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南方医院血液科 张钰,.,概述,骨髓是人出生后的主要造血组织。 骨髓组织由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和神经等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以及充满其间的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所组成。 通过骨髓中各系列血细胞数量的增减及其比例的改变,以及形态的异常,可以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和病理改变,从而对多数血液病及其某些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骨髓象的变化,也有助于观察病情,判断疗效和估计预后,.,内容(4学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血细胞生成、发育规律 正常细胞形态学特征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
2、细胞遗传学分析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确定诊断:具有特征性细胞形态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 类脂质沉积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特殊细胞如结核性多核巨细胞,R-S细胞,淋巴瘤细胞 寄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小体 辅助诊断:以骨髓造血功能改变为主 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MDS,MPD, 脾功能亢进,粒细胞减少,放射病 鉴别诊断: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骨痛,关节痛 异形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这类疾病
3、多数为具有特征性细胞形态学改变,骨髓检查对这些疾病就有决定性诊断意义,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 类脂质沉积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特殊细胞如结核性多核巨细胞,R-S细胞,淋巴瘤细胞 寄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小体,确定诊断,疾病举例,.,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MDS,MPD, 脾功能亢进,粒细胞减少,放射病,辅助诊断,疾病举例,这些疾病多数是以骨髓造血功能改变为主的疾病,骨髓检查结果尚需结合其它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后才能作出诊断。,.,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临床上遇有原因未明的发热、淋巴结
4、、脾或肝肿大、骨痛或关节痛时,骨髓检查有助于鉴别是否由造血系统疾病所引起。 某些疾病可以有血液学改变但非造血系统疾病,故骨髓检查可作鉴别诊断。,异形淋巴细胞 类白血病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鉴别诊断,疾病举例,.,临床应用中注意的问题,局灶性改变 多部位穿刺 骨髓病理学 了解结构变化,.,血细胞生成、发育规律,.,血细胞生成,.,血细胞的生成,所有的血细胞均起源于共同的造血干细胞 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以保持干细胞池数量的恒定,维持机体终身的稳定造血; 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即可向各系列祖细胞分化,然后经过增殖、发育和成熟,成为各系细胞。 造血干细胞:包括全能干细胞(TSC)及由其分化的骨髓系
5、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 受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以及神经和体液因子的调控,其中造血微环境最重要。,.,多能(全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淋巴系干细胞,红系祖细胞,粒、单核系祖细胞,嗜酸粒祖细胞,嗜碱粒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T淋巴系祖细胞,B淋巴系祖细胞,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网织红,红细胞,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原单,幼单,单核细胞,原巨,幼巨,颗粒巨,产板巨,血小板,T原淋,T幼淋,T淋巴细胞,B原淋,B幼淋,B淋巴细胞,浆细胞,(同上中性粒细胞),分叶核,组织细胞,原免疫细胞,原浆细胞,幼浆细胞,红细胞生成素 (EPO),(同上中性粒细胞),粒单核系
6、集落刺激因子 (GM-CSF),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eg-CSF),血小板生成素(TPO),丝裂原 抗原,.,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及增殖示意图,.,血细胞发育规律,.,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细胞体积及外形,.,核质比例(N/C),.,细胞核,.,细胞核,.,细胞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正常细胞形态学特征,.,原红(normoblast) 早幼红(basophilic normoblast) 中幼红(polychromatic normoblast) 晚幼红(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红细胞系统,原红细胞:细胞圆形或椭圆
7、形,直径1522um,细胞边缘有时可见基底宽的半球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细砂状或细粒状,较原粒细胞着色深而粗密。核仁15个,呈暗蓝色,界限不甚清晰,常很快消失。胞质量少,不透明,深蓝色,有时核周形成淡染区,胞质内不含颗粒。,早幼红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120um。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约占细胞直径的2/3。核染色质开始凝集成小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稍多,不透明深蓝色,有时胞质着色较原红更深,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不含颗粒。,中幼红细胞:细胞呈圆形,直径818um。胞核圆形,约占细胞的1/2。染色质凝集成团块状或粗索状,似车轮状排列,其
8、间有明显的淡染区域。胞质量较多,因内含血红蛋白逐渐增多,可呈着色不均匀的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晚幼红细胞:圆形,直径712um。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以下。核染色质凝聚成大块状或固缩成团,呈紫褐色或紫黑色。胞质量多,呈均匀的淡红色或极淡的灰紫色。,.,原粒(myeloblast) 早幼粒( pro myelocyte) 中幼粒(myelocyte):中性、嗜酸、嗜碱 晚幼粒(metamyelocyte) 杆状核粒(stab granulocyte,band granulocyte) 分叶核(Segmenteel granulocyte),粒细胞系统,原粒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
9、118um。胞核较大,占细胞的2/3以上,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淡紫红色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薄纱。核仁25个,清楚易见,呈淡蓝色或无色。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不含颗粒或有少量颗粒。,早幼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222um。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染色质开始聚集呈粗网粒状分布不均。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色或蓝色,核周的一侧可出现淡染区。胞质内含有大小、形态和数目不一、分布不均的紫红色非特异性嗜天青颗粒。,中性中幼粒细胞:圆形,直径1018um。胞核内侧缘开始变扁平,或稍呈凹陷,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凝聚成粗索状或小块
10、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淡红色,内含细小、分布均匀、淡紫红色的特异性中性颗粒。,晚幼粒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6um。(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稍小)。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核染质粗糙呈粗块状,排列紧密。胞质量多,呈淡红色。内含不同的特异性颗粒,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晚幼粒细胞,特异性颗粒的形态、染色及分布等特点同中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径1015um。胞核狭长,弯曲呈带状,两端钝圆。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中含特异性颗粒,也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三种,颗粒特点同中幼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
11、呈圆形,直径1015um。胞核分叶状,常分为25叶,以分3叶者多见,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核染色质浓集或呈小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丰富,呈淡红色,布满细小紫红色的中性颗粒。,.,嗜酸性与嗜碱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中幼、晚幼、杆状核、分叶核),嗜碱粒细胞(早幼、中幼、晚幼、杆状核、分叶核),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u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有折光感的桔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6um。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核染质粗糙呈粗块状,排列紧密。胞质量多,呈淡红色。内含嗜酸性颗粒。,
1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径1015um。胞核狭长,弯曲呈带状,两端钝圆。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中含特异性嗜酸性颗粒,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um。胞核多分为近似对称的两叶。胞质中充满密集粗大、大小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um。胞核与上述细胞相似,但轮廓不清,染色质结构模糊。胞质内含数量不多、大小不一但较粗大、分布散乱的紫黑色特异性嗜碱性颗粒,颗粒也可覆盖在细胞核上。,嗜碱性晚幼粒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6um稍小。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核染质粗糙呈粗块状,排列紧密。胞质量多
13、,呈淡红色。内含不同的特异性颗粒 ,致使核的轮廓和结构模糊不清。,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径1015um。胞核狭长,弯曲呈带状,两端钝圆。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中含特异性嗜碱性颗粒,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um。胞核分叶不明显,或呈堆积状。胞质中有稀疏的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呈紫黑色的嗜碱性颗粒,颗粒常覆盖在核上,.,原淋(Lymphoblast) 幼淋(prolymphocyte) 淋巴(lymphocyte) 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系统,原淋巴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8um。胞核大,圆或椭圆形,稍偏位。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但较原粒
14、细胞稍粗,着色较深,染色质在核膜内层及核仁周围有浓集现象,使核膜浓厚而清晰。核仁多为12个,小而清楚,呈淡蓝色或无色。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不含颗粒。,幼淋巴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6u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可有浅的切迹。核染色质较致密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较少,淡蓝色,一般无颗粒,或可有数颗深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大淋巴细胞:呈圆形,直径1318u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偏于一侧或着边。染色质常致密呈块状,排列均匀,深染呈深紫红色。胞质丰富,呈透明天蓝色,可有少量大而稀疏的嗜天青颗粒。,小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10u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或有切迹,核着边,染色质粗糙致
15、密呈大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量极少,仅在核的一侧见到少量淡蓝色胞质,有时几乎不见而似裸核,一般无颗粒。,.,原浆(plasmablast) 幼浆(proplasmacyte) 浆细胞(plasmacyte),浆细胞系统,原浆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0um。胞核圆形,占细胞的2/3以上,常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紫红色。核仁25个。胞质量多,呈灰蓝色,不透明,核的一侧可有半圆形淡染区,不含颗粒。,幼浆细胞:细胞多呈椭圆形,直径1216um。胞核圆形,占细胞的1/2,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可呈车轮状排列,核仁基本消失。胞质量多,呈不透明灰蓝色,近核处有淡染区,有时可见空泡或
16、少数嗜天青颗粒。,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820um。胞核圆形,偏位。核染色质凝聚块,深染,排列呈车轮状。胞质丰富,呈不透明深蓝色或蓝紫色,核的一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常可见小空泡,偶见少数嗜天青颗粒。,.,A.原单(monoblast) B.幼单(promonocyte) C.单核(monocyte) D.吞噬(maerophage),单核细胞系统,A,B,C,原单核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um。胞核较大,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呈网状,染淡紫红色。核仁13个,大而清楚。胞质丰富,呈浅灰蓝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边缘常不整齐,有时可有伪足突出,不含颗粒。,幼单核细胞:圆形或
17、不规则形,直径1525um。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可有凹陷、切迹、扭曲或折叠。染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稍粗,但仍呈疏松丝网状,染淡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多,呈灰蓝色,边缘可有伪足突出,浆内可见许多细小、分布均匀的淡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单核细胞: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220um,边缘常见伪足突出。胞核形状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笔架形、“S”形等,并有明显扭曲折叠。染色质疏松细致,呈淡紫红色丝网状。胞质丰富,呈淡灰蓝色或淡粉红色,可见多数细小、分布均匀、细尘样淡紫红色颗粒。,.,原巨(megakaryoblast) 幼巨(promegakaryocyte) 颗粒巨(granular megak
18、aryocyte) 产板巨(thrombacytogenous megakaryocyte) 裸核(naked nucleous),巨核细胞系统,原巨核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大,直径1530um。胞核大,占细胞的极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深紫红色,粗粒状,排列紧密。可见淡蓝色核仁23个,核仁大小不一,不清晰。胞质量较少,呈不透明深蓝色,边缘常有不规则突起。,幼巨核细胞: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胞体明显增大,直径3050um。胞核开始有分叶,核形不规则并有重叠。染色质凝聚呈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增多,呈蓝色或灰蓝色,近核处可出现淡蓝色或淡红色淡染区,可
19、有少量嗜天青颗粒。,颗粒型巨核细胞:胞体明显增大,直径5070um,甚至达100um,外形不规则。胞核明显增大,高度分叶,形态不规则,分叶常层叠呈堆集状。染色质粗糙,排列致密呈团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极丰富,呈淡紫红色,其内充满大量细小紫红色颗粒,有时可见边缘处颗粒聚集成簇,但周围无血小板形成。,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成熟型巨核细胞):胞质内颗粒明显聚集成簇,有血小板形成,胞质周缘部分已裂解为血小板,使细胞边缘不完整,其内侧和外侧常有成簇的血小板出现。其余的特征均与颗粒型巨核细胞相同。,巨核细胞裸核: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质裂解成血小板完全脱落后,仅剩细胞核时,称为裸核。,.,A.网状细胞(re
20、ticulum cell) B.内皮细胞(endothelied cell) C.纤维细胞(fibrocyte) D.组织嗜碱细胞(tissul basophilic cell) E.成骨细胞(osteoblast) F.破骨细胞(osteoclast) G.退化细胞,其他细胞,E,D,A,吞噬细胞:单核细胞逸出血管进入组织后转变成吞噬细胞(原称组织细胞、巨噬细胞)。胞体大小变异甚大,直径1550um,有时可至80um。细胞外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呈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偏位。核染色质较粗、深染,或疏松、淡染,呈网状结构。可见核仁或无核仁。胞质丰富,呈不透明灰蓝色或蓝色,不含
21、颗粒或有少量嗜天青嗜天青颗粒,常见有小空泡。,组织嗜碱细胞:肥大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或呈梭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2-20um,胞核较小,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常被颗粒遮盖,结构模糊不清。胞质中充满密集的染深蓝紫色的粗大嗜碱性颗粒,.,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内容和方法,.,骨髓穿刺适应症,临床上通常出现下列情况时,可作骨髓细胞学检查 不明原因的外周血一系或多系异常; 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原因不明的骨痛、骨质破坏、黄疸、紫癜等; 某些遗传性、传染性疾病(如疟疾)或怀疑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骨髓穿刺禁忌症,绝对禁忌症 血友病 相对禁忌症 一般情况较差,生命体征不稳定 穿刺部位有感染
22、严重出凝血功能障碍,.,标本采集及制片,穿刺点和体位:根据穿刺点决定病人的体位 髂前上棘:仰卧位 髂后上棘:俯卧位、侧卧位(常用) 胸骨:仰卧位,髂骨增生低时常用 棘突:侧卧位或坐位(少用) 胫骨:仰卧位,适用于儿童,.,器 材,骨髓穿刺针一般见二种普通型和活检型 二者穿刺针无区别,活检型针后多一节套筒,普通型 活检型,针管,针芯,套筒,把手,.,操作流程,体位 定位 消毒 局麻 进针 抽吸 推片 出针,取材情况判断 a.取材成功 抽吸瞬间患者有酸痛感;推制涂片时有阻力感 并见较多骨髓小粒和脂滴 b.取材失败 推制涂片时无阻力感犹如推血片; 少见或未见骨髓小粒和脂滴,注意: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抽
23、取骨髓液量一般不超过约 0.2ml,.,染色,染色通常为瑞氏(Wright)染色 瑞氏-姬姆萨(Giemsa)混合染色,.,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注意事项,某些疾病骨髓中的病理变化呈局灶性改变,一次穿刺只能反映穿刺部位的骨髓功能或病理状况,不能反映骨髓的全面状况。 某些疾病的诊断除骨髓细胞学改变外,尚需了解骨髓组织结构的变化等。此外,骨髓干抽等情况须结合骨髓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镜检,观察骨髓标本的取材、涂片制作和染色是否满意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观察巨核细胞 注意有无异常细胞,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观察细胞形态,低倍镜检查,油镜检查,.,低倍镜检查,.,骨髓增生程度,.,骨髓增生程度分级,.,骨
24、髓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20:1。图为一例正常人骨髓象。,增生活跃骨髓小粒的结构(100):骨髓小粒中有核细胞堆集层次较少,呈疏密不匀,小粒边缘部位的细胞境界和结构清楚可辨,大多为粒系及红系细胞。,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见于正常人骨髓象等。,.,骨髓增生明显活跃(100):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约为10:1。图为一例溶血性贫血病例的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骨髓小粒的结构(100):骨髓小粒中有核细胞堆集明显,密集,小粒结构较难辨认。,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以及正常儿童及青年的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25、100):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约为1:1或 1:1。图为一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例的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骨髓小粒的结构(100):该病例的骨髓小粒,大量有核细胞密集堆集成厚实的细胞层,使小粒着深蓝色并呈龟裂。,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白血病。,.,增生减低骨髓小粒的结构(100):该病例的骨髓小粒。小粒呈纤维状结构,其间有核细胞明显减少,分布稀疏。显露大量空白区,使小粒似蜂窝样。,增生减低(100):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约为50:1。图为一例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的骨髓象。,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障等。,.,增生明显减低骨髓小粒的结构(100):
26、该病例的骨髓小粒。小粒中有核细胞更为稀少,仅在纤维条束状结构上有少量有核细胞,其余部位显露大片空白区。,增生明显减低(100):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比例约为200:1。图为一例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的骨髓象。,增生明显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见再障(急性型)。,.,低倍镜检查,.,巨核细胞,血小板,.,由于异常细胞的体积较大、形态特殊,故应观察涂片尾部、边缘、骨髓小粒周围。,异常细胞,LE细胞,肿瘤细胞,.,油镜检查内容,.,油镜检查,选择有核细胞分布均匀、结构清晰、着色良好的涂膜体尾交界处部位作油浸镜检查,.,骨髓中各系列细胞比例,.,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例(粒/红比例),.,粒细胞
27、系统,.,红细胞系统,.,淋巴、单核细胞系统,.,浆细胞、巨核细胞系统,.,各系列细胞比例改变的临床意义,.,血涂片的观察,在检查骨髓时,需同时进行血涂片的观察 应注意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形态观察 注意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 估计血小板数量及注意其形态有无异常 观察寄生虫。,.,填写检查报告单,按检查报告单的要求,逐项详细填写及描述 骨髓象、血象表现的特征 细胞免疫组化 结合临床资料提出形态学诊断意见,.,骨髓象分析步骤示意图,.,小结,.,小结,.,血细胞细胞化学染色,.,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有助于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化学组成及病理生理改变 可用作血细胞类型的鉴别 对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8、疗效观察、发病机制探讨等,.,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化学染色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应用骨髓涂片进行固定、化学反应显色、复染等程序染色,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一项检验方法,过氧化物酶染色 苏丹黑B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酸性磷酸酶染色 a-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糖原染色 铁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 POX),POX H2O2 -新生态氧 无色联苯胺 - 蓝色联苯胺 + - 蓝黑色颗粒 亚硝基铁氰化钠,阴性 胞浆中无蓝黑色颗粒 弱阳性颗粒细小,分布稀疏 强阳性颗粒粗大,密集,.,过氧化物酶染色(POX),过氧化物酶主要存在
29、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 原粒大多呈阴性反应,部分可出现少量阳性颗粒 自早幼粒细胞起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着细胞的发育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递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呈强阳性反应 淋巴细胞、幼红细胞、巨核等均呈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 POX染色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最有价值,.,自早幼粒细胞起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着细胞的发育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递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呈强阳性反应,骨髓片POX染色,.,骨髓片POX染色,APL:呈强阳性反应,AML-M4:部分呈阳性及弱阳性反应,AML-M5:呈弱阳性,ALL:呈阴性,3%,.,苏丹黑B染色(Sudan blac
30、k B,SB),各类血细胞SB染色显示的结果与POX染色大致相同。 临床意义:白血病性原粒细胞就可出现阳性反应,故SB染色较POX染色反应更为敏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alkaline Phosphatase, NAP),偶氮偶联法。染色原理是血细胞内的碱性磷酸酶将基质液中的-磷酸萘酚钠水解,产生-萘酚与重氮盐偶联形成灰黑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活性所在之处。,阳性为胞质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颗粒。反应强度分5级 - 胞浆内无任何灰黑色的颗粒 1+胞浆呈均匀浅灰色或有少量细小灰黑色颗粒总面积1/4 2+胞浆有明显灰黑色颗粒,胞浆总面积1/2 3+胞浆内基本灰黑色颗粒
31、,但密度较低 4+全部胞浆内充满粗大棕黑色颗粒,呈深黑色 计算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 算NAP阳性%, 并算出积分值 参考值:成人NAP 阳性率1040%,NAP积分值 4080分,.,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alkaline Phosphatase, NAP),阳性为胞质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颗粒。反应强度分5级 - 胞浆内无任何灰黑色的颗粒 1+胞浆呈均匀浅灰色或有少量细小灰黑色颗粒总面积1/4 2+胞浆有明显灰黑色颗粒,15%),.,环形铁粒幼红细胞,MDS-RAS铁染色,.,细胞外铁观察,阳性为蓝绿色沉淀,.,常见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
32、,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细胞免疫分型也称细胞免疫标记(表型)检测,它是用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学技术对细胞膜表面和/或细胞质存在的特异性抗原进行检测,借以分析细胞所属系列,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 检测方法 免疫荧光法(immunof luoresence technigue) 免疫酶染色法 APAAP法 PAP法 ABC法,.,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临床应用,识别不同系列的细胞 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识别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 识别不同功能状态的细胞 对不同系列和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进行分离和研究 用于各种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 用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临床应用,识别不同系列的
33、细胞 识别髓系细胞的抗体有CD13、CD14、CD15、CD32、CD33、CD65、CD91、CD156、CD166等 识别淋巴细胞系列的抗体有:CD1、CD2、CD3、CD4、CD5、CD7、CD8、CD9、CD10、CD19、CD20、CD52、CD77等 识别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抗体有CD41、CD42、CD61等。识别红细胞系列的抗体常用血型糖蛋白A或B。,.,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临床应用,识别不同的淋巴细胞 识别成熟T淋巴细胞的抗体有CD2、CD3、CD7、CD8等。识别成熟B淋巴细胞的抗体有CD19、CD20、CD22等。识别NK细胞的抗体有CD16、CD56等。 识别不同的淋巴细胞
34、除检测细胞表面的抗原外,还可以检测细胞表面的受体及细胞表面其他分子,如TCR、MHC等。,.,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临床应用,用于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临床上常用CD3、CD4和CD8单抗检测全T(CD3)细胞,并可将外周淋巴器官和血液中T细胞分为TH(CD4+,CD8-)和TS(CD4-、CD8+)两个主要亚群,计算TH/TS比值作为机体免疫状态、某些疾病诊断、病期分析、监测治疗和判断预后的参数,.,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临床应用,用于识别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 CD34+、CD90+、Lin-被认为是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标志 CD34+、CD33+为造血干细胞向髓系定向的标志 CD34+、TDT+、CD10
35、+、CD7+为T淋巴细胞系祖细胞标志 CD34+、CD19+为B淋巴细胞系祖细胞标志 根据不同抗体组合可将T、B淋巴细胞区分为不同分化阶段,.,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临床应用,有助于识别不同功能状态的细胞 记忆T细胞高表达CD45RO、不表达CD45RA 活化T细胞不表达CD45RA,而CD25、CD2、CD45RO、CD54、CD58等均强表达 有助于对不同系列和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进行分离和研究。用免疫荧光法标记和活细胞可经流式细胞仪或免疫磁针珠法将其分离出来,并使对他们的研究成为可能,.,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临床应用,可用于各种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 可用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 一个完全缓解
36、的白血病病人骨髓细胞中,若出现CD19、CD22、CD10、CD7、CD5、CD13、CD37、CD34等任何一种抗原阳性同时伴有TdT+则诊断微小残留病存在。敏感性可高达10-4水平。,.,急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特点,ALL与AML细胞免疫表型特点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特点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 免疫学分类对于双表型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细胞的分类和诊断也具有重要作用,.,ALL和AML的免疫表型,a. CD7对少部分(10%)AML可阳性 b. 100 N:E 1:1,极度活跃(Extreme hyperplasi
37、a),.,50100 N:E 1:10,明显活跃(Marked hyperplasia),.,2050 N:E 1:20,增生活跃(Active proliferation),.,520/HP N:E 1:50,增生减低(Hypoplasia),.,15/HP N:E 1:200,极度减低(Marked hypoplasia),.,骨髓标本的取材和涂片制作,.,骨髓标本的分类部位,.,正常骨髓象(低倍镜),.,正常骨髓象(高倍镜),.,正常骨髓象(油镜),.,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贫血 再障(aplaatic anemia,AA)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巨幼贫(megalobastic anemia,MA) 溶贫(hemolysis anemia,HA) 白血病(leukemia)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 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yelodyplastic syndrome,MDS)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些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饮水协议书范文
- 装修代办保修协议书
- 校园学生住宿协议书
- 象棋比赛免责协议书
- 相关工程维护协议书
- 建行扣税协议书模板
- 家庭责任协议书范本
- 家有宠物转让协议书
- 买房折扣协议书模板
- 赠送财产分割协议书
- GB/T 6433-2025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 厂房装饰装修施工方案
- 物业管理之工程管理
- 生态农业发展与绿色金融的融合路径
- 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探索
- 《欧式田园风》课件
- 2024年德州市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订单与合同管理制度
- 【MOOC期末】《英美文学里的生态》(北京林业大学)期末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外科患者疼痛护理与管理
-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专题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