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的五个维度_第1页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的五个维度_第2页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的五个维度_第3页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的五个维度_第4页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的五个维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的五个维度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的五个维度 本文关键词:维度,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的五个维度 本文简介: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推进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器物”、“精神”、“技艺”、“风俗习惯”以及“语言符号”等五个层面协同推进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的五个维度 本文内容: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推进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以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器物”、“精神”、“技艺”、“风俗习惯”以及“语言符号”等五个层面协同推进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创新;五个维度;系统工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是历史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产物,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生产条件下,我国先民的家庭经济形态长期保持着稳定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态,人们紧紧依附于土地,靠天吃饭,这也催生了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政治思想,昭示着传统文化先天的生命力和保守性。但中华先民从炎黄时期开始就

3、在广袤的东亚大陆进行着不同部落集团的战争与融合,秦汉大一统的帝国构建以后,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在大多数时间里处于活跃的状态,这又促使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碰撞时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与创新发展,从而使其原本就有的兼容、开放与创新的因子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近现代以来,尽管传统文化受到各种怀疑、批驳、打击与毁坏,但中国人从未从精神上、思想上丢弃这上下五千年创造的璀璨文化。世纪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加快的进程,勃兴了一场“文化热”的思潮;年代初期,一场波及整个学术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主题的大讨论,使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年韩国首尔成立了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说明了传统文

4、化在当今中国与世界不同国家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天然纽带与桥梁的作用。年在纪念孔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都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已经从民间思潮、学术探讨层面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二、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本身有广义和狭义之别,方克立说:“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构成体系。”他从思想

5、文化的层面定义传统文化,当然是侧重于狭义文化的视角。苏菡丽、刘小刚说:“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以自然经济、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包罗自然、社会、政治、伦理、宗教于一体的,以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为最高价值的一套有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定义,显然是有点失之狭隘。如果我们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哲学思想、乃至儒家思想的领域,就会以偏概全,难以求得传统文化的本真;而且也很难与当今的社会实践与人们的普遍思想真正联系起来,也就不能实现人们对传统文化广泛的心理认同。从广义文化的视角看,文化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精神产品本体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附形于一定的物质载

6、体才能显现于世”。中国先民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物质遗产:建筑、雕塑、服饰、陶瓷、饮食等等,同样是传统文化最鲜明的写照和最形象的诠释。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探究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当代创新的课题,不应仅局限于精神、思想的层面,而应该将传统文化置于广义的视域下系统审视之。笔者认为:建立在对广义文化结构与层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当从“器物”、“技艺”、“精神”、“语言符号”以及“风俗习惯”等五个层面协同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并融汇创新,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传统文化当代创新应把握的五个维度第一,器物的层面在保护中

7、发展。最近十几年我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对于中国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清楚看到:城市化进程所付出的高昂代价之一就是历史文化古迹遭受较大了的破坏。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高潮期,很多急功近利的城市开发行为对城镇传统风貌、优秀历史建筑和风土文化造成了极大毁坏,已经成为一种“公害”。不少历经风雨沧桑留存至今的古建筑、旧景观和诸多传统器物,经历一次造城运动便荡然无存,一个城市传承千百年的文脉因之断绝。设想一下:我们如果都生活在千城一面的钢筋混凝土铸就的新城,连古代社会留下的一丝一毫的物质文化遗产都看不到的话,谈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的

8、时代重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从器物的层面看传统文化,应当秉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的理念,因为对有价值的传统器物的保护本身就是发展的一种形式。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大到古代的宫殿庙宇、城墙台阁,小到古人的茶具酒器、文房四宝,无浸润着古人的心血智慧,体现着古人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古人的审美志趣。古代器物,是向社会群众和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的

9、最有生命力、最有说服力的载体,我们应当在立足于保护的基础上,着力将传统器物文化发扬光大。第二,精神的层面在百家中集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最大贡献,乃在于其在精神价值。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可能取消的,它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不仅保存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而且积淀于当代现实的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从精神的层面看传统文化,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构成了传统文化精神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儒家思想尽管封建社会的较长时期里占据了主流思想的地位,但其他各家各派思想一直有其生长的土壤和空间,有其学说的传承和研究。就传统的统治范式而言,“外儒内法”一直保持着相对

10、固定的状态;就传统文化对于知识阶层精神世界的影响来看,道家精神对于知识分子个性的塑造丝毫不逊于儒家思想;就儒释道三教此消彼长的关系而言,佛教、道教不但常常与儒家分庭抗礼,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时期超越了儒家学说而更为统治者所尊崇,为知识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以,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问题,要注意避免变成仅是儒家思想的当代创新问题,而应当从儒释道三教、诸子百家之说中撷取与现代精神和世界潮流相融通的、可互补的关于世界、人生和价值学说。第三,技艺的层面在传承中创新。中国古代科技在明代中叶之前,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尤其是在纺织、陶瓷、中药、酿酒、制茶、造纸、冶金、漆器等各个领域,其千百年传承的技艺至今

11、仍冠绝天下,长盛不衰。我国的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曾长期不被重视,一直缺乏广泛的、深入的、系统的对民间、民族技艺的整体调查与发展规划,这导致传统技艺失传与流失情况严重。如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却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在近期播出的国家宝藏中,由河南博物院推荐的“云纹铜禁”,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制造的技艺巅峰,但其所采用的“失蜡法”的熔模工艺,却被美国人申请了科技专利。应该看到,自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设立,抢救并保护了一大批有特色、有价值的传统技艺。但与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各行各业的技艺相比,受到国家层面

12、支持的技艺传承仅占一小部分,仍有许多富有价值的传统技艺存在个别的、分散的民间艺人群体之中,因为资金技术的贫乏、传承人的缺乏等原因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最终导致技艺的消亡。所以,加强对传统技艺的抢救、传承与创新,构建适应传统技艺发展的市场机制与保护机制,是一迫在眉睫的工作。第四,风俗习惯的层面在尊重中调谐。“所谓风俗习惯是指一定的国家、民族、地位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固定的、带有约定俗成性质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这也由之决定看待传统民俗的三个向度。从时间的向度看,当今时代,社会信息化和经

13、济全球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落后的风俗习惯日渐消亡,新的风俗习惯适应现代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的需要而逐渐形成,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形式。从地域的角度看,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地域人群的聚合成为中国社会人群结构的特征之一,这便必然带来习俗的交流与观念的碰撞,也会促进风俗习惯的自然优化。从民族的角度看,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性很大,加之社会转型期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等深层原因,容易导致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某些杂居的区域内,往往因风俗习惯的不同爆发激烈的冲突,从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阻碍力量。所以,在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

14、传承、改革、转化与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以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前提,充分发挥健康的民俗习惯对于人行为方式的正面调谐作用,促使各个民族利用自身的文化特色实现民俗习惯的自我扬弃。第五,语言符号的层面在转换中创新。“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之一,同时又是中国文化中的其他文化项的载体。”可以说,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二者相互沟通的重要纽带便是语言符号。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密钥往往语言符号的转换上。张立文总结到:“在中国历史上,书同文曾与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一起成为秦始皇灭六国后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重要手段,而延续二千多

15、年。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用民间的白话文代替官方用语和书面用语,推动了当时新思潮、新风尚、新文化的传播、发展和巩固,酝酿了变革旧社会、旧礼教、旧纲常的风暴的来临。”由于传统语言文字的障碍,向普通人民群众开展传统文化普及与推广活动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今中国社会的国学热潮已经兴起,从央视的百家讲坛到中国诗词大会,从全国各地孔子学堂到各种文化社团的出现,都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甘心只做传统文化的旁观者,而是争着做参与者,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因为它不仅需要学术界持续深入的学术探讨与理论创新,还是一个事关如何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尤其在当今经济与信息全球化、战争与和平并存的国际大环境下,就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融相通,通过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使之与现实社会完全融通,不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与世界其他先进文化一道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参考文献】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苏菡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