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题库 2_第1页
温病学题库 2_第2页
温病学题库 2_第3页
温病学题库 2_第4页
温病学题库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病学题库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基础教研室 目 录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病机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 第八章 风温 第九章 春温 第十章 暑温 第十一章 湿温 第十二章 伏暑第十三章 秋燥 第十四章 大头瘟 第十五章 烂喉痧 第十六章 温疫 第十七章 疫疹 第十八章 疟疾第十九章 霍乱 第二十章 温热论 第二十一章 湿热病篇 第二十二章 温病条辨选第一章绪论单项选择题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王孟英 叶天士 余师愚 吴鞠通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 )广温疫论 疫疹一得 温疫论 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

2、、有伏气的医家是:( ) 王安道 郭雍 刘河间 朱肱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 温热论 温热经纬 温疫论 肘后备急方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 黄帝内经 伤寒论 外台秘要 肘后方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 ) 王安道 汪石山 朱肱 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 ) 朱肱 王安道 吴又可 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 吴又可 吴鞠通 刘河间 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 ) 温热论 温疫论 温热经纬 温病条辨1

3、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 ) 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 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 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 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 ) 温热论 外感温病篇 湿热病篇 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 ) 吴又可 吴鞠通 汪机 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 ) 素问评热病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玉版论要篇 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 )王安道 张仲景 庞安常 王叔和15

4、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 ) 宋到元代 明到清代 战国到晋唐 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 ) 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 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 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二.选择多项题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 ) 避其毒气 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 正气存内以药物熏烧辟温气 及时治疗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 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 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 主张治疗热病辛温解表药应配合寒凉清热药 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 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伤寒补亡论中提出:( ) 伤寒论方不能一成不变,当灵活运用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 风温湿温

5、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一生 太阳中热,暍是也 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吴又可的主要学术观点有:( ) 疫邪的传变主要是按六经传变治疗温疫应分三焦论治 疠气自口鼻而入温疫的性质有温热和湿热之别 温疫后期宜养阴忌参芪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 ) 温病表证多为里热郁表而致温邪首犯肺卫 辨治斑疹白的方法水湿在上中下三焦的辨治方法 对秋燥的进行辨治6叶天士的主要著作有:( ) 温疫论三时伏气外感篇温热论尚论篇临证指南医案7刘河间在热性病方面的主要观点有:( ) 六气皆从火化 六经传受皆是热证 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8吴又可对

6、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 ) 病因方面 预防方面 流行特点方面 发病方面 治疗方面9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 ) 伤寒温疫条辨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温热经纬温热论10王安道温病学说的主要论点是:( ) 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 认为发于春季的温病,既有冬寒伏而后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者。认为温病的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兼以解表。11创立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纲领的医家是:( ) 叶天士 吴又可 吴鞠通 柳宝诒 喻嘉言12属于清代著名四大温病学家是:( ) 吴又可 叶天士 陈平伯 薛

7、生白 王孟英13标志温病学理论已形成完整体系的著作是:( ) 温疫论 温热论 湿热病篇 温病条辨 E温热经纬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B;、;3、;4、;5、;6、;7、;8、D;9、;10、,11、;12、;13、D;14、;15、A;16、;二.选择多项题、;、;、;、;、 6、 ;7、;8、;9、;10、;11、;12、;13、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单项选择题“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 王叔和 吴又可 庞安时 雷少逸“非其时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语出:() 刘河间 王叔和 张仲景 吴又可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8、:( ) 风温 春温 暑温 湿温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 ) 发热 头痛 口渴 局部红肿热痛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 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传染性 易化燥伤阴 热象偏重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 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 病因是感受温邪 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关于温病的命名和分类,下列哪一项正确:( ) 根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有春温、暑温、湿温、秋燥 根据发病季节命名的有伏暑、秋燥、冬温 根据临床特点命名的有伏暑、大头瘟、烂喉痧 根据病证性质分为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 ) 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 生产水平

9、生活习惯风温、暑温、伏暑、秋燥的命名,主要依据是:( ) 一定的季节性 四时主气 发病初起的类型 临床特点下列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论之“伤寒有五”的内容:( ) 中风 伤寒 湿温 暑热下述内容除去哪一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 ) 以发热为主症 都具有传染性 易化燥伤阴 热象偏重依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是:( ) 风温 春温 暑温 湿温以下哪种病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 风温 春温 暑温 伏暑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 风温 春温 暑温 伏暑广义伤寒的定义是:( ) 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在温病学与伤寒论的关系

10、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不必另立门户 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温病学的发展补充了其不足 温病学与伤寒论均为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 温病学和伤寒论在辨证论治精神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 是否有传染性 发病的缓急 病邪的性质 传变的快慢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温疫乃温病之别名 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 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自属其中 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 流行的大小 发病的缓急 伤阴的程度 传染的强弱“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

11、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 ) 吴又可 陆九芝 王孟英 雷少逸1.九芝认为温病与温疫的区别是:( ) 温疫乃温病之别名 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 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22.哪种温病不属于新感温病:( ) 风温 暑温 伏暑 秋燥23以临床特点定名的温病是:( ) 春温 温毒 风温 湿温24“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语出:( ) 素问 灵枢 难经 伤寒论25所谓“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是哪位医家所说:( ) 吴又可 叶天士 周扬俊 陆九芝26温病学概念的含义中包括:( ) 所有的外感

12、热病 具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 具有传染性 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预防27难经认为温病与广义的伤寒是:( ) 并列关系 隶属关系 名异而实同 两者之间无关系28风温、暑温、湿温的命名依据是:( ) 四时季节 临床特点 感受病邪性质 病程长短29属于伏气温病的是:() 风温、春温 秋燥、大头瘟 春温、伏暑 湿温、伏暑二.选择多项题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到的外感热病有:( )风温湿温 暑温中风 春温温病的发展趋势和过程多数是:( )由表传里 由寒转热 由实致虚由里出表 由重到轻按临床特征命名的温病有:( )风温大头瘟 暑温 湿温 烂喉痧温病在临床上与伤寒不同的证候特点有:( )初起热象较明显可

13、出现阳明腑实 可见舌红苔黄 初起时有明显的恶寒 易闭窍、动血、动风、温毒的主要特征是:( )热象明显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 可见斑疹初起时有明显的恶寒 病情危重、温病的主要特点有:( )以发热为主症可出现阳明腑实 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病变后期易伤阳气 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7下列哪些症状是温病所共有的症状?( ) 口渴 烦燥 尿赤 发热 斑疹8温病的命名可根据:( ) 发病季节 四时主气 首先发现该病的医家姓名病情轻重 病候的临床特点9温病的概念是:( ) 病因是温邪 发热是主症 病机以易化燥伤阴为特点 包括所有急性外感热病 热象偏重10温病的特点是:( ) 病因是外感温邪 多有

14、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11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在于:( ) 发病急,来势猛,发展迅速,变化多 初起即见里热而无表证 易化燥伤阴 易见斑疹、吐衄、神昏、痉厥等症 热象偏重12温病的分类,可以根据:( ) 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 发病季节 病证性质是否夹湿 四时主气 是否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和流行性13温病的发病类型可概括为:( ) 新感类 温热类 伏邪类 新感引动伏邪类 湿热类14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 风温 伏暑 暑温 秋燥 春温15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 风温 湿温 暑温 伏暑 春温16下

15、列诸温病中,哪些属于新感温病?( ) 风温 春温 秋燥 伏暑 湿温17下列哪些属于伏气温病?( ) 春温 风温 伏暑 湿温 秋燥18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 ) 温病学伤寒论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的,不可分割的 温病学可以完全包括伤寒论的内容 温病学是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 温病学和伤寒论均为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9温疫的特点是:( ) 发病急骤 有强烈的传染性 可以引起大流行 病情多较险恶 属火热亢盛而较少夹湿邪答案:一.单项选择题;D;C;C;C ;C;B1;22;23;24;25;26;27;28;29;二.选择多项题;E7;8;9;10;11;1213;14;15

16、;16;17;18;19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温病中不属于新感温病的是:( ) 风温 伏暑 暑温 湿温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初起多热象不盛 缠绵难解 易伤肺胃之阴 易困阻清阳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 卫气 肺卫 脾胃 阳明温病病因学说的主要意义在于:( ) 明确病邪特性和致病规律 阐明温病发生的原因 指导临床治疗 指示病变部位燥热病邪致病有别于其它温邪的基本特点是:( ) 多发生在秋季 从口鼻上受以肺经为病变中心 病起即见鼻唇咽等明显津液干燥征象以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 温热毒邪 暑热病邪 湿热病邪 燥热病邪下列哪项不是暑

17、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发自阳明 易伤阳气 易挟湿邪 易耗气伤津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 身体壮热 口渴苔黄 心烦谵语 局部红肿热痛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致病的特点?( ) 具有升散疏泄特性 先犯上焦肺卫 易耗血动血 易化燥伤阴下列哪项属暑热病邪致病特点?( ) 易侵犯上焦肺卫 易化燥伤阴 先入阳明气分 按卫气营血渐次深入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下列哪种提法欠妥?( ) 致病有着严格的季节性 先入阳明气分 必挟湿邪为病 易伤津耗气下列哪一项属于暑热与风热之邪致病的共同特点?( ) 首犯肺卫 变化迅速 发自阳明 兼挟湿邪暑热病邪初起病变中心是:( ) 在肺卫 在脾胃 在肺 在阳明胃对暑邪的认

18、识,下列哪项欠妥?( ) 暑即火热之气 暑多兼湿 暑可兼寒 暑必挟湿既能化火,又能遏伤阳气的温邪是:( ) 湿热 温毒 风热 燥热燥热病邪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 多从口鼻上受 病程中易耗气伤津 初起临床必有咳嗽少痰、鼻干咽燥见症 少数严重病例后期可损伤下焦肝肾之阴病变中心在肺,易耗伤津液的温病是何邪所致?( ) 燥热病邪 暑热病邪 湿热病邪 温热毒邪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与温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 感受外邪 正气强弱及邪正力量的对比 失治、误治 外界环境中的自然因素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 ) 阐明温病初起不同发病类型 区别病变的浅深轻重 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 指示

19、病机的传变趋向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初起表现?( ) 发热恶寒 头身疼痛 咳嗽鼻塞 苔黄尿赤关于伏气温病的发病特点,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初起病发于里 病情较新感温病为重 病程较短 传变趋向可由里达表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伏气温病的初起表现?( ) 脉浮数 烦躁 溲赤 苔黄前人提出新感伏邪说,实际是根据:( ) 初起的不同证候特点 发病季节 时令主气 不同的病因下列哪种温病可表现为新感引动伏邪的温病?( ) 风温 春温 秋燥 冬温25温病病因学的实际意义是:( )明确病邪特性和致病规律 指示病变部位 说明病变的传变趋向 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26提出邪有“天受”、“传染”的是:(

20、) 温疫论 温热论 外感温病篇 湿热病篇27先犯上焦肺卫,又易逆传心包的温邪是:( ) 风热病邪 暑热病邪 湿热病邪 燥热病邪28温病有别于内伤杂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 发病急 性质属热 感受外界致病之邪 病位有别29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 肺卫 脾胃 阳明 肺30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易于困阻清阳为:( ) 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温热毒邪的致病特点31病变过程中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等以脾胃为中心的温病,常属何邪所致:( ) 风热病邪 暑热病邪 湿热病邪 燥热病邪32燥热病邪:( ) 初起见阳明证 易逆传心包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初起

21、易伤津气33吴又可所谓“传染”是指:( ) 天气变化而致病疫邪通过空气传播 能使他人致病 通过与病人接触感染疫邪34温邪的内涵:( ) 不包括物理性致病因素 包括了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 具有温热性质 包括了六淫35寒邪可以:( ) 作为温病发生的一种诱因 易耗伤肝肾真阴 作为温病发生的主因 在病初即伤津气36暑热病邪致病:( ) 易先犯肺卫易使津气耗伤 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易伤肺胃之阴37湿热致病可:( ) 困遏清阳 初起即耗伤津气 首犯肺卫 直中心包、肝经38伏气温病包括有:( ) 暑温、风温、春温春温、湿温、烂喉痧 伏暑、春温 风温、伏暑、秋燥39新感与伏邪鉴别的依据是:( ) 发病初起是否

22、见有里证 发病初起是否见有表证 发病初起表证的性质属寒属热 发病初起症状表现与时令主气致病特点是否一致40温邪的感染途径主要是:( ) 邪从皮毛而入 邪从呼吸道而 邪从口鼻而入邪由接触而入二.选择多项题以下哪些属于温邪的共同特性:()由寒化热 从外侵袭人体 致病与季节有密切关系从皮毛而入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 病程较长 先犯肺卫 传变较慢 易动风动血 易损伤肺胃之阴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初起多见肺卫表证 易伤肺胃之阴 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传变较慢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易伤肺胃之阴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 初起即可见阳明证 病变过程以脾胃为中心 易有邪犯手足

23、厥阴之变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 病位以肺为中心 易致肝肾阴伤 病初即有津气耗伤病势缠绵 多从皮毛而入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有:()以发热为主症 易耗伤津液 攻窜流走易夹湿邪 蕴结壅滞温病发生的原因除了有温邪的存在外,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男女性别的差别 人体正气的强弱 人们年龄的大小生活和卫生条件的好坏 所处地域的不同分析伏气和新感温病的不同类型,其主要意义在于:()区分病位的浅深轻重 明确感受何种病邪 指导辨证用药判断病邪所在部位 预防温病的发生9风热病邪致病特点:( ) 先犯肺卫 易逆传心包 易于化燥伤阴 易伤肝肾真阴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10伏气温病初起的表现:( ) 灼热 烦躁 溲赤 苔

24、黄 口渴11鉴别新感与伏邪温病最主要的依据是:( ) 传变趋向 病程长短 病势轻重 初起证型病变与时令之邪的致病特点是否一致12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是:( ) 指示病变的部位 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 归纳证候类型 指导临床“辩证求因,审因论治”。 明确病邪感受途径13与温病发生有关的因素是:( ) 感受外邪 正气盛衰 性别差异 社会因素 气候异常14温邪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是:( ) 性质属热 从外感受 致病迅速 变化较多病位有别15暑热病邪致病具有下列特点:( ) 最易伤肺胃之阴易于兼挟湿邪 易于耗气伤津 变化迅速,易内陷心包先入阳明气分16湿热病邪具有的特点是:( )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易于困阻

25、清阳,郁遏气机 留恋气分阶段较长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病程中易耗伤津液17燥热病邪致病特点有:( ) 病发生于秋季 病位以肺为主 易致津液干燥 传变快而变证多初起邪袭肺卫18灵枢百病始生篇对外感病发病因素认识的大意是:( ) 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 虚邪的侵犯 人们情绪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体正气内虚19伏邪温病是指:( ) 春温 风温 伏暑 湿温秋燥20属于新感温病的有:( ) 风温、冬温 暑温、湿温 秋燥 春温、伏暑大头瘟、烂喉痧三填空题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 。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化燥伤阴、 。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易于耗气伤津、 。新感温病包括风温、 、 、秋燥、 ;伏气温病包

26、括 、。温邪具有 、 、 、等特点。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 。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 ,更主要的是在于 。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9.寒邪可以作为和导致温病发病。10.温病的感邪途径为和。五.名词解释题温邪伏寒化温天受疠气传染邪伏少阴邪舍营分邪从口鼻而入9. 新感温病10. 伏邪温病11.新感引动伏气12伏邪自发13. 风热病邪14. 暑热病邪15. 湿热病邪16. 燥热病邪五.简答题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特点有何异同?2燥热病邪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如何?3温病发病因素有哪些?4风热病邪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如何?5温热毒邪致病特点是

27、什么?6湿热病邪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是什么?7什么叫疠气?疠气的致病特点是什么?8暑热病邪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是什么?9风热病邪致病有哪些特点?10暑热病邪致病具有哪些特点?11为什么说暑热病邪多先犯阳明又易直犯心包?12为什么说暑热病邪最易伤津耗气又易挟湿兼寒?13湿热病邪致病具有哪些特点?14湿热病邪为什么好犯中焦脾胃?15为什么湿热病邪易于困遏清阳,阻滞三焦气机?16为什么湿热病邪有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的致病特点?17燥热病邪致病具有哪些特点?18燥热病邪与风热病邪都是先犯上焦肺卫,应如何区别?19试述温热病邪的涵义。20吴又可提出的疠气病因具有哪些致病特点?

28、21温病发病条件有哪些?22什么是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23试述新感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24试述伏邪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六.论述题1什么是温邪?你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热病邪”的提法是否妥当,为什么?2怎样认识温病发病中的邪正关系?3研究温病病因学说的意义是什么?4如何理解和运用温病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5疠气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是什么?6温病的病因包括哪些内容?特点是什么?7为什么风热病邪多先犯上焦肺卫,病程中容易出现“逆传心包”?8为什么说疠气仍属于温邪的范畴?9为什么说温毒病邪仍属于温邪范围?10温毒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是什么?11古代医家认为温邪是通

29、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12前人提出新感、伏邪学说,在今天有何临床意义?13起病即见里热证候的都是伏邪温病吗?试举例说明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A;B;A;B;A;A;25;26;27;28;29;30;31;32;33D;34;35;36;37;38;39D;40; 二.多项选择题;D9;10;11E;12;13;14;15;16;17;18;19;20;三.填空题答案:感受温邪 正气盛衰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答案:先犯上焦肺卫 变化迅速,易传心包答案:先入阳明气分 易于兼夹湿邪答案:暑温 湿温 温毒 春温伏暑答案:从外感受 性质属热 致病迅速 病位有别答案: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答案:说

30、明温病的发生原因 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答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9.答案:诱因兼夹之邪10. 答案:口鼻皮毛四.名词解释题答案: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戾气等。答案:是前人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答案:见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答案:又名戾气,是一种性质暴戾,来势凶猛,致病急剧,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大流行的温邪。答案:见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答案: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冬伤于寒,寒伏于少阴,而有少

31、阴亏虚者。答案: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营分素虚而邪伏于营分,因新感外邪引动而致内伏营分之邪外发。答案:指外邪通过呼吸或饮食而侵犯到肺或脾胃。9. 答案: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的温病,实际是指病发于表的温病。10. 答案:感受外邪伏藏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实际是指病发于里的温病。11答案:温病初起既见里热症状,又有表证者。传统认为这是原有伏邪内伏,又感受时令之邪引动而发,故称为新感引动伏气。12.答案:温病初起但见里热症状,无表证者。传统认为这是体内伏藏之邪外发所致。13.答案:具有风热性质的外感病邪。14.答案:具有暑热性质的外感病邪15.答案:具有湿热性质的外感病邪16.答案:具有燥热性质

32、的外感病邪五.简答题1答案:)相同点:以肺胃为中心。初起都肺卫见证。)不同点发病季节上。初起症状,燥伤肺卫证必伴有津液消耗见证。风热病邪每易出现“逆传心包”的病理变化,燥热病邪病势轻浅,以肺为病变中心。2答案:)秋季的气候条件。)致病特点:燥易伤津,初起必有明显的津液干燥见证。肺为病变中心。3答案:)温邪的侵入。)体内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与自然气候变化有关。)与社会因素有关。4答案:)形成条件:春、冬令的气候条件。)致病特点:病初多先伤及上焦肺卫而出现肺卫证。易于化燥伤阴出现肺胃津伤的表现。变化迅速,可出现“逆传心包”的变化。5答案:)有温邪致病的一般见症。)并见局部红肿热痛,甚或溃烂,

33、具有独特的肿毒表现。6答案:)夏秋的气候条件。)致病特点:病位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湿热留恋气分阶段较长,易蒙上阻下,易郁发白。起病较缓慢,其传变也慢,病程较长,瘥后易于复发。湿困日久,可导致湿胜阳微衰的征象。7答案:)疠气的定义。)致病特点:其性暴戾,致病力强,触之即病,且发病急剧,病情变化异常快,病势危重,死亡率高。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流行。对不同的动物种属有一定的选择性。8答案:)夏季的气候条件。)致病特点:发病特点,先入阳明气分。易耗气伤津导致气津两伤,甚至引起津气欲脱的危重病变。易于兼挟湿邪。9答案:特点有三:先犯肺卫。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出现危重证。10答案:特点

34、有四:先入阳明气分。易伤津气。易兼湿邪为患。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11答案:1)因暑热为火邪,势炎性烈,中人极速,其发病往往不循表里,不以渐次,2)暑温病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阳明热盛证候而无卫分表证。3)暑为火邪,乃夏令之气,心为火脏,通于夏气,根据同气相求之理,故暑邪致病可直犯心包。4)暑温病中容易出现神昏窍闭等邪入心包之证。12答案:1)暑热具有强烈的火热之性,极易损伤津气;2)暑热其性开泄,人受暑热蒸迫,令腠开液泄多汗,故使津气两伤。3)夏令炎暑大行且雨水较多,湿气亦重,故暑热往往夹湿为患。4)暑温病变中常有兼夹湿邪之证。13答案:其特点有四:)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

35、,阻滞气机。)起病较缓,病势缠绵,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瘥后易于复发。)既可燥化伤阴,亦可遏伤阳气。14答案:1)根据五行理论脾胃属土,湿亦属土,同气相求。2)湿热病邪大多通过饮食而犯人,饮食是直接进入脾胃的,所以湿热病邪好犯脾胃而以脾胃为病变中心。3)湿温病变过程中有明显的脾胃症状。15答案:1)湿为有形之邪,具有粘腻淹滞之性,留于体内,易于阻遏清阳之气。2)湿热容易侵犯脾胃,脾胃为清阳之气升降出入的枢纽。16答案:1)湿为重浊阴邪,其性粘腻滞,故起病较缓,传变也较慢。2)湿与热相合,如油入面,似胶投漆,难分难解,氤氲难化,化热较慢,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17答案:特点有二:)病位以肺为主。)

36、易致津液干燥。18答案: 1)致病季节。2)初起证候。19答案:)作为温病致病原因的总称,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等。)与有热有湿的湿热病邪相对应,将属于有热无湿的致病因素(如风热病邪、暑热病邪、燥热病邪等)称之为温热病邪。)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属于温邪之一种,即指冬寒内伏化热,至春里热外发而致病。20答案:特点有五:)其性暴戾,致病力强,无问老幼,触之即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广泛传播和蔓延流行。)其侵袭人体多从口鼻而入。)疠气有多种不同,不同的疠气对脏腑经络有特异的定位性。)疠气致病对不同的动物种属有一定的选择性。21答案:)温邪的入侵是温病发生的先决条件。)体质

37、因素。)自然因素。4)社会因素。22答案: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的温病,是与伏邪温病相对而言的,实际是指病发于表的温病;伏邪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实际是指病发于里的温病。23答案:新感温病初起病多在表,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要表现。其传变趋向是由表入里,由浅至深。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初起治疗以解表邪为基本大法。代表性病种如风温、秋燥等。24答案:1)临床表现:初起以郁热在里为主要表现,如灼热、烦躁、口渴、溲赤、舌红苔黄等。2)病机传变:其传变趋向一是伏热由里外达病情趋于好转;二是里热进一步内陷深传,病情随之加重。伏邪温病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3)治疗原则初起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六.论述题1答案:)温邪的定义。)不妥当。因为“温、热、暑、火”的概念相同,而在程度与发病季节上有差异。“温热”仅代表温热一类病邪,而不包括湿热病邪。)易与春温的病因混淆。2答案:)人体正气不足,防御机能减弱,是外邪乘虚而入发生温病的重要因素。)人体正气强盛,不产生临床症状。)外邪致病力强,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