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单元检_第1页
必修三文言文单元检_第2页
必修三文言文单元检_第3页
必修三文言文单元检_第4页
必修三文言文单元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三文言文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饿殍(pio) 逡巡(qn) 弃甲曳兵(y) 丢三落四(lu)B.中绳(zhng) 句读(du) 瓮牖绳枢(yu) 心广体胖(png)C.庠序(yng) 氓隶(mng) 度长絜大(du) 抛头露面(l)D.供养(gng) 经传(zhun) 贻笑大方(y) 间不容发(ji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殊俗 叩关 不测之渊 兵刃既接 B.迁徙 须臾 约从离衡 防微杜渐C.崛起 堕落 追亡逐北 要言不烦 D.谪戍 孝悌 锲而不舍 人才汇萃3.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

2、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C.日出江花江胜火 D.引人入胜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申之以孝悌之义 D.未之有也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序八州而朝同列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6.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心一也 用心:使用心力。 B.余威震于殊俗 殊俗:不同的风俗。C.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文和传文。7.下列横线上,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余嘉

3、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之以孝悌之义。A.遗 振 述 B.贻 振 申 C.贻 震 述 D.遗 震 申二、填空题: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河内凶 不违农时 邻国之民不加少 弃甲曳兵而走 无失其时 木直中绳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王无罪岁 学不可以已 谷不可胜食也 金就砺则利而闻者彰 声非加疾也 吾尝跂而望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致千里 善假于物也 锲而不舍 用心一也而绝江河 风雨兴焉 外连衡而斗诸侯 蒙故业,因遗策因利乘便 因河为池 不爱珍宝重器肥饶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隳名城 揭竿为旗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率疲弊之卒其为惑也 致万乘之

4、势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吾师道也 无贵无贱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郯子之徒 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则耻师焉,惑矣 术业有专攻 弟子不必不如师 作师说以贻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 9.文学常识填空:(1)劝学节选自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

5、、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 、 、 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3)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以及我们学过的 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4)、韩愈,字退之,(朝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

6、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是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5)“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说”的意思是。另外像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10课文默写填空:(1)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认为自己对于国家“”,而“察邻国之政,”,但结果却是“,”,因此向孟子说出了自己的疑惑。(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要发展生产,只有“,”,才

7、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与此同时,也提出要兴办教育,只有“,”,才能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劝学中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理。例如第三段中以四个同类事物“”、“”、“”、“”设喻,来说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从同一个角度,反复加以说明。再如最后一段也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首先要重视积累,因为“,;,”,其次贵在坚持,正如雕刻“,;,”,最后还要专心致志,文中用“蚓”和“蟹”对比说明这点。(4)过秦论中写了秦由盛至衰,由兴到亡的过程。当其兴盛之时,“,”以至于“威振四海”。当其衰败时,仅一个“,”的陈涉竟能“,转而攻秦”。通过这样的对比,作

8、者论述了秦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导致其灭亡的原因,即所谓“”。(5)师说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老师是“”的人;拜师不讲究身份地位,即是“,”,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因为“,”。11翻译下列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5)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6)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

9、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

10、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12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4.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夫传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2、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A. B. C. D.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1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13、1.D (A lu-l;B png-pn;C yng-xing)2.D (汇-荟)3.D (A 取胜;B 尽;C 超过)4.D (宾语前置句。其余为状语后置句。)5.D (名词作状语,其余名词活用为动词。)6.A (因为思想)7.B 12A 13. B.。A项的“则”是“副词,就”的意思。 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向”。 C项的“而”是“连词,表承接”;根据“结构相同,用法相似”的原则也可推断。 D项的“之”是“代词,这件事”。14.B本文主旨是要具有“察”的精神,对人对事要仔细分析、推究事理。15.D 。D项,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说法很含

14、糊;“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说法也欠准确,除了文章开头几个事例有明显的正反论证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几个事例似乎同时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16.(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3)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解析】 这一小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 翻译句子,一要弄清句式,二要字字落实。第一句是个含有“之所以也”的因果判断句,一般要翻译为“是的原因”。第二句是个含有“非”的否定判断句,一般翻译为“不是”;再者,要根据上下文理解两个“一足”的含义。第三句,“史记”的翻译可能会有

15、些难度,这是个古今异义词,其语境义为“史书”,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司马迁的史记;另外,“豕”是“猪”的意思,“涉”是“渡”的意思。附翻译: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16、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