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说课稿_第1页
《克和千克》说课稿_第2页
《克和千克》说课稿_第3页
《克和千克》说课稿_第4页
《克和千克》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克和千克说课稿2、千克的认识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2)看标注:一袋盐重 500 克。(3)教师问:两袋盐呢?生答:1000 克(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生答:不合适。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生:弹簧秤。生:台秤。(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 千克。推出:1 千克=1000 克 板书:1 千克=1000 克(7)找出重 1 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设计理念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 1 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 2 分硬币、数学书、1 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 、 “1 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三)巩固新知课件展示:1、 写出体重。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3、 连一连。4、 找错。设计理念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 2 分硬币重 1 克” 、 “两袋盐重 1 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 1 克和 1 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2、千克的认识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2)看标注:一袋盐重 500 克。(3)教师问:两袋盐呢?生答:1000 克(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生答:不合适。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生:弹簧秤。生:台秤。(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 千克。推出:1 千克=1000 克 板书:1 千克=1000 克(7)找出重 1 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设计理念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 1 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 2 分硬币、数学书、1 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 、 “1 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三)巩固新知课件展示:1、 写出体重。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3、 连一连。4、 找错。设计理念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 2 分硬币重 1 克” 、 “两袋盐重 1 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 1 克和 1 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2、千克的认识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2)看标注:一袋盐重 500 克。(3)教师问:两袋盐呢?生答:1000 克(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生答:不合适。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生:弹簧秤。生:台秤。(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 千克。推出:1 千克=1000 克 板书:1 千克=1000 克(7)找出重 1 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设计理念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 1 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 2 分硬币、数学书、1 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 、 “1 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三)巩固新知课件展示:1、 写出体重。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3、 连一连。4、 找错。设计理念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 2 分硬币重 1 克” 、 “两袋盐重 1 千克”的认识上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