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试行_第1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试行_第2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试行_第3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试行_第4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试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办经 201219 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试行) 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按照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部署,我部组织编制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遵照执行。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试行)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附: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试行)为指导各地区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根据物权法、 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12 号)等法律政策,制定本工作规程。一、基本原则(一)保持稳定。在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前提下,以已经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已经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基础,严禁借机违法调整和收回农户承包地。(二)依法依规。严格执行物权法、 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规定,参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规定的登记内容和程序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三)因地制宜。按照试点地区的土地承包现状,缺什么补什么,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四)民主协商。充分动员农民群众,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试点中的重大事项均应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讨论决定。 (五)注重实效。充分利用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明确承包3土地的面积、空间位置和权属等,将农户承包地成图、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六)地方负责。试点工作实行部省统筹安排,县级组织实施,强化部门协作,形成整体合力,确保试点任务顺利完成。二、基本类型及其操作流程(一)家庭承包方式登记1.准备前期资料收集整理承包合同、土地台帐、登记簿、农户信息等资料,形成农户承包地登记基本信息表。处理国土“二调” 或航空航天影像数据,形成用于调查和实测的基础工作底图。2.入户权属调查根据基础工作底图和农户承包地登记基本信息表,入户实地进行承包地块权属调查,由农户进行确认。对存在争议的地块,待争议解决后再登记。3.测量地块成图按照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技术规范(见附件 1)对承包地块进行测量和绘图,并标注地块编码(见附件 2)和面积,形成承包土地地籍草图。4.公示审核由村、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组审核地籍草图后,在村、组公示。4对公示中农户提出的异议,及时进行核实、修正,并再次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由农户签字确认后作为承包土地地籍图,由村组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汇总并核对后上报县级人民政府。5.建立登记簿根据乡镇上报的登记资料,由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按照统一格式(见附件 3)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应当采用纸质和电子介质。为避免因系统故障而导致登记资料遗失破坏,应当进行异地备份。有条件的地方,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多地备份。6.完善承包经营权证书各地根据实际,依照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记载内容,适时对承包经营权证书进行完善(见附件 3)。7.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登记过程中形成的影像、图表和文字等材料,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8.资料归档按照 2010 年农业部、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012 号),由县乡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整理登记相关资料进行归档。5(二)其他承包方式登记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依法承包农村土地的,当事人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理登记。对境外企业、组织和个人租赁农村集体土地,暂不予登记。开展其他承包方式登记参照家庭承包方式登记的相关程序。(三)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承包期内,因下列情形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变动或者灭失,根据当事人申请,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变更、注销登记,并记载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1.因集体土地所有权变化的;2.因承包地被征收导致承包地块或者面积发生变化的;3.因承包农户分户等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割的;4.因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5.因结婚等原因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并的;6.承包地块、面积与实际不符的;7.承包地灭失或者承包农户消亡的;8.承包地被发包方依法调整或者收回的;9.其他需要依法变更、注销的情形。开展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参照家庭承包方式登记的相关程序。三、工作要求(一)明确机构职责6县级人民政府建立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农业(农经)、国土、财政、法制、档案等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负责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负责登记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乡(镇)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组织登记工作的具体实施。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或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组,承担部分调查、汇总、审核等具体工作,负责调解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将登记工作中出现的重大事项提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依法决策。(二)加强宣传培训按照登记工作方案,召开政策培训会和宣传动员会,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登记的积极性,并对登记工作人员和村组干部进行培训。(三)严格保密制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相关资料,特别是地籍信息资料,要严格按照测绘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见附件 4)进行保管,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四)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规定,对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按照保持稳定、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分类处置的原则依法妥善解决。法律政策有明确规定的,要严格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要依照法律政策基本精神,结合当地实际作7出具体规定。各省(区、市)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对本规程进行补充完善后制定适合本地的具体工作规范。附件 1: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技术规范附件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承包合同)和承包地块编码规则附件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样本)附件 4:测绘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8附件 1: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技术规范按照位置准确、面积精确、承包农户认可的原则,采用满足精度要求的国土“二调 ”成果图、正射影像 图、数字线划图为工作底图,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通过地面实测或调绘方法,调查每块承包土地的面积、位置、形状、权属和空间分布等情况,并按照统一的地块编码进行标识,建立覆盖乡镇的县级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一、基本要求(一)充分利用满足比例尺精度要求的国土“二调” 成果数据。(二)外业调查应按村民小组实地逐地块调查。(三)调查应客观、公正,面积、空间位置和权属等信息应得到承包农户充分认可。(四)图、数、实地三者应一致。二、比例尺农村承包土地调查以 1:500-1:5000 基本比例尺 为主。其中,大中城市郊区规划建设范围内(以政府公布的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范围为准)原则上采用 1:500 比例尺。三、坐标系统(一)统一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如采用其他国家坐标系统或地方坐标系统,应与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统联测并建立转换关系。9(二)投影方式:标准分幅图件或数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500、1:1000、1:2000 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 1.5 度分带。1:5000标准分幅图或数据采用 3 度分带。(三)高程系统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四、精度指标(一)数字正射影像(DOM)平面位置精度DOM 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表1 之规定。表 1. DOM 平面位置精度 单位:米DOM 比例尺 平原、丘陵地 山地、高山地1500 0.15 0.2011000 0.30 0.4012000 0.60 0.8015000 1.20 1.80(二)基于胶片相机航空摄影时,DOM 比例尺与摄影比例尺的对应关系见表 2。表 2. 不同比例尺与摄影比例尺对应关系 单位:米DOM 比例尺 摄影比例尺1500 12000-1300011000 14000-1600012000 18000-11200015000 110000-120000(三)基于数码相机航空摄影时,DOM 比例尺与数码相机地10面分辨率的对应关系见表 3 。表 3.不同比例尺与数码相机地面分辨率对应关系 单位:米DOM 比例尺 数码相机地面分辨率1500 优于 0.0411000 优于 0.0812000 优于 0.1615000 优于 0.40(四)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时,DOM 比例尺与卫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对应关系见表 4 。表 4. 不同比例尺与卫星影像空间分辨率对应关系 单位: 米DOM 比例尺 卫星影像空间分辨率1500 暂无11000 暂无12000 不低于 0.5015000 不低于 1.00(五)地籍图平面位置精度地籍图上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和相邻界址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原则上不得超过表 5 的规定。表 5. 地籍图平面位置精度 单位:米地区分类 比例尺 点位中误差 相邻界址点间距中误差平原、丘陵地 1500 0.15 0.121111000 0.30 0.2412000 0.60 0.4815000 1.20 0.961500 0.23 0.1811000 0.45 0.3612000 0.90 0.72山地、高山地15000 1.80 1.44五、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 m2)和亩,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hm 2)和亩,均保留 2 位小数。六、界线来源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全国陆地行政区域勘界成果确定的界限。乡镇村(组)级行政界线,采用各县(市、区)最新确定的界线。县乡镇村(组)级行政界线未予明确或存在纠纷的,应 予以标注。七、面积量算承包地面积按照实测面积或调绘面积计算,坡地等地块地表倾斜面的面积应通过改正系数计算。八、调查队伍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调查人员或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技术队伍,采用符合相应比例尺精度要求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完成农村承包土地调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招投标或协议方式,聘请专业技术队伍完成农村承包土地调查。12九、农村承包土地调查主要成果(一)乡村级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成果1.基础工作底图2.地籍测量原始记录3.村、组承包土地地籍图4.土地承包台账(二)县级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成果1.基础工作底图2.地籍测量原始记录3.村、组承包土地地籍图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5.覆盖乡镇的县级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13附件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承包合同)和承包地块编码规则XXXXXX XXX XXX XX XXX承包农户组村乡镇县级行政区XXXXXXX承包地块J(Q)XXX证书合同编码村及其以上编码采用最新版本统计用区划代码。1. 县级以上编码按照国家规定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县级编码 = 2 位省级编码 + 2 位市级编码 + 2 位县级编码=6 位2. 县级以下统一按照以下规则补充编码:镇级编码 = 县级编码 + 3 位 = 9 位村级编码 = 镇级编码 + 3 位 = 12 位组级编码 = 村级编码 + 2 位 = 14 位农户编码 = 组级编码 + 3 位 = 17 位14承包证书(合同)编码 农户编码+ J(Q) = 18 位承包地块编码 = 承包证书(合同)编码+ 4 位 = 22 位备注:J 代表家庭承包方式,Q 代表其他承包方式附件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样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省(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制151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编号:发包方全称承包方代表姓名身份证号码承包方式承包方住址 县(市) 乡(镇) 村 组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土地承包合同编号承包期限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情况姓名与户主关系身份证号码 备注17承包地二轮合同总面积(亩)承包地实测总面积(亩)承包地块总数(块)地块名称地块编码承包地二轮合同面积(亩)实测面积(亩)是否基本农田四 至东:西: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南:北:承包地块情况 18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变动情况补发 主管部门签章年 月 日换发 主管部门签章年 月 日变更方式面积(亩)合同编号 主管部门签章及日期变更登记19粘贴(打印)承包地块示意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样本20封皮底色(红)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字色为金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监制21内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有关规定第一百二十五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 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规定第三条 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 协商等方式承包。第九条 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第十条 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二十六条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第二十七条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第三十二条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 换、 转让或者其它方式流转。第四十九条 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