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_第1页
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_第2页
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_第3页
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_第4页
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设部备案号: db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xx-xxx-2008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送审稿)2008- xx-xx 发布 2008- xx-xx实施重庆市建设委员会 发布前 言为贯彻落实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我市的建筑节能工作,改善我市公共建筑的室内热坏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按照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落实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建科2007159号)的有关要求,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制工作。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热坏境和节能设计计算参数;建筑和建

2、筑热工设计;采暖、通风和空调节能设计;电气节能设计;给水排水与燃气应用节能设计。本标准中第4.1.2条、第4.2.1条、第4.2.4条、第4.2.7条、第4.2.8条、第4.2.11条、第5.5.1条、第5.4.2条、第5.4.3条、第5.4.6条、第5.4.12条、第5.4.15条、第5.5.1条、第6.2.2条、第7.1.4条和第7.2.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由重庆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重庆市渝中区牛角沱上清寺路69号7楼,邮编:400015,电话:63601374,传真:63861277,网址:http:/www.cqct.

3、)。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主编单位: 参编单位: 主要起草人:审查专家: 目 次1 总则12 术语23 室内热环境和节能设计计算参数44 建筑和建筑热工设计74.1一般规定74.2围护结构热工设计84.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105 采暖、通风和空调节能设计115.1 一般规定115.2 采暖125.3通风与空气调节125.4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175.5监测与控制215.6分散式空气调节系统226 电气节能设计246.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24 6.2电气照明的节能246.3建筑设备节能277 给水排水与燃气应用节能设计297.1给水排水节能设计2

4、97.2燃气应用30附录a 围护结构可不强制执行节能标准的划分界定31附录 b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trade-off)计算32附录c 夏季建筑外遮阳系数的简化计算方法37附录d 建筑物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经济绝热厚度的计算41本标准用词说明42条文说明431 总则1.0.1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能源的政策,改善我市公共建筑的室内热环境,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并在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50-052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气候特点和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具体情况,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范围内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

5、建筑的节能设计。1.0.3 本标准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主要包括建筑与建筑热工、采暖通风和空调的节能设计;也包括电气、给水排水和燃气等的节能设计。1.0.4 在进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2 术语2.0.1 透明幕墙 transparent curtain wall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墙。2.0.2 可见光透射比 visible transmittance透过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比。2.0.3 窗墙面积比 area ratio of window to wall建筑外墙面上的窗和透明

6、幕墙的总面积与建筑外墙面的总面积(包括其上的窗和透明幕墙的面积)之比。2.0.4 热阻 thermal resistance表征材料层阻止导热的能力的一个参数,表达式为 r=/ (m2k)/w,其中是材料层的厚度,是材料的导热系数。对于多层结构的材料层,其热阻r=i/i。2.0.5 典型气象年(tmy) typical meteorological year以近30年的月平均值为依据,从近10年的资料中选取一年各月接近30年的平均值作为典型气象年。由于选取的月平均值在不同的年份,资料不连续,还需要进行月间平滑处理。2.0.6 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eer) energy efficiency

7、ratio of hvac unit在额定工况下,空调、采暖设备提供的冷量或热量与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2.0.7 空调工程设计能效比(deer) design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ac engineering在设计工况下,空调工程提供的冷量或热量与空调工程所消耗的能量之比。2.0.8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单位w/(m2k)。2.0.9 太阳辐射热吸收系数() abso

8、rptance for solar radiation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与其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热之比。2.0.10 遮阳系数(sc) shading coefficient通过窗户投射到室内的太阳辐射量与相同条件下的标准窗玻璃所形成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2.0.11 隔热 heat insulation系指为减少夏季由太阳辐射和室外空气形成的综合热作用,通过围护结构传入室内,防止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不致过高,减少热量传递而采取的建筑构造措施。2.0.12 参照建筑reference building 在进行性能化节能设计时,根据所要设计的建筑模型作为比较对象的一栋符合节能要求的假想建筑。2.0.

9、13 计算参数 parameter of calculation在计算建筑能耗和评价建筑节能效果时所采用的统一计算数据。2.0.14 设计参数 parameter of design在进行建筑采暖和空调的设计时,根据建筑功能等多方面的要求来确定的设计计算数据。3 室内热环境和节能设计计算参数3.0.1 室内热环境宜符合下列要求:1 室内热环境的控制指标以室内温度为准。2 对室内相对湿度有要求的场所,室内热环境的控制指标中,应提出室内相对湿度数值的要求。3.0.2 采暖和空调的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取值宜符合下列规定:1 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度不宜高于表3.0.2-1的数值。 2 空调系统室内设

10、计计算温度宜执行表3.0.2-2的标准。表3.0.2-1 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1 办公楼:办公室会议室、多功能厅20188医疗及疗养建筑:成人病房、诊室化验室儿童病房、婴儿室、高级病房、放射诊断室手术室、分娩室挂号处、药房消毒、污物、解剖20222518162餐饮:餐厅、办公制配间、配餐副食、饮料库181683影剧院:观众厅、放映室休息厅化妆间1618209商业:营业厅办公182010 旅馆:大厅、接待客房、办公室餐厅、会议室1620184 交通:民航候机厅、办公室售票厅、候车厅20165 银行:营业厅办公室182011 图书

11、馆:门厅、报告厅(多功能厅)、成列室、书库、卫生间阅览室、开架书库、研究室会议室、视听室、内部办公室、复印学校:教室、实验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阅览室风雨操场181412其他:洗手间、门厅、电梯厅14167体育:比赛厅、练习厅体操练习厅、休息厅运动员、教练员更衣、休息厅游泳馆16182026注:1 成人病房、儿童病房、婴儿室、高级病房、手术室、分娩室的室内相对湿度应高于40;2 医院建筑的太平间、药品库可不采暖;3 餐饮建筑的厨房、热加工间及商业建筑的百货仓库可不采暖;4 走道、楼梯间可不采暖。表3.0.2-2 空调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建筑

12、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夏季冬季夏季冬季1 办公楼: 手术室、分娩室25272226一类办公室24206 学校:二类办公室三类办公室26271818教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阅览室26281618会议室、多功能厅2527 1618实验室 风雨操场25272628 161812152 旅馆:7 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博物馆大厅、接待、服务用房文体娱乐房间26281618阅览室26281820客房、餐厅、会议室24271822展览厅262816183 商业:档案库、书库22241216营业厅262816188 体育馆餐厅24271822观众区、比赛厅、练习厅26281618餐厅(火锅类)24271

13、618休息厅262816184 影剧院游泳池观众区26292224观众厅 26281618游泳池池区26292628舞台2527 16209 电视中心、广播中心化妆2527 1822播音室、演播室、录音室25271820休息厅26281618控制室2426 20225 医疗及疗养建筑机房25271618 病房、诊室、化验室25271822注:1 医疗及疗养建筑:病房、手术室、分娩室室内相对湿度4065;2 档案库、书库:室内相对湿度全年4060;3 办公室分类按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分为三类:一类为特别重要的办公建筑、二类为重要办公建筑、三类为普通办公建筑。一类室内相对湿度:夏

14、季应不大于55,冬季应不小于45;二类室内相对湿度:夏季应不大于60,冬季应不小于30;三类室内相对湿度:夏季应不大于65,冬季不控制。其会议室、多功能厅可按相应类别确定夏季及夏季空调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度。3.0.3 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人员设计新风量,应符合表3.0.3的规定。表3.0.3 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人员设计新风量建筑类型与房间名称新风量m3/(hp)旅游旅馆客房5星级504星级403星级30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5星级304星级253星级202星级15大堂、四季厅45星级10商业、服务45星级2023星级10美容、理发、康乐设施 30旅店客房一三级30四级20文化娱乐影剧院、音乐厅、

15、录像厅20游艺厅、舞厅(包括卡拉ok歌厅)30酒吧、茶座、咖啡厅10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20体育馆观众席20室内游泳池、健身房、保龄球、桌球室20商场(店)、书店20饭馆(餐厅)20办公、会议30公共交通等候室候车室、候船室、候机室20学校教室小学30初中30高中30大学30医院病房高级病房50一般病房35诊室25手术室60x光、ct、b超诊室454 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应综合夏季、冬季和春秋季节的要求进行建筑与建筑热工的节能设计。建筑的规划设计、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应充分考虑重庆地区地理、气候环境,夏季遮挡日照,冬季利用日照,建筑透明部分的主朝向宜选择

16、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南偏东30至南偏西30范围内)。4.1.2 建筑单体应进行通风季节的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通风气流路线上的进排风口和途径的孔口面积应符合以下规定。1 进风口面积不应小于排风口的面积。2 进、排风口及气流途径的其他孔口中的最小可开启面积应满足下式要求:式中 最小可开启面积,m2 ; 通风季节房间单位面积要求的最小通风量,m3/sm2,按表4.1.2-1取值; 房间面积,m2 ;最小可开启面积的断面风速,m/s,热压作用下的通风按表4.1.2-2取值,风压作用下的穿堂通风取0.55m/s。表4.1.2-1 各类建筑通风季节房间单位面积要求的最小通风量建筑类型房间类型通风量

17、要求(m3/sm2)办公楼普通办公室0.006高档办公室0.005会议室0.006走廊0.001其它0.002商场一般商店营业厅0.006高档商店营业厅0.007普通办公室0.006高档办公室0.005会议室0.006宾馆普通客房0.005高档客房0.004会议室、多功能厅0.006普通办公室0.006高档办公室0.005走廊0.001其它0.003表4.1.2-2不同窗口类型不同进排风口高差允许的开口断面风速的上限 孔口类型高差h(m)上悬窗(a30)(m/s)推拉窗(m/s)平开门窗(m/s)10.18 0.36 0.30 20.26 0.51 0.42 30.31 0.63 0.51 4

18、0.36 0.73 0.59 50.41 0.81 0.66 100.57 1.15 0.93 在空调和采暖季节,通风季节的自然通风路径应能关闭,按空调和采暖季节的卫生通风要求进行通风。不能满足本条规定的应采取用机械通风实现通风季节的风量要求。4.1.3 单体建筑平面设计,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风机机房的位置,缩短冷热水系统和风系统的输送距离,冷热水系统的单程输送距离不宜超过250m,风系统的输送距离不宜超过90m。4.1.4 建筑变电所设置应设在负荷中心,低压配电室应靠近电气竖井。4.1.5 选用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多联分体式机组时,在建筑平面设计和立面设计中,均应考虑室外机的合理位置,既不影响立面

19、景观,又有利于夏季排热、冬季吸热,同时,便于清洗和维护室外散热器。按以下原则进行室外机的布置:1 室外机宜安装在南、北或东南、西南向的外墙或屋面。2 室外机安装位置应避免室外换热器气流短路,不宜将室外机从下到上逐层依次布置在建筑的竖向凹槽内。3 室外机换热器进出风口位置不应设置遮挡物。4.1.6 重要公共建筑宜采用相关软件模拟分析建筑群和单体建筑的热工、通风情况。4.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4.2.1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表4.2.1-1、4.2.1-2的规定。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值km。表4.2.1-1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夏季遮阳系数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m w

20、/(m2k)屋面 0.5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 0.9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楼板 0.9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传热系数kw/(m2k)夏季综合遮阳系数sw(西向/所有其他方向)各朝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窗墙面积比20% 3.520%窗墙面积比30% 3.0 0.40/0.4530%窗墙面积比50% 2.5 0.35/0.40 50%窗墙面积比70% 2.1 0.30/0.35 屋顶透明部分2.50.30注:有外遮阳时,综合遮阳系数=窗的遮阳系数外遮阳的遮阳系数;无外遮阳时,综合遮阳系数=窗的遮阳系数。表4.2.1-2 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的热阻限值围护结构部位热阻r (m2k)/w地面1.2采暖空

21、调地下室的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1.2注:地面热阻系指建筑基础吃力层以上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地下室外墙热阻系指土壤以内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4.2.2 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宜符合以下要求:1 外墙保温隔热系统的形式(外保温、内保温或自保温)宜根据建筑的性质、功能、采暖空调的运行状况确定。2 屋面、外墙的外表面宜采用对太阳辐射热吸收率较低,对低温长波辐射率较高的浅色材料。3 屋面宜采用各种不同构造形式的隔热保温措施,空置的平屋顶宜采用绿化隔热措施。4 应有防止地面、地下室外墙泛潮的措施,地面、地下室外墙的面层宜采用蓄热系数小的材料,宜采用微孔吸湿材料。5 采用透明幕墙时,隔墙、楼板或梁与幕墙之间的间

22、隙,应填充保温隔热材料。4.2.3 外墙与屋面的热桥部位均应进行保温处理,保证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在室内空气设计温、湿度条件下不低于露点温度。4.2.4 每个朝向窗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70。当窗墙面积比小于40%时,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4.2.5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应根据遮阳的要求设置夏季遮阳措施,外部遮阳的遮阳系数按附录c或经认可的计算软件确定。4.2.6 外窗的遮阳措施宜根据其所在朝向选择。采用以下遮阳形式:1 不同方位的窗的外遮阳措施,宜采用各种遮阳挡板、活动百叶等。2 窗的内遮阳措施,宜采用带有铝箔或浅色材料做成的窗帘、百叶等。3 与玻璃窗结合的遮阳措施。如

23、玻璃贴隔热膜、镀膜玻璃等。4 南向宜采用水平遮阳构造,东西向宜采用综合遮阳构造。5 遮阳措施应满足美观、防火、防风雨的侵蚀、可操作和便于维护等要求。6 宜采用与建筑一体化的建筑遮阳措施。4.2.7 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建筑屋顶总面积的20%。4.2.8 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0%;透明幕墙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透明幕墙面积的15%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4.2.9 外窗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7中规定的4级要求。4.2.10 玻璃幕墙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 15225中规定的3级要求。4.2.11 空调房间和非空调

24、区域的分隔楼板、隔墙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2.0 w/(m2k)。4.2.12 围护结构可不强制执行节能标准的划分界定见附录a。4.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4.3.1 当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不能全部满足第4.1.2条、第4.2.4条和第4.2.7条的规定时,必须使用权衡判断法来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节能要求。4.3.2 当采用建筑物权衡判断法进行计算和判定时,建筑的屋面、外墙、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楼板和外窗的传热系数必须符合标准中表4.2.1-1的规定。4.3.3 权衡判断法首先计算参照建筑在规定条件下的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然后计算所设计建筑在相同条件下的全年采暖

25、和空调能耗,如果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能耗小于或等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能耗,则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符合节能要求。4.3.4 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以及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应与所设计建筑完全一致。当所设计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大于第4.2.4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对应窗户(或对应透明幕墙单元)都应按某一比例缩小,使窗墙面积比符合第4.2.4条的规定。4.3.5 参照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应完全符合本标准第4.2.1条的规定。4.3.6 所设计建筑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的计算必须按照附录b的规定进行。5 采暖、通风和空调节能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应综合夏季、冬季和春秋的要

26、求进行采暖、通风和空调的节能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每一房间或区域的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 冷负荷计算中计算新风量所采用的人员密度,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中的规定,或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1.2 应根据空调房间或空调区域人员的群集情况、在室率和设备、照明的同时使用率,以及空调系统所服务空调房间或空调区域的同时使用系数,按下列规定计算确定空调系统的总冷负荷。1 空调系统所服务空调房间或空调区域的同时使用系数,对不同功能的房间按照实际使用时段叠加分析确定;对相同功能的房间宜按表5.1.2确定。表5.1.2 空调系统所服务空调房间或空调区域的同时使用

27、系数限值空调系统所服务空调房间或空调区域的名称同时使用系数限值办公用房0.95宾馆客房0.90会议用房和餐饮房间0.90文体娱乐用房0.802 空调系统的新风冷负荷,对于出现最多人数的持续时间小于1h的房间,所需新风量按室内平均人数确定,该平均人数不应少于最多人数的1/2。3 空调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取值应符合第6.2.2条的规定。4 系统采用有排风热回收装置时,应于设置的房间或区域的计算冷负荷中扣除计算热回收负荷的60。5 空调系统的风机、风系统引起的温升以及因漏风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6 空调系统冷水因水泵、管路等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5.1.3 设计应统计计算该建筑的空调工程夏季工况设计能效

28、比(deer),其值应不小于表5.1.3中规定的限值。表5.1.3 公共建筑空调工程夏季工况设计能效比(deer)限值空调工程冷源形式冷源主机单机额定冷量(kw)空调工程设计能效比限值(w/w)螺杆式风冷机组502.58水冷机组5282.9552811633.0311633.22离心式水冷机组11633.35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建筑面积20000m22.70建筑面积20000m22.20变频vrv多联机建筑面积20000m22.15注:天然气:1 nm3/h =3.33 kw。5.1.4 冷量和热量的计量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建筑群采用集中的冷源和热源时,每栋公共建筑及其冷、热

29、源站房,应设置冷、热量及能耗计量装置。2 采用集中采暖、集中空气调节系统的公共建筑,宜设置分楼层、分室内区域、分用户或分室的冷、热量及能耗计量装置。5.2 采暖 5.2.1 集中采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5.2.2 设置集中采暖系统时,每个供暖房间应设置室温调控装置。5.2.3 公共建筑内的高大空间,宜采用辐射供暖方式。5.3 通风与空气调节5.3.1 采用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时,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气调节区,不应划分在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5.3.2 空气调节系统应具有过渡季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新风的功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定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应采取实现全

30、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运行的措施,同时应设计相应的机械排风系统。新风量的控制与工况的转换,宜采用新风和回风的焓值控制方法。2 建筑中人员密集度大的地下、半地下空间,或人员密集度大的空间、且楼层的设计最小新风量10000m3/h时,过渡季可利用新风的最大新风比,应不低于总送风量的50%;同时应设计相应的机械排风系统,且排风系统应与新风量的调节相适应。设计为风机盘管加新风机组系统时,应有过渡季节全新风运行的措施。3 采用吊柜式机组处理新风,并设有回风口时,应设置互为联动的电动新风阀和电动回风阀,控制与工况的转换,宜采用新风和回风的焓值控制方法。4 当设置有排风热回收装置,应选择设置带有旁通风管的热回

31、收装置。5 间歇运行的空调系统提前预热或预冷时,应能够优先利用全新风运行。6 设计专用的机械通风系统,并依靠自动控制实现空调系统与机械通风系统之间的切换。7 有内区的建筑应优先采用室外新风冷却措施。5.3.3 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符合标准规定的新风系统,新风机组的新风量取值,应不小于空调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中的新风量值;空调系统的冷源或热源运行时,不得采用依靠人为开启门窗的方式获取新风。5.3.4 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时,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气调节区,其新风系统宜单独设置。5.3.5 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密度变化大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湿度控制的空气调节区,其空气调节风系统

32、宜采用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 5.3.6 下列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1 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各空调区的冷、热负荷差异和变化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控制各空调区温度。 2 建筑内区全年需要送冷风。5.3.7 设计变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其组合式空调机组应采用变频自动调节风机转速的方式,并应在设计文件中标明每个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最小送风量。5.3.8 当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负担多个使用空间时,系统的新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y=x / (1+x-z) (5.3.8)式中 y修正后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 x未修正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 z需求最大的

33、房间的新风比。5.3.9 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采用新风需求控制。即根据室内co2浓度检测值增加或减少新风量。5.3.10 当采用人工冷、热源对空气调节系统进行预热或预冷运行时,冬夏季新风系统应能关闭。5.3.11 建筑物空气调节内、外区应根据室内进深、分隔、朝向、楼层以及围护结构特点等因素划分。内、外区宜分别设置空气调节系统并注意防止冬季室内冷热风的混合损失。5.3.12 对有较大内区且常年有稳定的大量余热的办公、商业等建筑,宜采用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统。水环路系统宜采用闭式冷却塔;采用开式冷却塔时,应设置中间换热装置。5.3.13 设计风机盘管系统加新风系统时,新风应直接送入

34、各空气调节区,不应经过风机盘管机组后再送出。5.3.14 设计风机盘管系统加新风系统时,根据房间负荷对风机盘管选型时,应扣除房间新风的冷量后选取。5.3.15 设计风机盘管系统加新风系统,风机盘管机组选型为高静压机组时,应进行计算确定高静压机组的出口静压的档次。5.3.16 建筑顶层、或者吊顶上部存在较大发热量、或者吊顶空间较高时,不宜直接从吊顶内回风。5.3.17 建筑物内设有集中排风系统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热回收的能效比高于该空调系统的能效比时,应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排风热回收装置(全热和显热)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应低于60%。1 送风量不小于3000m3/h的直流式空气调节系统,且新风与

35、排风的温度差不小于8。2 设计新风量不小于4000m3/h的空气调节系统,且新风与排风的温度差不小于8。3 设有独立新风和排风的系统。5.3.18 人员数量多,且长期停留又未设置集中新风、排风系统的空气调节区(房间),应在各空气调节区(房间)分别安装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且热回收的能效比高于该空调系统的能效比。5.3.19 选配空气过滤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粗效过滤器的初阻力不大于50pa(粒径不小于5.0m,效率:20%e80%);终阻力不大于100pa。2 中效过滤器的初阻力不大于80pa(粒径不小于1.0m,效率:20%e70%);终阻力不大于160pa。3 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

36、的过滤器,应能满足全新风运行的需要。5.3.20 设计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对所选用的组合式空调机组漏风率的要求。5.3.21 空气调节风系统不应设计土建风道作为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道和已经过冷、热处理后的新风送风道。5.3.22 设计采用冰蓄冷系统供冷时,宜采用低温送风系统。5.3.23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并应合理布置水系统的走向,缩短管路总长度。 2 只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的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两管制水系统。 3 当建筑物内有些空气调节区需全年供冷水,有些空气调节区则冷、热水定期交替供应时,宜采用分区两管制水

37、系统。4 空调水系统的并联环路,应均匀布置、合理划分;当空调水系统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超过15%时,应在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水力平衡要求配置必要的水力平衡装置。 5 系统较小或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不大时,应采用一次泵系统;一次泵应采用变频调速变流量调节方式或变频水泵与定频水泵相匹配的方式;采用一台泵运行的系统,冷、热水泵应分别设置。多台水泵并联运行,不应设置备用泵;单台水泵运行,冬夏季日平均运行时间小于8h时,不宜设置备用泵。6 系统较大、阻力较高、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悬殊时,应采用二次泵系统;二次泵应根据流量需求的变化采用变频调速变流量调节方式。7 空气调节水系统单台

38、运行的冷、热水泵出口不应设置止回阀。8 空气调节水系统、冷却水系统宜采用冷水泵、冷却水泵集成设置的一体化中央空调输配系统。9 空气调节水系统的冷、热水管路宜采用流动阻力低、可防污垢生成的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塑铝稳态复合管。10 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5。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尽量加大冷水供、回水温差。11 空气调节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宜采用高位膨胀水箱方式。5.3.24 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具有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功能。2 冷却塔应设置在空气流通条件好的场所。3 冷却塔补水总管上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5.3.25 在多台制冷主机

39、并联供冷的系统中,与其相匹配的冷却塔宜采用并联形式,以便在过渡季或者外界气温较低、室内冷负荷减少,部分制冷主机运行时,利用并联冷却塔,停开冷却塔风机,采用自然冷却的方式,降低能耗。 5.3.26 空气调节系统送风温差应根据焓湿图(h-d)表示的空气处理过程计算确定。空气调节系统采用上送风气流组织形式时,宜加大夏季设计送风温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送风高度不大于5m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5。 2 送风高度大于5m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10。3 采用置换通风方式时,不受限制。5.3.27 建筑空间高度不小于10 m、且体积大于10000 m3时,应采用分层空气调节系统。5.3.28 有条件时,空气

40、调节送风宜采用通风效率高、空气龄短的置换通风型送风模式。5.3.29 空气调节风系统的作用半径不宜过大。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应按下式计算,并不应大于表5.3.29中的规定。wsp/(3600t) (5.3.29)式中 ws单位风量耗功率,w/(m3/h); p风机全压值,pa; t包含风机、电机及传动效率在内的总效率,%。表5.3.29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限值 w/(m3/h)系统型式办公建筑商业、旅馆建筑初效过滤初、中效过滤初效过滤初、中效过滤两管制定风量系统0.420.480.460.52两管制变风量系统0.580.640.620.68普通机械通风系统0.32注: 普通机械通风系

41、统中不包括厨房等需要特定过滤装置的房间的通风系统。5.3.30 应进行详细的水力计算,确定合理的空调冷、热水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并选择水泵的设计运行工作点处于高效区。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大于表5.3.30中的规定值。er= 0.002342 h/(t) (5.3.30)式中 h水泵设计扬程,m; t供回水温差,; 水泵在设计工作点的效率,%。表5.3.30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最大输送能效比(er)管道类型空调热水管道 空调冷水管道er0.004330.02415.3.31 应进行详细的水力计算,确定合理的空调冷却水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并选择水泵的设计运行

42、工作点处于高效区。冷却水循环泵宜采用变频调速方式。5.3.32 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绝热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 15586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结露厚度的方法计算,建筑物室外、室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亦可按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选用。 5.3.33 空气调节风管绝热材料的最小热阻应符合表5.3.33-1和表5.3.33-2的规定,或通过计算确定绝热材料的经济厚度。表5.3.33-1 室内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风管类型最小热阻(m2k/w) 一般空调风管(管内介质温度1533)0.74低温空调风管(管内介质温度547)1.08表5.3.33-2 室外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

43、小热阻风管类型室外环境最小热阻(m2k/w)一般空调风管(管内介质温度1532)仅夏季运行0.93冬季运行期日室外平均温度(全年运行)51.1301.24-51.35低温空调风管(管内介质温度536)仅夏季运行1.25冬季运行期日室外平均温度(全年运行)51.2101.32-51.425.3.34 空气调节风管宜采用保温材料制成的复合风管。5.3.35 空气调节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应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5.3.36 空气调节区通向室外的大门,除设计为自动门或有专人开启的门外,应设置隔离用大门空气幕。5.3.37 停车库的通风宜尽量利用自然通风,地下停车库宜采用无风管诱导通风系统。5.3.38

44、 地下停车库采用机械通风系统时,机械排风量按以下方法之一计算:1 按换气次数计算一般停车库汽车为单层停放,可按换气次数计算。1)当层高小于3m时,按实际高度计算换气体积;当层高不小于3m,按3m高度计算换气体积。2)停车库换气次数按6次/h。2 按停车所需排风量计算 汽车全部或部分为双层停放时,宜按车库停车车辆所需总排风量计算: (5.3.38)式中 总排风量(m3/h);系数, =25ppm时,9.326;=35ppm时,6.487;车辆同时运行数;汽车尾气排放量 采用每辆0.7kg/h;汽车平均运行时间 采用120s。5.3.39 地下停车库的通风系统与机械排烟系统合用时,应采用两台风机并

45、联运行或采用双速风机。5.3.40 地下停车库的通风系统的排风系统,宜与机械排烟系统相结合,自车库外部至排风的气流流场应设计合理。排风系统风管宜在车库上部布置,排风风管按干管方式布置,不宜设计大量排风支管;采用双速风机时,应视风机低速运行的噪声值,决定是否配置消声装置。5.4 空气调节系统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5.4.1 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或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及其价格政策、环保规定等按下列原则经综合论证后确定:1 具有城市、区域供热或工厂余热时,宜作为采暖或空调的热源。2 具有热电厂的地区,宜推广利用电厂余热的供热、供冷技术。3 具有充足的天然气供应

46、的地区,宜推广应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和燃气空气调节技术,实现电力和天然气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4 具有多种能源(热、电、燃气等)的地区,宜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技术。5 具有天然水资源或地热源可供利用时,宜采用水(地)源热泵供冷、供热技术。5.4.2 除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1 电力充足、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地区的建筑。2 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且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3 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蓄热式电锅炉不在日间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4 利用可再生能源

47、发电地区的建筑。5 内、外区合一的变风量系统中需要对局部外区进行加热的建筑。5.4.3 锅炉的额定热效率,应符合表5.4.3的规定。表5.4.3 锅炉额定热效率锅炉类型热效率燃油、燃气蒸汽、热水锅炉905.4.4 锅炉本体的热水侧压力损失应不大于34kpa,相关压力损失数值应标注于设备表中。5.4.5 燃油或燃气锅炉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锅炉房单台锅炉的容量,应确保在最大热负荷和低谷热负荷时都能高效运行。2 锅炉台数不宜少于2台,当中、小型建筑设置1台锅炉能满足热负荷和检修需要时,可设1台。3 应充分利用锅炉产生的多种余热,锅炉与冬季供热的直燃机组应配置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使排烟气温度不高

48、于100。4 燃气锅炉应充分利用烟气的冷凝热,采用冷凝热回收装置或冷凝式炉型,并应采用配置比例调节燃烧器的炉型,实现燃烧过程的自动调节。5.4.6 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在额定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5.4.6的规定。表5.4.6 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类型额定制冷量(kw)性能系数(w/w)水冷活塞式/涡旋式5284.10螺杆式 528528116311634.404.705.10离心式 528116311635.105.60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50502.602.80螺杆式 50502.803.005.4.7 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机组,当为一台机组时,在单台额定制冷量相同时,选用离心式冷水机组或螺杆式冷水机组,应综合机组的性能系数和蒸发器压力损失比较确定。5.4.8 设计选型时,应对水冷冷水机组的性能系数和蒸发器压力损失、冷凝器压力损失,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相关压力损失数值应标注于设备表中;应对风冷冷水机组的性能系数和蒸发器压力损失,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相关压力损失数值应标注于设备表中。5.4.9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