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__槐荫当庭_明清江南造园中的庭荫树_鲍戈平_翁子添_W_第1页
mk__槐荫当庭_明清江南造园中的庭荫树_鲍戈平_翁子添_W_第2页
mk__槐荫当庭_明清江南造园中的庭荫树_鲍戈平_翁子添_W_第3页
mk__槐荫当庭_明清江南造园中的庭荫树_鲍戈平_翁子添_W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LA Plants 风景园林植物 “槐荫当庭”明清江南造园中的庭荫树 Pagoda Tree Shade as CourtyardShade Trees in Jiangnan Garden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平 / BAO Ge-ping翁子添 / WENG Zi-tian摘要:从造园专著园冶中“梧阴匝地,槐荫当庭”的经典论述出发,以造园学的视角考察了长物志闲情偶寄 花镜广群芳谱4部古典专著对庭荫树的品评;继而,从园综所收录的明清江南文人造园笔记中归纳出松柏、梧桐、垂 柳、槐、榆5类的庭荫树的配置要点,佐以明清园亭绘画为可视化证据,试图还原江南造园中庭荫树

2、的经典景境,为今人研究和了 解明清江南文人造园中配植庭荫树的手法和评价标准提供初步系统化的史料梳理和理论概述。 关 键 词:园林植物;明清;江南;文人造园;庭荫树 文章编号:1000-6664(2014)09-0067-04 中图分类号:S 688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04-14; 修回日期:2014-07-25Abstract: The thesis is based on the classical exposition of planting Chinese parasol tree around the garden and pagoda tree in the cent

3、er by the gardening monograph Yuan Ye in Ming Dynasty. It also inspects the evaluation of the gardening trees by the four ancient monographs Zhang Wu Zhi, Xian Qing Ou Ji, Hua Jing and Guang Qun Fang Pu in the gardening perspective.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gardening notes made by Jiangnan scholars

4、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llected in Yuan Zong,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key points of placement for the four types of gardening trees coniferous trees, Chinese parasol trees, willows, pagoda and elm trees, with the help of visual proof of pagoda and garden paintings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

5、es, trying to restore the classical scenes of the gardening trees in Jiangnan gardening, providing primary systematic historic material arrangement and theory summary of the placement technique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the gardening trees used by the Jiangnan schola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6、for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Key words: landscape plant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gardens of scholars; shade trees in garden倘若说园林营造的是“如画”的景境,那带入丰富身体起居体验的中植物学以及文化等多角度阐释了古人对各类庭荫树的选择;此外,明清江国园林则可谓“入画”。其中,庭荫树对于营造“可居,可游”之境尤为南文人留下的众多造园、游园笔记中对庭荫树的记载亦可对其位置经营在重要。然而,如王绍增教授所

7、言,在“景观”作为视觉商品被消费的当实例中做出进一步的考察和印证。 除古籍文献外,明清文人还留下众多描绘园居景境的绘画,其中对植物,特别是庇荫树的描绘细致入微,也可略见一斑。 下,“有绿视率(或绿地率)而无庇荫率”却已成为城市花木造景中严重的问题1。鉴于此,本文从造园专著园冶中“梧阴匝地,槐荫当庭”的经典论述出发,考察明清江南造园中的庭荫树,借以反思当下“景本文试图借助这些文人笔记、花木古籍以及绘画作品,与江南园林遗观”不顾庇荫之现状。 存中的庭荫树景致互为佐证,勾勒出古典园林中配置庭荫树的经典景 “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是造园专著园冶中对庭荫树的经典论境,为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细化研究提供可靠的文

8、献综述及理论概要。 述。然而,仅凭这高度概括的八要以指导庭荫树的选种与经营似乎又1 经典配置模式 陈从周先生所编园综一书,尽览古典园亭文字,从游园到造园不一而足,其中又以江苏、上海、浙江地区所载篇章最多,而我国现存的明清古典造园的经典范例恰集中于江南一带。因此,笔者以园综略显单薄。作为中国造园重要构成要素的植物,因有其生命的盛衰枯荣,很难维持其原有的面貌以当下江南地区仅有的园亭遗存,我们很难忠实、全面地考察古代文人对花木景致的经营观念。 幸然,除园冶外,闲情偶寄长物志等文人笔记皆辟有花所选编的江苏、上海、浙省市的园学笔记为基础,统计并归类上述木专篇以讨论其经营与观赏之道,其中不乏对园居庭荫树的

9、品评;而清代 文字中言及的各类庭荫树,以考察其观赏特性、位置经营和景致搭配,陈淏子的花镜和王象晋的广群芳谱则以专论的形式从园艺、 67 风景园林植物 并与园冶长物志广群芳谱等古典造园、花木理论相参详,可得到如下5类庭荫树的经典配置模式:松柏、梧桐、垂柳和槐、榆。 盖至此而目境忽若辟者,高榆古松,与阁争丽,美荫不减竹中,而不为窈窕深黝,友人寿承过此而乐之,古隶大书曰:“清凉界”,甚怪伟, 勒石立于桥之阳5。 在配置方式上,如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扬州东园“门外双1.1 松柏 据笔者统计,在园综中,江苏、上海和浙江3章所选录的228篇文章中,提到松柏类作为庭荫树多达百余处,其数量在各庭荫树选型配

10、置中柏,立如人,盘如石,垂如柳”为庭院植松之景;对筑土岗植松的描述则有“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陶庵梦忆记于园明张岱)。除“苍古”“庇荫”外,风掠松枝,涛声谡谡之境也是古人品评松柏的要点,也是松柏较其他庭荫树格外出众之处。园冶中“松寮隐僻,居首,可见此类树种是明清江南造园中最常用的庭荫树之一。据花镜所载,同类植物包括“马尾松、剔牙松、赤松、白皮松、鹿尾松、罗汉松、扁柏、黄柏(可能指柏木、桧柏、璎珞柏)”等诸多品种。因其皆为松科、柏科的常绿植物,生态习性与观赏特性相似,故此处可一并讨论。此送涛声而郁郁”所指恰为此境。而文震亨提出“山松宜植土岗之上”时也外,古人亦常将针叶树并列,如“松杉

11、”,在此也不细分。 描绘了一幅“龙鳞既成,涛声相应”的景境。 园冶中亦不乏经营松柏类植物的字句。在“相地”篇与“立基” 篇中有:“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2“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2等。而论及“掇山”与“选石”时, 则有“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与“此石(太湖 石) 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2。“盘礴”“蟠 郁” 者,则极言松姿之遒劲苍古。“石令人古”在“掇山置石”篇中言及“松”,则点明松柏类经营过程中与山石的经典配合。园冶虽无花木专篇,但寥寥几句,便已点出此类植物在江南造园中以苍古为胜的观赏特性和经营要点。 然而,植物景境

12、是有生命的,有其盛衰荣枯。当年松风谡谡之境如今在江南园林遗存中已不多见。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曾有长松之境,在十五年(1926年)时,因白皮松树皮被群众当作仙方,采摘殆尽;拙政园曾“听松风处”一景,如今也只剩下黑松一株6。在配置方式上,松柏类植物 景致大多如怡园假山或环秀山庄假山上的白皮松,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前的黑松配峭壁奇峰,不仅遗存数量不多,而且植株也一般不大。此外,在明清文人园亭绘画中,也能找到松柏类植物作为庭荫树的身姿。在明仇英的写经换茶图卷(图1)中,描绘了一处松荫郁然,小石离列可坐的景 致,高士与禅友正端坐其下评画清谈。在另一幅文徵明的真鉴斋图(图2)中,可以看到屋前松柏成荫,湖石林

13、立的景致。 而在闲情偶寄“种植部”中,李渔以“老成”者喻苍松古柏,指出其对园亭的重要性,与园冶遥相呼应。“苍松古柏,美其古1.2 梧桐 也”,在江南文人眼中,松柏类植物的选种标准无疑在其“苍古”之境。园冶谓“梧阴匝地,槐荫当庭”,与槐树齐名的经典庭荫树非梧桐莫属。古典造园中所用的“梧桐”主要指青桐,属于梧桐科梧桐属,原产于中国。 在园冶中,计成4次提及梧桐:“园说”篇有“梧阴匝地,槐荫当庭”2“ 相地 城市地” 篇有“ 院广堪梧, 堤湾宜柳”“ 虚阁荫桐, 清池涵月”2“借景”篇中有“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2。这 里“ 阴”“ 荫” 与“ 梧桐” 连用, 极言其庇荫功能。而“ 匝地”“

14、院广”“虚阁”“半窗”则标明梧桐的配置方式植于建筑附近或院落周围利用梧桐充足的枝下高度,以获得更贴近的毗邻关系。 而文震亨的长物志“花木”篇中,则对此类植物的选种与经营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松、柏,古虽并称,然最高贵者,必以松为首。天目最上,然后不易种。取栝子松植堂前广庭,或广台上,不妨对偶齐种,一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俱可。水仙、兰蕙、萱草之属,杂莳其下。山松宜植土岗之上,龙鳞既成,涛声相应。何减五株、九里哉3? 此处,文震亨以“苍古”和“高贵”,对松柏类植物提出清晰的评价标准,并指出“松”优于“柏”,而天目山一带产的天目松更为极品。以栝子松(本草纲目说三针一束,应该指白皮松,

15、下文格子松,果子 松, 恐皆为栝子松之谐音) 植于堂前广庭起到庭院庇荫之用, 而筑“ 广长物志“花木”篇中有:“青桐有佳荫,株绿如翠玉,宜种广庭中”3。除赞美青桐的庇荫功效外,还指出其另一个观赏特性枝干碧 绿宛如翠玉。而花镜对青桐观赏特性的描述则更加翔实生动: 梧桐一名青桐,一名榇。木无节而直生,理细而性紧。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新发时赏心悦目,人家轩斋多植之4。 这里,陈淏子从枝干、树皮、叶型三方面对梧桐做出评品,并指出其常见的种植位置为轩斋周边。在“种植位置法”中,也有“藤萝掩映,梧台”“土岗”则考虑了松怕涝的生态习性,以改善土壤排水。在配置方式上,又详述了庭院对植,太湖石砌筑花池

16、,配合杂莳等手法。 而在陈淏子所著的花镜中,谈及植物经营之道的“课花十八法”里也有相似的配置方式:“如园中地广,多植果子松篁”“松柏骨苍,宜峭壁奇峰”前者作为庭荫树,后者师法自然,模拟松树的自然生境, 自成画意4。 考察明清造园笔记中对松柏类植物经营的论述,似乎也可与以上字句竹致清,宜深院孤亭,好鸟闲关”,将梧桐、竹子和孤亭组成景致,或取梧桐和竹子枝干皆为碧绿的特点,营造满目青翠之境4。这类描绘与苏州 拙政园“梧竹幽居”一景恰为互证。 除花木专篇外,在明清文人造园笔记中也多有对梧桐庇荫的描述。纵观园综内收录的明清江南地区造园专篇,梧桐多以“高梧”“碧桐” 互佐。 在观赏特性上,言及“松荫”者,

17、如“松杉密布,高下垂荫”(影 园自记明郑元勋);“台旁松柏杉楮,郁然浓荫”(扬州画舫录 68 LA Plants1 图1 明仇英写经换茶图卷(局部,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引自/blog/static/1770251432012102895311937/) 图2 明文征明真鉴斋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引自/album/#m=1&aid=251020257&p=1) 2阶”“双桐书屋”(履园丛话节选清钱泳)、“三梧亭”“入大院,四“楼西南角多柳,构廊穿树,长条短线,垂檐覆脊,春燕秋鸦,夕

18、桐隅立”(随园图说清袁起)、等描述,多次印证了主干笔直、枝下高 充足的梧桐与建筑的紧临关系。 同时,明清园亭绘画则更直观地反映梧桐的造景经营。明钱穀的求阳疏雨, 无所不宜,中有拂柳亭。5”(扬州画舫录记扬州园 清李斗) “垂柳之中有轩三楹,背山临流,极称轩爽。5”(随园琐记节 选清袁祖志) “廊尽,有轩三楹,与荷风竹露相望者,柳带轩也。5”(古漪园记清沈元禄) 志园图(图3)中,可见前四后一共5株高大的梧桐荫蔽厅堂前后,饱满的树冠形成屋檐的延伸,阶前一派桐荫翳然。清上睿所绘的携琴访友图中再现了“前梧后竹”的经典配置。除了文人画外,在清宫廷内府所藏的燕寝怡情图册中,则以更写实的手法描绘园亭内,梧

19、桐庇荫的景致。1.3 垂柳 园冶中论及次数最多的庭荫树是柳树。“园说”篇讲“插柳沿堤,栽梅绕屋”“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前一句讲柳树的位置经营,后者则描绘柳树随风婀娜的观赏特性2。类似的字句如“堤湾宜柳”“溪湾柳间栽桃”“柳暗花明”“深柳疏芦之际”“寻花问柳”,反从这些字句中不难看到,柳不仅常与“桃”“堤”联用,且总与建筑名称一起出现(“拂柳亭”“柳带轩”)。与叶片大,主干笔直且枝下高充足的梧桐不同,柳树因其枝条柔弱,不易受庭内建筑物约束,其如帘幕般的枝条“垂檐覆脊”,更可阻斜射投入的光线,成为竖向遮阳。文人笔记中描写垂柳庇荫的动词也多用“覆”“障”,足以生动地表现其下垂枝条在垂直立面上起

20、到的庇荫效果。这种景致可在仇英一幅兰亭图内一窥复勾勒柳树的经典配置方式桃间岸际。其中,“相地”篇讲“新筑易究 竟 。 1.4 槐、榆 李渔在闲情偶寄“种植部”中提出“树之能为荫者,非槐即榆”,并呼之“夏屋”8。榆、槐虽分属于榆科和豆科2个不同科目, 但都枝叶细密,树冠饱满且主干挺拔。“槐荫当庭”者,当属此类。在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则利用柳树生长速度快的生理特性,考虑园亭前期造景效果,有着极强的操作意义2。 长物志中“顺插为杨,倒插为柳”的说法虽无科学依据,但文震亨最后还是从一个造园师的角度出发对柳树的品种做出品评,并奉西湖柳景为经典案例。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不仅从柳条“长”且“垂”的特明李东

21、阳所著槐轩铭井序中,对槐树庇荫有一段生动的描述: 性出发对柳树提出“婀娜之致”的评价标准,而且从一个园居者的角度,太子太保吏伺书四明屠公,于堂之南轩,新开北户。户外抵堂,堂之隙仅足容武。有一槐适生其间,缘户而起。其高出屋上可二三丈。则布为繁柯,覆为重阴。方暑盛时。南枝透彻,清如几格,不知赤日之当午也。强调了柳树纳蝉引鸟的功能。花镜里也提到:“(柳)虽无,面微风摇荡,每为黄莺交语,吟蝉托息之所,人皆取以悦耳娱目,乃园林必需之木也”。这点同孙筱祥先生在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一书中讨论植物果实引诱善歌鸟类以丰富园亭听觉感受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7。可见中国园林不仅“眼前有景”,而且还留意嗅觉(花香)、听觉

22、(松涛、鸟同李笠翁,文震亨在长物志花木篇中同样将“槐、榆”相提并论:“宜植门庭,板扉绿映,真如翠幄”。幄者,帐幕也,极言槐榆的庇荫效果。“如幄”或“槐幄”等字眼也不乏于文人造园笔记中,足以作为鸣)等感官体验。此外,讨论植物经营的花镜“课花十八法”篇在对庇荫树的标准树形: 又南古槐一株,敷荫数弓,曰:“槐幄。5”(王氏拙政园记 明文征明) 修广与地埒,可布长筵,左右藩以柔荑,环以榆、柳、槐、棘,枝叶交荫,如盖如幄5。(谐赏园记明顾大典) 花镜中对槐树庇荫也有“二旬叶成,扶疏可观”“槐荫两阶之植物经营的讨论中,也有“小桥溪畔,横参翠柳”。 在其他明清文人园学笔记中,柳树的出现频率也很可观。在园综所

23、收录的228篇明清苏州、上海、浙江的园学文章中,柳树的出现次数达70余处,在乔木中仅次于松柏类植物。除了其抗逆性较强容易成活的原因,柳树不仅凭借独特的婀娜之姿赢得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还以其饱满的树冠发挥着庇荫作用。如明郑元勋的影园自记中载道: 粲”的字句,论及其位置经营时,有“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同样指向“庭荫”的功能。在明清文 “入门曲廊,左右二道,左入予读书处,室三楹,庭三楹,虽西向, 梧、柳障之,夏不畏日而延风。5” 人园学笔记中,对槐、榆庇荫也不乏生动的描述,它们除荫蔽门庭外,69 风景园林植物 图3 明钱穀求志园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引自h

24、ttp://blog/static/177025143201263142448856/) 其规整的树形也常被用于行道庇荫,有“榆槐夹路,薇花对溪”“榆柳两三行”“入门,榆柳夹道”等。 枝叶细密,树冠饱满而主干挺拔槐、榆几乎可以代表庭荫树“如幄”的标准。在花镜中,槐就常被作为品评庭荫树的参照系,如形容楝树时有“树高一、二丈,叶密如槐而尖,夏开红花紫色,一蓓树朶,芳香满庭”;论及皂荚时有“叶如槐而尖细”,而形容合欢时有“树似梧桐,枝甚柔弱。叶类槐荚,细而繁”等。 以槐为评价标准,与槐同为豆科或同有细密复叶的不少乔木在明清园亭中被用于庇荫也就不足为奇,如皂

25、荚、合欢、苦楝等。而与榆树同属榆科且树形类似的朴树、榉树在明清园亭笔记中也不乏记载。 参考文献: 1 王绍增.消费社会与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9(1):25. 2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皂荚庭”,即书堂之,鸡栖一树,直 清霄,曲干横枝,连青接黛,每曦晨伏昼, 不受日影,下有蔀屋,偃憩者莫不忘返矣5。(题潬屋清何焯) 复东数级而下,得老朴,大且合抱,垂荫周遭,几半亩,旁有桃梅之属辅之5。(弇山园 记明王世贞) 这些明清江南园亭中经常出现的庭荫树,不仅有与槐、榆类似的叶质和树形,同时也兼具各自的观赏特性,可以丰富庭园景致,如楝树招鸟,鸣声悦耳,与李渔所论述的柳树功能可谓异曲同工。 国建筑工业243. ,2006:51;56;62;71;225;4 (清)陈淏子,著.伊钦恒,校注.花镜M.北京:农业,1979:44;91;137;366. 值得一提的是, 以上述理论为标准, 岭南地区有品种丰富的复叶乔木, 如海红5 陈从周,蒋启霆.赵厚均,校注.园综M.上海:同济大学, 2004 : 89 ; 93 ;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