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现状及发展参考_第1页
徽县现状及发展参考_第2页
徽县现状及发展参考_第3页
徽县现状及发展参考_第4页
徽县现状及发展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21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项目影响区根据对项目的影响程度,一般按行政区域分为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根据对各地区经济和交通的影响程度以及区域内物流、人流和车流集散的特点,结合各地区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现状和路网状况,本项目直接影响区为甘肃省、陇南市及徽县、两当县,间接影响区为武都区、康县、西和县、成县、天水市、陕西省及其汉中市、宝鸡市、凤县。2.1 研究区域概况本项目研究区域位于陇南市徽县和两当县境内。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面积27923平方公里,人口282.77万,是甘肃境内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在秦巴山地西部与青藏高原东侧边缘交汇地带,素称“ 秦陇锁钥,巴蜀咽喉 ”,被人们赞誉为 “陇上江南”,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均较为丰富。图 2-1 项目影响区分布图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的徽成盆地,东邻秦川,南通巴蜀,全县辖15个乡镇,213个行政村,总人口20.14万人,总面积2722平方公里,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22海拔在7002000米之间,南北为山地,中部为浅山丘陵,气候宜人,风景秀美,植被茂盛,物产丰饶,素有“ 陇上小江南 ”之美誉。徽县工业相对较为发达,有进入全省工业60强的甘洛集团、宝徽集团,且物产丰富。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北靠天水,西邻徽县,东南二面与陕西宝鸡、汉中相连。全县辖3镇9乡,118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4.48万人,全县总面积137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01万亩。2.2 项目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2.2.1 经济社会现状2.2.1.1 直 接 影 响 区1 甘 肃 省甘肃省简称“ 甘” ,又简称 “陇”,地处黄河上游,是我国西北内陆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会地带。全省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4.72%。截至2013年底,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82.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6.2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0.13%,乡村人口1545.9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9.87%。甘肃省行政区划包括12个省辖市、2个民族自治州,下辖86个县、市、区。其中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7个市辖区,省会兰州。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55个民族成份,人数较多的主要有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民族,其中裕固、保安、东乡族是甘肃的独有民族。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甘肃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期漫长,春夏季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4-14之间,年降水量在300-860毫米之间,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甘肃省是矿产资源大省,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储量丰富。目前,全省已经发现145种可利用矿产、2500多处矿产地,探明 D 级以上储量的矿产达 82种,产地470多处,其中大型矿床51处,中型矿床128处。根据矿产保有储量统计,列全国前十位的有46种,其中镍、钴、铂、硒、铸型粘土和饰面蛇纹岩等11种储量居全国首位。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23甘肃森林覆盖率仅9.37%,但是全省草地资源丰富,可利用草地2.4亿多亩,为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全省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使得甘肃成为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仅野生药材种类就达951种,居全国第二。全省野生动物650种,鸟类441种,属国家保护的稀有珍禽异兽20多种。图 2-2 甘肃省行政区划图甘肃省堪称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品位高等三大特点。全省地上、地下文物古迹1.3万处,其中全国重点保护单位72处,省级保护单位51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处,省级保护区3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3处。自然风景包括戈壁沙漠、雪山冰川、草原高山、湖泊温泉、自然保护区等;人文资源以石窟为代表,有古建筑、古钟、古墓、碑文化遗址等类型。其中沿着古丝绸之路分布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玉门关、嘉峪关城楼、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西夏碑等。目前甘肃省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高耗能产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24业比重较高。二是企业利润结构问题突出,利润来源相对单一。三是投资结构问题突出,促进产业升级的工业投资项目不足。四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房价过快上涨。五是农产品价格低迷,影响农民增收。六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居全国后位。甘肃省历年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见表21。表 21 甘肃省历年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年 份指 标 单位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总人口 万人 2618.8 2594.4 2606.2 2617.2 2628.12 2635.46 2557.53 2564.19 2578 2582.18第一产业 亿元 281.10 300.00 333.23 386.42 462.27 497.05 599.00 678.2 780 879.4增长速度 % 6.5 5.8 5.1 12.1 7.1 5.1 5.5 5.9 6.8 5.6第二产业 亿元 758.18 836.55 1048.19 1282.22 1471.43 1527.24 1984.97 2524.3 2600 2821增长速度 % 12.6 12.9 14.8 16.8 8.4 11.02 15.3 15.2 14.2 11.5第三产业 亿元 519.35 791.59 893.58 1030.56 1242.41 1363.27 1535.49 1817.5 2270 2567.6增长速度 % 11.0 12.8 10.2 10 13.2 11.18 9.8 11.5 12.5 11.5合计 亿元 1558.93 1928.14 2275.0 2702.4 3176.11 3387.56 4119.46 5020 5650 6268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 11.0 11.7 11.4 12.1 10.1 10.29 11.7 12.5 12.6 10.8人均 GDP 元 5970 7341 8749 10335 12110 12854 16107 19577 21978 24297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35.84 632.80 717.47 833.32 990.14 1183.01 1369.4 1618.31 1877 2139.83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1852 1980 2134 2329 2724 2980.1 3424.7 3909.4 4507 5107.76注 : 数 据 来 自 甘 肃 年 鉴 ,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为 绝 对 值 ( 当 年 价 ) 。2.陇 南 市陇南市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地形似枫叶状,总面积 2.79 万平方公里。辖武都区、成县、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文县、宕昌县 9 个县(区),总人口 282.77 万人。陇南市有丰富的资源。一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自然生长的树种多达 1300 多种,珍贵树种 52 种;300 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红腹锦鸡等珍贵保护动物 60 多种;中药材 1200 多种,其中纹党、岷归、黄芪、铨黄等名贵中药材 350种;山珍、食用菌类 100 多种。二是矿产资源富集。已探明铅锌、锑、黄金、铜等金属、非金属矿种 34 种,矿产地 445 处。其中西成铅锌矿带为全国第二大矿;西和崖湾锑矿为全国第三大矿;文县阳山金矿已探明储量 300 吨以上,是我国特大型金矿之一,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金矿。三是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有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嘉陵江四大水系,大小河流 3762 条,年径流量 279 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 425 万千瓦,可开发量 223 万千瓦,约占全省的 1/3。四是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仇池国遗址、祁山武候祠、西峡颂、鸡峰山森林公园、梅园沟、大河坝、洋汤河天地、万象洞、哈达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25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等,都是具有开发潜力的自然人文景观。陇南市历年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见表 2-2。表 2-2 陇 南 市 历 年 主 要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指 标年 份指 标 单位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总人口 万人 270.93 272.5 261.02 275.75 277.45 262.21 281.46 283.17 284.94 282.77第一产业 亿元 21.46 23.77 26.20 30.90 35.60 38.32 44.5 50.53 57.35 60.76第二产业 亿元 19.96 21.62 33.04 40.94 32.1 35.94 48.5 60.57 69.10 74.57第三产业 亿元 21.96 28.79 34.25 39.96 53.9 68.08 76.4 86.58 99.51 114.17国内生产总值合计 亿元 63.38 74.18 93.49 111.81 121.6 142.34 169.4 197.68 225.96 249.5人均 GDP 元 2346 2722 3421 4067 8696 5213 5982 6981 8794 9699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1252 1353 1464 1600 1998 2284 2299 2621 3088 3536注 : 数 据 来 自 甘 肃 年 鉴 ,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为 绝 对 值 ( 当 年 价 ) 。3.徽 县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西秦岭之麓,嘉陵江上游的徽成盆地,东邻秦川,南通巴蜀。全县辖 15 个乡镇,213 个行政村,总人口 20.14 万,总面积 2722 平方公里。气候宜人,风景秀美,植被茂盛,物产丰饶,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美誉。徽县自然资源繁多,全县有森林 175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43%,木材蓄积量 275万立方米,有野生植物 250 多种,其中不少为珍稀品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羚牛、白唇鹿、长臂猿等十多种珍贵动物,有丰富的核桃、板栗、猕猴桃、银杏、雪梨、柿子、生漆、狼牙蜜等林副产品,盛产金银花、杜仲、天麻、柴胡等 100 多种中药材。徽县矿产资源丰富,目前探明的矿藏有铅、锌、铁、金、铜、汞、硫、砩石、大理石、石灰石、花岗石、锑、磷等 4 大类 22 种。徽县人文底蕴丰厚,境内文化遗址、名胜古迹众多,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6 处。有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甘沟遗址,有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垂钓的栗川元观峡杜公钓鱼台,有古代入蜀栈道遗迹和北宋新修白水路摩崖石刻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徽县历年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见表 23。表 23 徽县历年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年 份指 标 单位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总人口 万人 22.07 21.74 21.75 21.71 22 22 22.13 22.2 20.10 20.14第一产业 亿元 3.68 4.39 4.64 5.62 6.35 6.88 7.7 9.3 10.29 10.79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产业 亿元 3.22 4.43 7.06 8.90 6.77 7.56 9.7 11.98 14.04 17.06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26第三产业 亿元 2.40 2.87 3.37 4.21 3.47 6.07 7.0 8.15 9.42 10.66合计 亿元 9.30 11.69 15.07 18.73 18.19 20.5 24.4 29.4 33.75 38.51人均 GDP 元 4225 5401 6971 8184 8268 9318 11026 13364 16799 19160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1868 1986 2126.04 2309 2588.8 2956 3319 3737 4391 4971注 : 数 据 来 自 甘 肃 年 鉴 ,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为 绝 对 值 ( 当 年 价 ) 。4.两 当 县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北靠天水,西邻徽县,东南二面与陕西宝鸡、汉中相连。全县辖 3 镇 9 乡,118 个行政村,4 个社区,总人口 4.48 万人。全县总面积 1374 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 12.01 万亩。最高海拔 2738 米,最低海拔 773 米,年平均气温 11.3,平均降雨量 630mm,无霜期 193 天,有一江七河八大水系,全长 209.93 公里。年径流量 3377.2 万立方米。全县有耕地 12.01 万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黄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葵花、瓜果、蔬菜为主;经济林果主要以核桃、板栗、苹果为主。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金、银、铜、煤炭、陶土、大理石等 10 多种;有羚羊、獐子、水獭、大鲵、麝、锦鸡等珍稀动物;有红豆杉、铁杉、银杏、香樟、合欢、白皮松等珍稀树种;有油松、华山松、落叶松、红桦等用柴树种;出产鹿茸、麝香、猪苓、五灵脂、天麻、杜种、黄姜等中药材 400 多种。县内生态良好,植被覆盖率达 73.3%,森林覆盖率达 49.3%。两当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 1500 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张果老“登真洞”、王羲之家谱、“两当兵变”遗址等珍贵人文资源;更有“琵琶秋水”、“天门锁云”、“香泉望月”等八大自然景观和灵官峡省级白皮松自然保护区、张家黑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屏三峡自然风景区,风景秀丽,景色怡人。两当县历年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见表 24。表 24 两当县历年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年 份指 标 单位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总人口 万人 5.03 5.09 4.99 4.99 5.2 5.2 5.01 4.49 4.49 4.48第一产业 亿元 0.71 0.78 0.86 0.98 1.11 1.23 1.37 1.61 1.77 1.82第二产业 亿元 0.40 0.40 0.47 0.57 0.59 0.32 0.40 0.49 0.65 0.76第三产业 亿元 0.56 0.82 0.98 1.15 1.30 1.59 1.81 2.21 2.51 2.89国内生产总值合计 亿元 1.67 2.00 2.31 2.70 3.00 3.14 3.58 4.32 4.93 5.47人均 GDP 元 3327 3927 4630 5348 5765 6045 6279 9610 10981 10943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27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1480 1600 1740 1751 2105 1756 1792 2065 2447 2799注:数据来自甘肃年鉴 ,国内生产总值为绝对值(当年价) 。2.2.1.2 间 接 影 响 区 1.武 都 区陇南市武都区地处甘肃南部,辖 36 个乡镇,689 村 12 万户,总人口 55.99 万人。总面积 4683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71.53 万亩。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武都是甘肃唯一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具有高山和峡谷相间的地貌特征,白龙江自西向东南穿武都而过,属于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温暖湿润,光热资源比较充足,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各类动植物 1300 多种,各类中药材 1200 多种,其中“米仓红氏”、“武都黄连”饮誉中外。特有的自然环境,使武都奇珍荟萃,百宝聚集,特产很多,山珍类主要有:红芪、大黄、天麻、半夏、黄连;果品类有柑桔、猕猴桃、无花果;其它特产有:花椒、油橄榄(亦称齐墩果、阿列布)等。武都旅游景点有万象洞、朝阳洞、水濂洞、姚寨沟、五凤山等名胜古迹。武都气候适宜,境内山高林茂,溪流纵横,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各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就生息繁衍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甘肃唯一的大熊猫分布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大熊猫保护区之一。武都区历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见表 25。表 25 武都区历 年 主 要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指 标年 份指 标 单位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总人口 万人 53.38 53.49 53.4 54.41 54.54 55 55.50 55.76 55.86 55.99第一产业 亿元 3.45 3.90 4.68 5.79 6.70 7.18 8.65 10.34 11.69 12.68第二产业 亿元 1.88 2.47 2.71 3.51 4.31 7.33 9.43 12.39 14.61 17.42第三产业 亿元 4.50 7.99 9.25 11.60 14.19 25.87 30.79 37.24 41.80 47.22国内生产总值合计 亿元 9.83 14.22 16.63 20.89 25.20 40.38 48.87 59.97 68.10 77.32人均 GDP 元 1823 2659 3098 3839 4620 7342 9677 10767 12191 13810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1209 1307 1435 1546 1906 2100 2215 2528 2958 3383注 : 数 据 来 自 甘 肃 年 鉴 ,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为 绝 对 值 ( 当 年 价 ) 。2.成 县成县位于甘肃东南部,面积 1780 平方公里,东北与徽县接壤,西与西和相邻,南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28以西汉水为界与康县相望,东南与陕西略阳县毗邻。境内多高山峡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 750 至 2377 米之间。辖 12 镇 5 乡 245 村 13 个居委会,居住有汉、回、满、蒙、藏等 13 个民族,2013 年末总人口 24.47 万。县域有耕地 41.6 万亩,林地 1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47.9%;境内有犀牛江、东河、南河、洛河等。成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为南北过渡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山青水秀,四季分明,冷暖适宜,素有“陇右小江南”之称。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和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内已知植物种类达 1958 种,动物种类 54 种。成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初步探明的矿藏有铅、锌、铜、银、金、铁、汞、冰洲石、白云石、玛瑙、大理石、花岗岩等 20 多个品种,尤以铅锌储量较大,属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其地质储量约 1100 万金属吨,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铅锌矿为为主导,建筑建材、酒类酿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五大工业体系。成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这里先秦设道,东汉置郡,唐、宋、元设州,辖同谷县,明初降州为县,始称成县,沿革至今。县域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奇特,文物胜迹众多,风光秀丽妩媚。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西狭颂摩岩石刻,诗圣杜甫流寓同谷时纪念地“杜少陵祠”、南宋抗金名将吴挺陵园,以及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峰山,唐韵遗风裴湖莲沼等人文景观。 成县历年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见表 26。表 26 成 县 历 年 主 要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指 标年 份指 标 单位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总人口 万人 26.09 25.34 25.35 26.52 25.46 25.89 26.22 24.34 24.42 24.47第一产业 亿元 3.50 3.94 4.16 4.79 5.25 5.67 5.89 7.03 7.79 8.05第二产业 亿元 5.95 8.03 14.25 17.31 9.21 7.82 11.35 13.69 16.32 18.38第三产业 亿元 4.40 5.20 6.07 6.85 7.68 8.77 10.40 12.16 14.10 16.58国内生产总值合计 亿元 13.85 17.17 24.48 28.95 22.14 22.26 27.64 32.88 38.21 43.01人均 GDP 元 5324 6541 9487 10919 8696 8598 10542 13509 15647 17516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1835 1959 2120 2320 2910 3150 1987 3682 4290 4876注 : 数 据 来 自 甘 肃 年 鉴 ,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为 绝 对 值 ( 当 年 价 ) 。3.康 县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交界地带。总面积 2958.46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29 万亩,林业用地 235.57 万亩,水域 11.99 万亩。县辖 8 镇 13 乡,350 个行政村,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291640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18.03 万人。气候属典型亚热带向暧温带过渡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康县资源优势明显。现有植物 172 科 1000 余种,木材蓄积量 800 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 56%以上;有国家和省列珍贵树种如香樟、银杏、红豆杉等 28 种,各种菌类 96 种;有天麻、杜仲等野生药材 576 种,国家野生保护动物数百种。目前已探明矿种有金、铜、铁、煤、硫、磷、水晶石等 20 余种,已探明铜储量 400 多万吨,仅开采的阳坝铜矿储量达 260 多万吨,品位达到 0.367/立方米;黄金储量丰富,属陕南、陇南、川北“金三角”地带,沙金、矿金开采前景看好,已建成投产 7 家黄金开采公司。旅游资源以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为主,康县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千峰叠翠,万峡溢绿,悬泉飞瀑,百鸟争鸣,是西北天然生物园和野生动物园,也是西北地区最有名的生态旅游胜地。主要有白云山森林公园、梅园沟、幽梦谷、海棠谷、龙神沟、红豆谷、清河、响水泉、白马关古城遗址、托河溶洞等近百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园、竹海、灵山、秀水、幽谷、茂林、飞瀑、流泉,构成了康县独特的生态风光,其风物之美,山川之秀、河谷之幽、田园之雅,令境内外游人流连忘返。尤其是距县城 84 公里的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已被评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被省旅游协会和广电集团评为全省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具有“陇上版纳”之赞誉。康县历年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见表 27。表 27 康县历 年 主 要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指 标年 份指 标 单位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总人口 万人 20.18 19.45 19.46 20.22 19.46 19.17 19.66 17.96 17.99 18.03第一产业 亿元 1.57 1.79 1.89 2.24 2.52 2.63 2.86 3.28 3.62 3.89第二产业 亿元 0.69 0.81 1.03 1.27 1.74 2.03 2.71 3.22 3.92 4.77第三产业 亿元 1.45 1.76 2.15 2.56 2.91 3.46 3.91 4.69 5.40 6.21国内生产总值合计 亿元 3.71 4.36 5.07 6.07 7.17 8.12 9.48 11.20 12.94 14.87人均 GDP 元 1839 2155 2602 3005 3684 4236 4822 5993 7193 8255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1209 1297 1402 1536 1926 2138 1873 2458 2894 3278注:数据来自甘肃年鉴 ,国内生产总值为绝对值(当年价) 。4.西 和 县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行政区域面积为186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92米,平均气温8.4。全县辖6镇14乡,总人口39.84万人。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210耕地60.45万亩。境内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有铅、锑、金等。县境东南部属全国铅锌矿第二大矿带的西成矿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