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操纵稳定性.ppt_第1页
第五章 操纵稳定性.ppt_第2页
第五章 操纵稳定性.ppt_第3页
第五章 操纵稳定性.ppt_第4页
第五章 操纵稳定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引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第三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 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 第五节 汽车行驶时的翻倾和整车侧滑 第六节 操纵稳定性试验 小结 思考题,引 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指在驾驶者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的条件下,汽车能遵循驾驶者通过转向系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行驶,且当遭遇侧向力(如侧向风力、汽车在横坡行驶时重力的侧向分力等)干扰时,汽车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操纵性和稳定性 操纵性差,导致汽车侧滑,回转,倾覆,汽车的稳定性就破坏了,稳定性差就会失去操纵性,使汽车处于危险状态,所以

2、通常只统称为操纵稳定性。,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第一节 概述,本章将着重讨论方向盘角阶跃入下的稳态响应和瞬态响应。 在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研究中,常把汽车整车作为一个系统,通过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物理参量之间的关系,来表征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能,见图51。,图5-1 系统分析示意图,车辆坐标系 xoz处于汽车左右对称的平面内、前轮角阶跃函数x轴平行于地面指向前方z轴指向上方,y轴指向转弯时的外侧,坐标系的原点与质心重合。与操纵稳定性有关的主要运动参数为,汽车绕z轴旋转的角速度横摆角速度 、汽车质心沿x轴方向的绝对速度前进速度u、汽车质心沿y轴方向的绝对速度侧向速度v、汽车质心绝对加速度沿y轴方向的分量

3、侧向加速度ay等。,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一、轮胎的侧偏现象 侧偏力: 汽车行驶时,由于各种侧向力的作用,相应地在地面上产生地面侧向反作用力FY,FY又称作侧偏力。 侧偏现象: 车轮在侧向力Fy,和侧偏力FY的作用下,其运动方向偏离了车轮平面方向,这种现象称为轮胎的侧偏现象。,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轮胎侧偏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当侧偏力FY达到车轮与地面问的附着极限时,车轮发生侧向滑动,若滑动速度u,车轮便沿合成速度u方向运动,偏离了车轮平面CC方向。如图5-5,图5-5 有侧向力作用时刚性车轮的滚动,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2)由于弹性车轮在侧向力的作用下

4、产生侧向变形所引起的侧偏,图5-6 弹性车轮与侧偏现象,弹性车轮在侧向力作用下,由于车轮的侧向弹性变形,其实际运动方向不再是车轮平面所指的方向,而是偏离了一个角度,这个角度称为侧偏角。,从图中可以看出,侧偏方向与侧向力Fy的方向一致,与侧偏力FY的方向相反。当汽车转弯时,侧偏方向则与离心力方向致,因此也可用离心力方向来定义的正值。显然,侧偏角的数值与侧向力Fy的大小有关;换言之,侧偏角的数值与侧偏力FY的大小有关。,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二、轮胎的侧偏特性 轮胎的侧偏持性是指侧偏力FY与侧偏角之间的数值关系,图57轮胎的侧偏特性,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从图5-7中,可以看出:当侧偏角小于3

5、o5o时,FY与成线性关系。汽车正常行驶时,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4g,侧偏角不超过4o5o,可以认为侧偏力与侧偏角成线性关系。 侧偏特性曲线在0o处的斜率称为侧偏刚度k,单位为N/rad或N/(o)。 FY与的数值关系可写作 FYk (51),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三、影响侧偏刚度的因素,1轮胎的尺寸、型式和结构 尺寸较大的轮胎有较高的侧偏刚度 子午线轮胎接地宽,一般侧偏刚度较高 见图5-8 轮胎断面高H与断面宽B之比H/B100称为扁平率。 扁平率对轮胎侧偏刚度影响很大,采用扁平率小的宽轮胎是提高侧偏刚度的主要措施。,图58 一斜交线轮胎与一子午线轮胎的侧偏特性,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2

6、轮胎的充气压力 轮胎的充气压力对侧偏刚度也有显著影响。由图59可知,随着气压的增加,侧偏刚度增大,但气压增加到一定值侧偏刚度不再增大。,图5-9 轮胎气压对侧偏刚度的影响图,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3轮胎的垂直载荷 侧偏刚度随垂直载荷的增加而加大,但垂直载荷过大时,轮胎产生很大的径向变形,侧偏刚度反而有所减小。见图510,5-10 不同垂直载荷下的侧偏力,第三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一、汽车转向时的运动微分方程 建模假设: 1)汽车只作平行于水平路面的平面运动,忽略悬架的作用以及空气动力等的作用 2)认为汽车左右对称,前后轴上的每对车轮分别用具有其两倍侧偏刚度的单个车轮来表示 在上述假设

7、下,汽车可以简化为两轮汽车模型,如图511所示。,第三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5-11 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图5-11中的有关参数如FY、 、以及角度、等均随时间而变化,惟独汽车前进速度v假设为常量,根据力学原理可得,作平面运动汽车的运动微分方程为,(5-2),角度较小,cos1,同时把FYk代入式(52),得,第三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5-3),确定汽车质心绝对加速度在 y轴上的分量ay。,考虑到很小,cos1,sin,上式可改写为 v + u,图 5-12,(5-4),第三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为质心侧偏角, 为V1与V2轴的夹角,其值为,从而得,(5-4),图5-1

8、3,第三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将式(54)、(55)代人式(53),整理后得汽车转向运动微分方程式,( 5 - 6 ),二、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利用式(56)导出汽车前轮输入角为阶跃函数时,汽车横摆角速度的瞬态响应,第三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消去,式中,第三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当输入函数(t)为阶跃函数时,则有,(5-11),故当t0后,式(5-7)改写为,(5-12),求解(5-12),特解,通解,第三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微分方程(512)的解即瞬态响应为,( 5 - 15 ),确定积分常数A1,A 2,初始条件为:t0时,0,0,0,t0时,0,

9、即可求得Al为,t0时, ,即可求得A2为,第三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令,则式(515)可改写为,图514 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第三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三、表征瞬态响应品质的几个主要参救,1上升时间tr,上升时间又称响应时间,是指响应曲线r(t)从零开始上升后,第一次到达稳态位所需的时间:,2峰值时间tp,指响应曲线r(t)从零开始,到达第一个峰值r(tp)所需的时间。,3超调量,指瞬态过程的最大偏差r(tp)r()与稳态值r()之比,即,(5-19),第三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4稳定时间ts,稳定时间ts是指这样一个时间,当tts时,,定义误差带:在瞬态响应

10、曲线r(t)的稳态值r()上的上、下 各取一个允许误差(见图514)。 在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分析中,取0.05rs。这样在稳态值上下2的区域内就构成了一个误差带。,5固有频率0和阻尼比,固有频率主要影响系统反应的快速性 如果保持不变,增大0,则tr, tp, ts均会减小且不会改变超调量 阻尼比则主要影响超调量。如果保持0不变,增大阻尼比,则超调量p将明显减小,但tp, ts却有所增加,而在oC0.8范围内f都有却有所减小,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系统的稳态响应rs为,系统的瞬态响应r(t),式中 称为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增益gs的含义是输出量的稳态值,与输入量的稳态值0之比值,反映了

11、系统内在的固有特性,与输入量无关,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 1/s ) (5 - 20),式中,(s2/m2) (5 - 21),K称为稳定性因数,它是表征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重要参数。,一、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根据K的值是等于0,小于0还是大于0,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可分为如下三类,参见 图 5 16,图5-16 gsu关系曲线,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1中性转向,K=0时,,,gsu关系曲线是一条斜率为,的直线,这种转向特性称为中性转向,由,由力学原理,中性转向汽车的转向半径R,中性转向汽车的转向半径R仅与前轮偏转角0和轴距L有关,且不随车速而变。,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

12、的稳态响应,2不足转向,当 K0 时,由,横摆角速度增益比中性转向时要小。,由于 K0,所以RR0 且 u R 汽车具有不足转向特性,当 车 速 为 (m/s)时 增益gs达到最大值,当车速为uch时不足转向汽车的增益仅为同轴距中性转向汽车的一半。uch称为特征车速。 uch越小,K值就越大,不足转向量也越大。,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3过多转向,当K0时,由,横摆角速度增益比中性转向时要小。,K值越小(即绝对值越大),汽车的过多转向量就越大。,临界车速,临界车速越低,过多转向量越大。,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三种转向特性的安全性和转向操纵的灵敏性比较:,过多转向 过多转向

13、汽车虽然其灵敏性较好,但安全性较差 过多转向汽车具有较高的操纵灵敏性,但当车速接近临界车速后,只要极微小的前轮偏转角,就会产生极大的角速度rs,易急剧旋转产生事故。 不足转向 灵敏性则较低,且不足转向量越大,灵敏性越低;较好的行驶安定性 中性转向 兼顾到安全性和灵敏性,中性转向因使用条件多变,汽车使用中有可能转变为过多转向。在以安全为主并兼顾灵敏性的前提下,一般汽车均应具有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二、表征稳态转向特性的其他几个参数,1前、后轮侧偏角之差(12),由,分子、分母同乘以ay,将,上式,即,即,或,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K0时。(12)0,

14、为中性转向;当K0时,(12)0,为不足转向:当K0时(12)0,为过多转向;可见,若增大1,减小2,则使不足转向量增加。反之,若减小1,增大2 ,则使不足转向量减小甚至有可能转变为过多转向。,图519 表示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12)y曲线,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图5-20 汽车稳态转向运动简图,利用图中各参数的几何关系,即可导出稳态时(12)与R的关系,将上面两式相加,且 LAC+BC,得,因0,1,2均比较小所以上式可近似写作,(5-24),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当12时,(12)0,则RR0,是不足转向特性。 当12时,(12)0, 则RR0,是过多转向特性。 当

15、1=2时, (12)=0, 则R=R0, 是中性转向特性。,2转向半径的比值R/R。,即,K0时,,不足转向,K0时,,1,过多转向,K0时,,1,中性转向,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3静态储备系数SM,假想将一辆具有不足或过多转向特性汽车的质心C (见图522)后移或前移至C。点,使该车具有中性转向特性 ,C0为中性转向点,图522 中性转向点位置的确定,静态储备系数S.M.就是中性转向点至前轴距离,和质心至前轴距离,之差(,与轴距L之比值,即,),S.M.0,不足转向特性,S.M.0,过多转向特性,S.M.=0,中性转向特性,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三、影响汽车稳态转向特

16、性的主要因素,1前、后轮的侧偏刚度 是影响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最主要因素 2汽车质心的纵向位置 质心的纵向位置将直接影响前、后侧偏力FY1,FY2的分配。从而影响侧偏角的大小和相互关系。 3汽车悬架对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 汽车转弯时,车厢在悬挂质量的离心力Fsy 的作用下,将绕侧倾轴线 (前、后侧倾中心Om1, Om2的连线)转动一个角度,称为侧倾角,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三个方面分析车厢侧倾对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1)车轮侧斜角的变化,车轮朝车厢侧倾的方向倾斜,即车轮的侧斜方向与离心力方向一致,如图524(a),(b),(c) 中车轮的侧偏角增大,图524 车轮倾斜与悬架导向机

17、构关系,车轮朝车厢侧倾的相反方向倾斜,即车轮的侧斜方向与离心力方向相反,如图524(d)所示 车轮的侧偏角减小,车轮的侧斜不随车厢的侧倾而变,如图524(e)所示非独立悬架,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2)左、右轮垂直载荷的重新分配,图525 左右车轮垂 直载荷再分配时轮胎的侧片刚度,车身不侧倾时,车身侧倾后,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车厢侧倾时,弹性恢复力偶矩 Ms等于前、悬架弹性恢复力偶矩Ms1,Ms2之和 即Ms= Ms1+Ms2,图526 利用横向稳定杆等改变前后悬架角刚度后,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变化,Ms1,Ms2将影响前后轴左、右车轮垂直载荷的分配,Ms越大,则W也越

18、大。,增加不足转向量,反之,则趋于减少不足转向量,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3)轴转向,当车厢侧顿时,由于悬架导向机构的运动学关系,使车轴绕垂直轴线转动。,轴转向,图5-27 单纵臂非独立悬架的轴转向,轴转向的方向与离心力 方向一致,使车轮的侧偏角增加对于后轴而言,将使汽车减小不足转向量; 轴转向方向与离心力方向相反,则相当于使车轮的侧偏角减小,若为后轴,将使汽车增加不足转向量”,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4轮胎弹性侧偏产生的回正力矩,图5-28 轮胎弹性侧 偏产生的回正力矩,合力FY的大小与侧向力Fy相等,但其作用点却后移了一段距离e。e称为轮胎拖距,FY*e就是回正力矩M

19、r,影响因素,轮胎的型式,结构参数,气压以及垂直载荷,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图5-29 考虑回正力矩后汽车的侧向受力情况,回正力矩Mr对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1)由于轮胎的弹性侧偏,前、后侧偏力,不足转向量增加,(2)前轴趋于增加不足转向量,使后轴趋于减少不足转向量,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四、三种稳态转向特性汽车的抗侧向干扰能力的比较,中性转向汽车在侧向力的干扰下,仍能保持稳定行驶,具有一定的抗侧向干扰的能力,5-30 中性转向特性汽车运动简图,(1)中性转向特性汽车,转向中心在无穷远处,故汽车仍为直线行驶,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2) 不足转向特性汽车

20、,瞬时转向中心Ou,离心力Fc的侧向分力Fcy与Fy的方向相反,前、后侧偏角相应减小,抑制了汽车的转向,使汽车具有自动恢复直线行驶的倾向。,不足转向汽车具有良好的抗侧向干扰的能力,使汽车能自动抵御侧向干扰,保持直线行驶的稳定。,直线行驶,第四节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3) 过多转向特性汽车,图5-32 过多转向特性汽车运动简图,直线行驶,瞬时转向中心,离心力侧向分力Fcy与侧向力Fy方向一致,加剧了汽车的转向运动,过多转向汽车缺乏抗侧向干扰的能力在侧向力的干扰下,要保持汽车直线行驶稳定,依赖于驾驶者的反应速度和操作技术,显然不利于汽车的行驶安全,第五节 汽车行驶时的翻倾和整车侧滑,一、汽

21、车的纵向翻倾,当前轮的法向反作用力FZ1=0时,汽车便开始绕后轮与地面接触中心点向后翻倾,通常称为纵翻,令FZ10,即,汽车不发生纵翻的极限坡角度为,图5-33 汽车在纵坡上的受力简图,第五节 汽车行驶时的翻倾和整车侧滑,二、汽车在弯道行驶时的侧翻和整车侧滑,1汽车在离心力作用下的侧翻,由受力平衡可得,令FZr=0,则有,第五节 汽车行驶时的翻倾和整车侧滑,图5-34 汽车在横坡上转向时的受力简图,G=mg,Fc=mu2/Rr代入上式,汽车不发生侧翻的极限车速为,(km/h) (5-28),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作等速转向运动时,不发生侧翻的极限车速则为,(km/h),(5-29),第五节 汽车行驶

22、时的翻倾和整车侧滑,2汽车在离心力作用下的则滑,由图534,,受力分析可得,横向坡道上转弯行驶时,不发生向外侧滑的,极条件为,汽车不发生向外侧侧滑的极限车速umax为,(km/h),(5-30),当,时,即汽车以任何车速行驶均不会向外侧滑,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转弯行驶时则不发生侧滑的最大车速为,(km/h),(5-31),第五节 汽车行驶时的翻倾和整车侧滑,3侧滑发生在侧翻之前的条件,侧滑发生在侧翻之前,即,或,侧滑发生在侧翻之前的条件为,(5-32),第五节 汽车行驶时的翻倾和整车侧滑,三、汽车在横坡直线行驶或静止时的侧翻,图5-35 汽车在横向坡道上的受力简图,汽车不发生侧翻的最大横坡角,与汽

23、车有关参数的关系,由图5-35可得,令Fz1=0,即可求得不发生侧翻的最大横坡角为,第六节 操纵稳定性试验,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国家标准,蛇行试验,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角脉冲输入),转向回正性能试验,转向轻便性试验,稳态回转试验,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第六节 操纵稳定性试验,仪器设备: 车速测试仪 测量车速和时间 测力方向盘 测量方向盘作用转矩和转角 加速度计 测量侧向加速度 陀螺仪 测量横摆角速度和车厢侧倾角,第六节 操纵稳定性试验,一、转向轻便性试验,试验是在规定的双纽线跑道上进行,,汽车以10km/h的车速在上述跑道上等速行驶,图5-36 转向轻便

24、性试验场地布置示意图,测量的参数:方向盘直径、方向盘转角和方向盘作用转矩,第六节 操纵稳定性试验,二、方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试验,试验应在干燥、平坦的良好路面上进行 试验车速为被试汽车最高车速的70% 方向盘输入角可按试验车速和规定的稳态侧向加速度值进行预选。 稳态侧向加速度值为:从1m/s2做起,每隔0.5m/s2做一次试验,直到3m/s2为止。 试验时,汽车先以试验车速直线行驶,试验采集的数据有:车速、时间、方向盘转角、侧向加速度和横摆角速度,图538 方向盘输入转角、横摆角速度,第六节 操纵稳定性试验,三、方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稳态响应试验,试验场地上画出半径为15m或20m的圆周,作为汽车试验起始时的行驶路径 试验时,汽车先以最低稳定车速沿所画圆周行驶,汽车缓慢连续而均匀地加速,直至汽车的侧向加速度达到6.5m/s2为止,试验采集的数据:车速、时间、横摆角速度、车厢侧倾角、侧向加速度,图539定方向盘连续加速试验中汽车行径的轨迹,第六节 操纵稳定性试验,四、转向回正性试验,转向回正性试验有低速和高速回正性试验两种方法,(1)低速回正性能试验,汽车沿半径为15m的圆周行驶,调整车速使侧向加速度达到4m/s2,固定方向盘转角,稳定车速并开始记录,(2)高速回正性能试验,试验时,汽车的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