 30%以上,占全市的 90%,外贸进出口达到 23000 万美元,占全市的 90%。4、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到 2010 年,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中形成“ 四大基地 ”、“六大集群”,其中年销售收入 100亿元的基地或产业集群 4 个,40 亿元的产业集群 2 个,30 亿元的基地或产业集群 2 个,20 亿元的产业集群 2 个。5、大型骨干龙头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到 2010 年,增长带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400 家,其中年销售收入 50 亿元以上的企业 4家,10 亿元至 50 亿元企业 8 家,1 亿元至 10 亿元的企业 35 家。6、园区建设进度加快,载体功能进一步强化。到 2010 年,增长带地区建成或基本建成各类园区规划面积达到 105 平方公里,开发面积达到 70 平方公里,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120 亿元,年均增长 36%以上。(二)2020 年展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 的方针,不断创新机制体制,以园区为依托,以壮大经济总量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着力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真正把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建设成为阜阳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先导区。到 2020 年,基本形成产业高度集中、规模效益显著、科技水平较高、配套设施完善、工业主体功能突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增长带。五、区域布局和产业定位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围绕皖北农副产品加工区、阜阳生物医药基地、阜阳煤化工基地和能源供应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一廊、一极、一带” 为主体,区域协调发展的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空间战略布局。“一廊”:即首太工业走廊,其经济总量占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的三分之一强,产业特色突出,园区条件较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潜力。走廊内布局四大工业板块,即界首城区工业板块(包括界首工业园区、西城再生铝铜循环经济工业区和界首城区原有工业企业)、太和城区工业板块(包括太和县开发区、太和工业园区和城关镇民营工业园)、田营肖口工业板块和光武大黄工业板块。各板块以 S308 省道为轴线,以 S204 省道和 G105 国道为连接线,共同形成首太工业走廊的基本架构,重点发展医药、农副产品加工、废旧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筛网及毛发加工等产业,打造成为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的强力推进区。“一极”:即阜城工业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阜阳经济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与三区工业园区及阜城现有骨干大企业共同形成颍河工业经济带的中心支点,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高新技术、医药化工等产业,打造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的工业隆起区。“一带”:既周棚口孜 刘庄颍上煤电煤化工产业带,充分发挥该区域煤炭资源优势,走资源深加工的路子,依托华润电力、凯迪化工、国投新集、上海中油集团等大企业,重点发展煤炭开采、电力、煤化工、新型建材、循环经济等产业,建设阜阳循环经济园、凯迪煤化工产业园、颍上煤化工基地、颍上工业园等,沿颍河北侧打造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的强力牵引区。六、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建设任务(一)产业发展方向1、大力培育煤电工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煤炭资源开发,按照大型化、高效化、现代化标准,全力推进煤炭矿井建设,着力提高煤炭生产能力;抢抓皖电东送机遇,积极发展坑口电厂和煤矸石电厂,形成煤电一体化经营格局。将煤电工业培育成我市工业经济的龙头产业。2、做大做强阜阳煤化工产业。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煤化工。抢抓全国和全省大力发展煤化工的机遇,按照大型化、基地化、集群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设阜阳百万吨级尿素生产基地,阜阳凯迪煤化工基地和颍上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共同打造阜阳煤化工基地。3、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以市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载体,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中心的孵化作用,以现有科技企业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高精尖产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开发经费投入,支持高科技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出让、发行股票或债券等途径筹资,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比重,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4、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升级。进一步壮大该区域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推动传统的“ 初加工、粗加工 ”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大力发展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大联合重组力度,以“ 公司 +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延伸,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5、加快振兴轻纺工业。注重发挥轻纺工业在扩大就业、加快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振兴轻纺产业。充分利用阜阳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食品等产业,巩固提高酿酒、烟草等优势产业。积极推行品牌战略,大力推行现代经营理念,努力拓展行业发展空间。调整轻纺工业原料结构,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转化和利用。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的原则,推进工业经济由“ 污染排放”的传统模式向“再生资源利用”的循环模式转变,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抓好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建设。重点发展以粉煤灰、煤矸石、石膏泥为原料的新型建材业,以再生金属、废旧塑料为原料的再生资源利用和以秸秆为原料的发电、压缩板材、植物纤维等产业。(二)重点建设任务以建设区域性加工制造业中心为目标,围绕增强区域基础工业生产能力、加工制造能力、产业集群能力和农业产业化能力,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工业化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带动实施工业突破,重点建设“四大主导基地 ”,培育 “六大成长性产业集群”。“四大基地”:新型能源供应基地。在周棚口孜刘庄沿颍河一线大力发展煤炭开采、坑口电厂及煤矸石电厂,主动融入皖北亿吨煤炭基地、双千万千瓦火电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刘庄煤矿二期、口孜东矿等在建矿井的建设,尽快开工口孜西矿、罗园煤矿等项目。组织实施阜阳华润电厂二期(260 万千瓦)和刘庄坑口电厂(460 万千瓦)一期工程,积极推进刘庄煤矿 25 万千瓦、凯迪化工 233 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阜阳电力外送通道,把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颍东、颍上片区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到2010 年,形成年产煤炭 3000 万吨、电力装机 260 万千瓦的能力,年实现销售收入 150 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 70 亿元。新型煤化工基地。抓住煤化工技术面临重大突破和全国、全省加快煤化工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的煤炭、区位、水资源、交通等优势,按照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和集约化的原则,以建设规模化大型基地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重点,将阜阳煤化工基地建设成为规模经济、技术先进、清洁生产、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大型煤化工基地。依托原有昊源化工、鑫泰化工等骨干企业和引进的凯迪集团、晋煤集团、六国化工集团等战略投资者,重点实施昊源集团 40 万吨尿素、60 万吨甲醇、5 万吨吗啉、开发 2 万吨/年 DMC(聚炭酸脂)等项目,凯迪集团在口孜附近建设煤化工产业园,建设 80 万吨大颗粒尿素、200 万吨建材、污水处理厂等项目;鑫泰化工与六国化工集团合作,建设年产 52 万吨大颗粒尿素、30 万吨合成氨、20 万吨甲醇等项目。到“十一五” 末,氨醇能力达到 300 万吨,尿素产能达到 200 万吨,甲醇产能达到140 万吨,吗啉产能达到 5 万吨。销售收入达到 100 亿元以上。远期发展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油、IGCC 电厂,开发二甲醚、DMF(甲酰胺)、DMC (聚碳酸酯)等精细化工产品。阜阳生物医药基地。以首太工业走廊和市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按照“高起点、规模化、集群化” 的发展原则,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依托已形成的太和、阜阳两大药品流通市场,广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加快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依托贝克药业、华源药业、仁和药业、仁济药业、联谊药业、万生药业、贝尔药业等现有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大型制药集团,加快建设制药制剂、原料药生产和生物医药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 GAP 基地、仁济药业水针、口服液生产线、贝尔药业胶囊针剂、贝克药业医药中间体、鑫科贤公司联合疫苗生产以及金太阳药业二类新药产业化等项目。到 2010 年,形成大输液 3 亿瓶、片剂 300 亿粒、胶囊 6 亿粒、粉针2 亿支、中成药 800 吨、原料药 2000 吨的生产能力。医药基地年销售收入争取达到 30 亿元,实现增加值 10 亿元。纺织工业基地。以市开发区和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鄂尔多斯、中原纺织城、华源纺织、恒泰纺织、三宝线业、瑞丰源鞋业、京九丝绸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现有纺织服装产业为基础,充分利用该区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形成布料织造印染整理品牌服装加工的产业链,不断提高棉纺、针织、印染等产品的档次,扩大工业用布、中高档面料生产,打造以棉纺织、特种纤维加工、丝绸、高档服装面料、工业用布、服装加工、混纺织品及针织品为主导,集制造、研发、贸易为一体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组织实施中部纺织工业城、35 万锭棉纺织、1000 万米高档真丝面料,2000万件高档服装、2000 吨无纺布、3000 万双鞋、200 万件羊绒衫、200 吨羊绒等重点项目。到 2010 年,实现销售收入 30 亿元,增加值 10 亿元。“六大产业集群 ”: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以界首、太和、三区、市开发区及颍上工业园区为载体,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形成以功能性特色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为主的食品产业集聚,以高附加值深加工农产品为重点,形成种苗开发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增值增效创汇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在食品的深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方面开发建设重大项目,着重推进粮食、油料、畜禽、水产、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在巩固饮料、卷烟、食品、制革、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市场潜力大,产业牵动力强的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转化,以顶大、海利、福润、金种子、伊斯顿、家和兴食品、同创食品、百和食品、六本食品、华汇果蔬、快乐面粉、明兴面粉、康伟蒜制品等企业为龙头,大力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壮大。重点发展专用面粉、肉禽加工、乳制品、速冻制品、营养方面食品、保健食品、保鲜蔬菜、脱水蔬菜、绿色有机食品等,加快建设福润公司 300 万头生猪、20 万头黄牛屠宰加工、金种子年产 90 万张高档成品革、30 万吨小麦面粉、顶大三期、海利熟食加工、太和及颍上粉丝加工、爱立丰年产 2 万吨果蔬、颍东区颍台工业园等项目。到2010 年形成年加工粮食 150 万吨、肉类 50 万吨的能力,年销售收入 120 亿元,增加值 30 亿元。机械电子产业集群。以界首工业园区和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机电工业,大力开发机械基础件、关键零部件、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等产品,以开乐汽车、海歆电器、阜阳轴承、阜阳拖拉机、三环电力、云龙机械、宝兰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集团,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靠大联大,积极与同类大型企业集团形成配套或联合,逐步形成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特种改装车、农用变形车、粮食加工及自动装卸设备、矿山机械、民用船舶、轴承、汽车配件、拖拉机、各类汽车用机油泵水泵、电工电器等主导产品,争取在高新电子产品上有所突破。重点建设 1 万辆特种改装车、大尺寸轴承、55 万只轿车机油泵、80 万只农用机油泵、300 万套汽车专用轴承、10 万台洗衣机、新型民用船舶生产等项目。到 2010 年,机电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 40亿元,增加值 12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做大做强昊源精细化工,完善阜阳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界首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基础设施,以中科大易元、华信电子、昊源化工、东方软件、贝克药业、华源生物等高技术企业为龙头,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在现代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零部件和先进环保等重点领域,引导和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十一五 ”末,区域内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40 家,实现销售收入 40 亿元,增加值 20 亿元。筛网及毛发加工产业集群。以首太工业走廊中的太和城关镇民营工业园和界首鸭王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重点区域,以行业协会为纽带,扶持一批骨干企业,扩大行业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开发人发服饰、人造毛发等中高档新产品,力争到 2010 年,在首太工业走廊内形成全国最大的筛网及毛发的加工集散基地。实现销售收入 40 亿元,增加值 10 亿元,出口创汇 1 亿美元。林木加工产业集群。以太和东盾木业、惠发木业、万利装饰、永胜木业等企业为龙头,依托瑶海、汇鑫等家俱市场,以建立良好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木加工产业体系为目标,优化林业及木材加工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按照“抓龙头促规模树品牌”的思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林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发展。重点发展中密度纤维板、高密度纤维板、胶合板、建筑板材、实木地板、装饰材料以及家俱系列产品。重点抓好太和林木加工产业园、高庙姜楼装饰材料加工以及颍州区颍西家俱产业园建设。到2010 年,形成年加工 50 万立方米木材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 20 亿元,增加值 6.5 亿元。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首太工业走廊田营肖口板块、光武大黄板块,阜阳周棚板块、颍州区四十铺板块以及阜阳煤化工基地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煤化工、新型建材、再生金属利用,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极板、铅酸电池、电瓶车、塑料制品等下游产品,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重点企业、工业园区、企业集群。重点建设界首田营再生铅循环经济示范园、界首光武再生塑料循环经济示范园、界首西城铝铜循环经济工业园、阜阳循环经济园、颍上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太和皮条孙再生塑料循环经济园、阜阳凯迪颍东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工程。到 2010 年,实现销售收入 100 亿元,增加值 20 亿元。七、政策措施(一)培植壮大支柱产业,构筑支撑新型工业化的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全市六大支柱产业的核心企业主要分布在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地区的优势,以结构调整、扩大投入为主线,以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进一步扩大开放为突破口,着力培育、发展、壮大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全面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一是通过机制与体制的创新,激发支柱产业和核心企业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促进支柱产业快速裂变扩张。二是围绕支柱产业和核心企业,精心谋划,坚持对外引进和自主培植并举,就地改造和择地新建并举,着眼于延伸产业链、发展深加工,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增强工业增长后劲。三是坚持信息化带动战略,加大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着力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围绕构筑产业集聚和项目集群效应的优势,着力做好为支柱产业和核心企业的配套协作服务。 (二)做优做强工业园区,打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按照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内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各类产业园的建设,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重点,着力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产业链式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加快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程度高、商务成本低的高成长型工业园区。各工业园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与产业分工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吸引范围和辐射等方面综合考虑,依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环境特点,注重产业的适当分工,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提高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