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农耕制度_第1页
先秦时期的农耕制度_第2页
先秦时期的农耕制度_第3页
先秦时期的农耕制度_第4页
先秦时期的农耕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时期的农耕制度篇一:专题一先秦时期专题一:东西辉映 中国:先秦时期(公元前 221 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础。 表现: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 2070 年公元前 771 年) 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前 221 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 石氏星表 ;“百家争鸣” ,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 、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 人物驭龙图 ,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考纲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商鞅变法重、难点知识内涵阐释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说明最高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 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结束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变革,各种流派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社会动荡和变革促使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思想基础;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和思想家文化基础;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阶级基础。 结束原因:秦统一后,采纳法家学说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百家争鸣”不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局面,已不合时宜。 3正确认识和对待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 (1)认识: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 “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教育原则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主张“因材施教”(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先秦时期的农耕制度),学习态度要求实事求是、要有恒心,学习方法主张反复温习、学与思结合、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2)做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谐人际关系等;对孔子思想中的保守内容,要批判继承,如孔子所追求的“礼” ,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4小农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影响 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 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为了增加收入,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消极方面: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生产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近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三年高考真题链接: 1.(XX 福建)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 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2.(XX 广东)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3.(XX 海南)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 ;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4 (XX 海南)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 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5 (XX 江苏)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 ,言 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 、 卫 (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 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6 (XX 江苏)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 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7.(XX 山东)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 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8.(XX 上海) 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9. (XX 上海)公元前 217 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 ,被当地官府 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10. (XX 上海)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11 (XX 浙江)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墨家学派的诉求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智者学派的主张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 BC D 12 (XX 浙江)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 之好” ) ,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B C D 13.(XX 广东)战国以前, “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 “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14 (XX 海南)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 、“求年” 、 “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15 (XX 海南)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 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16 (XX 江苏)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7 (XX 江苏)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 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18(XX 新课标全国卷)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 ,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19.(XX 山东)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 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20 (XX 上海)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A姜寨遗址 B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 D尧舜禹传说 21.(XX 四川)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22 (XX 浙江)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 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 韩非 朱熹 亚里士多德 A B CD 23 (XX 浙江)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篇二:先秦秦汉土地制度的变革 试论先秦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 摘要:土地所有制,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传统文献的记载进行分析,试图论述土地所有制由国家或领主所有制向地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历程。 关键字:井田制,领主制,土地国有,土地私有。 古代中国主要以农业为主,是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的土地制度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殷商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或称三代井田阶段 1;东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但专制国家对土地私有权保持种种干预。中国的土地制度也可归纳为三种形态: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往往同时存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未断绝。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制 春秋以前,是中国农业自然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大的阶段。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聚族而居的生产方式较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于是,以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集体劳作就产生了。这种土地所有制度有其显著特点: 1、土地国有(“官有” 、 “王有”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指的就是土地由国家占有的形式。在殷商西周,广大庶众“上无通名,下无田宅”3,国家为实施对土地的管理和贡赋的收取,设置有专门的官职进行管理。而这种国有土地又由天子分封给各级贵族,形成领主所有制。土地所有权为封建领主所有,体现了经济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合一。周天子对全国土地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各级领主对“封地”和“赏地”拥有实质上的所有权。周天子分封的同姓王族、旧贵族、功臣对自己受封的土地拥有所有权,他可以把土地再次分给卿大夫,卿大夫也可对士进行再次分封。而士对其所受的“禄田”和“采邑”也拥有实际上的所有权。各级封建领主对自己的领土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权力,其身份“对上(国君、领主)为臣,对下为主” 。在西周,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周 1 2 赵丽生, 中国土地制度史 诗小雅北山 3商君书莱民篇 天子可以随时将土地收回,或转赐别人,因而天子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另外,在广大农村, “八家共井”的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也普遍存在。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为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4 这里的“私田”并不是指私人所有,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私田所产谷物留作自家食用,公田粮食由国家收取,这实际就是以实役地租的形式缴纳赋税。当时的劳动者要先耕作公田,然后耕作私田。土地国有(包括王有和领主所有)加上土地农村公社所有,共同构成这一阶段所有制的基础。2、土地不得买卖和私相授受 “田里不鬻” ,就是说土地不可以买卖,即使是贵族,也不得在封地之外另买土地遗及子孙,正如清朝张英所说:“三代以上,虽至贵巨富,求数百亩之田贻子及孙,不可得也。 ”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说明直到战国中后期国家才放松了对土地所有权,允许土地买卖。 3、农业生产以集体劳作为主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5 就是对集体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从宗族长老、青壮男子到妇女儿童,在广阔的田野一起耕作。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 ”6 人们一起收获谷物,并将集体的谷仓堆满,这是一幅大集体耕作的风情画。 周颂噫嘻中的一篇描绘了周初成王时期集体农耕的景象:“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千耦其耘”指的是数千人进行农耕, “十千维耦”指的是数万人进行劳作,都是极言集体耕作时人数之多。 田产公有和集体耕作,与那一时代社会生产水平低下相适应,也是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集体生产方式的沿袭。土地公社所有制和土地、劳动者均属封君的领主制,以及与这两种占有制相伴随的集体生产方式,是华夏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可称作“三代井田”时期。 二、东周以后地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时至春秋战国,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用牛力代替人力使更多的人从土地上 4 5孟子滕文公上 诗经周颂载芟 6诗经周颂良耜 解放出来,利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农作物种植种类增多,使剩余产品增加。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现有土地的数量,强迫庶民开垦井田以外的空地,这样开垦出来的田地是瞒着公室,成为不纳税的私有物,在当时称为私田。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用掉大批劳动力,劳动力的缺失使一些国家的公田“唯莠骄之” 。 “唯美桀桀”(诗经齐风甫田 ) ,变成了荒原。王室公田变成荒原,诸侯私田扩大,领主争夺土地、劳动者的战争日益频繁,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7 领主们还发现解除人身依附关系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拥有私有财产的农民,对其土地的耕作也更为用心。这就促使各国通过变法,加速领主所有制朝地主所有制方向发展,由集体生产向个体生产过渡。最早进行变法的是鲁国的“初税亩” ,而改革力度最大,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 “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人们开荒,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1、土地国有、私有并存,而私有渐居主导。 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更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总趋势是由土地国有走向土地私有。土地私有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渠道。 首先,是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并逐渐变为私有。 “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 ”(左传成公八年)“齐懿公之为公子也,与邴蜀之父争田,弗胜。及即位,乃掘而刖之,而使蜀仆。 ”(文公十八年)从以上例证看出,春秋时期诸侯大夫间土地争夺的激烈程度。这种非上级分封而是靠武力获得的土地,自然不用受上级制约,久而久之,就成为自己的土地。 其次,国家授田制的实施。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8,促进土地私分。商鞅“制辕田” ,辕田即爰田, 汉书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三年爰土易居,古制也。末世寖废。商鞅相秦,复立爰田,上田不易,中田不易,下田再易。爰自在其田,不复易居也。 ”张晏曰:“周制三年一易,以同美恶。商 7 8孟子离娄上 商君书徕民篇 鞅始割裂田地,开立阡陌,令民各有长制。 ”在井田制下,为求“财均力平” ,实行份地定期轮换制度,大约在西周时期,耕地的轮换已从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商鞅改革,确定爰田制,实行普遍授田、计口授田,土地不再变更,使私人长期占有,若干年后,所授之田就变成个人私田。再次,实施“名田制” ,以军功爵制为基础,按军功赐田。 “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 “能得甲首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 ”9 事功赐田,是土地私有化的重要途径。 “辕田制” ,实际是对一般编户按名籍分配土地的“授田制” ,而名田制则是按军功等级的不同赐予立有军功者相应数量的“赏田制” 。这种赏田,虽没有明确规定为“私有” ,但与授田制下规定的“身死田夺”韩非子诡使不同,此种赏田可以作为子孙业传给后人,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王翦在灭楚前曾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为子孙业” 。 “赏田”既可以继承,那私有化也就离其不远了。 2、土地可以买卖 早在西周中后期,土地的所有权就有所松动,贵族内部间有典让的方式进行地权转移,因此,典让或可视为古代中国地权转移的一种最初形态。与田产私有(地主所有和自耕农所有)互为因果,自战国开始,土地转让、买卖渐成风习。这大不同于殷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也不同于欧洲中世纪的领主世袭制、采邑制。春秋时期晋国已有“爰田”现象,到了战国,在土地封授之外,土地买卖也日益增加,如赵国将领赵括以赵王所赐金帛广置田宅。商鞅在秦国推行“坏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的土地政策,土地转让、买卖日益合法化、普遍化。韩非也在著作中记述了“中牟之人弃其田耘,卖其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的情景。 3、单家独户经营、男耕女织的小农占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以来,领主经济逐步向地主经济转化,集体生产逐渐向个体生产过渡。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 、“十千维耦”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春秋变为“二十五家为一社”的小规模集体耕作制;到战国演变成“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10 的家庭耕作制;一个家庭内, “男子力耕” “女子纺绩” ,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11。这种男耕女织、以织助耕的 9史记商君列传 孟子尽心上 11汉书食货志 10 封闭自足机制日趋完善的农户,成为构筑中国社会机体的一个个彼此雷同的细胞。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列国先后采取措施,鼓励农业生产小家庭化和土地私有化。随着私营产业的繁荣发展,个体产业经营的好处也日益被统治者所认可,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剪短宗法纽带、瓦解生产过程中的集体关系,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12 通过国家颁布政令的形式来促进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荀子更力主“分田而耕” ,认为土地私分、个体经营有利于调动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墨子也曾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原因加以论述:“今之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倦怠。 ”努力耕作即可得到温饱富庶,这正是土地私分后农民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奴隶和农奴的重要原因。 与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战国及战国以后,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特别是纺织业,作为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几乎是每家必需经营的产业。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态,构成中国古代生产方式的共同基础。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曾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3 这种经济结构完成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拥有自发的调节能力,特别是它缩小了原材料与生产过程的距离,也缩短了产品与消费过程的距离,从而具有廉价性,对商品经济有着顽强的抵抗力,因此显得十分坚固、稳定。参考文献:诗经 ,程俊英蒋见元,中华书局,1991 年第 1 版。 商君书 ,石磊译注,中华书局,XX 年第 1 版。 孟子译注 (全二册)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XX 年第 1 版 史记 ,司马迁,中华书局,XX 年第 1 版。 韩非子 ,韩非子,中华书局,XX 年第 1 版。 汉书 ,班固,中华书局,XX 年第 1 版 中国文化史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上海人民出版社,XX 年第 1 版。 试论夏商周三代土地私有形态产生的历史途径 ,李学功、张广志,青海师范大学学报,XX 年第 1 期。 12 13史记商君列传 孟子梁惠王上 篇三: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书评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书评 中国古代区域文明研究的又一力作 历史与社会学院 历史学专业 XX 级 秦文博 摘要:李玉洁教授主编的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一书,可谓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研究的突破性成果,以文化视角对其剖析,前人很少涉足。笔者对其做了认真拜读并做了相关资料查阅,并以书评的形式阐述了这一著作在黄河文明中的地位,介绍了该书十一个部分的内容,即我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发展、变迁与农耕文明的特质(农民的精神世界等) ,论述了该书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特色、地位与价值,研究方法与史学理论的突破创新,如作者所用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相结合、比较史学研究方法等,并探讨了该书在结构编排上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对该书的一些观点在论证方式上的不足与缺陷、内容上的补充完善提出了一定建议。以期为读者对该书的阅读及相关人员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指导与帮助。 关键词:黄河流域;农耕文明;黄河文明 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共同缔造的,由多源多线的文化区系共同组成,中华文明奠基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以后许多王朝的中心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此说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黄河文明在文化发展史上有独特的作用,黄河文明的历史意义不可忽略,然而,黄河文明研究领域却少有学术著作,从文明的起源、发展、特点、对外交流、历史地位综合多角度对黄河文明作系统性研究论述的更是“鲜克有终” 。正是基于此,该丛书主编将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分九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首先是黄河流域文明的要素:金属、文字、城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形成。著有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 、 殷商甲骨文研究 、 黄河流域史前聚落与城址研究 。还对黄河文明的特质进行研究,即探讨黄河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的差异之处,即经济上以农为本,文化以儒学为主流,著有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儒学与中国 政治 、 。最后编者对秦汉以后黄河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进行了探讨、分析,著有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 、 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的外来文明 、 黄河文化与西风东渐 。笔者选择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做了认真拜读,这本书的编写组在阅读、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又立足于历年来的考古发现,从多视角出发,通过综合研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基本面貌。一、该书的内容介绍 该书的结构和内容共十一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序和绪论。 书前的总序中李学勤交待了黄河文明研究的历史背景,充分肯定了这项研究的学术价值,主编李玉洁教授从文明的三要素文字、金属、城堡、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对黄河流域早期文明与国家的形成做了探讨,对黄河文明的内涵,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作了介绍,并说明黄河文明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生产部门” ,对黄河文明的特质与历史变迁做了简单扼要介绍。 绪论是对本书全部内容的摘要与提炼,使读者对黄河文明有了大致了解后,作者终于开篇撰写黄河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农耕文明。首先论述了研究黄河农耕文明的形成及特征、对于走进文明系统中农民的精神世界、认识和指导当今农村的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等有现实意义这一研究目的。交代了秦汉以后基本沿袭了先秦农耕文明的模式,因此本书主要对先秦时期的农耕文明进行研究。主要涉及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辉煌,黄河流域的农书与农业技术理论、农业管理与赋税政策、农神崇拜及农商思想这些方面。 第一章为“黄河流域早期的农业” ,作者运用历史地理学、现代生物技术、考古学知识探究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条件,认为至少在 1 万年前,原始农 业就起源于黄河流域,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有着河流、森林、草原的良好地理环境与四季分明的良好气候条件,旧石器时期,黄河流域是人类良好的栖息之地。原始农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有原始的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过渡的。新石器时期的农业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尤其在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 2800-前 XX 年) ,私有财产产生、发展并向阶级社会过渡,母权制也因此向父权制过渡,齐家文化时期的洮河流域已经有了养蚕业,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华夏民族的祖先在很早发明种植农业的同时,还创造了农时与天象相符合的历法。颛顼高阳氏的“颛顼历”便是一个例证。 第二章为“夏商时期的农业” 。夏商时期的农业和农作物已经初具规模,五谷(黍、栗、麦、稻、菽)及禾、糜等农作物已出现,丝织业和麻织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夏代仍然延续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特征,依然使用木、石、骨、蚌等非金属农具,但农具种类有所增加,商代则进入金石并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如镰、铲、锄、犁铧等,但并不多见。夏商时期的天文历法较前代也有所发展,夏历、殷历都充分考虑农时、物候的需要。随着夏商时期国家的出现,农业和赋税是他们赖以统治的基础,夏商统治者对农业和赋税都很重视。“大禹治水” , “求年”祭祀活动便可体现,部落酋长向部落成员收取什一之税,聚敛财富。 第三章为“西周时期的农业” 。在本章中作者除了介绍西周时期的农业在农作物品种、农具种类数量、农田技术管理、天文历法水平都较前代有了长足发展外,还通过对农神祭祀、周天子亲耕之礼、敬奉祖先以求丰收的拜农心理的论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西周的土地制度为井田制和爰田制,井田制下,每井九百亩,中间的一百亩为公田,八家农夫,每家私田一百亩,公田由八家共同耕作,公田农事做完,才开始在私田做农活,公田的收获归统治者所有,采取的是劳役地租形式,而爰田制则把所有土地按好坏分不同亩数的份地分给农民,收取实物地租,土地可以自由转让和交换。西周时期对乡村的行政 管理实行采邑制,在邑中按户、家、夫进行管理,此外西周王朝还设立农官,管理农业,收取赋税。第四章为“春秋时期的农业” 。作者叙述了春秋时期农具的大变革,青铜农具的应用与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之人们对积肥、施肥的重视,对土壤的研究、改造,农作物产量有了大幅提升。这一时期各国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竞相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实行县制,与采邑制不同,县邑由国家直接管理,赋税由国君直接收取。 第五章为“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的迅速发展” 。作者论述了战国初年各国对农业的重视、铁制农具的普及推广并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分析了金属农具普及推广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基础,生产工具的变化最终导致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论证了郡县制和封建小农经济出现及其进步意义。出于防止水灾、旱灾的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