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2015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讲评,2014年9月6日,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蜷(qun)缩 着(zho)落 粗糙(co) 长歌当(dng)哭 B.譬(p)如 威吓 (h) 木讷 (n) 少不更(gng)事 C.炫(xun)酷 翌(y)年 看(kn)守 装模(m)作样 D.哺(f)育 戏谑 (xu) 濒(bn)临 畏葸(x)不前,解析:A项着(zho)落; C项装模(m)作样;D项哺 (b)育。,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磐石 葱笼 平心而论 有志者事竟成
2、B. 惊愕 表率 揠苗助长 万变不离其中 C. 机缘 申辩 不径而走 坐收渔人之利 D. 妥帖 株连 浮想联翩 吉人自有天相,B,解析:A项 笼茏;B项 中宗;C项径-胫,D,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放眼望去,那些鸟儿在高处 着,最后都飞向了远方,徒留下 天空中 淡淡的蓝色,还有秋后田野的空旷和寂寥。 安静地打开书本,你有可能与仰慕已久的古圣先贤或当代精英 ,同时,进入安静阅读的境界也是 人生经验和阅读 滋养的有效途径。,解析:盘桓:逗留,徘徊。盘绕:围绕在别的东西上面。 一抹:多用于形容云霞、阳光等;一丝:形容极少或很少。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殊途同归:比喻采
3、用不同的 方法、途径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汲取:吸取经验、营养;获取: 取得,猎取。,A. 盘绕 一抹 殊途同归 汲取 B. 盘绕 一丝 不期而遇 获取 C. 盘桓 一抹 不期而遇 汲取 D. 盘桓 一丝 殊途同归 获取,C,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的直接动因,是由于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一项得到高层重视的建议。 B.科技革命不断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只有那些抓住技术革命战略机遇并迅速作出适应性调整的国家或民族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C. 中国海军新闻发言人18日表示,根据统一安排,中国海军将加强搜索力度和搜寻范围,组成两支舰艇编队分赴相关水域搜寻马航失
4、联航班。 D.打开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手机和电视的屏幕互动,显示出自控窗帘、灯光、空气净化器、热水系统、咖啡机、面包机等家用电器的工作状态。 解析:A项成分赘余,去掉“由于”;C项“加强搜寻范围”搭配不当;D项不合逻辑“自控窗帘”“灯光”“热水系统”不属于家用电器。,B,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孟子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意思是说不做不该做的,不要不该要的,这样就可以了。在孟子看来,“为”与“不为”、“欲”与“不欲”的标准在于“义”,一切行为都要从“义”出发。 B. 鲁迅善于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阿Q正传中,阿Q被打
5、后说是“儿子打老子”,或被打后说自己是“虫豸”等一系列细节,就鲜明地表现出阿Q这个人物自欺欺人、自轻自贱的性格特征。 C.哈姆莱特中,先王的鬼魂即老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人物”,先后在剧本第一幕和第三幕中出现。和其他人物相比,“鬼魂”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却在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D. 契诃夫与海明威虽然分属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但他们都追求朴实、简练的风格,契诃夫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海明威的作品则形成了“电报式风格”。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是前者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在桥边则是后者的代表作品。 解析:D项在桥边的作者是德国作家伯尔,D,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
6、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 吕若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陈氏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之后,几乎整个20世纪,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都成了落后消极封建保守的东西。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年轻时思想激进到去“城隍”庙拔圣像的胡子;吉光屯里有个狂热的“疯子”,一心要灭了“社庙”里那盏守护全村百姓的“长明灯”,全忘了他的
7、祖先还捐过钱。这个被村人骂作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终于引起公愤,连“四爷”大人都“严肃悲悯”起来,整个村庄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上无片瓦寄居于土谷祠的阿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更有可能是赵氏宗族在村里地位最显赫。五四小说中的祠堂社庙村规家谱,好比一个个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文化隐喻,祠堂隐喻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昏暗阴森,却如铁罩一般冷酷强大地屹立着,代表现代文明的“疯子”则势单力薄,难以撼动,最终还要成为它的祭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大家族纷纷走向衰败。写实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
8、经摇摇欲坠。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吴组缃一千八百担,副标题赫然是“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这一天,荒年里的农民暴动摧枯拉朽,宋氏祠堂一千八百担粮食遭抢,宗族各支各室表面和气,但在利益面前是各怀心事,暗中斗法,地方望族至此气数已尽。吴祖缃这位“客观主义”者眼光犀利,非要揭开给人看,由社学、义仓、乡约、防御等构成的宗族组织,如何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内的高赋税和农民暴动中毫无招架之力。这是宣告“封建宗法社会”的末路吧,字里行间藏了作者多少奚落与嘲讽!后半个世纪不用说了,白毛仙姑由鬼变人,小二黑的婚事由区长作主,装神弄鬼神神
9、叨叨都得“改造”,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连最小单位的家庭秩序都要改变,何况这“封建制度之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实又让位于象征。祠堂庙宇书院再一次与传统文化划起等号,只是这次意象的情感内涵完全与五四悖反。白鹿原广受好评缘于它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说是新历史主义,实在与鲁,迅当年的写作一样,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当然,20世纪文化与社会巨变带来的结果是21世纪“拆哪”的加速度,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 一个世纪里,文学中的那座祠堂,似乎走了一个圈,但并非回到原点。宗法社会的崩颓是历史的必然,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在
10、新世纪里却未必没有可资使用的价值。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是从一宗一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需求出发,发现我们身上共同的文化基因,最终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于建构起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如此说来,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送上最后一段不归路,也就等于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我们这代人,岂不真的成了“不孝子孙”了么? (选自2014年4月1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6.关于“文学中的那座祠堂”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隐喻着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它对抗着势单力薄的现代文明的“疯子”而屹立不倒。 B.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
11、纷纷走向衰败,历经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的淘洗,已得到彻底的改造。 C.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与传统文化画等号,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仍旧迅疾、凶猛、无所顾忌地肆虐着。 D.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揭示宗法社会崩颓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解析:B.从第三段看,“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 是“后半个世纪”发生的事件。C.从第四段看,“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 等描绘的是“21世纪拆哪 的加速度”。D. 从第五段看,“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有误,原文为“但并非回到原点”。,A,7.下
12、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陈独秀的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敬告青年一文猛烈抨击了旧的伦理、法律、学术和礼俗,被人们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 B.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吉光屯里那个狂热的“疯子”以及阿Q思想激进,将祠堂社庙村规家谱看作是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标志。 C. “客观主义”作家吴组缃创作的一千八百担以“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为副标题,反映了地方望族在农民暴动的打击下毫无招架之力的现实。 D. 陈忠实的白鹿原秉持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从而广受好评。 解析:B项,从第二段
13、“阿Q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看,阿Q不可能是思想激进的人。,B,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场景触目可见,展示了祠堂文化的全貌,让读者能够充分了解这种文化的命运及其面临的困境。 B. 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开始在祠堂上演。 C. 宗法社会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仍有可资使用的价值,我们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是建立在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以及共同的文化基因的基础之上的。 D. 如果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拆毁
14、,意味着我们已经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那么我们这代人真的会变成“不孝子孙”的。 解析:A.从第一段“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来看,“全貌”“充分了解”等分析有误。B.理解有误,“他们”主要是指写实的作家,不是指全体文学家,且原文第三段为“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C.原文是“未必没有”,用“仍有”显得武断,“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和“共同的文化基因”不能并列。,D,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眉山远景楼记 苏 轼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
15、而畏法,其农夫合耦【注】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富商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
16、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
17、,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选自苏轼集,中州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注】耦:二人并肩而耕。,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事而会之 会:汇总算账 B.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 因:就着,顺着 C.轼之去乡久矣 去:离
18、开 D.独能累世而不迁 迁:迁徙 解析:D项回到原文,“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累世而不迁”陈述的对象是“吾州近古之俗”,“俗”在文中是指“风俗”“风尚”,很显然将“迁”解释为“迁徙”不能与之搭配,故此项错误。 答案:D,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具体表现眉州风气的一组是 其农夫合耦以相助 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 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 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 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 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 B. C. D. 解析:句,“迂阔”意为“迂腐而不切合实际”。此句显然是眉州之外的人对眉州士子通经习古的批评,与文本褒扬的色彩不符。句是说太守在远景楼上与宾客僚属游玩娱
19、乐,表现的是吏治的清乐和畅,与“民风”无关。 答案:B,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应家乡百姓之请写的一篇记文,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眉州地区的民情风俗和社会风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 B.眉州地区的士民在尊重经学的同时,非常讲究门第和出身,尤其是大家族特别强调门阀,如果不是权势相当,即便对方再有钱,也不与对方结为婚姻。 C.眉州民风醇厚,老百姓尊重父母官,同时又极具智慧,每一任地方官到任的时候,老百姓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观察了解官员的为人。 D.作者笔下的黎太守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心系百姓、宽以御民的形象颇具古代贤臣的风范,作
20、者在黎太守身上也寄寓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解析:B项回归原文,“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说的是当地婚姻讲“读经书”重“宗族”,并非“强调门阀”,更不看重“权势”。故B项错误。,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 。(3分) 解析:苏轼赤壁赋:“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农历每月初一称“朔日”。“艾”,停止,“方兴未艾”;割草,治理,比喻改正错误,“自怨自艾”;通“刈”(y)收获,收割。“仆鼓”,停止敲鼓,“偃旗仆鼓”。“漏”,漏壶,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决”
21、,本义“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引申为“打开”;“决漏”,打开漏壶,意即停止计时。,参答:到了农历七月十六,稻谷收割了而杂草衰败, (这时)就收起鼓,打开钟漏(不再击鼓和计时了)。,细则:译出大意1分,“既望”“艾”两处,每译对一处 给1分。,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3分) 解析:“苟”,表假设连词,如果。“以其道”为介宾短语,以,依照,按照;“其道”,依据上下文,当指上文“守令”为政之道。“陈义”,陈述道义,即讲道理,据理力争。“秉法”:秉,持,拿着;法,法律,法令条文。“讥”,批评,指责,岳阳楼记“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22、(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切”,切责,义通“讥”,同义复词。,参答: 如果州守、县令不按照为政之道(来施政),(百姓)就会同他讲道理(并)拿出法令条文来批评、责备他。 细则: 译出大意给1分,“以”“讥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3分) 解析:此句的前两句概括介绍黎太守的性格、为人及为官情况,因此,“满”可推知为其为官任期已满。“代”,有“代替”“替代”的意思,此处作被动用。“去”,离开。“相率”,副词, 相继,一个接一个,作“留”的状语。“夺”,有“改变”的意思,结合其
23、后的宾语“其请”百姓的请求,可翻译为“拒绝”或“违背”。,参答: 在他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时,(百姓)都不愿让他离去,争相挽留他,朝廷没有拒绝(违背)眉州百姓的请求。 细则: 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代”、“夺”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3.请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 (选自苏轼眉州远景楼记) 解析: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 译文:几十上百人为一个集体,设置一个计时的漏钟,用敲鼓的方
24、式指挥群众。从中选择两个为众人所敬畏信服的人,一个负责击鼓,一个掌管时间。出工收工、劳作歇息,都听从这两个人的指挥。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朝中措 辛弃疾 夜深残月过山房。睡觉北窗凉。起绕中庭独步,一天星斗文章。 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 【注】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星斗文章: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 从时间和表达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从时间和表达的角度看,这
25、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 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参答: 从时间的角度看,上片写“夜深”所见;下片写“朝 来”(白天)接待访客。从表达的角度看,上片描 绘幽静的山居生活场景;下片则围绕山居生活与客人 对话。,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 行藏”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答: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 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 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 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看淡富贵功名、乐于 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
26、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故木受绳则直, 天下云集响应, 秋风萧瑟,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丛菊两开他日泪, 扪参历井仰胁息, 小楫轻舟, 雁过也,正伤心,,(荀子劝学),(贾谊过秦论),(曹操观沧海),(诸葛亮出师表),(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李白蜀道难),(周邦彦苏幕遮),(李清照声声慢), 金就砺则利 赢粮而景从 洪波涌起 不求闻达与诸侯 孤舟一系故园心 以手抚膺坐长叹 梦入芙蓉浦 却是旧时相识,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
27、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消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
28、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忆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在烛火黯淡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见了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或有人)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
29、”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篇说他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看清形势的聪明人脱身的借口,但是谁能否认,莼鲈之思,也是张翰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始终相信,江南作为人性的栖居之地,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这种选择的另一个版本,稍涉香艳而已。,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一篇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
30、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它甚至是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猗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
31、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选自才女书百篇女性散文经典),潘向黎,解题 “致命”的本意是夺取性命。“致”可以有“到”的意思,在这里可理解为“走进,直达”,“命”不是指“性命”,在这里应该指“生活的意义、生命的真谛”,而标题“致命的江南”综合理解可解释为“了解、感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江南,是文化的空间,是人性的空间,是国人的梦境,更是人们心中真、善、美的留存,是人类最美好的事物和情感的寄
32、托。,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小节),描摹江南的美景并抒发人们对江南的爱恋之情。 第二部分(610小节),深入阐释江南让人“致命”的原因。 第三部分(11小节)收束全文,点明江南的精神内涵,深化主旨。,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 江南不让塞北,且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他们不仅在诗词歌赋中浓缩了这一意象,而且经过竞相歌咏,渐渐形成了一种诗学传统。 B. “江花”“江水”承载着江南特有的招牌景致,而“垆边人月”“皓腕霜雪”等场景散发着中国文化最深处的芬芳气息,引发了无数人有关江南的心事与情思。 C.
33、“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作者借解释张翰隐退的原因,表明自己顿悟世事、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D.“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一句,说明了乡思、乡愁是陈伯之心中最柔软的一角和最本能的情感,同时也是他人生的最终归宿。 E. 作者穿越历史的时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南的美景,抒发了对江南的爱恋之情,并从人性和文化等方面阐释了江南的精神内涵。 解析:A项“江南不让塞北”有误,与原文第二段“有人说”的观点相矛盾。C项“表明人生态度”有误,此处只能说明作者认同江南的魅力。,A C,17.作者为什么说江南“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 请简要分析。(4分),参答: 江南给了作者儿时“绝好的启蒙教育”。 终身守望着江南、爱恋江南是大多数江南人的“宿命”。 古代文人赞叹江南的名作丰富了江南的人文内涵。 江南所具有的“温暖又惆怅,迷离又清新”的独特气质和意境,让人迷恋。 细则:答出其中三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18.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参答: 古诗文的引用能够生动、凝练、有韵味地展现江南的美,让读者在品读中深切感受江南的深刻内蕴、独特意境。 充分展现我国古诗文的魅力,吸引读者关注作品中人物的行事,获得人生感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细则:答对一点2分。,19.本文以“致命的江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药药剂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 13太阳和月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四年级下册人教鄂教版
- 12 《玩偶之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系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
-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第二单元第5课一、《制作由图像组成的画图》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 2025年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美版
- 2025年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第25课《活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标签标题
- 2025年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汇编
- 诺如病毒课件教学课件
-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件-《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项目四
- 临建工程劳务承包条件
-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卷(含答案及解析)
- GB/T 44561-2024石油天然气工业常规陆上接收站液化天然气装卸臂的设计与测试
- 员工履历表(标准样本)
- 薪酬管理制度、员工薪资结构规定、薪酬福利管理制度
- 2024-2030年中国实验室自动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睾丸扭转的护理课件
- 小儿(儿童)常见皮疹理论考核试题
- 北京市《配电室安全管理规范》(DB11T 527-2021)地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