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高中政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浙江地区高中政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浙江地区高中政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浙江地区高中政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校名师推荐 ,3.6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考试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二、问题导学: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3、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什么?4、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6、为什么中华文化可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7、中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三、知识整合弘扬1、特征: _ 、 _基本中华文化2、原因: _特征第三单元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与集中表现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四、误区警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

2、典籍,有其合理性。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各

3、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五、 巩固练习1. 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正确的是B“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对其他文化全盘吸收A. B. C.D. 2. 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C文字;史学典籍;邮票;瓷器A. B.C.D.1,名校名师推荐 ,6. 上述现象启示我们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文化的传播中不能照搬照抄;对各地文化不能轻率地加以否定;在文化交流中要兼收并蓄A. B.C. D.7. 据人民日报报道,富有个性的城市建设,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多彩的文化节会,使绍兴成

4、为一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文化圣城” 。绍兴文化属于吴越文化。 下列属于吴越文化特征的有D内敛性强;流动性强;开放性强;精致淡雅A. B.C.D.8. 历史上,西南地区属于边地,因交通不便,与内地交往不甚密切。加上云贵高原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多样,多民族交错杂居,因而滇黔文化具有A内敛性;多样性;开放性;流动性A. B.C.D.9. 在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学中,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的是C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 的江格尔;鲜卑族的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A. B.C. D.10.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国策、汉代史记、北宋时期的资治通

5、鉴、清代的修志成就就更大了。这些史书典籍AA.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C.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D.都是历史上的史官编撰的11. 中华世纪坛序: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架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其中,“文明圣火,千 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AA. 源远流长 B. 惟我独尊 C. 博大精深 D. 独树一帜12. 论语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

6、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这说明中华文化AA. 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B. 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C. 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D.就是儒道文化13. 关于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B. 汉语言文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2,名校名师推荐 ,C. 史 典籍是中 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 D. 中 文化是惟一没有受到域外文化影响的国粹14.中 文化之所以源 流 、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DA丰富性B 用性C民族性D. 包容性15中国人喜 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例如潮汕人喝

7、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 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 喝大 茶,茶具是 嘴的茶 和盖碗。 明(D)中 文化源 流 中 文化 煌 中 文化有共性中 文化有多 性ABCD16下列 法能 明中 文化“源 流 ,一脉相承”的有(B) 字承 了我国3000 多年的文明史 源于黄河、 江流域的中 文明 桑至今仍存我国的民族众多,方言也 多孔子的“仁政”思想 后世所 播,被 治者所借 ABCD17下列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A 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 、 社会 展程度不同造成的B 体 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彩C少数民族用自己的 言 造了 多 秀的民族文字D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所特有的,其

8、他民族无 同感18中 民族文化的同一性首先 表 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吸收 、水乳交融。 一点,一部中国民族史就能准确告 我 。 表明(D)A中 文化走 了自己独具特色的 煌 程B 中 文化是由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的 和C中 文明是人 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 至今的古老文明D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 ,共同 造了中 文化由于缺乏 承,我国 瑰 的文化宝 的“ 存”正日益减少。据广西文化部 有关 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有地方 种18 个,到上世 末,除桂 、壮 、彩 、粤 外,其他 种已 得一 。据此回答 19-20 。19以前,我国存在 多 多的 种表明中 文化(B)A源 流 B 博大精深

9、C 于繁 D 有包容性20不同地方, 种不同, 表明(A)A文化的区域特征B 不同地方的民族不同C 文化的求同存异D文化的 用性特征21 材料中的 ,我 (C)A 底抛弃 文化B 文化全 承C 文化 行 承与 新D用外来文化代替 文化22.100多年前, 1906 年的秋天,当 已 在俄 斯文 声名 赫的列夫托 斯泰写下了一篇名 到底怎么 的文章。在文章的前部分,托 斯泰引用了比他早2000 多年的另一位思想家的 :“ 圣弃智,民利百倍, 仁弃 ,民复孝慈, 巧弃利,盗 无有” 位思想家就是中国人熟悉的老子。托 斯泰遇 老子,两个民族的文化就在 一刻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旅行。 火 的北方民族性格与柔和友善的 夏民族个性中必然有一些属于全人 的共同内涵,伏 加河的惊涛与黄河湍流中也一 定会有共同的 拍。( 1)上述材料体 了中 文化的什么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