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大本科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_第1页
2017年电大本科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_第2页
2017年电大本科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_第3页
2017年电大本科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_第4页
2017年电大本科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政治学原理一、填空题1、中国 (儒家) 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 ( 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 (法家 ) 。 4、直到 (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才给“政治” 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 (社会价值 )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 ( 国家) 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 ,一个“理想国” 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和 (意识形态) 三大结构。 9、 (政治权力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 (理性经济 人) ,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 (理想主义) 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 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 ( 马基雅维利)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 ( 价值中立) 问题。 14、 (伦理) 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 ( 君主专制) 政治延续 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 ,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 ( 霸道) 。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 (兼爱) 、 “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 (无为而治) 。 20、 (行为主义) 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 (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 (权威性) 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 (权力) 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 (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 (人民主权) 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 信访) 。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 公共利益) 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 价值和利益 )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公共利益) 。 30、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 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 (人民) 、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 (传统型权威 国家) 、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 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 法律制度) 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单一制) 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 分权原则 ) 。37、 (专制君主制) 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议政合一原则) 。 39、政府的 (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 (分权制衡) 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 个人) 、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 ( 国家 与 社会) 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 (工会组织) 、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 (选举) 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 (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2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 政府权力) 。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 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 (提供信息 )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 (一元主义) 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 军人集团) 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1、 (政治秩序) 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5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 政治合法性) 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53、 (宽容) 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 政治秩序 )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5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力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56、 (宪政) 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57、政治( 合法性危机) 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58、 ( 善治) 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59、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 统治) 。 60、 ( 政治合法性) 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 (人民权利 )的思想。 62、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 (政治斗争) 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63、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 普选制) 。 64、 ( 制约权力) 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6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 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66、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 普通公民) 的政治行为。67、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 人民团体) ,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 68、我们把人民运用其 (民主权利)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6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 (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70、根据 (分权制衡) 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71、 ( 政治文化) 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7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 (政治社会化) 得以传播和沿袭。 73、 (个人主义)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74、现代社会科学把( 意识形态 )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75、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是目的、 ( 国家权威 )始终是手段。 7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 (法律下)的自由 。 77、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 经济自由) 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78、 (顺从型) 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79、 ( 第三条道路) 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80、根据马克思的理解, ( 意识形态) 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8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 政治革命) 和政治改革。 8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 ( 福利化 ) 三个阶段。 83、政治 (正义观) 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 84、 (政治稳定) 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8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 政治管理) 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86、 (宪政建设) 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87、 ( 宪政) 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88、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89、 ( 政治稳定) 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90、选举权和( 罢免权)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9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 ( 公民的意志) 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9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 宽3容精神) 和个人独立。 93、 (代议制民主) 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94、宪法和 (个人权利) 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9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力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96、 ( 民主化) 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 97、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 (暴民统治) 的典型。 98、19 世纪,由于 (市场经济) 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 9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 对人民的保护) 两方面的内容。 100、具有现代化和( 民主意识) 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二、选择题1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 B )社会时期。A封建 B奴隶 C资本主义 D原始2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 B )A制度研究途径 B权力研究途径 C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D政治功能研究途径3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 D ) 。A城市 B城邦 C法律 D国家4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 ABC ) 。A城市国家的观念 B城邦的理论 C世界国家论 D直接民主理论5 ( ABCD )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A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理论与策略6.( D )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A命令方式 B规范方式 C说服方式 D压力方式717 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以掌握立法权的人数的多少为标准,把政体分为( ACD ) 。A君主政体 B共和政体 C民主政体 D寡头政体8马克思主义认为( A )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 B贵族 C二元君主制 D 寡头制9政党以其( ABD )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A方针 B意识形态 C政策 D理论纲领10.( ABD )可谓多党制的典型。A法国 B德国 C日本 D意大利11.社会主义将( D )确定为其宪政规则。A民主法治 B三权分立 C依法治国 D议行合一12.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 D ) 。A政治妥协 B政治改良 C政治革命 D政治改革13在国家的选举中,选举一般是指选举( AB ) 。A国家代议机关的代表 B国家特定的国家公职人员C政党领袖 D议会首脑14.( A )在 18 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意大利15克林顿和布莱尔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宣称是一种“ 新革新主义”,它倡导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并把( ABC )作为其基础。A机会平等 B个人责任 C公民和社区动员 D自治16.20 世纪后期在西欧, “新法西斯主义”往往与( ACD )的狭隘民族主义相联系。A超国家主义 B反对民族融合 C反对全球化 D反对移民运动17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 A )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A宪政 B法制 C法治 D民主18.( D )提供了全球化的物质基础。A政府 B国家 C跨国公司 D技术革命19古希腊时期的( AB )等人都把民主视为“暴民政治”或“ 愚民政治”。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西塞罗 D苏格拉底20.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 ( C )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A自由 B代议制 C直接参与 D间接参与三、名词解释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4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2、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3、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5、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7、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12、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13、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14、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1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16、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17、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1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19、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20、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21、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22、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23、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24、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25、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26、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27、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28、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29、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530、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31、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32、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33、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3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35、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36、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3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38、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四、简答题1政府职能(1)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政策;(2)通过财政、金融、货币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调节市场,引导社会经济发展;(3)通过经济立法执法等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4)扩大政府社会控制和社会服务功能,维持社会秩序,提供社会福利;(5)优化政府本身的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的法制化和高效化。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答:(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 (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3 “善治”的精神1契约观念,契约观念的要素: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2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4政治革命对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有哪些?答:(1)政治革命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政治革命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3)政治革命更新了政治体系;(4)政治革命变革了政治观念和政治文化;(5)政治革命为社会政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5、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哪些内容?答: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了 3 个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会论中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6、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1政治投票。2政治结。3政治表达。4政治接触。5政治冷漠。7、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 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强调“法”、 “术”、 “势” 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 和“ 霸道”。(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受”,“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予盾来维持统治。8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 “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2)社会团体监督,这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3)舆论监督,这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6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9社会监督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10 、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1. 自由权。一般来说,公民自由权主要包括:(1) 人身自由。 (2) 言论自由。 (3) 通信自由。 (4) 集会自由。 (5) 结社自由。 2. 平等权3. 民主权11、选举的一般程序1划分选区2选民登记3提出候选人4竞选5投票6计算选票12.选举的基本原则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13、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它主要存在三种情况:(1)政治共识的危机;(2)政治制度在人们的观念中失去了其正义性;(3)政治体系的低效率,它无法实现人们的利益。这三种合法性危机对于政治秩序有着不同的意义。14.政治发展的方式1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2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15、民主可能的缺陷民主制度的本质在于多数对于政府的绝对统治,这一本质也决定了它所具有的固有缺陷: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五、论述题1、详述民主应有的限度答: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是: (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民主的悖论就在于政府虽然是个人的工具,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对个人的权利构成危险。解开这一悖论的现实办法,就是将“公民自由”的概念引入政治领域,从理念上和实践上划分“公域”和“ 私域”、政治领域和非政治领域的界限,将民主的范围限定在“公域” 即“ 政治领域”之内。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个人拥有的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生活空间同等重要。然而,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在外延上似乎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作为公共生活的民主范围的最大化,就意味着私人生活和个人自由(即“消极自由”)范围的最小化。民主的理想模式并不在于二者择一,而在于寻求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合理界限。民主应该被排除在私人生活的领域之外,就是指任何人或任何公共权力都不能以民主的名义或民主的方式侵入上述领域。公共权力踏入私人领地的唯一理由只能是履行一个“仲裁人”的职责和功能。(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社会”是一个与“ 国家 ”相对而存在的概念。民主对于国家来说是最好的形式,但对于社会来说却未必如此。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组织方式,也是公民利益凝聚和表达从而形成最终的国家意志即“公意”的基本途径,因而也是国家和政府的基础。各种社会组织有自己的结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也有其独特的利益和自主的范围,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如果在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上无所限制而随意干预社会组织的内部事务的话,实际上也就侵犯了社会组织成员的个人自由。(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民主政治实则是“多数人的统治” 。极端的或教条的民主主义者往往认为,既然权力已经掌握在绝大多数人的手中,那么,就不应该对这种权力作任何限制,多数人拥有的权力越多越好。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多数的无限权威意味着多数的暴政,因为,一旦多数拥有了无限的权威,那么,任何持有与多数不相同的见解的个人或少数人,便很难得到尊重和保护;多数可以不让少数陈述意见,甚至可以随意地处置少数,而少数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无处伸冤。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多数的无限权威将为不断反复的、怨怨相报的暴行种下祸根。民主必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这就是说, “多数统治”的最大边际不能超越少数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每个人)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范围,这种权利范围正是人们组成一个社会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公共准则”(即法律)的基础。综上所述,民主必须是有限的才算是合理的。2、怎样理解和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7如何有效地规范和制约权力,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是廉政建设的重要课题。 “权力”是人类赖以组成社会并在社会中有序工作、生活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之一。虽然中西方思想家对“权力”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共同之处都是把权力看成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对于他人的控制和影响力,而且认为这是权力本身在人际关系中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着重表现为权力的决策性、支配性以及对人的依附性。权力本身的这种特性使权力在客观上蕴藏着扩张性和易腐败性。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而权力又分为公共权力和私权力,各级官员是公共权力的实际持有者,他们必须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少数人甚至个人的利益。即公共权力的行使一旦超越授权范围,表现出无限制的扩张和滥用,就必然导致权力腐败,使权力蜕变为一种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力量。因此,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规则和法律对权力加以限制和制约,防止权力的行使者滥用权力,把权力变成为他们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私权力”。如此,才能建立廉洁、高效、勤政的政府,使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要做到“以权力制约权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 明确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原则。这是指不同权力体系之间或同一权力体系内部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 “以权力制约权力” 是一种权力制约机制,是建立在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上的。无论是西方的“三权分立”还是孙中山的“五权分立” ,都是权力制约理论的表现形式。权力制约理论要求在各权力系统之间,均衡分配权力,既互相独立、分离,又互相对应、制约、抗衡,保持一种权力的均衡态势,相互牵制。从权力制约的本质内涵而言, “以权制权”是比较符合权力制约的真实内涵的。抛开“三权分立” 的弊端,可将权力制约权力作为一种可行的思路,这一思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随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必将会形成“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约机制。我们反对照搬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并不是否定权力行使的制约,而是通过决策民主化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监督体系,逐步形成符合全体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的制约机制。第二 ,进一步强化法治原则。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必然要求国家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各种权力主体的职权范围和界限要由法律来规定,用法律限制、约束、制裁权力的各种滥用。 “法无规定民自由”,但法无规定,权力却不能滥用。法治本身是民主之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在法律面前均有平等的身份和机会,保障每个人的权利与基本自由的实现。同时,法治要求各种权力归位:立法机构依照法律程序立法;行政机构要限制自由裁量权,依法行政;司法机构独立地行使司法权力。除了上述一些基本原则外,法治还要求:以普遍有效的法律作为社会控制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方式,国家权力和政府必须置于法律的严格约束之下,具有独立的法院及其它司法制度的综合系统及发达的各种法律团体、法律知识体系。只有真正实现了“法治”,才能有效根除“人治” ,打破“ 为政在人”、 “政怠宦成” 、 “人亡政息”等传统的“人治”信条,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真正使法律观念牢据心中。第三 , 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形成互相配合的严密体系。在我国,权力监督制约体系应以权力制约为先导,以权利制约为基础,以法律制约为规范,辅之以其它各种手段。法律对权力起确认和规范作用,权利是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既从国家权力所有者的角度体现整体人民所拥有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各项权利,同时又从个体角度体现公民的权利保障。而法律和权利的决定作用的发挥程度却直接取决于权力结构构成的合理程度,只有当权力结构构成合理,所有权和实施权的监控关系存在,法律和权利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权力作为一种体现主体意志的实体力量如果没有同它相等的实体力量与之抗衡,无论其它手段多么完备,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正如一位大贪官所言,我官做到这么大,谁能来监督我。第四 ,实 现“以权力制约权力”,在当前必须解决好以下这些问题:一是要继续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由于体制上的一些弊端,形成了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个人、组织和行政机构的权威高过法律的权威,违宪现象常有所见,违宪的审查和监督机构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党大于法”、“权大于法”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依法治国的体制保障尚有许多繁难的工作要做。二是要做到有法必依,转变法律实施机制的失灵现象,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保护主义、 “人情”政治等现象的发生。三是解决好司法人员的腐败问题,消除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危机。四是加强和完善现有的权力监督体系,如立法机关的权力监督,党内系统的纪律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监察、审计),司法系统的司法监督(检察)等,此外,还要大力加强新闻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3、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善治良好的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 善治模式的主体系必8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 中心的惟一性被默认为一个可更迭的原则, 便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 除了政 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到公合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 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 系,百是平等合体,依赖互动的关系。 (2) 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 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作为政府管理模式善治与市场, 社会自治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 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 存感动私人领域和三领域的治理并了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 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公民社 会。 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都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 任, 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 便这种模糊与古 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本分化有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会的程度, 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 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 的多个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4、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要点提示: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 2 分)详细答案:(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的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 “.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5、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 ,一个“ 理想国 ”就是一个“公正” 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 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 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9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 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6、试述划分“公权” 与“ 私权”的意义是什么?答:“公权”与“ 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1)对“公权”和“ 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2)对“公权”和“ 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 ”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3)对“公权”和“ 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 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 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 私权”的侵害;(4)对“公权”和“ 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 与“ 私权 ”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7、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答: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当人民主权原则确立以后,人们却发现无论多么民主的政体都无法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来10行使权力,因此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委托行使者的相互分离,这样一来主权者如何控制执政者就成为政治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