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我是伊川县直中学的教师,我姓何,受领导委托,来给大家讲课,而我自己也是这一届继续教育的学员,我实在当不起这个教师的,我只能权当自己给自己前些时工作一个反思,把这反思来和大家交流,说的不对,你可一笑了之,有争议的话咱可进行讨论,你也认可的话,就当我们进行了一次谈话。二、 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站在初中语文教学讲台上,虽然知道语文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我作了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我把学生分为四类1、冷漠型:这类学生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2、被迫型:这类学生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中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3、焦虑型:这类学生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4、投机取巧型: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中考语文很少涉及教材,试题大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 、 “我运气好”的心理,等到考场去“超常发挥” 。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作教师的,首先得会调控学生,我认为以下方法可以试试: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近十年积累的老底够了, “我不需要学了” ,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 ,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分角色朗读,往往是一种让学生入角色的途径和形式。3、让成功经常伴随学生。俗话说, “信心是成功之舟” 。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们要善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4、培养学生几个小习惯。其一,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其二,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培养健全的人格,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要求学生经常就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时间长了,你也能下笔千言。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 “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导学生要善于向别人学。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相信如果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三、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虽然现在教学已大力改革,但毕竟旧的东西长期的影响,还不可避免的的存在者一些问题,只要我们发现它并及时做好调整,相信语文教学会大踏步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行。常见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用心”有余,学生主体地位未能落实。目前,好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学的热爱,他们翻阅教案教参,上网查找资料,备课可谓尽心尽力。到了课堂上更是抓紧每一分钟,惟恐讲得不够深,不够透。从字词到写作背景句的分析,到主题思想再到写作特色,没有半点遗漏。 教师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导演”同时又兼“主角”,而学生只是充当“配角” 做一名“观众”或“听众”。也有教师在此基础上采用所谓的启发式,课前,教师预先设制好教学思路与环节或讨论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轮流回答问题,一切尽在教师的预设轨道之中。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唯一的解读,并以之统一所有学生的认识,行动与实践去获取知识。2、仍固守应试教学的狭小阵营,继续推行应试教学。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一种理解,以为掌握了语文知识、学好了课文就具有了语文能力,因而我们的各级语文测试,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对课文的理解,作为测试的目标,甚至将此与对语文能力的测验平起平坐。为了能使自己的学生考出一个好成绩,他们仍沉浸在题山汇海里,试图通过频繁地考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殊不知,这种盲目的考试,只能够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个新旧课程转换时期,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急切需要寻找一些策略来拯救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3、片面强调“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教学过程中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民主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要主动把教师的中心地位让给学生的说法已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有些教师担心自己讲得多了,教师主导地位太突出,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结果课堂上该讲的地方也省略了。于是,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地位。这种课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由于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使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得不到提高。作为教师应该做的是:重视学情实际,追求学习实效。踏踏实实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启发引导学去感受言语符号自由组合所产生的不同意蕴,感受文本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应对策略1、实现角色转变,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还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2、课堂教学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教得活,不能死守一章一法,每节课的教学模式都是:介绍时代背景、分段并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套模式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全面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我们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语文教师,锐意改革,创造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尽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语文课堂教学不改革创新语文教学就没有出路,这绝非危言耸听。虽然“应试教育”给各科教学都造成了严重危害,但相比较而言,语文教学所受的影响最大,伤害最甚。因为语文教学本以形象思维见长,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学生完美健全的理想化人格为己任,然而一旦它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它便丧失了其固有的语言形象优势,变得僵硬死板,面目可憎。结果它既不能像数理化等科目,可以多少储存一些实用的知识和解题的技能,又不能使学生享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神思飞扬的乐趣。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不能以考试内容为取舍,而因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等为指导思想。4、引导学生积极开发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阅读相关读物,以增加对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除了引导学生开发文本资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开发生活中教学资源,因为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学生最熟悉,最有兴趣,最容易理解。只要认真吃透新课程的理念,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相信语文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灿烂。五、课堂教学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教例一、芦花荡教师:上课。现在我们来学习芦花荡。请同学们看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板书生字词,生读写)。出示问题:读文思考:老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例二春教师:请同学们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一幅画,接着教师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词)教例三:散步教师:一、学生三分钟演讲阳光总在风雨后二、本文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在散步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从以上三个教例中,不难看出三位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都不到位。教例一,教师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这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未免太“冷”了:如果用小兵张嘎中的画面导入,相信课堂的情境设置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教例三是抒情性极浓的散文,但执教老师没有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表现在教师没有范读课文;学生三分钟演讲的内容与本文的学习内容无关联,更没有导入性的语言过渡;而教例二似乎想创设一下教学情境,但却没有多大意义,第二个教学环节又教学生字词,两个教学环节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教学效果看,由于教师教学情境创设不到位,“桥”没有架好就让学生过“河”,所以学生没有真正把情感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教学效果不佳。产生这样的问题,一是教师准备不足。除了教师用书上有关散步的一些资料,未看过有关解读这篇散文的解读文章,据统计,有关散步的解读性的文章和教学设计有二十多篇,教师如果只看了教师教学用书上的一点资料,课前准备肯定不足,没有比较分析相关材料,怎么能够设计出好的教学课案呢!二是教师情感投入不足,认为课堂教学情感浓淡并无大碍,又不影响中考成绩。另外,教师由于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普通存在着心理不平衡。哀莫大于心死。语文教师的心都冷了,课堂教学还会有激情澎湃的春天吗?二、主问题设计和文化底蕴的问题教例一:论语十则第一则教师:一、教师范读。二、学生自由读文。三、疏通文意。四、背诵与翻译。教例二:湖心亭看雪教师:请一学生读“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并疏通本段文意。教例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本文由家中之事想到了国家之事,可见邹忌时刻都想着国家,爱着国家。从教例一我们看到教师只是知识性的单一难度的教学,并没有就论语第一则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进行探究教学。其实,这一则是论语的开篇,其中蕴含着孔子“治学与修身”的深刻的儒家文化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其中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社会实践,这是人的治学与修身的基础,也是人生的第一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不是一般的朋友。古人注释“同门曰朋”。而“说”与“乐”都有“高兴”“快乐”之义,但“说”在心,而“乐”在外,“乐由悦而后得”,说明“乐”比“说”的程度明显的深。因此,人生的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提升这种境界就要通过“友朋”的讲谈研讨和论辩,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使学问思想进入新的境界中。正如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玉,少长咸集,”大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驰怀,足以极视之娱,信可乐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知”应该有深刻的理解:论语正义注“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已学有成举用之也”。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两点:“人不知”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君卿大夫之类的当权者;第二,“知”不仅仅是一般性的了解,还含有赏识,重用的意思,它和“知遇之恩”“与君相知”的“知”同义。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是有学问,有才能却不被当权者赏识和重用,在这种情况下不怨恨,难道不是君子吗?所以这第三境界是当学问有了一定的造诣之后,却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与重用,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君子”了。一方面,做学问者要经过“人不知”的磨炼才能有所成就,诸如孔、孟、老、庄、墨这些思想的巨人,如果他们官高爵显,中国的文化思想恐怕要暗淡许多,如果施耐庵、罗贯中不是生存在“九儒十丐”的年代,吴敬梓、蒲松龄能够科考得意,曹雪芹一直过着玉粒金莼噎满喉的贵族生活,文学史上大概也就不会有六大名著。另外,孔子强调“人不知”时要不愠,也就是要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做学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如果在人生不顺,社会不公面前,心理不平衡,一“愠”而弃学从政从商,而消极怠惰,还能在学问上有什么成就呢?而这样深刻的文化思想不渗透在教学之中,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如何体现呢?再看第二个教例:教师并没有就这段文字进行主要问题设计提问,仅仅是疏通一下文意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这段文字须仔细咀嚼才能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请看,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实上有舟子相随,但作者为什么偏偏说是“独往”呢?我们不妨深挖一下这个“独”字的教学问题:一方面,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舟子之类的仆人自然是算不得人的。古代文人如张岱更是孤傲清高,舟子是进不了作者的内心的,但他并非始是视舟子而不见,不过是文人雅士的孤傲罢了。另一方面,“独”是指作者内心很孤独,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浮泊无根的孤独,茫然无奈的伤感和孤芳自赏的情怀,是说没有一个理解自己内心孤苦的朋友。如果我们不设计好这一问题,课堂教学中的作者思想感情又如何理解呢?第三个教例,执教的老师说邹忌是爱国的,这种表述很值得商榷:本文用讽喻的手法劝说齐王纳谏,其文化根基在以“治国”与“齐家”相类比。大学之道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致知在格物。”其意就是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人,先要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要做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之根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化思想,而不是“爱国”。从这三个教例中我们看到,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文化底蕴不厚重,人文创新教学设计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出现这样问题的直接原因当然是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浅薄,对教材深层次内涵理解不到位,但同时也暴露了中学语文教师不研究教材,不学习文化,只是流于表层教学的问题。也就是教师不掌握向教材语言着力,向人文精神着意的教学原则问题。语文教学文化底蕴的提高有待于长期的个人素质提高和综合修养,但教材中文章的主问题教学设计却是我们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但是,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又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使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尤其是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更显的平淡无奇。所以,进行课堂教学“主要问题”的设计与研究,用少量的具有牵引力的“主要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显得极其重要。“主要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到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其特点是:“主要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静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主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不是一般提问的随意。“主要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动力,每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是在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教学的引爆点。它可以大量减少无效提问,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它能够形成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它能有效地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题,克服目前语文教师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病,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我们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备课中要认真研究“主要问题”的设计问题。一般地,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用一二个主要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在课文教学进行阶段,往往用一二个主要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生动活泼的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局面;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用精粹的“主要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例如:孔乙已教学:1、 初读阶段:“主问题”设计: 说说记孔乙已与“酒”2、 进行阶段:“主问题”设计:谈谈孔乙已与“偷”3、 深化阶段:“主问题”设计:议议孔乙已这个“人”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打破了那种学生泛读课文,抄写字词,标明段落,理解层次的习惯性讲读思路,它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的阅读心理境界。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视点集中,内蕴深厚,这个问题的设计改变了那种逐段讲析,面面俱到的陈旧教法,学生能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怀着极大的兴趣注意课文的关键之处。这是一条教学线索,牵动着学生的阅读和思考,体现了双向交流的教学结构改革。而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是从小说的人物典型性对孔乙已的深入认识;孔乙已是一个没有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人生价值连十九个铜钱都不值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演出一幕幕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怜的多余的人,这一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学生对孔乙已的整体性阅读。总之,教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地分析研究课文,这样才能够能抓住“主要问题”,才能设计出“主要问题”。三、教育资源引入的问题教例:散步教师:我们来默读一下课后的小短文三代人,看看与散步有哪些不同点?你更喜欢哪篇文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读一读,并没有就喜欢哪篇文章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与授课老师交流时提到这一环节教学时,我曾问授课教师,你在课堂上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答:为了完成课后练习。)其实,教材后附的三代人这篇短文,并非只是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这么简单,更主要的是涉及到引入与文本相关的教育资源的问题,是让学生从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同一类主题,更多从社会价值来思考文本主题的价值。应该说,有关散步主题“孝”这一类的文章不胜枚举,只要教师认真去网络找一找,就能得到很多有关文本的教育资源。四、语言教学游离文本的问题:教例: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本文的题目有两个字要解释清楚:(教师板书:讽、谏)“讽”的意思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谏”的意思是直接规劝君主,使之改正错误。在这个教例中,如何来进行这两个字的教学呢?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原文,会发现文本中第二段就体现了这两个字的教学内容:“臣诚不知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这是“讽”,即婉言规劝的内容;“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这是“谏”,即直言规劝的内容。而授课教师只是直白地解释了两个字意,语言教学游离了文本的内容,更游离了文本的内涵。本文的题目是很别致的:前面是婉言规劝齐王并要求齐王采纳别人的直接谏言,后面则是要君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纳谏除弊,广泛听取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齐家治国。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本。语言教学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必须紧贴文本语言的地面行走。要重视字词句的斟酌,推敲,鉴赏。如果我们不能紧紧地贴着文本的语言来教学,就会使语言教学游离文本,如无根之树。五、美读吟诵的问题听了一节乡愁。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让学生齐读一遍,分组读一遍,男女生对读一遍,像这样的诗歌教学应该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诵读,稍微准备应该还有配乐朗读,最后在一节课中学生背过。但授课教师只是如此走了一下“朗读”的过程。美读吟诵是千百年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为什么都销声匿迹了呢?回翻语文教育史,“五四”后破传统,尚西术,推崇“千技百巧”,美诗文碎尸万段,“七宝楼台”残壁断垣,教师的滔滔讲析,代替了美读吟唱。看现实语文教学,中考不考美读吟诵,功利作祟的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其实文字是有生命的,有动感的,诵读美文,要读得抑扬顿挫,主题分扬,犹似交响。吟诵到极致,要与文本作者之心产生共鸣,动人心魂,读杜甫登高,应有“不尽长江滚滚流”的悲愤苍凉,读李商隐隋宫,应直入隋炀帝魂魄,嬉笑怒骂出神韵。韩军老师在上公开课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竟让上千听课的师生潸然泪下不妨算一下,中学每学期进 100 节课,三年共近 600 多节,用一节课 45 分钟背诵一篇曹刿论战长短的古文应不成问题,背诵三首“七律”“五言”更不成问题。如果再加上三年高中,熟诵 100 篇文言文,200 篇白话文,300 首古诗词,也不会成问题。这样下来,要比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大拆七宝楼台,焚琴煮鹤”管用的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正气,美读吟诵的效果应是最佳的!六、教学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