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现代经典爱情诗,弥勒二中 杨旭东,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著些微云, 地上吹著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著海洋, 海洋恋爱著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一九二年八月六日,伦敦,赏析,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是3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 这两位词、曲作者有很多共同点,他们
2、都是江苏人,都是语言学家,而且两人都在语音学方面有特殊贡献。 刘半农是语言学家、诗人、小说家、翻译家,而且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他在语音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对汉语四声的实验。在文字学方面,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创造了汉字中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 他是中国白话诗的带头人,我读过他的诗集扬鞭集(教我如何不想她收集在这本诗集里),其中一些诗篇,内容非常通俗、平民化,很多句子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口语,甚至还有用家乡江阴的方言撰写的诗篇、记录的民谣。 关于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还有一则有趣的传说。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在她的回忆录杂记赵家中有一段叙述。1930年前后,杨步伟在北京女子文理学
3、院任教,她的那些女学生们非常爱唱教我如何不想她,后来歌词作者刘半农奉命接掌该学院,刘半农穿了一件中式的蓝布棉袍子来到学校,女学生们偷偷议论:“原先听说刘半农是一个很风雅的文人,怎么会是一个土老头。”杨步伟听到了,就告诉这些女学生:“你们一天到晚都在唱他写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就是那个他呀。”女学生哄了起来说:“这个人不像么。”还有的说:“这首歌不是你家赵先生写的吗?”杨步伟说:“曲是赵先生所谱,但歌词是他写的呀。” 后来刘半农知道了这件事,为此而打油四句: 教我如何不想他,请来共饮一杯茶。 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作曲者赵元任,是上世纪中国最有威望的语言学家。我年轻时曾
4、经在高校从事过语言学工作,传说赵元任的听辨能力特别好,他外出考察方言,每到一个新地方,只要用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将当地方言的语音规律整理清楚。 作曲、唱歌是赵元任的业余爱好,他的业余音乐水平高于当时一般的专业音乐家。尤其是合唱曲的写作,他的水平高于一般。他的合唱曲海韵(徐志摩词)即使以现代标准来衡量,仍然是一首合唱精品。他的独唱曲也不同一般,就拿教我如何不想她来说吧,旋律优美、丰满,非但精确传递了歌词的精神,而且可以说提升了歌词意境。赵元任在这首歌里,以十分娴熟的技巧安排了转调,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这首歌曲用的是西洋作曲方法,但是旋律完全是中国味,而且不是一般地移植或改编民歌曲
5、调,虽然赵元任自己在歌注中说:“有点像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末几字。”但是我觉得完全是一种新曲调。 关于教我如何不想她,我还想说四个问题: 一、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最后一个字,究竟是男的“他”,还是女的“她”?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编辑的赵元任歌曲选集中用的是男他,可是在刘小蕙著作的父亲刘半农一书中,是用的女“她”。 上世纪20年代,白话文兴起、翻译文学涌现,汉字第三人称不分男女造成很多不便,此时刘半农提议造新字“她”。周作人先生在当时的新青年杂志(1918年8月)上透露了这个消息,引起了很大的正面和负面的反响。刘半农就撰文她字问题发表在上海时事新闻(1920年8月9日)。时隔不到一个月,刘半
6、农创作了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小蕙在父亲刘半农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1920年9月4日,在伦敦作教我如何不想她,首次将“她”字引入诗句。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原作应该是女的“她”。,二、题目的“叫我”和“教我”不统一,我查了各种版本,似乎两个都用,即使在刘小蕙的父亲刘半农一书中,也有时用“叫我”,有时用“教我”,看来可以作为同义词通用。 三、在这首歌里出现了倒词,举例“叫我”两字,在演唱中听来就好似“脚窝”,香港的王沾先生曾经提及此点,歌曲翻译家薛范也曾对我说过此事。笔着认为:这是因为30年代是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初创时期,作曲家们还没有重视汉语歌词的四声和音乐进行的关系,他们更重视音乐从整体上表达歌词的
7、意境,在这一方面,教我如何不想他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范例。由于歌词和音乐的优美,80年来,并没有因为倒词而影响了这首歌曲的经典地位。 四、国内曾有人探讨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她”究竟是谁?赵元任先生1981年回到中国时,有人请教了赵先生,赵先生回答说:这是想念祖国。 我个人从年轻时直到如今,都是把这首歌作为情歌来领会的,而且教我如何不想她初次发表的原名就是情歌,当然祖国之情也是情,但是从这首诗的用词造句来看,更接近男女爱情之“情”。 作为一首抒情诗篇,不必硬性地界定每个细节的具体意义,应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想象、意会诗歌的内涵。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祖国之情、男女爱恋之情、是她、是他,这些都可以让演唱者、
8、听歌者自己去理解。,闻一多:你莫怨我,你莫怨我 你莫怨我!这原来不算什么,人生是萍水相逢,让他萍水样错过。你莫怨我! 你莫怨我!泪珠在眼边等着,只须你说一句话,一句话便会碰落,你莫问我! 你莫惹我!不要想灰上点火。我的心早累倒了,最好是让它睡着!你莫惹我!,你莫碰我!你想什么,想什么?我们是萍水相逢,应得轻轻错过。你莫碰我! 你莫管我!从今加上一把锁;再不要敲错了门,今回算我撞的祸,你莫管我!,赏析,“你莫怨我!你原来不算什么,”突兀的起句象一块强有力的磁石,深深吸引着读者,将人们的思绪引向一种特殊的情感世界。在这里,爱象破碎的玉盘,坠落在冰冷的地面上,只留下说不尽的怅惘和无奈。诗句表面的平和
9、冲淡掩盖不住爱之失落的悲愁痛苦,反而使这种情感表达得更为深沉,更为激切。抢天呼地、直抒胸臆,固然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但深沉含蓄、欲说还休更是一种诗意浓郁的笔调。诗人吸取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东方审美风范,使情感含蓄而又炽烈无比,如冻土下的岩浆,处处包蕴着热力。是的,“长歌当哭,是需要在痛定之后的”,身处痛苦的核心,最常见的表现便是无言。因为“人生是萍水相逢”,爱的缺憾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又何妨“让他萍水样错过”。 如果说人生如逝水,那么爱便是这逝水上的浮萍;如果说人生如一日,那么爱是这一日里的朝露。它是那样美好,又是那样易逝;它是那么短暂,却又那样永恒。人生有太多的局限,使爱之蓓蕾常常未经开
10、放就趋于凋落。在这巨大的情感煎熬中,诗人的心在颤粟,情在奔涌,“泪珠在眼边等着,只须你说一句话,一句话便会碰落,你莫问我。”痛苦象一座无边的海洋,但心灵的苦泪却一滴也不曾坠落。这强大的情感自制力增加了诗句的负重,在缠绵悱恻的爱之追求中凭添了几分男子汉的沉雄力度,使抒情主人公作为一个卓立独行的主体,一下子凸现在读者面前。,在第三节中,诗人的心再次沉入爱的焦灼和苦闷,灰上点火的比喻更将这种痛切的内在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的心早累倒了,最好是让它睡着!”诗人故作洒脱的话说,实际上包含了几多忧怨,向多无奈。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抒情主体就在这茫茫无及的爱的追求中跋涉着,挣扎着。 在第四节中,诗人又回
11、复了对人生萍水的咏叹,使第一层的含义更掘进一步,更具有鲜明的主体色彩。的确,人生如逝水,“我们是萍水相逢,应得轻轻错过。”豁达和洒脱表现了成熟者特有的风度,它能超越一切世间苦难,真正体现主体精神的伟力。 诗的结尾虽然略显沉落,但对爱的执着却依然可见,否则又何须“加上一把锁?”心的跳荡是无法节制的,而只要心还在跳动,就会有爱的漩涡。全诗回旋往复,一唱三叹,深切隽永地抒写了爱的无奈和失落。强大的精神力量淹没了无谓的悲泣,破碎的爱成了人类生存处境的投影,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性高度。人生是一种缺陷,只有正视这种缺陷,泰然处之,才有了超越生命本质的可能。“道是无情却有情”,表面的淡然掩不住内在的激切
12、,冷峻却又绝非冷漠。这就是闻一多的风格。,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 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原名林徽音,汉族,福建省闽侯县人,建筑师、 教授、诗人、作家。中华人民共
13、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也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的才女。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 徐志摩也爱上了林徽因,但林徽因后来才发现,自己对徐志摩只是崇拜,并无爱情。徐志摩深爱林徽因,回到中国与此时刚生下第二胎的妻子张幼仪离婚,但当他回到英国。林徽因已经离开了英国,又回到了中国。,在这个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少女那真正与众不同的、早萌的智慧的闪光。大多少女,跟随感情的懵懂的指引,一意孤行。不
14、惜跟全世界的人作对。美其名曰是为了自我自由,为了爱情。年龄渐长,就会慢慢体会,长辈反对的事情,自然有他们身后几十年的沧桑变化做底子,未必没有道理的。往往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经年华老去,在感情的路途上耗费了大量时光。身心俱疲了。一个人把精力放在什么地方,最后总能被人看到。这样的一个女子,一开始就标明心意,不做别人眼里的传奇,要踏踏实实的过一生。女孩在自己最漂亮最巅峰最受人宠爱的时候,放弃成为传奇的诱惑和虚荣心的牵引,凭着本能选择最踏实的生活状态,实属难得。感情,不等于生活。,诗歌赏析:,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
15、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徐志摩: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赏析,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
16、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
17、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 | ch)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的篱墙, 走尽这雨
18、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
19、起了重大影响。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
20、翼作家有分歧。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孤岛”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并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并进行著
21、、译、研究等工作。1948年,因参加民主运动受国民党政府通缉,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达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2月8日因气喘病逝世。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胡乔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写作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
22、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诗作鉴赏,雨巷1927年夏天,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
23、,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来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
24、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
25、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艺术特色,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是不能把叶圣陶先生的奖掖忽略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1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
26、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的有力的推荐,是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 序)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
27、然而逝的希望!,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这种吸收和借鉴诗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唐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第
28、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定西那个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
29、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的。”(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诗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起,而有
30、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每节押的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读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读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
31、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戴望舒这种对新诗音乐性对追求,到雨巷是高峰,也是结束。此后,他开始了“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的反叛”,(杜衡语)走向对诗的内在情绪韵律的追求。他的另一首著名诗篇我的记忆,就是这种追求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戴望舒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他新的美学见解和艺术追求,但着决不能否认雨巷对新诗音乐美尝试的意义。偏爱是艺术欣赏的伴侣。这首雨巷,是新诗中一颗发光的明珠,值得我们珍读!,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
32、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作者简介,席慕容(1943- ),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
33、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写作背景,台湾诗人席慕蓉的这首一棵开花的树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这是一首女孩子写给男孩子的情诗吗?2007年12月22日,在福建参加“海峡诗会”的席慕蓉披露了作品的创作经过,她说,这是“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 席慕蓉说,在她看
34、来,生命是不断的经过、经过、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尽管有些触动要等到一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 为了解释自己在生命现场里的触动,席慕蓉讲述了一棵开花的树的创作过程。她回忆说,当时自己在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书。月份有一次坐火车经过苗栗的山间,火车不断从山洞间进出。当火车从一个很长的山洞出来以后,她无意间回头朝山洞后面的山地上张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开满了白色的花。“那时候我差点叫起来,我想怎么有这样一棵树,这么慎重地把自己全部开满了花,看不到绿色的叶子,像华盖一样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刚要仔细看的时候,火车一转弯,树就看不见了。”,就是这棵真实地存在于席慕蓉生命现场里的
35、油桐,让她念念不忘。她心想,正如海是蓝给自己看一样,花当然也是慎重地开给它自己的,但是,如果没有自己那一回头的机缘,树上的花儿是不是就会纷纷凋零?这促使她写下了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蓉说:“这是我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我在替它发声。”至于有些人把作品解读成“女孩子站在那里等男孩子看她”的情诗,她表示“有点犹疑”。但她同时声明,诗人的解读只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读者的解释也有权威性。,诗作赏析,诗之灵魂在于情,情真意切才有诗。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把一位少女的怀春之心表现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诗一开篇,一位美丽端庄,大胆坦率的少女形象倾
36、泻而出,鲜明动人。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山盟海誓,“最美丽”三字把少女追求纯洁,神圣,伟大,美好的爱情之心描绘得细致入微而又淋漓尽致,却又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是少女心之真之诚的自然流露。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有人说,爱情是缘分,爱一个人与不爱一个人,是感觉,是无法选择的,任何的努力都是刻意勉强,是徒劳白费,然而,茫茫人海中,又有多少人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向左向右向前看,爱要拐几个弯才来?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如果说,缘在天意,那么,份在人为。现代人所奉承的有缘无份,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放弃的安慰。诗中女子,在意中人“必经的路旁”“慎重地开满了花”,是爱的宣言,是
37、积极成就与其意中人“份”的举动。“慎重”一词更细腻地刻画了女子努力完善自我,用一颗真心去眺望爱情的心理活动。人生匆匆,在我们不经意间流走的又岂止是爱情呢?成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注释】,1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高等学府剑桥大学所在地。1921年,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无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正是康河那充满灵性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1928年诗人再度漫游欧洲,并到剑桥大学讲学,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写下了再别康桥这着传世之作。2青
38、荇(xng):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生水底,叶略呈圆形,浮于水面,花黄色,结椭圆形蒴果。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3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类植物。是含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4溯(s):逆流而上谓之“溯”。5笙箫(shngxio):本为两种管乐器,这里借用以示别离的伤感与依依。,“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当意中人“无视地走过”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是少女凋零的心,是泪,是血,是失落,如泣如诉,其凄凉之状况,催人泪下;然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落了一地的更是少女心之无愧,情之无悔,生之无憾,其情之真,意之切,追求之心之执着,倒真是惊天地,
39、泣鬼神了!,当你老了 叶芝(爱尔兰),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赏析,当你老了是叶芝献给他的痴心爱恋的茅德冈的一首诗歌。 诗歌虚拟了一个暮年的老人,回忆自己的青春爱情,字字句句都是诗人爱的表白,都是诗人对未来的想象。“当你老了”是一种对时间的假设,但这种假设却因为“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这些意象而具体起来。“老了”的你满头白发,满脸皱纹,时间仿佛已经静止,就像墙上的一幅名画,经过岁月的洗涤,虽然有些昏暗,有些模糊,然而又是那么的生动,让人触目惊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非金属矿物制品:耐火合作协议书
-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2《我学习我快乐》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0.1《浮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对算力需求的影响
- 2025年度环保项目担保合同解除协议书
- 2025年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2025年度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赊销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宠物医院店铺租赁合同协议书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 GB/T 4340.1-2024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 医院门诊挂号收费系统操作要点
- 10KV变电所电气调试施工方案
-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抽样单
- 聘书模板可编辑
- 离心式压缩机功率公式
- 参保人员就医流程doc
- 2019湘美版五年级《书法练习指导》下册教案
- 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
- Q∕CR 562.2-2017 铁路隧道防排水材料 第2部分:止水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