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我国肉牛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我国肉牛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我国肉牛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我国肉牛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肉牛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发展现状1.我国肉牛生产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1980 年,我国牛出栏量为 332.2 万头,产量仅 26.9 万吨;XX 年,牛出栏 5602.9 万头,牛肉产量达到 750 万吨,分别是 1980 年的 16.9 倍和27.9 倍。XX 年,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的 11%,位于美国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2.我国牛肉消费情况。据国家统计局资料,XX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 1.35 千克,花费金额 26.72 元。其中,xz 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为 8.72 千克,支出额为 208.9 元;山西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人均为 0.41 千克,支出额为8.01 元。我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3.我国肉牛业的特点。肉牛产区分布。自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牛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大农区。到 XX 年,内蒙古、甘肃、xq、青海、xz5 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0 年的 44%下降到 13%。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 4 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 9.7%上升到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 11%上升到 15.7%。从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牛肉质量。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 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我国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 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肉牛饲养方式。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饲养牛,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近年来,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在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肉牛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不仅小农产的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并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生产成本与效益。我国牛肉平均社会净收益为1.22 元,即生产每千克牛肉将获得 1.22 元的利润。目前,我国牛肉的生产成本一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50%左右,按现在的一般行情,架子牛快速育肥100 天出栏,每头牛获利在 200 至 600 元不等。二、我国肉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产水平低。XX 年,我国黄牛存栏量有 1亿多头,年产肉量只有 711.5 万吨,而美国牛存栏量尚不足 1 亿头,年产肉量为 1131 万吨,是我国的 1.6 倍。其原因,除了我国黄牛出栏率低外,主要是由于胴体重低的原因。XX 年,世界肉牛平均胴体重为 200.7 千克,日本为 406.5 千克,美国为331.7 千克,我国只有 135.2 千克,可见差距之大。2.良种化问题突出。我国的牛肉生产水平低,除饲草料供应不足、饲养方式落后、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外,品种是决定个体生产性能和牛肉质量的主要因素。我国肉牛业起步较晚,一般只重视牛肉增产问题,对种牛繁育体系建设投入少,我国的肉用品种培育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根本解决肉用种牛的自给问题,目前,存栏的肉用种公牛大部分是引进的活体或胚胎,还有一部分是引进纯种的繁育后代,这些牛占存栏种公牛的 93%。据统计,全国种公牛站每年只能生产肉牛冷冻精液 XX 万剂,可配 1000 万头能繁母牛,而全国存栏能繁母牛有 40006000 万头,意味着人工授精量不到能繁母牛的 1/4,每支肉牛冷冻精液售价 110元,饲养种用公牛的经济效益很低,而且优秀种公牛在肉牛发展中的作用相对较小。一、发展现状1.我国肉牛生产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1980 年,我国牛出栏量为 332.2 万头,产量仅 26.9 万吨;XX 年,牛出栏 5602.9 万头,牛肉产量达到 750 万吨,分别是 1980 年的 16.9 倍和27.9 倍。XX 年,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的 11%,位于美国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2.我国牛肉消费情况。据国家统计局资料,XX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 1.35 千克,花费金额 26.72 元。其中,xz 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为 8.72 千克,支出额为 208.9 元;山西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人均为 0.41 千克,支出额为8.01 元。我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3.我国肉牛业的特点。肉牛产区分布。自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牛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大农区。到 XX 年,内蒙古、甘肃、xq、青海、xz5 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0 年的 44%下降到 13%。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 4 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 9.7%上升到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 11%上升到 15.7%。从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牛肉质量。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 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我国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 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肉牛饲养方式。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饲养牛,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近年来,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在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肉牛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不仅小农产的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并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生产成本与效益。我国牛肉平均社会净收益为1.22 元,即生产每千克牛肉将获得 1.22 元的利润。目前,我国牛肉的生产成本一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50%左右,按现在的一般行情,架子牛快速育肥100 天出栏,每头牛获利在 200 至 600 元不等。二、我国肉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产水平低。XX 年,我国黄牛存栏量有 1亿多头,年产肉量只有 711.5 万吨,而美国牛存栏量尚不足 1 亿头,年产肉量为 1131 万吨,是我国的 1.6 倍。其原因,除了我国黄牛出栏率低外,主要是由于胴体重低的原因。XX 年,世界肉牛平均胴体重为 200.7 千克,日本为 406.5 千克,美国为331.7 千克,我国只有 135.2 千克,可见差距之大。2.良种化问题突出。我国的牛肉生产水平低,除饲草料供应不足、饲养方式落后、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外,品种是决定个体生产性能和牛肉质量的主要因素。我国肉牛业起步较晚,一般只重视牛肉增产问题,对种牛繁育体系建设投入少,我国的肉用品种培育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根本解决肉用种牛的自给问题,目前,存栏的肉用种公牛大部分是引进的活体或胚胎,还有一部分是引进纯种的繁育后代,这些牛占存栏种公牛的 93%。据统计,全国种公牛站每年只能生产肉牛冷冻精液 XX 万剂,可配 1000 万头能繁母牛,而全国存栏能繁母牛有 40006000 万头,意味着人工授精量不到能繁母牛的 1/4,每支肉牛冷冻精液售价 110元,饲养种用公牛的经济效益很低,而且优秀种公牛在肉牛发展中的作用相对较小。一、发展现状1.我国肉牛生产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1980 年,我国牛出栏量为 332.2 万头,产量仅 26.9 万吨;XX 年,牛出栏 5602.9 万头,牛肉产量达到 750 万吨,分别是 1980 年的 16.9 倍和27.9 倍。XX 年,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的 11%,位于美国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2.我国牛肉消费情况。据国家统计局资料,XX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 1.35 千克,花费金额 26.72 元。其中,xz 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为 8.72 千克,支出额为 208.9 元;山西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人均为 0.41 千克,支出额为8.01 元。我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3.我国肉牛业的特点。肉牛产区分布。自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牛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大农区。到 XX 年,内蒙古、甘肃、xq、青海、xz5 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0 年的 44%下降到 13%。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 4 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 9.7%上升到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 11%上升到 15.7%。从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牛肉质量。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 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我国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 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肉牛饲养方式。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饲养牛,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近年来,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在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肉牛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不仅小农产的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并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生产成本与效益。我国牛肉平均社会净收益为1.22 元,即生产每千克牛肉将获得 1.22 元的利润。目前,我国牛肉的生产成本一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50%左右,按现在的一般行情,架子牛快速育肥100 天出栏,每头牛获利在 200 至 600 元不等。二、我国肉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产水平低。XX 年,我国黄牛存栏量有 1亿多头,年产肉量只有 711.5 万吨,而美国牛存栏量尚不足 1 亿头,年产肉量为 1131 万吨,是我国的 1.6 倍。其原因,除了我国黄牛出栏率低外,主要是由于胴体重低的原因。XX 年,世界肉牛平均胴体重为 200.7 千克,日本为 406.5 千克,美国为331.7 千克,我国只有 135.2 千克,可见差距之大。2.良种化问题突出。我国的牛肉生产水平低,除饲草料供应不足、饲养方式落后、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外,品种是决定个体生产性能和牛肉质量的主要因素。我国肉牛业起步较晚,一般只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