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方法一、读书方法集锦1.读书要诀之一朗读朗读,就是阅读者用普通话将文章或其他书面材料清晰响亮地读出来,它是一种读书方式。朗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发音正确,吐字清楚,声音响亮。(2)语气连贯、流畅。(3)掌握重音、停顿,讲究语气、语调。(4)理解思想内容,把握感情倾向,恰当处理感情。(5)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文体特点,读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朗读时的要求也不一样。记叙文要读得语调平缓,节奏一般。散文要读出贯通全篇的气势,让人感到散而不乱,松而不断,浑然一体。议论文朗读,要将论点强调出来,层次显示现来,语调、语势适度,要以理服人。诗歌则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律和节
2、奏。2.读书要诀之二默读默读是一种不出声的阅读方式。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理解文意的效果比朗读好,在工作和学习中最为常用。默读的过程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而刺激大脑,引起思维活动,从而理解文中的意义。这中间省略了朗读时必须进行的唇、舌、喉等的活动因而速度比朗读要快得多。默读时人们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字形、字音上而是集中于领会所阅读的材料的内容,即集中对于词、句意义的理解上,所以默读时理解文意的效果特别好。默读训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默读时不出声,嘴、唇、喉头不动,也不念读。(2)默读时视线移动不停顿,不指读。(3)把注意力放在对词、句意义的理解上,提高默读的理解率。3.读书要诀之三听读听读
3、是借助于有声语言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听读与其他阅读方式不同的是,它所“读的是声音的书”(叶圣陶语)。上课时听老师朗读课文,平时收听广播,听讲演,听人说话等,都属于这种阅读范畴。听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经常训练可以培养我们的注意力、思考力、辨别力和记忆力等基本能力。由于声音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听读训练还可以训练我们思维的敏捷性,提高我们的反应能力。听读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集中注意力。(2)要能快速而准确地捕捉要点,对关键语句有敏锐的反应能力。(3)要边听边记,加强记忆。4.读书要诀之四背诵背诵的方法一般有下面几种:(1)文字数量少、难度小、意义联系紧凑的材料,可集中背诵。如背诵诗词
4、及一些短小的文章,可集中时间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出来。(2)文字数量多、难度小的材料,可采用分段背诵的方法,即把文章分成几个段落,分别背诵,最后背诵整篇材料。(3)文字数量多、有相当难度的材料,可采用渐进背诵的方法,即先背一段,再背一段,然后把这两段串起来背,之后再往前进,直到全文背出来。背诵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2)及时复习,不断巩固。5.读书要诀之五略读略读就是迅速地浏览阅读材料,提纲挈领地了解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一种读书方式。它可以运用于各种学科各类书籍的广泛阅读,从而积累知识。在目前各类书籍、报刊杂志浩如烟海的情况下,采用这种读书方式博览群书、广收信息是很有好处
5、的。略读要注意以下几点:(1)略读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概貌的把握,不必在某一个具体段落,或具体字、句上花较多精力。(2)略读不等于马马虎虎地读,因此,略读也要认认真真,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观其大意,通览全篇。(3)略读就在默读、精读的基础上进行,因为略读技能是阅读技能熟练的表现。6.读书要诀之六跳读 跳读是在阅读材料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章节、段落来读的一种阅读方式。跳读是用最经济的时间获取最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方法。阅读报刊,我们常常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读。跳读,首先要注意的是应确定好阅读的目标,在阅读之前明确需要读什么。其次是要善于对读物迅速地做出判断,确定它们有无阅读的价值,然后将无价值的
6、内容略去。另外,跳读常常和略读、精读等结合起来运用。跳读时,人们常把与阅读目标无关的内容跳过去选择需要阅读的内容之后,再用略读或精读的方式阅读。7.读书要诀之七精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揣摩的一种读书方式。精读是理解、鉴赏课文的重要步骤,它讲究细嚼慢咽,追求理解透彻,强调各种感官的积极活动,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精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感知与局部揣摩。(2)设疑与解疑。(3)分析与综合。精读要注意下面两点:(1)精读不等于面面俱到、一字不漏地仔细揣摩、认真分析。精读也要突出重点,要根据不同的阅读要求,合理安排好阅读的重点。(2)精读过程中使用哪种分析
7、或综合的方法,要根据阅读的目标和文章的特点来选定。同时,还要注意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8.读书要诀之八速读速读是提高阅读速度、加速处理文字信息过程的一种阅读方式。速读一般要求以每分钟10001500字的速度快速默读文章,并勾画出要点,掌握内容梗概。快速阅读可以训练我们灵敏的反应、敏捷的思维。人们阅读时,感知文字信息不是在眼睛运动时,而是在眼睛停顿时的瞬间。速读的关键是在眼睛停顿的瞬间能感知较多的文字符号。阅读时每次眼停要尽量扩大眼睛停顿认识文字的数量,做到扫视一下就能看到六七个字,甚至能看到一行。眼睛停顿的次数减少了,阅读的速度就快了。快速阅读一般要注意以下两点:(1)快速阅读是在理解基础上
8、的阅读,决不能片面追求阅读的速度。(2)快速阅读不要追求百分之百的理解,一般情况下,理解率约是70%。9.读书要诀之九提要阅读法提要阅读法是在阅读过程中,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用概括性的语言按一定的逻辑结构写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阅读时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文章的主旨,还有利于提高语言概括能力。提要阅读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提纲式。这种方法是按照原文的面貌和顺序,逐节逐段把主要内容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归纳课文段落大意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提纲包括段落提纲、情节提纲和论证提纲等。二是提要式。这种方法是用简洁的语言把原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要求抓住中心,突出重点。
9、10.读书要诀之十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法是把某些有一定相关性的作品放在一起对照阅读,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读书方法。利于准确把握中心,提高认识水平,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本质特征。比较的基本要领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比较,是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求异比较,是通过比较归纳出各自的特点。阅读时这两种方法常常结合起来使用,又往往更强调求异。比较可以是相同、相近的文章,也可以是相对、相反的文章;可以是篇与篇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段与段、句与句、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比较。二、记叙文阅读方法(一)阅读方法1.记叙文“六步阅读法”。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二抓记叙要素,
10、了解大致内容;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顺叙、倒叙、插叙);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2.小说“四步阅读法”。一理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 二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三凭“三要素”,把握小说主题; 四赏写作特色,揣摩借鉴之处。(1)理故事情节,就是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情节结构,通读全文,弄清情节线索及结构安排特点。(2)析人物形象,就是从情节入手,分析其典型意义,人物形象的分析,大致从三方面进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3)凭三要素把
11、握小说主题,就是根据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把握作品反映的社会本质,从而揭示小说主题。(4)赏写作特色,是从写作角度欣赏小说的创作手法,目的是为练习写复杂记叙文寻求写作借鉴。一般可从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以及环境描写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法各方面揣摩借鉴。3散文“六步阅读法”。一抓“文眼”,二明“散聚”,三得“神韵”,四重“感情”,五识“线索”,六扣“中心”。(1)抓文眼,就是要抓住表现或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2)明散聚,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明白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明白所有的材料都被一根主线中心贯穿着。明白这种写法还能收到曲折有致、跌宕起伏之效。(3)得神韵,就是要欣
12、赏散文的语言美、景物美、意境美、表现手法美。(4)重感情,就是留意所描绘的具体形象,着重体会所融入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5)识线索,就是要抓住线索,理清材料的内在联系。(6)扣中心,散文一般都不直接点明中心思想,往往是借助具体形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通过联想,寄托着自己的感情。(二)把握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1、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时部分要素可以省去,因为这些要素不需作者交代读者就明白,或对表达中心作用不大而省去以利于行文简洁。)2记叙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有
13、时两种人称交叉使用。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种亲切感和真实感。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采用第二人称,如同两个人面对面交谈,尤显感情真切、感人至深。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三)找准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1线索的概念:线索是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脉络。(一篇文章可有两条或多条线索。)2线索的种类。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以空间、地点(如游踪)转移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 以某人为线索。以某物(具体事物)为线索。 以见闻、活动经历为线索。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多为暗线)3怎样找线索?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
14、文)及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再仔细阅读全文内容,是不难找出线索的。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提示文章线索,有的包含着线索的因素。有时文章采用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有时则有议论抒情来显示线索。总之,要紧扣题目,认真阅读开头和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找出标志性词、句,综合考虑。4怎样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按时间先后划分(或事情发展过程划分)。 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按人物的成长阶段分析。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划分。(四)区别认识五种表达方式,理解其作用。文章的表达方式(方法)
15、主要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1记叙:指对人物、事件和环境作概括的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记叙又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2描写:指对人物、事件和环境作具体、形象的描绘刻画,给读者以鲜明印象的一种表达方式。按描写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按描写角度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人物描写分为: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3说明:是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的一种表达方式。4议论:是作者表明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并对此进行分析、作出结论的一种表达方式。5抒情:表达、抒发作者自己的
16、情思、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五)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主要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交代季节、气候。交代人物身份。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境)。 表现人物性格、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衬托中心思想。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的描写主要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主要作用有:交代时代背景。 交代社会风俗。交代思想观念(社会思潮)。 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六)概括、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段意和中心。归纳内容要点,依据阅读材料的不同,概括类题目往往有对某一指定内容进行概括,或对某一
17、问题进行陈述等。回答这类问题,先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扣原文,寻找答题点。再精读相关语段,进行概括提炼。1.概括全文内容要点。先看文章有几段,注意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不同位置的段落对文章的作用不同,依据主旨,正确地概括全文的要点。2.概括段落层次的内容。首先看清文段中的几个句子,弄清句子间的关系,它们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表现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心意思。有的段落有中心句,中心句基本上能概括一段的内容;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进行归纳综合。3.概括段意的方法:摘句法;概括法;联合法。4.概括中心思想。研究标题与文章开头结尾。明确主旨语句,一般是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抒情、议论句。分析综合各段段落大意。分
18、析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事件蕴涵的本质意义。联系材料背景,抓住关键语句,进行综合分析。5挖掘小说的主题。主要从下列两方面入手:剖析人物的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准确把握主题。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开掘主题。(七)理解题目的含义和作用。1.理解题目的含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2.理解题目的作用。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提示了中心,点明了主旨。还有的题目就是全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末。3.怎样添加文章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
19、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其次,要找出文章的线索或反映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再进一步运用简洁的短语或概括的全文主要内容(事件)、中心,或提示文章的线索,或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赋予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物、事件)以生动的形象(称呼),作为文章的题目。(八)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1.通读全文,领会主旨。这是解答好“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前提。文章中某些重要词语的运用,与全文要表现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把握文章主旨,才能深刻体味、理解一些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意义(比喻义或引申义)及表达作用。2.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如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理解一些反映
20、具体语境意义的词语及对文章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一定要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理解。3.利用上下文辨析指代性词语的指代义(如:这、这些、这时、那、那些、那时等)。4.结合文体特点理解词语。如在说明性的文章中,某些修饰、限制词语(如:概数词“大约、左右、大体上、至少、估计”,限制性词语“最、之一、一小部分、绝大多数”等)的运用是为了达到准确说明的效果;在议论文中,一些词语的表达,是为了使论述更加严密等。5.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如对一些比喻性词语的理解,首先弄清它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它的比喻义。此外,还要注意感情色彩。特别是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时的真正含义。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21、应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综合理解,切忌孤立、片面地分析。(九)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1.整体阅读全文,把握各段所写的内容,领会全文主旨。在此前提下,才能更加准确理解一些含蓄的、内涵丰富的、蕴含着某些深层含义的句子。有的句子本身就起到揭示主旨的作用。2.结合文体理解句子。如以写人为主的作品中,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往往要从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情感等方面分析;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中,要注意从句子中领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要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看法。3.从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角度,理解一些句子的表达作用。这些句子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文段中,往往起到领起下文(或总括全文)、
22、总结(全文或上文)、过渡(承上启下)等作用。4.对一些描写性句子的理解。一类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往往是为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感情、思想品质服务;一类是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境),表现人物的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衬托中心思想等;而社会环境描写多交代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中心主旨等综合考虑。)5领会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的含义。(1)寻找、挑选小说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优美、精辟的语句主要指:深刻提示主题的句子;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展示人物
23、性格的句子。怎样找出这些句子?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到文章结尾处去找;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2)鉴赏这些优美、精辟的语句,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更要挖掘它们隐含在精彩语言背面的深层次的东西即对主题的表达作用。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把握好小说的主题,把握好时代背景,把握好人物的性格,把握好贯通的情节即上下文的联系。(十)分析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味人物形象和情感。1如何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情感。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去体会。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加以体会,因为景物描写往往对人物性格、情感起烘托作用。在与本文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中去体会。2.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首
24、先应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还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的关键词语,人物、景物的描绘,表现手法等因素中,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直抒胸臆,有时间接表达;有时集中于一处,有时分解在多处。要善于抓住作者提供的信息,利用试卷中的试题题干。3.辨别复杂记叙文中的主要人物(主人公)谁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主旨,谁就是主要人物(主人公),而不能看作者在谁身上所用笔墨的多少来判断,文章笔墨用得多的人物并不一定就是主人公。4.怎样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因为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第二,要抓住
25、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是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质及理想的重要手段。第三,要抓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情感的揣摩。对小说中人物特定情形下情感的揣摩要做到:一抓,二析,三联。一抓,即抓住句子中直接体现人物情感的词语。如:“他高兴地说”中的“高兴”。二析,即分析重点词语。如:年黄冈市中考阅读题生日一文中,“百感交集”一词的分析,“百感交集”是形容很多感情交织在
26、一起。那么体会人物情感时,应该是很多的,而不是一种。三联,即联系人物当时的处境,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综合分析人物的情感。(十一)文章的表现形式文章的表现形式分两大类: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共五种。2.表现手法: 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渲染、象征、过渡、悬念、抑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以及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说明文: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引用、画图表、摹状貌等说明方法。议论文:引证法、例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等论证方法
27、。 (十二)揣摩作品的写作技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的作用:(1)过渡。作用:承上启下;(2)照应。作用:使结构严谨,突出中心,渲染气氛;(3)悬念。作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4)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作用: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生姿,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5)衬托。作用:有的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性格特点更加突出;有的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有的以“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的特点;还有的用环境描写衬托事件的意义。(6)象征。作用: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还可以使思
28、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7)对比。作用:突出了事物(人物)的特点,使更加鲜明。(8)比喻。在记叙文中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或人物或景物)的(特征、特点、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表达了感情;在说明文中的作用: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在议论文中的作用: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来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论点),使道理通俗易懂。 (9)排比。增强语势,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同时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10)引用。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更有韵味,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引出议论话题,引出论点,引用事例使论证更有力,
29、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3.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4.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及其文学创作方法。(十三)文中常见的重要句子及其作用1.文眼句和主旨句。多居于段首,能揭示中心,提挈全文,具有较强的概括力。2.过渡句。能归纳上文和提示下文,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总结句。常居于段尾或文尾,能概括总结段意(文意),收束全文思想感情。4.点睛句。能深化内容,升华主题。5.抒情句。多在文末或记叙之后,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或点明了文章的主旨。6.论点句。多居于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段首句或段
30、尾句。作用是提出观点或得出结论。(总结出中心论点)7记叙文应注意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的作用。8议论文应注意段首句与段尾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提出观点或得出结论。9说明文应注意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句子。往往居于每个自然段的首句。10文学作品中应注意绘景写人、浸染感情、遣词精妙的句子。(十四)句子的分析与理解。要正确理解句子,首先要弄清句子的结构(主语、谓语、宾语),进而明确句子的整体含义。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搞清句子在文中的实际意义。1比喻句比喻句在文章当中的作用往往有以下几种:在议论性或者说明性的文字中使作品的观点通俗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在描写抒情性
31、的文字当中,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对这类句子,解题的方法是:认真阅读原文,把句子放到语境中去理解,运用比喻的有关知识,找到本体、喻体,理解句子。2意蕴深厚的感悟句、哲理句记叙类文章中的感悟句、哲理句有时是对文章中心主旨的直接揭示,所以应在理解全文,把握作品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意对感悟句和哲理句进行拓展,直白表述它所透露的意思。(十五)句子的品味、赏析主要从内容、语言表达和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欣赏。1内容。首先要结合文章的语境和中心主旨,理解其深层的含义,体会其在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强调人物(事物)的地位(重要性),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等方面的作用。2语言表达。主要从遣词造句、修辞、
32、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风格上进行赏析。3结构。主要从总领下文,过渡,总结全文,照应全文,深化主旨、引出说明对象、引出议论话题、引出论点,总结结论等方面去分析。三、说明文阅读方法(一)说明文“五步”阅读法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理清说明的顺序;3.掌握说明文的结构; 4.分析说明的方法;5.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二)说明文文体常识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结构、性质、状态、特点、功能等)或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2.说明文的分类(1)说明文按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的实体事物,主要意图是介绍某一事物的
33、形体、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的事理,或是事物的本质、关系、成因、规律以及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旨在解释事理物因,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2)说明文按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分两大类: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平实说明文的语言朴素平实,常用的平实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诠释、画图表等。生动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的生动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引用、摹状貌、设问、反问等。3.说明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用、画图表、摹状貌等。4.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34、可分为三种:(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5.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引出说明对象部分;详细说明对象部分;总结说明对象部分。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1)并列式;(2)承接式(连贯式);( 3)递进式;(4)总分式。 6.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科学性。(即准确和简明。)准确就是不夸大、不缩小、不走样。主要是概念的正确运用和解说,修饰语恰如其分,句子表意准确严密。简明就是明白、简洁。它要求首先要说清楚,深入浅出,朴素平实,同时应简练、要言不烦。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明时间、空间、范围、程度
35、、特征、性质、程序都要明确无误。二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三是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三)说明文阅读方法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对象要根据说明文的种类来判断,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的实体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的事理,或是事物的本质、关系、规律。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弄清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可分为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后作为说明的
36、顺序(或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时间顺序语言上多采用表达时间的词语。这种顺序一般用于科学观测记录、介绍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或介绍事物的制作过程等文章。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局部来介绍事物的形状和构造。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自然景物等,语言上多用方位词。 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的说明顺序。阐释事理、解说成因的文章一般用这种说明顺序3.掌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引出说明对象部分;详细说明对象部分;总结说明对象部分。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37、: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承接式(连贯式)。各层之间按事物的发展过程(时间)或者按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总分式。“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4.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用、画图表、摹状貌。(1)列数字:就是用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准确、鲜明,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可信性和精确度。表述模式是: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精确度具体运用时要注意
38、所列数据的真实可靠与准确,使所用的数据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面貌。在用词时要注意确数、约数、概数的正确使用。(2)打比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形态的说明方法。作用可使被说明事物的形态更为形象易懂,应力避夸张。表述模式是: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形态),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3)举例子:列举具体事例进行说明的方法。举例说明可使用说明具体,容易理解而且有说服力。举例应该浅显、典型,说得简明扼要,不要铺叙刻画。表述模式是:具体(真实、有力)地说明了(事物或事理)(4)作比较: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比较,或将这事物前后不同情况作比较。主要分横比(不同事物)
39、和纵比(同一事物先后情况)。一般来说,同类比较,重在求异;异类比较,重在求同。作用: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鲜明。表述模式是: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使(事理)更浅显、简明(5)分类别:就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6)下定义:说是运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概括出被说明对象的全部本质特征,同时把那些容易与之相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作用表述模式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7)作诠释:就是对事物或者事理、概念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作用表述模式是:使(事物、事理、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40、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要求完整,能从一个方面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是根据具体情况,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8)引用:引用有关资料来作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供引用的资料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诗文、名言警句、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及史实材料。(9)画图表:包括图示和表格。单用文字难以说清的说明对象,可以借用图示和表格的方式进行说明。好处:简明、直观。图表往往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利用绘图,可以把较为抽象和复杂的说明对象直观化和形象化。如:介绍方位、路线、外形、构造、关系等较为复杂的事物或
41、事理时可采用。列表说明是将事物某些具有可比性的情况理出序列关系,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使复杂的内容表达得简明、清晰。作用表述模式是:简明、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10)摹状貌。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事物的状貌进行摹写,使说明对象更加形象、具体的说明方法。作用表述模式是: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状貌)。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意。归纳内容要点时应准确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及说明的内容。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取中心句。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可以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另外,归纳段意时还可以找出段落
42、中表示句子终结的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问号、省略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同类项”,概括出段落的要点。6.品析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重点词语的理解,包括:理解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对修饰、限制词语的体会,(如:大约、左右等概数词,是对事物数据、程度的估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最”字表明程度之严重;“之一”表明只是其中一个,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特殊词语的体会。(如:近三年的“近”字说明了时间短;“交融”比“交织”更突出地说明了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无”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强调了,“当然”起承接上文的作用。)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重点是对概念内涵
43、的理解。重点句子是指那些对理解文章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一般是指:表达段落或文章中心意思的中心句;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结构复杂的长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或说明方法的句子。品析词语或句子在的文中作用,应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切忌孤立、片面地分析。7.体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的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来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准确地使用专业名称、术语;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以此来增强表达效果。8.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三方面的能力:筛选与题目要求无关信息的
44、能力。归纳与题目要求相关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全面、准确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筛选、提取信息就有了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弄清所需信息的内涵从而决定取舍。筛选、提取出的信息不一定完全,往往还要加以抽象、概括、调整、组合,这样才能成为完整而有条理的表述。解此类题的关键:找到与题目要求有直接关系及间接关系的包含答案的文段;确定与题目要求相关的答题标志,这种标志可能是直接出现在题目要求中的词、句等,也可能是表达意义与题目要求相近的词、句等。归纳与题目要求相关的信息时,可直接分析相关答案段的关键句子,可将一个相对复杂的关键句子缩为包
45、含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相对简单的句子,缩句时要注意不要丢掉原句中任何一个主要的、重要的信息。概括与题目相关的信息时要切记全面、准确。“全面”是指不丢掉你归纳出的相关信息的任何一个方面,“准确”是指你的概括应与题目要求切合。9.联系实际生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测和想象。这种推测和想象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基础,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做此类试题首先要对文章总体内容有一个全面清晰的把握,然后对试题要求仔细分析,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进行推理,
46、在平时阅读中要善于积累,通过广泛的知识联系来找到解答的钥匙。常见题型有:(1)建议措施题:针对说明文中,说明对象对人类产生的危害,采用的建议和措施,应紧扣文中内容要点,分析产生危害的原因,针对原因说明具体的建议和措施。(2)标语的写作:标语的写作应力求紧扣内容,语言优美。四、议论文阅读方法(一)议论文“五步”阅读法。1.明确中心论点。2.找出论据。3.分析文章结构。4.分析论证方法。5.体会语言特点(准确、严密)。1明确中心论点:首先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议论文题目就是论点。2找出论据:论点必须通过论据来证明,找出论据并细致地加以分析,是阅读议论文的必要步骤。3分析文
47、章结构: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思路,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心论点,明确论据的论证作用。4分析论证方法:要深入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5体会议论文准确严密的语言。 (二)议论文文体常识1议论文的特点:论述道理,以理服人。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1)论点: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的要求:正确和鲜明。鲜明:就是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绝不含糊。正确:指的是所提出的看法必须客观,实事求是,这些观点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论点从形式上看一般是用陈述句和判断句,有时也用祈使句的呼吁呼告来表
48、达。(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事实包括:事例、史实、数据等。道理包括:科学原理、定律和公认的谚语、格言等。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3)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3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例证法)、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4议论文结构。 一般分为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即“总分总”式结构。议论文结构也可分为两类:(1)纵式: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递进式)(2)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49、(并列式)分析议论结构要注意:(1)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2)注意文章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3)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5议论文的论证方式。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立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批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从反面树立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1)驳论点:直接驳斥对方的观点,针对对方荒谬的论点加以分析、驳斥,揭露其错误的实质。(2)驳论据:通过驳论据批论点。论据是论点的依据,驳倒了论据,对方荒谬的论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3)驳论证: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在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驳论证,就是要揭
50、露对方论据与论点之间毫不相关的矛盾。6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但有时也需要记叙、描写和说明等其它的表达方式,它们都是为加强议论的说服力服务的。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从属于议论的需要,是为议论服务的,为议论提供依据,它重线索、重轮廓,写人叙事大刀阔斧,不事雕琢,力求简洁和概括,以把事实记清楚为限。说明在议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往往是议论的前提和基础。同记叙一样,也是从属于议论,为议论服务的。7议论文的语言特点。(1)严密性(说理要准确、细致,没有漏洞)(2)概括性(用语简要)(3)鲜明性(感情分明)(4)生动性(有感染力)(三)议论文阅读方法1.提炼、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
51、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常是判断句,陈述句或祈使句等句式。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还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提炼、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有:分析题目找论点。有些题目就是论点,有些文章题目不是论点,是论题,可根据论题或题目中的关键词,到文章中去搜寻与之关联的论点句,找出论点。分析文章结构找论点。议论文的结构一般表现为引论本论结论(即“总分总”式),那么文章的论点就在引论部分,因为引论部分是提出论点
52、。但要注意引论部分观点提出的方式,有的引论部分是直接提出观点,有的引论部分是先谈某人某事,引出话题后,再阐明观点。(论点出现在后面部分的开头。)如果议论文的结构是纵式(递进式)结构,论点一般在层层深入的论证下,最后在篇末总结出中心论点。明确标识找论点。议论文的论点一般处在文章题目、篇首、篇末、段首、段尾、论据前后等地方。在找论点时,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句在文章中的揭示作用,找出论点。如“认为”、“想”、“以为”、“应该”、“呼吁”等词。提取要点归纳论点。对没有明确归纳提出论点的议论文,要通过对议论文的主要内容或分论点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概括出中心论点。2.辨识、分析、补写论据。(1)论据是用来证明
53、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分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和史实。(2)分析论据在文中作用,应始终把握一点,论据是用来论证观点的。说明其作用,其实就是证明了某种观点或中心论点。即:(怎样)证明了(论点),使论点(或论证)更加(3)补写论据,一定要注意论据中的事例的真实性、典型性以及论据能否证明论点。引用名人名言一定要弄清名人的姓名和名言的出处。3.把握议论文的结构。(1)议论文划分层次时,可根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
54、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总体结构来划分,分为三个部分。(2)具体结构可分为两类:纵式结构和模式结构。纵式结构:(又称递进式)论证过程层层深入,层层递进,论据一个比一个深入,它们的顺序不能改变。横式结构:(又称并列式)在论证中,文章的层次是平行的,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论据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也是平行的。(3)分析、把握议论文的结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搞清楚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确定结构;注意文章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确定文章结构;抓住并理解文中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然后确定文章结构。4.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论证方法主要有: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引
55、证法:引用马列主义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言警句、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作用: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论点),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有力。例证法: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作用:列举了一个(典型实例),是为了证明(论点、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论据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作用:用和作对比,这样对比是为了证明(论点),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鲜明深刻,增强了说理的透彻性。 比喻论证: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作用:用的比喻来证明的道理,使道理通俗易懂。 5.品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严密性、逻辑性强。议论文一般赏析两类语言。一类是体现议论文论证严密的词语。这类词语应分析其在句中的修饰、限制的作用,体会其用词的严密、准确的特点。如“大多数”“主要”等,品析时应注意说明词语在具体语句中的不同含义和表达作用。如“大多数”说明还存一部分人(或事物)不在此列,如果去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合作押金合同样本
- 2025青岛商用房屋租赁合同模板
- 仓库承包合同范本
- 保安工资合同标准文本
- 专家咨询合同标准文本
- 全案拎包入住合同样本
- 2024年统计师考试报告撰写题目
- 关键技术成果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代理招租合同样本
- 2025年餐厅营业执照转让合同协议范本
- 浙江省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实施细则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件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机关单位申请要人的请示范文
- 铀矿冶安全规程
- 国标热镀锌钢管规格尺寸理论重量表
- 设计方案投标技术标文件
- 圆来如此简单公开课优质课件获奖
- (本科)审计(第五版)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
- GB∕T 3639-2021 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
-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 总复习 教案
- 拖欠货款合同纠纷起诉状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